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树的作文说明文

2024-09-05

关于松树的作文说明文(精选16篇)

关于松树的作文说明文 第1篇

站立在山顶上,傲立于石缝中,这就是不畏严寒、不怕艰难的“岁寒三友”里的老大——松树。

说到松,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谈谈关于“松”的话题。

松,是一种顽强的植物,无论在严寒还是在酷暑中,它都能坚实地站在那里,好像一名军人一动不动地坚守着岗位。瞧它那针似的松叶,一簇簇向外伸长着,每一个都尖锐有力;瞧它那柱子似的树干,挺拔且苍劲有力;瞧它那峰塔似的松果,可口香甜,甚是美味。

几千年来啊,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骨气的人,他们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无论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挺拔的松树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松树的品格才好。

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们有这样的高尚品格,才能击退入侵的敌人,才有今天的光辉成就。比如刘伯承、黄继光、董存瑞等人,难道他们不正是像松树一样吗?

今后,我也要做一个有骨气、不畏困难的人。我还要感化所有人,让所有人都拥有松树一样的高尚品质!

关于松树的作文说明文 第2篇

春天松树是最美的,它的绿是画家的调色板上都无法调试出来的。它是淡绿中带着一点点浅黄,看上去好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走近了,摸了摸柔软无比,像松鼠那蓬松的小尾巴。凑上前闻了闻,还有一股淡淡的松香,这味道让人心旷神怡。

风轻轻的吹过,它在我的眼前轻轻的晃动着,耳边传来沙沙声,像是松树弹出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让我陶醉其中。

这时候的松树,不像别的季节的松树一样,是深绿色的,尖尖的,硬硬的像一根根小钢针,摸上去感觉坚硬无比,立刻让人有了疼痛感,都不敢凑上去摸它。

我比较喜欢松树,它的枝条向四周伸展,感觉像是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是它害怕的。看着那一排排笔直的松树,我就想起了边关的战士,不畏严寒酷暑、冰天雪地,保卫我们祖国的每一寸河山。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 第3篇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四种教法,作用

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 以初中教材为例, 由修订前的不到20篇, 增加到修订后的40篇, 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 符合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 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 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 甚至被忽略, 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语言平实, 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 往往肢解, 抽血去肉, 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 结果不少学生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 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 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 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从中学说明文的内容看,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蝉》、《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机器人》、《大自然的语言》等, 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 又通俗易懂, 富有情趣, 能激发兴趣, 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 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 说明文教学绝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 片面地就文教文, 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 而应该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 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 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 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在说明文教学中, 运用下面四种教法, 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 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 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 教学效果会好一些。不久前, 我上法布尔的《蝉》, 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 说蝉的俗名叫“知了”, 古人叫“蜩螗”, 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 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 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 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桨……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做法, 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蜘蛛》一课时, 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 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 单捉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 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提出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被调动起来, 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 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

(二) 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 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 只要是新奇的东西, 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 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 他们一点就透了, 何需我们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一课, 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 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 如飞机、潜艇、雷达等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型、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 思路也开阔了。课后, 我布置学生查阅资料, 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 趣味百出, 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 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 其中有一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 写了《蝉与音响学》, 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 却能发出很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天马行空, 但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 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 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 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 (《文汇报》, 1994年3月14日) 作为参考, 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 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 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 着重说明一至两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 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 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 因此很合学生的口味,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 结合课文, 参照比较, 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比如我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 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 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趁热打铁, 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 (选自《中学生之友》) 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 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 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 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 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 这样不但了解了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 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因为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 引人入胜, 所以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上述四种教法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一)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

这四种方法, 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 这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精心设计, 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 又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二) 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 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更好地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环境, 形成能力, 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 又领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三) 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设想 第4篇

说明文究竟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我们先从说明文的定义入手。教科书100页的定义为:“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1]这自然把说明文分成了两类:实体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种分法是正确的,它是以说明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笔者认为:这不够全面,除了这个分类标准外,还应根据说明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以平实的语言为主,还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主来分。正如叶圣陶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介绍知识,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平实并不排除生动形象。前者就叫它为平实说明文,后者叫它为生动说明文。

还是让我们回到具体的课文中去,根据说明文的对象分,像《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说“屏”》、《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自然的语言》则是平实说明文;而《口技》、《核舟记》、《看云识天气》等则为生动说明文。

《口技》从说明的对象上看:它是向人们介绍的一项经过艺人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掌握的一项技艺,它属于实体说明文;如从说明时的表达方式看,全文对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进行了正面描写,对听众的反映作了侧面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艺人模拟深夜中一家四口人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灾、救火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了说明口技表演者演技“善”之目的。《看云识天气》一文,若从说明的对象上看,它说明的是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是事理说明文;如从表达方式上看,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若从语言上看,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描绘出千姿百态的云,读者可以从云的不同形态中得到识别阴、晴、雨、雪的科学知识,这就属于生动说明文。《核舟记》全文是对一件工艺品所作的说明。从说明的对象上看仍然是实体说明文,若从表达方式上看,照样为生动说明文。综上所述,使说明文生动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内容上,穿插传说、趣闻;表达方式上,运用描写;语言上,巧用拟人和比喻。[2]这些理论知识若在授课时提名叫响地讲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若没有对说明文有关理论的掌握和揣摩,恐怕也不会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写作、口语交际”中的《萤火虫》、《蝙蝠的自述》[3]等生动说明的杰作的呈现。

为什么要对说明文作出这样的界定?笔者认为:结论与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结论的掌握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了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甚至还会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这是今天培养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一种创新学习。这种种做法作为今天的每位教师都基本上做到了,否则,难以应对今天的各种测试。有了这些过程笔者认为还不够,还须归纳出结论,名正言顺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又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活动,让课本真正起到范例的作用。用叶圣陶大教育家的话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它是举一反三的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这样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1]八年级《语文》上册。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高中《语文》二册(必修)。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写松树说明文400字作文 第5篇

秋天,天气渐渐凉起来了,许多树的叶子都发黄了,落尽了,而这棵松树却依然舒展着它繁茂的树叶,顽强地竖立在那儿,格外招人喜爱。

远看,他有着墨绿色的外衣,树冠顶尖上窄下宽,爸爸告诉我,由于松树树冠蓬松不紧密,所以起名为“松”。

走近些,那深绿色的针状叶子,牢牢扎根在枝条上,然后成束、成簇、成荫,成束的如繁星点缀在枝干上;成簇的仿佛花儿盛开在枝干上;而再贴近些,那每个叶子的两个针尖,像一个身材苗条的芭蕾舞演员,正踮着脚,摆着姿势,一阵风拂过,满树的演员们纷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松树作文关于松树的作文100字 第6篇

会不会开花,但松树上结着一个个松球,松球扒开,里面就有松籽。松籽会落在地上就会成长起来。

【篇八:

我们学校有一棵松树,它清秀、挺拔,像一名哨兵日夜守卫着学校。它那灰褐色的树干,就像旗杆,高高耸立在花丛中。它的树干有碗口那么粗,树枝一层层地向四面舒展,活像一座塔,所以人们叫它松塔。

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它挺立在花坛中,又好像是在迎接我们。早上,它欢迎我们来校。傍晚,它又催促我们回家。

写松树的小学说明文 第7篇

它,是我儿时的回忆;它,是坚韧的象征;它,是我永恒的爱恋。

它生命的旅程,是在狭窄的石缝中开始的,发芽,成长。我追随着它的脚步。身上的朴实与坚韧之气陪伴着我度过了小学六年的时光,却从未改变过对那石缝的爱恋。我不理解它的行为,只会嘲笑它的执着。

石缝中,没有营养的供求,没有足够的空间,太阳也没有因为它的执着而怜悯,反而从未光顾过“与世隔绝”的地方。旁边的小草因抵不住这严酷的环境而弯下了腰,折服于上天的“命令”之下,乞求着上天给予它一丝营养,路人的脚步和宠物的奔跑践踏着它们,小草因承受不住强大的压力而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放弃尊严而安适的活着,而“松”却高昂着头颅,不乞求,不媚俗,生命的长河在流淌着。将那蚕丝般的根须插入泥土,努力的成长着,证明着自己的存在。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这么努力的存活着,却得不到世人的眼光。在这里,没有有利的条件,有的只有他人的嘲笑和痛苦。看着它那瘦弱的身躯,我不相信它能抵挡住困难,认为它迟早有一天会像草一样,折弯了双臂,卑微的活着。想起草的行为,嘴角不禁勾勒出一丝鄙夷。看着它,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它多年后的不堪。转身,离去。在那之后,我从未光顾过这阴湿的环境,直到那一天,它的印象在我心中有所改变。

电闪雷鸣,雨滴从高空中狠狠的砸了下来。不知为何,有一抹声音告诉我去楼下看看那抹瘦小的身影,心中的疑惑促使我关心着它。穿上衣服,来到楼下,却没有看到我所期盼的“感天动地”的画面。心想,原来它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和其他东西一样,甘愿折服与命运的脚下。正欲上楼,却不料瞥到了那株“松”,它一次次的被压倒,却不肯放弃,一次又一次的挺直身躯,它像一名坚强的战士,尽管知道“寡不敌众”却仍想坚持到最后一刻,一滴热泪夺眶而出,与雨滴融汇到一起,成为了滋养它的肥料,再看看旁边的小草,它“随风摇摆”枯弱的身躯被风连根拔起,它们没有抵抗,没有团结,也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的反应加快了它们死亡的步伐,我就在雨中默默的站着,收起了雨伞,陪伴着它们一起经受风雨的考验。雨渐渐的停住了,它将身板立直,将头仰向了天空,仿佛在向上天证明,我比你强大,我成了这场游戏的胜利者,走到它的面前,抚摸着它的枝干,瘦小而冰凉,它没有了往日的潇洒,变得娇小,惹人怜悯,可却多了一丝生气勃勃,一丝魄力,在风雨中,它挣扎着,呼吸着,坚持着,风雨后,它仍在重复这些动作,终于,在这小小的天地之下,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低头,它是那么的幼小,可身上的那份执着却照耀着它,须根生长着,枝叶生长着,当触到石了时,它不放弃,用幼小的根挤压着石子,疼痛遍布着全身,仍在顽强抵抗着,我不能理解它为何如此“愚蠢”,宁可伤害自己都不绕道而行,当看到它坚毅的面庞时,我明白了这是遇强则强,不畏艰苦的气概啊!

松树,是如此的执着而强大,当再次面临它时,它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我为之惭愧,也为之感动。

石缝里的松树 第8篇

兰花叹了口气说:“可恶的风,竟然把高贵的我遗落在这个又冷又硬的地方。”松树劝慰着它:“兰花姐姐,这里环境虽然艰苦,但只要雨水来临,我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呀!”

兰花摇摇头,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流泪和叹气。没过几天,它都没来得及把嫩芽探出土壤,就郁郁而亡了。而松树却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我只要再长高一点点,明天就可以看到太阳。”

可是,石缝里的土壤太稀少,松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第二天,它依然孤独地躺在黑暗里,等待着下一个天亮。就这样,一天、两天,终于在第三天,松树等到了甜美的雨露。

大滴大滴的雨水顺着石缝流到了松树的嘴里,它感到身体里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促使它不断向上、向上……

“真疼啊!”终于,松树冲破土壤,从坚硬的石缝里挤了出来。虽然,那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枝干,甚至身上到处都是触目惊心的伤疤。松树欣喜若狂,它终于看到了太阳。

可是,凶恶的山风喜欢欺负弱小,还没等松树多看看风景,就呼啸着扑打过来,想要活生生地把松树从石缝中揪出来。松树咬着牙,努力地抓住栖身的岩石,心里又有了新的目标:“我一定要活下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松树就这样生长着,它把山风的挑战当成游戏,把艰苦的生活当做乐趣。松树并不高大的躯干因山石的贫瘠,显得坚韧而苍老,可它终究是克服了各种困苦和艰难,活了下来,继续向上、向上……

“看,悬崖上竟然长着树!”游人站在山下远远看着松树赞叹着。松树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的身体终于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翠的树叶,变得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启示

关于说明文教学突破途径的探讨 第9篇

【关键字】说明文 突破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所谓说明,就是作者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要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负写作主体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有关事物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我的答案很简单——讲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突破·途径一 ——对识文辨体的重新体认

说明文既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在阅读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体,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明代陈洪谟也说:“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这是对作者的创作要求,而读者对课文进行读解,也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这一传统理论是否会让我们回到就“文体”而教“文体知识”的老路上去呢?我们需要对“读文先辨体”这一传统理论有新的体认。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消除一点疑惑:

“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必弃之如敝屣。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及彼,不容混淆。事实上常有一些文章的文本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从这一点而言,‘淡化些也无碍大局。但文体分类毕竟是文本之大事,自古以来,分歧和争论虽无休止,可终究形成了不少共识。在没有更成熟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尽可以继续沿用。”

这样,我们在处理《桥之美》《说“屏”》《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类小品文时,就不必死板地将其归入“说明文”中进行教学。

而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则有一些先例在,大可借鉴参考,其中“比较法”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在教学法布尔的科学小品《蝉》时,我们不妨选郑振铎先生的《蝉与纺织娘》这样的美文,加以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蝉》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蝉与纺织娘》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法布尔的注意力始终在蝉身上,而郑振铎的目的则最终是要转移人们的视线,从对蝉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叫科学作品,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再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晋祠》一文时,则把《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晋祠”的条目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以获得对文章表达、语言、结构等的领悟。

突破·途径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纠偏。但愿不要狭隘化地理解这句话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的编撰有这样的倾向),其中的“注意领会”不是“唯一”。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还有另外的意思是,要打破对文本(包括《教师教学用书》)的尊崇跪拜心理,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去解读说明文。徐江认为当前的说明文教学是“在讲科学的平台上表演着不科学”。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寻求事物的本质。”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的结论,有时只代表一时,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作者行文逻辑上的错误,或是编者解读错误,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设计创新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一节,有人对“首先”一点提出质疑,说应该是“中国水乡河网与丰富的石料等环境条件及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石拱桥的环境需要”。如《大自然的语言》中阐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教师用书》把“古今的差异”一点也与前三点并列,显然是不妥的。作者用“此外”点开,老师可以在此处提问:为什么不列为第四个因素?通过思考可以体会出作者行文的缜密。如《绿色蝈蝈》中有学生对文中有关动物习性的描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等。学生一旦树立起这样的“科学意识”,说明文教学也就成功了。另外,宜把说明文放入相关的科学领域或背景中进行解读。如《中国石拱桥》与国内外桥梁发展史;《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世界)建筑艺术;《奇妙的克隆》与最新克隆技术;《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学发展状况等,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突破·途径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与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相比,学生对于数量有限的说明文不是很感兴趣。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理论等等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对说明文的影响几乎为零,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不过,却可以与“生活語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而教材也有这方面的编排,如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合。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拥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1] 闵华. 对说明文教学的审视和突破[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09期

[2] 金品. 用说明文教学生学什么?——从学生“学”的角度反思小学说明文的教学现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年17期

[3] 徐海芳. 依“文”而教 教出特色——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年06期

小学关于松树的作文 第10篇

我很喜欢松树,因为它四季常青,苍翠挺拔。

松树的树干是褐色的,树冠像小塔似的。它的树叶细细的,尖尖的,一束束散开像针一样扎手,它虽然不开美丽的鲜花,但是它四季常青,更让人难忘。

我愿意像松树一样,做一个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人。

小学三年级关于松树的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三年级关于富贵竹的作文范文

松树说明文五年级 第11篇

这棵松树可漂亮了。碧绿的像针一样的叶子,仿佛一年四季都不会落下来似的。树干很粗,要几个人张开双臂才能合抱。它的树枝非常长,差不多由两三米哩!有一次,我甚至还在它茂盛的枝叶里发现过鸟巢呢!

有一年夏天,一场强台风影响本地。我躲在屋内,透过窗户往外看。只见邻居家的几棵大树已经开始摇晃了,而我家的松树却只是摇着树枝,树干几乎不动。过了一会儿,台风越来越大,邻居家那几棵树有的已经折断了,可是这棵松树只是掉了几片叶子。台风过后,它依然挺拔茂盛。

关于松树的作文说明文 第12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

这节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

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

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

关于本刊参考文献的说明 第13篇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引文处,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内容应准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著录符号应符合规定。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 第1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说明文;激趣;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原则是工具性和实用性,尤其说明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从说明文的内容看,有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前几年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故宫吗?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宫殿,故宫有“三九——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当我说到这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显出了惊讶之色,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我接着说:“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故宫,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却用很简短的文字就把它说得一清二楚,不信的话,咱们就去看看。”这些导语可以增强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满怀期待地走进课文。

二、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外相结合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总之,这几种方法的运用,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题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海频.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的有效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8)

关于松树的儿童故事-松树的眼泪 第15篇

原野上有一棵小松树,小松树不知道他怎么会在这里,松树一般都长在高高的悬崖边或陡斜的峭壁间,这样才显出松树的英雄本色——不择地势,顽强生长。

小松树脚下的土壤很肥沃,小松树长得很快,可是小松树一点儿也不快乐,他渴望像其他小松树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锻炼自己,可是他……小松树觉得生活没意思极了。

有一天,小松树感觉到谁在他的根部咬他。小松树问:“谁咬我呢?”

“是我呀!我是小虫子,我饿了,吃你一点树根的汁液,对不起

“没关系,一点汁液而已,吃吧!”小松树很大方地说。他知道有一只虫子住在他的根下,吃他的汁液。这叫他多少有一点快乐,他居然可以帮助一只小虫子了。

小虫子话很多,他问小松树,你叫什么树呀?你上面有什么呀?太阳刺眼吗?你喜欢唱歌吗?一大堆。在小松树看来,这些都是很幼稚的问题。

“你躲在地下做什么呢?你可以像蜈蚣、蚂蚁他们一样出来走走看看,不就什么都知道了吗?”小松树说。

“我现在不可以出去,我要在地下待上几年或者十几年才可以出动的呀!”小虫子说。

“为什么要在地下待那么长时间?多闷啊!”小松树很奇怪。

“我们长大了叫‘蝉’,幼时注定要在地下生活几年或十几年的。”小虫子说,“是有一点闷,不过我有理想,我长大要当歌唱家,我现在正在地下努力打基础呢,所以也不觉得闷了。”

“真有毅力啊!”小松树佩服起小虫子来。原来有了生活的目标,多么枯燥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滋有味。小松树也给自己定了目标,他要长成一棵大松树,做有用的栋梁之材。

小松树一天天地长大。很多年过去了,小松树早已长成一棵威挺的大松树。有一天,大松树发现在他的树干上有一只全身土黄色的虫子在努力地往上爬。大松树问:“你是谁?”土黄色的虫子很自豪地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啊!是在你的根下生活过的小虫子啊!”

“是小虫子!你要变成蝉了?”大松树很惊喜。

“对,我脱去身上的这一层虫蜕,就可以变成蝉了。”小虫子说。

土黄色的小虫子在松树干上努力地往上爬,他终于长成了一只会飞的蝉。蝉飞到松树的高枝上大声歌唱:“知了……知了……”

可是,秋天很快就要到来了。蝉对大松树说:“朋友,谢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让我施展音乐才华的绿色剧场,我就要走了……”蝉说着含笑地闭上了眼睛。

“不!”大松树大喊,一滴好大的眼泪掉了下来,包住了蝉小小的身体,“我要让你留下,变成永恒,让人们知道你奋斗的故事。”

被松树的眼泪包着的蝉变成了琥珀,留了下来,成了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能荡秋千的树

久旱未雨,山林里各种植物大片大片的干枯。因为食物短缺,许多食草动物被迫迁徙,许多食肉动物也追踪着食草动物而去。

“我们怎么办呢?”看着接连不断的迁徙队伍,小猴和他的好朋友小熊四目相对,一脸茫然。

他们也想到过离开这里,可是,他们既舍不得这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的祖辈的气息,也不想去争夺其他动物生存的地盘。“或许明天就会下雨了”,他们不知道已经做过多少次这样的假设,可是,雨始终没有下,干旱却在一天天加剧。

“我们还是离开这里吧?”小猴试探着跟小熊说,“等干旱过去了,我们再回来。”

“看来也只有这样了。”小熊抽动了一下鼻子,又闻了闻祖辈留下的气息,然后说,“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呢?”

“是啊,我们到哪里去呢?”小猴满脸惆怅。

“小熊,小猴,你们怎么还不走呢,难道你们想在这里饿死吗?”忽然,空中传来小鹦鹉的声音。

“我们也想走啊,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呢?”小熊说,“你知道的,我们野生动物都有各自的地盘。”

“特殊时期,换了谁都会收留我们的。”小鹦鹉说,“要不你们跟着我一块走吧,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有吃不完的食物。”

“在哪里呢?”小猴急切地问。

小鹦鹉说:“只是,这个地方距离人类的聚居地不远,你们可能不是很适应。”

“人类!”小熊赶忙摇着头说,“我不去,我不去,到了那里让人类捉了去关起来,还不如饿死好呢!”

“那里的人不捉动物!”小鹦鹉说,“你放心好了,我在那里生活过多年,从未见有人伤害过野生动物。”

因为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生存下去,小猴和小熊只好同意小鹦鹉的建议,向着小鹦鹉飞去的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在他们快要走不动的时候,小猴看到小鹦鹉在一棵大树上停了下来。

这是一棵小猴从未见过的树。树高在40米左右,树干修长,树冠优美,枝叶错落有致。令小猴感到好奇的是,树上成对成对的垂下一些细细长长的、犹如豆角一般的东西,看上去其长度可达十几到几十厘米。

小熊也看到了这棵从未见过的大树。他正要问小鹦鹉这是种什么树时,就听到小鹦鹉说:“你们好多天没好好吃顿饭了,快吃吧!”

“吃什么?”小熊茫然地问,“你是说这些‘豆角’可以吃吗?”

“什么‘豆角’啊!”小鹦鹉说,“这是‘面条树’的果实,很好吃的。”

“‘面条树’!”小猴看着小鹦鹉所说的“面条树”,有些不解地问道,“这种东西能吃吗?”

“怎么不能吃呢!”小鹦鹉飞到小熊和小猴身边,指着不远处的一棵“面条树”说,“你们看看,那人在干什么!”

顺着小鹦鹉指的方向看去,小猴看到有一个站在树上的人,正一条一条的采摘“面条树”的果实。

“他要干什么呢?”小猴问。

小鹦鹉说:“我听人类说过,面条树的果实富含淀粉,把它采摘下来,晾晒后贮藏起来,食用时放在水里煮熟,捞出后拌上佐料,吃起来和真正的面条相差无几。”

“哦,我说它怎么叫‘面条树’呢,原来这个名字是从人类那里来的!”小猴说,“我要给它起名的话,就叫它‘豆角树’!”

“在哪里呢,人在哪里呢,我看看!”小熊因为视力不好,听着小猴和小鹦鹉的对话,急得他使劲向远处看。

“没什么好看的,只不过是在面条树上多了个人。”小猴说,“既然是人都可以吃的东西,我们当然也可以吃了。”

说到这里,小猴招呼小熊说:“你在树下等着,我给你摘‘豆角果’吃。”

说着,小猴跳到树上,摘下一条一条的面条树的果实,扔给小熊,看着小熊饥不择食地吃着,小猴也这个咬一口,那个咬一口地吃起来。

小猴吃饱后,贪玩的习性又上来了。他拽着树枝荡起了秋千。看到小猴快乐的样子,小熊也想爬到树上去荡秋千玩。

“小猴,小猴,快停下!”小鹦鹉忽然大声制止小猴。

“有什么事吗?”小猴停止荡秋千,警觉地问。

小鹦鹉说:“在面条树上荡秋千不安全!”

“小熊荡秋千不安全,我没事!”小猴边说边又要荡秋千。

小鹦鹉赶忙说:“你不知道,面条树长出的‘面条’虽然好吃,但如果不小心把树皮划破,里面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这种汁液是含有剧毒的。”

“哦,原来是这样!”小猴赶忙从树上下来了。

小熊也赶忙离开了面条树。好像面条树上有可怕的人类一样。

小鹦鹉笑着说:“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只要注意点,不要弄断树枝,不要划破树皮,或者不要让白色的汁液沾到自己身上就会安全的。”

“隆——隆——”

就在这时,一种奇怪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

小猴和小熊都惊慌地向四周看着。

小鹦鹉说:“没什么,那是人类在用电锯砍伐面条树!”

“他们为什么要砍伐面条树呢?”小猴说,“难道他们不留着收获‘面条’吃吗?”

“人类要用它做黑板。”小鹦鹉说,“我听说,面条树的纤维笔直,木材特别适合做黑板,所以很多人也称它‘黑板树’。”

“可是,不管做什么,把树杀死了总是不好的!”小熊嘟嘟囔囔地说着。

与此同时,小鹦鹉他们说话的声音早就传到了在另一棵树上采摘面条树果实的人的耳中,虽然他听不懂小鹦鹉他们在说什么,但他知道,动物们是冲着面条树的果实来的。为了不打扰动物们的生活,在采摘了足够的面条树的果实后,这个人匆匆离开了这里。

看着人类越走越远,小猴高兴地说:“人走远了,这片面条树是我们的了!”

听了小猴的话,小鹦鹉和小熊都开心地笑了。

大松树的忠告

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缝中生长着一大一小两棵松树。小松树叹了一口气,对旁边的大松树说:“你看,前面那些生长在泥土中的松树,他们可以尽情地汲取泥土中的水分和营养,生活得舒舒服服。我和你的根扎在这狭窄的岩石缝隙中,很少有水分和营养,生活格外艰难。我和你真倒霉,命苦啊!”

大松树对小松树说:“我们的生存条件确实很差,无法和那些生长在泥土中的松树相比。命运很不公平,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小松树愤愤不平地说:“当初不知是风把松子吹进岩石缝隙的,还是谁把松子丢在缝隙中的?在这该死的岩石缝隙中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

大松树说:“说这些话毫无意义,既然我们长在这里了,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快快乐乐地生活吧!”

小松树说:“如果有一天,这块巨大的岩石突然变成一堆松软的泥土,我们就可以生活得舒舒服服了。”

大松树对小松树说:“我给你一个忠告,不要老是埋怨命运,每天埋怨一千次也毫无用处。不要总希望让环境来适应你,那只是美好的梦想。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现实,用自己的改变来适应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松树的诗句 第16篇

2、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欲阑。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白居易《松下琴赠客》

3、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吴芾《咏松》

4、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白居易《赠王山人》

5、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刘禹锡《庙庭偃松诗》

6、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7、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白居易《涧底松——念寒俊也》

8、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廖匡图《松》

9、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

10、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11、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12、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白居易《寄题盩厔厅前双松》

13、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李峤《松》

14、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15、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16、震泽平芜岸,松江落叶波。在官常梦想,为客始经过。——白居易《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

17、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宋之问《题张老松树》

18、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韩溉《松》

19、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李商隐《高松》

20、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

21、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白居易《栽松二首》

22、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23、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闻玉帐,疏翠近珠帘。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严郑公阶下新松》

24、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

25、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李商隐《高松》

26、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皎然《戏题松树》

27、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28、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曹松《僧院松》

29、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李山甫《松》

30、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31、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白居易《题流沟寺古松》

32、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廖匡图《松》

33、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南轩松》

34、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李涉《题苏仙宅枯松》

35、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36、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沈。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六十五》

37、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李群玉《赠元绂》

38、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皇甫松《古松感兴》

39、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

40、写得长松意,千寻数尺中。翠阴疑背日,寒欲生风。真树孤标在,高人立操同。一枝遥可折,吾欲问生公。——皎然《咏敡上人座右画松》

41、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范云《咏寒松诗》

42、缘岸蒙笼出见天,晴沙沥沥水溅溅。——皎然《赤松》

43、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白居易《涧底松-念寒俊也》

44、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苏辙《服茯苓赋叙》

45、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崔涂《题净众寺古松》

46、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欲阑。——白居易《松下琴赠客》

47、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柳宗元《孤松》

48、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49、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蠹依枯节死,蛇入朽根盘。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齐己《古松》

50、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

51、遥远山上松,隆冬不能凋。——谢道韫《拟嵇中散咏松诗》

52、缘岸蒙笼出见天,晴沙沥沥水溅溅。何处羽人长洗药,残花无数逐流泉。——皎然《赤松》

53、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景云《画松》

54、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三》

55、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李商隐《高松》

56、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松树》

57、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陆惠心《咏松》

58、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李胄《文宣王庙古松》

59、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

60、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

61、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

62、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戴叔伦《松鹤》

63、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廖匡图《松》

64、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白居易《庭松》

6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咏松》

66、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杜甫《古柏行》

67、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白居易《松声》

68、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白居易《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

69、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

70、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阴森非一日,苍翠自何年。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近檐阴更静,临砌色相鲜。——李胄《文宣王庙古松》

71、雪霜知劲质,今古占嘉名。断砌盘根远,疏林偃盖清。鹤栖何代色,僧老四时声。郁郁心弥久,烟高万井生。——陆肱《松》

72、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73、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崔涂《涧松》

74、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杜甫《四松》

75、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雨露恩偏近,阳和色更浓。高枝分晓日,虚吹杂宵钟。香助炉烟远,形疑盖影重。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封。倘得回天眷,全胜老碧峰。——陆贽《禁中春松》

76、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成彦雄《松》

77、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李白《南轩松》

78、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谢道蕴《拟嵇中散咏松诗》

79、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严郑公阶下新松》

80、一阵雨声归岳峤,两条寒色下潇湘。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清阴彻上方。——狄焕《咏南岳径松》

81、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李白《赠闾丘宿松》

82、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皎然《戏题松树》

83、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韩溉《松》

84、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85、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白居易《庭松》

86、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崔涂《涧松》

87、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88、野僧教种法,苒苒出蓬蒿。百岁催人老,千年待尔高。静宜兼竹石,幽合近猿猱。他日成阴后,秋风吹海涛。——齐己《新栽松》

89、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李山甫《松》

90、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尽日,寒尽不知年。——贾岛《松下偶成》

91、耳烦闻晓角,眼醒见秋山。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白居易《松斋偶兴》

92、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五十》

93、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杜甫《古柏行》

94、凄凄百卉病,亭亭双松迥。直上古寺深,横拂秋殿冷。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山中多好树,可怜无比并。——《萧寺偃松》

上一篇:200米跑练习下一篇:《二十二》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