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2024-07-07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精选12篇)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1篇

*是殷都区远近闻名的私营企业家,他创办的西郊铁合金厂拥有职工480余人,资产达3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年,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他毅然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红红火火的企业托付给了二弟管理,自己一心一意地作起了“村官”。

上任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南流寺村从一个昔日方圆有名的穷村、脏村、落后村,变成了殷都区公认的小康村、文明村、明星村,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流寺现象”。20*年,南流寺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本人也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年,该村党支部被组织部门推荐为受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修通民心路

多年来,村内道坑洼不平,污水横流,群众出行不便,对此反映非常强烈。上任伊始,*就把修建村中道路作为为群众办的第一件实事。

要修路,谈何容易!村集体经济账面资金为零,修路的钱从哪里来?道路取直,涉及到74户村民的拆迁,怎么补偿,怎么安置?历届干部在这两个问题面前知难而退。

*自己首先拿出30万元。同时积极向周边企业集资,号召党员干部捐款,短短三天时间,40万元修路款全部到位。

为了做好拆迁工作,不影响工程施工,*和“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协商补偿和安置方案。村民白天不在家,夜里上门做工作;个别村民不理解,就苦口婆心、反复向他们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74户村民的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修路期间,*上下协调,监督质量,催促工期,日夜奔波在工地,叮嘱安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为了工作方便,他从城里搬会了农村,把铺盖搬到了村委会。

正在修路的关键当口,一场罕见的大雨骤至。新铺设的地下水管道还没有安装完毕,瓢泼般的大雨眨眼间就把地沟灌满了。地沟里的水越积越深,路基随时都可能被冲垮,地下水管道随时都有可能被冲走,形势越来越危急。倾盆大雨中,*带领两委一班人手拿钢钎,二话没说,跳进了齐腰深的水沟。看到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跑回家里拿起工具,加入了抢险的行列。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了一曲干群互相理解支持的大合唱。风停了,雨住了,新修的道路、新装的下水管道安然无恙。

短短两个月,村中主干道完工;又用2个月时间,村中小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

路不仅修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也修到每个村民的心上。从这条路,广大党员干部看到了*的作风,也感受到了*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的情怀。就连以前对他有看法的村民也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新一届两委班子能够将路修起来,太了不起了,这是一个为群众干实事的好班子”。

架起致富桥

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基础。*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了从思富到致富的转变。

南流寺村濒临安钢、电厂,紧靠安林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多年来,由于眼界不开阔,保本守摊思想严重,群众靠着摇钱树过苦日子,捧着聚宝盆过穷日子。

*一上任,就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引导干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先后邀请市、区规划设计院、土地等部门的专家领导,为广大广大党员干部授课,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广大干部党员远赴刘庄、耿庄、西辛庄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强化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发展经济的意识。

党员干部的见识多了,思想活了,一门心思想思致富、想致富了。*见时机成熟,及时转变工作重心,集中“两委”精力,发展集体经济。首先,优化投资环境。联合周边北流寺、郭流寺、骈家庄等村建成了千亩“天盛工业园区”,“栽下梧桐树,单等凤凰来”。其次,抓住安林大道环境整治这个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年,先后有12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并且全部顺利投产;20*年,投资3000余万元的贞元钢瓶项目和二甲醚项目入驻,预计年底即可建成投产。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80万元。

“天盛工业园区”的建成,不仅富了集体经济,也带富了村民。两年来,工业园区先后为村民提供了800余个就业岗位。围绕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年底,南流寺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210元。

解好疑难事

在村“两委”会上,*经常对干部讲:“咱当干部就是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只要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管咱们作多大难、受多少委屈,绝对不能含糊。”

由于历史原因,南流寺村20年来没有方过一处房基地,好多村民的住房变成了危房,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纠纷不断,上访不断。20*年,*和支部一班人主动联系区、乡土地、城建等部门,搞规划,跑手续,先后帮助120余户建房困难户盖起了新房,一举解决了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因为房基地问题,闹了20年矛盾的孙振平、孙明新两家,也顺顺当当地搬进了新居,20年的积怨一朝冰消雪融。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内一度赌博成风,既影响村民家庭关系,又容易引发治安隐患。为引导村民远离赌博,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又带领“两委”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漫步机、扭腰器、单双杠等31套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建成了一座环境幽雅、设施齐全的健身苑;重修了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门球场、棋牌室,成立了图书室,依托文化大院,组建了12支群众性文化娱乐团队。20*年,又投资5万余元,建立了建立了高标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如今,健身苑、棋牌室、图书室的吸引力超过了麻将的吸引力,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是健康、关注的是科学、追捧的是文明。

同时,村里还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了“三争三促”、“好邻居”、“好媳妇”等各项评比活动,每年都要评出一批科技致富户、尊老爱幼户、遵纪守法户、卫生户、诚信户、文明户、文明村,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并对他们的事迹在广播里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进一步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2篇

我叫李**,今年32岁。2002年通过选举担任**街道办事处韩家疃村党支部书记、04年又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三年来,自己时时处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全村父老乡亲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赢得了全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使我村迅速从一个原本全市挂

号的混乱村,现发展为村里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有后劲的新农村。下面,把自己几年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一、作为一名党员,当全村党员信任、村里工作需要时,我必须勇敢站出来,接受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村在全市来讲是相当有名的,最红火时,集体总资产在2000多万元以上。97年以来,由于两委班子在干部利益、亲朋好友利益与群众利益摆放位置上出现问题,以及支部内部、两委之间闹不团结等其它原因,导致班子软弱涣散,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中管理一片混乱,干群关系日趋恶化。村办公室要么关着门,村干部各忙自家事;要么开门后村干部不干事、只知打扑克喝血混工资。老百姓越看气越大,以至办公室一开门,就有群众来出气,不是骂干部,就是踢门摔杯砸电视。最终达到严重对立,造成轰动全市的大规模集体访事件。到02年,村中一片混乱,歪风邪气盛行。村办公室设施经常被村民砸坏,大小字报满天飞,乱抢乱占、乱搭乱建愈演愈烈,集体土地被随便占用。面对村里这种局面,登州街道办事处十分重视,在多次派工作队进驻整治无效的情况下,顺应民意,决定对村支部提前进行改选。办事处领导通过走访了解和考查,于是就找到我,动员我回村参加党支部竞选。我是73年出生,中学毕业后在公安系统干了10年临时工,95年在**公安分局入的党。2000年因为政策原因,离开公安,组织关系迁回村里,人在城里一家较大的建筑公司干业务主管。这个消息对我来讲十分突然,原先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当时我在建筑公司,一年下来,收入十万二十万不成问题。而且我也产生了积蓄点资金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念头,并已有了目标和方向。这一突然而来的消息,在我心中引起强烈震动,一连几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是当老板,还是回村参选?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反复了上百遍。脑海中,一会儿是腰缠满贯的阔老板、一会儿是在村中为百姓服务当村官的种种辛酸。想着想着,在公安入党宣誓时的画面闪入我的脑海。入党誓词中讲: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知道了人应该为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我又应该追求什么;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我爱岗敬业,无论内勤、外勤,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一个临时工连年被评为先进。一边想着入党誓词,一边想着村里的混乱局面,尤其看到支部农历八月十五给党员发礼品被抢;两委开会,不是干部自己闹、就是群众找茬搅会场;村里因电费管理混乱收不上电费被停电3个月,家家户户点蜡烛,冰箱、彩电、自来水都成摆设等种种严重现实,我再也按捺不住。既然入党宣了誓,就要照着誓言做!自己是属牛的,又是小青年。现在有机会让自己为全村父老乡亲俯首当回孺子牛,自己就不应该逃避!大不了韩疃村少了一个小老板,而干好了韩疃村1000多父老乡亲就可能会有个好日子过。于是,我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回到村里参加选举,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的挑选。几天后,支部选举结束,全村40多名党员,自己以三分之二票入选,并被选为支部书记。自此,在我的人生旅途上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二、既然走上了支部书记这个岗位,面对村里混乱局面,就要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3篇

见到曾青珍, 你也许会在心里嘀咕:这个朴实中带着几分羞涩、微笑中透着几分坚强, 却是在村里一干就干了四个年头的女村支书吗?然而, 就是这个兼具美丽与刚强的80后女孩, 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扎根农村, 汲取农村土壤中丰富的“养分”, 在赣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挥洒汗水, 演绎着平凡而又厚实的青春。

铿锵玫瑰显本色

俗话说:“上面千根线, 下面一针穿”, 讲的就是基层工作的繁杂与琐碎, 大到村级建设, 经济发展, 小到婆媳关系, 邻里纠纷。无论事情大小对百姓来说都是大事, 都要认真对待解决, 工作难度大, 有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误解和责难。自她担任村书记后, 她很注重与班子成员搞好关系, 主动与两委成员沟通交流, 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 为了能够迅速进入岗位角色, 她主动向老党员、老村干部们虚心请教, 坚持深入农户调查走访, 做好走访记录, 很快便掌握了全村村情, 找出了村发展规划路径。

绚烂杜鹃笑春风

2012年6月28日是一个让900多万赣南人民高兴的日子,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 给仍居住在土坯房里的农户带来了福音, 在南康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浮石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首次在罗坳村伏潭埠开展土坯房集中建设改造试点。

要建房, 先拆旧。刚开始, 村民们都不愿拆除老房, 因为谁也没有把握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谁也不愿离开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房子, 所以很多村民始终举棋不定。为推进危旧土坯房改造, 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土坯房改造中来, 她带领村干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重点宣传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的同时, 还就村庄规划、土坯房改造实施时间、道路硬化、户型选择、房屋装饰、环境整治等事项进行了研究, 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没有样板, 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光说不做可不行, 群众信不过。

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 她特意找到了伏潭埠的一户姓邓的村民, 邓大爷建房愿望迫切, 加上地理位置特别好, 更有示范带动作用, 一直以来, 他就想像城里人一样, 盼着能住上“洋房”, 但由于家里条件不宽裕, 祖祖辈辈都仍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几间土坯房里。曾青珍一次次的上门向他及家人详细讲解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及政府补助情况, 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 邓大爷最终同意了拆除老房, 但是问题又来了, 农村建房有个习俗, 为图个吉利风水, 要选个好日子, 他找人算了算日子, 说当年不适合建房, 得来年。眼看工作没点起色, 她心里很着急, 并下定决心, 一定要说服邓大爷。后来, 她又一次次的上门劝说, 并找了很多建房新户型, 给他讲了很多农村建房案例, 没有化不了的冰, 在她的诚心和努力下, 最终打动了他们一家人, 也打消了他的思想顾虑。不多久, 他就率先带动拆除旧房。如今邓大爷已住进了“洋房”, 他曾感慨的说:“中央出台的政策好, 也要我们的基层干部落实得好, 以前建这么漂亮的房子想都不敢想, 现在这么快就住进了新房, 圆了我的新房梦”。看到邓家的房子建的这么漂亮, 有些村民也心动了, 后来, 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大部队”统一进行了土坯房拆旧建新改造。

为了能让村民在年前搬进新房过年, 曾青珍连续一两个月每天都在那里蹲点, 白天督促施工进度, 晚上就到村民家做工作。如今, 伏潭埠80余户农户已经告别了土坯房, 按照赣南客家民居风格装饰搬进了新房。从连片的破旧矮小土坯房变成了统一规划、整洁有序的新社区。沐浴着党的和煦阳光, 伏潭埠人民永远不忘党恩, 特建了座“感恩亭”, 寓意苏区人民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曾青珍的皮肤黑了, 但她说她这心里却暖了。

“这样的书记是会做事的书记, 我们都支持她。”村民何圣明这样说。

葵花向阳心向党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为了当好这个“火车头”, 曾青珍认真处理好班子内部矛盾, 不循私, 不贪权, 作风正派。认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等60多次, 发展党员4人,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人, 建立了党员联户带动工作机制, 建立了“126”工作机制, 把伏潭埠打造成新型村落社区。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办事,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她又积极筹划成立了伏潭埠社区服务中心, 建立了“一会六站”工作机制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为更好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还专门设立了“群众说事室”, 安排“三送”干部、村干部轮流到“说事室”值班, 用心倾听民声, 让“说事室”成为“社情民意集装箱”, 用情办理民事, 让“说事室”成为“民事办理站”, 用理化解纷争, 让“说事室”成为“矛盾调处室”。 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罗坳村屡屡获得先进荣誉称号, 曾青珍也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赣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赣州市十佳女村官”等荣誉称号。

现在全国有20多万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 我只是其中最平凡的一个,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基层村书记, 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立足自身岗位, 服务群众, 带头致富, 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才能对的起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谈到梦想, 曾青珍朴实的话语里透着股韧劲儿。

青春是怎样的一朵花,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但惟有通过努力才能让青春之花绽放的更加炫丽。现在的曾青珍黑了很多、瘦了很多, 但她就像向日葵一样, 在执着追求梦想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不断前行。

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第4篇

积极策划增收稳定了百姓心

武文奇上任之初,为了让群众尽快富起来,在深入调查分析后,把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作为农民增收之路,邀请山东棉花种植专家到村里进行指导。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带头讲科学,积极培育示范户,使周村棉花种植面积有明显增加,单产有明显提高,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棉花科学种植先进村”称号。

发展集贸市场活跃了一方经济

1986年,武文奇就总结出周村建立集贸市场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由于国家实施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购买力也相应提高;二是县乡两条公路在村边交叉而过,交通便利;三是周村周围村庄多而大,属于人口稠密区。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武文奇贷款10000元,对所有来赶集的商家,采取中午管一顿饭的办法,解除了人们赶集赔盘缠的后顾之忧。如今,周村集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隆尧县最大的村级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近亿元,辐射邢台、邯郸、衡水、石家庄等十几个市县。

兴建石膏矿富裕了群众

1992年7月,武文奇与河北省地矿局十一队达成联办协议,建成了第一个石膏矿,紧接着,马不停蹄又与东良乡政府达成协议,建成了第二个石膏矿。两个矿共投资900万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吨,对周村的经济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打开市场,武文奇背着几十斤重的石膏样品,行程千余公里,经北京、天津、唐山、走东北三省,终于用活广告打开销路。

“三户联保”

拓宽了致富路

武文奇通过典型引导的办法,在全村实施了“养殖——沼气——施肥”生态养殖模式。养猪能致富,猪粪既能入池变沼气节省煤钱,沼液进地又可作为肥料增产增收。一本明明白白的增收帐,提高了群众发展生态养殖的积极性。为解决村民养猪的资金问题,武文奇通过与县联社协商,在农户中实施了“三户联保”形式的小额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周村已有100多户农民,贷款100多万元,购幼猪2000多头,新建猪舍3000多平方米。周村“三户联保”的做法,成为全省推广的经验。同时,也被河北省评为“文明生态示范村”。

尊老爱幼营造和谐村风

周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在村头显要位置书写了11处道德歌,让文明道德家喻户晓。在尊敬老人方面,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老年人协会,采用“一看二查三评”的形式,评议全村老年人受赡养情况。“一看”老人居住的是正房还是偏房,被褥干净不干净,是不是保暖,有没有取暖设施,用火炉取暖的是不是有烟囱;“二查”赡养的款物是不是足够并且及时到位;“三评”是让老人评价儿女、儿媳孝顺不孝顺。尤其是为了给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武文奇的努力下,周村投资100万元,兴建了一所占地3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小学,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记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5篇

**村是一个仅有1000人的小村子,可是村不大、片不小,人不多、事不少,村里原来宗族派性严重,矛盾纠纷时常发生;人均耕地少,农民收入总在1300元左右徘徊;原有村班子缺乏凝聚力,人心涣散,在全乡迟迟摘不掉落后的帽子。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淳朴而又正直有着20年党龄的王广志同志于1993年

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该村的当家人。上任伊始,他和党支部其他两名成员分头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困难户与“钉子户”,与群众促膝长谈,共同探讨兴村之路、富村之策。群众的意见汇总在一起,不外乎村里财务混乱、村干部为官不理事、治安混乱、计划生育无人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村里的症结逐步浮出水面,群众的目光投向了王广志和党支部一班人。

新班子上任伊始,就赶上几十年一遇的大旱,群众吃水困难,几十人用一口提水井,为吃水还闹出不少纠纷。王广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拿出自家准备盖房子的13000元钱,打下一眼深机井,给全村安上了自来水。**村成为全乡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群众不禁对新支部班人刮目相看。

村里治安状况差,群众搞养殖没有安全感,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村里制订了严厉的奖惩措施,成立了由5名村干部为首的治安巡逻小组带领党员、群众轮流值班,坚持夜间巡逻,从1992年以来,12年如一日,风雨无阻。12年间全村没有出现一例刑事案件,黄赌毒现象从未发生,**村成为全县唯一的一个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问题,村里规划了一纵一横的“十”字型大街。可清障又成了问题,个别农户就是不搬迁,并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在王广志带领下,村干部分头上门做工作,走东家,串西家,苦口婆心,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清障工作。接下来,王广志又领着村干部上济南、下济宁,发动本村在外工作人员慷慨解囊,内筹外引,筹集修路资金。2002年,一条长800米,横贯全村东西的中心大街铺上了柏油路面,**村民有了自己的第一条公路。2003年,村“两委”又积极争取“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资金,硬化了南北街,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一直是该村党支部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该立足本村实际,王广志给本村确定了“外出内调”的经济路子,“外出”即外出打工,**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余人,年创收入150余万元,村“两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男劳力外出,家庭妇女在家浇地又成了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王又坐不住了。他毅然决定村里出资购置24套浇水机械,埋设涵管12000余米,改造低压线路15000米,新打机井5眼,全村达到了机、电、井、管“四配套”。天旱时,由村干部分地块负责,农户按顺序轮流浇地,省工省时,全村945亩耕地仅用3—4天即可浇灌一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内调”就是搞好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高价值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业。1993年,经多方联系,**村又与省棉办签订了棉花良种棉培育合同,**村每年种植棉花250亩,由省棉办提供新型优质棉种,收获的棉花以高于市场价10的保护价出售给省棉办。“订单农业”又让村民们甜到心里。2003年,全市范围的“绿色双百工程”拉开了帷幕。王广志决心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全村种植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速生林种植,当年冬季,全村植树500亩,居全乡之首。

现在**村95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高价值经济作物,**村成为全乡第一个“无粮村”。在王广志带领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群众又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搞创收。王广志带头承包了村里已闲置多年的坑塘,养上了鱼。村民们有的发展养羊业,有的搞起了蛋鸡养殖,有的上了大型的养猪场,养殖业又让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

王广志没有就此而满足,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他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引导富裕起来的群众向高层次发展。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先后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建成了高标准的文明街,成立了村民红白理事会,大力推行婚丧改革,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十星级文明户”挂牌率达83,每年一次的“致富能手”、“美在家庭标兵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有力地倡树起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记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第6篇

1994年秋天,***担任了**村的第五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

比较落后。上任伊始,他遍访在村里任过职的老党员、困难户与“钉子户”,探索治村兴村之路。他组织成立了新的党支部,整顿了民兵连。他们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路线、方针,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为改变村庄旧貌,树立良好的风气,他带领支部成员、民兵队员出资出工,为村里办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他带领群众用自制工具将全村20眼机井清理一遍,并带领民兵巡逻。他号召群众出义务工,整修了中心街,清扫了障碍物,优化了村里环境。他积极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抵制封建迷信。他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对村里的“霸头”严厉打击。通过件件实事、真事、硬事,村里的散乱景象有了大大改观,良好的风气树立起来。

凭“闯”劲抓质量发展集体企业

***同志上任后,围绕农民增收做文章。1995年他把自己苦心经营三年,净资产达10万余元的建筑公司无偿捐给村里,使村集体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他挑选一批年轻有为,敢拼敢闯的民兵队员,外出寻揽工程。随着承建的工程一个个圆满竣工,**村建筑公司一步步滚动发展。到2003年,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万元,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支柱,随建筑公司外出务工收入成为本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发挥地理优势借地生金

**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很大的商业优势。刘太宽带领党支部一班人,设法筹资100万元,于1995年规划开发了驻地商业街。又于1997年建起一处拥有经营用房70余间的小型贸易市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2001年,他带领群众填平本村的废苇坑,并适当利用其周围的部分地块,兴建了一座占地60余亩,总投资150万元,设有700个摊位,建有100余间经营用房的农贸商城—西蜀商城。在搞活商业的同时,他又在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上下功夫,几年来,彩色瓷瓦厂、拔丝厂、木器厂、蜂窝煤厂、加油站等十几家个体私营企业落户该村,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3年,刘太宽又兴建了一个服装加工厂—森林服饰有限公司,可安置400个工人就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做群众工作,号召群众转变思想,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发展种植高价值、高收入经济作物。通过到金乡、寿光等地参观考察,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增强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的信心,积极引种了金乡大蒜、高效食用菌、越冬蔬菜、速生林等高价值经济作物。他还积极为本乡闲置劳动力联系务工单位,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近20万元。

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平安村庄”

***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抓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握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在他的组织下村里建立了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电教室、农民夜校、民兵训练基地和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文明街。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思想进步了,计划生育、农税征收等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刘楼乡的前列。

记创业典型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第7篇

百折不挠闯新路科技兴农领民富

1986年6月,戴着副近视眼镜,外表文弱的**高考落榜回到家中,时年不满19岁。看到勤劳的父母和乡亲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辛辛苦苦了一辈子却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穷”字,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彻夜不能平静。他默默地为自己立下了誓

言:一定要依靠科学知识,带头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8年来,**立足本地实际,艰苦创业,科技兴农,潜心致力于发展特色种养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帮民富,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具有**村特色的兴村富民的路子。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全

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县“十佳农民”、全县“十星级”双文明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艰苦创业求真经,百折不挠成标兵

高中毕业后,**不甘心从事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营,买来了几本果树种植方面的书籍,把自己关在家里自学。1986年n月,他说服父亲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5000元钱,承包了村里的一块荒地,建起了一个20余亩的果园,种上了桔树、梨树、袖子树,播下了致富的希望。经过精心培育,1990年,他得到了第一份收获—近10000斤温柑。然而天道不公,1991年一声罕见的冰冻,将他的果园毁于一旦,投入的近万元血本无归。90年代初的1万元,对于这个农村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还债,1992年他只身加入到了南下打工者的行列来到广东。由于没技术,只能卖苦力。他看到广东那地方的鱼实行精养,效益很好,而自己家乡鱼塘多,还没有承包,发展的潜力很大,这引起了他极大地兴趣。他一边打工,一边偷着学习养鱼技术,并购买了一大堆的科学养鱼的书籍刻苦钻研。一年之后,他回到家乡承包了几亩鱼塘试养,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一点资金和经验。1998年,他带领自家几兄弟贷款70万元承包了樟树市的一座大水库养鱼,可由于当时那里治安不好,自己又是外地人,鱼经常被人哄抢,很受欺辱,因纠纷还被人痛打了一顿,逃回了家中,水库没法再承包下去,他个人一下子又亏掉了30多万元,成了一个彻底的穷光蛋。**并没有就此消沉,2000年,他从银行贷款10万元,一个人承包了村里200亩水面的瓦城水库,凭着学来的过硬的技术发展养鱼,当年就获利近7万元;2001年,他在水库边的荒山上建起了

1000余平方米的养猪厂,自办起了一个猪鱼饲料加工厂,搞起了水面立体开发,并省吃节用订阅了《家庭养殖手册》、《科学养猪》、《农村百事通》、《信息日报》、《江西供求信息》等大量的农业科技书报共近百余册(份),购买了科学养猪、养鱼等方面的VCD电教片50多余盘,刻苦钻研养殖技术,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养殖效益稳步提高,2001年获纯利巧万元,2002年达17万元,2003年他的养殖基地共繁殖二元母猪55头,出栏三元杂交猪860余头,产鲜鱼近10万斤,加工饲料200余万斤,创收2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二、扶贫帮困传富经,乐于奉献播爱心

**艰苦创业,靠科技种养富了,但没有忘记自己的穷乡亲。古语说:“同行是冤家”,可**却不那么看,他自己的养猪、养鱼规模越来越大,腰包也越来越鼓了,群众都跟着学,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可许多人由于技术不精,效益低下,有些人甚至亏了本,他很担心。他想以自己失败的教训告诫别人,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大家,可又怕别人对自己有想法。几经思想斗争,他终于放下包袱,主动上门帮助那些殖户找不足,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配料降低成本、如何防病治病;他还常把一些技术较差的养殖户带到自家的猪场参观,讲解技术要领。他把那些养猪户团结起来,成立了**村养猪协会,每月召集大家学习技术和观看科教片,开展座谈讨论,互相交流养猪经验和心得体会。在短短二、三年间,**村的猪舍面积就增加到了8000余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超万头,生猪产业成为了该村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仅此一项,**村人均创收2000余元。近年来,他帮扶的养猪户钟云根、何小孟养猪规模均超过了他,钟云根年出栏生猪近3000头,何小孟年出栏生猪超千头,均成了致富能手。他还免费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夫妻双残、生活困难的李军平夫妇发展家庭养猪,购买拐的载客,安排家庭贫困的李仲根进村窑场做工,并与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近三年来,他自己的饲料加工厂共为有困难的养殖户赊销饲料达20余万元,为周围群众发展生产提供资金近10万元。

三、因地制宜谋发展,勇挑重担谱新篇

由于个人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致富点子多、带富本领强、有一颗热忱的公益心,**在群众中的声望越来越高,2002年1.2月在第五届村委会换届中,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后,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深入

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团结和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集思广义,充分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自然资源少但交通便利的现状,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村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水面立体开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走种养相结合,农渔贸一体化之路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一是改造低洼田,变劣势为优势

。**村有近800亩耕地紧临赣江,地势低洼,“久雨即涝,久晴即旱”。2002年底,**同志一上任就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养鱼技术传给大家,他带领班子到广东、浙江等地参观发达地区把低洼田改造为鱼塘的成功经验,回来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进行动员,以“村委+农户”的合股形式筹资60多万元,将500亩低洼田连片改造成了标准化鱼塘,并一次性发包收回了投资;二是壮大养猪规模,培植支柱产业。**村养猪业有一定基础,但规模不大,**积极帮助养猪大户跑银行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请来江西农大及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做顾问,解决了技术问题;组织成立了养猪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实现了技术共享,两年中,该村新建猪舍面积5000多平方米,2003年全村出栏生猪超万头,目前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的农户有31户,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有3户,其中钟云根建立的“引进优良猪种改良地方猪种一母猪扩繁场”还被国家农业部列为“948推广项目”,被县畜牧兽医推广中心命名为“生猪自繁自养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巧借区位优势,发展运输业。利用紧临105国道和京九铁路,信息灵通的优势,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汽车跑运输,搞流通,并成立了运输协会。全村目前共有货车17部,往返于江浙、广东和海南,有农用四轮车8部,汽车司机35人。他们在致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和致富信息;四是启用民资,大力发展村办企业。近几年,村里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办起了三座轮窑厂,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巧O余人;以村里的小

(一)型瓦城水库为依托,立体开发水面800余亩;出租废弃的村小办起了养猪场。200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00年的1

.7万元,增加到2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2196元增加到3276元。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8篇

一、创新选拔培养机制,拓宽村党支部书记来源

传统的村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机制已难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在选任标准、选人渠道、选任方式、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创新。一要注重选任标准,严把村党支部书记“入口关”。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根据“一好双强”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硬化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条件;正确引导党员群众严格对照任职资格条件,充分酝酿和推荐提名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加大对提名候选人的考察考核力度,严把候选人的“政治关”,真正把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来。二要拓宽选人渠道,破解村党支部书记难选问题。采取从村里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中选拔一批,从上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下派一批,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培养一批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好村党支部书记难选的问题。三要创新选任方式,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对不同的村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党员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比较强、本村内有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可以实行“两推一选”;对于村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员队伍作用发挥好、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富裕村,可以实行“公推直选”;对于村级经济比较薄弱但具备一定发展潜力、本村内又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贫困村,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村级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差、班子软弱涣散、村内没有合适人选的后进村,可以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另外,还可以采用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的办法,建立联合党支部,由富裕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实行跨村任职。四要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确保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继有人。县、乡党委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抓好村干部、农民党员、乡土拔尖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四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努力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实现农村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加强跟踪培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特别优秀的苗子要重点培养,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增强村党支部书记责任意识

打造一支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必须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一要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县、乡党委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并向党员、群众公开做出承诺。同时,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实绩考核办法,准确评价履职情况,严格兑现奖惩。二要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办法,定期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并向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完善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加强党员监督和群众监督。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在党员和党组织中充分酝酿,经过党员大会形成决策建设,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督促村党支部书记认真落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要认真落实不合格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村党支部书记,要采取及时批评教育的方法,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作风差、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党支部书记,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出调整;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村党支部书记,要区别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

针对当前村党支部书记总体上文化水平偏低、能力素质偏低的情况,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县、乡党委要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认真制定、落实培训计划,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确保所有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党委部门举办的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丰富培训内容,重点加强对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实用技术以及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同时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先进村实地学习考察,进行短期实践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整合培训资源,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培训,着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队伍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党支部书记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经营管理、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创办专家讲堂,聘请有关专家和农村乡土人才授课;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经常性的在职培训;通过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通过建立新农村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开设乡镇企业、高效农业等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分期限、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观摩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落实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热情

村书记的典型事迹材料 第9篇

借民力,筑村路,他不辞劳苦

“要想富,先修路”。大寒屯村道路常年失修,雨雪天泥泞难行,解决行路难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创新思路,发出请柬,召集在外工作人员召开了大寒屯村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聚会,会上他代表村“两委“汇报了几年来的变化和远景规划,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并为家乡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的感召下,短短几天内就集资十万余元。这次筹资为村里修成南北路3条,东西路2条,共3500米平整宽敞的钢渣路,而他却瘦了十多斤。20*年至20*年,在他的努力下,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协调外部资金和集体筹资,又分别对村里3条南北干道和6条东西道路进行了集中硬化。现在,大寒屯村道路已四通八达,6200余米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令老少村民交口称赞,远近村邻刮目相看,但他却没有丝毫满足。

强农基,促发展,他阔步向前

高产不高产,农田基本建设是关键。村里有5000亩土地,老井因常年淤积,水位连年下降,几乎成为枯井,根本无法抽水灌溉,村民怨声载道。可没有钱,又能怎么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果断决定,采取农户出资、集体补贴的办法进行。走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做工作,他的真诚打动了乡亲,大家主动配合村党支部工作,当年打深井10眼,架设农电线路2600余米,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仅靠村民的力量是微薄的,孙天明太了解群众的难处,他只能把困难留给自己,经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他获得了农业综合开发五千亩的项目工程。当年冬至次年春,大寒屯村一举新增变压器4台,打机井24眼,修复老机井38眼,安装固定农田灌溉水泵24台,铺设地埋线1万余米,水泥硬化中小型节水渠沟7500米和节水地埋管道1.1万米,农田路旁、沟渠植树2万余棵,钢渣硬化农田道路2500米,并新建桥闸2座,丰水期便利村民渠灌和抽灌,为本村农田旱涝保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经过多方考察把推广“优质小麦”作为改变农民种植模式的突破口,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搞好田间管理,并为农民寻找销路。群众们满意了,孙天明也笑了。目前,大寒屯村四轮车、三马车已经基本普及,各种大、中型农用机车四十余台,夏收秋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小麦产量连年提高,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重文化,兴建设,他心系教育

村小学是解放后由一所寺庙改造而来,虽经过几次改造,但数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学校教室早已破旧不堪。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和其他村“两委”商量,一再压缩村里开支,并用好群众集资来的每一分钱,对村小学实施改造,使一座2层22间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小学生上课的场所解决了,可教师办公环境还很差。他用村里压缩下的3万余元为教师盖了5间漂亮的办公室,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留住了人心,稳定了教师队伍。为解决初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他大胆尝试,积极协调村里土地,吸引个人投资在本村建立了一所私立中学。既解决了本村学生就学问题,也让十里八乡的学生慕名而来。

移民风,变民俗,他情撒大寒

20*年春节,村党支部向全村宣布,红白喜事,取消吹唱班,一律改由本村民间文艺队义务接送,同时宣布取缔村民亡故火化后二次装棺的陋习。在孙天明的倡导下,这两项举措不仅使村民们节约了大量开支,更使农村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大肆铺张浪费的攀比之风得到了有效遏止。在他的提议下,村里投资八千余元,由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2个民间文艺表演队,设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文化大院,购置了活动器材,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在的大寒屯村,村容整洁,民风淳厚,群众安居乐业。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10篇

(东荀村党支部书记----荀传仪)

荀传仪同志是东荀村的党支部书记,做为一名党员,他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牢记党组织的嘱托,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他为东荀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一、他坚持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荀传仪同志为高中文化程度,他深知文化低的难处,因此,他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用学习搞好实践活动。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他教育党员干部讲理想、讲道理、讲文明,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并以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解决村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知识,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通过多年学习己身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落实了各项惠民政策和工作任务。

二、他抓班子建设,带头执行各项制度

今年以来,他以创建“五好”支部为载体,以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为抓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一是抓制度建设,规范干部行为。做到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到片,工作上形成了“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二是严格要求自己,对村干部要求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做到制度之内“不缺位”,制度之外“不越位”。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从不讲特殊,切实履行好自己工作职责。三是强化民主管理。村里无论是大事小事,都采取两委会集体商议,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消除了误解和猜疑,增进了团结,促进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他求真务实,积极做好村委工作。

他深知村两委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他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她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带领下,东荀村支部现有党员38人,预备党员2人,他一方面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明确专人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政治理论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科学种养殖知识,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并以“先锋示范”工程为载体,为党员设岗定责,给党员交担子,压任务,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它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使全村的基层党组织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国家政策、积极带头致富的领导核心。

三、他吃苦耐劳,带头做好先进模范作用。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以此提醒自己。在其任职期间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几年来,他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也十分关心。针对年轻人年纪轻、经验少,但素质高、可塑性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锻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关心他人,经常走家串户,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对于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户,他更是关心之至。在关心本村群众的同时,他还不忘祖国其他地方的人民群众,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时,他积极主动地带头向灾区捐款,还积极呼吁其他共产党员捐款。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按照“建网络、立机制、齐共建”的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东荀村党建工作。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服务农民群众的工作当中,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

四、他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在他的推动下,东荀村去年争取了国家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千多万元,项目内容有挖沟、打井、建桥、修路等农田配套设施。这个项目需要占用村民的土地,很多被征地的老百姓对他的行为有不解和误解,阻碍了工程的进展,他一户一户耐心的做工作,苦口婆心的给他们讲政策,通过整整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说动了最后一户,使工程得以按时开工,有效地提高东荀村农业生产抗自然风险能力,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杜庄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典型材料1 第11篇

为了这一方百姓

-----杜庄村优秀共产党员李怀成李怀成同志现任大寨镇杜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任职期间,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拓进取、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更新观念、改变单一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生产、村民收入成倍增加、居民条件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全村呈现安定祥和、勤劳致富的良好局面,他的工作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概况“勤政、务实、律己、为民”。

勤政,李怀成同志曾多次说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把权力用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上,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村民,对得起党”.他带领全村人民规划设计建设农村适用型住宅小二楼52套,占地62亩,目前完成了2排14套的主题建设,投入210.6万元。我们的设计和建设理念是规划超前,施工科学,居住适用,管理集中。小二楼共有296平方米、196平方米两个户型,并实行集中地暖供暖,使农村老百姓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居住条件。

全村人民在他的带领下,打坝365米,高5.5米,宽1.5米,铺设宽20平方米水泥路,南北向接通207国道,使杜庄村的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便捷条件,新区街道硬化13000平方米,这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工程,也是抵御百年不遇灾害的第二道屏障,总投资90.94万元,目前投入60万元。

为此,他勤学: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勤思考:如何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如何让杜庄村村民奔小康?在对市场产业状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带动村民种植苹果树,成立苹果园种植区,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受到了村民的肯定。

另外,李怀成同志还抓项目,抓资金,抓引进开发,主要是走访群众,掌握情况,检查指导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李怀成同志还经常组织村委、党委开会,商量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计划以后的发展方向,定任务、下目标、步步为营地发展该村经济。

“务实”,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关键狠抓落实。

李怀成同志面对杜庄村的改造,首先全部水泥硬化道路,便于人们出行,交通比以前便利了;其次鉴于杜庄村在四面环山的情况,李怀成同志投资20万元购进桧怕、侧柏、油

松,带领大家栽树,道路两旁有了又防风沙又美观的树木;再次,就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落实中,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家串户宣传“沼气”建设,使村民得到实惠,现正在积极筹备农村经济用房——二层楼的建设,使广大村民切实感受到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杜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又临207国道沿线,环境整治任务大、困难多。针对这项艰巨的整治任务,他不辞辛苦跑前忙后,对钉子户更是三番五次下户做工作,讲政策,排解矛盾。同时,他还积极向镇、县争取资金并结合村内自筹资金,共10万元,新建垃圾池3个,集中清理沙堆、煤堆40余吨,清理水渠1200多米,铲除杂草800多米,砌筑围墙1000多米。

律己,李怀成同志经常教育两委一班人,要办好杜庄事情,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

要建设素质高、作用好、团结奋进,能带领全村致富的坚强班子,必须从自己做起,一是整章制强管理,依法治村;二是抓学习,对干部要培训;三是严格村务公开,增加透明力度,由于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集体。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学习弘扬践行大寨精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及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中,他更是带领村两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开展村里的各项事务,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穿于农村农业生产发展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本领及党员的自身素质,扎实推进杜庄村的新农村建设。

为民,李怀成同志在带领大家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了那些弱势的人群,对待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户更是百般用心,惦记他们的生活情况。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第12篇

他始终认为: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村民得到实惠, 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都有所改观, 才符合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为此, 他勇挑重担, 锐意进取。上任十几年来, 他始终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 紧密结合本村实际情况, 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抢抓机遇, 敢于争先, 想方设法大力发展本村经济,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使杨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楼村畔立起幢幢新楼, 一派崭新风貌。村民们过起了小康生活, 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连年跨越式发展。他以自己的奉献诠释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谋利益的高尚情怀, 先后多次获得市劳动模范等先进荣誉。

创基业 为群众办实事

杨楼村紧邻西青、河西、南开三区交界处, 全村共有582户, 1258人, 其中党员43名, 村民代表29名。十几年前, 杨楼村在李七庄街属落后村, 名不见经传。杨楼村虽地处城郊结合部, 但村民们仍以从事传统的农业劳作为主, 收入较少, 集体经济也很不发达。

张家利上任后, 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本村的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连年跨越式增收:2008年, 实现集体总收入2012万元, 比2006年增长了25.8%;人均纯收入达到1 61 60元, 比2006年增长了24%。

张家利心中时刻装着乡亲, 他始终认为: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就要有所改观, 这才是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于是, 在他的带领下, 杨楼村的面貌得到了持续性跨越式地提升:2002年, 杨楼村率先完成了老村的整体平改工作, 让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花园式楼房小区, 现已实人均住房面积96平方米, 并配套完成双水双气、宽带入户、修建进村景观路等一系列工程。2007年, 他在反复考虑政策趋势和充分分析本村现状的情况下, 针对在外环线内侧的待开发土地, 毅然提出投资建成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高层设施, 立即得到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 现此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全体村民人均可增加28平方米的高层住宅;2008年, 他又先后开始运作幼儿园、学校、加油站等完善居住环境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了杨楼村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几年来, 张家利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好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时刻注意为群众办事、办好事, 为群众排忧解难。2008年, 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 进一步调整和落实了如下几项福利待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 物价连续上调, 为了使老年人的生活过得更好, 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与社会养老顺利接轨, 村党支部、村委会于2004年为每位成年适龄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自2008年1月1日起, 将本村老年人的退休事宜由老人本人自主选择, 可随社保也可随村里, 即:自2008年第一批领取社会养老金的人员开始, 特别是50及50周岁以上的女村民, 自主选择退休待遇方式, 并与村委会签定协议书, 选择随社保的, 按社会养老金的规定按期领取;选择随村里, 同村里原退休老人一样待遇, 在村委会领取退休金, 养老保险金归村委会所有。2008年村里将退休老年人的每月退休金再次上调200元, 至每人每月800元。截止年底, 杨楼村共有231名退休村民, 其中1 62人随村里, 69人随社保。

近几年, 随着工人工资社会平均水平的逐渐上调, 杨楼村职工工资连年增长, 因考虑到村民的消费增长等因素, 2008年村里将职工工资连续两次上调, 一是自元月起, 按所在工作岗位分为一线、二线、三线, 分别上调200元、150元、100元, 达到平均月工资1400元;二是自2008年7月1日起, 村里为全村576名在家待业的劳动力发放待业补贴金每人每月500元, 每季度累计约87万元;同时, 村里又将180多名在岗人员的月工资每人上调200元。党支部、村委会不断提高各类村民的月收入, 减轻村民经济负担,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8年5月1 2日, 四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 张家利带领杨楼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捐款1 09599元, 并主动自发组织了“全民动员献爱心”捐款活动, 全体村民都踊跃募捐, 共计个人捐资90100元, 妇联、计生组织妇女同志捐资20160元, 党员上缴特殊党费16226元, 全体村民仅在本村为灾区共计捐资126386元整, 人均达到102元。2008年10月下旬, 村委会再次组织村民为灾区人民捐过冬棉衣被, 仅用一天时间共捐全新衣被73件、八成新衣被1503件, 总计1576件, 充分表达了广大村民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和爱心。并祝他们早日脱离困境, 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谋发展 建设新农村

张家利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村容村貌建设。去年他们在为创建国家级卫生区打基础的同时, 又顺利地带头通过了国家级卫生街的严格验收。

此外, 面对广大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外环线高层住宅楼建设的进展情况, 张家利积极带领杨楼村党支部、村委会全力抓紧运作该项目, 虽然遇到政策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难题, 但经过积极协调、充分协商、反复调整, 终于圆满地敲定了该项目:即与“天津市宁发君悦置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房协议, 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8年11月15日顺利开工打桩, 全部工程将于201 0年1 2月31日前竣工。

为了扩大杨楼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存量, 2007年下半年, 张家利经村委会与街办事处和金厦房地产公司协商, 又争取到坐落在新都庄园的2204平方米的公建房屋, 并与“天津市蒙特瑞幼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租赁合同, 第一年租金为14万元, 以后每年逐年递增, 五年共计100万元, 增加了集体收入。

随着杨楼村附近房地产业的发展, 锅炉房的供暖面积在不断增加, 去年新增约17万平方米。为了确保安全正常供暖, 村里卖掉了原有的一台10吨和一台20吨锅炉, 更换成一台40吨锅炉, 共计投资约420万元。

近两年, 随着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 中发里小区和杨楼公寓的电力供应成为难题, 为了彻底解决居民用电问题, 张家利联系电力公司对本片18幢楼电力设施进行低压改造, 完成管网入地和电力增容, 既方便了用户, 又美化了村容。

张家利在率领杨楼村落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活动中, 结合本村实际, 广泛开展宣传工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杨楼村首创了自己的期刊, 为宣传工作增添了明显的成效。期刊主要分为“大讨论版”、“创卫版”和“综合版”三大版块, “大讨论版”主要包括党务方面, 如形势任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叫“党的动态”;“创卫版”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创卫标准、动态信息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综合版”主要包括村民比较关心的村里的具体的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村里的主要工作进程及村里的好人好事等综合内容。此期刊使大家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知识和村里的主要工作, 在充分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 为村里的其他重要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张家利还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使杨楼村成为天津市首批“五个一”文明村之一:村里建有350平方米的村民学校;5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站;设有各职能部门的综合服务站;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村中心花园;优质宽敞的宣传橱窗;投资35万元为各小区安装了监控设备, 形成严密的技防网……他们充分利用文娱阵地, 建立文娱队伍, 积极组织健康文明的活动, 引领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瞻未来 杨楼更美好

2009年是杨楼村的一个发展关键年。杨楼村在张家利的带领下, 以饱满的热情, 本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原则, 充分认识当前形势, 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 扩大固定资产存量, 继续发展集体经济, 改革管理体制, 完善民计民生机制, 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 想方设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

他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件大事:

1.加快推进外环线内侧高层建设步伐, 力争于201 0年6月主体竣工封顶, 确保201 0年1 2月31日全部工程圆满完工, 如期交付使用。同时, 做到抢抓机遇, 统筹兼顾, 科学规划环外侧剩余地块的开发建设。

2.为了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存量, 经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别与街党委、办事处和金厦公司反复协调, 杨楼村争取到村南面积为38亩的土地使用权, 并与“天津韩国国际学校”达成了租赁协议, 韩方分期付给杨楼村约4000万元租金, 总建筑面积约近1万平方米, 预计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 年可增收200万元。此工程已于2009年2月动工, 年内可交付使用。实现了集体长远增收, 满足村民需要, 积极推进了杨楼村整体工作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3.经与相关单位反复协商, 2009年, 杨楼村计划将村民小区西侧对面的厂区改建为加油站, 并配套引进“4S”店, 建“麦当劳”、“肯德基”等。全部占地约为10亩, 每亩租金10万元, 年可增收100万元。村委会将全力加紧运作该项目, 力争年内完工实现集体稳步增收。

4.经党支部、村委会研究, 2009年, 杨楼村继续完善各项惠民政策等, 再次调整福利待遇, 做到村民共建共享。

强村就要富民, 因近两年社会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物价不断上涨, 为了再次减轻广大村民的经济压力, 自2009年1月1日起, 村委会为村里的所有老年人、待业人员、在岗职工每人每月上调100元的收入, 预计此项支出全年约达120万元。

张家利作为一名村官, 他深知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 他始终牢记大家对他的期望, 坚持走强村富民的路子, 从不断改善民计民生和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入手, 实现共建共享:在李七庄街20个基层村中, 他率先为本村成年村民投资缴纳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使全村760多人受益, 现已投入资金约3000多万元, 实现了集体短投资、村民长受益;村里为每位村民缴纳了天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 让农民彻底脱离因病致贫的难题;为积极响应国策, 提高人均集体资产占有率,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户, 村里制定了给予相关适当金额的补贴等一系列利益导向机制;为了进一步实现村民的生活富裕, 在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充实的同时, 村民的各类相关补贴金额也保持了逐年上涨, 至2009年, 老年人的退休金达到600元、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达到每月1500元;为鼓励村民接受高等教育,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村里对考入大学本科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 金额为10000元、8000元、6000元不等;在残疾人康复站, 添置了各类康复器材, 方便了残疾村民的健身娱乐和康复锻炼。

上一篇: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下一篇:梦想的力量——读《根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