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2024-07-20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精选6篇)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1篇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应用

囚徒困境最早出现在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1)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2)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一,囚徒困境之于异地恋

异地恋成功率很低,如果一个事件大量发生,那么我们视之为一个大概率事件,不是偶发事件,或者就可以叫一种现象。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是感情问题,但是感情问题是感性问题,感性问题不足以解释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解释。那么异地恋同样可以视为一组囚徒困境

假设一:分开两地(距离较远)的情侣视为甲、乙两人 假设二:甲乙两个都是经济人

假设三:甲乙两个人由于分开两地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选择,即信息具有不透明性

甲乙的两个选择:坚守、放弃

选择A:若甲乙都选择不顾时间长短和地理的距离,都选择坚守,那么甲乙情侣关系维持,之前的时间和异地造成的机会成本没有浪费,对甲乙来说得利最大

选择B、C:若某一方率先选择放弃,找到新欢再抛弃另一方,那么这一方的机会成本会为新的得利(找到新欢)的得利收获所弥补,但另一方在这组博弈中得利为0,之前投入的机会成本全部变为沉没成本。

选择D:若两方同时选择放弃,那么两方的机会成本都变为沉没成本。

在四组选择中,A选择似乎是对两人的最优选,但是由于假设条件的存在,信息的不透明性会导致甲乙选择的结果大多不会是A,由于担心对方选择放弃,导致自己的机会成本变为沉没成本,在面临优选的时候,甲乙很容易形成选择BCD的局面。

在这个博弈中有两个变量,就是分开的地理位置的长短以及分开的时间的长短,这两个变量直接影响了最后的选择,时间、距离越长,造成BCD的局面的可能性也更加大。

实际上在囚徒困境中,双方互不背叛的得利比互相背叛的大,但是由于利己性的存在,两个一般都选择互相背叛。如果一方选择背叛另一方,而另一方不变,那么背叛方就得利了,而坚守的一方损失了。也就是说,是如果保持静态均衡,就是两个人同样不选择背叛对方,那么均衡就可以保持。如果一方先打破均衡,那么他就是得益方,而另一方就是受害方。假设人是利己的,那么两个人都有可能趋向于背叛对方。

博弈论的结论如何是根据概率而来的,要么就是一般性的结果。概率是根据大量观察实验做出的,很多“特殊”情况就被忽略了。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2篇

111250153 王琳娜 在生活中,运用三段式的逻辑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清晰表达观点,可以有力得说服对方,可以使思维更加灵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各种不同的难题。生活很复杂,人们需要有很正确的逻辑方法来使生活简单化,更加有逻辑,有条理。使用正确的逻辑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三段论的逻辑论证方法就是正确的逻辑方法之一,如果我们使用三段论式论证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举例来说:如果去做一个销售员,只有说服对方购买某某产品,才能获得奖金。那么说服对方购买产品就非常具有动力。当我们这样做,首先要证明产品具有一系列优势。其次证明企业或个人需要哪些要素。然后证明产品满足了这些要素,符合企业的需要。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方应该购买这种产品。思路是不是很清晰呢?大家重新看一下例子后面三句,就可以发现这个例子除了第一句外,剩下的三句非常符合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逻辑形式。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缺一不可,论证严密。而这个例子恰好在表达上与三段论的结构相同,说服力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例子运用了三段论,而且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三段论的逻辑方法存在了一些注意事项,如果我们使用两个否定前提,就不能推出结论。比如我们要论证三鹿奶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拿出数据来说明三鹿奶粉不按照食品安全部门生产,其次证明不按照食品安全部门的要求生产的中国奶粉存在安全问题。然后证明三鹿奶粉按照食品部门要求生产,所以得出结论三鹿奶粉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这段逻辑证明是不正确的,三鹿奶粉虽然按照食品部门要求生产,但是可以看到三鹿奶粉不符合大前提的情况,无法判断三鹿奶粉是存在安全问题还是不存在安全问题。有两个否定前提,不可以推出结论的。

还有一些事项如根据中项在大小前提中的位置可以区别出四格。第一格:大前提中的主项和小前提中的谓项相同。第二格:大小前提的谓项相同。第三格:大小前提的主项相同。第四格:大前提中的谓项和小前提中的主项相同。每个格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则 第一格规则有:(1)小前提必须肯定,(作为谓项的中项是肯定的)(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

G是H,F是G,F是H

G不是H,F是G,F不是H 第二格规则有:(1)两个前提中必须有一个是否定命题(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命题

H不是G,F是G,F不是H 或者 H是G, F不是G F不是H 第三格规则有:(1)小前提必须肯定(2)结论是特称,只能得出特称结论,称为反驳格有

G是H,G是F,F是H 或者 G不是H, G是F ,F不是H 第四格规则有:(1)前提之一否定,大前提全称(2)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全称(3)小前提肯定,则结论特称(4)前提中不得有特称否定判断(5)结论不能是全称肯定判断

H是G,G不是全F,F不是H 或者 H不是G,G是 F,有些F不是H

H是G,G是 F,有些F是H

可以使用图解法来表示不同的结论。

图1

图2

图例:H,F表示结论中的谓项(大前提)和主项(小前提),G为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相同的那一个。三个圆公共的阴影部分表示“不是”,三个圆非公共阴影部分表示“是”。

举例来说要证明F不是H.若要证明这一点。需要让F和H的公共部分是阴影的。如图一和图二。只需要G和H或F的交集为阴影部分。第一步可知F在小前提,H在大前提,第二步需要论证图中的阴影关系。我们可以轻松的决定H,G,和F的关系。根据刚刚提到的4种类型可以分为,图1可以表示为G和H有公共交集部分: G不是H ,F是G或者G不是H,G是F,。H是G,F不是G或者H不是G,F是G

H是G, G不是全F

H不是G, G是 F,有些F不是H

例如证明三鹿奶粉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找到G,假设G为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生产的食品公司。这个按照 G不是H ,F是G的模式,论证过程如下:(1)有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生产的食品公司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2)三鹿奶粉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生产,(3)结论为三鹿奶粉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那么换一种方式,如H不是G,F是G,论证过程:(1)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公司不是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生产的(2)三鹿奶粉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生产,(3)结论是有些三鹿奶粉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等,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段论的两种结论,F是H, 和F不是H的论证过程和方法,通过三段论的4个格的基本规则和图形的角度详细探讨过程的正确性。我们看到三段论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证明的手段和方法。运用三段论可以使观点更加清晰,有逻辑,而且做到沟通流畅,以理服人,使生活更加美好。

最后,我要对引用的论文表示感谢。引用的论文有

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3篇

有形就有色,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语言, 它传递信息、蕴神寓意, 所以色彩是消费者确认设计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实验证明:人类觉察外部信息有8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在常态下, 人们观察物体时, 首先引起视觉反映的是色彩。色彩作为人类“第一视觉”, 是最易震撼心灵和传达情感的。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

所谓理性色彩, 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 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 并运用于色彩实践。但是我认为将色彩升华到理性之后, 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感性。

2 三原色

红色、黄色、蓝色。在传统色彩理论中, 这3中颜色不能形成任何组合, 或混合成其他颜色。然后其他所有的颜色正都是由这3种颜色派生的。

3 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没有一种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色彩也是如此。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红配黄丑得狂;红配绿丑得哭;红配紫丑得死……已经彻底被推翻了。那么现代社会的色彩运用又有哪些新视野呢?色彩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色彩的美妙, 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之中。色彩以它神奇的力量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彩, 以它无限的美好和丰富与我们相伴每一天, 慰藉着我们的心灵, 带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和视觉美感的愉悦。

色彩的视知觉现象。

3.1 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由于互相影响而表现出差异的现象。

3.2 色彩的适应

(1) 明适应。

(2) 暗适应。

3.3 色彩的情感和思维

(1) 色彩的冷暖感。

(2)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与刺激视觉的强弱有关。从色相上看:红、橙、黄具有兴奋感, 使人联想到革命、鲜血、热闹、喜庆;绿、紫为中性, 蓝、蓝绿、蓝紫具有沉静感, 使人想到平静的湖水、蓝天、草原, 使人感到宽阔、安静。

从明度上看: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兴奋感, 低明度的色具有沉静感。

从纯度上看:纯度高的色彩具有兴奋感, 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

3.4 色彩的性格与特征

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 它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格, 人们能感受到的色彩情感, 是因为人们对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

然而, 色彩象征的内容, 也并非人们主观捏造的, 抽象的说某色象征什么也不确切, 象征往往是跟联想有关, 它是人们在长期感受、认知和运用色彩过程中总结形成的一种观念, 形成人们的一种共识。

红色。

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色, 空间穿透能力强, 对视觉的影响力大, 最容易使人联想到太阳、燃烧的火焰或热血, 红色是热烈冲动的色彩, 极易使人兴奋、情绪高涨。

橙色。

橙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仅次于红色, 明度有仅次于黄色, 因此, 橙色具有红色和黄色之间的特性, 是色彩中最响亮、最温暖的, 且具有十分欢快、活跃性格的光辉色彩。

橙色是丰收的色彩, 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硕果累累的景象, 使人有充实、饱满和成熟的感觉。

黄色。

黄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适中, 但明度最高。它是光源中的主要色彩, 所以又誉意为光明、希望的含义, 如国旗中的五星。象征着权威、财富、骄傲和高贵等。

绿色。

绿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居中, 是人眼最适中的色光, 在色相中属中性色, 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都较为温和。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色彩, 是自然界最为宁静的色彩。绿色被视为春天、希望、生命、成长的象征。

蓝色。

蓝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较短, 常用于表现某种透明的气氛和空间的深远。由于蓝色对视觉的刺激较弱, 当人们看到蓝色时情绪较为安宁、祥和, 使人联想到宽阔的海洋和蔚蓝的天空。

它象征着永恒、稳重、冷静、理性和博大。

紫色。

紫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短, 由于它明度低, 眼睛对它的分辨力弱, 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紫色的意象有:忧郁、柔弱、神秘

紫色的象征:优雅、高贵、华丽、哀愁、梦幻。

白色是所有色光混合而成, 称为全色光。它是阳光之色, 是与黑夜相反的白天, 有着明亮、纯洁的意象。由于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 也反射热能, 因此, 使人感到凉爽、轻盈、舒适。

白色的象征:纯洁、神圣、清洁、高尚、光明。

3.5 色彩的功能

(1) 色彩在设计中的功能。

在现代设计中, 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一件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才算得上是好作品。在设计因素中, 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色彩在室内环境中的功能。

环境与空间离不开色彩、形体、材质、光影等要素, 其中色彩的定位在室内环境空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室内色彩运用的是否恰当, 还能左右人们的情绪,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

(2) 色彩在室内设计的功能。

(1) 体现个性的功能。

(2) 调整心理的功能。

(3) 调整光线的功能。

(4) 调节温度的功能。

(5) 调节空间的功能。

(3) 色彩在服饰中的功能。

色彩、造型、质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其中色彩这一构成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服装的色彩被称为“流动的色彩”, 体现了着装者的文化性、性别、种族、职业、气质和外在风采, 体现着时代感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它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面镜子。一提到服装色彩,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流行色。所谓的“流行色”即时髦的、、时兴的色彩。流行色存在于各消费性工业和商业中, 而服装处在时尚的最前沿, 对流行色具有特别的敏感性。有人说:“色彩是服装的生命, 色彩就是金钱”, 是因为流行色可给厂家与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 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运用规律的科学。它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一起成为美术的基础理论。由于形与色是物象与美术形象的两个基本外貌要素, 因此, 色彩学的研究及应用便成为美术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课题。作为色彩学研究基础的主要是光学, 其次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多门学科。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这些学科 (尤其是光学) 的长足进展, 而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又为这些学科提供材料, 推动它们的深入。

参考文献

[1]何超.色彩理论[M].新华社出版社.

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4篇

例1 某旅游团从宾馆出发去风景点A参观游览,在A景点停留1小时后,又绕道去风景点B,再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宾馆. 去时的速度是5千米/时,回来的速度是4千米/时,路程比去时多2千米,总共用的时间是6.5小时,求去时的路程.

【分析】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题目里要求的也只是一个未知数,即去时的路程,而题目的等量关系是:去的时间+回来的时间+停留的时间=共用的时间. 在这里“去的时间”是未知的,如果直接设去时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回来时的路程就是(x+2)千米,去时路上所需时间是小时,回来时路上所需时间是小时. 根据题意,得++1+=6.5. 解方程,得x=10.

例2 有两个矩形,第一个矩形的长、宽和第二个矩形的长、宽之比顺次为5∶4∶3∶2,第一个矩形的周长比第二个矩形大72厘米,求这两个矩形的面积.

【分析】很明显,如果采用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把这两个矩形的面积设作未知数,那么方程是不容易列出来的. 注意到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而长与宽的关系可以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找到,那么可以采用间接设立未知数的方法,先求出它们的长与宽,然后再求它们的面积.

解法3:设第一个矩形的长为x厘米,它的宽为y厘米,第二个矩形的长为z厘米,宽为w厘米. 根据题意,得x∶y∶z∶w=5∶4∶3∶2,2(x+y)-2(z+w)=72.

例3 某校举行数学竞赛选拔赛,淘汰总参赛人数的,已知选拔最低分数线比总人数的平均分少2分,比被选中学生平均分数少11分,并且等于淘汰人数的平均分数的2倍,求选拔最低分数线为多少?

【分析】从题目中分析,此题的等量关系是:所有学生的总分数=被选拔学生的分数+被淘汰学生的分数,而要求各类分数,必须知道各类学生数. 因此在设选拔最低分数为x分的同时,设被淘汰的人数为m人,那么总人数为4m人,选中的学生数为3m人. 这里的m是一个辅助未知数,不必求出它的结果,一般在解题过程中可消掉.

解:根据题意,得4m(x+2)=3m(x+11)+m

,解方程,得x=50.

答:选拔最低分数为50分.

除了以上三个例题之外一元一次方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消费活动时,有一部分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例如,当我们购物、租用车辆、入住旅馆时,经营者为达到宣传、促销或其他目的,往往会为我们提供两种或多种付款方案或优惠办法.这时我们应三思而后行,深入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我们切不可盲从,以免上了商家设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亏.

过年期间商家纷纷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我就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精打细算了一次. 我去“好日子”超市购物,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1) 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 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 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由此,我不禁想到: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我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一元一次方程,决心应用所学的知识,运用解析法将此问题解决.我在纸上写道:设某顾客买茶杯x只,付款y元,(x>3且x∈N),则 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x-4)×5=5x+60,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20×4+5x)×90%=4.5x+72. 接着比较y1、y2的大小.

设d=y1-y2=5x+60-(4.5x+72)=0.5x-12. 然后便要进行讨论:当d>0时,0.5x-12>0,即x>24;当d=0时,x=24;当d<0时,x<24.综上所述,当所购茶杯多于24只时,法(2)省钱;恰好购买24只时,两种方法价格相等;购买只数在4~23之间时,法(1)便宜.可见,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指导购物,即锻炼了数学头脑、发散了思维,又节省了钱财、杜绝了浪费,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发现和思考的愉快,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们在数学老师指导下,再深入研究一些数学应用知识,就可以更好地拓宽知识面.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理财打交道较少,如果能结合学校的饭卡等使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结合统计学知识,调查出同学们的消费水平,研究出一些节俭消费的措施和手段,那数学知识就真的帮上大忙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级中学)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5篇

食:航天局为了让航天员能在太空中吃到蔬菜,进而补充维生素开发了脱水蔬菜技术,方便面中的蔬菜包就由此而来。

住:太空中的卫星、飞船和空间站要能持续获得能源,显然太阳能技术是一个良好选择,促使了家用太阳能的应用。

行:卫星定位导航的运用,许多人开车出行时依靠卫星导航指路,各国发射上天的大量导航卫星成为“路盲”的福音。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 第6篇

二 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一下。

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一生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归纳三角形的特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同学们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

3.三角形的特性。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还记得吗?

请拿出平行四边形,用手拉动,感受三角形的不稳定性。去掉一条边,再扣上围成三角形。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就具有稳定性。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时,我们还认识了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说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自学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同桌说一说?

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课件演示)

上一篇:郭沫若的小说《牧羊哀话》下一篇:专题培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