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原因范文

2024-06-25

肥胖和原因范文(精选9篇)

肥胖和原因 第1篇

女人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1女性绝经

绝经后,脏腑功能减退,摄入营养成份,而活动量减少,也是导致发胖的一个因素。如果女同志50岁左右开始肥胖,可能为60岁左右产生的一些老年性疾病埋下了伏笔和祸根。

2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6小时,发胖人数明显较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一定要保证8小时,少年儿童10小时,这样身体才能达到科学的平衡状态。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人体是在睡眠状态下进行自身代谢调节、恢复平衡,使各项机能达到健康和科学的代谢状态的。

3咸食吃多

身体摄入钠盐过多,会引起钠水注流,导致中医所讲的蚕化脂,即转化成脂肪。这种情况也容易引起心脏病和肾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要超过6克,相关营养学方面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属于暴饮暴食型,基本上每日超过12克以上。这个现象很严重,需要引起居民的高度重视。

女性肥胖五大害处

一、易导致月经失调

临床观察发现,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量由多逐渐减少直至闭经。此种情况若发生在青少年女性身上,会同时出现皮肤粗糙、痤疮、多毛、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等症状,称之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肥胖且月经失调的妇女往往是由于体内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功能失调,致体内激素失去平衡,引起其中半数人月经过少或卵巢功能异常的,还会引起孕妇肥胖者妊娠中毒症及难产等。

二、易患乳腺癌

肥胖是诱发乳腺癌的一大重要因素。医学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从乳腺癌的发生角度看,超重或肥胖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妇女;从乳腺癌的发展角度看,患乳腺癌的肥胖妇女更容易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率也高于非肥胖者;从乳腺癌的预后角度看,乳腺癌中肥胖女性的死亡率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女性。

三、易患子宫内膜癌

医学研究发现,肥胖女性易患子宫内膜癌,其发病率比体重正常者高得多。因此,要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就要努力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程度。一般来说,肥胖妇女应经常检测血压、查血糖及尿糖,因为肥胖者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是患子宫内膜癌一个极危险的信号

四、导致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

肥胖有可能会导致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然而肥胖女孩长大后得糖尿病的机会更高。因此,肥胖给我们生活中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肥胖的形成除了遗传、内分泌失调和器质性疾病以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饮食不当所导致的。

五、影响生殖功能

医学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个头和数量都远远超过正常人,脂肪细胞的作用不仅仅是贮存脂肪,还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脂肪细胞能生成某些激素,也可以成为接受某些激素的靶细胞。脂肪细胞的增大扰乱了激素平衡系统,而腹型肥胖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在重度腹型肥胖的成年女性中,会有排卵异常、月经稀少、经期缩短甚至闭经等表现,造成不易受孕等生殖功能障碍,有的妇女还会出现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女人肥胖怎么办?

1行为治疗

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肥胖症治疗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2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

轻度肥胖者,控制进食总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避免摄入高糖类食物,使每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多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标准体重,不必用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过6.3MJ/d者,则无效,男性应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标准每周可望减重1~2磅,食物中宜保证适量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性蛋白(占总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较为合适),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体重减轻时发生水钠潴留,并对降低血压及减少食欲也有好处,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前述,如经以上饮食控制数周体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将每日总热量减至3.4~5MJ(800~1200kcal)/d,但热量过少,病人易感疲乏软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顿等,必须严密观察,据研究,饮食治疗早期蛋白质消耗较多,以致体重下降较快而呈负氮平衡,当持续低热卡饮食时,发生保护性氮质贮留反应,逐渐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渐增多,但脂肪产热量约10倍于蛋白质,故脂肪组织消失量明显少于蛋白质组织量,而蛋白质相反合成较多时,反可使体重回升,这是人体对限制热卡后的调节过程,因此饮食治疗往往效果不显着,在此情况下,宜鼓励运动疗法以增加热量消耗。

3针灸减肥

有关研究证实:针灸可以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针刺能降低外周5-羟色胺水平,还可增强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产热增加,消耗积存的脂肪,常用针灸处方:

(1)取梁丘,公孙穴:每次针1穴,交替使用,泻法,产生强烈的针感后,再接电针仪20min,起针后在当时所针穴上用麦粒型皮内针,沿皮下刺入1cm左右,留针3天,10次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2)辨证施针:肥胖属脾虚湿阻者,取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平补平泻,三阴交,列缺用补法;肥胖属胃强脾弱,湿热内蕴者,取曲池,支沟,四满,三阴交平补平泻,内庭,腹结用泻法;肥胖属冲任失调,带脉不和者,取支沟,中渚平补平泻,关元,带脉,血海,太溪用补法,隔天施针1次,留针30min,15次为1个疗程。

(3)体针结合耳针:体穴选用天枢,气海,足三里,减肥穴,1次/d,每次30min,起针后适度按摩减肥穴10min,12次为1个疗程,耳穴选用神门,饥点,脾,每次双耳取穴,嘱咐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5次,每次10min,12天为1个疗程。

4耳针减肥

(1)耳压磁珠:耳穴主穴取:内分泌,皮质下,脾,配穴取口,肾上腺,腹,肺,取高斯,直径2mm的磁珠置于4mm×4mm大小的胶布上,然后固定于所取耳穴上,每次取穴4~5个,每天按压3~4次,每次10min,10次为1个疗程。

(2)芒针结合耳针:耳穴取饥点,神门,胃,内分泌为主穴,嗜睡者去神门加兴奋;食欲亢进,口渴欲饮者加渴点;顽固便秘者加大肠;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芒针取穴梁门透归来,梁丘透髀关,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5循经点穴推拿减肥

让患者仰卧位,术者循肺,胃,脾,肾经走行经络进行推拿,点中府,云门,提胃,升胃,腹结,府舍,中脘,气海,关元等穴,然后换俯卧位,推拿膀胱经,点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有并发症加相应经络穴位,隔天推拿治疗1次,每天30min,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

肥胖和原因 第2篇

1、遗传: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40%至50%;父母皆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机率为70%至80%。

2、生理因素:可能源自于患者本身的新陈代谢较亢进,内分泌失调、染色体异常、大脑控制饱食饥饿中枢失控或疾病等因素。

3、心理代偿作用:当儿童心理不安、紧张或受挫折时,会找来甜食、高热量食物,以不断进食来填补心理不安,养成进食过量的习惯。

4、饮食习惯:若家长任由孩童吃高脂及高热量食物,而且经常要他们吃光所提供的食物,甚至以奖励方式来鼓励孩子吃东西,容易令孩子变得肥胖。

5、服用药物:如抗过敏药物、性激素、类固醇、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如何预防肥胖

1、加强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参加一下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爬楼梯、游泳、打球等,既能调整人的心情,有能形成健美的体型。

2、饮食要清淡

少吃甜食,油腻的肉食类,容易使身体肥胖。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膳食纤维,保证身体所需,又不会营养过剩,保持身材的苗条,健康。

3、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伤害,尤其是育龄妇女妊娠期、更年期、老年期等各个年龄阶段,高度警惕。

4、睡眠适当

肥胖和原因 第3篇

1. 国内肥胖研究现状

中国人群的肥胖病出现得比较晚, 一直以低体重著称于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人群营养状态迅速改善, 肥胖者日益增多,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成倍上升, 特别是青少年人群更加明显。199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成年人患病率不足3%。所以长期以来, 中国对肥胖病的防治并不重视, 造成缺乏全国性流行病学普查资料, 缺少中国自己的肥胖病诊断标准等局面。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中国医学工作者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仅在北京成立了全国肥胖症 (病) 研究会, 而且从流行病学、基础、临床研究三个方面, 为肥胖病防治的全面启动做了大量工作。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了中国儿童期、青年期及成年期人群肥胖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 国外肥胖研究现状

世界范围内肥胖群体迅速壮大, 约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和营养过剩, 出现了人口明显肥胖的趋势, 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发展中国家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尽合理, 肥胖发病率也逐年攀升。据估算, 目前世界幅度地砍掉一些基础课程, 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岗位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职特色, 即围绕企业所需的一线技术工人这一培养目标去开设课程, 不能面面俱到。

三、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联合, 走产学合作办学之路

职业教育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 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所谓“订单式”培养, 就是企业急需什么岗位什么技能的人才, 委托学校进行专门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企业就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 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联合,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什么岗位上的人才, 可由学校采取“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决定所选的课程, 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针对性非常强, 企业非常欢迎。学生有一年就是在工厂顶岗实习, 由校企双方选派专业教师和工程师指导, 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置由校企双方制定, 学生在哪个岗位上就重点传授哪个岗位的专业技能知识, 在上岗实习期间就能熟练掌握该岗位的操作技能, 毕业直接留下来在该岗位上工作, 效果很好。

通过校企联合, 走合作办学之路, 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师上体重超重 (包括肥胖) 者至少有12亿。在美国、德国、欧洲等国家肥胖现象比较严重, 法国、芬兰、俄罗斯、日本、科威特等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并呈现低龄化趋势。由于人群肥胖率呈现全球性的升高, 肥胖正在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 因此, 对肥胖的研究, 包括病因、发病机理、防治手段等, 成为国际一大热点。减肥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全球, 至今长盛不衰。中国受此浪潮的影响, 减肥产品迅速兴起并占领市场, 几乎占据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3. 对肥胖的认识

医学意义上的肥胖, 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 是体内脂肪, 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遗传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三大类。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属于前者, 单纯性肥胖所占比例最大。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肥胖, 医学上也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 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关。所谓继发性肥胖, 是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 也就是说继发性肥胖是有因可查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较小。遗传性肥胖主要指遗传物质 (染色体、DNA) 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 这种肥胖极为罕见, 常有家族倾向。肥胖是一种易发现的明显的却又复杂的代谢失调症, 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也就是说肥胖本质是一种信号, 预示机体存在更难预防和治愈的严重“疾病”。尽管如此, 人们还是在积极寻求预防或治疗肥胖的有效措施。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营养状况的改善, 生活方式及膳食模式的变化, 加之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 导致不少人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形体美, 而且给人们造成心理负担, 更会引发各种疾病, 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大学生已进入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 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体形是否匀称和健美, 将对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择业及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研究大学生的肥胖现状, 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并制订相应的对策, 为有针对性地教育与科学健身资力量的不足。职业教育在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方面, 相对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 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的, 这些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不低, 但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这些恰恰是职业教育最需要的。通过校企联合、产学合作, 学校可以聘请那些在工厂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上课, 既可提高教学质量, 又可弥补高职院校师资的不足, 还可帮助高校教师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通过校企联合, 走合作办学之路, 职业学校可以从相关企业中获取大量信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哪些专业社会需要, 学校了如指掌。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高等学校封闭式办学的弊端,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社会欢迎。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应有独特之处, 只有办出特色,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它的特色之处就是有自己特定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当前, 尽管职业教育在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作为一个新兴事业,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将会日益显现出勃勃生机, 职业教育将前途无量。

大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重庆

摘要:作者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必要性, 其次从目标、原则、理念、要素、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构想, 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大学教育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目前大学教育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 典型的“满堂灌”的做法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教育模式,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不符合现阶段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因此抓住课堂教学, 利用各种实提供依据就具有重要意义。

4. 导致肥胖的饮食原因4.1饮食结构不合理

脂肪的营养价值在于提供给人类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及脂肪酸。这些物质与人体的视力、皮肤、骨骼等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脂肪的产热量一般是同等重量蛋白、碳水化合物的1倍多 (1克脂肪产热9000卡, 1克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产热量为4000卡) , 肥胖者多偏爱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奶类等高脂肪饮食, 易使热量摄入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大学生进食的肉食中, 猪肉占85%, 禽肉只占10%。这种结构很不合理, 因为猪肉脂肪含量很高, 一般为50%左右, 即使瘦猪肉脂肪含量也接近30%。这样就使脂肪摄入远远超过限量。此外, 动物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不仅能导致肥胖而且置放在血浆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转, 所以嗜好高脂食物也是高血脂症的主要原因。三大营养素中, 碳水化合物饱腹感低, 易吸收, 可增加食欲, 大学生肥胖群体较多喜食甜食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刺激胰岛素分泌, 特别是单糖和双糖极易被吸收, 迅速进入血液, 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 而胰岛素的急剧大量分泌又使血糖下降, 这时人又会出现饥饿感, 必须依靠进食来充饥,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能量超过消耗, 哪怕只是糖类, 结果也会使人的体重渐增。另外, 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早餐不吃, 中餐丰盛, 晚餐过饱, 而人的代谢以上午最旺盛, 下午逐渐减慢, 到晚上最低, 特别是睡前加餐易使能量储存。更有的大学生一日三餐不按时进餐, 甚至把一日三餐集中在晚上, 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且量又大, 吃饭后又缺少运动, 久之极易发胖。

4.2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科学的用餐时间

大学生吃零食的现象普遍。大学生在选择零食时首先考虑口味和口感, 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考虑到营养因素。爱吃零食、爱喝酒是大学生肥胖的原因之一。吃零食过多会造成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 有些人有意识无意识地进食 (多种零食含热量较高, 如100克花生、瓜子仁、巧克力均可产热500千卡热量, 等于食用150克主食) 。吃零食使能量摄入除一日三餐外又增加了相当部分, 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乙醇是高热量物质, 1ml乙醇能产生7千卡的热量, 仅次于脂肪 (每100克白酒的热量为232千卡, 每100克红酒的热量为39千卡) 。所以有饮酒习惯的大学生容易发胖。用餐时间的长短对肥胖也有一定的

践性教学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必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的要求———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 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十一五”时期我国也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此外,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影响。众多肥胖者, 往往多食、不节制, 所以摄食过量是肥胖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食过快在肥胖患者中也较常见, 从开始进食到形成饱腹感是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饱感中枢) 接受胃神经末梢 (牵张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渗透压感受器) 刺激形成的反射过程, 在进食后20分钟左右, 大脑的饱食中枢才会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进食速度过快者, 在饱腹中枢尚未兴奋时进食量已超过人体生长与消耗所需能量。进食速度越快, 达到同样饱腹所需的食物就越多, 摄入的能量就会过多, 从而助长肥胖。

4.3营养素摄入不均衡

人们普遍认为, 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然而, 研究结果表明, 某些单纯性肥胖体内缺乏促进脂肪转化为热量的一些营养素包括Vit B6、Vit B12、Vit C、尼克酸及锌、铁、镁的这些物质的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受阻。当人们因偏食使上述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时, 脂肪食的氧化分解速度减慢。此外, 当微量元素锌、镁缺乏时, 体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加, 脂肪生长因子活性增加。大学生一般以学校食堂为就餐地点, 饮食搭配不够合理, 营养素摄入不均衡, 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肥胖。

5. 结语

肥胖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 发现肥胖原因, 治疗和预防肥胖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利涛.四川省女大学生健身减肥运动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9) :165.

[2]林景兰, 吴忠燕.福建师范大学女生对肥胖的关注和认识[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 (11) :163-164.

[3]莫晓东, 星一.259名大学生体质量超标及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6, (06) :584-586.

[4]汪明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研究[J].教育与职, 2006, (30) :185-187.

[5]盛志业.肥胖的药物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1, (21) :76-77.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和判断标准 第4篇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此类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人们的食欲,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

喂养过度是肥胖的物质基础。过食,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造成肥胖,而人体脂肪含量与食物中脂肪含量相关。婴儿期肥胖受出生体重、喂奶量和过早添加固体食品等影响。孕母怀孕后期摄食过多、体重增加过速或患糖尿病,会使胎儿体脂过多和出生时超重。婴儿和儿童期摄食过度可以成为成人期肥胖的原因。饮食习惯、食品的质和量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已步入小康,食物摄入可以任选所爱,尤其有些独生子女除摄食过度,尚偏爱荤食、油腻、甜食和零食,使能量更多储存,肥胖发生率增高。

生活方式

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工业化国家久坐的生活方式,使肥胖发生率上升。近10年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在我国蔓延,例如学龄儿童缺乏运动,每天放学后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或有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

现有观点认为,电视与肥胖有因果关系,电视中往往会介绍大量美味、可口的食品,使小儿食欲大增;而且在看电视过程中由于运动减少,代谢率随之下降,从而使肥胖发生。WHO介绍的各年龄组每天能量需要量对久坐生活的儿童可能过高。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影响肥胖是很复杂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和肥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在人们从贫困走向富庶的阶段,往往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而蛋白质摄入不足,这种“小康型饮食”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性的肥胖。在发达国家,层次高的富裕家庭肥胖发病率低于层次低的低收入家庭。因为前者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多,知道肥胖的危害,摄食以高蛋白、蔬菜、水果为主,重视体育锻炼;而后者对发生肥胖并无心理压力,选择食物多考虑口味,忽视体育锻炼。不发达国家,则富裕家庭中肥胖发病率高于贫困家庭,因为前者以食物的充沛和口味为满足,将肥胖与生活水平高相联系;而贫困家庭则因吃不好、吃不饱而肥胖发病率低。

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食超量和能量消耗减少,造成了能量正性平衡的结果。现一致认为调节摄食的中枢位于我们大脑的一个特殊结构—下丘脑,其外侧是饥饿中枢、内侧核是饱足中枢。多种复杂的因素可作为信号物质,通过神经、体液向摄食中枢发出信号,促使其调节摄食活动。如食物的可得性、色、香、味等,通过胃肠道的感受系统向摄食中枢发出信号,从而引起食欲。在此过程中,体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均可能参与调节。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肥胖

此部分的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其肥胖的原因即是原发病。如皮质醇增多症、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劳-蒙-毕综合征、贝-韦综合征等疾病均可以导致肥胖表现。

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

年龄别体重

根据不同年龄体重的正常值来检测肥胖。方法简单,适用于小年龄儿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为超重,超过3个标准差为肥胖(有标准表格)。用体重作为判定标准时,还要考虑身高和体型,同一年龄的孩子,身高偏高孩子的体重比偏矮的孩子要重,因此,需同时目测孩子的体型以减少误差。

皮褶厚度

是直接测量局部体脂的一个方法。皮下脂肪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的关系与年龄、性别、脂肪堆积量及测量技术有关。成人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三分之一,在新生儿则占70%~80%。目前国内尚无不同年龄组儿童皮褶厚度正常百分位数可参考。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此数值在儿童青少年期,随年龄而变化。BMI处于同年龄85百分位以上者为超重。在成年人,1998年WHO公布的标准为:BMI介于18.5~24.9为正常;25.0~29.9为超重;≥30.0为肥胖。其中30.0~34.9为Ⅰ度,35.0~39.9为Ⅱ度,≥40.0为Ⅲ度。考虑到亚洲人的遗传及环境因素和局部脂肪积聚的特点与欧美人不同,2000年2月,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人体重分级建议,即:BMI介于18.5~22.9为正常;≥23.0为超重;25.0~29.9为Ⅰ度肥胖;≥30.0为Ⅱ度肥胖。

身高标准体重

儿童肥胖的原因 第5篇

遗传因素 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32% ~ 34%;父母双方均肥胖,子女肥胖可能性为50% ~ 60%。

进食过多,营养过剩 儿童肥胖与热量消耗有很大的关系,而导致消耗过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运动过少 目前,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加上父母盲目地给孩子增加课外学习,致使孩子体力活动越来越少。

社会心理因素 孩子的功课负担越来越重,家长便认为就应给孩子多增加营养,盲目地给孩子进补。另外,孩子为了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也会有意或无意借助吃零食来缓解精神紧张,长此以往,就造成了肥胖。

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

1、血脂高。肥胖儿童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血脂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2、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为维持糖代谢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引起糖尿病。

3、易诱发脂肪肝。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病率高达80%,儿童肥胖是诱发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是肥胖儿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信号。

4、易患呼吸道疾病。肥胖儿童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隔运动受限,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疾病。

5、易患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是15%,明显高于正常儿童(4%)。

6、免疫功能低下。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尤以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因而易患感染性疾病。

7、性早熟。肥胖儿童男性血睾酮含量及女性血清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体脂增多可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使下丘脑对循环中性激素阈值的敏感性降低,出现性早熟。性发育提前可引起性意识,会较早产生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儿童学习和生活。

导致肥胖的原因 第6篇

肥胖

病因

1.遗传因素

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3.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褐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褐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褐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谓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褐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5.其他

造成肥胖的原因 第7篇

由于小时候不注意减肥,造成人体产生过多的脂肪细胞,脂肪细胞成人后不会再增多只会增大,可以说是你从小打下了肥胖的基础。

造成肥胖的原因三、新陈代谢的降低导致肥胖

人到中年后由于新陈代谢率降低易发胖;营养不均,只吃肉类和垃圾食品(没有营养的食品)不吃水果蔬菜也会使新陈代谢率降低易而肥胖。

浅析肥胖形成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第8篇

肥胖是体内脂肪, 尤其是甘油三酯积累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 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增加, 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大量证据表明, 正常人体脂肪组织含有大约300~350亿个脂肪细胞, 当其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时, 就会对健康、长寿产生不良影响[1]。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将肥胖宣布为一种疾病。

肥胖病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称为单纯性肥胖病或获得性肥胖病, 约占肥胖病人总数的95%。它是一种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慢性疾病, 或者说它是一种低度炎症反应综合征, 主要与生活方式相关, 以暴饮暴食、体力活动过少、行为偏差为特征。另一类是继发性肥胖病, 约占肥胖病人总数的5%。它是由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发展而引起, 或由遗传因素、外伤后或服用某些药物所引起。

2 肥胖产生的原因

2.1 营养过剩

肥胖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属于世界性疾病, 它与艾滋病、吸毒和酗酒共同组成了新的四大社会医学难题[2]。从理论上说, 人体发胖是由于脂肪在身体中过度堆积所致。有人将造成单纯性肥胖的原因归纳为“三多一少”, 即吃得多, 喝得多, 睡得多, 身体活动少。据科学家统计, 19世纪中叶前, 地球上生产和生活使用的全部动力96%来自人和家畜肌肉的力量, 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 人与家畜的“肌肉动力”仅占1%, 其余被机械化与自动化所替代。毫无疑问, 若供给人体的营养超过了每日消耗所需时, 多余的营养物质便会转化为脂肪, 并储存于脂肪细胞内, 导致肥胖, 这种肥胖称之为单纯性肥胖, 亦叫“主动肥胖”。如果每天脂肪的“吸收”比体力消耗的“支出”多15 g时, 则每月体重可增加0.5 kg, 每年则可增加6 kg左右[3]。

2.2 代谢失调

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着营养物质的吸收、贮备和利用。实验证明, 下丘脑在保持相对恒定的能量贮备和体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体内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平衡系统。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毁损可刺激食欲, 造成肥胖。当食欲亢进时, 血液中的血糖在高水平胰岛素作用下进入脂细胞的量增多, 同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高, 也促进脂细胞摄取脂肪酶, 从而增加了脂细胞内脂肪的合成, 引起体重快速增加[3]。

脂肪组织由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组成。白色脂肪组织将过剩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贮存, 作为贮备能源在必要时分解产能。棕色脂肪组织是一种产热器官, 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 交感神经刺激细胞内脂肪燃烧, 从而决定机体的代谢水平。由此可见, 棕色脂肪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总调节, 将体内多余的热量向体外散发, 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有些肥胖症病人饮食并不过量, 甚至节食和加大运动量, 但体重仍有增无减, 这类肥胖称“被动肥胖”。其原因可能是棕色脂肪组织不能发挥正常的产热作用, 其产热功能发生了障碍所致。部分肥胖者甲状腺浓度正常而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 这很可能与棕色脂肪组织活性降低有关。

2.3 遗传

Bouchard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脂率主要受遗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4]。若双亲中有一方肥胖, 那么孩子肥胖的几率为25%~50%;若双亲均肥胖, 那么孩子肥胖的几率为50%~75%。近年来研究表明, 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等都有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 其中遗传基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体重调节是由一个相对庞大的基因组决定的, 基因筛选的结果表明, 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基因位于2、10、11和20号染色体上, 一般将其称为“肥胖基因”。肥胖病人的基因突变, 血清中肥胖基因的表达蛋白苗条素水平低下, 但有些肥胖者血清苗条素水平反而高于正常人, 可能是苗条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

2.4“节俭基因型”学说

1962年, Neel首先提出“节俭基因型”学说, 该学说认为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俭基因”, 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 以适应恶劣环境。从理论上讲, 生存至今的人类都具有“节俭基因”, 即在食物丰富时能大量进食, 大量分泌胰岛素并将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5]。“节俭基因”有利于人类的进化, 是人类适应恶劣环境的产物, 但今天“节俭基因”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3 肥胖的危害

3.1 肥胖与身体健康

调查显示, 肥胖对人体健康状况有明显影响, 比如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6]。体重指数过高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子, 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 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成倍增加。再如,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也密切相关。肥胖病人的血压高, 其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升高, 升高程度与肥胖的程度一致。肥胖病人脂肪组织大量增加导致血循环增加, 心脏每分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 使心脏长期负担过重, 左心室肥厚而导致血压升高。由于左心室肥厚可增加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几率, 因而肥胖还与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有关。另外, 肥胖病人大多伴有脂质代谢紊乱, 使血液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异常增加而形成高脂血症。

此外, 严重肥胖病人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容易感冒和引发炎症。肥胖病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是令人担忧的, 对于这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疗, 消除肥胖是最有效的方法。

3.2 肥胖与心理健康

肥胖在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 与常人相比, 肥胖病人强迫、焦虑、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高于常人。相对于正常体重者, 肥胖病人除了因其本身的遗传因素, 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价值观的变迁、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消极影响以及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心理负担等均可造成他们不良心理状况的产生外, 同时因肥胖而对体型的过度关注以及减肥心理和经历对其心理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 因此肥胖病人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正常体重者。

3.3 肥胖与日常生活

肥胖还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使人们行动不便, 活动困难, 妨碍社会交往, 影响形体美, 形成精神负担, 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

肥胖对经济也有很大影响。在美国, 人们日渐增长的腰围也给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数据显示, 美国人每年用于治疗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费用高达907亿美元。与常人相比, 每名肥胖症病人在用药和治疗方面每年平均多花费1 034美元。

4 肥胖的控制方法

4.1 非运动减肥方法

4.1.1 药物减肥

药物减肥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刺激达到减肥的目的, 如食欲抑制剂减肥法, 主要是通过下丘脑食欲中枢影响进食行为;影响消化吸收的药物减肥主要是通过对胃肠道的负面影响, 减少能量与营养的吸收、增加饱腹感以及影响胃肠道激素释放等。药物在减肥中效果有限, 如食欲抑制药物———芬氟拉明, 最多仅能降低病人体重的1/10, 而且在减肥过程中, 体重的下降还以水分的丢失为主, 由于其具有潜在的心脏毒性, 会危及生命, 已于1997年被禁用[7]。

并非所有的肥胖病人都适用减肥药, 只有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无效的情况下, 才可考虑药物治疗[8]。

4.1.2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主要采用耳针、体针、灸法、梅花针、芒针5种方法。其中, 应用推广范围最大的是耳针减肥[9], 且主要以耳穴埋针、耳穴压豆最为常用。灸法减肥效果不显著, 亦少被临床采用。针灸减肥往往由于人们不能长期坚持而影响疗效。

4.1.3节食减肥

由于肥胖经常是摄取与消耗的能量不平衡, 摄取大于消耗而引起的, 所以对一部分肥胖者采取节食可以达到减重的目的。节食减肥的关键是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取, 节食过程中应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食品为首选, 同时要保证全面摄取营养素, 避免营养缺乏损害身体健康。控制饮食要从合理的营养角度出发, 不能盲目、无限制地节食, 也不能控制机体的摄水量。三大热源物质的热量占比应当是:碳水化合物55%~60%, 脂肪20%~25%, 蛋白质15%~20%, 重量比约为4:1:1[10]。节食减肥应有合理的方法做指导, 否则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从而造成营养缺乏症,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4.1.4 脱水减肥

脱水主要是通过穿不透气的衣服进行运动, 使人体大量出汗, 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对于非运动员来讲, 脱水减肥法是不可取的。

4.1.5 外科减肥

外科减肥主要是借助手术进行减肥。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采用的外科减肥方法主要有吸脂术、空回肠分流术、胆囊-胰液改道术等。大量的实验证明, 通过外科减肥法进行手术后, 常会出现胃肠不适、急性肝衰竭、关节炎和多种营养缺乏等合并症。这种减肥方法减肥不彻底, 病人往往还会重新胖起来, 还要担心医院的信誉和业务能力[11]。因此, 外科手术减肥法没能受到广大减肥者的青睐。

4.1.6 心理控制减肥

在用控制饮食和参加运动等综合方法治疗肥胖时, 美国医学会研究了一种新技术, 那就是充分重视思维因素对减肥的作用。它建议: (1) 要有好的心情, 良好的心情可以保证减肥的顺利进行。 (2) 从内心坚定减肥的决心。比如当自己因受美味的食物所吸引而禁不住吃上一口, 然后发现错了, 索性错上加错, 继续吃。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发现错时及时改正是来得及的, 千万不可错上加错。 (3) 杜绝自己无聊时用进食打发时间的行为, 在自己身边最好不要有冰淇淋之类的食物。 (4) 当自己因控制减肥而焦虑时, 离开自己常在的环境, 找朋友聊天。

4.2 运动减肥方法

4.2.1 运动治疗原理

(1) 运动可增加人体热能消耗。运动引起脂肪氧化、糖原消耗, 使体温升高, 可使基础代谢率提高, 增加热能消耗。热能消耗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有关, 适量或长期运动使总热能消耗增大。

(2) 运动对体成分的影响。长期进行规律训练可使人体的肌肉重量增加, 如参加慢跑运动训练后, 肌肉重量增加而体脂减少;力量训练, 如举重、摔跤等运动项目, 有助于肌肉重量的增加。由此看出, 运动不仅仅可以减少体脂, 而且能够增加肌肉重量。

(3) 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运动可以提高脂肪酶的活性, 从而加速脂肪的分解, 运动中分解的脂肪主要是游离脂肪酸, 它被释放到运动的肌肉里, 然后被肌肉组织氧化消除掉。运动可使甘油三酯的消除率加快, 这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关。

4.2.2 运动与控制饮食相结合

运动训练可降低体重, 如果再加以饮食控制则对降低体重更为有效。有一项研究:对231人进行运动训练和饮食限制, 观察1年, 发现平均减重8.7 kg, 减少的体成分大部分是脂肪;若仅仅控制饮食, 则平均减体重5.1 kg。这说明运动结合控制饮食的措施有明显的减体重作用。治疗肥胖应以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 不能单靠服用减肥药物, 长期服药易发生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科.肥胖与能量代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8 (4) :62-64.

[2]刘国良, 罗邦尧, 周北凡, 等.肥胖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9) :513.

[3]李建达.运动与膳食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和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08.

[4]罗兴华.单纯性肥胖与有氧运动关系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26 (5) :48-49.

[5]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贺道远.肥胖与运动减肥[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30-31.

[7]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 (综述)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1) :62-63.

[8]张玉秋.吃减肥药不如运动[J].中国保健营养, 2004 (3) :10-11.

[9]杨海霞.针灸减肥的临床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4 (3) :35-36.

[10]王安利.另眼看减肥[J].健康, 2006 (1) :26.

肥胖另有原因 第9篇

的确,肥胖是有原因的。今天,肥胖者除了可以从基因等方面找到客观原因外,科学研究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推卸自身责任的“借口”——肥胖者的肠道内有“肥胖细菌”,是“肥胖细菌”引起他们发胖的。如果真是这样,也许还可能找到一种减肥的灵丹妙药,肥胖者可能有福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杰弗瑞·戈登等人发现,肥胖者肠道内游弋着一种与苗条者体内迥然不同的细菌。前者体内的微生物群实际上是在帮助肥胖者发胖。在人和小鼠身上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小鼠身上的实验发现,把肥胖小鼠肠道内的特殊细菌移植到其他正常小鼠肠道内,后者也变得比正常小鼠肥胖了。由此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肥胖细菌”从食物吸收了过多的卡路里(能量),后者被身体吸收并沉积起来成为多余的脂肪,肥胖便形成了。因为,生物在获取能量上稍有不同,就可能对肥胖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的肠道中都寄居着数以亿计的不同的细菌和其他小小的寄生虫。这些微生物是人体所必须的,因为它们除了帮助分解食物外,还能防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戈登等人提出,人体内的混合细菌群有可能是肥胖的一个因素,也因此可以成为控制肥胖的途径。他们收集并提取12名肥胖志愿者粪便中的细菌,并用基因遗传序列鉴定不同的细菌种类,最后与5名瘦的志愿者粪便中的细菌进行比较。

这两组志愿者的细菌大多数都可归为两类细菌,一大类是厚壁菌门,包括李斯特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另一大类是拟杆菌门。对比发现,肥胖者比瘦者多出约20%的厚壁菌,同时又比瘦者少了约90%的拟杆菌。也就是说肥胖者的厚壁菌多而拟杆菌极少。

然后在一年的时间内对肥胖志愿者给予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结果他们体重最多减少了约25%。在这段时间,肥胖者体内的厚壁菌比例有了下降,而拟杆菌的比例则上升了。当然,这两类细菌的比例水平尚未达到瘦者体内两种细菌的比例。

这个结果说明人体体重的调节与肠道内的细菌有关,而肥胖可能搅乱了正常的细菌平衡。在小鼠身上做的实验则进一步证明,如果改变细菌类型就能够影响体重,比如减少厚壁菌的数量,增加拟杆菌的数量,可能会让人减肥。

随后研究人员又提取瘦鼠和肥鼠肠道中的细菌,把这些提取的细菌注入那些肠道内没有这些细菌的小鼠肠道内,因为这些小鼠是在消毒的笼子中长大的。两周之后,结果显现了。那些注射了“肥胖细菌”(从肥鼠体内提取的细菌)的小鼠比接受了“瘦细菌”(从瘦鼠体内提取的细菌)的小鼠的脂肪量大约增加了二倍。尽管脂肪量的增加只是以克为单位,但也足以说明小鼠的肥胖显著增加了。而且,实验只有两周时间,如果随着时间推移,接受了“肥胖细菌”的小鼠将会一路肥胖下去,会有更戏剧性的效果。

小鼠实验也提示细菌是怎样对肥胖起作用的。研究人员发现,经遗传工程改造而变肥的小鼠也有更多的肠道厚壁菌,而且它们的肠道中的细菌在整体上有更多的分解难消化的食物纤维成分的基因。这意味着肥胖小鼠能从它们所吃的食物吸收更多的能量。从它们吃入的食物的能量与排出粪便的能量相比较就知道它们吸收了更多的能量。

当然,也有专业人员认为细菌类别与肥胖有关闻所未闻,因为有大量内容并没有证实。而且也不清楚肠道细菌是否真的催人肥胖,而其他因素是否就不重要。同时,如果真是“肥胖细菌”造成的肥胖,那么瘦人与肥胖者一起吃饭是否会被传染“肥胖细菌”而发胖?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戈登坚持认为能够比较清楚地证实肠道菌所产生的化合物影响脂肪的沉积,而且还可能利用肠道菌作为治疗肥胖的一种新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目前还不明了。因为不清楚是否可以把厚壁菌去除或减少,并增加拟杆菌就可以减肥。而且,这种增减肠道内细菌的作法是否会引起肠道中菌群平衡的失调也是一个未知数。

上一篇:7项组织生活制度下一篇:导致儿童身体健康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