语文生态课堂心得体会

2024-09-02

语文生态课堂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语文生态课堂心得体会 第1篇

生态语文课堂论文

生态的语文课堂最需要什么

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 沈春华

语文教学向来争议最大,遭到的非议也最多。在各种口水战中、在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下,语文学科艰难前行着。长期以来语文被附加了太多道德化因素,甚至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如今的语文又放得太开,如同开茶话会,热闹而空虚。时代在催促,语文确实需要一种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而生态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指明了新的发展空间。

那么,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需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

“生态”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关系,它的本质在于自然;应用到课堂中,相应表现为课堂的动态平衡、课堂的自然和谐。也就是说自然的才是生态的,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才是自然的,尊重语文的自然性才是生态的。

尊重学科特性的一大表现就是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试想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可怕的,没有活力的。特别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教学《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很深入,知识性强,好像很有水平;但懂语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课是很不足的,学生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但并不能领会其美感,有违诗歌的本质。诗歌是通过音韵体现语言美、抒发感情的文体,唯有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文体的特色。试想,学生能用低沉的齿音把七个均等的叠音词读出来时,那种凄冷之情自在其中了。这才是诗歌,才是生态的语文教学。

尊重学科特性的另一表现是要突出文体的特征。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着重字词翻译;小说就是小说,突出人物形象;散文就是散文,体现语言表达。如讲授《荷塘月色》就不要大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而应引导学生多品味其作品的语言美。上作文课,不要总讲模式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跟随生活和自己的心走,做到“文由心生”。

生态就需要尊重自然,生态教学就需要尊重学科自然特性,所以语文课还是需要正宗的语文味。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互动性

生态教学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所以互动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互动的教学能带来许多收获,互动能改变一言堂的现象,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生命本质,给课堂带来生机生气,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种互动呢?我想提问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互动式提问的形式应有两种,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两种提问形成一种流动机制。教师提问引导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运用。学生提问大多数时候显得散漫没有边际,往往不太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单向运动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从长远来说,必将给学生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韩愈说: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设疑,也要解疑。学生的学习也是双向的,既是学习者,也是质疑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位置的调整,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也是本质的变化。在课堂次序的不断流动变化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生态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教学《渔父》时,可以由教师提问引导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中心,提高阅读效率,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提出疑问,谈学习体会。笔者也尝试过这样的模式,有的学生会问:渔父为什么没有再劝劝屈原就离开了呢?有的学生会说屈原没有司马迁勇敢。在这样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阔,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生态的课堂的目标不就是如此吗?不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是更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杜威说: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让每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互动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互动是生态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也与新课改一直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相一致,相信充分认识实践这一点也必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和谐性

当然不是说具备了以上要素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就是一节好课。成功不是粗暴切割,也不是简单叠加,它必然是和谐的。

那么如何达到各个要素间的和谐呢,我想这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转变教育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课堂改革从本质上说是思维的转化。构建主义认为改变了思想就是改变了人的行为,阻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所以打造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这样才不至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首先,情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指导,它实践性强,又充分尊重了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都知道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是感情审美的教育,所以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是最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雷雨》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简单排演一下,这比单纯的人物分析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中。

其次,文章的理解可以多元化,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否定。苏格拉底问答法显然非常适合语文课堂,既能保证学生的独立思维,又能启发学生新的思想。有个性的表现,有生命的成长,而所有一切都是有序进行的,是自然规则的体现,这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30分钟,每节课必须有15分钟练习时间。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用多媒体。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生搬硬套,走形式主义道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老子说道法自然,绿色生态课堂正是道的最高体现。

生态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课堂教育的更高追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水平,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语文生态课堂心得体会 第2篇

探析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作者/董乐胜

摘 要:高中语文的生态课堂是指借用生态学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它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能够点燃学生的智慧,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探讨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有效课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语文诉求生态课堂 第3篇

一.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主要表现

自然和谐:教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学习环境, 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 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互动生成:表现为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 师生双方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对话、实践创造与资源开发,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

整体、开放、发展:生态课堂的整体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师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链, 这种环境、师生、课程的共生性使课堂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其最终表现形式是环环相扣, 生命不止的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构成语文生态课堂的五要件

(一) 教学新思维, 营造自然和谐气氛

具体说来, 就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以开放的时空观,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 真诚交流, 平等对话。并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激趣、课堂设趣、拓展增趣……随时营造“趣”的氛围, 体现学习资源趣味性, 以激情感染学生、以真情带动学生、以竞争激励学生, 让学生“想学”“乐学”, 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理解、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案例:在教学《金色花》时, 开课便设置一个非常有情趣的活动———你对妈妈了解多少?说说妈妈的生日、喜欢的颜色、爱吃的食物、最大的心愿。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 纷纷举手发言。紧接着将热情高涨的学生带进文本, 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童声朗读, 设置问题探究, 同学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文本解读之后, 又拓展增趣:你想化作什么美好事物来报答妈妈呢?用“妈妈, 我想变成____, 当时候, 我为你_____;当___时候, 我为你____;当_____时候, 我为你_____。”的形式, 写一段话, 并制成精美的卡片, 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同学们兴趣盎然, 课后, 将亲手制作的写有真心话的卡片, 送给了妈妈, 并且得到了妈妈的反馈赠言, 幸福写满笑脸。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增进了母子感情, 可谓一箭双雕。

(二) 备课新方式, 搭建互动生成平台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备课方式, 根据不同课型, 采用师生共同备课, 搭建互动生成平台。

比如有的自读课文和综合性学习, 可以由学生合作或师生共同备课, 是搭建互动生成平台的好机会。开始可以由教师指导:分组、分类、查找资料、合作交流、展示评比、总结表彰、整理积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教师可以逐步放手,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自行设计活动方案, 自由组合, 自选主持人, 按方案分配活动任务, 主持展示、总结评比、整理积累, 形成经验性成果。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 就是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合作备课过程中, 不仅自己挖掘了教材, 查找了资料,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教的, 还是学的, 都兴趣盎然, 自然而然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生成平台。

(三) 课堂新结构, 创设互动生成情景

语文阅读课要形成以人为本, 以读为主线的生态课堂。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为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 形成“五读”教学新结构。

一读感知。即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扫清字词障碍, 粗线条把握课文内容。

二读探疑。学贵有疑, 再读课文, 小组合作, 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是亮点, 也是难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 问题挖掘出来后, 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类。

三读感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 深入研读, 感悟, 全班交流讨论, 解决问题。讨论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尽显个性, 教师深入学生, 亲身参与讨论交流, 作适当点拨, 适时点评。

四读品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中优美语句, 品出其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高超的表达技巧, 并加于内化, 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从而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读拓展。解读文本后, 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延伸。或联系实际谈感受, 生与生交流、师生交流, 让他们学以致用;或结合课文, 进行相关链接, 拓展积累, 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综合课堂要体现立体型、多元化。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课内与课外结合, 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结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 语文学习与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结合, 构建立体课堂, 形成“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念。课外, 根据各自的分工, 查找资料, 共同调查实践, 做好相关准备。课内进行多方展示:课本剧表演、开辩论会、猜词游戏、开展各种比赛等等, 让学生在大课堂、立体课堂中提高语文素养。

(四) 练习新设计, 促进整体提高

语文课堂练习应该以用为重, 即设计与学生发展有用的新型练习。注重分层要求, 基础与技能结合;分类落实, 阅读与写作结合;分级达标, 学习与运用结合。超越书本课后练习, 结合课文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或做相关的迁移阅读, 或做相关链接、背诵积累, 或做课文精美语句赏析, 或进行相关的模仿写作, 或写学习心得, 或进行相关的实践体验等等, 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五) 评价新方法, 注重生命发展

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评价秉持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在评价理念上, 发展性课堂评价强调师生的生命发展, 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的过程, 评价课堂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生命的创造力是否得到发展。笔者认为, 班级寄语、评价竞争、情感互动、角色扮演、言传身教等方式都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和方式。

生命发展生态课堂是建基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之上的课堂实践, 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新教育实验正是对此的实践和实验。我们所提出的生命发展生态课堂也是一种尝试,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造。我们试图创设一种生命发展的良好课堂生态, 使师生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在充满生命关怀的和谐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展开, 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整体地提升。这样, 教师和学生能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中。

摘要:生态课堂是一种尝试,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造, 使师生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在充满生命关怀的和谐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展开, 在合作、对话、探究、反思的过程中整体地提升。

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生态”探微 第4篇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设计问题要体现出文本传递的信息。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设计问题以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为原则,以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准绳,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不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2.设计问题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欣赏水平。基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设计问题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注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3.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产生课堂共鸣。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展示、自主交流。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困惑与思考在这里得到印正,使得师与生之间有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产生课堂上师生的共鸣。

4.设置问题要立足于高质量,立足于情感的发展。从较高的起点激励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的理解。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设计问题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5.要不断搭建学生与问题间思考的桥梁,创设学生的新知灵感发展区,在发现中互动。教师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极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地抓住一些闪现的灵感,并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6.教师与学生要做到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敢于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教师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提倡学生创新,注重不时地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源泉。

三、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的呈现形式

1.在自学问题的探究中互动、交流,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根据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指导学生知识建构、鼓励学生积极地交流探讨,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在形成问题的点拨中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点拨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生成的捕捉与处理能力、对课堂问题的反思能力必然有很大提高,拓展、迁移、理解、反思、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在重点问题的巩固中进行迁移与反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生动幽默的课堂导入,绘声绘色的即时评价,短暂多样的问题辩论,美丽多彩的生活画面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备课的重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联想,产生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这才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

语文生态课堂心得体会 第5篇

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第(4)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谢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这次活动汇聚了我国小语界顶级名师、专家以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秀,为我们呈上了一道丰盛的语文大餐,令人回味。

本次活动,我们共听了16节课。有专家,有名师,也有省内外的青年才俊的课,每节课最少50分钟,有的将近两个小时。每节课都有自己特色、风格,每节课都有动人的一幕,精彩的一瞬,深刻的划过你的脑海。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教学如童话一般,散发出烂漫的童真,溢满整个礼堂,久久挥之不去。张祖庆老师的《穷人》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墨色的渔民画,一首哀婉的歌”,时时荡涤心头。李卫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武琼老师的《荷花》,孙银华老师《数星星的孩子》,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强晓娇老师的“漫画式”的绝版《西门豹治邺》等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真谛:那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培训过程中,我专心学习,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教学研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认真记,积极与听课教师进行同伴互动、同伴交流;课后细致地整理学习记录,努力做到带着收获回校。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颇深,三天时间紧张而充实,精彩的课堂展示、富含教学哲理的专题讲座,让我领略到名师们的大度、从容、睿智和风趣,从而深深感悟到:生态课堂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教无定法,但唯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这些课堂很好的为我们打造了“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以下就培训后新的感悟、认识、提升三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培训后的新感悟

感悟一:情感真实。

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真”——是语文课堂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李卫东老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想象画面的背后的情感中,读出忠于战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这才是“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真课堂。

感悟二:设计简洁。

简单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如《西门豹治邺》中,强晓娇老师就是围绕“一个人物、三个句子、两条文线”展开教学,辅之深入、探讨、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明白文本寓意。此设计将线性的教材梳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感悟三:教法朴实。

生态课堂,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一起听声音》中,周益民老师围绕“听声音”这一情意,在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层递进,步步挖掘,带来一堂大气而朴实的课堂。

千课万人,齐说生态,追求“真”、“简”、“实”,如此课堂,才可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

第二部分:培训后的新认识

一、走进我们心里的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开始使用,在修订稿中,第一次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学科。这一界定,使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重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与以前的课标相比,虽然仅仅改动了几个字,去掉了“理解”,由“理解运用”到“学习运用”,这是新课改实践这么多年来,对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2、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学习语言,学习做人为基本点这一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实践。语文要解决什么?应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解决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问题。

3、语文怎样教? 小语会会长齐文华先生向入会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①教学思想要转变和更新。②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文本的持点。③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④发挥教师自身的持点。

于永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茅盾先生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的。茅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想象里,他肯定有很好的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其实不然,他的儿子这样说,父亲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点东西,写完后,就念给父亲听,父亲只说两个字:懂了或不懂。懂了就行,不懂再修改,直到懂了为止,根本就没教,其实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4、我们的语文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老师留给他的是语言,即识字、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能力,即书写、阅读、表达的能力,是情感,是兴趣和习惯,是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繁琐的课文内容。

二、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1、诗意课堂。

语文课堂,只有对文本有独到的感悟,才会有独到的设计。老师既引领孩子们悟到了自己心中的明月,也告诉了读书的真理,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本真课堂。

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训练。他用最简单的授课方式写着,讲着,仅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平淡无奇,却又持久留味;他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读着,读着,就把学生带进文本,哪怕自己不惜扮演一只小猴子,任由孩子们嗔怪:“你这只傻小猴。”他用最 简单的练习方式扎实地做训练,由一句到具体再到深刻,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入到心田,却润物无声。

3、文化课堂。

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蒋老师挖掘出了文本最深刻的内涵,却从儿童的角度为孩子们阐释文本,深入浅出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的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发扬着。

4、个性课堂。

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言意统一,自然生成;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他用夸张式的语言、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对语言的运用。“紧扣文本,教会孩子学真知”,这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三、不断前进、走向深入的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理念,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把语文课改推向深入。

大师们的课深刻、艺术、绝妙,在这样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师们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他们在不断地研究理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引领着语文课改走向深入。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只有走进了语文课改,才能分享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硕果。我们也不难从我们的青年才俊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语文课改的激情飞扬,他们时而高亢、时而柔情、时而感怀、时而悲悯,无不表达着他们对语文课改的那份热爱与诚挚之情,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才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2、走向本真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在本次活动中,任何一堂课,无论它的切入点有何不同,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换,但都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简洁、朴实、扎实,浑厚、含蓄、内敛,印证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生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回归了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第三部分:培训后的新提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 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小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 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四、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这些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 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六、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

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以学习心理为标竿,把握好练习的强度。愚以为这里的“强度”应指生态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生态课堂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譬如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们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我校自育自学的生态课堂,以学习心理为标竿,重在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七、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八、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学习的效度。

认真解读文本,就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平时拿到一篇文章,你肯定会读好多遍,你一般会读些什么?怎样读?读书方法:浏览全文,知其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句段,读出感受──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写法,学以致用──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这样读文章,才能 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

九、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广度。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教师用书为参考,被我好知识的广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例如在教学一些叙事的长文章时,我常常按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引领导学。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的高度。

新课标是教学起始的依据,也是教学结束的评价目标,课程标准的高度,就是我们生态课堂的高度。如新课标中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课题及教学目标中用“把握”,而不用“理解”,在小学段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 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和谐生态课堂,不再是实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应具有非预设性和发展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部分:今后努力的方向

把课堂变为学堂,变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把课堂作为实践的阵地,努力探索有特色的、高效的语文学堂,为孩子们留下学习语文的痕迹。

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 第6篇

雁江区临江镇清泉小学 许平

摘要:我们的语文,应该是生活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关爱学生为主来创设情境教学,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的中心主旨是尊重生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本文章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究小学语文课堂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去创设教学情境,还原语文生态课堂。

【关键词】 生态课堂 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这句话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怎样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情境,就是人的情感与所处的环境相互融合。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想象力及学习的情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一个充分对话的课堂,一个全面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思索的课堂,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生的语文生态课堂。语文的生态课堂主要是以人为本,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师生能在其中绽放生命的活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教师教学时恰当地创设情境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其情其景中启迪思维,随问而答,从而促进学生达到人文一体、和谐发展的目的。这不仅遵循了教学规律,而且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中对语文教育教学提出的目标----即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使语文教学更倾于自然质朴。如今,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进方法,别出心裁,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创建情境教学模式。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呢?

一、情境教学方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用语言、图画、多媒体、音乐等工具,人为的创设的一种真实、生动、形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学生的情感能够充分激发出来,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环境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体验深刻,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也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协调互动的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育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及其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情境教学方法在教育事业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情境教学它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情境”教学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而且能形成良好的班集效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和人格思想教育。

二、情境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1.教师的角色思想观需要转变

如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位置应该怎样摆位呢?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 1

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尊重学生,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对学生实施的全盘灌输。

2.语文教学手段多样化

语文教学内容题材丰富、涉及广泛。将音乐、图画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能有效地将课文的意境表达出来。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争强好胜,教师就积极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利用儿童的感性认识以及生活知识,理解感知课文中的情境,教学效率会极大的提高。

三、语文情境教学的作用

1、创设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利用多媒体等道具,创设一种真实形象的环境,是情境教学的特征。学生在真实而又生动形象的环境里学习,身心情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其中,融入情景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被调动,学生才能跟随教师的节奏,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这样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枯燥无味的知识也变的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才有主动性,就会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感悟和提高。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教师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激情。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图画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感悟,美妙的乐曲触及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更能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图画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才能准确的体会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游戏活动是情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按游戏活动规则自由的编排组织游戏活动,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每一位学生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增进了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1、创设音乐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不是音乐课堂,但是也要运用音乐的美感。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音乐、声响特有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丰富了课堂,塑造出了生动的形象,学生被带到音乐、声响创造的特定情境中,身心受到极大的感染,这样极大的增强渲染了教学气氛。人们用音乐表达情感,倾述心声,内心为之激荡,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感中。教师用音乐伴奏和音频视屏资料创设特有的语文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学《怒吼吧,黄河》一文,为了让学生体验文中的作词作曲家光未然、冼

星海二人的内心的情感,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让学生闭着眼睛听雄浑激昂的乐曲,听着音乐,头脑中想象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屈不挠奔腾向前的画面,学生从内心去体会感悟课文主人翁因为国家遭受凌辱而感到无比愤怒,奋力呐喊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让学生敢于质“疑”,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来创设语文课堂情境问题,先要了解学生爱好及兴趣,以此为出发点将所有问题贯穿到学生喜爱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探求新知识,更加喜问、好问、乐问。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尽量的冲击学生大脑思维中的平静,做到“一石起涟漪”,使学生大脑灵动的思考起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的提高与发展。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文时,可这样导人,教师出示“天鹅、大虾和梭鱼”的图片并配音乐,接着设问“屏幕上的这几种动物你熟悉吗?它们是谁?”然后适当的进行问题拓展,“从天鹅、大虾和梭鱼各自的动作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教师设疑要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学生大脑思维才能紧跟老师而不停地转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现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条理性及严密性。

3、创设朗读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情感

创设朗读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上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学生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范读课文时,不仅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而且要深情并茂,声音要抑扬顿挫,用语音、语调向学生传达文章语句情感。教师要善于据文定情、因文传情。如有的文章激情热烈,有的文章深沉哀伤、有的文章眷念缠绵,教师就要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来创设朗读情境。激情热烈的文句,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来朗诵,用语言情感感染学生,如《开国大典》一文中,读“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的语句时,要把握的感情的基调是激动、自豪,雀跃的 ;又如《冬不拉》一文中对王子的思念之情的语句要用低沉、缓慢、哀伤的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读。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随着喜悦的,哀伤的语音进入不同的情感意境

4、创设扮演角色情境教学,体验感悟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十分喜爱“扮演角色”这一情景教学,“扮演角色”就是要求学生来担任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表演给全班同学观看,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表演情境,使课文情境真切再现。扮演角色的学生随着表演的深入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的情感,这样课文中的角色就鲜活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就从书本中来到了现实中,课文中的人物就是表演的同学、就是学生自己。学生们就会轻易地将心理位置迁移到课文人物的心理位置,内心与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认知产生共识,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自然而然的产生亲切感,进而加深了内心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表象,很快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找学生上台扮演马宝玉等五位壮士的角色,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临危不

惧,舍生取义崇高的爱国情怀,当五位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出五壮士的形象、气概时,学生们轻易地就理解了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扮演使课堂气氛异常的得活跃,使文章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学生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

5、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中,知识广泛而又复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主要是依靠视觉等感官来感知外在事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把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再配以美妙和谐的音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课堂。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切感悟。教师可以利用色彩对视觉的刺激以及画面对学生的吸引来进行语文情景教学,运用直观的画面再现文章的景色、人物、动物等内容,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的感受到文章描绘的内容;让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画,再将图画转化为语言,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文,小燕子在燕子妈妈的多次要求下,怎样一次比一次观察仔细的?针对这一问题,怎样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小燕子观察到了些什么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冬瓜和茄子,小燕子三次飞到菜园里认真观察的情景。让学生也来帮助小燕子找找冬瓜和茄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让生观察冬瓜的特点;如大小、皮的颜色、形状等,再观察茄子的特点;如长短、皮的颜色,形状等,比较二者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描写的仔细。在课堂中用媒体来创设情景,图文结合,学生学习就会感到生动有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平淡单调了。

6、创设实物情境教学,引发思考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实物情景,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学生在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之中,积极观察思考,探究学习。什么是实物演示情境呢?就是以实物为中心,配合适当的背景,给人以整体感知,创设出某一种特定的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背景。通过广阔的背景,进而激发孩子们广远的想象。如教学《地图上的发现》一文,课文中描写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时,老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四个边沿不规则的纸壳和以一片海洋为背景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纸壳有什么特点,再指名学生上台将它们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教师此时启发式提问?为什么边缘链接的这么吻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地图上的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裂成了四个的板块,分布在广阔的海洋中,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实物演示情境能引发学生思考联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也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7、创设图画情境教学,增强理解

图画以流畅的线条,明亮的的色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创设课堂图画情景,图画能生动形象的展现课文的情景,是一种主要的方法和手段,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简笔画、剪贴画等,都能简单、直接、方便的再现课文情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到:“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端开凿„„”这段文字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教师在此要求学生读后思考思考,再用简笔画画一画,什么是两端开凿法?什么

是竖井开凿法?看谁画得简单明确,与课文里的要求写的一样,画好了,小组内互相比一比,展示一下,再评评谁画的最好,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很准确地理解了什么是两端开凿法和竖井开凿法。

8、创设对话情境教学,让学生领略语言美

俗话说 “没有伯乐,就不会有千里马” 语文课堂中的阅读也同样如此。正如一句名言“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在语文感知活动中,没有人,课文同样是黑夜。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话式的感知活动,才照亮了课文;使课文发出夺目的光亮;反之,课文通过被感知拓展也照亮了师生阅读。师生进入到言语情境之中,进入到言语呈现出来的视野中,进入到设问答疑、互动交流的言语对话活动中,挖掘出课文的闪光点。这就是师生在情境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交谈,领略到的语言美的效果。师生间的对话答疑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语文教学。所以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充分快乐的学习,让老师与学生在沟通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振,让师生之间呈现出真诚、平等的“你——我”关系,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期望的那种美好教育的境界:“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最微妙的互相接触”。

五、语文课外情境的创设

语文课文源于生活,语文本是生活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倾力创设情境,虽然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在课堂情景中,学生收集到的知识量犹如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所以,教师要把课堂情景创设随时随地地迁徙到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活跃开放性的课堂才是真课堂。大自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儿童,我们就顺乎自然,带着孩子与大自然广泛接触,让儿童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融入自然生活,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欣赏自然美,说说自然美。认真仔细的观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天的洁白无暇。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然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他们引入到生动有趣的自然活动场景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感受和认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及讨论,牢牢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战争与和平的几点感想下一篇:月度员工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