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计划范文

2024-07-13

老师读书计划范文(精选12篇)

老师读书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下一页更多精彩“老师读书计划”

老师读书计划 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其实我倒觉得是不是教师都不可或缺精神食粮,必须与书结缘,以书为友,走进书本,终生与书为伴,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五年内完成读书二百本计划。其中教育教学著作占30%、儿童文学占15%、世界名著占15%、历史书籍占10%、长篇小说10%散文诗歌占15%、其它占5%

5、书写读书笔记不少于20万字,写随笔不少于10万字。

二、2013年具体安排1、2013年一月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幸福的七种颜色》、《挪威的森林》、《狗来了》、《活一百万次的猫》。

2、2013年二月读《于漪与教育求索》、《霜冷长河》、《我的一生》、《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稻草人.》。

3、2013年三月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英才是怎样炼成的》、《城南旧事》、《苏菲的世界》、《哈佛家训》。

4、2013年四月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只狗和他的城市》、《蔡林生教学革命》。5、2013年五月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神秘的导盲犬》、《泰戈尔诗选》

6、2013年六月《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好学生好学法》、《男生贾里》、《三重门》、老象恩仇记》。

7、2013年七月《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情豹布哈依》、《藏地密码》

8、1011年八月《明朝那些事》、《天蓝色的彼岸》

9、2013年九月《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可怕的科学》、《时代广场的蟋蟀》、《海精灵艾小鱼》

10、2013年十月《高万祥与人文教育》、《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大林和小林》、《纹身狗》。

11、2013年十一月《丁有宽与读写导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风和书的歌》。

12、2013年十二月《教师的情感与智慧》、《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幻城》、《月亮不见了》、《寄小读者》、《昆虫记》。

语文老师不读书,谁读书 第3篇

不读书怎么教书?尤其是语文老师, 承担着教学生阅读写作的重任。有专家看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文章后感叹, “以惊讶为主, 失望为辅。”

“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报, 是现在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当然, 这话不光我说过, 我在市里参加培训, 上面也在喊。喊是喊了, 可后继措施有没有?”

“可以问一问每位教师几天读一本书?一个月读几本书?当然现在不要说中学教师, 连大学教师都嚷嚷没时间读书。不读书怎么教书?不读书算什么读书人?”

……

活跃在网上的吴启雷, 很乐于分享他的“心头好”———研习宋史和传统书法绘画作品的心得。但今年寒假最后两天, 一桩小事变成了“导火索”, 让他发了几条很可能得罪人的微博。

这其实是一场讨论, 缘起于有媒体报道称, 今年春节期间, 诺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游客火爆, 其中不少是家长带孩子前往。话题就此在语文小圈子里扯开。

“这是打算沾了文气回家写作文么?莫言写过《虚伪的教育》, 说他不敢指点女儿写作文。语文老师掌握了评判铁尺, 他们才是老大。我女儿熟悉莫言, 一起吃过饭聊过天, 读过莫言签名送她的《生死疲劳》两遍, 她的作文成绩仍然不佳。”发出这番议论的叶开是作家, 也是《收获》杂志副编审。

这不是叶开第一次“炮轰”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他对现行教育的很多观察, 直接来源于她的女儿。女儿爱读书, 但她的作文常不受“待见”。叶开觉得, 这是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有问题。

眼下, 不少老师“批”学生文章写得不咋样, 可老师们自己会写文章吗?用叶开的原话说, 他在读了大量语文老师的文章后, “以惊讶为主, 失望为辅。”

从沾莫言的文气, 扯到了语文教师的水平, 吴启雷虽也是语文教师, 却深以为然。

“叶开没有说错, 很多语文老师给学生开书单, 要求学生读书, 可他们自己却不读书;有的虽然还看些书, 但不落笔成文。”吴启雷告诉记者, 他之所以发微博, 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说“一个真实的情况”, 不怕大家“砖拍”。

实际上, 最近几年来, 不断有关于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出笼。其中, 一些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量和阅读时间的数据, 屡屡让人感到惊讶。

两年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公布过一份《小学班主任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该调查以上海8个区县22所小学522名小学班主任为对象, 统计结果是, 老师们每年阅读的除任教学科以外的书籍, 每年不足7本。

这个结果和北京的一则调研很接近。2007年, 一项针对北京海淀区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阅读调查同样表明, 教师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69本, 读书量最少的甚至为0本, 超过一半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 约48%的老师每年读书为4本。

但在中小学的课堂上, 读书很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语文老师, 却承担着一项重任:教学生写作、批改学生的作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如果写一手好文章来自于广博的阅读, 那么教学生写作文的老师们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沪上一位名牌高中的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率承认, “阅读不够, 技巧来补。”时至今日, 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 老师教作文, 仍然会像教数学公式一样地解剖文章的写作结构, 试图让学生背诵好作文的结构———“新八股文”的写作仍然存在于中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包括语文老师在内, 老师阅读量总体偏小甚至不读书, 客观上酿成了课堂教育的很多“悲剧”。

别把压力当借口, 读书本是一种习惯

“懒在骨头里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绝对不是现有教育压力的问题, 而是个人习惯的主观使然!”有人判断, 即便为老师减负, 一大批人还是不会读书。

几乎每一则针对教师阅读情况的调查, 都附有一份说明:中小学老师读书偏少, 原因主要是“时间少”、“太忙了”。

因为工作太忙, 所以没有时间读书?又或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 收入少, 学生难教, 家长难对付, 同行竞争激烈, 每天围着分数转……诸如此类的抱怨, 人人都能说上一堆。可这其中的每一项, 仔细瞅瞅, 全是“借口”。

即便给老师“减负”, “懒人”照样不读书

“如果老师们真的很忙, 那我问一下, 除了工作之外, 他们有没有时间看电视、有没有时间上网刷微博, 有没有时间出去逛街、买东西、唱歌?”吴启雷说, 不少老师忙这忙那, 就是不忙读书, 主要是因为读不读书, 无关其工作成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牵制老师精力的很多工作、项目, 大体离不开量化考核。可唯独教师的阅读量, 在很多学校的教师考评体系中却是缺位的。当一些中小学生被要求一个月至少看一本书、交一份读书笔记时, 他们恐怕不知道, 布置这些读书要求的老师, 其阅读量远远落后于学生。

身边间或也有几位教书的朋友无意中宣称自己在“看书”, 吴启雷出于好奇打听, 结果发现有的老师所谓“看书”, 不过是跟着荧屏上热播的电视剧而翻看小说原作。

甚至, 一些不教语文学科的老师也会公然宣称自己没有必要读书。“大学毕业教小学生数学, 绰绰有余, 还需要读什么书?!”

也因此, 吴启雷断言:即便现在为老师们减负, 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不会花时间在读书上。

因为读书是一种习惯, 就像人活着要吃饭, 要喝水。但是, “懒在骨头里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绝对不是现有教育压力的问题, 而是个人习惯的主观使然!”

教不出高分, 算不算好老师?

对吴启雷而言, 课堂像是一场理想主义的实验。语文课, 可不可以不要上得这么“死”?除了教学生写字, 能不能也教教他们欣赏书法和传统书画之美?文史本来就不分家, 既然中学阶段分科教学了, 小学能否搞些融合教育, 让学生体会“文史不分”的原因?

实际上, 国内各地的语文教学界, 都有一些“勇士”。在四川, 任教于成都新都一中的语文老师夏昆除了主课语文以外, 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他让同行侧目的地方在于, 一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面也能为学生争取进入大学的门票。相形之下, 去年因病去世的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 在教书时引发的争议要大得多。他上语文课很少讲教材, 却把梁漱溟、哈维尔、王小波带进课堂, 被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激赏为“最具国际视野”的教师。但马小平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分数功效不明显, 招来部分家长质疑。

就连钱理群本人, 从北大退休后转战一些地方中学课堂, 也因为不能适应应试教育, 受到高中生的冷落, 在中学的教改实验以失败告终。

教不出高分学生的老师, 到底能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这一点, 始终让教育界的一些改革先锋备感困惑。

“师范摇篮”危机:不读书的人偏当了老师

必须采取措施, 应对发生在“师范摇篮”里的危机:放在提前批志愿的师范专业被众多优等生刻意跳过了, 而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 则是看中教师岗位的稳定或其他原因而填报师范专业。

老师不爱读书或不读书, 如此尴尬局面如何扭转?

在一些专家看来, 既已暴露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人甚至直言, 现行的教育体制客观上让一批不会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当上了“教书匠”———这才是真正让人忧心之处。

现有招考制度下, 一批读书苗子规避师范专业

不难发现, 即便是在培养教师的“摇篮”里, 师范生们就对书本缺乏兴趣和感情。为什么?究其原因, 很多专家认为, 这和目前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有一定关系。

“最好的学生, 已经纷纷弃考师范专业, 师范院校想招点好学生, 越来越难了。”詹丹说, 虽然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施行, 其初衷是为了鼓励一些有志于当老师的考生报考。但实际操作时, 由于师范类专业放在高考提前批录取, 客观上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放弃填报。

“填了提前批, 分数一到就被学校录取了。很多考生高中时职业志向还不十分确定, 或者希望从985名校开始到普通高校逐一填报, 不浪费自己的分数。”这种心态下, 放在提前批志愿的师范专业就被众多优等生刻意跳过了, 而一些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看中教师岗位的稳定或是为了寻求“找个本科专业保底”的想法而填报师范专业。

先当好学生, 日后才可能成为好老师———多少年来, 这是师资培养难以摆脱的规律。可如今, 一些不善读书、不爱读书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涉足师范类专业, 给未来中小学课堂教育带去的“风险”, 也就不难预判。

培育更优质的“花朵”, “园丁”的准入门槛亟需提高

为了招募好老师, 作为用人单位的中小学校并不是没有努力过。近年来, 师范招聘市场已连年上演“师范生不敌名校生”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更青睐拥有名校学历和学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任教。

名校生被界定为曾经的“好学生”, 可他们能否安守讲台, 成为敬业的好老师?一位圈内人士的看法是, 也很难。“别忘了, 很多人当老师, 图的是稳定的生活。如果对教育没有情感投入, 你能指望他们把学生带好吗?”

如何为祖国的花朵匹配优秀的园丁?不少专家认为, 我国应该借鉴他山之石,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

以韩国为例, 虽然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拿到教师资格, 但这些拥有教师资格的人要取得任职资格, 即到学校上岗的资格, 则相当困难。要想取得教师任职资格, 必须通过省一级每年举行的资格考试, 而这一考试的通过率, 比目前国内的司法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也是在韩国当老师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芬兰的情况也类似, 为确保师资力量的总体水平, 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也极高,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 且必须接受最低5年以上的高等教育。由于教师职业是高中生的第一位的期望职业, 入职竞争率非常高。但在芬兰当老师, 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储备, 每个小学老师既要有人文知识、也要懂自然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 对老师来说, 读书充电、不断学习就有一种内生的动力。为了一份体面的职业, 不断读书提升自我, 这是必须的!

论老师读书 第4篇

首先,教学的内容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老师要实践教学活动就必须先读好教科书。

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像生产某一种产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工作了。老师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面对成长中的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与不断翻新的知识。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经历学习。不管是学习教育理念,还是学习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书籍为媒介的,这就说明,老师要教好学,首先要读好书。

再次,老师教育学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学生,也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老师认为这些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就如坐牢笼。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个教育观念好像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学习的方法,但实质上,它要求的是学生要有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风、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学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丰盈的心灵去培育出丰盈的心灵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气质感染学生的气质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学生的品格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老师首先要有丰盈的心灵、完美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古人说得好,“腹有诗文气自华”,这样看来,静心读好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了。

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重要的。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行业里,如何管理老师读书既成了一个经常讲的话题,也成了学校校长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师的读书,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师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无人人要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就是说学校无需规定老师读什么书,只要时间、地点、环境、心境合适,老师什么书都可以读。林语堂先生这么说,只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总要规定老师读一些书,或至少提些建议。

如果硬要我给老师应读哪些书提些建议的话,我想,狭隘点说,老师起码要读好教科书,要钻研好教材。广义点说,老师要多读介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书。再广义点说,老师还要读关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即使像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样前沿的、理论性强的书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真正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是一个无事不知的人。基于学生的敬仰与期望,即使老师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读书,多了解世上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做到知识渊博,不让学生失望。如果学生对老师失望了,就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信心,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实。有些学生已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运用电脑来娱乐与辅助学习了,但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还一窍不通,却还文不对题地在学生面前说道理。说学生上网是错误的。劝阻学生上网吧,学生听着就发笑。显而易见,这种老师对这种学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实际上,这也是老师无法劝阻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老师还要读有关支撑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书籍,老师要懂得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哲学是以儒、释、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老师对儒、释、道的基本理论就要有所了解。这一点。一般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认为一个老师只要理解了所教学科的知识。至多去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就行了。其实,这是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任何一种学科理论、一种学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其文化土壤,学科理论往往不能够指导实践,学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文化,是老师的核心特征;读书,是老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老师应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除了有几本教科书和几本现成的教案书外,在他的办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书籍;有些老师从来不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现行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同行还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师坚持得最好的习惯就是玩牌,有时间就与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喜欢热闹的场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说笑、玩耍,他没有心思,也认为没有必要与书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师为了生计经常奔波在社会上办公司、做生意,教书只是他的副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书。讲到读书,有些老师还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几十岁了,看到书就想睡觉了,还读什么书。

读了一些文章后,我很冲动,觉得学校有些老师正需要读读这些文章,理解理解这些观点。我想给每位老师都买一本,相信老师们读后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宁静;少些牢骚,多些宽容;少些飘浮的作风,多些扎实的行动。但正在这时候,我记起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文章只是我喜爱的,那些观点只是我赞同的,我所喜爱赞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爱,也赞同吗?我喜欢静下来读这本杂志,但我能够教导、要求与我的性情、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静下来读这本杂志吗?对于已经成年的老师,我的说教、要求会有效果吗?即使我给老师们都买了杂志,那些读书就想睡觉的老师,能够醒着读完那些文章吗?那些最习惯于玩牌的老师,能够放下牌拿起杂志吗?对于那些沉迷于热闹的老师,他还有能力与那些文章里的观点或思想沟通吗?那些必须经常在外谋利益的老师还能甘于清贫、不顾利益,拿起我给他买的杂志读吗?许多的反问犹如强劲的风,吹走我的热情,我的冲动终于没有变为行动!

但我不给老师买书读,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给老师买书。就不管理老师读书。相反,管理老师读书,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常规的工作。一个学校总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师的方案中就有许多涉及到老师读书的条款。有些条款规定老师每学期要读多少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受到处罚。有些学校还给老师买书,规定哪一时期读哪几本书,读完了,还要进行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执行也可以說是扎实的。但在这样强有力的管理下,老师真的读了书吗?其实,也不尽然,学校要求有读书笔记,有的老师就花上几个晚上随意地找张报纸或一本书胡乱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务;学校要求读完某一本书,老师说读完了就是,即使读完了学校还要考试,也不要紧,考试时翻翻书或直接抄抄标准答案,就过了关。强制制度下的读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简单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读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静,有些好动;有些喜爱与书中的同行或专家进行心灵交流,有些却喜欢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琐事,有些却总能发现闲暇的时间;有些不得不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有些经济却很宽裕。而读书是一件主动的、用心的、自觉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细细的体味;读书又是件一时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适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读好书。

学校老师个人读书计划 第5篇

为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是作为学校的老师的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

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学校的老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学校的老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学校的老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学校的老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学校的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学校的老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校的老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学校的老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老师的理念,开阔学校的老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抓住培训、听课、博客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学校的老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5、我们要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去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学校的老师培训读本》《给学校的老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选读书目:《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学校的老师角色与学校的老师发展新探》《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学校的老师的情感与智慧》、《优秀学校的老师的课堂艺术》

3、每月必读:《小学数学学校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福建教育》《读者》(原创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做最棒的老师读书计划 第6篇

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本学期已名著《做最棒的老师》为重点,在上学期读过的基础出,细细研究。根据读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理念写好学习心得,做好笔记。然后继续学习《教育新理念》,寻求好的教学观念及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好读书心得及随笔反思。下个学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充分发挥网上自选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在了解别人学习方法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写好自己的体会及学习笔记。学习《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等略与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好学习体会,做好学习笔记。学习《多元化智能》,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成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学习《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自己的专科教学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多读书,努力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才行,同时记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主要措施:

1、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研读一本教育刊物;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读书心得体会或论文;保证读书的效果,并学以致用。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3、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内容有个人简介、学习材料、读书体会、工作成果等。

读书形式: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坚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提高文化层次,注重在培训中锤炼自己。学习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先进理念,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

作为一名老师该如何制定读书计划 第7篇

世上万物,皆属身外,惟有一样东西却能点入肌肤,融入骨,让我们耳聪目明,志存高远。这便是书。

天下风光在读书。读书让我们懂得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看到天上人间。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结识英雄好汉。我们无需逾越千里,便可问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里听出悲意。我们无需跋山涉水,便可领略到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教师应以自己的工作为基础,提出各自的要求和建议,采用何种读书方式,拟定读书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具体读书安排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自挖潜力。

1、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另外充分利用学校订购的教学刊物如《人民教育》、《教学设计》、《班主任》…进行研究,寻求好的教法以省时、高效地达到新的教学目标。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做的老师》《教育中的心里效应》了解社会的发展,了解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自购图书阅读。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特别是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

2、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藏书,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文学基奠,在当今社会,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停留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不适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二)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支持

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除强化个人学习外,自己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寻求外部支持。

1、课余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2、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让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教学活动相结合。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一.个人学习目标:

1、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

3、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方面的学者型老师。

4、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读书具体措施安排:

1、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每月及时上交读书笔记,争取在教师会上交流总结。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5、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以教育教学、教育理论、教改理论为主要着力点。以世界名著为辅助,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涵养。在日常可以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

三、读书内容:

1、必读书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为生命奠基

《做的老师》

2、文学类书目:

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书目

语文老师,你读书了吗? 第8篇

这是一个“可笑”的疑问, 但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农村一些老师不好读书。不信, 请问:老师一天有多少时间看专业书刊?自己订阅了什么专业杂志?现在虽然省里帮扶了农村学校的图书, 但有几所学校图书室能正常开放, 开放了又有几人进去借阅。又有多少人订专业杂志, 订的多是自己孩子看的杂志报纸。一个老师说:订了, 我也没翻, 杂志还跟新的一样, 所以干脆不订了。有多少语文教师脑中残留的不是自己读大学中文系时一些或过时或模糊的知识?又有多少教师精神品位、文化视野, 一天天下降、狭隘而不自知?当初的“一桶水”正在日渐蒸发, “活水”的源头难以保证, 语文课堂上还有多少灵性, 多少诗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 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1.读书, 是课改的要求。笔者曾听见语文老师这样谈话。一老师说:现在课改了, 学生自由发言了, 我们老师就更轻松了。另一老师说:当然, 现在学生为主体了, 我们只是架设他们对话的平台, 引导他们感悟思考就行了。难道课改了, 学生为主体了, 我们老师就可轻松了吗?很多时候, 见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自己感悟与诠释, 没有点评, 只是一味赞扬, 这怎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回答真的都对吗?没有优劣吗?老师如此一味迁就, 或是不置可否, 这是一节好课吗?

课改实施了, 学生思维开放了, 问题也就多了。如何驾驭新的课堂, 值得我们教师思考。而对课改一个怀抱一本“教参”、一本课堂练习而匆匆登上讲台者, 如何可以驾驭鲜活的课堂?

2.读书, 是职业的要求。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 就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底蕴与能力吗?读了本科, 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不然。如果不信, 请问:老师你可以离开“教参”独立分析教材吗?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标志, 就是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语文老师能做到吗?你能写好一篇下水作文吗?我们的语文老师, 看到学生好的作文沾沾自喜, 赞誉有加。而对学生语无伦次愤然作色, 严加批评。语文老师能写出让自己让学生鼓掌赞叹的文章吗?你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愉悦地体会你的课吗?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的, 语文知识又浩如烟海, 而课本只是例子, 于是学生往往就会轻视语文课, 时常会有学生抱怨: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你能让学生始终有激情欣赏你的课吗?

笔者想: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有一定的底蕴, 就要以自己鲜活的生命,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不可或缺。

3.读书, 是时代的要求。课改, 是全新的课题, 对每一个老师, 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起点, 都是一个打造提升的机会。时代呼唤学者型的老师, 呼唤老师读书思考。可是我们农村的老师, 有多少人真正在读书思考?一听要写论文, 就从网上、杂志上抄一篇, 改上自己的名字, 嘴里还不高兴说:我又不想评中高, 为什么要写论文?更有甚者, 一听说他人发表论文, 第一反应就是, 是不是抄的或花钱买的。

笔者想: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 教了多年的语文, 没有一点思想与感悟, 没有自己对某一问题或独特或深入的思考, 只会是人云亦云, 只会用旧票登新船, 对得起你的文凭你多年的教学生命吗?

老师真的就没时间读书了吗?不少老师说:我们工作太忙了, 要上课、备课, 又要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又要找学生谈话、家访, 还要忙家务, 哪有时间读书?的确老师的工作是繁忙的, 但只要自己去挤, 总可以挤出读书的时间。胡适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中说:达尔文一生多病, 不能多做工, 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看十页有用的书, 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的书, 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笔者想:十一万页书, 可以使自己成一个学者了。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 闲聊吹牛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闲聊, 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自己的选择。

于漪老师谈读书 第9篇

平时,我们常误以为喜不喜爱阅读是个人的小事,根本没想到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化的结晶,它指引人们摆脱愚昧,创造光明,它教导人们明智、怡情、加强修养。当今,青少年学生要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现代文明人,就要珍视读书这个神圣的权利,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广为涉猎,广为采撷,心中就会呈现五彩斑斓的美妙世界。

冰心老奶奶回忆自己童年、少年读书时的情景仍是心动神移,不能自已,十分感人。她给儿童、青少年写了句情深意浓的话,这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有限,而要了解的事物,要懂得的道理又很多,怎么办呢?如何来弥补呢?读书,多读书。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生活的一扇窗,你就可以看到窗外的种种景色。例如,你读《少年邹韬奋》,你就会感受到这位卓越的文化战士、伟大的爱国者成长中的趣事。尽管你与作品主人公所处的年代已迥然不同,但书中展现的生活画卷却生动、鲜活,让你看到了在烽火四起、民族危难之际,有志少年是如何奋斗如何成长的。你跨越了时间的隧道,受到那时候生活的教育与启发……

书,当然要读好的。学会选择,是读书的重要本领。古往今来,作品从来有好坏之分。有人曾这样作比较:文学的情形和人生丝毫没有不同之处,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劣的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危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究其原因,这些人是为贪图钱财而写,置坑害人于不顾,诲淫诲盗的坏书,犹如毒药,要炼就火眼金睛,识别,拒绝。优秀图书是精神食粮,开卷有益。

读书要学会咀嚼,读出味道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读与不读就没有多少区别,徒然浪费了时间。好的作品要静下心来仔细读。例如冰心的散文、小说,读的时候须思考:这篇散文、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她为什么这样写,哪些词句特别感人,哪些修辞手法用得特别好,这些问题在脑子里转几下,就有了印象,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做点记号,写一两句评论或感想;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可作点摘记,记一记,脑子里就会留下痕迹。读书,要注意联想和想像,这样就能走进作品之中,体会寓含的深意。

读书还要注意和自己对照,不能书是书,我是我。读书是为了求长进,知识、能力、思想、情操都得到提高,因而,联系自己就显得十分重要,读书,有时就是照镜子,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照镜子。比一比,照一照,是非曲直一清二楚,自己的进步也就更明确了目标。例如读《过目不忘:50则关于荣辱观的故事》,就不仅仅是熟悉故事,而且要对照比较,激励自己知荣耻,树立道德信仰,规范思想言行。

(节选自于漪老师写给青少年读书网同学们的一封信)

思考:

1.于漪老师提醒我们读书要注意些什么?

老师读书计划 第10篇

的确,教育的大环境如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对语文教师而言,读书毕竟是必需的。过去人们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在现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语文教师将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再不读书,可能就再也无法站在讲台上了。那我们究竟该怎样读书,这就成了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既是自勉,也是和同仁的分享。

语文教师读书首先要广。广博的知识,是一个语文教师站上讲台最重要的资本,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地读书,人文历史哲学都要涉猎,科学前沿、社会热点也应该时刻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贴近生活。

二要精。泛读是扩充我们的知识范围,精读才能真正增强底蕴。对于经典文学和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我们是应该深入研读的。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无法锤炼文本解读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就无法提升专业发展的质量。著名特级教师张玉新老师曾介绍过自己以教材为核心专题突破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要新。语文教师当然也不应该沉浸于故纸堆,不能拒绝最新的书籍,反之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去读书。当然,我不是提倡要追流行,而是应该以包容的胸怀看待新事物。譬如学生们推崇网络文学,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没有真正了解网络文学就去简单地否定、抵制甚至打压,那是不可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服的。我们应该了解新书,了解一些新的文学类型,在和学生共读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阅读品位。

作者:陈浩

《感恩老师》读书心得 第11篇

看了这本书,使我联想到了我的老师。

今年暑假,因为北港小学没有了网球队,酷爱网球运动的我,即将转学到城北小学。我已经在北港小学就读三年了,所以和北港小学的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严谨的方老师、严厉的李老师、温柔的杨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师的读书心得 第12篇

《老师的力量》收录了梁实秋、丰子恺、季羡林等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再现了一代良师教书育人感人瞬间、高尚情怀。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

自我反思: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立大志、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感情、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学生具有“向师性”,师生交往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想象着、仿效着。教师的人格形象会成为学生的最直观的模仿对象。除了父母,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学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模仿着教师的举动、言行。教师人格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老师力量》第二部分中,那些质朴无华的老师们都给学生以人格和修养的影响,并陶冶了他们童年的情操,他们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因此,要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优良高尚的人格的学生,就必须有优良高尚的人格的教师。

上一篇:弟子规教案第九课下一篇:微笑主题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