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2024-08-24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精选7篇)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第1篇

高智能地板初中作文

许多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梦想,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警察,有的想当护士……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在如今的社会里,造什么更贴近生活?造汽车?不行,要造一个平常我们知道,但又被忽略的.东西。对了,就造高智能地板!

我造的高智能地板是由纳米材料,用机器“编制”而成的。每一块地板里面,都有一个磁石。地板中的磁石只听我手上的总操纵器。总操纵器上有三个按钮,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高智能地板表面很硬,很光滑。一脚踩上去,像踩在一堆棉花上,十分舒服。即使汤水之类东西落下,地板也会把它传送到垃圾箱里。

总操纵器上有一个绿色的按钮,那是自由组装。你按一下它,它就会出现一个悬空的屏幕。你用手指去划它移哪里,相应的地板就往你所要到达的地方移动。

你按一下蓝色按钮,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场景。任你选哪一个,而且,看起来跟真的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你抚弄场景中的动物,它还会叫。

你按一下黄色的按钮,就会进入学习模式。首先,出现一个老师。她会给你讲课。讲完课后,还会进行一个知识巩固。选A,B,C,D时,你要跳到相应的字母上。这样,你会在学习中学会了知识。即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你的体质,这样的学习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地板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它能对外来的脚印,进行登记。如果那个人想攻击你,你轻轻敲一下地板,除了你站的那快地板。其他都会有高压电,会把攻击者击晕。

我知道,这样的情境离我很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2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先后提出了9种类型的智能, 并对每一种类型的特点做了全面的阐述。包括:言语—语言型智能、逻辑—数理型智能、音乐型智能、形象思维型智能、身体运动型智能、人际交往型智能、内向自省型智能、自然观察型智能、存在理念型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人类的智能以新的标准和理解方式, 受到国内外各学科门类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日语教学的整合

加德纳的理论对学校教学的影响也很大。在美国, 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应用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活动中, 还有很多专家在继续致力于如何才能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或通过使学生擅长的智能受到认可而促进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我国学者如霍力岩、杨晓萍等, 近年来也在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引人引入了这一理论。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世界多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也必将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新发展, 新的智能必将不断被发掘, 而现有的智能的开发也是发展学生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整合, 将为外语教学开辟出一条多元化的新路。为此,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 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这里说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能有效地使用母语或外语进行会话或跨文化交际, 善于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在外语教学中, 语言智能是学校和老师最为关注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 如:设置调频台, 使学生能够收听外语广播或播放外语原声录音、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日语演讲训练和竞赛、利用认知科学和词汇学的知识研究单词的结构并锻炼记忆技巧、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联系词语的语法变化和接续形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练习修辞的技巧, 此外, 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利用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小组讨论或辩论, 或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方式设置情景会话等。这一方面本文作者均通过相应课题研究进行过有效的研究和实践。

2. 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擅长推理的人一般在思考问题时也注重因果分析。具备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在学习中同样可以有发挥长处的时候。比如, 现在的文本阅读基本上都和逻辑分析离不开。通过强化阅读训练可以自然地加大学习语言的输人量,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 学生就可以根据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上下文的自然顺序推测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甚至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上下文的内容甚至是措辞来猜测自己不熟悉的词汇和表达形式, 从而有效地做到猜词和猜意。在这里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的理解为不懂瞎猜和武断臆测。实际上, 这种猜词融合了词汇学中的词形变换、接续法和词汇区别等多重分析, 猜意更是通过对作者通过遣词造句等写作手法传递给读者的语言深层的预示和互动。如果阅读者在这一方面具有思维倾向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技巧弥补阅读障碍带来的困扰。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 通过异文化的文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培养音乐型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唱各种优美抒情、内容健康的外文歌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并通过培养学生的异文化下的教养、素养来陶冶学生的身心。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学生听教养歌曲, 素质乐曲, 并让学生们学唱一些喜闻乐见的外文流行歌曲。在教歌曲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歌词的词汇运用、语法现象、句法结构等向学生渗透语言知识;通过分析歌词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向学生拓展渗透异文化知识;通过学与教唱歌曲与学生共同体会人生的价值和美好的理想。如果在教授歌曲时有意识的告诉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我们一起学到老哪些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生真谛和意义, 那么学生就会在意识上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利用歌曲的舒缓作用还能够消减学习的疲劳, 活跃学习气氛。而且, 能够做到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的还不止歌曲这一项, 实际上戏剧、舞蹈等很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4. 积极锻炼学生的合作、交际、自查、自省等能力

当前的合作学习法以讨论式教学为主要形式, 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问题形成学生间的生生互动, 继而可以转变为师生小组互动、全班学生互动、师生全员互动。这是当前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性格等因素来分组。学生在组内的展示、了解和角色定位就是一次最简单的交际, 相互之间讨论和分工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形成的发表结论或与对立观点的辩论则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避免错误形成自省、自查机制。最终形成的学习成果往往远超出一名学习较优秀学生的个人成绩。合作学习彻底改变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把个体学习转换成组内合作, 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最后, 对于多元智能, 此前我们似乎一直只强调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实际上不论我们说哪一种智能重要都不能抹杀其他智能可能带来的辅助作用。所以, 决不能只片面地训练或发展某一种智能。此前的那种“学习好就是好学生, 成绩好就等于未来的成就大”的观点已经越发显示出不合潮流的局限性。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高举智能多元化的大旗, 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 全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必将对推进教育教学

衡水市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策略研究

王珊 (衡水学院音乐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自1999年衡水市实现全面“普九“后, 基础教育继续稳步发展, 中小学布局不断优化,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特别是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初步形成了衡水教育的优质品牌。但是, 县域之间, 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尚需突破性的进展, 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深入探究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将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策略

此论文为201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148B

近几年来, 对于教育的公平问题, 人民群众的呼声越来越高, 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所谓的均衡化, 并不是要求和实现绝对的均衡, 均衡化只是要在承认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 增强乡村学校的办学投入, 采取各种有效政策, 以促进城市、乡镇基础教育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建立起高效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系, 实现有差别、发展性的、动态的均衡。

一段时期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政策表现为明显的精英取向。各地各政府都在不同时期确定了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 并优先发展, 导致杯水车薪的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内的分配再次失衡。重点学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教育资源, 并以此为资本, 乘势抬高办学门槛, 向学生收取名目繁多的择校费、赞助费。与此相反的是那些非重点、非示范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生源减少。越来越贫困化和薄弱化, 校际差距越来越大。

近年来, 衡水市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已经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强市。但是远未达到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教育经费的投入还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等等。所以衡水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改革力度, 抓住重点, 强化科学发展, 强化自主发展, 创造基础教育特色、高质、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开创衡水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建立城乡教育一盘棋的模式, 统一办学条件和办学要求。

城乡基础教育要在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调度下步调一致, 资源配备一致, 统一管理模式。校际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共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经常开展校际间的教学观摩和学科交流比赛等, 在学术和学生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2.教育部门要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制度, 改变长期困扰乡村学校的师资短缺、素质不高和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行教师流动制, 城市学校的优秀师资要到乡村学校流动任教, 乡村学校教师要到城市学校做助理教师参观学习。对于处于交流岗位的教师

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适当提高待遇和报销差旅费用。

3.建立合理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新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明确教育质量是“评价”而非“评比”。要评特色、评质量;而不是评优秀、评数量。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质量标准;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潜能、办学效率和教育竞争力的提升进行评估。

4.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监管和鼓励政策。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的大量普及和乡镇中小学教育力量的投入。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对为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的私立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很多私立学校依靠一味的降低收费成本, 降低办学成本生存。建议政府依据私立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补充教育经费;承担私立学校教师的部分社会福利待遇开支;奖励有突出办学特色的私立学校。激励私立学校继续为基础教育的繁荣做贡献。

5.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偏远, 单科师资缺乏的课程可以利用远程教学, 将优秀教师的授课及时传送, 实行同步教学。

6. 将衡水学院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与城乡中小学的师资紧缺情况对接。

选择优秀毕业生到师资紧缺的学校顶岗或辅助专任教师的工作。如一位专任教师原来担任两个班的主讲课程, 配备一名辅助教师看作业, 辅导自习以后, 专任教师就可担任四个班的主讲教师, 可以暂时缓解师资短缺。

7. 加强教育督导力度。

可以抽调中小学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高校 (衡水学院等) 的主管教育工作的中层干部分期分批的到各中小学检查和督导。及时汇总检查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 充分利用科研力量为教育管理寻求新方法。

教育管理部门要与衡水市社科联加强联系, 及时了解与基础教育相关的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或者针对教育难题委托高校 (衡水学院) 教师进行研究。加快成果转换,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已经是国家、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几年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些先进地市和先进县, 总结了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衡水市教育部门的领导也高度重视, 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衡水基础教育的均衡科学发展已经初具模式。

追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积极的教育立法、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建立弱势群体补偿的政策机制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等来有效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中国社会现阶段的改革要求, 也是实现优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高度执行力来完成这项重要使命。来保证未来中国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和优质科技人才力量。增强国家综合发展力。

王珊, 女, 1982--, 河北保定人, 本科, 学士学位, 讲师, 舞蹈学专业, 衡水学院音乐系教师。

摘要: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颇大并在我国被应用于基础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本文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日语教学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的,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范式、改善教学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前进具有有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日语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房国铮、徐晓飞.小议隐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1.4

[2]胡继渊.徐炳荣.多元智能理论和素质教育[M].国外中小学教育.2001.1

[3]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5

[4]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高校图书馆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图书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就图书馆而言,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和图书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图书馆业务技能,并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人,可称为图书馆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图书馆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都呼吁,要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图书馆工作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这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一定其他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不少博士、研究生,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很多都非图书馆专业人才,对图书馆专业知识并不是特别了解,对图书馆工作比较陌生,学图书馆专业的只通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有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缺乏管理,一般也是注重拥有人才,却不注重人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有图书馆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进馆不久就给安排到图书馆业务和技术性强的部门,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职工,在老职工的带动下很快熟悉了工作,非图书馆专业的职工有的在老职工的带动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并能把所学专业应用到工作中去,慢慢出熟悉了所承担的工作;有的确摸不着头脑,感到所学非所用,沉不下心,工作效率低,造成不良影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图书馆学毕竟是一门学科,如何将他们学到的其他专业理论应用图书馆工作中,把这些人才培养成图书馆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了解引进人才的长处和专业特点,重新“回炉再造”

图书馆要制订人才培养和使用方案,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博士,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进馆之后,图书馆领导都要安排他们到各部门学习和工作一个月或一学期,来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然后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业务掌握情况、个人兴趣和工作需要,组织他们进行图书馆理论学习,必要时派出去学习,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之成为既有其他学科背景,又有图书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图书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高层次和特色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如:河南大学图书馆针对计算机、文献资源采和编、科技查新以及古籍修复等岗位人员缺少的情况,一方面在馆内组织业务学习,另一方面派新进馆的和对此工作感兴趣职工到其他高校学习,规定他们学习什么,必须做什么,这些职工回来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非常高,都成了图书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二)做好“传、帮、带”,进行一对一培养

无论的在哪个工作岗位,对新进馆的职工都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传图书馆优良的传统和工作作风,帮他们熟悉新的业务,带他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打造图书馆美好的未来。图书馆领导要安排有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守规矩的老职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培养。带岗老师要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每一步都要要耐心细致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图书馆优良的工作作风传授给他们,并让他们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学有所用,把他们培养成既有理论,又懂业务的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老职工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人格,谨防倚老卖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做好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新进馆职工的科研水平

新进馆的人员不仅学历高,专业理论水平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图书馆在培养他们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充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引导他们做进一步地科学研究,让他们不断实现自我价值。除了参加培训班之外,还要组建学科研究团队,组织业务沙龙,积极为他们参加一些重要的图书馆界学术会议人机会,鼓励他们撰写论文,报各层次科研课题,使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自由发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图书馆整体科研水平。

在指导引进人才做科研时,不要限制专业范围,图书馆学从理论上是一门学科,但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各个学科师生,要实现高层服务,图书馆就需要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在职称评定时了不要把因论文属非图书馆学方面的内容的职工排除在外,否则就会打击很多在专业领域科研能力强职工的积极性,一次次受打击,慢慢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此,笔者建议打破学科领域的界线,为新进人才提供晋级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实现人生价值,乐于图书馆工作,为图书馆所用。

三、加强引进人才的利用与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当前,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类型人员齐全,比例较合理,博硕研究生也逐渐增多,这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的基础。但他们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个人及团队协调配合还不算完美,个人价值和整体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人才没有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浪费现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开放式人才选拔机制,努力创立一种使优秀青年人才,充分考虑到不同个体的特长、兴趣,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努力拓展优秀人才发挥才能和建功立业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高校图书馆建立有效激励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杜绝平均主义与随意性;其次,要建立适合组织特点的“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尊重馆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并重视馆员的个人发展;第三,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竞争协作、干事留人”的良好氛围。总之,要建立必要的物质激励和科学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关怀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方式,使高校图书馆员提高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人才是全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既需要专业人才,也需要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有效管理是当前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吴涵薇.试论高校图书馆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J].文教资料,2011(04):194-196.

[2]黄德金.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3):71-73.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第4篇

应用型本科大学设立的目标是既满足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又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目标。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合了高校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应用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课程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 加大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从而实现本科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将具体分析研究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和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保障。

一、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1.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是通过学历和学习成绩来证明的, 是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来证明。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致使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教育依据, 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接近社会的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可以快速掌握理论学习的重点, 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

2. 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的内在需要。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 是生产劳动和知识教育的完美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符合现代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的内在需要。第一,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第二,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中, 缺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一旦毕业进入社会生活, 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早了解和认知社会, 减缓了学生对于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差异性的适应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第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 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使之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实践教学的机会和经验, 使得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使得学生对于行业发展的前景知之甚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增加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进而使得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促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相比, 由于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不同而具有其特殊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进行科学研究为主, 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人才, 一般的研究型大学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或在某一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 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是通过高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衔接。与研究型本科培养目标不同, 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 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 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学内容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要,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掌握一些工作所需的实践知识。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也不相同, 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而应用型本科大学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某一行业领域工作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面,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因此,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高校教育目标与企业实际人才需要, 使学生同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此外,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促进了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还为高校科研课题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平台, 从而促使高校科研水平的进步, 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三、大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现状、问题解析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理论层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对于人才培养的好处和优势。但在高校实施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政府监管、企业积极性差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上的认识存在偏差, 导致双方合作出现问题。应用型本科大学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利用企业这个平台, 弥补高校教学中实践机会少、教师技术能力有限的缺陷,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企业是希望通过与高校的合作, 将实习的学生视为企业生产力的一部分,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训练与高校让学生进企业实习的目标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不满意, 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一步就是课程的设置, 能否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将影响最终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也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关系, 力求使两者能平衡, 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再通过相关专业的实习训练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一般教学课程应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训练两方面。理论课程教学应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引导课程教学三个部分。实践能力训练应根据学生所在专业不同而区别对待, 但基本上应包括专业实习考察、学校实习模拟训练、企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部分。

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活动,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 以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导向, 加大学生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到企业实习, 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针对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具体的研究, 力求使实践教学工作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不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 高校要组织专家、学者做好调研工作和分析研究, 确保实践课程的设置符合行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保障

1. 组织领导机制。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有更多相关部门的领导。因此, 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领导应联合组建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部门来执行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和工作, 能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而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顺利实施。

2. 运行保障机制。

同时, 运行保障机制的设立是为了促使校企合作模式的长远发展。首先, 应建立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促使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发展。只有双方利益得到保障, 才能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存在的意义。其次, 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应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标准和制定配套的学生管理办法, 当学校、企业和学生出现利益冲突时可以找到解决方案。最后, 高校应注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应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

总而言之,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虽然,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高校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但只要校企双方找到利益的契合点, 必能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行业趋于多元化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 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行大学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大学以学术科研为基础, 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使得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这种背景下, 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以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文广, 胡波, 曾文波, 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3) :15-18, 23.

[2]张好徽, 王红涛, 刘志华, 等.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 11 (11) :24-25.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45-03

一、引言

21世纪,随着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的建立,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以及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遇到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广西积极参与“一路一带”,以及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整个广西对于测绘人才的容纳量也随之逐渐增大。根据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我区高校能提供的测绘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经济建设和测绘市场对高层次测绘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我校作为广西设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两所本科院校之一,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壮大我校的测绘专业队伍,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2007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颁布了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有关规定及配套实施方案。测绘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评价标准。[2]依据测绘注册师考试大纲要求,各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注册测绘师制度。2010年,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6号),正式启动了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领域卓越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测绘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测绘专业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广西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西的工业建设、交通建设、城乡建设和能源开发等将会突飞猛进。“十三五”期间,广西的公路、铁路、水利、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将纷纷上马,在建设广西的过程中,亟须从事地形测量、城市建设测量、道路及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等掌握最新技术的高端测绘人才。[3]

(三)测绘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测绘学科由传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展,测绘行业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应用领域不断变广,测绘学科的内涵不再局限于控制、测图和施工放样,已扩展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经济、国防等建设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4]测绘学科已从单一学科逐渐走向多学科的交叉,其应用已扩展到与空间信息分布有关的众多领域,渗透、融合于各行各业之中。

(四)学校学科综合发展与适应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

我校是以文、理为主的地方性师范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工科类专业之一,也是非常年轻的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学校要适应高校应用转型、实现更名大学的目标,必须要注重学科的全面发展。测绘学科本身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5],可为学校应用转型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建典型范例。

三、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广西继桂林理工大学之后开设有测绘工程专业的第二所本科院校,由于学校本身的师范类特点,测绘工程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学生认知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测绘工程属工科专业,应开设在工科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潜意识中不太接受或认可师范类院校内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次,也由于学生对传统测绘行业的艰苦性有一些认识,测绘专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时不是自愿填报而是调剂到该专业,所以他们从心理上比较排斥测绘专业,没有学好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耗费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大一大二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且这些基础课大多数由外院其他专业的老师上课,由于基础课的老师不太清楚课程跟专业的关系,致使很多学生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导致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很吃力。

(三)师资队伍问题

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没有测绘专业的博士生应聘,应聘的硕士生也是女生居多。因此,高学历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专业教师的男女比例也不太平衡。目前,测绘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本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素质,而且,测绘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工程实践综合素质的教师非常少,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科研压力,他们很难能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教学中。此外,由于专业教师偏少,经常出现同一个班的多门课程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的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审美疲劳”,缺乏听课积极性。

(四)实践实习问题

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以文、理为主,师范专业为主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略显薄弱,很难满足工科类专业的要求。此外,由于校园面积有限,校内缺少专业的实习基地,很多课程实习不能很好地开展;也由于学校没有相关的测绘资质,教师很难申请到测绘方面的工程项目,学生普遍缺乏接受工程实训的锻炼机会,学生野外实习不能较好地结合项目开展,很多时候就变成了走过场,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

总的来说,就目前情况看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四、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改革。

(一)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根据我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入校一周内的某个时间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召集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座谈,回答学生在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及困惑。但专业思想教育不只是入学时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身的不断成长,其对专业的认识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专业思想教育是本专业教师需要长期重视的事情,跟专业课程教学一样重要。以往,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都被认为是学工部的事情,为了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本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班主任也由原来的学工老师担任改为专业老师担任。只有长期不懈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及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的测绘技术人才。目前,由于大一大二通识教育课程过多,专业课主要集中在大三学年,因此,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满足课程之间的完全衔接,前驱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不明确,导致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连续性较差。建议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二级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同时,为保证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建议每门课程集中在半个学期内完成讲授。比如,按知识的连续性,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应先于GPS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但由于时间所限,有时测量平差基础会和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在同一学期开设,致使学生学习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需要用到平差知识的时候,测量平差基础还没学到相关内容。如果将测量平差基础集中安排在上半个学期,GPS原理与应用或摄影测量学安排在下半个学期,知识的连贯性问题就能比较好地解决。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测绘专业共有教师7人,其中讲授测绘专业课的老师4人,教师中本硕均是测绘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师资队伍明显薄弱。为了改变不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现状,必须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测绘实践经验,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兼职聘任行业专家授课,也需要陆续将专业教师派到测绘行业各相关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两支教学队伍:一支由本校教师组成的队伍,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承接测量工程项目,完成测量专业教学任务;另一支由测绘单位的技术专家组成的队伍,以组织学生参加单位的工程建设为主,结合课堂教学,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中除学习理论知识外,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6]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的背景下,非师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7]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强调操作与应用,很多课程在课堂学习后都有课程设计或野外实习,它是连接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把课程的主导者从教师转到了学生,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8]当前,在高校应用转型的驱动下,学校日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用于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不够,难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注重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2.实践软、硬件环境建设:在现在仪器、设备、场地的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逐步添置满足日常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加强校内实习场地和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此外,部分贵重仪器由于数量限制无法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这种局限于老师演示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可采取开放实验室、举行测绘技能大赛等机制来改善实践教学软环境。

3.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学管理中侧重强调对教学“量”的监督检查,往往忽略了对教学过程“质”的监督管理。[9]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成果质量评价。

五、结束语

整体而言,相比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地方高师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能迎难而上与实力雄厚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样担任为地方培养测绘工科类人才的责任,这是一种荣誉和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只要正确面对差距,循序渐进,勇于改革尝试,探求符合市场需求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测绘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定能形成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出满足广西测绘市场需求的测绘高级技术人才。

[ 注 释 ]

[1] 刘东娜.浅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论坛,2011(7):81-82.

[2] 王继刚,崔旭升.与注册测绘师考试相适应的工程测量教改思考[J].地矿测绘,2013(1):46-48.

[3] 李天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4(9):126-128.

[4] 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5] 赵红,李敬军.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3(1):101-103.

[6] 张桂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析[J].科技咨询,2014(7):213-214.

[7] 刘彦花,童新华.高师GIS本科专业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7(4):55-57.

[8] 吴云,方兴.测绘工程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几点思考[J].测绘通报,2014(7):128-130.

[9] 宋志英,崔文艳.高职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转变[J].大学教育,2014(8):126-127.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第6篇

就智能交通的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来说, 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智能交通软件方向的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 但目前我国的该方向课程体系缺少融合, 一门课程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建设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授课学时紧张和浪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混乱等, 该现象使学生对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执行过程不熟悉, 从而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最先看重的学生实践能力缺少锻炼的缺憾。因此, 亟待对相互衔接的智能交通软件方向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融合, 构建一个面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群建设。

一、培养学生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设置

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 构建以熟悉企业生产加工流程为核心的旨在建设专业内多课程大流程管理的项目并付诸实施, 即:利用实际项目所需知识点将课程链中的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串接起来, 以通用软件开发能力和交通系统分析两条主线为教学重点, 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软件总体设计、程序编写和测试维护, 按基础理论类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 、技术类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 、实现类 (交通信息系统) 、应用类 (公共交通方向等) 为序, 分别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计算机语言算法课程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交通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智能交通软件方向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三门课程, 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工具, 培养学生以计算机思维解决工程问题。数据结构和算法分为两部分, 一是分析程序逻辑复杂性, 二是优化程序结构, 为开发好软件的灵魂。数据库是解决如何安全高效数据存取的问题。

技术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发布关键技术, 开设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等相关课程。交通地理信息研究如何利用点、线和面描述交通系统拓扑结构, 结合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 据此统计分析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车辆定位与导航主要研究如何定点采集各个道路的交通事件。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了交通检测点和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现类和应用类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仅设一门交通信息系统, 它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类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一个某交通领域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 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 围绕交通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和测试、文档编写, 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开发一个软件的全过程及其可能遭遇的问题。

三、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课程之间关系

基础理论类的三门课程 (高级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等课程) 让学生掌握通用软件开发的最基本知识, 通过实现类课程 (交通信息系统) 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简单通用软件, 而技术类的三门课程是交通软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应用类课程相当于案例教学, 是软件开发技术在某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穿插在交通信息系统或其他交通类课程教学中。因此, 四个课程模块是一个层次清晰、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 各门课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 高级编程语言是学好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这门课的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相对独立, 前者决定学生能不能可以编写高质量的程序, 为学生入门软件开发行业面试的必备知识;而后者是系统软件开发的数据存储基本工具, 常见的SQL Server、Oracle等。

技术类课程模块的三门课是智能交通软件开发的常见关键技术, 相对独立、相互配合,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基础上,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解决车辆定位与导航的数据可视化显示问题, 而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是GPS用户终端和数据中心通信交互的技术保障。

实现和应用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融合了交通专业课程知识, 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 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类为基础, 围绕交通软件的全过程, 补充部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知识, 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

四、落实“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1. 修订培养计划。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调研相关智能交通企业, 采取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研讨会、座谈会的方式, 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 围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的知识, 构建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 确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和选修课程。

2. 课程整合与优化, 整理教学资料。

对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 分析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它们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 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课程的关联性, 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点。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与数据库部分知识重复, 补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部分知识。结合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全面修订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撰写实验指导书。

3. 改进理论知识教学。

结合真实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教学, 注重知识点的运用, 后续知识点则反复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识。先行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 将专业中多门相关课程以一个涵盖大流程地串接起来。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交通信息系统教学需将系统设计、数据库访问、界面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讲解。

4. 依托项目的综合实践教学。

高智能应用型人才 第7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数学;高段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背景介绍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单一智能理论截然不同,其强调了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且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着超乎他人想象的潜能,包括语言、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等。这样的教学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的单一培养有着显著的区别,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关于学生们多元智能的培养及个性化能力的挖掘已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焦点。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收获的不仅是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还有它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带来的新思路。同时,数学新课标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观察、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我们在小学高段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数学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率确实得到了提升。本文以《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1)》的教学设计为例,反思浅析如何以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小学高段数学应用题的高效教学。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温故知新,利用上几课时对百分数的认识与实际运用为新课做铺垫和知识复习。

1. 计算以下方程式

x+20%x=12 x-15x=17

15x-x=2.8

2. 分组讨论说明以下数量关系

(1)公园里的松树有100棵,樱花树比它多30%;

(2)学校里女生比男生少20%;

(3)今年家里日常支出比家庭成员总收入低30%;

(4)小红比去年长高了10%;

(这道题我们允许学生用语言组织的形式描述以上提及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用画图、线段图等方式来体现)

3. 列方程解应用题

A班图书角的文学读物比B班少26本,A班读物是B班的■。A班和B班图书角的文学读物各有多少本?

导入阶段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解方程式再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会用自己的理解与原有知识进行数量关系的说明,最后再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进行应用题的解析。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反应与讨论将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全部暴露出来,也激发了他们后续学习的求知欲。在这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热了身练了手,为接下来的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而且讨论的过程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开了个好头。

(二)课中探究

1. 出示例题1:阳光小学舞蹈组有5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0%。舞蹈组里男生、女生分别有多少人?

(1)提问学生:反复读题,理解题意后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关系,你能说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2)给学生讨论和解析题目的时间。

(3)引导学生进行画图解析。提问学生:画图是不是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男、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我们首先要画谁,要怎么画才能更清楚?

(4)引导学生得出数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舞蹈组的总人数。

(5)自由讨论,让学生合作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

(6)教师帮助检验方程的结果。

(7)讨论总结计算方法。

2. 出示例题2:水果批发市场今天要往本地某酒店运送一批水果,目前已经运走了60%,现在还剩48斤待送,请问,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斤?

(1)提问学生:反复读题,理解题意后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关系,你认为该怎么画线段图?(图1为线段图模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2)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说出数量关系。(这批水果的总数=已经运送的水果+待运送的水果)

(3)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是否可以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

(4)以两人为一搭档,彼此交换答案进行带入检验。

(5)全班分享解题步骤、思路并自评、互评,选出代表上讲台做公开演示。(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示,一方面演绎计算过程,让理解较慢的学生了解步骤,引导学生们在合作汇报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公开演讲的技能,在表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 对比例题1和例题2,由学生说出两个例题的异同之处,并寻求用方程式解决应用题的思路与方法。

4. 巩固练习:

活动:乒乓球拍颠球比拼

(1)准备道具:乒乓球拍2个、乒乓球数颗、计时器一个。

(2)活动流程:全班分为两组,每组选出一名乒乓球手进行颠球比赛,以1分钟为时限,掉落重新开始仍算数,谁颠球次数最多谁获胜。(教师将颠球次数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设计评价表,导入竞争机制,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3)根据比赛结果,提问学生:两位同学一共颠球50下,其中A同学颠球20下,B同学颠球30下,请根据这些数字出一道含有数量关系的题目并可用方程式解答。

(4)学生打开思路,根据前述题目,纷纷出题。

(三)归纳小结

提问学生:学完本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什么新的启发?还存在哪些难题?

小结: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前导入到课内探究的四个步骤,主动探索出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学会了用语言或图例分析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趣味活动的实践,学生学会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精神,并在解决问题中增加自信。

三、教学反思与感悟

1. 打破教材局限,多元素达成激趣

用方程式解应用题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稍有难度,如果一味地习题堆砌,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惫,甚至厌学。因此在教授这堂课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打破教材局限,优化教材的两个问题,首先在习题的内容上下功夫,不仅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譬如我们前文涉及的图书角话题等,还要延伸习题涉猎的范畴,在提升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的同时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视觉空间和运动等智能;其次要因材施教,给不同学生施展的机会,即使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较为吃力,也不可埋怨批评,而应该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分别辅导,进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在“趣”上面多下功夫,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生活中原汁原味的“趣”激发学生们的多元智能。

2. 打破思维束缚,分途径实现解析

解答应用题本身就是培养数理逻辑智能的方式,同时它也是数学课主要的智能培养方向,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展开解析,但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性格与智能偏向是非常复杂的,为了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应该打破思想束缚,允许学生利用特长解决问题。譬如,语言智能优秀的学生擅长描述数量关系,可以帮助其他学生理清思路,或者在上述算式演算环节中独挑演讲的大梁;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擅长画图或动手实验,如乒乓球打得好的,还可以在巩固练习中“练一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擅长与他人合作,通过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寻求帮助,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教师开放思想,他们就能开放想象,即便再烦冗复杂的课题也能分工、分途径完成与实现。

上一篇: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下一篇:卫生院药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