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2024-06-03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精选11篇)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1篇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我们上学年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了国学经典活动方案,上学年初我校对学校大门两侧围墙进行粉刷,并以国学教育为载体的对墙体进行了的文化布置,大门左侧为《弟子规》插图经典内容,右侧为《三字经》插图经典内容,主题标语为“弘扬国学经典,构建现代文明。”印制了《朱庄小学国学教育读本》,以《三字经》、《弟子规》、《古诗六十首》等古典文化作为诵读内容,教师写教案,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国学教育课学习并背诵,每日预备、大课间、放学定时播放国学诵读内容,上学期开展了国学教育诵读比赛,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合以国学教育为主题开展了养成教育。我校每月开展主题月活动,学生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开学初制定有《养成教育方案》,印制有《文明礼仪读本》,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规范礼仪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充分利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定手册》,每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位一体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主题月活动贯穿爱国、自信、感恩、惜时、文明礼仪教育,以实际行动表达决心,规范了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月活动内容,目前我校升旗仪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及组织能力。每月开展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了爱国、自信、惜时、文明礼仪上的教育,举办了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懂得感

恩,学会了感恩,在学习中也充满自信和力量,进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过去的一学年我校做到了以优质的课堂教育人,以悠扬的铃声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出色的活动培养人。目前已达到生生熟记于心,进而达到全村老幼耳熟能详,真正做到传承先贤仁德智能,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2篇

学科:国学经典

题目: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作者: 呼金芳

单位:蒙城县乐土镇李大寨小学

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工作总结

乐土镇李大寨小学 呼金芳

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只有通过文化经典教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亳州市中小学2013年就开始启动了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活动,并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了全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地方课程和整体教学计划。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也已经第五年了,学生们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了他们的心灵。在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中,也收获颇多,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的。

1、培养学生兴趣,调动激情。

国学经典语言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感到枯燥无味。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呢?教学中,我给国学教育注入了现代元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教学《弟子规》时,我就表扬某一个平时听话、能接受父母的批评的孩子,从而让学生懂得“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在平时生活中、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多种形式朗读,不求甚解。在教学中,对孩子们学习国学我要求他们“朗朗上口,不求甚解”。利用早读、大课间,放学时列队边走边读等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课堂上,我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触摸文言的精彩,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达到修心养性的教育目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国学经典教学时,我总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如在教学《忠》时,在大屏幕上播放《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教育学生报效祖国就是忠。在教《孝》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汉文帝侍母的故事”引导同学们明白,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在父母面前你都是儿女,你必须无条件的孝敬他们。

4、课堂教学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讲解后,我都设计一个师生自由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认识前人,让学生学会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与此同时,我还将《弟子规》的内容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在古圣贤的身上找到今天行为准则的影子,让学生明白与古圣人结朋友一样可以修身正德,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达成,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知识上,增大了识字量,扩大了阅读量,培养了读书兴趣,在诵读中感受了国学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学生个人素质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讲文明,懂礼貌,懂得谦让了。许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变得孝顺、懂事了,再也不是“小皇帝‘小公主”了。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深深地影响了家长、感动了家长。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国学,环境,活动,人格

中华民族有5000年灿烂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经久不衰, 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可惜,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现在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多次碾压撞, 18名路人视若无睹;武汉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窒息身亡, 离家不到100米;成都女子轻生跳桥, 上百车辆经过无人施救……这种让人痛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社会人情冷漠, 道德低下, 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蔓延, 长此以往, 我们的社会不再有温暖, 我们的孩子、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也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 懂得感恩、关怀?唯有《国学》能让我们领悟到古人充盈的智慧以及为人处事的规范, 《弟子规》、《三字经》等, 犹如一部部穿越时空的经典, 让孩子从小学习, 能知礼仪、懂规范, 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 健全自己的人格。

一、环境渲染, 浓厚国学氛围

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是祖国文化永恒不朽的源头活水。学习国学经典, 能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 维护、更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孩子来学习国学经典, 首先是要创设浓郁的环境氛围, 让孩子置身其中, 感受《国学经典》中蕴藏的礼仪、诚信、关爱、坚持等可贵的品质。

1、建立国学实验班, 营造国学氛围。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国学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等内容, 分别让小、中、大班的幼儿学习和感受, 并在各年级组各选择了一个班做为实验班。实验班里, 你会看到墙上贴的是国学中精彩的历史典故;读书吧呈现的是丰富的国学书籍;教室中间悬挂的是教师和孩子精心制作的古诗配画, 不管是教师、家长, 还是孩子, 置身于这样的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怎会不受到国学经典的影响, 在每天的看、听、讲过程中, 这些实验班的孩子和教师都特别的温文尔雅, 谦逊有礼, 这就是国学经典独特的教育魅力。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又申报了市级课题《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研究》,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 我们将国学经典这一特色向全园铺开, 创设国学经典教育大环境, 让更多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到国学经典的教育中来, 学经典、诵经典, 慢慢将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2、创设国学专用室, 感受国学经典。

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个国学经典专用室, 有环境渲染、游戏体验、自主阅读, 让人置身其中, 不知不觉被浓厚的国学氛围所感染。墙面上的《弟子规图说》, 让小朋友明白“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的规律, 懂得“事虽小, 勿擅为, 苟撤为, 子道亏”的道理;游戏体验区的亲身体验, 让小朋友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主阅读区的书本阅读、课件欣赏等, 让小朋友形象直观的学到更多优秀的国学经典, 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文学修养。

二、活动开展, 领悟国学精髓

国学经典内涵丰富, 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幼儿文化的积淀。我们以国学经典为载体,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 将国学经典的种子撒播在幼儿的心里, 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坚持“近、小、实、亲”的一贯思想主张和“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以小、中、大各年龄段为纵坐标, 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社会交往为横坐标, 把国学的精髓融入到幼儿一点一滴的日常言行之中, 突显出主体性、生活化、情感化、易操作的特点, 从而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

1、一日活动中渗透, 润物细无声。

清晨, 校园广播里播放的是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歌曲和儿歌, 孩子们哼唱着国学经典快乐地踏进幼儿园。来园自选活动时, 会想到“兄道友, 弟道恭”, 大家像兄弟姐妹一般相互谦让;入厕盥洗时, 会想到“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晨起床后, 知道要刷牙洗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操作活动时, 会想到“用人物, 须明求, 借人物, 及时还”, 懂得与人相处的规范;离园时, 知道“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国学经典的学习, 让孩子懂得规范、懂得谦让。

2、教学活动中学习, 塑人格魅力。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我们还分年级组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开展特色活动。小班《弟子规》教育。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缺乏规则意识, 让孩子了解《弟子规》的内容, 能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 了解日常的生活规范, 懂得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中班《三字经》教育。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直观行动思维渐进到具体形象思维,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所以重点要为孩子打开广阔知识的大门, 这个大门的金钥匙就是《三字经》,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一些伦理道理, 掌握世界万物的规律, 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大班《古诗》教育。大班幼儿在思维水平上开始有抽象思维的痕迹, 所以在《古诗》的学习中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感受古诗这一文学体裁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在古诗的学习中, 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积累, 为今后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家园协作中展示, 扬国学精华。

除了日常教学, 我们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让更多的家长也参与进来, 弘扬国学经典, 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如读书节上, 孩子们分年级组学习国学经典, 闭幕式上, 大班组两百多名幼儿诵读《三字经》、中班组以家庭为单位表演国学经典, 小班组制作精美的国学小书签, 我们不但在幼儿园里展现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我们还要走进社区, 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第4篇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5篇

工作总结

接《关于开展全市国学经典教育情况调查的通知》后,我校高度重视,组织专人对我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摸底和调查,现将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召集教务处、政教处负责人及分管领导,了解了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情况。据了解,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学科课程、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国学教育。

1、经典部分

选择《弟子规》、《中庸》、《大学》、《老子》、《庄子》、《史记》、《吕氏春秋》、《墨子》、《孟子》、《诗经》、《礼记》等进行诵读、学习。

2、艺术部分

广泛开展书法、美术等国粹的教育。

3、健身部分

利用体育课或大课间,开展中国武术、太极,通过活动小组开展中国象棋、围棋等健身益智方面的学习和活动。

其次,召集全体语文、美术、体育等有关教师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课堂教学开展国学教学情况。部分学科自编国学教育教材,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了国学教育。

其次,查阅档案资料,详细了解国学教育专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和

效果。

总之,通过对搜集、了解到的情况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填写《济宁市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情况调查表》;同时,写出了调研情况分析报告。同时也对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提出了国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圆满完成了本次调研任务。

疃里镇第二中学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6篇

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根据《成都市温江区思想政治建设和对外宣传目标考评细则的通知》(温宣发[2011]24号)、《关于进一步深化“三新教育”活动 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实施方案》(温宣发[20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温江区供销合作社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计划,现将供销系统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区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我社把“三新教育”活动、“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为保证“三新教育”活动、“国学经典涌读”工程的认真贯彻落实,成立了以“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全年工作目标,扎实开展相关工作。

二、组织干部学习,增强“干部新知识”

坚持以个人自学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参照中央政策法规、省市经济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做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深入学习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党的三代领导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熟悉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各项

1方针政策,掌握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务和要领。深入基层、深入农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和农民的心声,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要特别重视开展现代都市农业对供销社带来的机遇的调研,提出开拓供销社为农服务广阔空间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产加销合作、科技合作、金融合作等全方位合作,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全社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成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方面的行家。

三、组织相关知识培训,推动市民新观念。

我社始终把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就是温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实践活动的认识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围绕“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的规划定位,明确深化城乡统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坚持“两个率先”,整体推进田园城市建设,全速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把握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根据各自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认真学习“三农”业务知识,定期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促使全系统干部职工钻研岗位业务,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四、突出部门特色,强化“农民新思想”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结合全区发展大局和我社工作实际,邀请省市部门领导和院校教授、协会专家作专题辅导,深入了解省市最新政策和各类前沿理论,拓宽知识面。运

用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加强理论学习与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区“三农”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加强针对性学习,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工厂、企业、院校和乡镇调研锻炼,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努力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五、全力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工程

我社坚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贯穿到日常性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贯穿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贯穿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之中,转化为全社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拓展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2010年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开展的基础上,我社认真安排了全年学习计划。按计划在年初向所属3个党支部发放了国学经典读本,并由办公室每月学习相关读本;同时,我社计划在年末再举行一次国学经典知识方面的趣味比赛,以检验学习成果,表扬先进。

温江区供销联社合作社

国学教育之国学经典语录篇 第7篇

一个成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些显性条件,更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隐性条件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重要条件。

山西蓝海汽修学校在做过硬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员的内在修为。学校将国学经典语录教育引入学校,国学经典语录包括做人篇、做事篇、学习篇和感恩篇等。通过对国学经典语录的理解和学习,争取让进入蓝海汽修学校的每一位学员既学到了专业汽修技能,又学会了做人、做事和感恩。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2.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5.三思而后行。——《论语》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8.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2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2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2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4.学不可以已。——《荀子》

3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37.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3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4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4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4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4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8篇

“公生明, 偏生暗;端悫生通, 诈伪生塞;诚信生神, 夸诞生惑:此六生者, 君子慎之, 而禹、桀所以分也。” (《荀子·不苟》) 这段话大意是公正产生明察, 偏见产生暗昧;正直诚实产生通达, 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实诚信产生神明, 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情况产生的结果, 君子要谨慎对待, 这就是大禹成为圣王、夏桀成为暴君的原因。这一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触发我思绪万千。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神州处处物欲横流、唯利是图。有的人为获得名利, 把正直诚信的传统美德置于脑后, 不惜昧着良心, 不择手段地进行坑蒙拐骗欺诈造假, 官场、商场、情场、法场、学术场所无一幸免。诚信被污染, 泛滥成灾, 势必动摇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面对如此可怕境况,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真是忧心如焚。我觉得诚信是金, 诚信教育非抓不可, 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展诚信教育, 教师应当淡泊名利, 乐于清贫, 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温家宝在全教会上的讲话) 教师要用“……文, 行, 忠, 信。” (《论语·述而》) 教育学生, 在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身体力行作“行, 忠, 信”的表率, 要求学生不“诈伪”、“夸诞”, 教师就必须做到“端悫”、“诚信”,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从小懂得“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 (《礼记·中庸》) 的道理, 并逐步养成正直诚信的良好习惯, 将正直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立德之本、立业之本。

荀子曰:“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今后发展的成败,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兴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教会上强调指出:“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 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 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诵读国学经典 促进养成教育 第9篇

一、《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一)“践行弟子规——小手拉大手”启动仪式

《弟子规》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学校决定推行《弟子规》的诵读、践行和力行活动,培养学生品德的修养,打好基础,逐步形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开学初,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诵读计划,结合当下现实生活情况对《弟子规》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合理注解,同时配合晨读、午休、班、队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讲解,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班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了督察。

在2010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校“践行弟子规? 小手拉大手”活动启动仪式在校园操场上举行了,来自北仓镇政府、多个行政村领导、企业家及50名家长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我校张校长就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诵读、践行《弟子规》的重要价值做了具体的的阐述,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倡议,学校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也进行了发言,同时还邀请了六年级两位家长就自己孩子学习践行《弟子规》做了典型发言。会上,师生用朗诵、歌舞、快板等形式向领导和家长进行了汇报演出,最后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与会的领导、来宾、家长、师生郑重签字,将活动推到高潮,使此次活动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赞赏。

本次活动,既是王秦庄小学家长学校的一次培训活动,又是王秦庄小学“诵读国学经典? 做儒雅少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传统道德文化,搭建学生、家庭、校园共同学习教育的平台,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二)力行《弟子规》 “感恩”在行动

诵读《弟子规》活动已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充分利用晨会、班会、主题中队会,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牢记于脑、铭刻于心。根据不同年龄规定每周背诵经典篇目,根据自己的行为填写《弟子规》力行表,各班还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学校课堂、课间及家庭,规范学生传统礼仪要求,使学生在校园里“揖身圆、拜恭敬”处处以礼相见,尤其“一日爱心班长”特色体验活动,延伸到家庭,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2011年元旦之际学校开张了“力行弟子规感恩在行动”开放日活动。开放日各班表演的形式精彩纷呈,孩子们通过背诵、表演、歌唱等形式,把弟子规牢记在心,并展示出来。很多孩子在背诵的同时,还能逐渐理解,并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活动结束后有的家长反映,在学习《弟子规》后写到:记得在暑假的一天,我到同学家去玩,看到他有一辆非常精致小巧的汽车模型,我就悄悄的带回了家。这学期学习了《弟子规》后,知道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决心一定要改正过来;又如:我们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在活动中了解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孩子父亲告诉老师,有一次与孩子一起回家,进楼门口时孩子说:“爸爸请您先进。”爸爸很高兴,孩子上学后真的懂事了,孩子说:“弟子规教导我说‘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所以我应该让您先进。”听了这件事后真是让我们的老师倍感欣慰,看来弟子规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心中,同时大大促进了我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开展多彩活动 创设浓郁“儒雅”氛围

(一)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学校从环境入手美化校园,建立起了国学教育阵地,开辟了“百年校史”“世界在我脚下”“民族英雄”“经典荟萃”“经典图书城”等,努力创设了一种“校园处处是经典,学生处处可诵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诗文记住。同时,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各教室的布置既体现规范又彰显文化特点,开辟有“古诗角”“经典壁”,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条幅,建立“学生诗文诵读评比栏”“校园小导游”等板块。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等),不少班级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诗配画小组”和“经典表演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经典古文则由师生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教育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工程,它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它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2011年春季我们先后开展了“儒雅杯”古诗课间操竞赛、“儒雅杯”首届校园文化节,就是把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把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同时又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更好地推进“诵读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诵读小能手”、“诵读状元班” 擂台赛、“校园小导游”“班级文化”“年级文化”等交流与展示、总结与评价活动。每年我们还利用“儒雅杯”校园艺术节开展诗文齐诵、诗文大联诵、诗文合唱、朗诵或配音朗诵、古诗歌舞、情景表演、诗文图展等,既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抽象的德育变得有形,让有形的德育体现于活动,让外化的活动变得多彩,让多彩的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行动,影响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国学经典教育总结 第10篇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国学经典与教育 第11篇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躲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聪明精华。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教师的培训讲座中,引用了《论语》的很多内容。《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以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以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以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以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同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进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年龄》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练习,“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年龄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式,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代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代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夸大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题目,避免继续出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作用。孔子以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

孔子以为,现实中不存在不出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以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把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条件条件。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君子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假如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友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存,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看,他说“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以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6.老实谦虚

孔子以为知识题目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以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尽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题目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定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要做老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以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进步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通过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逐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由于国学文化一直贯串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进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专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上一篇:关于女儿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下一篇:各国签证申请准备资料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