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2024-09-04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第1篇

《从军行七首(其一)》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唐诗鉴赏:

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

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籍。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 “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情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概括凝炼,言近旨远;涵义丰富、神韵悠然。这首《从军行》便是一例。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第2篇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第3篇

《秋兴八首 (其一) 》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 《秋兴八首 ( 其一 ) 》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 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 从命意上看, 有领起的作用, 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就是抒羁旅之愁, 悲家国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 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 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有3首,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将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从考试大纲来看,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 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最难鉴赏, 而《秋兴八首 (其一) 》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学习小组汇报探究杜甫诗风及成因的结果。又根据新课标要求, 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之所以确立如下目标, 我的主要是依据是新课标。一是新课标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建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三是必修三教参, 建议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 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 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学情的学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学情, 所任教班级的优势是: 班级是文科实验班, 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已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劣势是知识底蕴不深和人生经历有限, 理解、鉴赏能力不佳。鉴于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 教法

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 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方向,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 学法

就学而言,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一) 导语

同学们, 提起一个人, 我们都不会陌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关心国家前途, 低咏“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他同情人民疾苦, 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今天我们继续与诗圣同行, 学习被《唐宋诗醇》称为杜甫“一生心神结聚之作”的名篇《秋兴八首 (其一) 》 (板书:题目及作者放幻灯片) , 导入之后通过单项比赛的形式构架本节课程:

(二) 诵读 (比赛第一关)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诵读指导;听名家诵读 (播放录音) ;全班齐读。

(三) 鉴赏

1.口头说画——走近杜甫 (比赛第二关:说画) 。根据这首《秋兴》口头说画, 在这幅画里, 你想画些什么呢?要求:每人限说一幅;说明你为什么这么构思。目标: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 并在讨论中深入感受自己原有的体验。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说画。

2. 口头作文——我是杜甫 (比赛第三关:作文) 。要求:化身为杜甫, 穿越时空回到766年的四川夔州, 走进杜甫内心。目标: 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突破办法: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探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 我制作了幻灯片:杜甫766年档案解密。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作文。

设置背景音乐为刘天华先生的《病中吟》本曲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以此来切合当年杜甫心中苦闷如病, 表达他内心的忧虑与彷徨。 (“病中吟”并不是生病的意思, 而是心中苦闷如病, 有一种内心的失落和彷徨。)

(四) 拓展 (比赛第四关:探究)

汇报课前就布置的三个探究问题, 完成本课学习的拓展环节。袁行沛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 风格研究, 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 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 是对诗人所做的总体把握。要求:《秋兴》与《登高》作横向对比;杜甫早晚期诗风作纵向对比, 并探究其成因。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结论;教师评价 (学生主要从社会原因探究诗风成因) ;教师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

1. 诗风:沉郁顿挫。沉郁:内容厚实丰满, 意境恢宏阔大, 感情深沉含蓄。

顿挫:情感表达曲折有力, 反复低回。音节韵律曲折铿锵。

2. 风格成因。外因:社会原因。文章憎命达, 国家不幸诗家幸。内因:创作思想的逐渐成熟。由于教材分析到位, 教法学法选择精当科学, 本节课授课后, 效果良好。

摘要:深入解析挖掘《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 (其一) 》教材内涵, 准确把握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根据学情, 确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 给出科学的教学设计, 为上好一节课打下牢牢的基础。

赏析杨炯《从军行》 第4篇

在初唐时期,外族入侵频繁,战事连绵不断,边境亟需安定。当时一些有志向的书生投笔从戎,奔赴边境,保卫国家。杨炯的《从军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史实,表达了一颗忠贞的报国之心。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首联就將军情与心情和盘托出,使诗显得惊心动魄。“烽火”,指战火;“西京”,就是京城长安。战火将要烧到京城长安,形势十分危急,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读书人,心中怎么能够平静呢?真巴不得立刻披甲上阵,投入到血与火的战争中去。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颔联,写出征和守城的情形。“牙璋”,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铁骑”(jì计):精壮的骑兵。“龙城”:有人说指敌城。“绕龙城”,是包围攻打敌城。我认为不对。“龙城”应该是唐朝的边陲重镇,军事要冲。王昌龄《出塞》诗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龙城”指卢城,后为唐北平郡治所,“飞将”指汉朝右北平太守李广,英勇善战,威振龙城,人称“飞将军”。再说,“铁骑绕龙城”,一个“绕”字,是绕着龙城巡逻,是守城。而不用“打”龙城,或“取”龙城,所以正好说“龙城”是唐朝的边陲重镇,“绕龙城”不是攻打敌城。“铁骑绕龙城”,写出了守城的森严壁垒,突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颈联写战争场面。“雪暗”,是雪大而天暗。凋,凋落,这里暗淡的意思。大雪纷飞,天昏地暗,连战旗上的彩画也看不清楚,在凛烈的北风中夹杂着进军的鼓声。鼓声动地,呐喊震天,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殊死之战。诗人的高妙之处,是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战争场面一同描绘,烘托出了战争的激烈程度。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尾联,以述志作结。“百夫长”,指率领一百来士兵的小官。“宁为百夫长”,既突出了“百夫长”的官职低微,又说明了英勇善战。试想,如果不是英勇善战的人,能做“百夫长”吗?“百夫长”与“一书生”,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百夫长”只是一小官而已,而“一书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耀祖光宗,前途是无可限量的。诗人运用了一个选择复句,而旗帜鲜明地选择了“百夫长”。充分地表达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这首诗仍具有现实意义。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第5篇

王昌龄的诗作《从军行》是著名的边塞诗,而以下这首王昌龄《从军行》,表达了边疆将士想要归乡的心情。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

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籍。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答案 第6篇

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

(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赏析:

《从军行一》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鉴赏 第7篇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英姿飒爽从军行 第8篇

斗篷

众多款式中斗篷绝对是强大气场的最佳展现者。双排扣、肩章元素的加入都让斗篷更具军装风格的特点,复古、强势又不失优雅的女人味。

左:黑色军帽 C&A

黑色手套 C&A

灰色双排扣斗篷 EQ:IQ

右:拼色四粒扣斗篷 COCOOM

拼接皮袖连衣裙 DKNY

饰拉链皮裙 Nine

双排扣

沿袭自战壕式风衣的双排扣款式是军装元素最广为人知的款式,无论是短款还是长款总能展示出简约、紧致的廓形。

左:橘色双排扣上衣 Seifini

军绿色短裙 Dizzit

棕色踝靴 Stella Luna

太阳镜 Dior Homme by Safilo

右:驼色双排扣风衣 C&A

黑色蕾丝衬衫 Tapenade

饰裙摆拼接及膝铅笔裙 Zara

饰皮质流苏踝靴 Santoni

太阳镜 Coach by Safilo

腰封

看似不够实用的腰封却成为时尚潮人们必不可少的亮眼单品。一条宽腰封就能勾勒出性感迷人的腰部曲线,配合花苞状伞裙更能凸显动人线条。

印花 Tee Zara

黑色不规则下摆透视衬衫 私物

腰封 Alexander McQueen from Thecorner.com

卡其色过膝裙 Alexander McQueen from Thecorner.com

黑色網纱高跟鞋 H&M

迷彩

最具军装特点的元素非迷彩莫属,这一季的迷彩一改一成不变的面貌大玩儿拼接和宝石镶嵌,为军装增添更多层次感和趣味性。

左:饰宝石迷彩上衣 Zara

军绿色 Tee Zara

黑色铅笔裤 SJSJ

右:圆领拼接上衣 Zara

军绿色衬衫 Zara

迷彩裤子 Zara

戒指 Morellato

陆军外套

绿色系的陆军外套可以说是实用又百搭的军装单品,搭配裤装或是裙装都能轻松把你打造成时尚潮人。

左:墨绿色陆军常服外套 Nine

墨绿色衬衫 Zara

棕色灯芯绒长裤 Dazzle

右:军绿色饰毛领陆军常服外套 C&A

黑色连衣裙 DKNY

饰金属腰带 H&M

《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10篇

白山小学:段雪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生2: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通过同桌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

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孤城 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孤)板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三句图景)“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穿”,板书“穿”,在这里穿不是穿衣服袜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敌人的刀剑),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黄沙)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

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情读读这句诗。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

2、短短28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板书设计:

从军行

暗 孤

穿

《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11篇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12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

(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

(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

(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M 长 云 M 暗 雪 山,孤 城 M 遥 望 M 玉 门 关。黄 沙 M 百 战 M 穿 金 甲,不 破 M 楼 兰 M 终 不 还。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13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小荷才露尖尖角,()。”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出示字词:长云雪山孤城遥望穿破金甲楼兰,指名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1)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回家吗?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从军行板书设计 第14篇

从军行

王昌龄

方 法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教学反思 第15篇

品诗如品茶,无意境、无心情不行。初读《从军行》感觉没什么可教,随着一遍遍深入地读,我觉得给我两课时我也讲不完《从军行》包裹于文字的意境与情怀。

根据小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时取舍、斟酌定位于两点:

一、授课要之于法。

渲染气氛,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学语文重在生活积累:开课抓“行”,让学生知道多音字识记方法 “根据词性,记住少的”,“同音在不同词语中意思不同”;在初读中介绍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和七言绝句划分“二二一二”;品诗过程学生掌握“看注释、看图画、查资料、想画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许一节课学生无法掌握,但我相信他们知道后,只要多实践,一定终身受益。

二、读诗要读情入境。

这首诗表面意思简单,就两层意思:边塞孤寂与艰苦,战士们壮志豪情。前三句都是为第四句服务。光理解表面意思,学生难以入情入境。我就抓“暗”“孤”“百战”“终不还”等词语,在图画再现情景、汉字解读(孤),音乐渲染,品读人物内心,激情朗读中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达到心中明意又明情。同时在咬文嚼字中激起学习中国古诗的兴趣。

上一篇:质保期时间承诺书下一篇:脱轨时代张静初台词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