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课本中的抗日英雄》读后感

2024-07-12

《拜访课本中的抗日英雄》读后感(精选3篇)

《拜访课本中的抗日英雄》读后感 第1篇

上学期,老师给我们没人发了一本书,我利用寒假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王专老人向“雏鹰”们讲述抗日的故事。看着书上的文字,我好像回到了抗日时期……

一天中午,区上要求

他不走大路,专走庄稼地,天不冷却拿着一顶红帽子。三人上前一问,口音不是本地人,并且见势不妙就想跑。三人立刻逮住了这个人,并把他带到了村公所。经审问,他果然是日本鬼子派来的特务。除了王专以外,儿童团里还有许多好战士。王专的堂哥——王珠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四三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敌人又来“扫荡”,当时王珠在村头的山上

《拜访课本中的抗日英雄》读后感 第2篇

一、归国抗战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时,曾山奉命担任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留在革命根据地内,和项英、陈毅等一起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和领导南方游击战争,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1月,曾山率领江西省委机关和红二团从宁都突围到达吉安东固,与胡海领导的公万兴特委和红四团会合,3月,分别突围时,曾山和胡海各拿写有“艰苦”、“奋斗”两字的半面红旗,互相鼓励,作为纪念。4月,曾山率领红二、四团近千人经永丰等地游击到乐安、新干。5月,从新干突围到吉水,从赣江坐船辗转到达南昌,再转到上海。同年9月随陈云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研究班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山在他固有的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勇赴国难,于1937年11月和陈云一起从苏联飞抵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后,立即投入抗战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不息。

二、返赣聚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12月14日,曾山在延安列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了项英作的《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的报告,并和毛泽东等一起讨论了报告。会议专门讨论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问题,通过了《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以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负责领导东南各省党的工作,同时成立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主席,曾山等为委员。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12月28日,曾山和李一氓率领30余名党员干部离开延安,途径西安到武汉,协助叶挺、项英等开展新四军部队编组和东南分局筹建工作。1938年1月4日,曾山和项英等离开汉口,经九江到达南昌,将汉口新四军军部迁到南昌,见到了在南昌主持“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的老朋友陈毅,非常高兴,会见了闽赣边、皖浙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党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黄道、叶飞、李步新、曾昭敏、涂正坤、江渭清、谭启龙等,和他们一起研究集中组编新四军事宜。在南昌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指导日常工作。1月16日,曾山和项英到吉安,会见了湘赣边临时省委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和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谭余保,并随谭余保一同前往湘赣边红军游击队的大本营———莲花县棋盘山垄上村,慰问了游击队的全体指战员,作了关于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讲话,赞扬了游击队员们在三年艰苦岁月中不屈不挠为革命坚持斗争的精神,勉励大家北上抗日再立新功。曾山和项英、谭余保等一起,成功地将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大队第一支队第二团,由原湘赣边红军游击支队参谋长段焕竞、政治部主任刘培善率领开赴浙江抗日前线,另留一特务队,约20余人枪,随谭余保留下坚持斗争。同时,对地方党的工作、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的工作、吉安城市的统战工作等均作了严密的布置。在赣南发生谭震林、邓振询、温仰春、李坚真等人被国民党驻军黄才梯部无理扣押的“瑞金事件”后,曾山迅即指示涂振农、黄道等派专人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交涉,解救了被扣人员,为新四军保护了优秀干部。1月下旬,曾山和项英等一行到达大余县池江镇,与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导人杨尚奎、陈丕显、刘新潮等,以及新四军驻赣南办事处主任贺敏学等会面,一起研究改编了集中在这里的赣粤边游击区的江西抗日义勇军,湘南游击区的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这两支红军游击队,分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和第三营。同时,与赣粤边特委一起研究了地方工作,宣布了杨尚奎等留下坚持斗争的领导干部名单。然后,曾山和接受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先乘汽车到赣州,再乘木船沿赣江北上南昌,一路上,曾山和战士们谈话、讲故事,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革命文化。2月28日,曾山随闽浙边游击队负责人刘英派来接应的代表龙跃、余龙贵前往浙江,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和刘英、粟裕一起将闽浙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开赴皖南集中。至此,新四军的编组任务胜利完成。张鼎丞在《新四军在抗战烽火中成长着》一文中,肯定了这次迅速而完善的组编工作,指出:“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任何其他部队所不能做到的奇迹。”

三、为党建设

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这篇光辉著作中首次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曾山作为东南分局、华中局的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非常注重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为国聚才,为党培干,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和新型的人民军队,呕心沥血,劳苦功高。根据1937年12月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东南分局“党的工作由曾山管理,项英负指导责任”。曾山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东南党组织,恢复和重建了赣粤边等特委、浙江等省委、吉安等县委。他亲自领导了恢复组建江西省委、南昌市委及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兼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和黄道等一起领导了江西的党的建设和抗日统一战线等工作,发表了《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 (和黄道、涂振农一起署名) 等重要文件。团结了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民主同盟的罗隆基,第三党的王枕心及许德珩、王造时、彭文应等进步民主人士。指派余昕、郭敏等在江西抗日青年服务团中成立总支部,加强党的领导。曾山还亲自领导创建了著名的抗日救亡团体———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参与领导创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南总队、江西青年战时工作团、七七读书会、妇声社、南昌文化界救国会、南昌抗战歌咏协会、南昌生活书店、大众文化社等抗日救亡团体。通过派巡视员,阅读《解放》、《新华》、《群众》等党的刊物,召开支部大会,利用灰色团体等形式,加强江西党的工作。1939年2月19日,曾山在吉安受到周恩来的秘密接见,向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移交了江西党组织的工作。同年4月,作为东南分局分管浙江党的工作的领导曾山陪同周恩来前往浙江金华等地检查工作,和陈毅等一起领导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扩大等工作。在皖南时,曾山亲自为党校学员讲授马列主义课,以讲故事等形式启发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还领导了东南扩军等工作。在苏北淮南时,曾山兼任华中局党校副校长,和陈毅、刘少奇在一起,团结重用了孙冶方等知识分子,锻炼培养了陈丕显、谭启龙、江渭清等一批年轻干部,抵制了项英的家长制作风。1942年到1945年间,曾山兼任新四军直属队整风检查总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的整风运动,教育保护了不少干部。曾山所领导的组织部成了“党员之家”、“干部之家”。曾山不愧是组织工作的楷模。

四、为国理财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日伪顽的夹击封锁,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从而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在延安参加了种地、纺纱等生产劳动,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曾山在新四军驻地黄花塘的菜地也成了示范园地。他种的蔬菜又肥又大,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到军部开会时,特意参观了曾山的菜园,学习经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山就是能干的红色理财家。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曾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党的发展壮大,为了人民军队的生存和战斗,他出色地领导了华中局的财经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财政金融保障。他在组织根据地内军民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通过地下党组织,从上海等敌占区秘密购买大批军火、药品、生活用品等急需物资运入根据地,以保证华中局、新四军机关部队和根据地广大群众的急需。他不辞辛劳,亲自领导建立了华中印钞厂、华中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统一了华中财经,活跃了商品流通,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全力支援了八路军。周恩来高度评价:“曾山同志对统一华中及统一华东两地财经均有很大功绩,值得赞许。”

参考文献

[1]苏多寿, 刘勉玉.曾山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裘之倬, 等.曾山传奇[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烽火烟云中的抗日英雄郑发昌 第3篇

郑发昌何人?村里的老百姓只知道他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据说在水磨河抗日阻击战中,他是一位八路军的游击司令,打得特别勇猛,日军伤亡惨重。在当地老年人心中记忆颇深。他们至今还能清晰地描述他的模样:身材魁梧,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手持双枪,背后插把大刀,和夫人张青君一起英勇顽强地带领队伍抗击日军。

郑发昌出生在贫苦家庭,早年寻求革命真理,1938年入党,后组建抗日游击队,在无梁、古城、石固、水磨河一带多次打击日军,并带部队为皮定均司令解过围,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奉命打入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部队一二七军组织策反,起义成功后,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六十一军一八二师五四五团任营长,后在四川江油、青川一带剿匪,并护送杨勇将军从重庆到贵州顺利完成任务,受到上级嘉奖。他的夫人张青君是汝州大户人家女儿,与郑发昌结为伉俪后,戎马一生,转战南北,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战功。

组织抗日屡立战功

上世纪初的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灾荒和战乱毁坏了家园。烽火连天,战争频繁,使许多人无家可归。郑发昌1916年出生于具茨山老山坪脚下的禹州市无梁镇月湾村,只在6岁时读了3个月私学,他是在贫瘠的窑洞和封闭的山村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郑发昌10岁时,和父亲一起外出逃荒,碰到一伙匪徒,土匪们活活地把他父亲填进土窖里闷死。年幼的郑发昌心中涌动着仇恨,他痛恨这个兵荒马乱的世道,更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再次遭受了外国列强的蹂躏践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顽强不屈,英勇抗击,抗日的烽火在全国熊熊燃烧。

郑发昌于1938年在长葛孟排党支部书记单子焕的介绍下加入地下党组织,他思想不断进步,在历次对敌斗争中,磨练了坚强意志,成为一支革命队伍的坚强领导人。

1944年,禹县陷落。郑发昌带领三四百名抗日联军,面临复杂和残酷的战争形势,一面保存力量,一面伺机战斗,碾转于禹、新、密、长葛之间,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郑发昌被编为挺进军皮定均司令下属22支队,任司令。这期间先后发生了古城抗日战斗、神垕抗日战斗、石固抗日战斗、无梁抗日战斗、水磨河抗日战斗。

1944年春,郑发昌率3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驻扎在石固镇东胡寨。日军得到情报,派400名日军来犯,郑发昌率领部队进行顽强抵抗,双方战斗一上午,打死打伤日军10多人,战斗中,我军一指挥员牺牲。后来,日军攻占东胡,郑发昌率部队撤至水磨河寨内。

是年夏天,郑发昌带领部队从密县返回无梁。在老山坪附近听说国民党十三军正在西黄路河附近的蜘蛛山作战,就派部队隐蔽于深山密林,对日军放冷枪,弄得日军疲惫不堪。22支队下属张振同志带领一班人隐藏在白灰窑道内,待日军接近时猛烈射击,打死打伤日军数人,缴获10多支步枪,日军溃逃。

1944年冬,郑发昌率领部队和禹西抗日联军1000多人,联合攻打驻扎在神垕镇内的一个营的日军,战斗持续了五六个小时,驻守在县城的日军前来增援,我抗日联军才趁机撤退。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19人,缴获枪支519支。

日军扶持的密县保安团团长高九如家驻风后岭附近(今始祖山),他仗着人多势众,作恶多端,不断骚扰禹、密、新抗日游击队。1944年秋的一天,郑发昌带部队攻打高九如的老巢。高九如知道郑发昌的部队熟悉地形,并越战越猛,就仓惶逃跑。抗日游击队抄了高九如的家,缴获步枪80支,手榴弹500枚,小麦15石。把粮食分给了老百姓,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在当地打了个漂亮仗。

郑发昌所在的抗日联军神出鬼没,威名大振,使日伪扶持的当地武装提起他不寒而栗。一次,郑发昌带十几个人骑马从汝州归来,经过文殊时,与禹县日伪保安团团长席子猷的部队遭遇。对方问哪部分的?郑发昌答:“抗日游击队。”对方未敢开枪,郑发昌和妻子张青君带着十几匹人马从白沙直接回到无梁。

1944年秋季的一天上午,郑发昌想端掉日军驻扎在古城寨的盘踞点,在东门外察看地形时,被日军发现,遭到日军猛烈炮火射击。郑发昌边打边撤。退到老山坪,躲在一块大石头后射击,一名日军将他帽子打飞一丈多远,衣服也被打着了火,险些丧命。张青君和战士们猛烈还击,打退了日军进攻,日军两名士兵被击毙。郑发昌率部队趁机转移。

对日作战最激烈的一次战斗要数水磨河之战。水磨河过去叫暖泉寨。该寨位于长葛、禹县交界处,交通便利,寨墙高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暖泉寨防御工程比较坚固,寨墙高8.3米,寨顶又垒寨垛1.5米高,每一丈有三个炮口。寨四角有五个炮楼,暖泉河水从四周经过,水深1.5米,易守难攻。

驻守寨内的总指挥叫王明州,副总指挥是郑发昌,总部下设三个支队,郑发昌被编为22支队,纪国贤部编为23支队,贾卫国部编为24支队。当时部队武器装备齐全,拥有机枪、长枪、短枪、手榴弹,士兵战斗积极性很高,军民同仇敌同仇敌忾,做好了迎敌准备。1945年7月19日上午9时,日军将领明和带领一个团1000多日军,从新郑方向过来,迅速包围了北门和东门。为了战争需要,张青君还亲自教总指挥王明州夫人骑马、射击,并亲自参加了战斗。郑发昌是个好机枪手,他一个人操作两挺机枪,专门配几个人为他擦枪筒安装子弹,作后勤供应。战斗打响后,枪声大作,炮声不断,老百姓热情很高,为部队送水送饭,抬担架抢救伤员。郑发昌看到嗷嗷乱叫逼上来的敌人,扣动板机,把愤怒的子弹打向敌群。在战斗中敌人将郑发昌的帽子击穿了个洞,张青君把警卫员的帽子给他戴上,继续战斗。敌军三次被击退。趁敌人败退后,郑发昌带精干战士下寨收拾武器弹药。收回的全是日本三八式的,有长的也有短的,后勤人员捆了好几捆,用大车全拉回了司令部。其中,一个姓王的连长在打退日军时,带一个战士从北门的小便门出去了。夺回日军一挺重机枪,受到了司令部的嘉奖。

nlc202309030015

这场战斗从上午打到深夜,共打死日军37人,重伤38人,轻伤50余人,缴获机枪和三八式长短枪200多支,子弹1000多发。而游击队和村民仅牺牲3人,其中有高景发排长、毛班长和村民石黑。日军不死心,作垂死挣扎,深夜12点时又从外地调来13县日军近千人,增援水磨河,四个寨门被日军包围。王明州和郑发昌等商议,决定连夜撤出水磨河。父亲骑一匹花马,母亲骑白马紧随其后,他们伏下身子带领部队从寨西南角撤出水磨河,退至老山坪,与皮定均司令的抗日游击队会合。

投身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元月,郑发昌跟随牛子龙的游击大队改编为“太行军区民主建国军豫北支队”,牛子龙为支队司令,郑发昌为警卫团长。牛子龙1928年在许昌入党,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湘潭军分区副司令,湘潭地区副专员。当月,牛子龙和郑发昌率部队开往汤阴,同国民党孙殿英的新五军和李铁头的四十军相持一年多,先后战斗过近百次,受到了太行军区的表扬。

郑发昌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在每一次战斗中,他总是骑着马,马背上架着机枪,腰间别着手枪,身后插着大刀,威风凛凛,令敌人闻风丧胆。在太行山与新五军的战斗中,敌军三四百人盘踞在一个寺院里,垒上碉堡,对我军影响很大。太行军区命令七日内除掉这个据点。郑发昌经过周密侦察,发现后山山势险峻,防守薄弱,就决定在这个地方发起进攻。他让妻子张青君把60钢炮从另一方推向距离敌人碉堡最近的地方,连续轰击,然后亲自骑着马带着战士向前冲。他把马背上裹上三层棉被,用水将棉被泼湿,从正面向前冲,张营长带战士从侧面打,待敌人碉堡被摧毁后,全团战士猛烈攻击,打死敌人60余人,俘虏敌人200余人,缴获重机枪10挺,长短枪200支,子弹万余发,取得了重大胜利,郑发昌受到了上级首长通报表扬。

1948年春,郑发昌协同牛子龙司令平定了被国民党许昌公署专员刘子振和匪首王明礼操纵收买的鲁、宝、郏三县民间反动武装组织,稳定了豫西一带社会治安,受到了中原军区通报表扬。1949年5月,郑发昌跟随牛子龙部队南下湖南,开辟新的根据地,途经湖北时,接上级党组织密令,打入国民党白崇禧部一二七军。当时的军长赵子力曾任过河南省政府主席,姚副军长是郑发昌的好友,经多方努力,郑发昌很快取得了赵军长信任,被任命为警卫团团长。郑发昌和当地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和姚副军长一起策动赵军长弃暗投明。是年,国民党“川东靖绥主任”孙震命一二七军移驻四川巫山,防守大巴山。我人民解放军对巫山发起攻击,国民党陆军司令顾祝同下令给赵子力,要求一二七军进行坚决抵抗。在郑发昌和姚副军长劝说下,做通了两个师长的工作,赵子力将部队开往四川巴东县以东的清江渡一带。探寻下边对起义投城的态度,一边派人与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联系。12月中旬,部队到达巴中县西南恩阳河,收到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首长电报。12月27日,在巴中县木门,赵子力军长向全军官兵宣布起义。一二七军3万多人正式起义,受到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弟、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等首长的热情接见。

部队起义后,郑发昌被推荐到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二师五四五团,任三营营长。1950年,郑发昌保护杨勇将军由重庆赴贵州,并出色地完成任务。1950年元月,在川北江油剿匪,1950年5月任五四五团一营营长赴青川剿匪。1951年1月30日,当地土匪头子贾应坤被人民政府处决,600匪徒被歼灭,取得了青川剿匪的重大胜利。江油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故居,据四川省江油市政协文史委档案馆、党史研究室、地方志记载,1950年川北剿匪,牺牲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民兵、区乡干部42人。郑发昌所在营副排长李志松在剿匪中英勇牺牲,成为革命烈士。他在炸敌人碉堡时一手扣住悬崖缝,一手抵住炸药包,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为剿匪取得决定性胜利立下了战功,把英名留在了江油人民心中。1951年2月,郑发昌被调入遂宁军分区教导大队任大队长(正团级)。

1952年5月,郑发昌由四川遂宁军区转业待命还乡,当时为团级干部,张青君享受连级待遇,回到了家乡。当时按政策由组织安排工作,被他们婉言谢绝,要求回乡务农,训练民兵。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郑发昌含冤而死,张青君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1981年8月,禹县人民法院对这些凶手予以惩办,郑发昌夫妇得以平反昭雪。

长葛政协文史委的高根离、王西庚同志,因研究撰写暖泉寨抗日史,在与水磨河的几位老人座谈中,谈论到1945年7月19日的一次抗日战斗,许多老年人还记得抗日联军司令王明州和郑发昌任总指挥,战斗特别激烈,日军伤亡惨重。郑发昌在战斗中立了战功,人称抗日英雄。另据与郑发昌同在五四五团一起战斗过的四川省江油市的袁本臣、张铎、闫发仁、杨土等老同志回忆,结合江油市文史委资料第八辑,才终于搜集整理齐郑发昌在四川剿匪的英勇战斗故事,收获很大,他们说,如今,四川九寨沟的老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人民解放军剿匪的故事。许多老人把五四五团一营营长郑发昌当作活菩萨,说不是他带领部队及时赶到寨上,山上的土匪就把全寨的人给杀光了。川北剿匪,郑发昌所在团的邓营长光荣牺牲。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战胜利距今已70个年头,历史难以忘记。铭记先烈遗志,激励后人不忘国耻,报效中华,成为我辈每个人肩负的重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不断奋斗。

青史作证!

上一篇:团课笔记心得550字下一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