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2024-07-13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精选6篇)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第1篇

本课是小学阶段学习中国画方面知识的最后一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描绘,同时力图在表现故事情节场景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引导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在搜集和查找相关资料及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必须秦羽思考,用于实践,深入生活的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处在转型期,对一些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部感兴趣,用毛笔、生宣纸作画水分掌握不好,不是纸被划碎了,就是颜色脏,对美术课也不再像低年级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要上好此课,必须做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选材绘画设计巧妙可行。在知道炫彩方面,我出示了两张我创作的中国画。让学生看画说说其中的故事,学生看图尽情的描述,我引导学生说出是古诗《赠汪伦》《回乡偶书》的情景,学生恍然大悟。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可以画经典的故事传说,可画成语故事或古诗故事。这样明确了选材,学生有内容刻画,不再不知所措了。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第2篇

第三课 画故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境描绘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方法与过程目标:

情景导学法,能在作品中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要形象的动作与表情。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画故事情节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构思构图的表现方法。教具准备: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

(没有国画颜料的可用水彩或者水粉颜料)。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导入新课:

布置学习欣赏《老鼠娶亲》作品:

分小组观察欣赏作品,并讨论、研究以下的问题:

1、根据命题讲讲画中表现的情节是怎样紧扣主题的。

2、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

3、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突出主体和主题的。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感受文字与画面的密切关系。媒体运用 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二、研究分析学生作品:

第二课时

三、研究、学习画故事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四、进一步总结和归纳:

靖港中学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五、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六、完成作业,展示、交流与评价:

研究学生作品,分析他们创作的成功与不足。请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选题和构思。问题:

1、作品中需不需要画剑?

2、剑鞘放在何处?

3、水和背景怎样表现 让学生明确创作要领。

请上一节画《刻舟求剑》的同学展示草图,大家提出修改建议。创作时,一般需要有文字脚本,可用几幅画表现一个故事,如果只限独幅,就要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展示一组画家用宣纸创作的故事作品,并示范局部关键处,介绍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方法。理顺思路,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结合自己的选题进行创作。

教师辅导:

1、及时发现没有进入状态的同学,解决选题和取材问题。

2、解决主体不突出、构图欠佳的作品。

3、及时发现场景设计不够完美的作品,协助修改和完善。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绘画创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协助解决问题。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创作实践。

1、学生互相评说他人作品的优缺点。

2、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人协助。培养严谨、认真的作风。作业与课堂评价

1、故事表现准确完整;

2、画面的连贯性;

3、形象刻画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 第3课 画故事

1、单幅画故事;

2、多幅画故事。教学回顾与反思:

靖港中学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怎么画漫画故事呢?

首先是要打牢绘画基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建筑之类的才不会走形。然后是多读书、多交朋友,丰富见闻和阅历,为今后的创造积累素材,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塑造出有血有肉、被认同和接受的人物。然后要对编剧和导演这些行当有所了解,能够驾驭剧本,不至于剧情失控。了解镜头语言的运用手法,对分镜运用自如。这样,将来你的作品才经得住推敲,才有被收藏的价值。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第3篇

以“风筝的故事”为议题的群文阅读,主要选文包括苏叔阳的 《理想的风筝》、鲁迅的《风筝》、朱成玉的《风筝的心》和王安忆的《风筝》。

(因篇幅所限,选文便于查找,此处略。)

选文缘由

风筝起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与风筝的工艺相融合,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都在风筝上有所表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筝文化。当一件事物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不同的人会从其身上找到某种独特的精神寄托或赋予其独特的精神意义。对于儿童,风筝可能仅仅 是春天的 一种玩具,放风筝就是一种单纯的游戏。宽广的场地,辽远的天空,随风而上的风筝,奔跑 ,欢笑,自由,惬意,风筝牵着童年的飞翔梦。风筝是自由快乐的象征。

那么,走过了童年,走过了天真烂漫的时光,在那些大人们的眼里和心中,是不是还有风筝在飞翔?他们和风筝的故 事也是充 满奔跑 、欢笑、自由、惬意吗?孩子们是在用游 戏书写风 筝的故事,而成人则在用岁月诠释心中风筝的形象。因为时代、经历和境遇的不同,风筝赋予每个成人的精神意义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的内涵。不同时期的作家抒写的风筝的故事,会给孩子们展现出怎样不同的情景和情思?又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具体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这样的想法并非出自偶然。我的名师工作室正在进行“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的研究,就是以一篇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经典文本为出发点,使多维视角的解读与学习活动的拓展在以阅读活动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中自自然然地融为一体,经由发现与体验、分享与交流、整合与应用的学习历程,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读写体验。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是教材中的文本,是一个独特的文本。首先,它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其中的人又具有鲜明的 身份特征———教师。这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小学语文课本上很多关于教师的文本。其次,文中的风筝意象包蕴着人们心中共同的言语和精神密码,从这一角度,围绕“风筝的故事”进行拓展,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是一个新的维度选择。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维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苏叔阳的《中国读本》……

“风筝的故事”群文阅读是从风筝的“意象”维度组织实施的探究性、批判性的阅读学习活动。经由这样一次群文阅读学习活动,教学生学习运用 对比阅读 策略 ,感悟不同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情思,同时拓展学生的探究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备课构想

“风筝的故事”群文阅读的学习目标很明确: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不同作者与风筝之间独特的故事,探讨“风筝的故事”背后蕴藏的丰富意义,拓宽文化背景,认识到每个人的经历、思考不同,即使围绕相同的线索,写出来的故事内容和主题也是不同的,借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对风筝的兴趣与阅读“风筝的故事”的兴趣不是一回事,对风筝的兴趣来自童年天性,阅读“风筝的故事”需要营造氛围,激发期待。虽有不同,但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几 乎是天然 的联系 ,无论风筝 的故事有 多独特 ,风筝的意象是相通的。翱翔蓝天的自由,一根线的牵挂,都与风筝的意象紧密关联。

阅读的兴趣从学生的经验中生发,阅读的深入就很自然。“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着这首充 满童趣的 诗句 ,高鼎的 《村居》 激活了儿童经验,引领着学生聚焦“风筝的故事”,一次独特的阅读之旅就此开启。

可以肯定,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关于风筝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 题可能是 快乐 、自由,也可能是呵护、牵挂,那么,如果是理想呢?那会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 ?《理想的风筝》很自然地成为学生探究的第一个文本、第一个故事。阅读 《理想的风筝》,关于苏叔阳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抒写对刘老师的回忆,文本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在这个故事中,“风筝”上系着回忆和怀念,系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刘老师的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但他似乎比身体健康的每一个人都要乐观,都要积极。学生尊敬一个身体有残疾精神却乐观的老师,只能算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刘老师直接影响了苏叔阳日后学业的选择才是他敬重、怀念刘老师的更个性化更具意义的原因。“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当时年少的苏叔阳心中种下了一颗不断进取、积极追求的种子。“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刘老师在那些个春天里放飞的不仅仅是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同时将苏叔阳的人生理想放飞在祖国的蓝天上;当年刘老师在他心中种下的理想的种子,一直在茁壮地成长着,直到永远。毫无疑问,刘老师就是苏叔阳心中最敬仰的人生导师,他满怀深情地抒写对刘老师的深切怀念,完全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自然抒发。“理想的风筝”放飞的是刘老师的理想,更是苏叔阳的理想。在苏叔阳的风筝故事中,风筝就是飞翔的心,就是理想的象征。

在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经历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故事”,这些故事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一样的。正如学生们自己的“风筝的故事”与苏叔阳的是不同的,其他作家笔下的风筝故事也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鲁迅的《风筝》表达的是 对弟弟的 愧疚 ,更是对泯灭儿童天性的做法的忏悔;朱成玉的《风筝的心》,抒发了对童年可以自由自在放飞风筝 的生活的 怀念 ,表达了对现实中钢筋水泥困住了童年的不满;王安忆的《风筝》是借风筝的形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写了母亲对儿女的牵挂。一起读过《理想的风筝》,再对比着读一读这三篇文章 , 让学生自 己去发现———原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风筝的故事”。进而,学生会认识到,不同故事中的风筝,却拥有共同的美好的象征意义———童年的自由、人生的理想、温暖的牵挂、纯真的快乐。

课例呈现

起: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同学们,窗里窗外,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真的是“最是一年———”

生: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虽处北京,但我们这儿还应算是农村。大家还记得清代诗 人高鼎的 《村居》吗?(生:记得。)我请一位同学有情有趣地诵读一遍。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最喜欢这首诗中描绘的什么景象?

一女生:我最喜欢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绘的景象,小草绿了,鸟儿唱着歌飞上天空,春风吹拂着杨柳,春天真美啊,让人陶醉。

师:这就是女孩,对美的事物最敏感。

一男生:我喜欢“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 放纸鸢”。放学了,把书包一扔,忙着去放风筝,多开心啊。

师:我就知道男孩喜欢的是这两句。(大家笑)男孩嘛,爱玩,这是天性啊。

师:诗中的儿童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你们喜欢放风筝吗?放过吗?

师:(展示一个小小的风筝模型)真巧,学校的一位老师好像知道我们要学习有关风筝的文章,上周从风筝之乡潍坊带回一只小风筝送给了我。我想,如果它再大一点,系上线轴,我们就可以到操场上放飞了。大家来分享一下,如果让你以“风筝”为题写一写 自己与风 筝的故事,你会写什么?

生:我会写我自己亲手制作风筝的故事。

师:题目是?

生:漂亮的风筝。

生:有一次,我和好朋友一起到南海子去放一只凤凰风筝,风太大了,结果风筝线缠到了一根灯柱上,风筝落下来了。我们舍不得弄坏风筝,赶紧将线弄断了……题目是《断线的风筝》。

生:我会写那次在楼房顶上放风筝的事。

师:楼房顶上放风筝?

生:对呀。我们家旁边没有空地,又发愁去很远的地方,干脆就在楼房顶上放了。风筝飞起来了,就是人没办法跑起来。题目是《楼顶上的风筝》。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筝故事。我们常常这样来形容风筝:轻盈的,漂亮的……如果以“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为题,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我想应该是写一个人将自己的 理想写在 风筝上 ,然后去放飞风筝,预示着放飞理想。

生:肯定是一个与风筝和理想有关的故事。

师:谁的理想呢?

生:放风筝的人,也就是“我”。

师:知道苏叔阳是谁吗?

生:就是写《中国读本》的作家,我们读过这本书。

师:苏叔阳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应该已经预习过了,题目就是《理想的风筝》。他在这篇文章里写的是谁的故事、谁的理想呢?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承: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师:《理想的风筝》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写了苏叔阳回忆腿有残疾的教历史的刘老师积极乐观,在操场上亲手放飞风筝的故事。

师:谁的故事?谁的理想?

生:刘老师和我的故事 。

生:刘老师的故事,刘老师的理想。

生:不对,是刘老师和我们的故事。

师:嗬,一下子有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刘老师的故事,刘老师和“我”的故事 ,刘老师和“我们”的故事。到底是写了谁的故事呢?看来还得认真思考思考,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大家再想一想,也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议一议,要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文章写的是刘老师和“我”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极大”一词可以证明讲的是刘老师和我的故事。

生:我反对他的观点。虽然这段话 中有这么 一句话 ,但是这段主要讲的是刘老师怎样给大家讲课。刘老师是为“我们”讲课,而不是只为“我”讲课。还有刘老师谈腿疾也是对“我们”谈的。所以还是刘老师和“我们”的故事。

生:我认为文章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文中写了三件事:一是刘老师乐观地幽默地谈他的腿疾,二是刘老师讲历史课,三是刘老师放飞风筝。这些事情都是在表现刘老师的,而“我们”只是陪衬。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文中刘老师是主角,“ 我 ”还有“我们”,都是配角。

生:对。

生:我也认为讲的是刘老师的故事。先来看看认为是讲“刘老师和我的故事”这个看法,“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并不是文章的一个具体故事,故事是刘老师讲历史课,所以这个观点不对。再看第二个看法,认为刘老师是和“我们”谈自己腿疾,就是讲了刘老师和“我们”的故事,这也不对,这还是在讲刘老师。

生:我也觉得是讲刘老师的故事。无论是刘老师谈腿疾,还是刘老师讲历史课时的表现,还有在操场上放风筝,同学们都是刘老师精神的见证者。

师:主角是刘老师,这点大家有异议吗?

生:有。我们来看看刘老师讲历史课的那部分。刘老师讲课是 为同学们 讲的 ,所以说刘老师是配角,同学们才是主角。

师: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大家笑)

生:这里更多的细节都是写刘老师的。

师:注意啊,她提到了“细节”。

生:“微仰着头,眯着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这些都是写刘老师的细节,不是写同学们的细节啊。

师:讨论了这么多,主角到底是谁?

生:(齐)刘老师。

师:这个观点一致了。但是,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文章讲的到 底是刘老 师的故事,刘老师和“我”的故事,还是刘老师和“我们”的故事?

生:(齐)刘老师的故事 。

生:老师,我不同意 。 肯定是刘老师和 “ 我 ” 的故事 , “ 我 ” 自己读书的时候写过: 刘老师放飞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刘老师的热情和乐观,也激励了 “ 我 ” ,让 “ 我 ” 放飞了远大的理想 。

师:现在问题越来越明朗了,刘老师是谁的刘老师?

生:是“我们”的刘老师。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叔阳,苏叔阳写了刘老师,那么,刘老师是“我们”的刘老师,更是———

生:苏叔阳的刘老师。

师:苏叔阳应该还有李老师、张老师、王老师……为什么他单单写了刘老师呢?

生:因为题目是《理想的风筝》,事情应该是围绕风筝来写的,而放风筝的就是刘老师,所以他就写了刘老师。

师:关键在于刘老师会放风筝,所以才写的刘老师。是这样吗?

生:我觉得不是的。文中这一段话很重要:“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读的时候 特别强调 了两个字———

生:(齐)使我。

生:“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段话强调的是刘老师对作者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对大家的影响。

生:我补充一下。“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作者为什么要写刘老师。

师:简单一句话,刘老师对 “ 我 ” 来说 ———

生:影响很大 。

师: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文章的主角是刘老师,但如果要问讲的是谁的故事,却应该说成是———

生 :刘老师和“ 我 ”的故事。

师:是啊,正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的,无论你是以第三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或者是第一人称来写故事,只要是“我”写出来的,都可以说是自己 的故事 。 而这篇文 章 ,“我”一直陪着刘老师在场,更可以肯定讲的是刘老师和“我”的故事了。

转: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师:课文题目是《理想的风筝》,文章中写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放飞理想,同时刘老师也放飞了“我”的理想 ,所以才有了苏叔阳后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生路。甚至,也可以说是 因为有了 刘老师 ,我们才有幸读到了苏叔阳的《中国读本》。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外几篇与风筝有关的故事。它们是———

生:朱成玉的 《风筝的心》、鲁迅的《风筝》、王安忆的《风筝》。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这三篇文章,完成了简单的阅读单,现在我们直接来交流交流。我们就按照阅读单上的两 块内容来 说一说 ,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表达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生:我先说说 《风筝的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小巷里 看见孩子 们放风筝,但风筝飞不起来,然后作者做了一个风筝,带着孩子们到广场上一起放风筝。

师:为什么作者看见孩子们在小巷 里放飞不 了风筝 ,就自己制作了一个,带着孩子们到广场上去放呢?

生:因为小巷里没有风,风都被高 楼大厦挡 住了 ,所以作者要带着孩子们去广场上放风筝。

师:仅此而已吗?

生:作者觉得孩子们的童年丢失了,他要带着孩子们去广场上放风筝,回味童年。现在的孩子们其实很少放风筝了,童年都被电子游戏给占据了。

生:我觉得作者是通过放风筝回味童年,孩子们是在寻找童年。

师:对孩子们来说为什么是寻找童年呢?

生:他们的童年缺失了很多东西,想放风筝却没有地方放,不能像作者童年的时候一样自由。

生:我写的就是朱成玉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师:有怀念,有不满。因为对现实不满,所以希望改变,所以自己制作了一只风筝,领着孩子们一起去广场上放飞。

师:说到这儿,你觉得自己的童年呢?

生:我的童年已经没有了,就这么过去了。

师:说到自己的童年,现在就有点伤感了。好吧,不聊这个了。接下来,你想说说鲁迅的 《风筝》 还是王安忆的《风筝》?

生:我来说说鲁迅的《风筝》。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的作者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情,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将弟弟的风筝踩掉了。后来长大了,到了中年的时候,作者懂得了游 戏是儿童 的天性 ,便对弟弟有了愧疚。

师:那么作者到底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情感主题呢?

生:表达对弟弟的愧疚。

生:我认为这只是浅层次的认识,更深层的主题还是关于童年。童年就是应该玩耍的,游戏的,而他一开始的认识是错误的,认为游戏是没有出息的。

师:鲁迅的原话是怎样的呢?读出来。

生:(读)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后来又是怎么认识到自己错了呢?也读出来。

生:(读)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请将你发现的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再说一遍。

生:鲁迅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童年就是应该玩耍的,就是应该开开心心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能看成是没有出息的事情。

生:可这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愧疚啊。

生:我觉得那是表面的,实质上是说童年的。

生:我也觉得还是表达对弟弟的愧疚,文中后面几个自然段写得很明白了。例如:“ 于是二十 年来毫不 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 仿佛同时 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坠下去了。”还有:“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坠下去”“沉重着”都在强调对弟弟的愧疚。

师:用了文中这些具体的文字来证 明自己的 观点 ,应该很有说服力了。

生:我不这么看。文中还有这样的话:“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既然小兄 弟都已经 忘记了 ,那鲁迅何必要感到愧疚呢?

生:难道别人忘记了,你就可以不愧疚了吗?

生:我从文中看出来,作者愧疚的正是自己扼杀了小兄弟的童年天性。

师: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因为自己扼杀了小兄弟的童年天性而向他表达愧疚吗?

生:我想不是,他还在告诉人们那种认为玩耍是没有出息的思想是老化的,是落后的。

师:是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眼中是没有儿童,没有童年的,儿童玩游戏都被大人认为是没有出息的 行为 。 事实上 ,玩耍、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鲁迅就是要以自己和弟弟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善待童年,善待儿童天性。以后你们会读到更多鲁迅的文章,就会发现,要读懂深层的意义,就要了解他这个人,了解他的思想。

师:还剩一篇王安忆的《风筝》,先来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母亲对我的管制和牵挂。“我”无论走到哪里,母亲的牵挂都会跟到哪里。

师:主题呢?

生:风筝或许永远是挣不断线的。

师:能说明白些吗?

生:父母总是牵挂着儿女。

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怜———

生: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这篇文章好像与前面三篇不一样哦。前面三篇题目里有“ 风筝 ”,文章中也 的确有风筝,可是这篇文章里没有真正的风筝啊。

生: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将“我们”比喻成风筝,将父母的爱、父母的关心比喻成风筝线,牢牢地牵挂着“我们”。

合: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师:刚才我们学习交流了四篇文章,题目里都有风筝,对比一下,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生思考,讨论。)

生:都是以风筝为线索来写的。

生:每篇文章中的风筝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说《理想的风筝》 中的风筝就象征着理想。

师:另外几篇呢?

生:在朱成玉的《风筝的心》 中,风筝象征的就是童年,是童年的自由和快乐。鲁迅的《风筝》中指的是儿童天性,也就是儿童是需要玩耍、需要游戏的。

生:王安忆的 《风筝》中风筝象征着牵挂,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师:很棒,你们发现了相同点,尤其是发现了风筝积极、美好的象征意义。

生:我发现了它们的不同点。作者写的故事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角度?我们再回忆一下,一开始我们谈论自己以“风筝”为题写故事,每个人的故事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不是一个人。(大家笑)

生:我觉得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师:经历不一样,所以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写出的故事不一样,表达的主题也就不一样。我们曾经谈论过,当我们拿起笔来写故事,写出来的都是———

生:自己的故事。

师:我们每个人讲出来的故事都是自己的故事。正如现在,你们每个人桌上都有一盆自己养的花,或者含苞待放,或者已经怒放,或者只有翠色如流的绿叶……每盆花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因为花是你自己养的,每盆花的故事也 是你自己 的故事 。正如一句 话说得好 ,一花———

生:一世界。

师:风筝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程就是———

生:一花一世界。

教后反思

正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展开“风筝的故事”群文阅读对话,教室后面悄悄地进来几十位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他们或站或坐,感受着孩子们和我的课堂生活,脸上写满了赞赏。我知道,这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很精彩。而这,正是我最朴素也最执着的教学追求。

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在哪儿呢?

第一,学生的精彩表现在言语逻 辑思维的 呈现上 。语文课堂一定是一个充满发现的、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开放“营地”。在这个营地里,学生以真正的主体身份经历发现与体验、分享与交流、整合与应用的学习过程,以实现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自我超越、认知整合等核心价值,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学习《理想的风筝》时,引导学生跳出理解文本内容本身的惯性思维,以文本为凭借,聚焦“谁的故事,谁的理想”这样的探究性话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自主发现,切身体验 。在分享与 交流的过 程中 ,学生不仅呈现观点,更是主动在看似零碎的文本信息中间找到联系,作为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言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显性体现。同样,从单一文本拓展到群文,也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同与不同当中发现更深层次的生命表达的一般规律。

第二,学生的精彩表现在对比阅 读策略的 运用上 。如何在不同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建立起联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对比阅读是在文本间建立联系的一种阅读策略。对比的具体方式有很多,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对比,不同文体表达特色的对比 , 主题的对 比 ,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目标的选择。“风筝的故事”群文阅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策略,进行探索学习,通过故事的“同与不同”的话题探究,实现认知的整合,懂得为什么围绕同一个线索会有不同的故事 呈现在读 者面前 。看似一个无需思考也能明白的问题,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发现和体验的过程还在启发学生,表达其实就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讲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来。在这一具体问题 的认知整 合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很自然地得到了发展。

第三,学生的精彩表现始终保持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上。为什么学生能始终保持活跃的思 维状态呢 ? 其一 ,“风筝的故事”群文阅读是以具体的、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契合的话题为载体展开的阅读学习活动。“风筝”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事物,学生也有属于自 己的 “ 风筝的故事”,而自己的故事与阅读文本中的故事在主题上的鲜明差异,造成了“陌生化”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恰好是思维的触发器。其二,整个学习流程的设 计以话题 为线索 ,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课堂的进程也是在演绎一个属于学生的课堂故事。

课例评析

早听说李竹平老师爱讲故事,学生们也喜欢听他讲故事,从这节课上真的能感觉到他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有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群文阅读的目的是扩 大学生的 阅读量 ,最终让孩子会阅读、会表达。李老师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习得一种阅读方法,学以致用学会阅读多篇文本,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发现一种表达现象,从而发展了学生多向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节以“风筝的故事”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课。整节课让学生阅读了四篇有关“风筝”的文章,同时还渗透了有关“风筝”的古诗。四篇文章虽然 描写的事 物相同 ,但所表达的情感、方式均不同。学生在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读中得法的阅读策略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语文素养和能力。

这是真实、扎实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整节课没有花哨的内容,没有平时观摩课的精致设计,学生的思维是真实的,语言是真实的,表达也是真实的。如导入部分,李老师选用了学生学过的诗句引出“风筝”,再由自己 的“风筝故事”引出第一篇文章的阅读 。 这样有了 师生 、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对新文章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就生发了出来,这样的课堂显然是生本的。

这是充满活力的、灵动的课堂。整节课,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理念,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我们看到孩子们学习的氛围是非常融洽的,交流汇报是积极主动的。如在第二个环节,教师的主 问题只有 一个 :“《理想的风筝》 写了什么内容呢?”其余全部是孩子阅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偶尔的问 话也只是 为了引导,孩子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批判性思维。

接下来,李老师给了学生尝试运用的机会。只有尝试运用过才会达到最后的技能的掌握,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标。如,对三篇文章的集中学习环节,李老师依托学习单,紧紧围绕“每篇文章主要讲 了一个怎 样的故事?作者表达的情感主题是什么?”这些难理解的内容提纲挈领地进行教学。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我看到孩子们所有的 答案都不 是相同的,都是有个性的。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填鸭,一切水到渠成。

蒋军晶老师曾说过:“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一般是教‘ 策略 ’、教‘ 发现 ’、教‘ 表达’。”李老师的这节课也正是体现了这几点。最后一个环节让学 生通过比 较阅读 ,找相同,找不同,悟方法 ,不仅探讨了“风筝的故事”背后蕴藏的丰富意义,拓宽了文化背景,同时还使学生认识到了每个人的经历、思考不同,围绕相同的线索,写出来的故事内 容和主题 是不同的。这样不仅让本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同时也完成了“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这一目标。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诗画合一;教学手段

自古以来,古诗配画都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可见将古诗与画结合到一起是人们认可的艺术创作形式,同时也是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紧密联系的一种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而“诗画合一”美术教学模式也再次为大家所熟知,并带来了新一轮的美术教育高潮,但是合理开展“诗画合一”教学有着太多的注意点。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有效开展“诗画合一”教学的基础。

一、注重意境的创设

中国传统绘画通常比较注重绘画的意境,以及体现创作者对于真善美的弘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采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宽松的绘画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更好地去理解所要绘画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水墨画人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古典水墨人物图,同时在旁边再配上《楚辞》中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教师向学生简单阐述诗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水墨画中的女性形象图解释:“画面中一位美女正在河边洗衣服,而在她的远处有一位男子,他多么的希望得到这位女子的青睐,并和她做朋友。”通过合理的解释就不难理解绘画意境,这里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绘画的艺术,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愫,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采用为诗配画的方式

“诗画合一”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以及为画配诗是古人常用的艺术结合手法。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诗画合一”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脑中的画面画下来,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诗句中的语言变为真实的画面,这样既能够实现美术教学,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水墨风景画的时候,由于学生天生对风景有着难言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风景画的创作。比如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读一段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一下诗人深秋时节入山,看到山中枫树林时的美景,然后将这样的画面自己勾画出来。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一些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共同完成一幅绘画,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在日常绘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合理的“诗画合一”活动,比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给它配上自己的画,然后再通过展览的方式让所有人一起评选,从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为画配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自己作诗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即使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往往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开始可以降低要求,让学生思考自己所学过的古诗,将其引用到其中,随后再逐步提升要求。在学生作诗最初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和要求,只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心所想,做到诗句能够表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即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幅秋日田园的美景,画面中出现的是一片碧绿的稻田,让学生想象什么样的诗句能够描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所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是描写秋日景色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出辛弃疾的一首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时此景,配上这样一首诗,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田园乐趣。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为画配诗更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切不可给学生提太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想到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对于“诗画合一”来说,毕竟实现学生美术素养与文学素养的结合是其次。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引入古诗,采用“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美术教学而言是一次挑战,但是也正是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才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更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思维特征,合理地运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棣.率性的自我表现:谈文人画的“有我之境”[J].美术大观,2010(9).

[2]管云山.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J].考试周刊,2010(12).

六年级美术画故事教案 第5篇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以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精华的团扇为学习内容,进行欣赏、评述、设计等活动教材呈现了扇面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题材的团扇欣赏

学习领域 :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不同的扇面形式

2.技能:尝试运用山水或花鸟画技法作扇面绘制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扇面作画的特点及步骤

3.情感:通过学习、欣赏,了解我国丰富的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验扇子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通过各种扇子的欣赏,走近祖国传统扇文化,了解并掌握扇面的各种不同形式

第二课时: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体会扇面画之美

第二课时: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色盘、较硬的白纸、扇架

学具准备 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扇子笔墨纸砚、国画颜料、裁纸刀、剪刀等工具(可带造型各异的白坯扇)

课件内容 1.谜语

2.常见的扇面外形

3.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 4.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 5.扇子博览会 6.时尚的扇面画 教学评价

1.能否体会扇面画的装饰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2.能否根据所选扇面的形状合理的进行构图

3.能否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绕口令,咱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最顺畅

课件1出示绕口令:“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学生在小组间内展开读绕口令比赛

这段绕口令实际上是个谜语,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扇子)

虽然空调、电扇早已面世,可是扇子因其经济实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更因扇文化的历史悠久及扇面画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咱们今天就一起来体会扇面画的魅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绕口令和谜语是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通过绕口令比赛和猜谜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扇面画

活动二:

1、交流讨论,了解扇子种类

同学们,请将你自己带来的扇子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扇子的形状、材质、画面有什么不同

每组选一位代表代前面来介绍

(课件2出示常见的扇面外形)我们常见的扇子有这么三种形状:

(1)折叠扇面形

(2)圆扇面形

(3)鹅毛扇面形

总结: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来的扇子取材广泛,有竹、木、纸、草编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扇子多样的外形与材质

2.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出示空白的和绘画的扇面)同学们,这两把扇子的大小、形状、材质完全一样,扇出的风也一样凉爽如果要你选择,会要哪一把?为什么?

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也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即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故事还与扇文化有关呢,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题扇桥》的故事:

传说在王羲之家门前东边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石头砌的拱形小桥这一天,天气很热王羲之经过这座桥回家,看见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抱着一大包扇子在桥上叫卖走近一看,是一大包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的纸扇虽然便宜,但没人买老婆婆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满脸是汗,愁眉苦脸地叫着:“要扇子吗?买扇子吗?”王羲之见了很同情,问道:“老婆婆,你这扇子卖几文钱一把呀?”老婆婆说道:“三十文,少两文也卖给你”王羲之听了,向旁边店家借来一支笔,就站在桥头,把扇子一把一把都题上字,说道:“老婆婆,这题上字的扇子,要八十文一把,少了你不要卖”哪晓得这时桥上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一看王羲之题字的扇子,人人争着要,一下就卖光了

请问:为什么没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卖不出,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出高价都有人买呢?(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艺术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了解扇面画的装饰作用

3.通过欣赏体会扇面画之美

不少的艺术家也在扇面上落下了精彩的一笔,咱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下大师画的扇面作品

课件3展示四幅古代山水、花鸟扇面画

引导学生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课件,引导学生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

活动三:

今天欣赏了这么多的扇面画,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把扇子?你想设计一把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来做?准备在扇子上画什么?(讨论汇报)

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扇子的制作,可将宣纸或图画纸裁成各种扇面形状,并简单的装饰一下边框下节课我们来画扇面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白胚扇的制作提醒学生下节课带国画工具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展示完成的形状各异的白胚扇

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王羲之在扇面上作画,让我们的扇子也充满艺术气息

2.教师示范、指导

(1)根据扇面形状构图构思、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山水或花鸟水墨画

比如咱们学过画金鱼,老师就以金鱼为创作主题

在不同形状的扇面上,需要不同的构图比如老师今天选择的是折扇,(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构图上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提出建议:折扇一般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四边在扇面上绘画要考虑扇面的形状,画景物时可先在扇面上画出浅浅的水平线,以免景物随扇子弧线歪斜但在特殊情况下,画的景物随弧线弯曲也别有风味

(2).示范在扇面上作画:

今天咱们都在提前准备好的白坯扇上作画,需要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不一样的特点如果想表现出国画中洇开的效果,笔中的水分可适当多一点(教师示范画金鱼,在用墨用色上,加以讲解)

(3)在扇面上题字方式:通常在作画完毕之后要提上诗文或画名、作者的姓名,再加盖印章题字分横竖题两种:竖题依斜线斜写;横题则依弧线曲行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解决“用水墨技法绘制扇面,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的教学难点

活动二:

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不要将画面安排得太满,有时适度的空白也会产生丰富的效果

看课件4,欣赏多幅扇面画作品并请学生点评这些作品的精彩之处

欣赏了这么多扇面画,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扇面好吗?

作业要求:

在上节课做好的白胚扇上,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要注意利用扇面纸质和宣纸吸水性不一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能让学生学有所悟,自己动手作画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活动三:

现在大家都画好了扇面画,但是我们的扇子还不能使用,想一个办法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实用性各小组讨论,也可以尝试一下,怎样让不同形状的扇子“动”起来

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

扇形的画面可以采用反复折纸的方式来做成扇子(请一位同学做简单示范)

团扇、其它形状的画面可以采用背后贴卡纸,中层插入冰糕棒的方法做成实用的扇子

既然找到了方法,大家赶快动手做吧做好的扇子请按不同的形状放到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扇子

架上,让我们来开个“扇子博览会”吧!(课件5)

学生完成扇子的制作

活动四:

我们的“扇子博览会”还真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呢现在请每组评出你们认为最棒的作品放到这个“拍卖台”上,请小作者来为自己的作品作一下“广告”,也就是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儿作为主办者,我发给每位同学三张代币券,在听完介绍后,你希望收藏谁的作品,就将代币券放在这件作品前面

1.各组推选出的学生以做“广告”的形式进行自评

2.其他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作品投代币券

3.评出得到代币券最多的作品并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收藏这把扇子

4.师评:选择一把在小组内就落选的扇子,为它提出修改建议

拓展: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这么多漂亮的扇子,为我国的“扇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设计元素近年来也有许多的设计师将一些时尚的元素带入了扇子的设计中(课件6展示)

《画故事》 美术教案及反思 第6篇

黄璜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绘制有故事情节趣味的画面。提炼故事的高潮或矛盾焦点等关键的要素诉诸画面。使人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到文本故事的精髓所在。【课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画通过一个或多个画面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一定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能用线描的方法表现故事,能运用故事画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把故事画的内容表现得生动、有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故事如何表现

【教学难点】归纳故事高潮并安排画面 【教学准备】课件、绘画工具、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老师:同学们,故事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在我们的身边以及身边以外的世界里,每天都有事情发生,每天都有人把发生的故事传说,所以同学们从小就知道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孙悟空打闹天宫”、“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们应该听过很多吧。

老师:其实每个同学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每天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读书、游戏等,就是一个个故事。现在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熟悉的或自己喜欢的故事。

2、学生讲故事。

3、老师小结:这几个同学都讲得很好,但是我们只知道故事的内容而眼看不到故事里这一些生动的形象,多可惜啊,要是能知道故事的内容又能看这一些生动的形象,那该多好啊。同学们,能不能做到这样呢?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到?

4、学生:(略)

5、老师小结: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可以将故事画出来,引出新课《画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情境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画故事兴趣又能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1、欣赏作品《老鼠娶亲》

⑴介绍民间流传的“老鼠娶亲”故事 ⑵分小组欣赏作品,讨论、研究以下问题: ①根据命题讲讲画中情节怎么紧扣主题的? ②作品中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什么特点? ③说说作品怎样在迎亲队伍中突出新郎和新娘? ④ 猫在画面中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老鼠娶亲》的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作品表现技法,提醒学生注意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时间地点、场景,提取、归纳绘画所需的要素,提炼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或矛盾焦点来安排画面

2、欣赏《孔乙己》(插画)⑴学生感受插画,单幅画表现故事。

⑵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该画的绘画要素、如何表现故事? a、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时间、地点、场景。b、提炼故事高潮或矛盾焦点来安排画面; c、描绘表情、手势及体态刻画人物内心。

【设计意图】强化学习,理顺思路,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画故事的画面安排,以及了解绘画形式多样性。

3、教学示范:

老师讲一个故事并出示(武松打虎)故事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学习故事设计和构图等绘画技法。

4、教材范例欣赏 学习活动一(图片)【设计意图】欣赏同龄人的作品,画面较简单提升学生学习信心。鼓励学生用绘画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画出来。

三、学生绘画,教师辅导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为你喜欢的故事配一幅插图。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b、画面注意主要人物与场景的合理安排。

2、学生绘画中,教师注意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解决选材和取材的问题;指导主题不突出、构图欠佳的作品;及时发现场景设计不够完美的作品,协助修改和完善。【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四、课堂欣赏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故事画”展。学生互评、师评。

【设计意图】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评价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五、教师小结,课后拓展。

1、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怎么画故事,并完成草图,下节课重点在于怎么描绘细节。

上一篇:书法口诀下一篇:月光下1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