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2024-07-15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精选9篇)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第1篇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古诗词的欣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鉴赏诗歌、培养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第2篇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李 莉

(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人、诗作层出不穷。高考为了考查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专门设置了诗歌阅读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但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就诗歌鉴赏的技巧方法浅谈一二。大体上可分四个部分:外部感知、象境体悟、技巧品赏和语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送元二使安西》,一个“送”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一看题目就知道是怀古诗,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就要注意怀古诗的答题技巧。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出题人所给的补注,或是诗人写这首诗歌的相关时代背景,或是对这首诗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也或是这首诗中出现的相关典故和疑难注解等,这些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我们在鉴赏时要格外注意,不要掉以轻心。

二、象境体悟

世间物象无数,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咏蝉,虞世南写:“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三、技巧品赏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直接表达诗人的`感情。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在含蓄。如《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西方有位哲人说,没有象征就没有诗歌。所谓的象征有明暗两个含义:明意是指诗人眼前景物,暗意是指与景物有本质相似点的某种品格。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流水多指愁绪;月亮多表达思乡思亲之意;雨打芭蕉多指忧愁、愁怨……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古诗中常用的梅、兰、竹、菊、松也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四、语言玩味

诗人写作的风格是迥异的,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识记。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我们在鉴赏一首具体的诗词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鉴赏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3篇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有:要抓住重点字词, 把握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写出了意象的某些特点, 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句中蕴涵什么哲理,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字词鉴赏诗歌

这类题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 考察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该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出准确理解和品析。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用得很传神, 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 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 而是一个女子的“独倚”, 无语凭栏远眺的画面。这个“独”字反映了人物的孤单寂寞, 也隐含了“斯人独憔悴”之意。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中, 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使者, 已开始衔泥筑巢, “几处”“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二、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在古诗词中, 作者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使要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像“愁”与“恨”之类, 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为增其可感性, 词人采用夸张性的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化虚为实, “愁”不仅可以用舟载船装, 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 具有不同的重量, 以致一叶轻舟难载浓重的愁绪。舟轻愁重之喻, 语意新奇, 想象惊人, 实堪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词。而《过零丁洋》中, 文天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双关的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 并且巧借谐音, 表达了诗人惶恐、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 是绝妙的对偶句。

三、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在鉴赏古诗词时, 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去着手做题。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人就运用了映衬手法让人心胸开阔。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一缕青烟孤摇直上, 一轮落日映衬滚滚黄沙, 更显得浑圆壮观。这正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而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移情于物, 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 情景交融, 感人肺腑。

四、抓住哲理句鉴赏诗歌

古诗词中常有一些哲理诗句, 通过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 有一种哲理美。它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 不单单只是欣赏句中描绘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到它蕴涵的寓意深远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歌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 常寓情于形象之中, 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 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更是体现诗人情感的途径。如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杂草遍地, 林木苍苍, 使人触景伤情, 满目凄然。诗句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岑参的《逢入京使》不假雕琢, 信口而成, 而又感情真挚, 诗意盎然, 引起后代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诗人告别亲人, 跃马踏上漫漫征程, 愈来愈思念亲人, 途中遇友却苦于没有纸笔, 只能托朋友带个口信。这首诗真切而自然地书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的感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

古诗鉴赏方法与技巧探讨 第4篇

一.注意诗词标题,留意所给注释

在一首诗词中,其标题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题目中常常包含了诗歌类型、时间、事件、人物、地点、事物等信息,以及告诉读者其基本内容。这样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主题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标题中有古人名、古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乌衣巷》、《金陵怀古》、陈子昂《燕昭王》等。

其次,还应留意所给注释。这往往介绍了诗词背景等信息,对诗词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如某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③芦管:即芦笛。

(1)该诗前两句分别以什么角度写景的?给人什么共同感受?

(2)诗中是如何将把声音、景色及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弄清诗词类别,整体把握诗词

在古诗词鉴赏时,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弄清诗词的类别,也就是诗词题材。在语文教材中,诗词的类别是丰富多样的,如田园与边塞,怀人与送别,叙事与写景,登高和怀古,咏物与抒怀,闺怨与思想等。例如:李商隐的《咏柳》,借秋柳表达壮志未酬之感慨;曾巩的《咏柳》,则借春柳讽刺了猖狂得势小人。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或者借古抒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即使为同一类别的诗词,其格调也有所不同。同样的送别诗,或含蓄,或明朗;或低落,或昂扬;或委婉,或直接;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等,同一“别”字,而风情各异。如柳永《雨霖铃》与高适《别董大》。因此,通过把握诗词题材,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进而鉴赏诗词。

三.抓准诗词形象,领悟作者情感

第一、分析意象色彩。如字面或暗示。不同色彩可以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冷色,往往传递出孤寂凄凉、低沉冷漠、颓唐消极之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昏”等色彩构成了一个寂寞、哀愁、惆怅的诗境;暖色,则传递出积极向上、活泼热烈、意气风发之感。

第二、动静结合,互相映衬而拓展诗境,情感表达。

第三、在诗词中,其意象有时与作者心理特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关,而被赋予某些特定含义。因此,在鉴赏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考虑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词。如杨柳——离别依依;菊花——高洁品质;杜鹃——哀惋、忧国志士、薄命佳人、至诚;鸿雁——信使、思乡;鸟——自由等;羌管羌笛表示思乡,折柳表送别,凭栏表吊古怀远等。同时,在分析诗词意象时,学生还需留意物和人,景与情,景与人,物和情的关系。

四.分清诗词修辞,辨别表达技巧

在古诗词中,其修辞手法的作用与在其他文体中的作用大致相同。

修辞手法,如夸张:突出与强调;反问:起强调作用;拟人:将事物人格化;比喻:生动、形象;巧用典故:含蓄精炼,富有文采,拓展内容;此外,还有对偶、借代、衬托、互文、双关、象征、叠词等。

抒情方式分为两大类: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又包含多种,如融情于景等、借景抒情等。

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寓情于景、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想象与联想、渲染与烘托等。而炼字也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考查点。在古诗词中,其运用的表达技巧是最灵活、丰富的。

五.懂得知人论世,发掘深层含义

知人论世就是在诗词鉴赏时,对于诗词中的诗人,我们要能够了解他的身世生平,所处时代特点,作品风格等。如杜甫的诗往往是沉郁厚重、忧国忧民;陶渊明的诗常常是体现出田园生活之舒适、安逸,以及厌弃官场之情,其语言自然清新。陆游的诗歌风格豪放雄浑,常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而读李白的诗,在洒脱、乐观、豪放的感受之余,还品味出一种四顾茫然、漂泊无依、孑然特立的孤独悲哀。又如宋·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若学生熟悉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历史史实,则容易感受到岳飞“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之感叹。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第5篇

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是否与中心及写作意图相悖。

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是否正确,与中心是否相反,律诗中颔联、颈联有无颠倒

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练习:①、赏析诗中的名句(或描述诗中的名句)

②、谈谈此诗与《汉江临眺》的意境或风格的区别。

2.无题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第6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

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李汉超刘耀业)

11.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作者:搜集整理 阅读鉴赏本站原创 点击数: 760 更新时间:-5-18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第7篇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 原诗)

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联系巩固

绝 句 二 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盖嘉运

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5、巩固练习

邯郸东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巩固练习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

(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 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2、解答分析

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

4、巩固练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 ”,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

(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

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

夜游记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策略 第8篇

一.了解诗词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1、形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形象是指诗词中塑造的事物、人物、景物, 而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个人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则是诗词中所展示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分析诗词的意境就是还原诗人当时写作的画面, 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面对景物所想。形象一般分为主人公形象, 和写景咏物时的景象、物象。意象一般有很多, 像杨柳、长亭等寄送别友人不舍之情, 月亮、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梅兰竹菊抒情怀念较多等。通过这些形象和意象体会诗人的创作环境, 将诗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者紧密结合, 把握诗词特点。

2、常用塑造诗词形象、意象和意境的写法

常用的写法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一般来讲细节刻画是指将人物的形象、话语、动作准确细致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闲敲棋子落灯 花”中的动作细节描写, 通过一个“敲”字将一个动作刻画得细致入微, 从而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烘托是指从侧面表达主要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比衬托是指和一个事物进行对比突显主要衬托的事物, 形成鲜明的形象对照。比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 要用比喻的方法来咏词, 例如在《氓》中“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这一句中就用了比兴, 用桑叶这个意象来表达女人青春短暂,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想法。通过这些写法来具体描述诗人的感情, 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

二.通过语言特点来分析诗词

1、抓住特殊字眼, 关键诗眼

诗眼是一篇诗词中的关键字眼, 他往往能准确的表明诗歌的主旨, 也往往因此而使整个诗词生动形象起来, 诗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诗词中最精彩的一句, 一种是精炼到一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根据上文没有行人, 没有飞鸟, 白雪皑皑, 一个老翁在钓鱼, 寒冷孤僻。而诗中恰恰“独”这个字能表达这一切, “独”就是这首诗的诗眼。通过这个“独”字我们更能体会诗人但是内心孤苦, 也表现他于所处的政治环境, 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一首诗的诗眼往往能点明全诗的主旨。

2、解读诗词中的语言风格

一首诗的语言风格也为作者的感情奠定了基调, 一般语言风格分为: 清新自然、委婉含蓄、豪放粗狂、深沉沉郁、坦然直率等;语言主要的特点:跳跃性、情感性、具体性、凝练性。这些往往结合在一起, 分析诗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语言的结构特点:叠词、倒装、象声词、拟声词等, 根据这些语言的特点来具体解析诗歌给我们的形象意境, 来了解诗人的世界。

三.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的形象意境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 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诗词中主要运用的是记叙、描述、抒情、议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手段为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等。描述包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乐景写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将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的方法, 主要包括联想、想象、类比、渲染、烘托、反衬、对比、悬念、象征、赋、比、兴、情景合一等。

3、诗篇结构

诗篇的结构又叫做行文结构, 主要包括承上启下、衔接、开头照应、层层渲染、铺垫渲染、结构对比、卒章显志等。比如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就是运用了贫富的结构对比, 在《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本诗承上启下的句子。

4、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作者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会使诗词形象生动, 更能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衬托、用典、互文、反复、双关、排比等, 其中很多都是会在同一诗篇出现的, 以加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时的表达效果。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用了双关暗自感情,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面就用了比喻, 将皓月的光辉比作青螺, 来表达作者当时心情。曹操的《短歌行》中“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就是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引用了周公旦的典故, 透过典故来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情变化。

古诗词鉴赏技巧的策略 第9篇

一.了解诗词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1、形象、意象和意境

古诗词的形象是指诗词中塑造的事物、人物、景物,而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个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则是诗词中所展示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分析诗词的意境就是还原诗人当时写作的画面,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面对景物所想。形象一般分为主人公形象,和写景咏物时的景象、物象。意象一般有很多,像杨柳、长亭等寄送别友人不舍之情,月亮、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梅兰竹菊抒情怀念较多等。通过这些形象和意象体会诗人的创作环境,将诗词的意境描绘出来,三者紧密结合,把握诗词特点。

2、常用塑造诗词形象、意象和意境的写法

常用的写法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一般来讲细节刻画是指将人物的形象、话语、动作准确细致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动作细节描写,通过一个“敲”字将一个动作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而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烘托是指从侧面表达主要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比衬托是指和一个事物进行对比突显主要衬托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形象对照。比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要用比喻的方法来咏词,例如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句中就用了比兴,用桑叶这个意象来表达女人青春短暂,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想法。通过这些写法来具体描述诗人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情感。

二.通过语言特点来分析诗词

1、抓住特殊字眼,关键诗眼

诗眼是一篇诗词中的关键字眼,他往往能准确的表明诗歌的主旨,也往往因此而使整个诗词生动形象起来,诗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诗词中最精彩的一句,一种是精炼到一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根据上文没有行人,没有飞鸟,白雪皑皑,一个老翁在钓鱼,寒冷孤僻。而诗中恰恰“独”这个字能表达这一切,“独”就是这首诗的诗眼。通过这个“独”字我们更能体会诗人但是内心孤苦,也表现他于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一首诗的诗眼往往能点明全诗的主旨。

2、解读诗词中的语言风格

一首诗的语言风格也为作者的感情奠定了基调,一般语言风格分为:清新自然、委婉含蓄、豪放粗狂、深沉沉郁、坦然直率等;语言主要的特点:跳跃性、情感性、具体性、凝练性。这些往往结合在一起,分析诗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语言的结构特点:叠词、倒装、象声词、拟声词等,根据这些语言的特点来具体解析诗歌给我们的形象意境,来了解诗人的世界。

三.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的形象意境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在诗词中主要运用的是记叙、描述、抒情、议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手段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描述包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乐景写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将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的方法,主要包括联想、想象、类比、渲染、烘托、反衬、对比、悬念、象征、赋、比、兴、情景合一等。

3、诗篇结构

诗篇的结构又叫做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承上启下、衔接、开头照应、层层渲染、铺垫渲染、结构对比、卒章显志等。比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运用了贫富的结构对比,在《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本诗承上启下的句子。

4、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作者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会使诗词形象生动,更能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衬托、用典、互文、反复、双关、排比等,其中很多都是会在同一诗篇出现的,以加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时的表达效果。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用了双关暗自感情,“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面就用了比喻,将皓月的光辉比作青螺,来表达作者当时心情。曹操的《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周公旦的典故,透过典故来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情变化。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中,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对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想,感悟古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丰富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我最爱看的一本书作文下一篇:分析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