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2024-09-12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3篇)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第1篇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告诉,上告)

2、明: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

3、欹:以欹(qí)为美(倾斜)

二、一词多义

1、使:

①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动词,让)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派)

③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驱使)

④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遣)

2、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生病的)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的)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对感到困苦)

3、解:

①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开)

②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③有不解处(理解)

④太后之色少解(放松,缓和)

4、本: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

②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树梢,引申为次要的)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探究根源)

5、穷:

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用尽)

②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也(穷尽)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完)

④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

三、词类活用

1、绳: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名作动,约束)

2、隐: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动作名,隐情)

3、直、密、正: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形作名,挺直的`枝干,茂密的枝干,端正的枝干)

4、夭、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使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

5、病: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生病)

四、难句翻译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译:有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

2、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译:(对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即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3、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译: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挺直的(枝条),删掉稠密的(枝条),除掉端正的(枝条),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以及要求改良社会、解放人性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2.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文化常识:(ppt给出图片)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梅位于花中四君子的首位,可见它的地位。自古文人雅士也非常爱梅,因此咏梅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t给出诗句)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自古以来,“梅”作为花中君子,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人们咏梅、赞梅,无一不将梅写得高雅圣洁,但是生活在晚清的龚自珍却以“病”来写梅,不免让人费解。(ppt展示课题)先让我们来可以课题,《病梅馆记》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是一篇关于梅的记,关于“病梅”的记。那么什么是“记”呢?(ppt给出“记”的概念)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①写景(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②状物:《核舟记》。③叙事:《桃花源记》。

Q:那我们这篇文章的“记”是属于哪一类呢? A:状物类的,所状之物是“梅”。

4.昨天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字词,那么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Q:思考文章分了几个部分来写梅? A:两部分。

第一小节: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和扭曲;

第二~三小节:作者对梅的哀痛和疗救。Q:选择一个恰当的动词来概括一下这两部分。A:病梅、疗梅。

5.我们首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小节。Q:人们为何要病梅?(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曲、欹、疏为美。

Q:人们如何使梅美?(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斫、养、删、夭、锄、遏。

Q: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江浙之梅皆病。

6.这些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

Q:作者疗梅的过程时怎样的?具体疗梅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泣:三日

疗:纵、顺、毁、埋、解、复、全

贮:穷予生之光阴

7.作者如此详尽地记叙“病梅”,又详尽地叙述了“疗梅”的过程,仅仅是为了写梅而写梅的吗?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喜欢自然之梅而去恢复它们的本性的吗?

这里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对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ppt显示相应内容)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生于清朝“乾嘉”盛世后期世代官僚文士之家;自幼展露才华,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之后十年辗转北京,任国史馆校对等小官,48岁被迫辞官回乡,在书院讲学;49岁逝于丹阳的云阳书院。

主张禁鸦片,主张“更法”、“改图”,废科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起组织宣南诗社,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个人人生:才华横溢,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了解了龚自珍,那我们在来看看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ppt显示相应内容)

当时清王朝政治腐败,衰势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八股选士,束缚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的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首诗(ppt显示相应内容)《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中国;恃:依靠;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哑;天公:造物主,指皇帝;抖擞:振作精神。

Q:请同学结合注释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要表现怎样一种情感?

A:表达了对于人才的呼唤。

8.在以上种种背景之下,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Q: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梅”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A:这里的梅其实是指人才,作者是以梅喻人。(详见板书)

9.理解了这一层含义后,我们思考一下:

Q:作者为何不直抒胸臆,而是要以梅来喻人呢?

A: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作者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Q:既然这样,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呢?

A: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含蓄地寄托、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10.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因此作者对人才的感情就寄托在文中对梅的感情上,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找出一些抒情性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A: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愤慨和痛恨。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野也哉!——表现出作者要求改良的愿望和决心。

五、小结:

本文其实与《已亥杂诗》一样,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如今,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任何一个时代人才的成长都需要自由广阔的空间,我们永远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板书:

(托物)

(言志)

之因:曲、欹、疏为美

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 之举:斫、养、删、统治阶级的帮凶们摧残、扼杀人才

夭、锄、遏| 之果:江浙之梅皆病

人才受害之惨 梅 | | 疗

泣:三日

痛惜人才遭扼杀

疗:纵、顺、毁、埋、解除人才的束缚,解、复、全

恢复人才的生机

贮:穷予生之光阴

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坚定的信念

七、作业:

《病梅馆记》的另一种解读 第3篇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 正是“桐城派”在文坛上大行其道的时候, 正所谓“家家桐城, 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 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其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 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 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 成了桐城派文章中的致命弱点。和龚自珍同期或稍后的桐城子弟, 因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前夜, 有人还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 而“天朝上国”是如何屈服于“夷人”的现实, 因此产生过改革虚伪文风的想法, 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桐城派开创者的胸襟与才气, 因袭的包袱过于沉重, 最后使得他们无力在文学理论和写作上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新路。

龚自珍承担起了改变当时文风的重任, 其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在文学思想上业已形成的正统性与保守性, 从而在诗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这篇文章中说道:“唐大家李、杜、韩及昌谷、玉溪, 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 当代吴娄东, 皆诗与人为一, 人外无诗, 诗外无人, 其面目也完。”什么是“完”?《病梅馆记》中解释道:江、浙之人种梅, 往往喜欢斫直、删密、锄正, 以欹、疏、曲为美, 实际上, 这些经过人力加工的梅花, “皆病者, 无一完者”。所以, 龚自珍认为的“完”就是要保全梅花的天然生机, 让梅花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即作为个人来说, 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 展现出个性;对于诗文写作, 则要求解除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 具有独创性, 由此做到诗文与人为一。

个性解放作为龚自珍文学主张的核心,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诗文写作中倡导求“真”, 即直、正、密。这和龚自珍在写诗作文中追求“童心”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童心”, 就是要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思, 不转弯抹角, 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不似怀人不似禅, 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 觅我童心廿六年。” (《午梦初觉, 怅然诗成》) 写“真”是龚自珍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反对空谈, 实质也就是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文字狱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 认为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牢笼, 求得个性的解放, 诗文才能写出真意。而且龚自珍认为, 求“真”应根植于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 只是沿用几个文章大家所规定的写作套路去模拟, 不可能写出“真”, 所以要“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 这样的“真”的文字才是有生机的文字。

二是在诗文写作中摒弃功利主义的文风, 崇尚自然本色。“曲”“欹”“疏”作为某些“文人画士”的审美趣味, 本也无可厚非, 但决不应该大肆宣传, 更不能因此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从而使残缺美成为审美观念的主流, 并以此苛求天下的梅, 使自然之梅都非正常、非健康地生长, 最后变成了病梅。龚自珍反对这种遏制、扭曲植物天然生气的做法, 他“誓疗之”, “必复之全之”。具体来说, 就是在写作中打破死抱住桐城“义法”不放的教条, 不迎合世俗, 使所写的文字内容上有生气, 形式上多变化, 不是那种“明道义, 维风俗”的说教。“文不中律, 便于放言” (刘师培语) 虽是带着贬义来评论龚自珍改变文风造成的影响, 却是如实地反映了龚自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三是在诗文写作中力主叛逆性与独创性。“予本非文人画士, 甘受诟厉”体现的就是一种叛逆精神。龚自珍欣赏的文人是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 这些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与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的。庄子、李白的不受世俗的束缚, 屈原、陶渊明的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 都对龚自珍产生深刻的影响。“呜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创兮, 予命弗丁其时!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 予荍然而耻之。” (《文体箴》) 龚自珍说:“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 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 强之使言, 茫茫然不知将为何等言;不得已, 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 实不知其所以言。” (《述思古子议》) 这是科举八股造成的弊端, 而且这种流毒已危害到下一代, “夫童子未有感慨, 何必强之为若言?然则天下之子弟, 心术坏而义理锢者, 天下之父兄为之” (《述思古子议》) 。这种因循守旧的写作怎么可能造就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才?这也就是“病梅”越来越多的原因, 这也就是诗文缺乏“生气”的原因。故此, 龚自珍大声疾呼, 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以恢复诗文写作中的叛逆性与独创性。

龚自珍不仅在创作主张上大声疾呼突出自我, 强调自由, 同时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字重视思想内容, 抒发自我感慨, 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文章。由于龚自珍的写作理念异于世俗, 因而他的文章自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就像他的《病梅馆记》, 袒露出来的要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大胆思想, 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 这并不是说龚自珍就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技巧, 他的这篇散文和其他一些文章, 就有着曲而中、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以及辞文旨远的鲜明特色。

从《病梅馆记》看文言文教学 第4篇

在熟悉文本的环节中,我先行导入文本,用“说起梅花,同学们会联想到哪些写梅的诗句?”和“这些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特点?”次序推进,同学们都能对第一个问题说出“(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香扑鼻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等这样的诗句,展示了学生们以前学习过程中的良好的诗文基础,也能够有效地归纳出“梅花有耐寒、坚毅、孤高、气节等品质”。

在对梅花的一个简单平实的回顾之后,我们即行进入对《病梅馆记》的学习,引导学生来学习《病梅馆记》中“梅”在作者笔下展示出的不是“傲骨”“丰姿”,而是令人心酸的“病梅”,顺便介绍了作者: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严酷的封建思想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要求“更法”、“改图”,废科举,重人才,但他的思想一直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在京城辗转数十年后还是被迫弃官还乡。他的诗词散文大多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这一个环节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作者之隔、背景之隔,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在熟悉文本环节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引导学生一起来研习文本,主要做了这样三步:

第一步,找两位同学来分别读一下文章,明确要求努力达到以下三重境界:准确度,读准字音,断对文章的句子;流畅度,展示出我们课前良好的预习效果;情感度,力求能够体会作者充溢其间的愤懑和急迫之情。通过朗读来看,两位同学的断句还可以,就是几个字音不够准确:欹qī(倾斜)、斫zhuó(用刀斧砍)、遏è(阻碍)、诟gòu(辱骂)、贮zhù(贮藏)、鬻yù(卖)。至于流畅度和情感度还需要多加训练。

第二步,通过小组协作,让三个小组的代表来翻译下面三个句子:(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2)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斫(zhuó)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3)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三句话在文言知识上体现本文的重点:第一句重在“或”、“直”与“正”、“固”;第二句重在“有……者”的句式翻译,“斫、养、删、夭、锄、遏”六个动词的翻译;第三句重在“安得”的翻译。整体而言,学生的翻译还不错,比较准确,体现了文言文翻译的“达”的要求,但语体风格和龚自珍的文章境界就有很大的距离了。

针对上面的翻译,我们及时分组研讨上面三个句子的内容,抛出下面三个问题:(1)第一句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2)第二句的这些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第三句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这样,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在一个有序思维的河床上流淌。

学生的回答大多中规中矩,只是好多同学未能揭示出“固”中的以“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的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的由来已久和思想范围之广的意思来,以及“固”这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适当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将是我们后面解决的重点。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就是超越文本,为此,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

1、以“曲、欹、疏”为美是否就是陈腐的审美情趣?“疏影横斜水清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2、作者的“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种“疗”梅的方法是否矫枉过正了呢?“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是否会出现繁荣的芜杂呢?是否会出现“苗荒苗”、“草荒苗”的现象呢?

这两个问题朝同学们当中一抛,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曲、欹、疏”确实是中国传统的审“梅”标准,而且从它的形活画出它的“意志坚强、君子之风、节操凝重”的精神风骨,只不过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出现“病态”了;《病梅馆记》通过“疗梅”的描写,确实反映了作者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但从手法上来说,似乎不是最佳的“疗”梅的方法,“自发、自然”固然是好,但还需要后天的适当剪修。还原到人才的培养上,如果也如作者所言,那么在人才的成长路途上,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什么学制健全、门类完整、纪律严明的学校来传承我们的知识、引领我们的学生呢?

于是,我及时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较为妥当的“疗”梅的方法呢?如果想不出来,可以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中的“斫、养、删、夭、锄、遏”六个动词换一下呢?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第一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文化审美素养,第二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语言推敲能力。在研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能说出一两个,有的小组在这些动词的表述上缺少逻辑依据,而有个别小组如“纵其正,遏其旁条,间其密,育其稚枝,顺其直,养其生气”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言本来就是一个选择提纯的过程。

为此,我们及时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疑难,不求最终统一的解答,只求一个事实的点燃——新课程也许就是这样的方向。

课后反思:

最近,许多报刊对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反思,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现象上:公开课上没有专门解决字词理解和积累的训练版块,做虚做空;日常课堂中教师却沉溺于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学生不胜其烦,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中的第一怕。而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就在于对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同时高考的设题内容也决定着文言文的字词句式教学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坎。那么,文言文教学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死要死得过去,活要活得过来”。话糙理不糙,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死过去”,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活过来”,让学生的思维立在云端,头脑中形成思想的风暴。当然“死过去”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落实要到位,“基础搭建平台,规范提升档次,细节决定高度”,而不是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呆板,知识的千篇一律,那样会真的让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死”过去的关键在于每堂课的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和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的手法的丰富性。如我在教《伶官传序》一文时,我采用了三“述”文本的方式来落实文章的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概述文本,理顺文章关系;复述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直译文句,落实重点词句。超越文本时,我抓住“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天命”说来辩甄,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和“多”来从历史事件中寻找正向例子和反向例子,进行头脑风暴,进而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先“言”,然后才“文”,不能有“言”无“文”,也不能有“文”无“言”,两者不能偏废。“言”“文”之道在于我们语文老师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预案作为我们课堂学习中师生知识能力的行进路线图。“言”上面要变着花式,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文”上面要有高度,引领学生,让学生有强烈的追思兴趣。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走出一条更好更稳妥的路来。

病梅馆记 第5篇

龚自珍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病梅馆记》 3 第6篇

课型:常州市语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评优课。

上课时间、地点及班级:/9/21上午第4节,省前中高一(2)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课题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图)

投影教学目标(配梅花插图)

能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体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掌握文中“绳、夭、病、复、全”等实词和“以”、“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具体分析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检测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练习一、二。(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移动响应,文本响应,配梅花插图)

3、简介作者。龚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都是做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图)

4、.写作背景简介。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是作者辞官南归之后寓居江苏昆山时所作。(配梅花插图,利用触摸区响应并闪烁图标“八股文”和“文字狱”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2)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5、具体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义)

《病梅馆记》 5 第7篇

(一个)

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呜呼,安  得使予多  暇  日,又多闲田,以广&nb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第8篇

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梅树并不是天然的野生梅树, 正是文章中所提到的经过人工栽植、剪斫、删夭的“盆梅”。

其实龚翁并不是以一位美学家的视角来审视盆梅的, 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基础上, 以一位社会学家、思想家的眼光, 来思考社会问题。龚翁呼唤的是思想解放、人才解放,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育人才。盆梅只是作者感发的媒介, 这也符合中国文学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这一点上, 我们没有必要轻率否定“人才解放”的主题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但是, 我们更应该珍视审美直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为什么龚翁所提到的这些“病梅”会展示出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断之以“中国封建士大夫病态的审美观”这样的结论。

以曲为美

中国艺术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虽然一切艺术品都是由人做出来的, 但力求达到自然的秩序, 不漏任何人工痕迹, 此所谓“巧夺天工”。梅枝天生屈曲, 植梅者“锄其直”, 看似“遏其生气”, 有伤物性, 实则正是顺应了梅枝虬曲的天性。

曲, 是天地间万物的天然形态。草萌花发是“曲”, 波舒澜卷是“曲”, 云烟缱绻是“曲”, “从物质的本来形态来说, 曲才是基本的原生态, 曲是生命所葆有的存在方式”。只有当生命不存在时, 才会变得僵直。道法自然, 作为艺术品的盆梅其实是在艺术化地呈现生命的真实形态, 老干遒劲, 小枝蟠曲, 貌虽龙钟, 但神如龙蛇, 盘曲之中, 透射出内在奔涌的活力。“飞舞的线条永远是追踪超越形式的中国艺术的命脉”。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 “曲”一直受中国文人喜爱, 特别是在中国园林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是常见的, 山无起伏, 便是顽山, 水无潆洄, 便是死水, 斗折的回廊, 起伏的云墙, 蜿蜒的画桥, 袅袅余香, 曲岸风荷无不是“曲”的艺术。

曲之美, 是一种真实之美, 展现了生命的元初本真形态, 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

以欹为美

高大的白杨树, 枝桠一律向上, 绝不旁逸斜出, 而梅枝恰恰相反, 越老越生成横出的姿态。飞枝下探, 如神龙入海;虬干腾空, 似鹰隼试飞。中国艺术讲究动静结合, 在均衡之中求动势, 在动势之中求均衡, 迎风而立, 欹而不倒, 营造了一个最有张力的空间, “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 这是最有包蕴性的时刻, 所以也最扣人心弦。

俗世的生活一再要求生命中规中矩, 这里偏偏给它来个或醉、或痴、如癫、如狂, 打破生活的常式, 改写生命的单调, 展示出一种卓荦不羁, 飘洒萧逸的精神风貌, 投射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再者, 漫漫人生路上, 我们总是小心翼翼, 自以为步步为营, 稳操胜券, 可是世事难料, 难免阴沟里翻船, 身陷绝境。就在我们一头雾水, 不知何去何从之时, 总有些“不经意的生机”, 在“旁边”默默吐绽着芬芳和绿意。生命就是这样, 需要旁逸斜出, 需要打破既往的成见, 走出僵滞的程式。相信在生命的拐角处, 必定“柳暗花明”。

这正是梅树的“以欹为美”———活泼的生命需要旁逸斜出。

以疏为美

“删其密, 夭其稚枝”, “以疏为美, 密则无态”。一提到“疏”, 自然会想到“疏朗”“疏放”“疏落”“疏淡”“疏阔”……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气疏则纵, 密则拘;神疏则逸, 密则劳;疏则生, 密则死。”这里虽然是对古代散文的评价, 但透露出“以疏为美”的审美风尚。“以疏为美”, 源自中国的“气化”哲学:“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 一气相联, 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 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 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 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 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有气荡乎其间, 生命之间彼此互荡, 由此构成一生机勃勃的空间。”[4]疏, 有“通”、“导”之意, “疏”则“流动欢快”, “疏”则“彼此互荡”, “疏”则气韵流荡, 风神晔晔。和疏相对的是“密”, 密则实, 实则不通透, 不通灵, 密不透风, 则死气沉沉了。

“疏”之为美, 美在虚灵空阔, 美在活络通畅。

疏影横斜, 风神舒畅, 超脱透彻, 最宜虚灵空阔的心灵栖息。澹澹然、悠悠然, 让人“对俗世悲欢扰攘, 不再有动于衷”,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人世当中有太多的“执着”, 有太多无法抽身的羁绊, 萧疏淡泊之心最为可贵。

结语

梅之曲, 展现的是生命的元初形态, 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梅之欹, 是旁逸斜出, 改写了生命的单调, 还生命以千姿百态、丰盈灵动;梅之疏, 美在活络通畅、萧疏虚灵、超拔脱俗。“病梅”不“病”, “病”梅之美, 美在生命精神的呈现。

《病梅馆记》的另一种解读 第9篇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桐城派”在文坛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其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成了桐城派文章中的致命弱点。和龚自珍同期或稍后的桐城子弟,因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前夜,有人还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而“天朝上国”是如何屈服于“夷人”的现实,因此产生过改革虚伪文风的想法,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桐城派开创者的胸襟与才气,因袭的包袱过于沉重,最后使得他们无力在文学理论和写作上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新路。

龚自珍承担起了改变当时文风的重任,其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在文学思想上业已形成的正统性与保守性,从而在诗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这篇文章中说道:“唐大家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什么是“完”?《病梅馆记》中解释道:江、浙之人种梅,往往喜欢斫直、删密、锄正,以欹、疏、曲为美,实际上,这些经过人力加工的梅花,“皆病者,无一完者”。所以,龚自珍认为的“完”就是要保全梅花的天然生机,让梅花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即作为个人来说,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展现出个性;对于诗文写作,则要求解除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具有独创性,由此做到诗文与人为一。

个性解放作为龚自珍文学主张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诗文写作中倡导求“真”,即直、正、密。这和龚自珍在写诗作文中追求“童心”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童心”,就是要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思,不转弯抹角,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不似怀人不似禅,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午梦初觉,怅然诗成》)写“真”是龚自珍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反对空谈,实质也就是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文字狱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认为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牢笼,求得个性的解放,诗文才能写出真意。而且龚自珍认为,求“真”应根植于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只是沿用几个文章大家所规定的写作套路去模拟,不可能写出“真”,所以要“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这样的“真”的文字才是有生机的文字。

二是在诗文写作中摒弃功利主义的文风,崇尚自然本色。“曲”“欹”“疏”作为某些“文人画士”的审美趣味,本也无可厚非,但决不应该大肆宣传,更不能因此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从而使残缺美成为审美观念的主流,并以此苛求天下的梅,使自然之梅都非正常、非健康地生长,最后变成了病梅。龚自珍反对这种遏制、扭曲植物天然生气的做法,他“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具体来说,就是在写作中打破死抱住桐城“义法”不放的教条,不迎合世俗,使所写的文字内容上有生气,形式上多变化,不是那种“明道义,维风俗”的说教。“文不中律,便于放言”(刘师培语)虽是带着贬义来评论龚自珍改变文风造成的影响,却是如实地反映了龚自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三是在诗文写作中力主叛逆性与独创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体现的就是一种叛逆精神。龚自珍欣赏的文人是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这些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与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的。庄子、李白的不受世俗的束缚,屈原、陶渊明的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都对龚自珍产生深刻的影响。“呜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创兮,予命弗丁其时!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予荍然而耻之。”(《文体箴》)龚自珍说:“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强之使言,茫茫然不知将为何等言;不得已,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实不知其所以言。”(《述思古子议》)这是科举八股造成的弊端,而且这种流毒已危害到下一代,“夫童子未有感慨,何必强之为若言?然则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者,天下之父兄为之”(《述思古子议》)。这种因循守旧的写作怎么可能造就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才?这也就是“病梅”越来越多的原因,这也就是诗文缺乏“生气”的原因。故此,龚自珍大声疾呼,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恢复诗文写作中的叛逆性与独创性。

龚自珍不仅在创作主张上大声疾呼突出自我,强调自由,同时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字重视思想内容,抒发自我感慨,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文章。由于龚自珍的写作理念异于世俗,因而他的文章自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就像他的《病梅馆记》,袒露出来的要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大胆思想,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这并不是说龚自珍就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技巧,他的这篇散文和其他一些文章,就有着曲而中、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以及辞文旨远的鲜明特色。

闪现在《病梅馆记》中的思想光芒便是个性解放,这种个性解放在当时是一种叛逆,针对的不仅是“人”,还有“诗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是对流行审美趣味与束缚人们个性写作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强烈声讨;“必复之全之”表明了要纠正这种文风的决心,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与习惯。树立“梅”(真实写作的文风),不屈从于世俗观念,在诗文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思想;改变“病梅”(功利写作的恶习),把他们从受“桐城派”遗风的束缚及压迫中解放出来,与“文人画士”划清界限,不做御用人才,这样才能文风一新,利国利民。

《病梅馆记》 设计5 第10篇

托物言志

病梅 揭露和抨击清朝封建统治者

疗梅 改革政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思考题:

与本文主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初中学过的龚自珍的哪首诗?(请同学背两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作业:

找出文中有“以”和“之”的句子,解释这两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病梅馆记(网友来稿) 第11篇

自然本性被戕害

个性魅力被磨灭

生命张力被束缚

梅―――――喻―――――人

复归自由人性

惜护个性人才

作者邮箱: wuzhangze_79@sina.com

《病梅馆记》 设计 3 第1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和写法。

3.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比喻意义和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课题:

由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作品。

龚自珍(1792~1841),字i人,号定Q,清代仁和(现浙江杭州市)人。自幼崭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南归后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清代“乾嘉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最早预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1微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为保守派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展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归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龚自珍著作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两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但由于看不到变革现实的社会力量,散文中也反映出一些消极退隐的思想。他的诗词表象了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集在《龚定Q全集》里。

三..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四.认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以欹( )为美 明诏( )大号 斫( )直 遏( )其生气 甘受诟( )厉 多暇( )日 鬻( )梅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补充注释:

1.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姿:风姿

2.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景:景致

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态:神态

4.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 此:这些;知:明白

5.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以:来;绳:名词动用,约束

6.斫直,删密,锄正 直,密,正:形容词作名词,……的枝条

7.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夭,病:动词使动用法,使……曲折,使……成为病态

8.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智力:智慧,力量

9.明告鬻梅者 鬻:卖

10.而江浙直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而:于是;烈:厉害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开头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从梅的产地起笔,引出本文论述的对象,即“梅”。

2.文人画士品梅的标准是什么?

答:以梅之“曲”之“欹”之“疏”为美。

3.文中的“梅”“文人画士”“鬻梅者”的本来含义是什么?

答:“梅”指人才(病梅:即委曲、奸佞和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直”梅即正直的人才,“正”梅即有骨气的人才,“密”梅即有生气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反动的统治者;“鬻梅者”指培养人才的人。

4.文人画士及其帮凶“夭梅、病梅”的手段是什么?

答:“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文人画士的罪恶行经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答:“江浙之梅皆病”。

6.本段最后一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最后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罪行。

五.分析讲解第二三段。

(一)补充注释

1.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病:病残;完:完好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乃:于是

3.必复之全之 复,全:动词使动用法,使……恢复,保全

4.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辟:设立;贮:安置

5.安得使予动暇日 安:怎么;得:能;暇:空闲

6.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形容词使动用法,耗尽

(二)联系背景,体会第二段中语句的含义。

1.“泣之三日”

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苦,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2.“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杀,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幼发展。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就是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4.作者写自己疗梅与反动的文人画士的病梅形成对比,试说说这一对比的好处。(讨论)

5.“呜呼……”最后一段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一是叹病梅之多;二是叹个人能力之有限;三是叹时光匆匆。但还是最充分地表现出了“疗梅”到底的战斗意志。

六.本文的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的写法

巧妙地以“物”喻人,以“物事”喻时事,含蓄而讽刺深刻。

2.用词准确、形象。

一是反义词对照使用,使之与对比法切合;二是动词与宾语相对应。

补充练习

1.选出下列词语活用相同的语句( )( )

A 以绳天下之梅 B 以夭梅病梅为业

C 既泣之三日 D 乃誓疗之

E 必复之全之 F 穷予生之光阴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 斫其直,养其旁条

C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D 以其智力为也 以五年为期

3.指出“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

A 文人和画家(造成)的灾祸厉害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病梅馆记文言文知识点 第13篇

关键词:《病梅馆记》,新课程改革,教育观,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该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全面地阐述了梅的病况和致病原因, 含蓄地揭露了清代统治者束缚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第一次读它, 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 而现在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重读此文, 我不禁想到, 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中之后的今天, 早已摆脱了封建阶级统治的我们,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为什么仍在升学率、优分率、及格率、达标率等重重桎梏下举步维艰呢?新课改的实施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课改的理念应该如何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呢?因此, 本文通过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 以古为鉴用之于今, 浅谈新课改视域下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旨在致力于拉近教学实践活动中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在《病梅馆记》一文中, 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 而取病梅的“曲、欹、疏”。造成此种“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 那就是以病为美, 以变态为美, 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 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回顾现实, 由于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 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以“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但由于它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 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所学的知识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似乎就不是大家关心的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沦为考试工具, 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题海里, 寻找和记忆标准答案, 而无从谈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创造的培养。于是, 国家精心培养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 在学业的重负下, 学生就像《病梅馆记》中被人们“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 以求重价”的“梅”一样, 失去了自身纯洁美好的天性, 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能动性,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病梅馆记》中, 作者为病梅“泣之三日”, “辟病梅之馆”“纵之, 顺之……解其棕缚”, 愿望付诸行动, 破除对人才的扼杀、束缚,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的才能能够获得自由发展、追求个性解放、解除精神压迫的迫切愿望。古人尚能如此, 更何况今人。其实, 早在1997年9月,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 就触及了教育的基础性和原点性问题。“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看, 教育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事业, 人既是教育的直接对象, 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 还是教育成效的终极体现”。[1]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她认为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有怎样的“人”的观念, 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观。

于是, 在饱尝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之后,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从2001年, 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毫无疑问, 这是将理想变成现实的一道桥梁。“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然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但它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 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2]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譬如,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作为教师, 特别是一线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还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以前, 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眼睛盯着知识点, 强求的是标准答案, 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在新型的教育理念驱使下, 解放思想, 引导学生全程思考, 着力组织、激发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刺激学生的发现欲, 教学方式也应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使我们的教育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将学生打造成真正的有用、可用之才。顾明远教授曾指出,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既然是“伙伴”, 我们的教师就不应该是教学者, 而应该是助学者, 其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其树立未来的主人翁感, 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 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那么, 怎样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过程中, 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上, 教师要善于把这种“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 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 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 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在《病梅馆记》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 闲田不多, 疗梅的力量有限, 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现实。我想, 这是因为作者处于自身与历史的局限中, 而我们的新课改正在稳步进行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更新改革, 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和总结。总之, 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上一篇:《 做一名学习型党员》心得体会下一篇:gps记录仪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