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2024-08-23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精选8篇)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第1篇

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流传千古,我们在感怀大诗人情怀的同时,也为一代名妓裴兴奴感伤。但是很多人,只是从诗中了解了琵琶曲,看到了他们偶遇的过程,却很难真正地走进《琵琶行》。爱没有距离,我想不是当事人,自然无法尽释爱的情怀。其实,白居易是真的爱了!

说白居易爱上裴兴奴,绝非危言耸听,因为白居易不单单是对琵琶曲的喜欢,他实际上是对裴兴奴动心了。再说诗歌出自内心真诚的呐喊,无论咏人还是咏物,都是真的喜欢。能够一气呵成六百一十二字的《琵琶行》,可见白居易内心感触颇深,爱到极致!如此动情之作,裴兴奴作何感想?在爱与不爱之间,又是如何抉择呢?

裴兴奴的父亲是京城官吏,擅长书法绘画,她自幼受父亲熏陶,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琵琶。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在皇教坊演奏。如此才貌双绝的绝代佳人,免不了有很多人追她,可她却不肖一顾,厌倦了官场和人情场的强效欢颜,爆冷门下嫁一小商贾为妻。不是她时运不佳,而是她心高气傲,不想沦落风尘。她的这番心思,没有几人能读懂,直到有一天邂逅白居易,才将一肚子苦水倾诉了出来。

白居易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啊,他的官场仕途也很坎坷。在《琵琶行》的一开头,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讲述了裴兴奴,从坐船听到琵琶声,再顺着琵琶声,找到了弹琵琶的裴兴奴。经过一番谈话交流过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特别是白居易知道了裴兴奴的身世之后,体现出了太多不满和悲伤的感慨。不说同命相连,那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是琵琶曲的知音,裴兴奴也对白居易敞开了心扉。但是一番倾述过后,裴兴奴并没有接受白居易,宁愿淹没在朦胧的烟雨中。这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记住了裴兴奴,白居易也怦然心动,激情澎湃,一首《琵琶行》激昂而出!

千古传诵的知音,竟然是短短几小时的相处,爱情的邂逅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直接,这简直就是情感世界里的亮点,历史上的奇迹。裴兴奴没有抛弃世俗的丈夫,当初不羡名门,如今也没有因为白居易而改变。她真的那么高傲吗,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白居易给我们留了答案:她的本质,在这浊世里就像冰雪一样清纯!她的琵琶曲,在这粗俗的波浪中就像清泉一样默默地流淌!

人生如若初见,但他们却将初见注定了永远!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笔者也很感动,为裴兴奴所折服,为白居易所感染。这三句诗,从相知到相识,再到离别,字字都是爱与泪水的交融。人世间还有什么能够大于爱的?有,相依相偎的是爱,灵魂的相拥,那也是爱!在爱的面前放手,这才是大爱!这是经过了无限痛苦的抉择离别,只要自己所爱着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爱了,就要好好地去爱,爱不是传奇!白居易与裴兴奴的心情和感触,就是爱的缩影,爱的真谛!原来,能够放下,那是为了更好的爱!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第2篇

在唐代,琵琶主要包括了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两种形制,但文献中的“琵琶”一词在当时则应指四弦琵琶。四弦琵琶在唐代占据了主流地位。当时,五弦琵琶则被称作“五弦”、“五弦琴”或“五弦琵琶”,与四弦琵琶有明显区别。《旧唐书·音乐志》曰:“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风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以为名。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是也。”而在《新唐书·礼乐志》中则把五弦琵琶径称“五弦”:“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琵琶。”可见,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最初均用拨子弹奏,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出现了手弹之法,用拨子或手指两种弹奏方式在当时均比较流行。

白居易对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有明确的区分。他把四弦琵琶称为琵琶,而把后者称为五弦或五弦琴。在《琵琶行》的诗文明确记载:“犹抱琵琶半遮面……四弦一声如裂帛。”可见,琵琶女弹奏的也是四弦琵琶,并且是竖向抱于怀中进行演奏。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第3篇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六月, 宰相武元衡被谋杀, 京师震动。这时, 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 (东宫属官, 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 , 对这事非常愤慨, 就上书奏论, 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 并节外生枝, 对他造谣诬陷。因此, 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 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 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 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 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 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 不仅点明季节, 而且寓情于景, 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 一片寂寞荒凉, 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 是“主人客人下马, 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 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 只有客人在船上, 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 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 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 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 用的是直叙法, 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 有故事, 有人物, 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 生动凝练, 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 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 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 声音是向称难写的, 因为它无影无形, 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 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 绘声绘色, 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 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 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 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 用“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 雄壮铿锵, 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 具体优美, 情趣横生, 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 把诉诸听觉的声音,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形象如画, 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 听的人如醉如痴, 忘记了一切, 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 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 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 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 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 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 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 是说自己学琵琶, 学得早, 而且学得好, 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 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 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 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 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 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 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 不以财物为惜, 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 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 竟然消磨过去了, 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 但到美人迟暮, 也就生活无着, 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 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 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联想到个人的迁谪, 抚今追昔, 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 现在相逢在一起, 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 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 又感伤自己, 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 画龙点睛, 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 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 因此, 感触更多, 感情更深, 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 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 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 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 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 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 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 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 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 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 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 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 或是自己的身世, 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 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 有故事, 有情节, 布局完整, 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 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 然后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悲人而又自悲, 哀伤而又气愤, 寓意深远、情韵悠长, 令人一唱三叹, 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心态 第4篇

(一)从永贞(公元805年)革新的历史影响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时的“无情”。《琵琶行》提到“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看似“无情”。从表面上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是因为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笔者按:淮西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与河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沆瀣一气,他们又勾结朝中宰臣,派刺客行刺主战派领导人物,以减轻宪宗皇帝专心剿杀的淮西节度藩镇的危难,宰相武元衡被刺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主战的宰相杜黄裳、李吉甫先后辞世,副宰相欲捕刺客,但刺客很嚣张,副宰相见一句“勿急我,急则杀汝”则作罢。温和派和反战派说武元衡任职宰相两年间,使中原及两河连续突发叛乱,责任在武元衡,武元衡咎由自取。甚至有人上疏“请罢(裴)度官,以安二镇(淄青、成德)之心”。但宪宗中兴,时装度眷顾信任之心甚隆,升其为宰相,把求和的宰相李逢吉及其亲信调离朝廷,裴度得以数年专征淮西,最终削掉盘踞多年的淮西重镇),白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却被指责乃至贬官。朝臣认为,即使是宰相被刺杀,“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白居易)何反忧国之甚也”。作为太子属官,白居易也明白不应该越俎代庖,但朝廷大小官员对此“大唐国耻”都保持缄默,于是白居易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岂料居心险恶者竟然捕风捉影地说白居易浮华无行(疑指白居易父母“舅甥联婚”,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执着于男女自由恋爱),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裴度后来查验此诗是白居易在熬压尉任上所作,方信无看花坠井之事,裴度奏任白居易为河南尹刑部侍郎事。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令一出,中书舍人王涯(永贞革新时的中间派,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制科案中为翰林学士,审核卷宗时没有回避外甥皇甫浞受宰相李吉甫打击,后死于“甘露之变”)上疏论之,说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理州郡,宪宗追诏授江州司马(由五品赞善大夫降为从九品将佐郎)。

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真正原因是他的直谏,无异于揭穿了上文所提到的藩镇与某些守旧宰臣及宦官相勾结的微妙关系,而这些人还忌讳着永贞革新中白居易对韦(执谊)王(叔文)之党的支持。韦执谊拜相不到十天,九品闲职的校书郎白居易抓紧时机向韦上万言《为人上宰相书》(宋绍兴本《白氏文集》卷四十四),全面地陈说了国家大计、当务之急,并提醒韦应不失时机、赶紧推行新政,以疗救天下人的疾苦。考查永贞革新与白居易的主张,在裁抑宦官、罢免宫市、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等问题上大略相合。

况且,白居易冒犯过众多显贵人物。白居易为左拾遗、翰林学士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子孙赎宅,白居易切谏而止;白居易上《论太原事状》抨击了听命于权宦的藩镇严绶、裴均,还谏止宪宗授予河东王锷平章事。对既有拥立宪宗大功又掌大权的宦官李辅光、刘贞亮(即俱文珍)的跋扈,白居易视若嫉仇。白居易谏阻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他还说宪宗皇帝犯下了大错,宪宗皇帝脸色突变,愤愤不平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浙西观察使杖死安吉令、河南尹诬杀太学生等十余事,元稹都加以论奏。之后,河南尹房式犯罪,元稹又加以弹劾,按旧例先停止职务,然后对薄公堂,朝廷召元稹回朝,途中,元稹住宿敷水驿,宦官仇士良夜至,元稹礼节不周被宦官打伤脸皮。宰相及朝臣以为元稹年轻,没有树立威信,有失谏臣体统,因而贬为江陵(今属湖北省)士曹参军,后又移官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论稹无罪,对于争驷馆而鞭辱御史元稹的宦官,再三上奏论理。白居易也累疏切谏。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那些权贵,从而为白居易贬江州埋下了祸根。

父母的“舅甥联婚”及白居易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参加进士科考试、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三十多岁迟迟未婚、父亲白季庚死后家庭生活的窘困等等情况都加重了白母的病情,白母陈氏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回老家丁忧三年后,这件事仍被人作为乖违名教,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不遵守名教的人是不能治理天下的,这无疑剥夺了白居易从政的权利。这是最恶毒也是最具有釜底抽薪意义的攻击办法!

在这样无耻的污蔑和打击下,白居易的济世之志顿时烟消云散。

(二)白居易怎样做到“无情”和“恬然自安”的?江州崔刺史礼待白居易,白居易因此得闲散。白居易在九江,地近陶渊明隐居地,为学陶渊明提供了方便,陶渊明于是成了白居易的人生偶像之一。能诗意地栖息在陶渊明的人生艺术与艺术人生的精神境界里也是一大乐事。白居易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引人“中隐”的生存方式之中。“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朝餐惟药菜,夜伴只纱灯。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旧唐书·白居易本传》补充道: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悠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早在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就感到:“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余物尽浮云。”(《初除(京兆)户曹(参军),喜而言志》)早期接收的北宗思想在这时又得以滋长。白居易心中知足不辱、贵生乐生之思渐长,“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可以说,在江州的四年多时间正是白居易实现儒释道三教思想交汇的时期,用释、道思想和五柳先生的生活方式来安抚困顿的儒家胸怀是最好的调剂办法。

(三)从白居易与朋友、亲人的情感来看,他又是有情的,有至情的。母亲惨死后,三岁的独生女金銮子夭折,白居易出于名门而无子,至亲亲人的离去使白居易更感孤独。朋友情成了此时慰藉白居易的精神支柱。白官职低

微,生活困难,同科进士、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时常分俸援济。白居易没有钱给母亲买药治病,母亲惨死后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老家,是元稹的关照才使他度过了难关,这份友情是难能可贵的。白居易贬江州时,元稹移官四川通州,元稹正患疟疾,听说白居易也贬官非常吃惊: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有感于“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报以“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不见元稹,白居易往往借助梦境会晤好友,白居易《梦微之(即元稹)》感慨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仍津津乐道于这种友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友情是白居易此时驱遣苦痛的安慰剂。在山寒水瘦凄凉地,能有“客”和琵琶女这样的朋友是莫名的快慰。长兄等亲人是元和十二年才来看望他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拥有朋友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受连累。白居易与牛党的重要人物牛僧孺、令狐楚相互敬重;白居易在李宗闵的密友杨虞卿牵线下,娶了杨汝士的妹妹为妻,妻从兄杨虞卿后来就被奉为牛党之首。因此白居易与牛党人物关系是密切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预感有必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避祸。白居易又与李党元稹、裴度过从甚密。元和三年四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浞皆指陈时政之失,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上疏,说:“今陛下明下诏令,证求直言,反以为罪,此臣所以未谕也。”“陛下纵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妒忍罪而斥之乎?此臣所以为陛下流涕而痛惜也。”因此招致宰相李吉甫的不快,终为李党及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剪抑。闻琵琶而心有戚戚焉的朋友成了同悲戚共欢乐的天下士人的写照。

(四)从白居易的爱情观来看他的至情至性。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建中元年授彭城县令,后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白居易居徐州符离,与湘灵互相爱恋。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但父母坚决反对,父母给他包办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拗不过他而作罢。白居易38岁左右才与杨氏成婚。白、杨夫妻燕婉情深。从《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等诗中,可以看出这段纯真、自由、平等的恋情在白居易心中仍然是不可磨灭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惨遭商人无情地抛弃,强烈地刺激了白居易的愤愤不平之情。二人思想共鸣之处除了出自京都、才华出众而落魄失意外,爱情遭际恐怕也是一个因素。在文人狎妓之风盛行的唐宋时代,白居易也喜欢和歌妓酬和,白居易老年时候仍蓄养多名歌妓。在白居易时代,有的歌妓竟然以会歌唱白学士《长恨歌》来提高身价,但在这场浔阳江边的歌诗会中,与其说白居易和琵琶女是他们指望通过双方的艺术作品彼此提携,倒不如说二人借此以达成感情的共鸣与代偿,暂时弥补彼此身心疲惫的缺憾。白居易完全把琵琶女当成了精神上平等的朋友看待。

[参考资料:]

①据《白居易集卷四十四·与杨虞卿书》,白居易给杨虞卿的信中说:“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此足下与崔、李、元、庾辈十余人,为我悒悒郁郁长太息者也。”

②“舅甥联婚”还是“中表结婚”?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之一《后丁戊稿》,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先祖及后嗣》。“中表结婚”:岑仲勉《隋唐史》(415)。两说并存: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笔者认为,中表婚不会被世人所诟病,舅甥婚才为世人诟病。

③据高彦休《闽史》记载,白母因“悍妒”得了心疾以及自杀事件京兆尹裴度曾经过问,又据《香山白公年谱》(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刻本《白氏宗谱》卷八)裴度辨识其诬,并对白居易加以保护。

④《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新唐书》卷一一九类同。

⑤张学忠毛妍《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⑥《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乃芈姓白公胜后代,有秦将白起等,据白剑《白氏家族考》:白氏郡望太原,曾祖父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自湟又迁居河南新郑。白季庚任职河南时,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东郭官宅,白居易丁忧时回下邦闲居。从李商隐为其撰写的墓碑铭中可知白居易以兄幼文次子景受为嗣子。

⑦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四月十日夜致元稹书信。

⑧(日)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认为:在对藩镇、对外问题上李党积极;牛党消极。在科举诗赋取士及座主门生等问题上,关陇地区牛党中小地主热心科举,山东地区李党则重门第。

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因科举问题结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认定应制科的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浞和前进士李宗闵攻击自己,结果主持考试的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翰林学士裴珀、王涯被贬。至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死于贬所崖州(海南岛),党争以牛党取胜结束。然而朝臣“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转排陷,垂四十年”。以致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双方之间斗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在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被当作牛党的领袖,核心人物有杨汝士、杨虞卿等;相应地,李党的领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元稹)。

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 第5篇

琵琶行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第6篇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这首诗对于音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这个不用我来讲。我要讲的一个问题,是琵琶女这个形象的真实性问题。 琵琶女这个形象,是一个不够真实的形象。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她对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妇”之后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失落感,这一点不够真实。琵琶女原是一个乐妓,属于歌妓的一种。古代的歌妓都隶属于“娼籍”,无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不是自由人。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如果她们没有“脱籍”,即便结了婚,生了儿子,她们的儿子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为奴。所以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从良。例如唐代歌女徐月英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叙怀》 徐月英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 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古代妇女的人生归宿。但是歌女是没有这种归宿的,她们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多数人无夫无子,无依无靠,她们被抛出正常的人伦关系之外,所以“泣泪频”。虽然她们成天轻歌曼舞,穿金戴银,但是这些都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她们真正想要的,是像普通妇女那样生活,哪怕是“荆钗”、“布裙”,生活苦一点,她们也很羡慕,很向往。

如何才能过上普通妇女那样的生活呢?只有一条路:从良。所谓从良,并不是说嫁人就行了,而是要“脱籍”,也就是从官府那里注销她们的“娼籍”,还她们以自由身。但是“脱籍”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人把她从教坊或者妓院里赎出来,这需要花一笔钱;然后再去官府办手续,又要花一笔钱。谁愿意为她们花这两笔钱呢?只有那种真正关心她们、爱她们的男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琵琶女应该是很幸运的了。她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时候,在人老珠黄的时候,居然还能“嫁作商人妇”,居然还有商人愿意把她赎出来,帮她“脱籍”,然后娶她,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从作品的描写来看,琵琶女所嫁的那个男人,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商人。因为他所经营的茶叶是“浮梁茶”,这种茶并不是什么高档茶,而是一种很普通、很便宜的茶。而且他需要自己亲自去进货,也许手下连个马仔都没有。

他虽然不富有,但是对琵琶女还是很心疼的。他亲自去“浮梁”进货,风餐露宿,冒种种风险,却让琵琶女留在繁华的浔阳(今天的九江市),也就是守守船而已,并没有别的什么家务。

琵琶女有个好老公

可是琵琶女并不领情。她认为自己“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请问,你不嫁作商人妇,还能嫁作什么妇?嫁作官人妇吗?嫁作诗人妇吗?嫁作“五陵年少”妇吗?不错,“五陵年少”当年是很捧你,所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是他们愿意为你“脱籍”吗?愿意娶你吗?你那么大一把年纪,人老珠黄,除了一个厚道的商人愿意娶你,还有谁?

琵琶女还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请问,商人不重利,不去买茶,你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总之,琵琶女的那一番言论,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是很错误的,很不得体的,很不识好歹的。

琵琶女不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错误,其实就是白居易的错误。因为琵琶女只是他笔下的琵琶女,未必就是生活中的真实的琵琶女。白居易的错误主要有四点:

嫁商人未必不幸

第一,她对歌女的命运缺乏认识。他认为歌妓在风月场所弹琴卖唱,“五陵年少”争给红包、争给小费,那才叫幸福;和“五陵年少”喝酒打闹,弄得“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那才叫幸福;每天和“五陵年少”厮混,“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那才叫幸福。而歌女从良,脱籍,嫁人,过上一种安定的、平静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反倒不幸福了。也就是说,歌妓做奴隶就幸福,做自由人反倒不幸福了。

第二,他对商人缺乏认识。他的脑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轻商观念。他认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种不幸,请问,不嫁作商人妇,难道嫁作诗人妇吗?你白居易愿意娶她吗?你那么同情她的不幸,你把她娶回去呀!他又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请问,商人不做生意,不向国家交税,你这个诗人兼国家公务员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玩什么?白居易对商人的认识,不如他的同时代人。我们只要看看张籍的《估客乐》,就知道当时的诗人对商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要用时代的局限性来为他开脱。

第三,他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江州司马,相当于今天九江市政府的一个秘书长),深更半夜,把人家一个有夫之妇叫到自己的船上饮酒弹琴,这还不说;还用很多不恰当的言论,不恰当的同情,不恰当的眼泪,煽动人家对丈夫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琵琶女最初并不想上他的船,人家一直很犹豫,因为毕竟深更半夜了。可是他呢,“千呼万唤”,非要人家出来不可。这就有点像现在的某些腐朽官员,非得要那些文艺工作者出来陪酒、陪唱不可。

第四,白居易贬低江州文化。我们知道,唐代的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江州治浔阳(今九江市府所在地)。江州下面有一个县,叫彭泽,陶渊明在这里当过县长。他辞职之后,回到家乡栗里,栗里属于今天的星子县。无论彭泽县还是星子县,在今天都属于九江市。也就是说,唐代的江州,就是陶渊明的故乡,是中国第一流大诗人的故乡。那个地方能出陶渊明,可见那里的.文化并不落后。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很先进。白居易在自己的其他作品里,也曾不止一次地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和追寻。可是在这首《琵琶行》里,他居然把陶渊明故乡的文化贬得一塌糊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什么“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你白居易是郑州人,北方人,你听不懂南方的江州民歌,就能判断江州民歌不是好民歌吗?

败笔与心情有关

白居易之所以会对琵琶女的婚姻,对商人,对江州民歌,有着这么多的认知错误,除了他的阶级立场、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之外,也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他被贬到江州,心里很委屈。问题是,他要宣泄他心里的委屈,他就心造一个幻影,塑造一个并不真实的琵琶女的形象,然后对着这个并不真实的形象一吐心中之不快。白居易还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其实,你才是天涯沦落人呢!人家琵琶女已经找到人生的归宿,嫁给了一个厚道的商人,人家沦落什么?你把你的沦落感强加在一个已经翻身得解放的琵琶女身上,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更有甚者,为了一吐心中的不快,他连商人、连江州文化也一块贬了。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第7篇

白居易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只可以养女乐三人,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的栽培之下,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于是白居易以此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的时间内家伎都换了3次,每到3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掉这些人。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17岁18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其他家伎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白居易的爱情 琵琶行 第8篇

(一) 生平。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现存的诗近三千首, 在诗歌理论方面, 白居易主张反映现实, 他的诗作大多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 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 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是唐代诗歌创作中一场很具影响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 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的诗作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 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欢迎。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 还隐藏着许多音乐美学观点, 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和《策林》中, 笔者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二) 白居易的音乐创作。

1.《琵琶行》。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白居易以精湛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在诗中, “琵琶”是一个帮助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 诗中将诗人所有的情感、意境、风格全部依托在琵琶所奏乐曲之中, 诗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技法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反映出诗人对琵琶这件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 如琵琶的形制、性能、演奏技巧等, 通过描绘性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美。另外, 作品中的描绘也反映出唐代空前盛世的景象, 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使诗作充满强烈的视听效果, 表现出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的通感美。

2. 其他诗乐创作。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酷爱诗、酒、琴, 白居易对音乐, 特别是对古琴十分钟爱, 这在他的诗中也均有记载, 如:“酒既酣, 乃自援琴, 操宫声, 弄《秋思》一遍。若兴发, 命家僮调法部丝竹, 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诗中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喜爱音乐的本性, 听到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 诗人通过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不仅喜爱音乐, 还非常擅长弹琴, 常常是:“夜深数十声”、“惬心潜有情”。“蜀桐木性实, 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 夜深数十声。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 亦不要人听。”夜深人静, 琴调舒缓, 自弹自娱, “亦不要人听”。而这一句“亦不要人听”也说明, 诗人的自我陶醉只是为了养颐心性, 并无其他教育或社会意义。

白居易一生都与音乐相伴, 特别是在他的晚年, 由于他一生坎坷, 导致其思想比较消极, 而音乐也成了他摆脱烦恼的手段, 这也说明了白居易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对白居易的生活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 白居易所创音乐诗特点。

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 其音乐创作更加富有诗意, 而诗与乐的结合, 又体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白居易的音乐诗作中, 最经典的要属《琵琶行》。在他的诗中, 经常涉及到音乐联想美的描述,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在《琵琶行》中, 我们也可以把白居易的音乐诗看成是对音乐想象中的视觉的“还原”,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琵琶的声音特点, 通过诗作可以看出, 诗人已对音乐的内涵有了深邃的理解, 体味音乐的美。白居易以一连串的客观物体发出的音响作为比喻, 生动自然。一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又把曲调的起伏、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 都用不同程度的语句、恰到好处地描写出来, 描绘出音乐带来的意境, 使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陶醉在音乐所带来的美妙之中。

(二) 《琵琶行》中的美学思想。

1. 道家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些诗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前四句表明的是“无声之美”, 而后四句体现的则是“崇雅斥郑”的思想。白居易所表述的“无声之美”正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映。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有论述, 他说:“……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庶几乎。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寂之于音, 或为先声, 或为遗响, 当声之无, 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 虽‘希声’而蕴响酝响, 是谓‘大音’。《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 上文亦曰‘声暂歇’, 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 能蓄孕‘大音’也。”以上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表现出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2. 儒家美学思想。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音乐鉴赏家, 也是一位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美学家, 他的论述与《乐论》、《乐记》一脉相承, 儒家的美学思想被他传承并发挥到极致。在《琵琶行》中, 有关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也很多, 其中有一非常重要的论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其中, 《韶》、《舞》是雅颂之乐的代表, 而郑声则是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兴起的民间音乐的总称。乐则《韶》《舞》就是说各种典礼, 如祭祀等, 以及对国民实施教化, 都需音乐。但音乐的五音都不能错乱, 否则就会带来不祥。由此来看, 这一诗作非常鲜明地烙上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印迹, 同时也反映出白居易在审美情趣上的倾向,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与儒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他的诗作也基本都建立在儒家的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等问题上。

(1) 白居易常依据现实生活来说明“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笔者将对这一思想做简要说明。一是说音乐的产生与政治相关。这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和诗歌是通过创作的情感因素与政治相通的。白居易说:“乐者本于声, 声者发于情, 情者系于政。”“政”与“乐”的关系是依照着“政—情—声—乐”的规律发展而来的, 音乐的产生是与“政”、“情”分不开的, 他强调, “情”在“政”和“乐”中的关系, 强调音乐中的“器”、“曲”、“声”、“音”都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又要“善其政”、“和其情”。二是“乐与政通”。在白居易看来, 音乐的产生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反过来说, 音乐对政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石声磐, 磐以立辨, 辨以致死”, 便是指音乐能使人产生辨明节义之心, 就能为守节而不惜一死。同时, 白居易还认为, “礼”与“乐”两者都是治国之本, 缺一不可, 二者所以并天地, 参阴阳, 废一不可矣。”这也正说明音乐对白居易的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他非常看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开。

(2) 白居易不仅强调“乐与政通”, 也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如“闻君古《渌水》, 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 为听疏汛声。西窗竹荫下, 竟日有余情。”他认为, 音乐能使人“心和平”, 通过音乐, 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 聆听者会感到心旷神怡, 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的境界, 这也显示了白居易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另外, 在欣赏音乐的时侯, 人们心情和所处的环境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应该称之为“和”, 他所追求审美目标是“同”和“一”, 他所崇尚的音乐则是“必和”之“大乐”。

三、结语

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论述其美学思想可以看出,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与现实性, 虽然还未形成体系, 但在论述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问题时, 都可以看到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表述, 尽管多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 却也表明了其儒家乐教的思想, 因此,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 白居易还是唐代杰出的文人音乐家, 他热爱音乐, 写过许多关于音乐的诗, 对后世文人音乐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白居易与音乐相关的诗作, 总结概括其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曹月.琵琶的诗性和诗性的琵琶——从《琵琶行》中解读唐代琵琶文化[J].人民音乐, 2001, 4

[2].戈晓毅.大乐必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江海学刊, 2005, 6

[3].彭倩.“琵琶行”美学特征三题[J].飞天, 2009, 16

[4].陈洪妍.白居易“琵琶行“艺术特色探微[J].华章, 2010, 3

[5].张铭.大珠小珠落玉盘——谈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描写[J].名作欣赏, 2009, 14

[6].张艺昆.跨越时空的对话——白居易诗《琵琶行》与琵琶独奏曲《诉》[J].中国音乐, K2004, 2

上一篇:向网络游戏说再见 主题班会策划下一篇:草鱼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