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

2024-07-12

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精选3篇)

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 第1篇

陕 西 科 技 大 学

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

一、本科实习报告的基本格式

本科实习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下述顺序依次排列:

1.封面

2.目录

3.正文

二、本科实习报告版面及编写标准

1.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必须符合科技文件书写格式与要求,文字部分不少于1万字,图纸规范整洁,单位标注统一正确,实习报告按照学校统一要求,用A4纸单面打印,在左侧装订成册。

2.本科实习报告的版面要求

在页面设置中设置如下:

1)页边距:上:2.8厘米、下:2.2厘米,左:2.8厘米、右:2.2厘米;纸张纵向。

2)纸张:A4;

3)文档网格:字符-----每行43;行----每页35。

根据上面的设置,本科实习报告的行跨度为20磅。

本科实习报告设有页码。页码设在页脚居中。从正文部分开始,设置页码,页码为小5号宋体居中。

目录本身不编页码,正文及其后面部分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写。

3.本科实习报告打印、排版规范

1)封面,统一按要求设置,注意下面各项目居中对齐,2)目录:另起一页,居中打印目录二字,(二号黑体,段后1行),字间空一字符;目录内容,宋体小三,2倍行间距。目录中应包含统一为五大部分:

一、实习单位概况

二、实习过程

三、实习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五、实习的心得体会

各部分内部内容可根据各人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级别的内容。

3)专业实习报告题目居中,题目统一为“专业实习报告”三号黑体,段后一行。

4)正文:每部分标题以三号黑体左起打印(段后1行),章下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段前段后各0.5行),节下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段前段后各0.5行)。换行后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章、节、小节分别以

一、,(一)、,1、依次标出,空一字符后接各部分的标题。

当报告结构复杂,小节以下的标题,左起顶格书写,编号依次用(1)、(2)……或1)、2)……顺序表示。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对条文内容采用分行并叙时,其编号用(a)、(b)……或a)、b)……顺序表示,如果编号及其后内容新起一个段落,则编号前空两个中文字符。

正文中其他部分说明:

(1)图:图的名称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图名在图片下面。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统一编号。格式为:图1,图2,空一字符后,接图名。

(2)表格:表的名称及表内文字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表名在表格上面。表号统一编号,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格式为:表1,表2,空一字符后,接表格名称。

(3)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统一编号。字体为五号宋体,序号靠页面右侧。格式为:(公式1)。

三、其他未尽事宜见模版

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 第2篇

一、毕业论文装订要求(装订顺序)1.封面

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4.目录页

5.引言或绪言、正文、结论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后记

二、各项写法要求: 1.封面:见例样 2.中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应说明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结论和研究的目的等。

摘要一般不少于400字。(见例样)3.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述课题时所涉及的最主要的词汇。选出3——5个词作为关键词。一般可从题目中来寻找。

关键词要与论文摘要放在同一页上,关键词和摘要要用方框框起来,同时关键词要与摘要用横线隔开。(见例样)

4.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将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翻译成英文即可。(见例样)※中英文摘要栏内都要先写上论文题目。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和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各放在一页纸上,不要放在两页纸上。

5.目录页

目录页要表明的有:引言,第一级的序号“一”及标题名称、第二级的序号“

(二)”及标题名称,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后面要标明页码。

目录页的两级标号要对齐。(见例样)6.引言

引言是正文开始时的一段语言。要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研究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严要与摘要雷同。

“引言”两个字空两个格写,并用黑体。(见例样)7.正文的标号

正文的第一级标号是“一、二、三、四„„”,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并用黑体。第二级标号是“

(一)、(二)、(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第三级标号是“1、2、3„„”后面的标点符号是“.”而不用“、”。正文的标号都是空两个格写,不要写在中间。

8.结论

结论是正文最后的一段结束语。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也可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结论也要空两个格写,并用黑体。9.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两个字要顶格写,并用黑体。

“注释”若是期刊,其书写格式是: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期数、页码

“注释”若是图书,其书写的格式是: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 参考文献的写法与注释的写法基本相同,只是注释有页码,参考文献不必写页码。(见例样)

※正文中出现引文,必须加注释号,并放在右上角。10.页眉和页码

页眉和页码都要从正文开始。页眉要放在正文上端横线上面,并居中。页码要放在正文下端,并居中。11.正文字数10000字。12.后记

后记主要记述大学四年的学习体会,特别是记述论文写作的过程及体会,以及对老师的致谢等。“后记”二字要置于中间,并用黑体。内容可在200—300字之间。右下角要有署名和年月日。

三、论文的设计及字号要求

1.论文要有页眉,用“小六号”字,主要写标题,置于中间。

2.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用“四号”字,黑体,具体内容不用黑体(见例样)。

3.目录页:“目录”二字用“三号”字,黑体,其它内容用“四号”字。4.正文:题目用“小二号”字,黑体,其它内容用“四号”字;序号及标题用黑体。

5.“后记”二字用“四号”字,黑体,其它内容用“四号”字。打印一律用A4纸,在左侧装订。6.注释的标号:用[1]、[2]„„等。

7.参考文献的标号:用1、2、3„„等。

※注释和参考文献各不得少于10个,并各单独一页。

8.字体一律用“宋体”字。

政法学院

本科实习报告书写格式、版面及装订标准 第3篇

一、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 主要内容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急剧增长, 因而急需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本科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根据其在培养中小学师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总结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经验, 提出对本科生试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 即注重综合知识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 关注专长发展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提高从教技能。新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核心课和必修课构成, 构建应用复合人才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和谐发展课程体系。例如,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课程 (包括普通话训练、三笔字书写、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制作、识谱视唱、简笔画、教具制作、书法等) 、教师理论基础课程 (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学科教学论、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等) 、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四部分构成。 (2) 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化, 培养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采用现场教学、启发教学、反思模式、探究模式、案例教学、参与和合作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培养师范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使得师范生能学以致用。首先, 实行严格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其次, 实行“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的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再次,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复合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构建起重基础理论和重创新能力, 强实践技能和强综合素质的课程培养模式。以凯里学院为例, 首先, 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 课程比例平衡化。例如, 实践教学课程与课时和理论教学课时要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其次, 在课程评价体系内容与结构方面, 由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环节、教学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组成, 同时又把每一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 每个子目标又可以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分别给出不同的得分系数。因为影响课程评价的因素有很多, 有些是可以作定量描述的, 有些则是难以用精确的量值加以衡量的, 即是模糊的, 采用模糊判定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 可以更好地确定各类因素中的权重。再次, 在课程评价方法、特点及过程方面, 应对照指标体系标准, 对课程的子目标进行计算, 并统计出相应的得分。例如, 校级课程总分值应在85分以上, 其中分值最高的都达到A类标准;优质课程总分值应在75分以上, 其中分较高的指标都应达到B类标准;合格课程总分值应在60分及以上, 最低分值的指标都应达到C类标准。此外, 对于课程特色比较明显的, 可以酌情在总分值中加特色分, 助其优先取得校级课程或优质课程级别称号, 并给予建设经费资助。

(二) 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于上述教师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特点, 本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主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的具体实践, 以教师、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对其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采用问卷、访谈法、文献法、学生座谈、同行评教等为主, 经过汇总形成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标准及评价调研结果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 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1.学生对师范专业的满意度不高。调研结果显示, 学生报考师范专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好就业, 出于自身喜好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占少数;51.9%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兴趣, 39.5%的学生表示态度中立, 少部分学生表示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 并且有学生存在厌学现象;43.7%的学生认为自己投入其中, 33.8%学生表示态度中立, 其余学生则表示不投入且少数学生表示厌学;在学习过程中, 85.8%的学生表示预习和提问的情况很少,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常以“不了了之”的方式处理;学生课余阅读书籍与专业相关的甚少;在教师教育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最薄弱的多为口语表达、三笔字和外语。

2.对教师的素质结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素质, 40.6%的学生认为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普通话与三笔字是最重要的;22.8%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多媒体技术是从事现代教师职业必须的素养;17.5%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技巧与教师职业理想是从事教师职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素质之一。

3.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方面, 学生表示其受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安排不妥当, 以至于他们将其视为“副科”, 认为从中学不到所需知识与技能。其中, 36.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公共通识类课程表示满意, 55.6%学生表示对专业类课程表示满意, 22.6%的学生表示对教育专业类课程满意。在教师教育课程教材选用方面, 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丰富、新颖性适中。其中, 75.2%的学生反映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性强,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多以讲授法为主, 课堂互动效果差。

4.教育实习。半数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 大部分学生认为10—12周的教育实习能够最有效地缩短适应期。同时, 学生也表示实习学校对他们的欢迎程度较佳, 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程度较好。

(二) 教师方面

1.对教师职业较为认可。76.8%的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表示认可, 16.9%的教师表示态度中立, 少数教师表示常有职业倦怠现象。而从事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原因, 30.5%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职业, 22.9%的教师表示师范专业待遇较好, 25.4%的教师表示来自亲友的建议, 其余教师则因为教师职业相对稳定、有假期、“骑驴找马”等原因而选择从教。此外, 60.9%的教师表示, 在专业能力方面最薄弱的是外语及信息技术;74.5%的教师表示, 在专业能力方面最擅长的是口语表达、三笔字、阅读;37.7%的教师对继续教育投入的程度较佳, 另有很多教师表示, 因为工作量大、教学与科研压力、班级管理等占据过多精力以至于无暇兼顾自身的专业发展。

2.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对于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素质, 55.2%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是最重要的;19.9%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多媒体技术是从事现代教师职业必须的素养;15.3%的教师认为班主任工作技巧、普通话和三笔字是从事教师职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半数以上教师认为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与人格魅力是影响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3.教师对教育类课程的满意度不高。在课程评价方面, 半数以上教师对教育课程的评价表示满意, 如40.2%的教师对学校开设的公共通识类课程表示满意, 69.4%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类课程表示满意, 62.8%的教师对教师教育课程安排表示满意, 其余教师表示教师教育课程安排存在课时量少、不受学校重视、不受学生喜爱等问题;在教材选用方面, 大多教师反映其存在概念阐述不深入、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案例选用不当等问题;在教学方式方面, 83.6%的教师反映, 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性强, 学生相关知识积累较少, 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课堂互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4.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在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方面, 教师多反映新课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为更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使其目标意识较之前更强, 更关注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的趣味性;在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方面, 大部分教师与以往的教改思想没有太大差别, 或者认为理念是好的, 但是一些脱离了学校的实际, 所以绝大部分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式。

5.教育实习。75.5%的教师对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持满意态度, 大部分教师认为7—9周的教育实习能够最有效地缩短适应期, 教师还表示学校对实习学生的欢迎程度甚佳, 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程度较好。

(三) 课程结构失衡, 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率过低

通过与国外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比较, 发现我校的教师专业类课程明显失衡, 主要体现在比例过小, 相关数据见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 我国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包括理论各实践) 明显低于其它国家。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与评价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素质指标——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 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指标: (1) 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在行为规范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 理论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 还要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 更要具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的应变力。 (3) 教育实践技能。教师应具备教学基础技能, 如讲课能力、粉笔字等。 (4) 教学机智。处理教学中生成性和突发事件的应变力以及整体把握教育教学的驾驭力和协调力。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 发现问题, 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核心

我认为, 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1) 信息社会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手段的变化。 (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走终身学习的之路。 (3) 师范院校是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的摇篮。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对师范院校在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等诸方面做出动态调整。 (4) 传统的定向式师范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走向开放式教师教育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 部分学者和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开始公开反观教育类课程, 重新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进行评估。 (5) 学科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教育科学纵横交错发展, 即学科教育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发展, 使得自身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 并为众多传统的和新兴的教育类学科进行了一番筛选, 为师范生开设出最有价值、最前沿的教育类课程提供了助力。

可见, 教师教育类课程应不断调整学科结构, 帮助未来的教师构建合理的教育指导体系, 如增设相应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等。本课题组成员认为, 当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过于单一, 与国外同类专业的课程相比, 教师教育课程比例不足6%, 不能让师范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应该开设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三门课程, 保证我校的毕业生能拥有较全面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 从而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奠定雄厚的理论基础。

(三) 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关键

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 即开设的课程要与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关, 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密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目前, 我校的情况是学科课程、公共思想政治课几乎占去了师范生的全部学习时间, 若多开设教育类课程, 必将与学科课程产生冲突, 即使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多开设教育类课程, 让师范生自由选择, 课程内容同样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 加之学校又没有严格的教育课程认定制度, 用心学习这些课程的师范生不会很多, 课程开设的再多也只是形同虚设。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经验、验证知识、发现知识、提高能力, 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真正学成一门专业技能, 达到学以致用, 这才是真才的目标。例如, 增加参加教育科研、教学课件设计大赛以及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课程。

因此, 建议: (1) 先见习后上课。学生只有对教育学具有较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才会对教育理论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习也才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 也只有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教育理论才有生成的基础。 (2) 建议开展微格教学。在没有足够的师资进行指导实习的前提下, 开展微格教学是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良好途径。因此, 我校可购进一些用于微格教学的相关设备, 如摄像机等, 以保证微格教学的顺利开展,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 教学实习——教育理论和教学基础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的桥梁

我认为, 教育实习是课程建设的实践途径之一, 它是知识的最终目的,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 我校教育实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基地的教学层次不齐; (2) 实习任务统一化; (3) 实习时间短暂。

教育实习与课程设置上关系: (1) 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重理论, 轻教学技能; (2) 与教育实习有关的课程开设中, 学生亲自参与机会少, 且没有指导教师亲临指导, 导致实习过程形式化严重, 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 学生仍要自己摸索。

因此, 在实习时间不足的情况之下, 加强实习之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同时还要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 利用中小学的有利条件, 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可以请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到校给学生做讲座, 也可以定期与中小学进行交流活动, 让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提高他们学习教育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教育理论的有利转化。

(五) 课程目标评价——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不二法宝

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 是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不二法宝。当前, 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评价上, 问题很多, 主要表现为在评价上仍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主, 评价方式简单落后, 只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识记, 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理论一知半解, 无法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 改变现有的评价方法是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认为, 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 可以用写论文的方式、上课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进行, 不同的方式占一定的权重, 最后给学生进行综合评分, 这样可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伴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急需形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标准,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本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的具体实践, 以教师、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对其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总结出教师素质指标——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核心;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关键;教育实习——教育理论和教学基础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的桥梁;课程目标评价——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的不二法宝五个方面, 以供参考。

上一篇:青年与改革同行下一篇:创卫宣传教育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