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郑和小时候造船

2024-07-11

名人的故事郑和小时候造船(精选5篇)

名人的故事郑和小时候造船 第1篇

据资料介绍,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1371年,他生于现在的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他12岁被净身入宫,34岁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比西方着名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早半个多世纪,开创了我国通往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不愧为航海的先驱、海上的巨人、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据相关报道,有记者专程赴郑和故乡云南晋宁县昆阳镇采访。当时,记者不仅参观了郑和纪念馆、马哈只墓、郑和故里遗迹、碑林等文物史迹等,还对郑和的家世、伟绩等进行了了解,特别是找到了郑和第十八代孙郑思良先生做了采访工作。

从上述介绍,笔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郑和是12岁就净身入宫的,何以会拥有后代并子孙满堂呢?

笔者以前也曾就这个问题寻找了许多资料,都不得而知其真正原委。后来,还是看到郑和第十八代孙郑思良先生的介绍,才彻底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原来,在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扫清云南的梁王(元朝残余势力),调集30万大军发起进攻。战争结束后,明军在经过昆阳时,把在滇池边玩耍的12岁的小郑和(当时还是名叫马和,后来是皇帝赐姓郑的)与他的伙伴抓到南京。郑和在明朝皇宫里被阉割后做内宫太监。后来,郑和的长兄马文铭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后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目前在世界上郑和的后裔三支:一支是云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苏南京一支;还有就是泰国清迈一支,人们称为“三支四地”。多出来的这一地,就是昆阳郑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总人数约400多人。

看到郑和子孙满堂的现象,不禁让我们很是替郑和这位明朝时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先人感到高兴。尽管不是嫡生的子女,但毕竟也算是后裔,总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名人的故事郑和小时候造船 第2篇

乔治华盛顿从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当他看到哥哥穿着军装上前线打仗,羡慕极了。一天吃过晚饭,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急忙跑去问父亲:“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像哥哥那样,当一个勇敢的军人,好吗?”“好极了,亲爱的孩子!”父亲高兴地回答,“可是,你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勇敢的军人吗?”父亲反问道。“嗯。”华盛顿想了想,回答说:“诚实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勇敢的军人,是这样的吗?”“就是的。只有诚实,大家才能团结,团结才能战胜敌人,成为勇敢的军人。”

父亲不光言传,还很注重身教。在父亲农场里,有一颗小樱桃树,那是父亲为纪念华盛顿的诞生而栽种的。小乔治一天天长大,小樱桃树也一年比一年高了。华盛顿一心想长大做一名威武的军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枪,把自己武装起来。他本想让父亲帮帮忙,可看到父亲成天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小华盛顿拿起锯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树,把它锯倒了。哪知道这棵树,就是父亲最心爱的那棵樱桃树。这下可闯了大祸。

父亲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大发脾气,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躲在屋子里,非常害怕。他想了想,还是勇敢地出来,走到面前,带着惭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小家伙,你把我喜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会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气未消,回答说:“爸爸,您不是说,要想当一个军人,首先就得有诚实的品质吗?我刚才告诉您的是一个事实呀。我没有撒谎。” 听儿子这么一说,父亲很有感触。他意识到孩子身上的优良品质,要比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还要珍贵。他一把抱住华盛顿,说:“爸爸原谅你,孩子。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第3篇

25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早上, 在绿草如茵的河畔, 有一群学生正围在一位老师的身边, 有的蹲着, 有的坐着。老师问:“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一个学生说:“给我一个大一点的国家, 我可以使人人骁勇善战, 彬彬有礼。”另一个学生说:“我希望有个小一点的国家, 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第三个学生说:“老师啊, 我不敢夸口, 我只是愿意好好学习。”老师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 微微地点了点头, 然后对旁边一位还在弹琴的学生说:“你也来说说自己的志向吧。”那个学生听到老师在问他, 就站起来对老师说:“我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我想和朋友们, 三五成群, 去游泳, 去唱歌, 去跳舞, 每天快乐幸福地生活。”

老师说, 啊呀, 我的想法和你是完全一样的!

这位老师就是孔子, 那四个发言的学生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这堂课里, 老师只讲了一句话:吾与点也!

40年前, 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坐在一个破旧的教室里, 他背朝着老师, 一边做数学题目, 一边听老师给旁边的三年级同学上语文, 那天的课文是《骆驼和羊》。他听着听着就会背诵了, 可那不是他要学的, 他在热切地盼望老师快点给一年级上数学。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复式班里, 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自主学习。

4年前, 我和成千上万的教师坐在体育馆里, 不是观看体育比赛, 也不是观看文艺演出, 我看的是教师做课。上课的教师或诗情画意, 或激情澎湃, 或唱或跳, 或哭或笑。

可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 我问自己, 别人都笑了, 我为什么不笑呢?

这些做出来的课并不适合我们普通教师学习。

前些日子,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他说, 上世纪60年代, 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学校里组织大家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 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让老师看到自己的表现, 他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他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他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 有一位同学, 脸上没有一滴泪, 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 也没有用手掩面。那个同学睁着大眼看着他们, 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是困惑的神情。事后, 莫言向老师报告了那位同学的行为。学校给了那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 当莫言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 老师说, 那天来说这件事的, 有十几个同学。那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 每当想起他时, 莫言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莫言悟到一个道理, 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 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是的,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 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们很庆幸在大家热衷于把课表演给教师看的时候, 我们还能坚持安安静静地为学生上课。

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半小时课堂”。

当4年前, 我们提出“半小时课堂”的时候, 有很多人给了我们鼓励, 当然, 也有很多人在嘲笑我们。有个专家看都不看我们的介绍就说, 一堂课就是40分钟, 你们搞什么半小时课堂?今天, 我们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是这么要求的:小学阶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这和我们半小时课堂的理念是一致的。

“半小时课堂”就是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精简教学环节, 突出教学重点, 优化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半小时课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我知道, 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 我们的做法还很粗浅, 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莫言在获奖感言里说,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 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 也许就是它的没有用处。

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 第4篇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1868年3月14日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大兵的儿子,母亲是染房老板的女儿。祖父曾经当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祖父对父亲非常严厉,以致父亲从家里逃跑5次,最后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后,先后干过木匠、轮船公司办事处经理、装饰室内帷幔和裱糊壁纸的工人等,是个聪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后来感染霍乱,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高尔基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满小市民气的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其间,母亲改嫁并于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

11岁的高尔基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

1884年,他怀着上大学的打算来到咯山,但未能如愿,在社会的底层读完了他的社会大学。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先进的民粹派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着作,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逐渐树立起改革社会的决心。

名人的小时候的故事 第5篇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上一篇:gmp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下一篇:实词虚词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