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习题

2024-07-24

农业生态学习题(精选8篇)

农业生态学习题 第1篇

《农业生态学》习题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4、生态学史前奠基人、创始人及其代表著作是什么?

5、谈一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6、名词解释:系统的整合特性、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解列

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8、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各有哪些类型?

9、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10、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1、食物链加环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12、什么是生命延续的本质?为什么?

13、为什么说“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

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14、名词解释:种群、内禀自然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

15、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有哪些?

16、种群的生态对策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17、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在农业上如何应用?

18、试分析Logistic方程中,K/2点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19、简述捕食的意义?

20、简述超级补偿规律?

21、简述竞争排斥原理?

22、名词解释: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态优势种、顶级群落

23、群落演替的含义是什么?描述其演替过程。

24、如何利用群落演替理论建造合理的农业群落?

25、简述植物群落分布的一般规律?

26、简述多元顶极群落的内容?

27、举例说明农业生物有哪些垂直结构形式?

28、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影响?

29、简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30、名词解释:环境、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物候

31、什么是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3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33、简述稻田养鱼的生态学意义?

34、综述森林的生态效应。

35、简述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

36、名词解释:食物链、营养级、生态金字塔、十分之一定律、耗散结构、初级

生产、次级生产、辅助能

37、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有哪些?

38、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是什么?

39、为什么一般食物链的营养级不会超过4-5级?

40、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生态金字塔的倒置现象?为什么?

41、简述提高农田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42、名词解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放大作用

43、什么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4、温室效应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哪些重大影响?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45、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

46、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47、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48、试述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49、简述钾素循环的特点?

50、简述养分循环的特点?

51、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来考虑,利用作物秸秆比较有利的方法是什么?

52、名词解释: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53、举例说明农业生态系统中有那些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区别

如何?

54、能流、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

55、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发生的原因何在,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56、论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及调控途径?

57、有哪些自然调控的方式?

58、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如何分类?

59、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60、为什么说人为因素是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

和沙漠化的防治有哪些措施?

61、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有哪些?水污染对农作物有什么危害?

62、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3、简述中国有哪些主要的生态问题?

64、为什么在冬季容易形成大气污染事件?

65、什么叫大气的的自净能力?它包括哪些内容?

66、什么是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区别?

67、中国生态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是什么?

68、分析“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应用到哪些生态学原理?

农业生态学习题 第2篇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BY CHEILOVE IN SICAU OF CHINA

第十五章 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或者将利用生态学理论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 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2.景观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 要手段,是景观生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3.景观生态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谋求区域和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 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生态保护、建设、恢复、调整和管理 为重点,在景观生态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为建立区域景观利用优化结构和空间格 局,提出景观建设、调整和利用的方案、对策和措施的一种规划模式。3.1 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1)涉及(2)基础(3)目的(4)强调(5)侧重(6)协 调 4.城市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整体综合思想对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关系的规划。4.1 城市生态规划的特点:(1)充分掌握规划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性能和环境容量,掌握自然生态过 程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强调城市发展应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条件的潜力,强调系统的开放性与 协调性。(3)从城市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关系出发,追求城市整 体的优化,追求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文明进步与自然生态过程在多个层次或 尺度上的和谐统一。(4)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高速度。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城市景观为对象,根据城市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点,对 城市景观建设、保护、调整和完善的措施及其空间布局和配置进行方案的规划和设计的 一项规划工作。6.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整体综合优化;协调共生;功能高效;生态可持续性;保护景观 多样性;谨慎性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种类城市绿地的不同功能和用途,科学 合理地进行垂直和水平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布局,使城市绿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景观、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功能。7.1 作用(1)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的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2)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的认识逐步提高,已从过去单纯的游览观赏 和景观装饰功能转向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居民生存质量等多方面功能的 发挥。(3)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景观的宜人性、稳定性、有效 性和多样性具有关键性作用。7.2 注意哪些问题(1)面向生态过程,着眼区域和城市景观整体的绿地系统,在新的城市绿地规划理 论和空间规划理念指导下,真正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城乡 生态一体化和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的组成部分。(2)树种选择、群落结构、栽培管护模式、空间配置等方面都要体现建设生态城市 的思想,重视生态学理论、空间规划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中 的应用,重点解决城市各类绿地用地指标的规划,范围的选定,整个城市绿地

BY CHEILOVE IN SICAU OF CHINA

农业生态学习题 第3篇

一、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农业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农业增长方式。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的有效融合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业的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文化及生态旅游 “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等(见图1)。

1.农业生态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系统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对生态农业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产生基础性影响。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而打造的生态农业应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的生态化和乡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它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农业的道路,注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注重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结合, 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实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2.农业特色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生态农业与农业的生态性、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到农村进行农业的休闲观光、健身度假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此,生态农业要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应突出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特色,包括生态农产品特色、农业生态经营模式特色、田园景观特色、生态旅游景区乡村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是否有特色,能否吸引游客来观赏、品尝、体验、健身、度假、购物等,是影响生态农业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融合的重要因素。

3.生态农业规模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类型,必须具备旅游业应该具有的条件,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生态农业景观资源的规模化。因此,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就要集中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要素,使生态农业旅游景观集中连片,形成生态农业景观规模效应和亮点,提高农业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生态农业规模化包括生态农业产业规模化、田园景观规模化、接待设施(吃、住)适度规模化等。有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规模化是吸引游客眼球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在进行生态农业产业规划与发展时,应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并使其产业布局集中连片。如:双流县黄龙溪镇在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名镇时,就建立了集油菜花观赏园、草莓采摘园、蔬菜采摘园、红提采摘园、枇杷采摘园等为一体的规模化特色生态农业园,并打造了生态农业资源集中的规模化田园景观区,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享受不同的生态田园乐趣。同时,使所打造的生态田园景观节点与农业生态旅游区的餐馆、住宿相匹配。

4.农业产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产业文化的挖掘与表达是生态农业被赋予旅游功能的重要方面。我国有一句古话叫 “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生态农业产业文化的挖掘与表达,能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中,生态农业是基础,产业文化是灵魂。生态农业与其产业文化相融合,才能体现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主要包括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文化等。加强农业产业文化开发可以使游客从农具的历史演变中清晰地看到人类农耕文化一点一滴的进步,可以看到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文化的开发。

5.“六要素”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的落脚点一般是在乡村,游客来到乡村进行农业生态旅游既需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又需要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 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必然涉及到餐饮、住宿、旅游交通、 旅游景观、 旅游商品、 旅游娱乐 项目 (吃、住、 行、 游、 购、 娱) 等 “六要素” 建设, 其中:农业生态旅游景观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既包含生态农业田园景观,又包含农耕文化景观。农耕文化景观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精髓,要使游客在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体会到农耕文化带来的享受,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农业及其农耕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景观,将生态农业景观与农村自然景观、乡村文化景观融为一体, 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品味性。

二、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与建设

生态农业要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涉及其产业链的很多环节,明确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链的构成,并进一步加强其产业链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主要由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模式开发三大环节构成。其中: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包括生态农业园区开发和生态旅游景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包括农耕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互动项目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模式的开发包括传统营销模式的开发和创意营销模式的开发(见图2)。

1.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处于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前端,是构成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主要包括:1生态农业园区开发。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目的的生态农业园区开发是将特色农产品生产园区与优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农耕文化的需求。要使农业生态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打造生态农业园区的产品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2〕2生态旅游景观开发。依托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生态旅游景观开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场所,更能提高生态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园区的生态与经济结合,生产与旅游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生态农业园区景观开发中应体现田园风光美、旅游区工程设施美、人文景观美、生态和谐美和旅游生活美等五方面。

2.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中,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处于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传承农耕文化,可以丰富旅客参与旅游活动的内容,可以帮助设计和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包括两方面:一是农业互动性项目的开发;二是农耕文化的开发。农业互动性项目的开发主要包括依托林果资源,进行赏花、摘果活动项目的开发;依托花木资源,进行观赏、休闲活动的开发;依托塘堰资源,进行垂钓、游船等水上休闲活动项目的开发;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农业科普活动项目的开发;依托农村环境、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等,进行农村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的开发。〔3〕农耕文化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灵魂,是吸引旅游的重要资源。农耕文化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形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另一类是无形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有形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有着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如生态农业耕作方式、种植模式、设施化以及各种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和民居等各种有形物体;无形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文化要素,如农村风俗习惯、乡村礼仪和人文文化等。

3.旅游营销模式开发

虽然我国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模式的开发处于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终端,但它又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前端。过去,各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营销主要是通过旅行社的图片、旅游交易会、新闻媒介等传统营销手段将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向市场。为了吸引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注意力,今后应在采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加强 “微营销”、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等创意营销模式的推广应用。

三、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关键

相对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旅游而言,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营销模式等的开发都处于较粗放的经营状态。因此,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链建设中最重要的举措是要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旅游企业产业联盟建设。

1.加强农业生态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新型经营体系建设

适应市场对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应积极构建 “以政府为主导,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个人和其他法人等参与”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个人、其他法人等经营主体的培育(见图3)。

(1)政府主导。由于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具有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开发强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受自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确保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并实现两大产业在有效互动中得到持续、良性发展。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做好本地区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支持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三是通过政府导向,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四是搭建平台,为各经营主体提供服务。

(2)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从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农民按照合作社的原则,自愿联合组建的,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为主的互助性经济联合组织,包括生态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态旅游合作社。实践证明,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加强我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组织保障。农民合作社在带领社员进行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可以代表广大社员的利益与市场谈判,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可以聚集资源,解决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中要素不足的矛盾。

(3)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个人和其他法人。生态农业要升级转变为农业生态旅游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仅靠政府和农民合作社的投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中,应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个人和其他法人等主体积极参与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2.建立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战略联盟

目前,我国依托生态农业进行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无序开发、布局不尽合理,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4〕因此,应建立集专业性、学术性和经营主体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

(1)建立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的动因。 第一,建立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联盟是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旅游服务结构,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手段。与自然景观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和城市景观旅游等其它旅游产业所需的旅游服务需求一样,农业生态旅游需要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信息与咨询、旅游交通、住宿、游览、购物等。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较粗放的经营阶段,经营者的人、财、物资源较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较弱,通过构建战略联盟,可以提高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加或稳定客源,提高旅游企业的规模效益。 第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业战略联盟是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各项业务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及其旅游服务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内在机制。如果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增加,意味着旅游区需要投入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服务项目及交通设施等都会增加,单靠其产业链某一主体进行投入都是难以做到的。如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业务互动,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形象。

(2)建立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的基本条件。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的构建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联合专业性、学术性机构及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建立战略联盟,其中由信誉度高、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企业担任发起人,并作为战略联盟的核心企业。第二,战略联盟的各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要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一般来说,能否给参加农业生态旅游业战略联盟的企业带来资源互补、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等是其合作的主要动机。因此,强烈的合作愿望是战略联盟诞生的关键条件。第三,战略联盟的各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度和经营作风。参加战略联盟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的信誉度和经营作风是成员之间信任和合作的基础,各成员在联盟内自觉遵守章程、信守承诺是战略联盟构建和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联盟的方式和主要任务。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业的产业特点,其战略联盟的构建方式可有三种:一是纵向联盟,即由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中具有不同业务性质的主体组成联盟,如生态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农家乐或旅店或旅游项目经营主体、旅行社等组成联盟。第二,横向联盟, 即由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相同业务性质的经营主体组成联盟,如生态农业观光园经营主体之间或提供生态农业观光餐饮服务主体之间组成的联盟。第三,混合联盟,即由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具有不同业务性质或相同业务性质的多个经营主体构成的联盟。无论采取哪种联盟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联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扩大旅游业经营规模,增加旅游收入。至于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需要而定。战略联盟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应联合相关专家制定本地区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运营、健康发展规律,提高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管 理水平和运营水平;制定农业生态旅游的行业标准,统一人员培训,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开展旅游营销宣传,统一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品牌等。

参考文献

〔1〕廖军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

〔2〕贾翔.农业生态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03).

〔3〕彭西.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时代意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0.

农业生态学习题 第4篇

今年,被誉为“法国最大农场”的法国农博会共吸引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家展商参会,其中既包括大量普通农户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机械生产商等相关企业,也不乏众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机构、专业团体和组织。

此外,约330个品种、共计4000头(只)来自法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家禽牲畜再次“如约而至”。与往年相同,对这些包括牛、羊、猪、马、兔子、鸡、狗和鸟类等在内的各类“动物明星”进行的展示、评比和比赛活动依然是展会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特别是儿童驻足观看并拍照留念。孩子们在与动物、农作物、花卉等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也通过益智游戏、实践活动等学习农业和畜牧业的基础知识。

博览会上,参观者们不但能够见识并品尝品种繁多的奶酪、红酒、火腿、水果等农产品,还有机会了解大量高科技农业机械和先进技术。来自法国农艺研究所、法国国家环境和农业科技研究所、法国国家林业局等机构的专家借助图文、模型、多媒体电子设备和互动游戏等向参观者介绍各类农业知识和创新技术。

法国农艺研究所环境科学主任让-弗朗索瓦·苏萨纳告诉记者,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降水不均等现象对农作物和畜牧业均有负面影响。他说,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小麦和玉米两大农作物的产量在一个世纪内分别减少2%和1%,同时,一些牲畜因高温而食欲降低,导致减少产出。

这些现象表明,各国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使农业活动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相关技术,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应注重减少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以减少农业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湿地生态学复习题 第5篇

这些规律并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体系就是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碳通量(CARBON FLUX):是碳循环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述生态

系统通过某一生态断面的碳元素的总量。

5能量转换率: 单位能量或物质具有的体现能 生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是质的变

化过程。异发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工湿地: 是一种为了达到污水处理效果,模仿自然湿地而人工设计的复杂的具有渗透性能的地层生态结构,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主要组成部分。

填充题:

1.199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通过湿地国际组织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2.1971年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拉姆萨公约》,截至2000年6月已有1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个公约,有1027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8000多万公顷。中国目前列入名录的湿地有21处,总面积为318万公顷。

3.湿地功能一般可以划分为3大类,即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

4.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五个层次做出适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封闭循环和开放循环。

6.湿地的管理可以分为:单一目标管理和系统管理

7.湿地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四大原则: 地域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可行性原则, 最

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8.人工湿地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植物、微生物、基质。

问答题: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可以将湿地划分成哪几类?

根据《湿地分类》标准,将湿地划分为5类:

自然:近海与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 人工湿地根据对湿地生态系统干预程度的不同,恢复与重建可以分为哪几种?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湿地恢复。

②湿地创造

③湿地改良

④湿地转换。

⑤湿地弥补。我国湿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类型多

2)面积大

3)分布广

4)区域差异显著

5)生物多样性丰富简述湿地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源阶段:19世纪以前

2)湖沼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3)全面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80年代

4)系统综合阶段:80年代至今简述湿地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

1)湿地中生物个体;

2)种群及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演替;

5)湿地的评价与管理简述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

非生物要素

1-水

2-土壤

3-气候

生物要素

1-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湿地植物

2-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及各种水生动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湿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湿地微生物

7.水生植物生态分布的意义

1)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饵料。

2)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3)造纸和某些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4)水蔬菜,食用品,补品,药材。

5)供观赏或水族箱造景。

6)水质净化的材料。如“三水”:水葫芦,水浮莲和水花生。

7)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在水生生态系中起重要的作用。

8.湿地生态水文功能主要包括哪些?

1)提供储水空间,调蓄洪水;

2)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

3)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4)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

5)提供珍禽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9.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热点?

(1)从定性研究转向模拟模型为工具的定量研究;

(2)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孤立研究转向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

究;

(3)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转向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湿地植物影响的研

究。

10.生态演替有哪些基本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 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划分为: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1.水生演替系列的有哪些不同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演替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循序发生的。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容易观察到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群落环带的分布。

12.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迁移活动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人类的活动

13.人工湿地由哪些部分构成?

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

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

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

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14.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设计和优缺点上有哪些不同?

表流湿地:

表流湿地通常是衬有不透水材料层的浅蓄水池,填有土壤或砂砾基质,栽种露出水面的植物。设计成水淹型,所以水位在基质表面之上,废水在基质上面流动,通过稠密的植物,模拟天然湿地的水流。它的建造费用较低

潜流湿地: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第6篇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1.城市2.城市生态学3.城市生态位4.环境承载力

二、填空

1.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在他的论文中将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和观点用于城市社会的研究,标志着城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是提出的。

三、判断对错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地。

2.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和精神的聚集地

3.帕克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特征

2.简述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一、概念

1.城市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4.城市生态系统的外部功能

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7.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

8.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9.城市的能源结构10.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填空

1.城市系统由等

2.城市生态系统由等三部分组成。

3.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功能包括为

4.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

三、判断对错

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人生产产品的能力。

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3.城市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指人的的消费过程。

4.城市的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5.城市生态系统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是半人工生态系统。

四、简答与论述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4.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主要特点。

5.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物质循环特点

第三章 城市人口

一、概念

1.城市化2.城市人口3.城市化水平4.城市容量5.生物生理人口容量6.环境人口容量

7.经济人口容量8.现实人口容量9.城市流动人口10城市人口的迁居

二、填空

1.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的3.城市人口的规模体现在城市人口的4..城市人口的构成体现在城市人口的 两方面。

5..城市人口的结构包括

6.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7、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

8、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 等

9、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包括

三、判断对错

1.城市化是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

3.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口增长速度等

4.环境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是非基本城市人口容量。

5.现实人口容量、适度人口容量是基本城市人口容量。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化的特点。

2.简述城市化的生态后果。

3.论述城市人口的构成4.论述城市人口的规模

5.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城市流动人口的利弊

7.简述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 城市环境

一、概念

1.城市环境2.城市气候环境3.城市气候4.城市人为热5.城市热岛效应6.城市逆温 7.城市水环境

8.城市水资源9.城市噪声10.城市土壤11.城市植物12.城市动物

二、填空

1.城市环境是指

2.城市气候环境分为等四层

3.逆温的形成类型有等四种类型。

4.城市水循环系统5部分组成。

5.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由4方面。

三、判断对错

1.城市环境是指城市中的自然环境

2.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近地面温度比郊区低的现象。

3.城市的风与郊区比较较简单

4.城市的降水量一般来说比郊区的频率少。

5.试述城市水资源问题。

6.城市用水比较合理。

7.城市植被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杀菌作用。

四、简答与论述

1.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2.试述城市人为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3.试述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试述城市逆温天气产生的结果。

5.简述城市水环境的特点。

6.城市化对城市水环境产生的负效应有哪些?

7.简述城市噪声的危害。

8.简述城市土壤的基本特征。

9.简述城市植物的特点。

10.试述城市植物的功能。

11.简述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

12.简述城市野生动物特性。

13.简述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

第五章 城市环境问题

一、简答与论述

1.试述城市环境问题。

2.简述城市土地占用与土壤变化

3.简述城市水资源问题

4.简述城市气候变化与污染

5.试述城市环境保护行动

第六章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念

1.标准营养2.城市居民食物营养的表面消费3.体内能4.体外能5.6.7.8.9.二、简答与论述

1.试述城市与郊区、农村的协调发展

2.简述城市与郊区、农村的物流

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范文] 第7篇

发布时间:2009-5-23 15:15:47浏览次数:155

当前共有2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末页

一.名词解释:

1.食物链 2.DO 3.平流层 4.TSP 5.苯并(a)芘 6.LEq

7.辐射逆温8.土地处理系统 9.生物多样性 10.赤潮

二问答题:

1.试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根据生态学原理,简述生态农场的特点,并设计一生态农场的循环模式;

3.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请阐述你的观点;

4.什么是“ 温室效应 ”?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请阐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

5.简述噪声控制的原理及途径.─、名词解释:

环境容量 群落 食物链 COD 富营养化 A声级 逆温层 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 不可再生资源

生态经济、生态农业与生态城市 第8篇

一、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问题由来已久,但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类所拥有的能够对自然界发生影响的手段越来越强化,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在没有人类介入与干预的情况下,这个生态系统称为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各种生物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时间越长,生物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而形成的平衡状态越稳定。而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物质,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就和人工生态系统交织在一起。人工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经济活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同一性,集中表现在两者都是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是作为生物的人和环境(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则是从人的劳动的角度来看待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这就说明了,经济和生态这两者所涉及的主客体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后者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罢了。而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的确立,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只是就物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本身的消长关系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倾向,正确地揭示了必须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放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来考察,并赋予人类经济活动以新的社会价值标准。随着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生产领域,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变换。既然经济与生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考察经济效益就必须同时考察生态效益。人类的劳动过程必然同时对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生态效益。如果投入一定量劳动给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使其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之中,其生态效益就是好;反之,生态效益就是差。当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资源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资源和能源价格迅猛上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化与自然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随之白热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研究,注意保持经济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达。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生态成本与环境成本,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利用可循环的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用资源,努力使生产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经济发展理念是无视自然资源承受能力,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尊重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社会福利的改善等等。

二、生态农业或循环农业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以及其他部门生产不同,即它不仅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为环境,而且还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资料。这一定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农业生产这个复合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在生态与经济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相互渗透更直接、更明显。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即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如果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半开放式的或开放式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因子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片面地强化某一个因子,削弱另一个因子,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客观上要求必须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输出,与其相适应的,还必须有大量物质与能量从系统外输入。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即保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非封闭的、开放式的系统,其物质流与能量流均是按照一定次序流通和循环的,因此,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首先要了解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向顺序,才能决定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以利于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的理想目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初始能源的生产者,又称是第一性生产,只有首先抓好第一性生产,即植物性生产,才有可能发展第二性生产,即动物性生产。同时,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很大一部分来自大田作物,这就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上,当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土地贫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为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作物光能转化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有机质肥料。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不仅可以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适宜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温能力,以及缓冲土壤酸碱变化,是形成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千百年来,几乎所有农家都有圈养家畜家禽的习惯,家畜家禽的粪便加上人的粪便,以及各种沤肥,便是最有效的有机质肥料。由于有机质肥料是来源于生物群体,我们称为可再生资源,从长时期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施用有机质肥料还不会产生污染、公害等负面效应。

早在古代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实践中就积累了关于经济与生态相互关系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为了把这一生态观具体化,还提出了人尽其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从而把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顺天时,量地利,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任情,就是一厢情愿,返(反)道,就是违背客观规律,其后果是“劳而无获。”宋代陈敷“农书”,从朴素的生态经济观点,提出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论断,奠定了我国古代“地力常新壮”的理论基础。与此相联系,还提出“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并总结了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烧制火粪等一系列积制肥料,提高肥效的方法,为发展我国肥料科学、提高上壤有机质、防止土壤生态恶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史上的桑基渔塘的人工生态系统,更是走在世界各国之前列。早在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一些人口集聚的地区,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开始形成了一种粮、桑、鱼综合经营的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由于这种经营方式能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动物与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经常处于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中,使农业的生态保持平衡,因而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良好效果。农民流传一句谚语:“蚕好鱼肥桑当地茂盛,塘肥桑壮茧结实”。形象地反映了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优势。

根据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规律,要从农业生态系统中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就必须有尽可能多的投入。但是,单纯依靠农业生态系统内部所能提供的有机质肥料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是非封闭性的,有一部分是要输出到外部的,有一部分是会被损耗掉的,因而是不可能全部归还土壤的,全部被作物所吸收的。因此,要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为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创造条件,就必须在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物质与能量的同时,从农业生态系统外部输入必要的物质与能量。但是,无机质肥料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仅要受地下矿产资源的制约,还要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况且,一切无机物质与能量都是通过人工合成的,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和设备,势必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大量施用无机质化学肥料,还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衰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经济生态效益出发,坚持以输入有机物质与能量为主,无机物质能量为辅的原则,并注意发挥无机换有机、无机促有机的能动作用,才能使作物生产向着低耗、优质、高产的理想目标前进。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方面为了补充农业生产过程中带走的大量物质与能量,日益增施愈来愈多的化学无机肥料,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导致大量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没有返回土壤,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刚刚提出的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

三、生态城市或循环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这具体表现在,城市居民所需的食物要由农业生态系统的农园、果园、畜牧、湖泊、海洋等提供;城市工业所需的原料、能源,绝大部分要从城市生态系统以外的自然界采掘。城市生态系统对外部系统的巨大依赖性,还表现在物资在地区上的分配,特别是在城市与农村间的运输,体现着流通过程的交换关系,体现着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从生态经济角度看,城市的中心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自然界大量物质资源以其原始形态或初级加工形态进入城市系统,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像一座巨大的加工厂,对自然物质进行大规模变换,以新形态物质资源输出,推动着、控制着其他系统,体现了生态意义上的巨大作用。城市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作用,表现在经济上则是城市具有很高的生产力,能把外部系统输入的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形式上,转化为千千万万种产品。城市系统内部的现代设备、先进工艺、高超技能在进行这一物质形态转化的同时,也创造大量的社会价值,生产庞大的社会财富,从本系统向系统外输出,以支援、改善和发展其他地区。它们或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或以生产日用品满足各地人民享用,或以工具、材料等形式供给其他城镇及农村之需,或以物资出口换取外汇,抵偿外贸逆差等等。当然,伴随城市工业化和人口的集中,如果不加以控制与治理,城市的环境污染也可能加重,其发展的结果,不仅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还会扩散到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既向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也向其他生态系统输送污染物。

城市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对木材、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渔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就必然会越来越加重对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渔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如果不顾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能力,而只考虑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就有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使这些生态系统所固有的调节机制受到破坏,其生态平衡也随之受到破坏。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为农业扩大再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这些物质如果生产的品种合理,使用得当,就能对建立合理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和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生产的品种不合理,或使用不得当,就会对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起着破坏性的作用。例如,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和农作物虫害的天敌被大量杀死;导致灾害严重、农牧渔产品农药残毒超标,使人畜蒙受其害。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大量投入,还会使有机农业变为“石油农业”等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流向农业生态系统,也会对建立合理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严重的障碍。

面对生态经济系统的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它是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原理,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寻求合理的动态平衡点,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产业与经济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基本形成,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人们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富裕阶段。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所谓生态城市,也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洽,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确保城市永续发展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复合系统。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兼顾经济高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破解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①许经勇:“从探索中寻求生态经济学的崛起”,《当代中国经济理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冯之浚:“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4期。

上一篇:论电子商务物流瓶颈与解决方案下一篇:我理解的营销人六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