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24-09-19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精选8篇)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1篇

浅论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将从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出发,探讨如何以高校社团为切入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金斐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9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技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2篇

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杨阳戚功文邵鹏飞陆塾霏赵家帅

(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凤阳)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会有其高校独特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是先进青年的代表,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深入地了解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各种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在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学生会;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会是校党委领导下和共青团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是党、团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其他专职教工队伍相比,高校学生会因其独特的优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生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党团活动、政治学习是高校传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载体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学生会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体,能起到极好的双向服务功能。学生会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观念的渗透教育,使得学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会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到学生会活动中去。高校学生会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得力助手,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为学生服务的作用。高校学生会是学生工作的集中代表,他们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学生群体中,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会代表着学生的集体利益,充分发挥学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新的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发挥提出挑战。

当前高校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国家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知识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知识活动的过程,突出的表现就是知识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谁就能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高校就是这样一个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知识竞争的前沿阵地。面对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思考。

中央16号文件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然而,当前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文化思潮的多样性,大学生群体也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在社会上弥漫开来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在不断侵蚀着校园这块净土,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都面临新的调整和重组,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同样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聚焦大学校园,在校的大学生多为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出生的独身子女,受过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但是他们有着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他们自律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而且还深感背负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多重压力,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以至于一小部分意志薄弱的人已经出现了公德意识淡化,道德水准下降的不良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很难奏效,特别是简单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显得无能为力。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这些都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不能忽视的,也直接反应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就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充满信心,同时,作为个人,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是一群道德水平普遍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实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研究工作新载体,创新工作新方法,使工作有效地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学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高校学生会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作用表现在:

1、沟通学校与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学生会要从广大同学的切身利益出发,倾听同学的呼声,及时向学校反映同学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尽力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最大限度的保障同学的合法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学生会要将学校的决策和意见传达给广大同学,并要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学生会要不失时机地将党和政府的要求、学校对有关问题的决定和处理意见等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必要时可建议有关领导和学生进行直接协商对话;另外还要随时随地把学生的思想实际、建议要求等向党和政府、学校作汇报,使有关领导能够了解到最真实也最及时的第一手情况,为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同时还可帮助党和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的推动作用。代表广大同学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和评议,是学生会维护同学正当权益、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学生会向学校递交调研报告,反映意见,建立与学校领导沟通的有效渠道,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成为实现校园民主的重要途径。另外,全面推进学生会选举制度民主改革是扩大校园民主的基础。通过改革,学生会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

3、搭建平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的生力军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会开展的文化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中一个先进而鲜明的文化建设力量,能对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诱导,激励和规范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又能富教于乐的文化、艺术、体育和活动,调节广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空气,丰富学生单调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我搭台、你唱戏”的办法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发展同学的身心健康,也为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培养技能的平台和机会。这些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因没有或极少的行政手段的介入,也容易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教育的目的。

4、弘扬主旋律,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舆论宣传是学生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会利用横幅、标语、橱窗、海报、板报等校内宣传工具做好形势政策、实事新闻、学生活动、典型人物,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生会还利用校园网络广泛征集青年学生的意见、建议、要求等,倾听学生的呼声,帮助学校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牢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动权。

(二)学生会干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会的核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会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榜样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会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塑造更加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既可以激励学生会干部本身的不断进步,更加能激励其他的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能够更加的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追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2、学生会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会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会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会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3、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会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身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在一定意义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会干部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成才这一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目前学生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从教育思想上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尚需深化;从教育的整体性上看,系统性、层次性、连续性不够,缺乏总体、科学、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打算;从教育的层次上看,缺乏分层次教育和连续培养的过程,对教育规律、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缺乏研究,教育缺乏层次性、针对性,“一统化”的现象较明显;从教育内容上看,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存在着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的现象;从教育方法上看,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方法呆板;从队伍的素质上看,辅导员的数量与质量、能力和素质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使得教育效果不佳,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从机制确定的有效性上看,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与实际工作完成情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理论研究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载体、工作机制创新结合不够,使得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够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从教育环境上看,还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分析

1、大学生面对的成长环境压力分析。大学生活的变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修课,大学年级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从第一课堂的知识灌输到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影响,从教学活动到多彩的社会活动,由校内到校外,从课内到课外、由现实生活到网络虚拟世界,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接触的人与事更加复杂,面对的诱惑与挑战更加现实,来自个体的成长成才需要与来自社会需求的压力更加强烈。在这些机遇与诱惑面前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很难把握与应对,在大学之“大”面前感到自己之“小”,有冲击更有压力,有空间更难选择,能参与却难把握,有需求却衡量不好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不适应”与“不知如何适应”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据调查:有90.2%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有明显影响,7.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仅有2.2%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影响。由此可见:了解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动因,全面分析大学生面对的成长环境压力,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2、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分析。大学生这一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自身特殊的成长成才规律,大学生活期间的成长成才过程是一个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可塑性、发展性等特点的培养教育过程与实践活动过程,大学期间的教育与培养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事关大学生人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长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又是大学生出现问题、累积问题的主要阶段。根据调查反映,大学生在四~五年的大学生活中,85.7%的大学生认为这一特殊社会地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形成,8.2%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1%的大学生觉得影响很小,认为没有影响的仅为3.0%。由此可见:深刻认识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3、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个体成长需求分析。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既有社会的普通性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不仅具有与其它年龄段人不同的特点,也有着更为现实的成长需求。(1)群体特点:高中生活的惯性还在发生潜在的但却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活的巨大变化却扑面而来,心理准备与变化要求不相适应,环境陌生却要独立面对,使大学生产生较其它阶段学生更大的压力与更多的困惑,不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是大学生显著的心理特点。这一时期大学生较其它年级的学生面对的变化多、困惑多,要求多,问题也多。(2)个体成长需求:受到教育,得到锻炼,适应环境,受到认可,提高素质,受到重视,完成学业,得到关心,是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成长的正常需求。每个学生的目标与侧重点或许不一样,但都希望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个体得到尊重,受到保护。每个学生成长的背景不一样,心理意识与行为动机也不一致,带着家庭影响与成长背景的影响,在大学生期间每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需求与渴望。(3)共同需要:个体有个体鲜活的特点,群体有群体的共同特征,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不同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每个问题的后面也都有着不同表面的内在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社会与家庭的缩影,但他们都渴求理解与帮助,引导与教育,他们更希望学校能针对他们个体的成长给予有效而及时的帮助。有需要就希望得到帮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因此,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成长需求,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二)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不足

1、学生会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不足。从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辅导员与学生会这两支队伍都在从不同的层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两者之间缺乏紧密的配合与协作,“1+1>2”的协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与工作实践。另外,从调查数据反映,学生会与辅导员之间发挥互补作用十分必要。调查中2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感到满意,63.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甚至有16.7%的学生认为较差;而学生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6.7%的学生感到满意,63.6%的同学认为需要较大提高。这些数据着实反映了辅导员和学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有待大幅度提高。大学辅导员更多从事的是日常管理、批评教育等工作,管理者的角色更多一些,许多学生不敢走近;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会干部既是管理者、服务者又是朋友、同学,都承担着服务者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从课堂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二者对学生实施教育时,有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互补的,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与学生会干部要经常沟通,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行为异常的诱因,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共同督促学生,互相补台,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学校所处的地域性限制导致学生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新阶段的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伴随而来的交通、购物、兼职、学习环境、医疗、娱乐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差距很大,大学生的思想等各方面的形成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困难也会随之而来。怎样利用好高校周围的各种条件为学生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学生会进行学生工作思考的重点。

四、如何发挥学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会自身队伍的完善建设

1、理顺关系,提供帮助。为促进学生会组织健康发展,高校党团组织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对学生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团委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加大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中,要正确处理“放得开”和“管理紧”的关系,把握分寸,做到宏观上管好,微观上放开,调动学生会干部的积极性,完善各项奖惩制度,使学生会各部门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配合默契 , 工作协调、使学生会干部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会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再者,党团组织应积极为学生会创造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有关部门交流合作、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同时不断改善学生会工作条件,优化学生会组织的外部环境,并为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2.明确目的,搞好维权。学生会是全校学生代表选举产生的,她的存在决定了学生会必须代表最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切实为同学的成长成才服务。这是学生会的根本目的,是学生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学生会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学生会存在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所在。目前,整个社会处在深刻的变革中,包括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等内容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各种制度还不完善,在变革中高校学生的权益容易被忽视,甚至受到严重的侵害。同学们虽然有强烈的维权愿望,却一直处于自发维权状态,缺乏有效的指导,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学校唯一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学生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必须在维权方面有所作为。只有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为同学多办事,办实事,学生会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会的价值,赢得广大同学的热情支持与衷心拥护。

3.充实工作,拓展服务。学生会工作的内容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接受性和认可度,影响到学生会的凝聚力。新形势下学生会工作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开展工作。学生会要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着力点,积极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培训工作,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择业就业、文体艺术与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自我设计、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咨询培训以及其他各种基本需要也必须成为学生会工作关注的经常性内容。只有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会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合理选用,优化配置。学生会各项工作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上来,因此必须合理选拔与任用学生会干部。对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公开竞聘、各方推荐、多方考察、择优任用的途径进行。做到自荐与推荐相结合,考核与试用相结合。组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生会干部队伍,使学生会干部的选任工作渠道畅通,选配合理。在选用干部时,要把人才放到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位置上,要允许缺点的存在,扬长避短,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热情和才干。

(二)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1.以分层次实施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我校学生会要制定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规划,如果其能够适应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就必然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所配合,就必然会收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握年级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差异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分别确立了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其相应的工作内容。如,针对一年级是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并逐步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的特点,开展“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日常教育管理,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完成“适应大学环境、做好大学生活规划、了解校规校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解党的基本知识、懂得知校爱校”等教育内容;针对二年级学生基本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巩固基础、拓展能力素质的关键阶段的特点,开展了主题为“深化理论学习,增强自律意识,拓展能力素质”的日常教育管理,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完成“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加强能力素质拓展”等教育内容,打破了“大一统”的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明显的实际效果。同时,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有联系、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要求,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教育实效性得到增强。

2.重视学生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政策环境,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组织保证

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由他们所组成的队伍其个体和整体素质高,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否则讲增强教育实效性就失去了组织保证。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要广泛采用考核机制、选聘机制、日常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和有效运转,使学生会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有效地调动学生会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性。

3.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有效激发广大学生会干部“自觉学习、主动工作、自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实施,精心运作学生活动评估,往往能收到激励学生上进心、能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效果。特别是在开展集体性思想政治创建活动中,让参与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活动与自身学习、生活、成长成才以及自身与集体的思想政治水准的高低密切相关,对于活动的教育实效性十分重要,这也是活动成败的关键。比如开展“星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建立了学生宿舍日常卫生、纪律、宿舍文化等综合成绩的量化管理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评定等挂钩的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自觉性,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和主动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中受到教育、感化和激励

(1)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做好排忧解难及励志成才工作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能得以逐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蕴含亲情,滋生感化,孕育教育,产生激励,只有能做好这一点,相信这种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是极强的。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辅导与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网络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思想政治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抵触心理得以解除,受到教育。

(3)针对全校“思想政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帮学活动。

(4)加强对违纪学生的跟踪教育和管理,专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立谈话制度,确定奖励办法,为这部分学生创造继续成长的机会,搭建起继续发展的平台。违纪受处分学生不受歧视是起码的人文关怀,如果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他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确立自信心,迎头赶上前进队伍,这才是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让“红色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引导和影响广大学生自觉学习思想政治文化知识

在校园文化这个无形的战场上,各种阵地、载体我们如果不能主动去占领,就有失去的可能,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大权旁落,就可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效应。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开展让“红色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让高品位的文化,滋润大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典型示范教育,注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榜样的力量示范、带动广大同学。

(2)不断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思想道德教育,在主旋律文化建设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加强宣传和建设工作,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文化,有效地占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类宣传渠道等主阵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走入学生的各类文化生活。多年来,我校开展的“唱红歌比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三月行青年志愿者月”等文化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红色文化。相信在这种红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不断提高。

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黄圣炯 论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刘仁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M].长春: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张祖斌 学生干部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4]高军 试论“三个代表”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查颖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6]陈勇,徐敏,杨庆舟。积极探索,扎实操作——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3篇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 推动与沟通作用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仅仅只是在专业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感恩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抱着感恩与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 而对于错误的事情要敢于纠正与批判。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动之以情, 用感情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观念并以高要求、高标准来衡量与完善自己, 树立全面发展的信念。此外, 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情感基础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途径之一。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并且都是独立的个体, 各有特点。当下高校教育方式往往是集中授课,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 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有助于学生之间产生信任与尊重, 从而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2. 激励与调节作用

激励指的是群体中互相影响的一种状态, 由于交互作用形成的某种感情使得群体中的成员都产生向上的积极力量。简而言之, 就是学生受到影响, 希望可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 得到进步与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良性竞争会带来激励作用, 导致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对比, 树立在思想水平、道德建设、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超越他人的目标。但同时, 学生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不良因素产生自尊心受创、被打击的现象, 从而产生自惭形秽、神经过敏、过度自负、极度自卑的不良情绪, 造成精神上的不良压力与干扰, 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这种时候就需要发挥情感教育良好的调节作用。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情感作为切入点, 动之以情地取得学生的信任, 再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科学的调节, 改变他们错误的思想观念, 纠正他们对于自我、社会的评价, 积极地采取正面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情绪问题。

3. 感染的作用

古语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染作用的, 尤其是中心人物对于其他人而言, 感染作用更加明显。以一个班级作为例子, 如果班主任是一个温和、热情、大方的人, 善于组织, 易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决策民主, 学生受其影响也会成为类似性格的人, 班集体也会有良好的班风、严格的纪律、较强的班级战斗力;如果班主任是一个严苛、凶狠、没有耐心的人, 情绪不稳定并且过分霸道专制, 只会用自己的权力欺压学生, 这种环境下的班集体就会成为没有责任感、自觉性较差、靠教师外部压力压制才会有所成绩的集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因为沟通障碍而不往同一个方向努力发展。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善用情感教育来起到感染的作用,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施办法

1. 强化学生的关爱之心

社会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本质上来说, 人的发展也需要以人为本。当下, 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 国家更加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这个大背景下, 人本理念正在被进一步深化与重视。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中流砥柱的主要场所,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得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高校学生需要重视自身精神世界的发展。所以, 大学生的教育者们 (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 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爱学生, 从而强化学生的关爱之心。当教师真诚地关怀学生, 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才会有亲切感,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产生共鸣。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加强, 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好地被人关怀、欣赏,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 学生也会开始关怀别人, 从而促进情感教育。

2. 主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师须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主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对于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关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时代的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当下的大学生一般都为“90后”, 对于新时代的通信工具异常热衷, 比如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 教师就可以抓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 通过上述网络工具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室友、朋友等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情感动态;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近况, 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交流, 尽早发现情感需求中的问题, 并及时地加以解决。但是, 当下大学生比较排斥与教师交流情感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须要想方设法地与其沟通交流, 从而获取准确的情感交流信息。

3. 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 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 但自尊心也比较强, 所以, 他们一般都希望可以得到身边教师、同学、朋友的尊重与信任。但是, 他们同样又有着个性张扬、自私的毛病, 缺少换位思考意识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障碍。其实,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只有换位思考, 才能产生足够的信任, 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掌声与成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考虑事情, 做出最能保障学生权益的举动与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使其产生沟通交流的意愿。在教师并使其产生学生两者都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换句话说, 换位思考,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

4. 情感教育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推进

当下的高校教育大多比较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还有待提升。所以, 学生之间的竞争一般也只存在于学业上面, 对于学习花费的精力与体力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花费的精力与体力是完全不同的。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挫折, 开始止步不前。所以,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须要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提升学生追求学问的积极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对于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要适当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热情。此外, 对于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教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推进。在学生个人理想、个人发展等方面, 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意见与鼓舞, 使学生尽量少走弯路。

文章首先具体阐述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推动与沟通作用、激励与调节作用、感染作用。然后从强化学生的关爱之心、主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情感教育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推进四个方面说明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施办法。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育效果好会产生有利终身的结果, 属于效果恒久的教育方式之一。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情感教育, 是当下各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文章首先具体阐述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进而提出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姗姗.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10)

[2]陈荣荣、余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10)

[3]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13 (8)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从 2009年 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 内测版,到影星姚晨成为围脖女王,再到今年 3月两会 期间约 30名代表委员开微博议大事,不到 1年时间,微博红遍中国,引发一场围脖热潮,成为技术影响文化的又一典型。①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逐渐被全社会认可,也获得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大众传媒受众的青睐和参与。微博内容新鲜丰富、操作方便灵活、互动性强等特点与青年学生受众素质高、热爱新事物、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吻合,使其成为青年学生普遍喜爱的媒体,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来了新机遇。

1 微博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也称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 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 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 交互性、 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博客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 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 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群体性。②微博的内容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苛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只需简明扼要甚至有些随意的说明用户的观点、行为和状态即可;操作的多样化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外部API接口等多种方法进行操作,大大拓展了媒体的空间性;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性指微博的交互性强,有效地结合了个体的个性化色彩和群体的大众化情节,呈现出点面结合的传播方式。

博客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使得用户不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在语法和语言上无需仔细雕琢,这种随意及时的表达方式恰合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微博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有极高的使用率。但是内容的简洁明了并不等于肤浅和单薄,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素质相对较高使得大学生群体对于微博内容的选择保持着相对理性的标准,这一点从诸多文化名人的微博受到热捧中可见一斑。

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尤其是手机微博技术的应用,让每个用户无需使用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微博的服务,实现了个体与网络的无缝衔接。大学生基本一手一部手机,使得他们既可以作为事件的组织者发现信息、发布话题,享受作为意见领袖的新鲜感,又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无需亲身经历便可以体验参与到别人的话题之中,第一时间享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极大丰富了校园交流的平台。

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体现的是用户个人生活,或者说私生活的内容,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微博的群体性则体现了作为人的社会性需求,或者说人渴望通过交流融入群体中,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从而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满足。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微博并不仅仅意味着自我展示、表达个性的平台,更是寻求朋友、建立社交的平台。个性与共性、独特与丰富的结合,使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微博而获得了丰富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议程设置功能基本丧失,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缺乏节制与约束;文本碎片化、 信息泛滥所带来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使认知和思想产生偏差等。③因此,辩证地看待微博,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成为了当前亟待进行的尝试。

2 微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构建“微博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博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信息沟通的主要工具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平台”是今后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的各种思想倾向和思潮,宣传主流、引导舆论,使“微博平台”潜移默化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工具。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建立以辅导员为发起人的微博班级。辅导员在微博班级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经常性地开展主题讨论,内容要积极向上,密切结合社会和学校热点问题开展,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辅导员还应当科学地筛选管理微博的“脖领儿”和“脖梗儿”,适时地进行微博角色的转换,运用虚拟空间的游戏规则和技巧,引导微博班级健康发展。我们还可以基于共同爱好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微博社团”。众所周知,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共同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建立的“微博社区”,大大简化了学生参与的程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聚拢人气、凝聚人心。学校应专门设立部门对“微博社区”进行监督管理,将其纳入到“微博平台”建设系统之中,使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通过这种渠道在大学生中传播。

(2)以知名校友、学者、学生骨干为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导向。微博舆论传播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需要学校科学引导以发挥舆论传播的作用。微博的聚集和明星效应让知名校友、学者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凸显。对于正值青春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讲,一些道德修养高、 学术水平高、 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学者,社会贡献大、 社会形象好的校友,以及积极进取、 健康向上、 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领袖就成为了非常优质的校内微博资源。引导高校大学生多关注这些“明星微博”,立足校园,放眼社会,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应该注重对“明星微博”的监管,使内容健康时尚,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要保持微博自然沟通的方式,以年轻人的方式展现亲和力和号召力,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说教的印象。对于深受学生喜爱的微博进行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其向铂金微博发展。

(3)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开设高校思政课微博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扎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式。微博的出现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从技术层面上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讲授,使教学工作更加丰富生动。使用微博能够有效地增强互动性,改变单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增强话题的吸引力。同时,微博的及时性也决定了话题可以紧扣社会热点,关照社会现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① 范文生,李晓萌.全国”两会”看微博[J].新闻前哨,2010(5).

② 吕辛福.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J].今传媒,2010(8).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5篇

郭立昌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是专业教育顺利开展与正确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专业教育中存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实用主义影响、思想认识局限、导向能力不足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应强化导向意识、细化导向内容、改进导向方式、提高导向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导向作用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和意义。价值导向的主要依据和主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它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专业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着眼点就是个体的技能培养。更具体说,专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何在专业领域里的研究能力,就是要帮助社会新生个体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的工作价值观;掌握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机会的技能;具有一定可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一定成功的职业技能;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个人的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能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说,专业教育以个体的技能培养为契入点,关注个体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个人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是在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下而进行的。因此,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时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二)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就是享受教育者阐述任务,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使其紧密的围绕在这一任务的周围,并促使这一任务的实现。在这一含义上来讲,毛泽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胡锦涛在讲话中多次都提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要注意为谁培养。”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这里必须指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个人发展;恰恰相反,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发展只有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洪流中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开展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大方向。我们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自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社会得共同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契合点。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这一目标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三)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

行为导向是指通过树立具有广泛认可度,又有极强感召力的先进榜样,使其他人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的行为结果。行为导向一般分为人格导向、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导向。为了更好的达到专业教育的预期效果,在专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就要适当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03070《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92页.推广先进人物、学术楷模,以其成功的人格魅力来吸引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增加实践,实现横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者心路历程;强化行为的引导,就如同毛主席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一辈子”就是行为强化引导。

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弱化的原因

(一)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一理念已远远超出最初的初衷。专业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认为是找工作的一个途径或是一个手段。其实,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容易受到的社会影响。“片面强调外在工具价值(即维护稳定与秩序的价值),忽视内在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强调眼前价值(即以当下不出问题为目的),忽视长远价值(即理想信念的形成);追求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长期效应”“,这种消防式的德育有其一定合理性与作用,但如果仅仅满足这种作用,就会陷于事务性、经验性与相对性,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主旋律教育”。

(二)思想认识的局限

目前,人们对专业教育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资料更多关注的是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工具本身。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理论模型、技术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适用范围以及文化差异下的本土化应用。专业教育传入我国,尽管发展很快,但真正研究专业教育本土化的学者和文献并不多,人们对专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以及适用局限还没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找到与其有效契合点的关键。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人们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抉择困惑其实质是价值取向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冲突,如果仅仅着力于学生的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提高,而非帮助其澄清自己的合理追求以及树立科学价值观,则达不到真正帮助学生的目的。最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专业教育应实现全程化,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在组织措施上落实不力,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三)导向能力的不足

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对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其中特别是政治素质、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本质要求。所以,忽视了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导向能力缺乏的关键因素。目前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由于长期困扰于教学的具体事务,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提高,这对发挥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也造成了困难。

三、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一)强化导向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高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的需要。无论就业政策宣传、择业观的教育还是就业信息的指导、求职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确定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落实到个人成才、择业标准、求职道德等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专业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将就业工作机构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防止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

(二)细化导向内容

要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覆盖大学每个阶段。具体而言,大一重点进行专业发展形势教育与自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劣势,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大二重点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职业发展典型,培养学生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择业观;大三重点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基层意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考察、实习、见习等,帮助学生拓宽就业视野和在基层岗位进行工作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大四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适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为顺利走上社会夯实基础。

(三)改进导向方式

相比导向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方式的改善与创新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导向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导向地位,而将受教育者置于绝对服从、必须接受的被动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不能真正“入脑”、“入心”。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取得效果,首要前提就是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关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对象的高水平的自我教育,因此,其实质就是“导”与“学”一体化。二是导向性与渗透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不在于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注重实践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熏陶、传媒渗透和隐性课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之中。三是导向性与个体性的关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尤其要重点关注那些在专业与职业发展选择中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

(四)提高导向能力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扮演四种角色:引导者、点拨者、促进者和示范者。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当然,这里所谓的“专业化”更多的是结合本身岗位的基于胜任特征的“专门化”,这种“专门化”除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掌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积累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个案外,了解企业用人理念与招聘流程、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育人理念,时刻不忘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郭立昌(1969——),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印)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3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6篇

摘要:大学生使用博客发布文章、阅读信息,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将博客运用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体现出积极意义,也暗藏消极影响,大学教育者应当妥善利用这一平台,长善救失,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种种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博客;大学教育;思想政治

网络时代,博客用户大幅增长。对于大学生用户来说,博客畅通了多元化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能够在心理健康疏导、拓宽眼界、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沟通交流和海量的各类信息中也隐藏着一些隐患,这一新载体体现着革新教育方式、融合教育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消减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博客。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7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企业形象、强化团队意识、打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和改善企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搞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助于增强企业文化吸引力,又能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打造先进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确立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进行企业文化实践的一个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正确的价值目标,可以统领职工的思想,解决职工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问题,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和企业成长进步。具体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导向,就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完善职工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契合,建立一套职工认同、自觉遵守、自我约束的企业文化体系。与此同时,要注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的引导教育,实现以优秀的文化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促进员工自觉养成自我管理、1自我提高、自我成长的良好习惯,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企业文化,用优秀的内部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最终达到企业文化上层次、企业管理上水平、企业效益上台阶的目标。

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提供永续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激励功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体现在,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一般的直接说教方式,往往会使职工产生反感情绪和抵触心理,并且还容易伤害其自尊心,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其和风细雨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途径进行,能使职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一定的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来激发职工的思想动机,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增强其内在动力,自觉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具体来讲,就是要从烟草专卖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以此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善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特别是在考核评价、评先树优、评功评奖等重大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公开公正、以德为先、唯才是举的原则,以思想表现和工作能力、业务实绩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名职工在事关个人成长进步的方面,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千斤重担争着挑,形成比学赶超、力

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树立道德标准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分子,职工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强化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而且可以增强企业职工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人才意识,为广大干部职工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重要思想前提和强大精神动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使职工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要不停地加强对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教育,做到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良好的美德感染人,以诚信的道德服务人,以优良的公德带动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引导广大企业干部职工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意识品质,特别是要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牢固树立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热情周到和谦逊礼让的作风,全力做到既对企业负责,又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注入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获得团队的和谐奋进和个人的幸福。

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构建人文环境

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思想沃土。企业首先要给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一个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外在环境,领导与职工,部门与部门,职工与职工之间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是广大干部职工科学合理、高质高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前提。如果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滞后,就无法充分调动起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难以培育企业的整体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优质的企业文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有企业的兴旺发达。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强调“人”为中心,注重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与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致,能够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是优化企业人文环境、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点燃创新引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干部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信息渠道多元化,参与意识强、鉴别能力强,这就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加强自主锻炼,做到精于

业务、勇于钻研、善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能力。就烟草专卖行业来讲,伴随着职工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职工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突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烟草行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企业管理的需要相适合,与职工思想现状相吻合,与行业发展特点相结合,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创建新模式、构建新思维。以创新的勇气和务实的举措,建立一套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又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魅力和价值,真正体现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休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8篇

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 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 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 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2]

大学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宽泛、蕴涵深广的概念。人们只能从普遍的意义上对它的内涵进行解说, 很难对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 我们认为大学人文精神就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具体来说, 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高扬人的价值, 追求人自身的健全和理想的达成;谋求个性解放、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秉承理性原则和主体意识;重视终极追求, 执着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倡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存在现状

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致是前50年学习美日, 后40年模仿前苏联的历史。中国在清末引进西方教育, 以发展科学教育为主。但在大学中仍保留部分人文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培育。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尽管认识到了上述各种弊端, 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发展和充实人文科学教育, 改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 增强高校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努力, 但基本框架和整体格局并未改变。而在经济压力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大学的人文精神又在发生着另一种深刻的变异, 出现新的失落。[3]

特别是在新世纪, 现代高科技和新的历史形势, 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三少一大”, 即教育经费减少, 国际交流机会减少, 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 学生心理压力增大。[4]从现在的局面看, 这绝不仅仅是金融问题、经济问题, 而且是人的问题。正是由于人们的功利主义、缺乏社会责任心和风险意识所致。在现代风险社会,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 如何在遭遇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中持守社会责任, 适度创新, 寻求发展, 既是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又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实际上, 越是高风险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就越重视人文精神。

二、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 对科学、技术理解的误区。

20世纪科学的空前繁荣与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种情况造成了一部分人的错觉, 他们把科学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借助科技的神奇力量, 使国家由极度贫困逐步走向富裕, 这更强化了人们的科学观念, 从而从科学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渴望, 对科学教育的需求。“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已占据主流, 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被一些人所轻视, 一步步滑落到了最低点。

2.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强烈地消蚀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它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最优机制, 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负效应, 市场经济讲求价值规律和利润原则, 这些原则引进社会精神生活中, 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思想, 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效应的猛烈冲击, 理想的追求为现实的利害计较所取代;感官的满足成了文化的最高指令;庸俗文化淹没高雅文化;金钱的权威冲决道德堤坝;日益扩大的财富差距亵渎着社会公平———诸如此类的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弊端, 消蚀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导致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3. 教育的失误。

以上两点是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原因, 而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内在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的某种失误, 这是更为根本的原因。首先, 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移植苏联模式, 实行院系调整, 明确以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专门学院为方针, 严重地削弱了文科教育, 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文理分离、重工轻文的片面发展和结构失衡, 成为世界上综合性大学、文科在校学生和文科教育比重最少的国家。当多学院、多学科的大学之“大”不复存在, 必然意味着大学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流失。其次, 与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相背离, 一再批判通才教育, 把人文课程从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中清除出去。其实, 通才教育的实质是公民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植, 是为专门的学术与科技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5]

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提高, 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积淀, 高层次的社会情感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上的。一名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 一定要认认真真学习祖国的文化和历史, 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真正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祖国文化、历史了解越多, 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就越坚实, 才能使“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的观念, 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他们把个人的发展充分融入国家和事业发展之中。

2. 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锤炼人格、净化心灵。

人的情感世界颇为复杂, 既有个性, 又有社会共性。对大学生而言, 他们有充沛的情感, 有旺盛的精力, 但由于知识阅历的缺乏, 他们的情感往往是稚嫩的、不成熟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积极的情感, 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 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 更多地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3. 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然而不少青年学生不懂辩证法, 看问题往往容易走极端。如在学习西方和尊重民族传统关系问题上, 一谈到西方就眉飞色舞, 津津乐道, 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在强调市场经济与必要的计划的关系时, 不是把市场看成社会主义的威胁, 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放弃计划。其次,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修养, 也属于世界观的范畴。评价一个人、一件事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因此提高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修养, 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 而且要学习历史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人生观的核心。

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实质上已经阐明了大学的目的, 即大学在于教人道理, 净化人们的心灵, 陶冶人们的情操, 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 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即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大学培养人, 不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更要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 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引导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使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高地。为此, 重建大学人文精神在现时代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 调整价值观念, 以全面塑造和培养人的教育理念, 引导大学在适应社会需求, 保持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高地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大学, 有振兴经济、发展科技、适应社会之类的功利价值, 同时, 又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等非功利价值。因此, 在大学培育人文精神, 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 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问题。有的学者把大学的内容界定为三件: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能力。这是对大学价值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即大学当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能力, 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思维。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办大学所应持有的理念。

第二, 拓展师者内涵, 努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造就一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塑造人文精神的师资队伍。我们要在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注重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激发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热情, 促使他们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推行者。

第三, 以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 构筑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 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精神源于认知, 修养源于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的基础。首先, 要加强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 使不同的学科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 以及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 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 要充分发挥大学各院系、学科的优势, 整合学科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 辅修第二专业, 攻读第二学位,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 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第四, 构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要树立“科学是立世之基”的观念, 同时也必须树立“人文是科学之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强化人文学术氛围。要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环境, 让学生体验美, 产生美的升华。一所历史悠久、环境幽雅, 到处都是人文历史景观的大学无疑对学生人文精神与气质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重视校园管理文化环境的建设。管理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科学, 更是一种文化。[6]大学校园的管理, 有别于企业或政府机关的管理, 校园的管理应当更注重一种科学、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宽松的管理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 21世纪是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 同时也是教育需要反思的世纪。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追求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不仅指科学知识的系统化, 更是指各类学问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为此, 高等教育要改革现行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 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从而使学生成为能迎接时代挑战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王玉龙, 马锐.浅谈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2) .

[2]周茜.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7) :27.

[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第一、二卷) [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4]王爱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之灵魂.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9.6, (2) .

[5]黄海.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江苏高教, 2007, (6) :151.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下一篇:苏木镇司法所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