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2024-09-20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精选10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1篇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各类营销、管理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基本人际交流能力,即在人际交流中轻松、准确、正向、通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及需求的能力。

因此,课程应定位为实训为主的能力训练课[2]。

二、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和高职教育要求进行课程定位,为课程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在这一前提下,还要进行充分的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是课程实效性的保证。

(一)总体思路

1.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例如口语表达、交流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学识素质的重要性等等,都是些重要的基本理论,但如果进行单一、集中的理论讲授,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再好的理论、再精彩的讲授,对学生来说都是耳旁风。

所以必须把必要的理论融入技能训练中来,针对学生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在点评中对应性地进行理论渗透。

2.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为辅一方面是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才能足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课程的定位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所以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每次课程要做哪些活动,需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布置安排,课上还要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把握,所以要有教师进行良好的组织。

3.内容安排上以应掌握的技能为主,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为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大体则有”。

哪些是高职生应该掌握的人际口语交流技能,这是要有基本范围的。

但是教学实践中,还要“具体则无”。

一是各类口语技能往往互为联系,相互融合;二是学生的擅长情况、兴趣情况在具体训练中常常无法事先设计:因此,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

(二)主体内容

一是口语交流相关能力及基本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学识素质等影响口语表达的素质的训练;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

二是口语交流专门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以及电话沟通等口语交流技能训练。

三是口语交流专业能力训练,主要包括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口语交流能力,诸如营销专业的电话推销、上门推销、坐店推销等语言训练,酒店专业的前台、餐厅、客房等岗位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等[3]。

(三)训练方式

要取得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的实效,还必须设计丰富、合适的训练方式,并根据学生实际设定好各种方式之间的结构比例,先后顺序。

应用中还要综合布局,灵活调整。

针对近年来高职学生实际,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训练方式。

1.案例观摩与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兴趣、能力的青年口语交流实例,一种类型是选择视频案例,共同观摩和分析。

再一种类型是教师描述典型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还有学生自己搜集典型案例,课堂上提供给大家讨论分析。

视频案例适合在最初的两堂课播放,选择《职来职往》《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中青年学生喜欢的素材,对典型真人秀片段进行剪辑,让学生完整观摩某一个“人物”的整场口语交流表现,使学生认识口语交流对人自身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有多大的影响,认识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4]。

教师和学生提供典型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插入典型案例,都是片段性的,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口头描述,也可以是事先打印出来,课堂分发给学生。

2.课堂口语交流演练与分析这是本课程训练的主体内容,占到课程总量的一半,也可以说渗透到课堂的各类内容当中。

随机演练与规定演练相结合,学习每一项内容时都可以随机演练。

为了避免随机演练的过于随意、效果不够,必须配以足够的规定演练,选择总内容中的三分之一事先布置,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再进入课堂演练,且不能止于演练,更要组织学生对演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3.重点专题综合训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所需掌握的教学内容,每学期挑选二至三项重点专题进行深入、展开,全面的口、手、心、脑综合训练。

一般应从演讲、辩论、专业口语交流中选择一至二项,事先布置,选材、撰稿、修改、背诵、演练,教师参与指导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5]。

(四)考核设计

考核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无试卷考核方式,即由“平时考查+自选口语交流考查+规定口语交流考查”构成。

自选口语交流考查在期中进行,学生根据已经训练过的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和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等专门能力训练,自主选择话题,自由组合,进行实战演示,自由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规定口语交流考查在期末进行,由师生在期中考查之后就商定期末考核项目、题目,并开始准备,一般从演讲、辩论、专业场景交流等较有难度、挑战性的项目中选择确定一个,再确定具体题目。

诸如演讲的“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辩论的“不想做旅行社经理的导游不是好导游”等,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实际确定题目。

考核中不仅考核最终表现,还要考核准备环节,诸如演讲稿的写作、修改情况等,通过抓细、抓实每一个环节,保证以考促学的效果[6]。

总之,整体设计,扎实实施,灵活把握,口语交流技能训练教学一定取得良好实效。

作者:孙德林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2篇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舒心的情绪,思想也会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被带动起来。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会因此蕴含生命力和活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将获得良好的互动,学生的音乐潜能会很容易被释放。

此外,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尊重学生特点和性格,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其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发展潜能。

只有注重课堂氛围构建,重视实践以及学生参与在课堂氛围构建以及课程教学结果分析中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价值。

二、具体策略探究

(一)改善学习方法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好奇心重的优势,探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构建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

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具体来说可以把故事、游戏甚至图画等都引进教学,把音乐传统而基本的技能融入教学,学生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把故事引入课堂音乐教学是指可以将教材内容变成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一过程不仅可以让教学生动,而且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的,这样的课堂将会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把游戏引进音乐课堂,是指将不同节奏描述成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来。

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开发音乐方面的组织感悟能力,使音乐学习的过程生动和具体。

(二)结合多媒体提供更多素材

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而言,需要一个具有指挥作用的载体,多媒体工具的出现发挥了这个作用,随着其发展程度的深入,多媒体逐渐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是指,将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在多媒体设备中适度展示出来,这一辅助手段不仅能够借助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实现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放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使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氛围活跃。

(三)融入生活元素

在音乐课堂上融入生活元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应当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体验,其次是运用生活中的道具进行课堂教学。

结合小学生活泼的特点,音乐课堂应当完全融入生动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外婆的澎湖湾》这类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先回忆一下外婆的音容笑貌,并由之体会音乐中包含的情感,这样歌曲与生活就能够完美融合。

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情感,教学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取以上措施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较为直观的作用和较为明显的意义。

因此,为了发挥音乐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作用,开发其潜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3篇

◆主办单位:

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组委会

◆协办单位:

《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小学教学设计》编辑部

◆参加对象:

小学教师、教研员及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

◆征文内容:

本次大赛分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两种。

论文要求:围绕新课标研究、教材建设、教法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宏观方面撰写稿件, 也可以从文本解读、教学反思、深度磨课、教研札记、思维训练、实验报告等微观方面入手, 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均可参赛。

设计要求:立足学情, 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新颖、实用、操作性强。教材没有限制, 各种版本均可参赛。可以是自己的精心设计, 也可以是欣赏名家名课;可以是一课的设计, 更欢迎一个单元、一个选题, 或者是同课异构的设计。

◆来稿要求:

1.每篇稿件字数控制在3000左右, 每位参赛作者最多可参评2篇, 每篇署名不超过2人。

2.请将参赛稿件发送到组委会邮箱:xxjx3047082@163.com。邮件主题只需注明作者姓名、学科 (语文、数学或者英语) , 以方便查询。参赛稿件一律用Word文档编辑, 并以附件形式发送。

3.为让评委老师快速看到稿件核心内容, 建议每篇稿件在文章题目下撰写二三百字的“内容提要”, 说明稿件特色、价值。

4.稿件后面一定注明作者姓名、单位、电话、联系地址、邮编及电子信箱。

5.每篇参赛稿件需交50元评审费, 请在发送稿件的同时, 将评审费汇到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5号《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邮编:030009, 联系人:刘斐。同时在汇款附言栏内注明稿件题目、作者姓名。

6.参赛时间:2011年6月1日-10月31日。

◆特别说明:

1.获奖名单将于年底前在刊物网站上公布。部分一等奖作品将择优在刊物上优先发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成绩评定 利益相关者 AHP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01-01

1 研究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进行审定的依据,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1]。

虽然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已有研究提出的方法还只是将评价指标局限在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和毕业答辩效果上,缺乏综合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表现和毕业设计/论文表现的评价方法。

2 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学生大学四年的平时表现及学生的就业情况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3 评价指标的权重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涉及大学的多个利益相关者,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价指标的权重都有各自的想法。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看法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调查确定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重要性。第二步,邀请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判断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指标的重要性。然后,综合以上两步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指标的综合重要性。

4 实例运用

将上文构建的方法运用于某大学某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中。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学生。

首先邀请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各利益相关者中的典型个体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分。邀请了3位教师、5位毕业生和1位教学管理人员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构建了判断矩阵。对各矩阵进行了一致性分析,运用AHP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了各调查者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指标的权重判断。

由于条件限制,本文没有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调查。钟洪等对学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到,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重要性比值为(0.42∶0.33∶0.25)。据此对各利益相关者代表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价指标权重的判断进行综合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毕业设计/论文初步成绩,平时表现,就业情况)=(0.59,0.25,0.16)。

分别运用新旧两种评价方法对某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进行计算。在计算中,由于很难获取毕业生大学四年的不及格科目比率,因此,用毕业生大学三年级的不及格科目比例进行替代。

计算结果表明,新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对之前排名前17位的学生的排序没有影响。表明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靠前的学生而言,两种评价方法差别不大。

对于平时学习中存在不及格科目,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或者尚未就业的学生而言,新方法和旧方法显现出较大的差异。例如,原先排名第18、19、34、35位的学生在新的评定方法下,成绩排名都有所下降,下降的幅度为1~23位。表明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想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合格,需要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在旧的评价方法下,排名最后的同学不仅没有不及格的科目,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且也已经就业。因此,仅仅因为其毕业设计/论文表现较差就判定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存在不公平,并将给各方造成较大的损失。在新的评价方法下确定的排名最后的同学的毕业设计表现也较差。并且在所有同学中该同学不及格科目最多,不能拿到学位证,并且没有就业。因此,从学生大学四年的整体表现而言,判定该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合格比较公平。并且,该同学不及格对各方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新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定得出的结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最小。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的表现,在综合各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了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新方法。实例运用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整体表现,并且能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于英华.毕业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7-329.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5篇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系统设计论文 第6篇

一、合理分配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与内容确定后,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接下来就需要将这些目标内容合理地分解到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后练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后练习等环节中。毫无疑问,对于上述确定的8条教学目标,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全部承担并完成,而必须通过上述五个环节的依次全面实施才能达成。对此,就必须对目标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与分配。课前预习:主要完成本篇课文除第⑥条目标中“能养成课后及时巩固内化的习惯”外全部目标的初步感知和运用,其中①③⑧条目标和②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⑥中的“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必须达到基本完成的程度;第一课时:主要完全达成①③⑧条目标和②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⑥中的“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些目标;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主要是巩固完成第一课时要完全达成的目标任务;第二课时:主要是完全达成④⑤⑦⑧条目标和②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目标;第二课时后的.作业练习:主要是巩固完成第二课时要完全达成的④⑤⑧及⑥中“养成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这些目标任务。从上述教学目标的有机分解分配可以看出,要想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将相应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一条目标的实现都有一个“学生自学、交流提升、巩固深化”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达成落实更扎实。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相关教学内容也应合理地分别提供到对应的各个环节中。如课前预习:需分别提供预习单、课文《20谈礼貌》、四下课文《16说勤奋》和学生自主搜集的材料;第一课时:需提供预习单和课文《20谈礼貌》;第一课时课后练习:需提供课文《20谈礼貌》和第一课时后的课时作业;第二课时:需提供预习单、课文《20谈礼貌》、《17爱如茉莉》片断、课文《16说勤奋》;第二课时课后练习:需根据“课后请同学们先查阅资料,找到一个古人、一个伟人两个事例,然后进行改编,与刚刚写的事例一起(还要修改完善),补上开头和结尾,以形成一篇新版的《谈礼貌》说理文”要求,提供第二课时课后作业、课文《20谈礼貌》和学生自主搜集的材料。而上述所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解分配,都必须在教地发挥出系统设计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前后互补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提问设计论文 第7篇

“针对性”是指提问内容是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即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只有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才能够实现对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使他们去进行知识的探究。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对提问针对性的设计,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对他们学习动力的有效调动,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础。

2.2目的性

提问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其必须要具有足够的目的性,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教学价值,所以保证课堂提问的目的性也是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提问都必须要具有目的性,例如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应尽量避免,因为其缺少明确的目的,故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无积极作用。

2.3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只有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才具有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对启发性作用的融入,以确保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对学生思维模式产生启发,为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提升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带来帮助。例如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生字结构的对比,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让他们了解汉字之间的结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此来启发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论观念,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8篇

一、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

只有知道“教什么”, 才能知道“怎么教”。教学内容谈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它是一节体育课的核心;教材的选择、目标的制订、教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都是围绕教学内容来思考的。其中,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 “怎么教”包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教材和教学内容来说, 两者之间是承载和被承载的关系。例如:教学内容是该学科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的“中介”和“媒体”, 内容不仅体现出该学科自身的价值, 同时, 内容在不同水平阶段表现出其自身的层次性, 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载体。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教学内容, 才能够为实现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等目标打下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技术、方法和体能四类。

教材的选择是教师确定课程中“用什么教”的问题。教材是含有教育价值的材料, 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从众多素材中选择出的最佳材料, 起到载体的作用。教材是根据地区、学校以及师生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教材的选择性很强, 范围很大。通常我们将可以作为教材选择的材料统称为“素材”, 从众多素材中选择出适合完成教学目标的素材称为教材。

二、教材分析

衡量体育教材是否科学, 要看这些教材是否可以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是否符合青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2]。教材作为体育教学的媒介, 它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一个好的教材能很好地渗透出本节课要传授的内容, 一个好的教材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一个好的教材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老一辈体育教育工作者王占春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运动项目只是一种形式, 作为完成目标的手段, 它本身没有确定的性质[2]。

教案认为“箱上前滚翻动作是体操项目中支撑跳跃项目之一”。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箱上前滚翻”是否属于支撑跳跃, 在体操教材中分为技巧、器械和跳跃等不同类型的运动。在跳跃项目中分为一般跳跃和支撑跳跃, 一般跳跃是支撑跳跃的常用辅助练习, 内容包括跳跃障碍、跳上、跳下和弹跳板练习等, 其主要是发展弹跳力和推撑力量。支撑跳跃主要是以强有力的推手腾越跳马, 其特点在于越过器械时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远度, 并在短促的时间内作出不同形式的动作[3]。

首先, “箱上前滚翻”是由助跑、起跳、前滚翻和结束动作组成的, 从其动作结构来看, 该技术动作显然不属于“支撑跳跃”。

其次, 从技术特点来看, 该技术动作的特点是强调两手撑箱位置, 以滚翻后臀部位于远端为宜。其目的是为腾跃跳下器械打下基础。该动作与技巧鱼跃前滚翻基本相同。从这点来看, 该动作技术的重点是体会起跳后身体重心的变化, 而前滚翻在该技术动作中属于动作结合的应用内容, 不属于新授内容。

第三, “箱上前滚翻”动作技术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从整个技术来看, 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助跑, 完成动作的关键在于上板、踏跳的有效结合以及伸手技术的合理性, 这是“箱上前滚翻”最基本的部分。尽管上课老师提出“在本单元第一次课学生基本掌握了助跑、踏跳、撑箱、提臀等技术动作”, 但是我认为一节课是很难能完成的。

依据“箱上前滚翻”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得出, 该教材对“双脚起跳”学习和巩固对提高“鱼跃前滚翻”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教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 体育课除了直接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外, 还应当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知识 (包括锻炼身体的知识) , 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 并学会运用这些技能锻炼身体[2]。不管是大纲时期的“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 还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张老师这节课的学生对象是五年级学生, 选择了“箱上前滚翻”作为教材。他认为: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垫上前滚翻和连续前滚翻的动作;小学三四年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本单元第一次课学生又基本掌握了助跑、踏跳、撑箱、提臀等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 本节课确定为“让学生初步体验和学习箱上前滚翻的完整动作”[4]。这里很明确地得出该节课是让学生在“箱子上进行前滚翻”。

分析一:“箱上前滚翻”曾经是1987年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小学六年级的学习内容[6], 但是, 从此以后该学习内容就没有出现在小学阶段。由此确定, 该学习内容通过老一辈体育工作者的总结已经不适合出现在小学阶段。

分析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运动技能领域中,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术的领域目标在水平目标的要求是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5]。“箱上前滚翻”是由助跑、起跳、前滚翻和结束动作组成的的复合技术动作, 因为前滚翻在该技术动作中属于动作结合的应用内容。尽管在跳跃运动中属于支撑跳跃的辅助练习手段之一, 但是该动作已经超出了基本技术的范畴。所以, 该学习内容不适宜出现在小学阶段。

分析三:通过对“箱上前滚翻”的分析得出:从动作结构上看“箱上前滚翻”与技巧“鱼跃前滚翻”基本雷同, 只是腾起方向和角度存在不同。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体验和学习箱上前滚翻的完整动作”, 以及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向一定高度上“鱼跃前滚翻”比较合适。如果只是为学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前滚翻技术, 这节课完全没有必要在“箱上”进行教学。

通过以上分析, 结合张老师现场展示和教案设计得出:本节课把“前滚翻”的学习拓展到“箱上”纳入支撑跳跃类范畴, 这显然不是“箱上前滚翻”这个技术动作在教学中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认为依据该技术动作的特点, 结合教师上课的内容, 本节课围绕“前滚翻”的拓展教学──向一定高度上完成鱼跃前滚翻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归类式的教学内容。

四、小结

教学设计涉及到的因素还有对学生的分析、教学策略的分析等等。本文只是从教材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张军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 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是: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只有选择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 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出最佳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占春.王占春教育文集-学校体育的实践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聚焦体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优秀展示课教案集》.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方法。在新课程时代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这样就要去思考,怎样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达到增加质量的目的。因此,课堂练习就变得异常重要。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问题

1.习题情境缺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基本会存在以下问题:未有创造课堂习题情境或是极少创造情景。多数教师对课堂练习不重视。只是把课堂习题当成课堂交流的工具,未能让学生一起参加到讨论当中,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他们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

2.练习内容选择不当

很多教学对习题选择不重视,有的设计太单一,有的又太复杂,有些题目是封闭性的,不具有引导思维的功能。时常是在学生完成练习后仍处在被动状态下,不具有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未能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练习选择的内容要精选,最好选择条件清楚且思路不复杂的习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1.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一定要联系生活,开展课堂练习。需要以教材为基础,选择适当的内容,结合实际,合理设计。同时,所选的题目也要和生活相关,例如,在有关路程、时间等题目时,如果脱离了实际则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2.趣味性

多数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要用趣味性比较高的题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可采用一些新颖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练习。通过习题比赛、讲故事等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对内容进行灵活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该让小学生可以灵活、生动地学习。只有将课堂练习进行灵活安排,才可激发他们的兴趣。生动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兴趣不断,并且稳定学生注意力,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一些习题本身的内在游戏,如数学迷宫、猜谜语等。开展书面、实践的练习。

2.合理的设计

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个性。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特点、接受能力展开设计。

第一,选择合理的数量题目,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对其中的难易程度要有所把控,让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也可完成。

第二,正确处理因材施教的关系,注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培养,让他们可全方位发展。如,在设计合数、质数课程习题时要对习题的量、难度有所控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例如,如果b=1、2、3,则3b-1是合数?质数?这种设计可让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的提升极为有利。

3.开放性课堂练习

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历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也不一样,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在内容选择上可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所以一定要重视开放性。如,国庆节,爸爸要给你买一套新衣服,商店里的衣服有好多种,如果你只有100元,你自己做主,选择一个自己满意又不超出预算的方法。

这类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且有生活趣味,和学生本人有关。这类题目要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促进学生想办法来进行搭配。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结合教材要求,合理、科学地设计数学课堂习题。适当控制数量、难度,增加有趣的开放性习题,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施燕.小學数学课堂习题的设计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171.

[2]陈艳.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策略例谈[J].新课程(上),2015(5):112.

[3]曾水莲.紧扣课后习题,优化问题设计:浅谈如何指导实习生进行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J].教师,2016(20):122-1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第10篇

【摘 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从数学阅读的现状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直面数学阅读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却提高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追问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

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三、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现代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展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进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以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

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交流收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1、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人们什么原因要用百分数?

3、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较深,而且仍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另外,要与其它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1/2+1/4+1/8+1/16+1/32转化成1-1/32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

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 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如:学习了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0与小数点的“战争”》,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0”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阅读《 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结下严谨这位良友。

2、课外读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

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

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总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 “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编写小华的一天,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错误,能及时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2、手脑并用,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1]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

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

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

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桑塔木小学:李红刚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

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

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

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上一篇:信息工程系2012年上半年总结下一篇:小蚂蚁大能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