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故乡诗歌范文

2024-06-22

云在故乡诗歌范文(精选16篇)

云在故乡诗歌 第1篇

故乡,我有我的云

蒙古额吉粗糙的手

摘取一朵云

咕咚……咕咚……

这片云

伴着老旧的捣奶桶

劳作的节奏

时时撞击我的心

微甜的一片云

挤出了浓郁乳香

一道道纹路

网罗日月

编织经纬

细线拉割中成就

进嘴即溶格外香甜

我那一片片云

抱着这片云

升起云中的帆

孕育着牧羊女的梦

故乡的云,我的云

蒙古额吉的云

在众星不熄的苍穹

把谁送入遥远天空

生长芨芨草的山坡

时而成雨

时而还原成云

默读着一片片云

老奶牛哞哞的叫声

叩击着这片片云

荒草诠释牧人的心声

期盼的眼波

仍旧织着一片片云

不知名的各色野花上

疯狂地生长着一片片云

故乡仍是故乡

草原仍是草原

故乡的云,我的.云

游子掩饰的泪水

在遥远的地方

期待着草原云海的再现

对你有无尽的思念

等风来:

灰蒙的天

尘埃遮蔽了视线

雾霾君

你从哪里来

又往那里去

雾霾的眼

透出的一丝放纵

张扬地覆盖大地

呼吸窒息

日月光辉昼夜混迹

冬意萧索

遥望无趣

一切一切

贪欲都已得到

粉墨登场

惩罚天空大地

戴口罩的人们啊!

无奈中自寻保护

完全是在自欺欺人

何时能

驱走这讨厌的妖怪

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等风来——

吹亮灵魂

注销这无尽的弥漫

滤出晨曦所有意念

寻找——

总是很含蓄

无论春秋或夏冬

还我纯净的蓝天

云在故乡诗歌 第2篇

九月的乡间

过去和现在早已脱节

散落田间的小青蛙

在小花狗的追逐下

像个没娘的孩子哇哇奔逃

老屋的厨房

鲜有炊烟袅袅

倚门的老妈妈还在久久瞭望

远方打工的牙子

蒿草已漫过老娘的脖颈

赶集的羊肠小道

早失了年轻时的青春活力

四个轮子取代了曾经的.欢声笑语

歇脚的垭口凉风嗖嗖

曾经最美的画卷装贴进岁月的相册

千年的老街

呢喃着曾经的过往

青石板的容颜

篆刻着一段岁月的沧桑

骑门柜的店铺早已打烊

纯净的蓝天,素雅的你我

青花小鼻涕的笑脸

正在渐渐远去

蓦然回首,阑珊处

云在故乡诗歌 第3篇

金秋十月, 适逢首届琴台音乐节隆重举行, 大型诗歌乐舞《白》作为音乐节开幕式演出剧目上演, 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共鸣。说起故乡情, 诉诸艺术作品的由头总是千千万万, 可以回味、诉说、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 但又总让人感觉情思绵长, 意犹未尽。但是作为一台地方文化精品剧目打造的《白》, 它的魅力就在于对于一方水土、人情、风俗等地域文化特色一网打尽, 不愧为武汉今年新编剧目的精品, 可以预见的是, 它也将成为一台不可多得的经典剧目, 一台充分展现故乡的原风景、展现武汉这片土地所生长的灿烂文化的鼎力之作。

从剧目的选题来看, 《白》的选题是清晰明确又不失古典诗一般的悠远韵味。“白云”、“黄鹤”、“故乡”三个名词的组合本身就很完美地构成了一幅关于故乡的风景画, 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营造手法颇为相似, 还未观看作品本身, 就已经为观众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勾起人们的想象和回味。怎样的选题才能深深烙印上“武汉独有”的文化标签呢?武汉歌舞剧院配备精兵强将, 在反复筛选、反复掂量的词条中, 一批最具“独特地域识别码”、最易于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的经典事物浮出视线。“白云黄鹤”、“知音故里”、“市井里巷”、“东方水都”等字眼喷薄而出, 这些充满丰富文化符号的语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生动地谱写出了一台体现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建设成就和历史变革的大型诗歌乐舞剧。

从剧目结构来看, 全剧共分为《序》《白云黄鹤》《知音故里》《市井里巷》《东方水都》《尾声》几个章节, 结构连贯紧凑。诗、歌、乐、舞组合的结构形式, 使全剧充满散文般的优美和流畅, 形散神聚, 令人回味无穷。

“诗”, 是统领贯穿全剧之魂, 是开启每个篇章的导语, 它踏着韵律和节奏, 抒发了深爱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它有时是以无伴奏合唱的形态呈现, 有时又是在余音袅袅中融入的动情吟诵。简明生动、提纲挈领地对章节内容进行勾画、描述、阐释, 起到了打开观众心扉、引领观众进入审美欣赏状态的作用。

“歌”, 为章节中最华彩最浪漫的部分, 所谓言之不足, 言不尽意, 歌之舞之蹈之。不是每个章节都有歌, 根据全剧结构和内容的要求, 歌在全剧中进行了整体合理布局, 穿插全剧, 起承转合, 唱来一气呵成, 增添了该剧的浪漫华彩。一曲《长江汉江》唱出了武汉人念念不忘的故乡情, 尾声的一曲激昂高亢的《武汉人》更是唱出了武汉人的骄傲和自豪, 成为全剧的落脚点。

“乐”, 作为贯通始终的情绪烘托, 散发着浓郁的楚文化特质, 古典而悠远, 清新而独特, 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据悉, 该部舞台剧作品的豪华版, 还将以交响乐现场演奏的形式呈现。

“舞”, 作为该剧的第二“语言”, 成为份量最重的主体表现形式。这些或绚丽、或庄严、或激越、或悲壮的舞段, 是对眷念这片土地的芸芸众生之生活情态的艺术描摹。每一个舞段, 都演绎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再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感染观众, 引发共鸣, 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共振合响。例如《知音故里》一章中演绎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琴瑟雅韵, 老树、悬崖、巨石, 一人独坐悠然抚琴, 如同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扎着发髻的女子忽然就散开乌黑秀发, 齐齐甩头, 惊艳舞台。《汉绣知音》又是另一种美:身穿汉绣服装的徐千惠, 以甜美的歌声诉说汉绣渊源。《市井里巷》描述着过往的不老岁月, 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里汩汩流淌, 勾起观众情不自禁地回味几代人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记忆。竹床阵讲述了童年小巷的故事, 温馨温情,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成长时光、青春岁月就这样被记忆珍藏。汉正街上的“娘子军”, 她们曾经铸就了城市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扮靓了汉正街的每一个角落, 当人们谈起汉正街, 不仅仅只是一个商品交易市场, 让人想到更多的是文化因子在这里滋生蔓延生长。女人们将肩膀上的一根根扁担, 演绎成铿锵有力又充满韵律感的舞蹈, 以此表现女人特有的坚韧、勤劳和乐观, 同时也是对生长在这里的女人们生活态度的一种注解, 进一步深化了全剧主题内涵。

《白》整台剧目, 结构缜密而又富于变化, 寓多变于统一之中, 诗中有歌, 歌中有乐, 乐中有舞, 是诗与歌的交汇, 是乐与舞的和鸣。所有的元素, 细节, 都已深深地烙印上武汉地域文化特点, 展现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武汉地域文化风景画。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看, 其实不应该将该剧解构为几部分, 因为在体验欣赏剧作的过程中, 审美情感是融为一体、无法拆分的, 我们之所以这样解析只是便于理解欣赏的过程。举个也许并不恰当的例子:面对一位美丽的妙龄少女, 人们通常最为有力最为简洁的评价就是:美女!这其实是从整体印象、整体感觉来说的, 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判断。在欣赏《白》的过程中, 人们所作的审美判断也是基于一种整体的感觉而言。观看《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种愉悦之情, 不仅仅是因为该剧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更因该剧显现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乡情所带来的深刻理念。正如黑格尔所断言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白》之所以让人觉得美不可言,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将地域文化蕴含的深邃理念通过诗歌乐舞等感性形式呈现出来, 奉献给有着相同心灵情怀的观众, 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从剧目的风格来看, 《白》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高科技数字灯、数字成像灯, 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以大写意的手法凸显深沉的文化意蕴。情境氛围的营造, 注重融入当代审美技巧, 用抽象、写意的艺术手法, 使空灵、瑰丽、简约、大气等审美意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获得最具张力的展示。《白》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与目前广受好评的武汉城市宣传语“大江大湖大武汉”所体现的城市风格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 一座城市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白》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又感染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最悉的那片云在故乡 第4篇

我们无法越过时代讨论“私密”的话题,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它的价值所在。当现在的孩子在网络上建立起庞大的虚拟友情,我们儿时在弄堂里的嬉闹和磕碰却成为集体主义的方法论,友情需要的是面对面的眼睛直觉。

《乡愁》的意义决不仅仅因为他对旧城的回眸,它更直接的意义在于纪录了从20年代延续至今的石库门文化的变迁过程,据舒浩仑导演介绍,现在的“大中里”因为居民下一代的长大,除了留恋于此的老人更多是外来人员的借居。其实,这种状态是应该引起我们城市的社会学者关注的。在20年代随着远东城市上海经济文化因为时代的因素外国殖民以及一战后外国游资的大量涌入而充分发展,昔日在清末留洋的一代也在这个城市成为经济利益的受益者,由于对于外文和国外文化的了解他们大多数成为了一个新兴阶层:买办。而在传统中国的文化里,乡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于是,他们就开始呼唤同乡来到上海。“一个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开始有了第一次的现代移民热潮,他们刚来上海的时候,就像舒浩仑爷爷那样在石库门里问二房东租借一个居室,寻得一个还算体面的安身之所。

作为从石库门出来的孩子我深知上海石库门文化的复杂性和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从时间段来说20年代到孤岛是一个时期,孤岛到国民党接收是一个时期,内战爆发到公私合营是一个时期,公私合营到文革是一个时期,文革到1992是一个时期,1992到2000是一个时期。标注这么多时期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时间段都是一个移民和石库门人员状况的拆解和再组合过程。

所以,石库门文化的复杂性足以让我们从中挖掘出大量的城市电影的题材,那么在一个迷恋数码技术和古代江山美人影视的年代,就需要一些有心人自觉记录他们眼中的城市,在将来某一天有导演意识到城市人文重要性的时候,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影像就会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忆。舒浩仑的《乡愁》正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情,那些耄耋老人的言谈里我们看到了乡土的认同,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移民城市上海的博大胸怀。

现代化的城市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更多的“大中里”即将在这个城市记忆里消失,在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候你只能看见一堆瓦砾和行将走远的老人以及他们鲜活的历史。那么做个有心人吧,带着你的DV机以及你的慧眼,记录这个城市,记录属于你家族的民间史诗。

舒浩仑是个率真的人,他的率真在中国语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无疑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工作者。他有纪录片工作者所必需的细腻的人文关怀、敏锐的嗅觉,和那一份诗人才有的乡愁。

《乡愁》是一个七十年代出生人获知童年的家园将逝时,一次充满感伤的缅怀。它的基调是“愁绪”,是淡淡的哀愁,是无奈的告别,是温情的回忆。

《乡愁》是以城市拆迁为背景的,但它不同于以往的同一题材纪录片,它的视角不是客观的、外在的、隐藏的、批判的、宏大叙事的。舒浩仑出现在镜头里,如此深入地介入了影片的叙事,他个人的记忆、他私人的感伤成为影片的重要线索,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篇章。

我本人同样出生于70年代前期,成长于这个生活模式发生重大转换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在新一代的生活经历里找到哪怕我们童年生活的一点点影子,因此我们的记忆变得格外珍贵。如果唤醒我们记忆的街道、房屋、门前的大树、附近的小学、身边的亲戚和邻居一个个离开,我们将彻底变成无根的一代。于是,在他们即将逝去的端口,对记忆的叙述变得弥足珍贵。

怀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因为所怀念的都是逝去的,逝去的本身就宝贵,而被怀念起来的往往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青梅竹马的爱情,比如月光露台上偶然的冲动。怀旧的宝贵在于每一个日子里都有一段鲜活的永不再来的生命,这样的乡愁每个人都会有,因此会产生共鸣。

然而当舒浩仑把这种缅怀引向对现实的反思时,他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经典叙事。18——19世纪,当欧美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扩张时,浪漫主义的哈代们却产生了莫名的愁绪,他们控诉着可怕的机器对人性的戕害,追悼着田园的将逝。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总会有人为之欢呼,有人为之哀愁,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实业人,后者则往往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所谓诗人就是情绪过剩的人,活在内心的人。历史证明,浪漫主义怀旧者对狂飙突进现实的抨击缺少足够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却因此获得了文学的合法性。文学,诗人,总是以一己之体验对抗整个时代。

回到《乡愁》,城市拆迁并不全然不义,只有非法拆迁才是应该批判的。看不出《乡愁》里大中里的拆迁是非法的,所以,舒后来对城市改造的抨击缺少厚重的法律和道德支持,但却仍不乏美学支撑。我的意思是:正是这种合情不合理的叙事使我们把导演归入诗人行列,这是诗人的经典叙事。

舒浩仑总是告诫周围那些端着DV或者准备端起摄像机的人:如果你看到身边有想要用影像方式记录下来的东西,请尽快。因为这个城市发展得太快了。

2002年,舒浩仑拿着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回到大中里。

静安区的大中里是上海最核心、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里弄之一。1600多户人家住在由石门一路、青海路、南京西路和威海路灯街道围成的框架里。很多人家在这里存在了70年以上。

舒浩仑一家的房子是二十年代在上海银行里面做事的祖父从宁波老乡手中买下来的。

纪录片是用DV、BETA以及胶片三种介质拍摄而成的。舒浩仑自己拿着一台DV,拍摄即将被拆除掉的大中里;BETA摄影师以外来者的身份记录舒浩仑和90多岁的奶奶之间的交流;而黑白的胶片则是再现他在大中里度过的那个懵懂的少年时代。为了营造一种温暖怀旧的气氛,舒浩仑还特意从电视台的资料中找到一些80年代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光听音乐就能想起那些画面。

夏季的夜晚,石库门的房子非常热,舒浩仑家住的前厢房常常是敞开了家门,为的是让住在后厢房的邻居也能吹到风,睡得舒服安逸。

舒奶奶始终都不愿意跟小辈们一起住,就那么自己一个人住在大中里的老房子里面,每天很早起床收拾打扫房间,中午小歇一会,为的是下午有精神打几圈麻将。

早晨,弄堂里充满了一种慵懒而惬意的气息。烧得一手好菜的虞家阿婆进来串门,对着舒浩仑的DV招呼着他过来尝尝笋干肉。在手电筒厂里工作的亮亮爸爸总是一脸盈盈笑意喊着舒浩仑乳名“猪猪”。从不羡慕有钱人,就那么不卑不亢地活着。

“北部地块将发展成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的商用物业、办公室、酒店及服务式住宅,而南部则将建起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住宅及零售商铺。”开发商在公告牌上预示着石库门里弄大中里的结局

描写故乡的现代诗歌:故乡情 第5篇

今天有幸回到了故里

母亲用长满老茧的手

亲呢抚摸着我的额头

我像儿时一样掂起脚

吻干了她脸上的泪花

门口的那口老井还在

尝了一口

甘甜如母亲的乳汁

院儿的桂花正吐清香

香味如同父亲的笔墨

啊,故乡,我回来了

小侄子牵我来到歺桌

甜甜的红薯

香香的玉米

还有好吃的年糕

都是我的至爱

啊,故乡,我回来了

回到了你的怀抱

你用那母亲的手

把我轻轻抚摸

我醉了

作者|家乡美,实名胡咏梅

描写故乡的现代诗歌:我从故乡来 第6篇

这里

己不是孩提时的颜色

情感飞扬在空中

村庄的麦田到处闪着

雪融化后的金光

我从故乡来

眼晴里满眶着

长辈们

步履缓慢的模样

打招呼也是

不自主地张望

我在想

老了的长辈

变了样的村庄

我从故乡来

近了的

却变远了

远了的

己找不回

也许

我要爬过时空

站在远方

把思念拉长

我将看得见

从故乡里走出来

不会慌张

花开花谢

就在村庄外

一个人

去流浪

.1.7

作者|杨福江,笔名草原如梦

故乡情思诗歌 第7篇

当第一缕晨曦划过天际

我仿佛又梦回到那日夜思念的故乡里

温暖的春日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美丽的淄阳河畔微风去处杨柳依依

潺潺的溪水叮叮咚咚奔流不息

快乐的鱼儿在溪水里跳跃游弋

一群小伙伴们相约来到田野上草地里

尽情地追逐玩闹嬉戏

任欢声笑语荡漾在温暖的春风里

美丽的夏日

一望无际的河岸深处水草芳美蒲苇满地

盛开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时

小伙伴们荡着小舟兴高采烈地采摘着蒲棒和莲蓬

夏日的中午

当骄阳似火蝉声如嘶

小伙伴们在树荫里捉着迷藏玩着游戏

最热闹不过大雨倾盆之时

小伙伴们都折一只梧桐树叶当伞举过头顶

任哗啦啦的雨滴敲打在梧桐树叶上弹奏出一串串清脆美妙的音符

多情的秋日

当秋高气爽珍珠般的露水满地

美丽的田野里

金灿灿的稻谷像秋日画卷里的数只画笔

把丰收的秋天描绘得更加迷人与美丽

浪漫的冬季

当高远的冬日映照着大地

故乡里的苍松和翠竹

愈发显得更加挺拔和威武

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

冬日里红装素裹的故乡更加温馨和静谧

你看故乡的天空又飘起了美丽的雪花

普天而降的故乡的雪花飘飘洒洒地来自缥缈的`天际

像天女散花像银蝶飞舞

带着希望带着眷恋带着希冀带着纯洁与美丽

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思

美丽的雪花你是春天的使者

美丽的雪花你是洁白的天使

你用你的纯洁的玉体轻轻地柔柔地拥吻向久别的大地

浪漫温馨的冬季里

最美不过腊梅飘香之际

淡淡的腊梅花香香气馥郁沁人心脾

故乡的数只腊梅,凌寒独自地开放在美丽的冬日里

你看那些艳丽的腊梅啊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无畏傲雪迎风寒只有香如故

每年春节将至

美丽的故乡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你看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张灯结彩

大人们喜不自禁孩子们笑逐颜开老人们神采奕奕

多情的故乡笼罩在一片富足祥和的气氛里

啊美丽的故乡情思

云在故乡诗歌 第8篇

一、写作背景

两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基本是一样的, 均写于1921年, 都是作者从异地回乡后对黑暗现实有所感而作。郭沫若1914年赴日本留学, 在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 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 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 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前景的憧憬陡然破灭, 由一度兴奋激动陷入苦闷忧伤中, 但他并未悲观失望, 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在这种情况下, 创作了《天上的街市》。鲁迅1919年年底回故乡绍兴搬家, 目睹了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苦的生活, 心情十分悲伤, 于是写下这篇短篇小说, 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

二、主题思想

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天上的街市》运用了反衬手法来间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写天上的宁静、祥和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反衬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写天上的美丽、富庶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丑恶、贫穷;天上的自由、快乐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 则是人间凄惨、悲凉的折射。《故乡》则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现实的故乡是这样的萧瑟、荒寂, 而“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 呈现之景是那样美丽, 令人憧憬, 景象之比, 突出现实故乡的衰败和萧条。其次是人物的对比,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 变成了一个脸色“灰黄”而且有“很深的皱纹”, 手“像是松树皮”的中年闰土。曾经是活泼可爱、健康多智、勇敢机敏的小英雄, 如今变成一个呆滞、迟钝、麻木、自卑的木偶人;原先是美丽而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如今变成了自私、尖刻、泼悍的小市民。这些人物的形象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雄辩地说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小市民阶层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

《天上的街市》作者憎恶当时人间的黑暗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他心目中的光明、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所以通过想象把美丽的街市放到天上, 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福。这实际上是他理想生活的寄托。而《故乡》作者对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感到失望、悲哀, 甚至凄凉之时, 仍寄希望于下一代, 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既不像我们这一代彼此隔膜, 也不会因为要一气而“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很显然作者暗示我们, 他的理想生活是没有隔膜,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安居乐业。可见两文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只不过《天上的街市》直接展示光明、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画面, 而《故乡》则间接暗示出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生活情景。

三、表现手法

《天上的街市》和《故乡》两文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通过描绘夜晚美景来寄寓作者的理想生活, 所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描绘的是天上的繁华市街, 无数街灯通明, 橱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珍奇, 令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牛郎织女, 骑着牛儿, 提着灯笼, 自由自在地来往, 目睹此情此景, 令人心旷神怡, 笑逐颜开, 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而庆幸。而《故乡》描绘的则是人间的月下瓜地: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 给人以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的感觉。两位文学大师均通过描绘美好的夜景抒发自己对未来,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的故乡诗歌 第9篇

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听到了从远处传来喧响的海涛,

栀子花盛开着童年的纯真,

逝去的青春祭奠着明月的忧伤。

啊,大海,我可爱的故乡!

大海是天空的情人,海涛拍打着海岸,

激起的浪潮意欲亲吻碧蓝的天空

像是童年爽朗的欢笑

湮没在致爱丽丝的.琴声里。

啊,故乡,遥远的清平湾承载着我的乡愁,

一瓢炽热的海滩之水洗不净我苍老的皱纹。

啊,故乡的伴侣,我的情人,

你可曾记得我们在晨曦中跳跃着相伴走向校园的道路上,

向日葵盛开在稻田的打谷场旁,

我们就背靠着背目送月亮暗淡它的光辉,

收回在我们的胸膛。

喝一杯血色的高粱酒,跪在这一望无垠的海滩上,

春回故乡诗歌 第10篇

春为故乡换上最为时髦的着装

故乡一改昔日苍老憔悴的容颜

潇潇洒洒地追赶着新时代的潮流

一垄垄刚播种的新田地

在春的万丈光茫中雀跃

荒山秃岭展露出新绿美景

春波碧水荡漾出无尽的生机繁华

成群的牛羊满山坡的撒欢

一棵棵老树新花烂漫绽放

丝丝缕缕缕的芳香溢满乡间

我的山野小村

沐浴在新鲜多姿多彩的春光里

感激这天赐的大好时机

乡亲们撸胳膊挽袖子卯足了劲

与春天较量出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乡在希望中腾飞

村民们开心的笑声

在春风里回荡

爱恋春天

无需想象和虚构

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春天

铺展在我的眼前

一簇簇鲜花美丽绽放

新技嫩叶触摸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一缕缕芳香渗入我的脉博里

我忘记了自己正当不惑之年

忘记了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忘记了肩上还有沉重的生活担子要挑

我得意忘形地倾倒在春的怀抱里

春天灿烂光辉的模样

总会生出浓香爱意

全然消融进我激情澎湃的心海里

春天真的会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

让我飞向青春的时代

故乡的抒情诗歌 第11篇

却在黄昏时无法返回的地方

故乡之外,总有着无法穷尽的大海

只在夜晚的回忆里才有归港的帆

故乡在冬天豢养北风

也豢养任性恣意的野鸽子

我曾经是一个手握冰雪光芒的人

穿着时代的旧披风,疲惫而持续地奔跑

穿过一条又一条的河流和街道。其实

人生从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抵达

昨夜梦中的温热,也已被一场冷雨抵消

寒夜凉薄,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

每个日子都将成为无法收复的失地

如今,故乡的山顶依然覆满冬雪

在那个多病的春天,

是否还会有人觊觎一个失血的三月

今夜,星星在大海里又布下了棋局

一座孤岛写下尘世的苦涩与咸腥

在寓居的窗前

时光开始收纳湿冷的雨水

雨中,一只疾飞的灰鸽,只倏忽一闪

老舍: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12篇

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更是值得效仿、值得敬仰的中小学教育家。三十载的执教生涯,他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春风化雨,桃李芬芳,用无限的赤诚和关怀孕育出青年学子的成长,用无尽的责任与不懈的耕耘言传身教、陶冶心灵,不仅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亦以教育小说的创作实绩推动了中学教育改革,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树起了一座丰碑。

情缘:一片冰心,卅载耕耘

为什么要教育?救国。怎样救国?知识与人格。这在一办教育的时候便应打定主意,这在一愿作校长教师的时候便应该牺牲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老舍《猫城记》

老舍于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一户贫苦的旗人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受教育的经过颇为坎坷。1905年,老舍靠热心人的资助得以进入一家私塾学习,之后又先后转入北京西直门内冲寿司内城第四学区私立第二小学堂和南草厂第十四小学读书。虽然读书的经历并不顺利,但老舍的学业成绩却一直非常优秀,在南草厂第十四小学念书时,老舍就曾因学业好而经常被指定为代课的“老师”。当老师有事不能上课时,他就代替老师给同学讲课,他学得扎实,语言又幽默风趣,甚至比真正的老师口才还好,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这段充当“小老师”的经历虽然只是老舍学习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但却为老舍带来了执教的信心,不久之后,他便真正地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

小学毕业之后,老舍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因家庭贫困,半年后,他已负担不起那里的学费,随后便转入了北京师范学校继续学习。这一次转学为老舍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问,老舍的成绩十分优异,在语文方面更是突出,他的作文写得很好,习作常常被当作范文供大家学习。而在其他方面,老舍的表现也给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与他同学的罗常培曾回忆说:“宣讲所里常常见他演说,辩论会中十回有九回优胜,再加上文学擅长,各种学科都好,一跃就成了校长方还最得意的弟子。”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他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教师们的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上海、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问,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老舍结束了他的四年小学从教生涯,开始了他的中学教员旅程。1922年9月,他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

那天,年轻的老舍身着竹布大衫,登上讲坛,开口便是:“鄙人姓舒,字舍予,为嘛名字这么简单?而不像有些老先生总有个古色古香,曲里拐弯的大号?既然名字如此平浅,人又长成这副人嫌狗不待见的模样,学问自然就不济了……”一边说着,老舍还饶有兴味地摸着头上刚长出不久、稀疏的头发,看着台下听得有些发傻的学生。学生们都笑了,那由于陌生所带来的紧张感,在老舍的调侃中顿时全消。老舍接着说道:“中国有句老话,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这个老师虽然比在座的诸位只多吃几年成盐,但教书这行当已不是什么初学乍练,虽没积下什么宝贵经验,可也不是一肚子屎。兴许能讲些大家没听过,所以爱听的事,这就妥了,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责任是把大伙领进学问这个门坎,今后能否修行成器,那就全仗诸位的个人努力了,这是一星半点差不得的……”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是硬梆梆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天,老舍前往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并在此期问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从英国返回故乡的途中,他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又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整整三十年载的教育经历。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理念:革新之要,人格为先

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了的,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

——老舍《猫城记》

老舍曾经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而发展教育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与理念。老舍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发展时期,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老舍自然也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他的教育理念上。

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认为“仕”和“禄”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动力大多来自于做官的愿望。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痛惜于受这种教育戕害的学生们的幼稚行为。他呼吁教师不能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挣饭吃的职业,当局应该保障教师的待遇、地位,使教师们安心教学。

与此同时,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中国是个颇为重视风俗的国度,在世代相传中产生的具有巨大制约力量的风俗,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接受着的特殊的教育。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无形中塑造着国民人格,其力量远比政治、经济与法定的教育制度来得大而稳固。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腐朽、落后,是中国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初源。在老舍的教育小说中,老舍批判中国封建家教“长者本为”“长者意志”的传统:《四世同堂》的祁老人虽已老得无力理家论事,可“绝对权威”的地位不可动摇;二十几岁的李静没有了父母,她须照着姑母的意志嫁给五十多岁的老张作妾。老舍指出,正是中国的伦理制度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服从、依赖、缺乏勇气和创造精神的性格。因此,新的教育观必须以塑造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为重,以此提高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所谓良好的人格,包含很多内容,其中老舍最重视的便是学生爱国心与自尊心的培养。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是每一个国民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人们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每个国民都应当挺身而出,关注国家的命运并团结一致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则便会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老舍,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人如何提高自身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除了用先进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要有坚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在这一点上,老舍批评了那种视学校为“新式的饭铺”的态度,摒弃以赚取金钱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认为作为教育者的知识阶层更不应该以金钱至上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一—如果知识阶层软弱卑微,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老舍提倡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教育的渠道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进步思想,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强烈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投身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

由于老舍19岁便走上了教育岗位,仍处于青春年少的他更能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与特性,因此十分关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儿童方面,老舍主要提倡培养以及顺应他们的兴趣,保证他们的天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老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教育应该顺其自然,保证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最佳的发挥,让儿童发展自己的兴趣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重要一步。在发展儿童兴趣方面,老舍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他曾经提到“至儿童因课程所引起之兴趣,而有实地考察或郊游之需要,则举行实地观察或郊外旅行”。认为应该利用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对儿童学习的影响,认为“环境总是先于人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而存在,给儿童以必然发生的潜移默化的身心影响”。

在老舍任教时期,除了思想上受到五四进步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开始的语言革新也引起了老舍的注意,他将对语言革新的实践也带到了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这期间,老舍担任过“校长”“劝学员”等职务,并且担任过国文教师,在所管辖的学校推行白话教材,为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革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这一时期的老舍也曾从事“国音、国语文法”的补习,对这时期的语言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舍将现代意识的觉醒、历史选择所带来的热情全部释放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切凝思中。他的教育观念鲜明地启示人们:国民只有经历一次从心理和行动上都彻底的人格转变,即从处于历史被动地位的“百姓”上升到主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国民”,民族精神才能得以复苏,民族才能生存和发展。他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真谛,抓住了社会现代化中十分重要的创造动力。

坚守:攥起“毛笔”,不忘“粉笔”

我是在一个中学里教国文。我教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人儿……写这样的书使我觉得年轻,使我快活;我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

——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在《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老舍曾提到自己“差不多老没和教育事业断缘”,实际上,老舍不仅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他的许多作品也和他的教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老舍在从事中小学教育期间发表的作品数量有限,但从其后创作的一大批作品中都能看到他那一段教育时光的影子。

老舍最初的创作冲动和作品的题材,都来自于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他的短篇小说试笔《小铃儿》写于他在天津南开学校任教时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绪,天真而莽撞的小学生。这一人物形象显然是从他的小学教育经历体验中涌现出来的。而一向被他看做是文学创作肇始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则自谦是利用在教育做事六年的经验凑成的。小说以揭露一个混迹于教育界的流氓恶棍借教育营私,贻误乃至毒害青少年的种种丑行、恶行为线索,抨击了民国初年基础教育由旧向新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怪现象,堪称一部民初教育界的《儒林外史》。老舍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人与事多半是真实的”。小说中的人物“多半是我亲眼看见的,其中的事多半是我亲身参加过的;因此,书中的人与事才那么拥挤纷乱;专凭想象是不会来得那么方便的”。而且,据老舍同时代的友人说,《老张的哲学》中的那位学务大人“南飞生”,就是老舍按照自己任劝学员时一位同事刘北巡的名字,采用“对比”方法“命名”的。1929年由英国回国途经新加坡,在当地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期间,老舍写了以南洋的儿童少年为主人公的长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这部小说的写作直接源于他在新加坡的教学生活。他说,当时“我是在一个中学里教国文。我教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十五六岁的小人儿……写这样的书使我觉得年轻,使我快活;我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老舍在成为职业“写家”以后的创作历程中,仍然难以忘情于那支他主动舍弃的粉笔。在他的那部具有抗战史诗意味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在“同堂”的“四世”中他所“聚焦”的那一“世”祁家三兄弟的身上,可以说集中了老舍自己前半生的人生体验:老大祁瑞宣是中学国文教员,老二祁瑞丰是日伪时期教育机关的职员,老三祁瑞全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在三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似乎也渗入了老舍对自己曾经历过的类似人生历程、曾扮演过的类似社会角色的评价:肯定、颂扬了清高而无奈最终成长为抗日民主战士的国文教员,唾弃、鞭笞了腐败的旧教育官场所滋生的种种无聊、无耻的人物和习气;对于走出幻想,为了民族大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青年学生则表现了艳羡、挚爱之情。可见,教育的经历不仅给了老舍一个观察社会的角度,而且也成了他多部作品的大背景,老舍通过文学创作,一边追忆自己曾经的故事,一边道出自己对社会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种联系更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字里行间,存在于老舍具体的写作生涯之中,让读者觉得似乎总有一个循循善诱、妙语连珠的语文教师的身影活动于其中。他在与学童的朝夕相处中学习孩子的语言,驾轻就熟地写下了《小坡的生日》这部“浅明简确”的小说。他表示“愿意永远做‘孩子头儿’”,其中大约也包含着希望一直以一个亲切平易的教师身份充当小说叙述人的意思。也是在关于《小坡的生日》的创作谈中,老舍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语文教师的“习气”,他委婉地批评当时他所教过的一些新加坡中学生喜欢乱用新词的现象:“他们捉住一些新思想就不再松手,甚至于写这样的句子:‘自从母亲流产我以后’一—他爱‘流产’,而不惜用之于己身,虽然他己活了十六七岁。”这像是一段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评语。

教学的经历除了带给老舍丰富的创作素材,还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打下了基础。老舍在其后作品中为人称道的语言技巧,也不可不归功于他早期这一段教学经历。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老舍积极接触并且推广白话文的使用,他说,“我的责任是用白话写出文艺作品,假若文言与白话掺夹在一起,忽而文,忽而白,便是我没有尽到责任”;他力图使白话文艺作品一样可以朗朗上口,“不单我的剧本和小说可以朗读,连我的报告性质的文字也都可以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其实这不仅是作家的责任,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老舍的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实践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老舍的作品就已经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其作品曾被选入国文教材,直至今日,无论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都会出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如果说多年的教育生涯是老舍创作的一股源泉,那么他笔下的一篇篇优秀作品则更是反哺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这或许也是老舍之于教育事业永远的坚守。

附录一:老舍自评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问,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实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入会誓词》,原载1938年4月《文艺月刊·战时特刊》第九期

附录二:老舍论教育弊病

你问,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你看,当新教育初一来到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它?是因为大家想多发一点财,而不是想叫子弟多明白一点事,是想多造出点新而好用的东西,不是想叫人们多知道一些真理。这个态度已使教育失去养成良好人格和启发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及至新学校成立了,学校里有人,而无人格,教员为挣钱,校长为挣钱,学生为预备挣钱,大家看学校是一种新式的饭铺;什么是教育,没有人过问。

我知道我是太偏,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都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政府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忙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

——老舍《猫城记》

附录三:评价老舍

老舍用勤苦的笔耕和对人民无限的热情,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冰心

有了《茶馆》这一奇迹的出现,才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

——曹禺

参考文献

[1].罗常培《我与老舍——为老舍创作二十周年》,《罗常培文集(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马建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小学教师生活》,《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4期。

[3].郎云、苏雷《老舍传——沉重的谢幕》,北岳文艺出版社。

[4].张桂兴《老舍年谱(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5].老舍《儿童主日学和儿童礼拜设施之商榷》,《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6].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宇宙风》1935年第2期。

[7].江锡鍂《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故乡》诗歌 第13篇

对于故乡的念,我都放在枕边

放在有月亮出没的地方,那样

我可以随时长长地想,想圆圆的心事

可以翻来覆去地暖和和清醒自己

等他乡和故乡的约,都退为黑白色

我的念,已回不到月圆

今晚我只做一件事

想你

我只需要两个字

诗歌赏析故乡 第14篇

当雨打窗棂的时候,在淡淡的惆怅中,忆起你,我的故乡。

我那纸叠的小船呢?我那载着彩色风筝的梦呢?

故乡,我扶过你弯弯的木梨,听过你呢喃的燕语。

那坑坑洼洼的小路呀,曾怎样的延伸着我的思绪。

黄昏,是一首朦胧的小诗。父亲啊,你扬着鞭子赶着憨厚的老黄 牛,你佝偻着的身影被夕阳拉的很长很长。你的皱纹里叠印着如星的岁月和坎坷的人生。

当明月盈窗之际,在层层叠叠的潮汐中忆起你,我的.故乡。

我那驮着欢乐的小伞呢?我那藏着秘密的白杨呢?

故乡,我捧过你如海的稻浪,我看过你缕缕恬静的炊烟。

那潺潺的小河呀,曾怎样的流淌着我的思念。

黄昏,是一幅绝妙的风景。母亲啊,你站在小村口张望,望那远航的帆。

秋风吹拂着你的丝丝白发,泪水滴答湿透你的衣衫。

故乡,魂牵梦绕的故乡,月亮里晃动着熟稔又模糊的乡影。将这乡

醉在故乡诗歌 第15篇

故乡,是冬日的暖阳吧。

南方的你,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北方。

一颗温润诗心,或波澜壮阔,或涟漪几许,总是风月无边。

月下抚琴。指尖流趟的,除了思念,还是思念。

风中辨音。一呼一吸,都是故乡天涯咫尺的深情。

一组琴曲,跌宕起伏;一缕乡愁,缱绻于心!

听!谁将孑然的身影召唤?

隆冬季,来自北方的一场雪以浩然之势南下。

雨纷飞,洒落游子心上。彻骨的,寒!

结冰的渡口,将惆怅定格,那声叹息,被硬梆梆逼进喉骨。

夜,被砸得深疼。有冰棱断裂。

东风呵!请不要叫旅人断了肠。

在时光的深处,有思念的目光。

如果南方飞雪,那必是雨的精灵化作万千蝶。蝶舞翩跹,那定然是在精心筹备一场春天的约会。

桌面云在医院的应用研究 第16篇

自2009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 各地政府均把医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全面动员部署新一轮医疗改革工作。信息系统作为“四梁八柱”中的一柱, 在新医改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医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可以确信, 信息化作为支撑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支柱, 在有利政策驱动下, 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在当前医院信息化发展历程中, 数字化医院系统的平台化融合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 云计算技术[1]的出现为医院信息化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其中桌面云技术是继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之后又一新的热点技术, 桌面云在我国的医院应用中存在的广泛应用基础和需求[2]。但同时医院是一个高度依赖于信息化系统, 专业性要求较强的应用领域, 桌面云如何在医院中应用并且能够用好, 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1 医院桌面应用现状分析

1.1 桌面应用环境复杂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和国家政策的倾斜, 医疗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大, 许多大型医院还在各地建设分支机构,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桌面终端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加, 另外, 医疗行业的桌面应用涉及RIS系统、CIS系统、PACS系统、CMS系统、OA系统, 电子病历、LIS系统等。每个系统的应用需求与应用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HIS系统中的医生、护士工作站就对终端的可靠性、适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应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1.2 医院IT运维的人员相对较少, 但工作量巨大

医疗行业的医院有非常多的院内系统需要维护。作为医院信息化的核心———H IS系统更是每一家医院IT的主抓工作, 其维护工作在医院的IT运维中占在最重要的地位。很多医院每天光是处理H IS工作站的电脑及打印机的一些小故障就得花去很多人力和时间, 且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操作系统不稳定或自身安全问题引起的, 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上, 没办法花更多时间在后台核心系统上。

1.3 医疗系统繁多, 需要更高效的部署维护手段

医疗系统大部分由几家不同的软件开发商设计, 很多医院都会有多家长期在院内服务的供应商, 这也意味着不同的系统会有各自独立的部署和维护手段。同时, 随着医疗系统软件的不断开发、不断升级, 其中包括版本更新、功能升级, 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升级版本出现, 管理员进行软件系统部署升级时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1.4 多医师、护士共用一机, 需要配合桌面标准化策略增强安全

一般医生或护士工作站都是多人共享一台主机工作的, 因为当班的门诊医生可能每天都不同, 专家门诊更是一周才工作1~2次, 护士也是早中晚轮班。这些医院特有的工作制对IT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的使用者, 策略太松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策略太紧又会影响医生、护士们的正常使用。

1.5 需要适合医疗行业的远程管理平台来提高支持效率

国内的医院目前发展得很快, 经常会看到医院扩容或者建立分院。作为医院的组成部分, 分院的IT通常是采用总院集中式管理, 也就是说, 医院的IT人员通常要兼顾多个分院的IT运维工作。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 他们需要便捷高效的远程维护平台。

1.6 IT发展水平不一, 需要整体多层次安全管理

医院IT信息化发展的重心一直以来都以H IS等为主, 而对安全考虑得不够全面, 特别是系统补丁管理以及计算机接口管理, 这却困扰着医院的IT管理员:系统补丁多而繁琐, 人工维护工作量巨大, 且无法进行有效的全局统一部署。特别是医疗行业拥有众多的医疗系统, 这些系统对补丁更新后的兼容性有待考证, 经常会遇到由于误升级IE而致使医疗软件无法正常显示的情况———因为开发商的软件版本往往不支持最新版的浏览器, 所以医院的补丁管理不能简单的以修补为主, 而要重视兼容性、稳定性、分发的及时和高效性。此外, 一般的医院都已实现医疗系统的内外网隔离, 但由于计算机接口是通用的, USB等外设端口往往成为安全短板, 一些病毒通过USB的使用交叉传播, 成为医院内网与外网的间接接口, 也就成为安全隐患。

2 桌面云在医院的应用

医疗行业的桌面应用涉及临床医疗应用、医疗管理应用、综合管理应用以及决策支持应用等, 在每个应用中又包含众多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如临床医疗应用中的, C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PASC系统等。医疗管理中的门急诊管理、住院管理应用等系统, 每个系统的应用需求与应用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对于门诊量巨大的医院来说, 如何保证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终端环境的高可用运行, 是当前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另外, 分支机构还对远程接入访问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临床诊疗应用

PACS、EMR、RIS、LIS等系统上保存的大量病患的信息, 如何保证这些隐私信息的在终端设备的使用安全和数据在从数据中心流向终端设备端时的安全呢, 传统模式下会对终端设备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策略配置, 但往往效果不甚理想。

建议对临床诊疗应用中的医生、护士工作站采用虚拟化解决方案, 对于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共同只用一台终端设备, 但是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桌面。对拥有的桌面的任何操作都不会影响到他人。可以对不同的桌面进行不同的安全配置, 这样不仅保证了终端主机的使用安全, 又能给医护人员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受。对于需要进行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的医护人员同样采用虚拟化方案, 通过移动终端设备, 连接托管在后台服务器上的虚拟桌面, 进行常规医护操作。对于终端上的数据使用安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通过该方案, 所有的数据都只是在数据中心内部流动, 传输到终端设备上的只是屏幕和键盘的变化数据, 对于数据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涉及到的终端设备上的外设使用, 通过应用可以很好的满足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多外设使用。由于所有的信息流都只是在数据中心内流通, PACS影像资料不需要从数据中心到医生工作站桌面的传输, 在传输时间上比之前快数倍。

2.2 医疗管理应用解决方案

医疗管理以费用管理及医疗服务为主线, 包括门急诊管理、住院管理、手术管理、医技管理、体检管理、药品管理、血库管理、输液管理、病案管理、院内感染风险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和归档、客户关系管理等。

建议采用应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医疗管理中的大部分应用 (如果该应用不支持多用户并发应用, 则建议采用上述的桌面云方案) , 比如门急诊管理、住院管理、药房管理等。建议通过共享主机的方案来满足要求。该方案中, 多个用户同时通过RDP协议连接到同一台Windows终端服务器并运行指定的应用, 应用的维护管理只需在一台或几台Windows终端服务器上进行即可。最终用户只需通过终端设备上的IE访问相应的业务系统, 所有的数据信息仍然只需在数据中心内传输。

2.3 综合管理应用解决方案

目前财务结算、成本核算、物流管理这些类别的软件大都以C/S模式存在, 可以将该类应用全部运行于服务器上, 对于不同的职能用户, 将不同的应用发布到终端设备上, 用户只需要通过终端设备上的IE来进行相应访问。方案建议对于综合管理类的职能用户采用应用虚拟化的方案。

2.4 移动医疗解决方案

移动医疗[3]包括三种形态:院内移动查房业务、院内移动护理解决方案、院外社区、农村移动医疗。这样的方式下存在医疗效率低、实时性低、人文关怀低、医患纠纷的问题。

医护人员需要携带大量病历文件在病护区和科室频繁往返, 查房时间冗长, 常常错过病患正常的服药时间, 无法更好的提供对病患的医护工作。当病护区发生突发情况后, 值班医护人员需要首先到达现场, 观察病患情况, 然后返回科室, 调取病患诊疗信息, 再前往病患区, 对病患进行诊疗。这就造成无法为病患提供实时的诊疗服务。对于病患来说, 看到的都是医护人员在各个科室和病护区匆匆忙忙的来来往往, 与病患的交流时间不够。在面对病患时, 病患的诊疗信息, 无法直接及时的提供病患知悉。由于在医嘱转抄录入过程中的失误引起的医患纠纷对医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3 结语

桌面云在我国的医院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必要性, 但是现阶段还处于摸索阶段。桌面云在医院中广泛的应用还需要解决一些客观问题: (1) 桌面云初期的投入要远远高于普通PC的投入; (2) 桌面云的使用习惯上与PC有一定的差别; (3) 过于依赖国外产品会使医院陷入IT陷阱。

摘要:桌面云技术是继云计算技术之后又一新的热点技术, 桌面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必要性。本文通过系统的对我国医院中桌面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之后, 根据医院各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整套桌面云在医院中应用的设计。同时还指出了目前桌面云在医院中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桌面云,医院信息化,云计算,应用虚拟化

参考文献

[1]邢海燕.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6:70-71.

[2]赵霞, 李小华.云计算在区域协同医疗中的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6:67-69.

上一篇:值周工作总结讲话稿下一篇:2010美食节活动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