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4-07-16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精选8篇)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1篇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市内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金三角”和“三山环线”精品线路。在“金三角”(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眉山市“金三角”旅游产品线路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成都至黑龙滩快速通道、彭山南湖大桥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完成彭山至黑龙滩旅游道路的勘察规划。在“三山环线”(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旅游线路打造中,进一步完善“三山环线”洪雅段后续建设工作,完成好七里坪国际避暑休闲区一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做好S305线洪雅至雅安(洪雅段)建设工作。把眉山建成成都和雅安人休闲的首选地。

(二)继续加强四大精品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好,把四大精品景区打造成进入性好、设施优良完备、内涵丰富并且有鲜明特色、管理严格规范、服务热情周到的景区。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东坡文化与三苏文化系列,着力营造东坡文化氛围,修建黑龙滩水上娱乐项目,开发瓦屋山森林探险项目等,提升旅游的品质。加强市内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联系和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加强旅游景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销旅游产品。搭建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召开景区旅游新产品研讨会,对旅游新产品的形象定位、产品设计包装、配套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景区品位和挡次。抓好市内各旅行社的配套建设和培训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加强与成都、乐山等地旅游协会的合作,力争上线,争取成都、重庆等市的旅行社推出眉山一日游或二日游的项目。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在市内广场、重要交通路口等路段设立旅游标识牌、广告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眉山景区景点,提高眉山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来眉旅游。与此同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加强对涉旅的酒店业、交通业、商业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有安全感和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游客来宣传推介眉山。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2篇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带、优质农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315户,农产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5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适应,长期以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我市粮食稳产高产缺少根本保证;二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市农机装备较差,配套比例不足,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闲置的多,利用的少,单作业的多,综合利用的少。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大型拖拉机680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7.6%;三是产业经营水平低,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没有从整体上形成相互间的专业合作,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和小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使信息闭塞,而且也形成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更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市 农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经营方式粗放,这样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质量不高成本高、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的主要根源。

鉴于我市农业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根据我市“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引水和灌区改造,促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升级,增加水浇地和水田的面积。以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使基本农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事业的优惠政策,也要做好购机补贴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全力做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彻底解决我市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化,并合理有效开 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他协调生产,联接市场和捕捉信息方面的中介作用。

加快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几点建议 第3篇

1 我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使我市绿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三品认证面积达到18万hm2,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12万hm2,有机食品从无到有、生产基地规模达到3.33万hm2,锦州地区“三品”总数60家企业,182个产品,其中有机食品:4家企业,44个产品;绿色食品:25家企业,74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37家企业,64个产品;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家,培育了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2009年绿色农产品年产量达到180万t,2009年全市绿色农业实现产值35亿元,创税3600万元;完成订单农业规模3.33万hm2,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人均增收80元。

2 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2.1 对绿色农业发展认识不足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不系统、不够准确,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不能更好地指导绿色农业发展实践。

2.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调水控水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低,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陈旧老化,灌溉保证率低,灌区工程不配套,农机具配套率低,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少,机械收获率低,农机具利用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低。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面积少、规模小,化肥施用面积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少,农肥积造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绿色农业抗御干旱、冰雹、洪涝、大风、病虫草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3 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多年来我市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大量生活垃圾和人畜粪尿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业污染严重;深翻轮耕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农民长期掠夺式生产,土地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严重失衡,土壤板结硬化、耕层变浅、结构性状变差,涵水保肥能力降低,部分农田已经亮起了“红灯”;森林乱采滥伐,林地、草原、湿地、五荒资源的乱开滥垦,自然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较重,病虫害频发造成损失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依然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4 标准化水平低

我市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经营模式严重缺乏,且没有被广大生产经营者认同接受、全面准确掌握运用并严格执行,跑粗走样现象明显,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检测不到位,监控缺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还有待增加。

2.5 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质不优价,高位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影响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 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推进我市绿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大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宣传绿色农业的相关知识,另外在加大绿色农业知识普及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中绿色农业从业者、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涉农部门领导干部的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培训。

3.2 加大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力度,提升基地规范化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自然条件和发展趋势,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出若干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或区域,基地建设要按照“大规模、高标准、高科技”的要求,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按产业、分品种、划区域进行规模化发展,并推进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3.3 培育扶植龙头企业,开发精品

政府相关部门应坚持通过改制强“龙头”,利用政策扶“龙头”,经过招商引“龙头”,紧盯市场育“龙头”等多管齐下的措施,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要采取措施尽量做大做强现有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企业达到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标准。

3.4 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

绿色农业不仅要靠生产,还要通过良好的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并实施名牌战略,才能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把绿色农业产品的营销作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加强销售网点布局完善营销产业链条,推进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5 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尽快实现立体生态绿色农业

农村能源建设,以沼气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和发展绿色农业结合起来。力争全市农村沼气全面普及。把沼气建设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村卫生“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的沼气建设模式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种养业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3.6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为发展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4篇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保监会开始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等6个省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14个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全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试点初期的6家增加到25家,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过去10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49%,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均创历史新高。2007—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对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保险覆盖面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赔款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政策性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保险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预算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保费补贴预算额度已经达到98.1亿元。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5个,具体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糖料作物、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基本覆盖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亿元,其中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35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8%。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原则。条例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损益,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具体的政策和办法正在制订之中。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分担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仍属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物化成本”为标的提供保险,处于“保成本”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保产量”、“保收入”相比,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以种植业保险为例,2013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每亩保额分别只有311元、251元,这对于分散的小农户而言尚有一定作用,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由于生产总成本较高,按照这个标准投保就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发生风险,保险赔偿额远远不能弥补损失。这是一些地方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品种相对较少。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日本、韩国农民主要通过农协参加农业保险,参保率几乎100%,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包括中央和地方提供补贴的品种),以保生产成本为主;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产量水平或收入水平进行投保。

三是政策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从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日本、美国、西班牙等的实践看,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支持、巨灾保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而我国由于政策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方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没有建立,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仍面临较高风险,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

二、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通过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欧、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农业保险政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生物能源开发、金融炒作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近年来各国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农业直接补贴、价格调控等支持政策的相互协调。

(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保费补贴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区别不同地区和品种,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当降低主产区省级财政对粮食作物、生猪的补贴比例,不再要求粮食生产大县、生猪生产大县配套补贴保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主产区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同一农产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险种,可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政府保费补贴的水平,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三)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应坚持以灾害补偿为主,重点保各类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要适应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农业风险增大的基本趋势,稳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由目前的“保物化成本”,向“保生产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收入”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享受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障水平,尽快达到“保生产成本”的程度。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目前“低保障、广覆盖”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品种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险种,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自主选择。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除了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之外,要逐步将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重点包括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设施农业、家禽养殖、肉牛肉羊、苹果、柑桔、香蕉、茶叶、蚕桑等。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品种,符合条件的由中央或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五)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目前,为了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向国际市场购买再保险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展了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实践探索。要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在国家层面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式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5篇

------------------

时间:2009-10-30 11:29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发展我市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受要素资源制约,在建园区困难重重;阻碍企业发展,入园要求迫切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各县(市、区)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任务和目标。各级政府应成立农产品加工园区领导协调小组,由各级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园区建设、管理、落实园区企业各类优惠政策等日常事务。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科学划分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三、合理设置入园门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丽水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

四、制订优惠政策,实现扶大扶强。市政府要着手制定符合丽水实际操作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政策。(1)尽快制定园区建设用地政策,明确园区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证,土地出让金应低于工业用地。(2)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资金,应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发展园区企业。(3)提高信贷投入。各级金融部门,要将扶持发展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安排贷款时给予照顾,并减化贷款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

(4)给予税收优惠。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有权减免的税收尽量给予减免。(5)给予用电扶持。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电收费标准,应严格按照省里规定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

五、组织技术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是创新人才聘用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到园区领办、合办企业。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允许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带工资参与到园区企业的建设中去,解决园区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二是政府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通过农校、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农产品加工园区急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技术骨干。

六、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实现资源共享。园区内应建设部分标准库房,准许部分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租用园区标准库房,达到入园目的。因农产品季节性较强,园区内应建设部分保鲜库,出租给企业保存产品,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衢州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来源:浙江省发布时间:2002-03-07

市委、市政府3月2日向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发出今年15号文件,要求加快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文件中所政策自发文之日起生效,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原文如下: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主导产品,柑桔、毛竹、茶叶、畜禽、蜂产品、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产难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卖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必须在抓好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衢州经济开发区新的发展空间内建设“衢州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规划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园区投资,鼓励园区外企业向 园区集聚。凡进入园区从事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给予享受衢州 市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衢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在土地出让价格上再给予下浮优惠。

一、土地政策:

1、进入园区企业(项目)用地可视实际情况采用土地出让、租用、入股等方式取得。

2、园区内土地按征地成本价出让,并在衢政发[2002]16号文件下浮30%优惠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1000万元(含500万元)的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可分别再下浮10%和20%。

3、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加工企业搬迁到园区的,原企业用地开发增加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进入园区企业技术改造。

二、财政税收政策:

1、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扣除上交省20%部分)前5年由财政全额贴补给企业,后5年减半贴补。

2、对以市内农产品为主要加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享受市直农业龙头企业 技改贷款贴息政策。

3、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按国家有关政策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

4、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外,每创汇1美元,由开发区补贴3分人民币。

5、企业缴纳地方税达到30万元的,由开发区奖励3万元;每增30万元再奖3万元,以此类推。

三、信贷支持:

1、市内各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园区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

2、对出口企业可凭企业出口产品订单和外商提供的由其开户行出具的信用证优先放贷;对农产品出口退税未能及时到位的,出口企业可凭出口退税凭证向有关 开户银行申请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贷款利息由财政予以适当贴息。

3、允许企业以自有的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土地质押按实际评估价进行。

四、技术创新奖励:

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5万元;企业新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生产的,由开发区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水、电收费:

1、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含315千伏安)以上的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价。

2、区内工业用水价格按市区用水价格优惠15%。

六、其他政策:

1、已进园区企业新增投资总额在25万美元(或人民币25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视同新办企业,其新增部分享受上述条款相关的优惠政策。

2、实行区内税后无费制。

3、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常年“绿色通道”政策,凭市交通局发放的“绿 色通道”通行证,免收市境内除高速公路外的过桥过路费。

4、投资规模特别大的项目,可享受比上述条款更为优惠的政策。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5、凡在衢州投资的外商及市外客商到衢入户后,享受市区居民同等待遇。

6、在衢的部、省企业,投入园区企业的资金,视同外来投资;与外商创办的合资、合作企业,均可享受上述有关政策。

关于要求尽快上马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建议

6月4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升潮带领经济科技委员会部分成员到荆谷乡视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视察,委员们认为市政府决定在马屿、荆谷、梅屿等乡镇区域内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决策正确,选址合理,它是改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档次不高现状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山区半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情况,委员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意义。应当明确,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建议市政府加强对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领导,尽快成立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科学规划,促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早日上马。二要制定政策,真抓实干。要认真落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市政府要抓紧就园区的土地征用、土地出让价格、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条件等制定相应在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和带动能力强的进区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真正从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建立和健全投资机制,切实增加投入。要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投资主体参与。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6篇

2011年11月24日—28日,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塔城市委书记李世玉带领我市党政代表团在沈阳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参观考察,重点就口岸建设、边民互市、边境旅游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四天的学习,我们感触很深,感受很多。

在沈阳市综合保税区考察期间,辽中县的创新思路,开拓发展全新途径给我们很大启示。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距离沈阳市52公里,辽中虽然不靠海,不是港口城市,更不是口岸城市,但是敢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大胆开创近海经济区的发展模式,申请建立保税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该保税区累计引进项目46个,总投资额150多亿元,园区累计进出口货值5亿多美元。辽中发展过程中处处体现了新思维、新理念,塔城市作为口岸城市,与辽中县相比,条件更为优越,但是工作却远远落在了辽中的后面,这应该让我们深思。辽中县地少人多,但是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能够规划668平方公里的近海经济区,7.2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为辽中县经济腾飞开拓出巨大的空间,这种谋划发展、加速发展的大手笔更值得我们学习。“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审时度势,科学大胆的提出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辽中、黑河、满洲里分处三省,发展模式不同,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省市县一条心,省市对县经济发展政策宽松,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如:辽中拆迁问题、黑河本市内办理签证,口岸条件十分宽松,互市贸易也从当初的一小片固定区域延展到全市范围等。

黑河和满洲里市发展边境旅游工作让我们大为惊叹:黑河2011年1—10月,接待边境旅游者33万人次,其中入境人数70%,出境30%。满洲里口岸平均每日出入境人数在4000左右,其中90%以上是持旅游护照通关。两个口岸在旅游签证办理方面极为便捷,5人(游客4人,导游1人)以上便可组团,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旅行社到口岸直接办理手续,时间段,效率高(有旅游护照的1个小时左右,无护照的持身份证等两个小时左右便可办理完毕)。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边境贸易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这也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对我市依托巴克图口岸,做好边境旅游工作也充满了渴望。

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发展旅游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多措并举,全力发展边境旅游

依托巴克图口岸,大力发展出入境旅游,是我市旅游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点,一定要把边境旅游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围绕边境旅游谋划旅游发展。一是由市领导出面,协调地区、自治区旅游部门乃至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反映,尽早在国家层面上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互为旅游目的国家的协议,从根本上解决边境旅游困难的局面;是由公安部门、外办向上级部门争取,在巴克图口岸下派办理护照、签证的管理机构,方便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加快出入境的效率;市委政府协调地区、自治区有关部门,将边民互市范围扩大至整个市区范围,方便哈方走亲访友和旅游购物,进一步调动哈方人员来塔。

二是积极与东哈州、乌尔加县等对接,就现在状况下双方人员如何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入境旅游购物进行磋商,争取双方小范围开通边境游,协调有关部门予以配合。在此基础上,与塔尔巴哈台国际旅行社或自治区其他具有国际旅游资质的公司对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操作过境旅游事宜,同时也可借助有边贸往来的大企业(三宝公司)在哈方的社会影响,通过包车、组团考察等形式开展边境游,为我市发展边境游探索新途径。

三是开展边境沿线游。旅游目的地国协议签订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期间,我们虽无法过境游,但可以依托长达500公里的国境线、新疆唯一的界山—塔尔巴哈台山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人文风情开展沿边境游,可以增设游牧生活体验游、边防生活体验游等项目。

二、打造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把塔城特有的人文文化进行发掘,展示,融入旅游之中,旅游工作才会有根本转变。

一是要倾力打造能集中反映一个或多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文艺体育、手工技艺等的民俗风情园,风情园要综合利用实物展示、解说、表演、亲身体验等手法,全面展示民族文化。设立衣饰、饮食、居住等主题馆,既有传统衣饰、饮食的静态展示,还有生产过程的动态展现;设立技艺传承展示区,对各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现场展示,设立婚俗表演区,用表演的方式把传统的婚俗进行再现,同时把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融入其中,既可观看又能亲自参与;设立文艺主题馆,把有代表性的传统优秀歌曲、器乐、舞蹈集中起来,精心编排表演。所有主题馆都设立体验环节,让游客亲身参与,加深印象。要有销售专柜,制作相关产品进行销售,以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发掘建筑文化,打造充满亚欧风情的边陲新城。一进黑河市和满洲里市,街道两旁的欧式建筑印入眼帘,罗马柱、哥特尖顶,浓郁的欧陆风情扑面而来,让游客对这些城市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塔城市也是边境城市,俄罗斯建筑由来已久,我们可以学习上述两城市的做法,对新华路、光明路等主要街道两侧或划定一定区域内的建筑进行改造,凸显出欧式风格,打造充满亚欧风情的城市新貌,为边境旅游再添动力。

三是开放部分文化体育设施,引进特色项目,带动旅游发展。可以将赛马场对外承包经营,适当引进斗狗、斗鸡、斗羊、赛马等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同时也有较浓厚的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斗鸡、斗狗、斗羊表演均为自治区民运会项目),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带动旅游和相关行业发展。

三、立足定位,科学制定旅游线路

张春贤书记在塔城市视察时的曾说过,塔城市是唯一的一块净土。这是对塔城市原生态环境的极大赞誉,也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张春贤书记的指示,把我市旅游暂定为边境绿洲生态游,大张旗鼓的宣传塔城的天蓝水清和最佳人居城市,特别是围绕克拉玛依石化城的客源市场,打造油城休闲基地,量身打造出几条特色旅游线路,如民俗游、农家游、自驾游、徒步游等,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一是推出库鲁斯台草原和南湖湿地游。借助林业部门申请国家湿地公园之机,将库鲁斯台草原的天然草场、万亩连片的野柳林以及中心区湿地、芦苇和次生林的游览和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结合起来,在坚决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建设成为综合性的湿地景观休闲区,成为塔城市南部重要的综合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塔城市连接额敏县、托里县和裕民县旅游的重要游客集散地,同时成为重要的自驾游目的地。

二是喀浪古尔高山水库及塔尔巴哈台山景区线路。申请自治区牧道建设项目,将油路修建至克孜别提小山村,这样,将达斡尔戍边纪念碑、达斡尔家访点、俄罗斯族自然屯聚的克孜别提村等人文景点和水库、山区景点融合在一起,既能欣赏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的高山水库和有着苏格兰风情的北山丘陵风光,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体验四处散发着泥土和草的味道静谧小村的悠闲,这在克拉玛依市是很有吸引力的。

三是城郊农家休闲游,塔城市目前有大约700家家庭餐厅,政府要结合星级农家乐评选的契机,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多部门,对现有农家乐进行规范化运行的整顿,特别是俄罗斯风情园、苹果庄园、达斡尔人家、塔额人家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将民族特色和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日常经营之中,带动提升塔城市农家乐整体层次;提倡(必要时旅游部门要有计划的扶持、组织)城郊部分农家乐实施体验式服务,将饮食服务与娱乐休闲、田园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休闲内容。

四、小处着手,现有景点升级改造 我市财力比较紧张,投资打造全新景观十分困难,我们可以想现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整理、改造这样的花钱不多的小措施可以把各个小景点打造成一颗颗小珍珠,当我们用心去串联时,趣味盎然的城市旅游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一是省道221线上的伟人山观景点进行打造,建设游览观光平台,方便游客取景留念,同时建造几间房屋,陈列相关展品,将塔城市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进行简要展示,摆放衣食住行资料卡,温馨提示游客,让游客刚到塔城,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是楚乎楚泉在不伤害水位的情况下,将泉水涌出处设为木碗形状,外围建造毡房样式的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可将楚乎楚泉的由来、功效等依据历史故事进行加工再创作,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

三是绥靖城遗址处可以建一座展览厅,以图解、模型以及现代三维模拟等方式,复原当年的绥靖城,浓缩塔城历史。

四是与宗教人士协商,将观音莲池寺和几个清真寺纳入旅游点管理,凸显宗教特色,展示多元文化。

五是依托抗联入境和周恩来等领导等赴苏联通道等,打造巴克图红色景区。

五、着手当前,理清明年发展思路 一是做好宣传推介,以提升塔城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以“五弦之都、绿色塔城”为主题,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整合资源和资金,建立和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利用节庆、会展、招商、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活动平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广泛吸引客源。重点利用克拉玛依等周边市场,以召开旅游推介会的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二是借助裕民山花节,三是打造经典红色游,利用伟人山 的明星品牌景观,以举办“塔城九月九伟人山摄影节”为抓手,积极与湖南韶山合作,开展“生于韶山、眠于塔城”追思伟人文化旅游活动,以进一步开通疆外旅游市场。

四是利用沈阳援塔的历史机遇,在每年西迁节期间开展“寻亲游”。地区旅游部门已和辽宁相关部门达成协议,在2012年各组织一万人左右,辽宁人来塔走亲访友,塔城人到沈寻根问祖。要和地区旅游部门紧密对接,抓好工作的开展,组织沈阳锡伯族人民探亲访友、追忆历史、品味塔城,这必将为塔城市的旅游项目添一亮点。

五是抓好冬季冰雪游,恰合吉滑雪场综合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即将试运行,要以此为开端,充分挖掘塔城市冰雪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

六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综合利用财税、信贷、创业等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和个人从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培育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服饰、土特产品生产专业户、专业村和生产基地,重点加大对哈萨克族刺绣、雕刻、俄罗斯族勾花、达斡尔族小木凳等旅游商品的规模化开发。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加上高速公路、铁路等共公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一个极具活力、充满生机的行业。太原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太原市共接待海外游客28.32万人次,同比增长25.6%;国内游客1994.53万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旅游总收入230.40亿元,同比增长18.0%。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旅游业作为绿色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12月6日,环渤海及北京周边九省(区、市)《区域旅游合作太原宣言》的签署,更为我省我市旅游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我省我市旅游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更要研究对策,制定政策,抓住这次转型发展机遇,更好地促进太原旅游乃至山西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我省旅游产业。

一、我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景点

我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精美绝伦、集千年之萃的寺庙宫观、古木构建筑,也有极具特色、保存完好的晋商大院;既有雄奇秀美的太行山水,也有底蕴深厚的黄河文明,还有让人热血澎湃的红色纪念基地。近几年,我省全力塑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旅游形象,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我省的旅游景点在管理、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著名旅游景点少,没有形成区域优势。比较突出的是太原,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理所当然是我省的旅游集散中心,太原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只有晋祠、双塔寺等少数几个,双塔寺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去的比较少,外地游客来太原后去晋祠匆匆转一圈就走了,对其它旅游景点很陌生。天龙山、蒙山等景区特色不明显,规模不够大,主要客源是太原本地人,对外地游客没有吸引力。相对而言,这两年太原市的旅游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市,晋祠、双塔寺的年接待人数有下降趋势。

2、景点门票价格偏高,制约了游客的大幅增长。旅游从业者普遍反映,我省各大景点门票价格偏高,只要有点规模的景点门票都上百了,比如五台山,旺季门票价格为每人168元,坐车进山每人还要再加50元,进入景区还有各种5元不等的小门票,使游客成本大增,使得很多客人选择了其他旅游地。某旅游公司负责人说:门票价格高并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短期看收入增加了,但长远看阻碍了旅游业发展,像杭州,在景点门票取消或大幅下降后,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反而增长了。

3、景点外部管理差,影响景点整体形象。近年来,景区内部的管理、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在景区外仍存在着脏、乱、差现象。如平遥古城、晋祠等景区门口仍有许多无证经营、摆摊设点现象;在冬季,平遥古城大街上乱堆积雪,所有这些都给游客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破坏了景点的整体形象。

4、部分景点盲目开发,破坏了景点原貌和内涵。目前,许多景点在进行大规模整修,但是怎样整修合适,景点如何定位,如何突出特色,部分景点在开发上有些盲目。大家反映,德胜楼的两面砌了新墙,看上去不伦不类很奇怪;雁门关更是大兴土木,变成了新关,完全没有了那种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一旅游公司负责人不客气地说:说难听点,这已经把著名的雁门关给毁了,这样的景点客人看了一定会失望,绝不会再来第二次。

(二)旅游公司旅游公司是搭建旅游景点与游客之间的桥梁,在旅游经济链条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旅游市场的兴起,旅游公司纷纷开张,据太原市旅游局统计,目前,全市正式注册的旅游公司有230多家。我市旅游公司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旅游公司数量多但规模小。我市230多家旅游公司中,资产总计、年营业收入多数为几百万元、几十万元以下,从业人员十人以下俱多,上规模的寥寥无几。规模小导致企业管理落后,经营不规范,企业缺乏竞争力。

2、公司重扩张轻管理。很多小公司管理松散,相关人士反映有些旅游公司只要交钱就可以加盟开门店,对门店如何经营却不管不问;小旅行社不按行规操作,随意转包游客,导致游客出行无安全感,与旅游公司纠

纷增多。

3、恶性竞争使企业经营困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采取竞相压价、低价竞争的手段,使企业赢利下降,纠纷增多,经营困难。如去五台山线路,不算车费、住宿费、饭费,光门票一项每个人就需200元出头,但有旅行社报价为每人238元、258元等,旅行社不会赔钱赚吆喝,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利润,降低住宿、餐饮标准,增加购货等,使旅游品质下降,让游客的欢快之旅变得怨声载道。

4、导游管理有待加强。导游直接面对顾客,导游的服务质量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行社的品质声誉。多数小旅游公司没有自己的导游,不给导游发工资,有的公司甚至要导游按游客人数给公司交钱,这些导致导游的服务质量下降,流动性加大,也使导游无安全感,生活、工作压力加大。

(三)相关行业

旅游是个与其他行业相关度很高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又受这些行业的制约。

1、旅游用车的制约。我省的旅游车管理比较混乱,虽然经过整顿、合并,但效果不明显。旅游车由省、市运管局管理、审批,但不知什么原因,近两年没有新增旅游用车,旧车车况不好,新车没有,16座以下旅游车因牌照问题严重缺乏,造成运力不足,车价上涨。因旅游车主漫天要价,与旅游公司矛盾增加;因车内不卫生、车费太高、车况不好等引起游客投诉增加,所有这些都制约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2、航班的制约。我省的航班主要以国内航班为主,入境航班太少,目前只有太原/香港每周二班和太原/台北每周一班,很难满足入境客人的需求。我省的入境游客,主要分为台湾、港澳、东南亚、欧美和日韩等市场,其中台湾和港澳游客人数最多。台湾地区的组团社经常抱怨有客人而拿不到机位,而东南亚、欧美的游客大部分是通过北京入境,再转入山西。客人多不愿意选择转机的形式,因为转机一方面比较麻烦,客人会感觉疲惫,另一方面转机价格高,增加客人成本。航班的问题制约了我省入境游客的快速增长。

3、酒店、餐厅的制约。我省三星级酒店少,星级涉外酒店更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些酒店星级评上去了,但档次没上去,设备陈旧,接待能力差,引起客人抱怨。餐饮方面,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餐厅太少,即使在省会太原都找不到几家合适的餐厅,影响了旅游团队的品质,影响了我省的旅游形象。

4、道路交通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大投入,公路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尤其是旅游大巴车更是通行不畅。

另外,景点、酒店停车位不足,景点卫生设施跟不上,旅行社地接价格偏高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我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全省正围绕转型发展这条主线,谋求富民强省的跨越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

(一)高起点加强景点建设

旅游景点是旅游产业的源头和基础,只有好的产品才有市场吸引力,才能抢占市场,有关部门应对旅游景点规划好、管理好、服务好,利于旅游经济保持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1、继续加大景点开发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对旅游景点作系统开发,打造一些精品线路,走大景点、系列化之路,使游者游得顺畅、便捷、尽兴、物超所值。

2、景点开发应尽量保持原有风貌,要深度挖掘景点内涵,凸显文化底蕴,突出个性;同时要有创新,巧妙加入现代元素;改变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游向观光度假休闲游转变。

3、改善景点的配套设施,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停车位、卫生间、休息区,多设置人性化服务项目,如对幼儿、老人、残疾人员开设绿色通道等,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4、重开发更要重管理,营造整洁、有序、安全的景区内外围环境,杜绝乱收费、欺游客行为,特别要加强景区外围环境管理,统一设置商业区,禁止乱设摊点,拉客宰客、抽签、算命等现象,增加游客的安全感,让游客玩得开心、来去放心。

(二)抓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变工作作风,对旅游行业既要管理更要服务,工作方式要务实、高效,避免格式化、制度化、程序化,要站在企业、消费者的立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政策。旅游业与各行业联系紧密,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使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避免相互扯皮,解决好航空、交通、住宿、餐饮等问题。

2、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严禁景区盲目开发,随意更改原建筑;严禁景区乱涨价,要根据实际情况定价,着眼于长远,照顾各方利益,通过吸引游客搞火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

3、加强对旅游公司的管理。全市乃至全省建立统一管理平台,进行大集团运作。规范旅游公司行为,避免各旅游公司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严禁旅游公司欺客行为,通过购货、随意增加项目加价增加盈利。同时为旅游公司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如协调景区给旅游公司更低的门票折扣等。

4、加强对旅游车的管理。加强司机职业素质培训,规范旅游车司机言行举止,杜绝不文明行为。实行对旅游车统一管理、调配。同时提高对旅游车的服务,会同交通、物价、运管等部门,增加旅游用车,减少旅

游车的管理费用,减轻车主负担,在旅游淡季进行车辆检修,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

5、加强对导游的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导游综合素质,扩大导游的知识面、解说水平,提升导游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水平,规范导游行为。同时关注导游的生活状况,探索更好的、更适合的导游薪酬管理制度,解决好导游的工资、保险等问题,减轻导游生活压力。

6、加强对旅游购物的管理。购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购物店要规范、守诚信,突出本地特色,以本地产品为主,在太原进刀具店、玉器店显得不伦不类。

(三)引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琏,增加旅游景点的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升级酒店、餐饮服务标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重宣传打造旅游新形象

对加快我市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8篇

面对新形势、新局面, 改革与发展我市的中职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我市的中职教育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让中职教育与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如何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其教育部门, 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推进转变呢?笔者对上述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一、我市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我市的中职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职教育工作建设的文件精神,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切实加强中职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 为义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 为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 我市有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中城镇职校和国际商贸学校为市属中职学校, 机电技校隶属省机电集团。全市中职学校现开设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11大类30个专业, 在校生9300余人。三所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 其中有700余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另有2000余名学生直接就业。

二、当前我市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中职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 中职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还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我省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我市中职教育还面临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机制不活、资金投入不足、社会统筹不足、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 职教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列的重要教育体系, 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智力和人才支撑。缺乏先进适用的发展理念, 是阻碍义乌中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

1.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强

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 “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轻技能”“重技术轻能力”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很多人视中职教育为中考落榜生的替代教育, 视中职教育为普通教育的补差教育, 这些落后或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职教育的准确办学定位, 使得中职教育办学单位对自身肩负的使命与重任认识不到位, 也使得义乌目前有相当多家长、学生认为就读职校不过是普高升学失败后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没有对中职教育同样可以造就人才形成正确的认识, 从而影响到中职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2.中职教育的社会接受度不高

尽管我市的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仍不高, 这既与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工人时盲目地重学历、讲文凭, 导致学历高消费的错误导向有关, 也与我市各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普遍建立起来有关。

(二) 职教办学机制运行缺乏灵活性

1.办学机制模式相对落后

和中职教育先进地区相比, 我市的中职教育在办学机制上没有完全打破传统“政府+学校”的封闭式办学格局。职业学校在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状况灵活设置专业, 建设与企业、行业紧密对接、先进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有效、高效教学模式上还有待改革创新。还没有形成能够反映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此外, 在师资招聘引进、财政资金使用、深化校企合作等具体职教办学工作中也都表现出办学机制运行不活、办学模式创新不够的情况。

2.人事管理制度保障性欠缺

要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就需要有一批具备现代中职教育理念, 掌握先进教育方法和精湛技能的职校教师。我市中职学校师资数量紧缺, 生师比为13.8:1;现有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的比例约为5:5;“双师型”教师比例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现代中职教育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专业建设领军人物缺乏, 职教名师工作室尚是空白。

近年来, 虽然义乌市先后从外地引进了数十名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补充了中职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但仍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办学需求。对于机电、数控、汽修等这些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相连的人才紧缺专业, 更是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实训教学的高技能教师。一些行业、企业的高级技师, 由于学历、职称条件不符, 无法通过常规的教师招聘渠道进入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教师。在兼职教师聘任上, 职业院校则普遍遇到兼职教师聘用经费有限, 使用受限的问题, 难以聘任足够的高技能兼职教师。

3.财政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与普通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具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 其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 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 但中职教育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仍然制约着中职学校的专业办学。几所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建设经费紧张, 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设备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我市职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我市自2012年开始才调至普通教育的1.5倍。

此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快速进步, 职业学校现有的许多实训设施设备需要及时得到管理、维护、更新、升级, 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市职业学校既没有专项的实训经费, 又不能向学生收取费用, 因而严重影响各类设备在教学实训中的正常使用和技能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 职教办学各方统筹不足

1.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四方缺乏统筹

中职教育办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四方。政府与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与企业, 政府与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 各方依然缺乏统筹。表现在:中职教育政策有很多多门、多头管理, 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中职教育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 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程度低, 企业缺乏主动参与中职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持久有效的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大多限于实习, 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结合度不高;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互相脱节, 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其规格和质量均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

2.学历制教育与非学历制培训缺乏统筹

发达的中职教育是义乌建设国际商贸城市的人才摇篮。我市各所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数千名职业技术人才大多都留在义乌本地, 成为义乌各行各业建设的生力军。但与义乌每年数十万的人才需求相比, 这一人才培养规模仅是杯水车薪。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 我市一百多万外来建设者中,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中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人员比例极低。如何提高这些外来建设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如何提升我市各企业职工、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中职教育责无旁贷。

(四) 职教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1.职教政策落实不到位

义乌市人民政府曾在2011年12月19日印发《义乌市进一步中等中职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件就大力发展我市职业技术教育, 进一步推进我市中等中职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 共计四大系列19条。这一文件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较多的困难与问题, 不少条款由于没有具体的细则, 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职教政策创新不足

作为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的中职教育办学体系, 政策创新是推进我市中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当前, 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职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中职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职教政策, 调整与中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老政策, 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我市中职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力发展我市发展中职教育, 使中职教育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必须构建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职教体系。

(一) 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中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中职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 搭建中职教育新体系的科学框架

1.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办学体系, 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2.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体系,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搭建“立交桥”。

3.创新建立中职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体系, 为中职教育满足人民多元需求、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三) 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的路径与策略

1.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创新职教办学机制

职教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由传统转型为现代型, 需要不断创新各种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1) 创新中职教育的职教办学模式

创新职教办学模式, 形成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职教体系, 是转变职教发展方式, 创新职教办学机制的根本途径。具体落实在“优化专业办学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

(1) 优化专业办学布局, 加强专业建设

中职教育要健康发展, 亟需优化专业结构。例如我市三所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存在重复现象。如会计、商务英语、计算机等三个专业三所学校均有设置。各校专业的重复设置导致政府对师资设备的重复投资,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不利于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 要加强专业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中职教育的办学统筹力度,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 在专业建设上形成报备考核机制, 扩大学校专业办学自主权, 同时加强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考核力度。

(2) 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办学, 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又可以在实训设备、师资、就业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 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我市在改革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 全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 运行机制不活, 影响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实现“五个对接”:学校专业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对接、学校教室与企业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中职教育校企的深度合作, 需要构建“产学研”一体职教联盟, 实现多元化办学。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力度。2014年6月17日, 由义乌工商学院牵头的义乌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加强职教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搭建开放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做强做精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平台。

(2) 创新中职教育的政府保障机制

政府保障机制是建设现代中职教育体系的基本支撑。

(1) 加快推进专任教师聘任制改革

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上, 应加快推进专任教师的聘任制改革。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线, 以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 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师资需求采取灵活的兼职教师聘用方式, 如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年薪制、弹性工作制等, 扩大职业学校的自主招聘用人权, 使学校能够根据办学需要自主引进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2) 形成财政经费使用的有效机制

在财政经费使用制度改革上, 应形成明确的工作机制, 为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的各建设项目提供足够的专项配套经费;为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和日常实训中产生的水、电、耗材等合理消耗提供财政支持;为学校聘用兼职教师、采购急需软硬件设备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积极落实校企合作的财税政策, 对捐赠中职教育事业, 承担实习实训任务的企业在财税上予以优惠和补偿。

(3)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 规范校企合作行为, 保障合作双方权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行业和企业用人中严格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并帮助职业院校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站) , 引入行业认证、企业认证标准。最终建立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2.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 充分发挥义乌市工商学院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中职教育与高等中职教育是有机整体, 必须系统思考, 统筹布局, 努力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需要努力扩大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比例, 增强高等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满足义乌人民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高职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 合理布局, 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充分发挥义乌工商学院作为义乌市本地高职院校, 在中高职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义乌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调整专业设置, 科学统筹布局中高职专业。加强中高职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衔接, 探索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设定中职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加强中职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核心,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平台。政府要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投入, 科学合理布局实训基地, 各职业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共享和开放, 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率。

根据义乌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统筹考虑现有各学校的专业和实训基地布局 (结合义乌市中职教育园区的规划) , 建设“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现代制造业实训基地”“文化创意实训基地”等集教学、产学研合作、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水平、开放式公共实训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建议在义乌工商学院建设国家级“国际贸易公共实训基地”, 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义乌创意园, 将其建设为高水平的“文化创意实训基地”。根据实训基地不同特征, 按照运作的规范、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社会培训的人次、产学合作的成效等方面设立指标体系, 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财政对其的支持挂钩。

3.开放职教办学体系,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1) 构建职教多元化开放办学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中职教育是多数应用技术性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因此, 在中职教育办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历教育, 也要加强非学历的职业培训。

树立中职教育的思想, 打开围墙, 面向社会, 不断扩大学校的内涵和外延,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积极设置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建立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采用多种形式, 拓宽和开放办学渠道, 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服务。

探索各种非全日制培训途径, 建设虚拟学校、网上学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中职教育的功能,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探索开放式继续教育形式, 实现中职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1) 组建中职教育集团倡导行业企业办学

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中职教育资源, 以专业为纽带, 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 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 促进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如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 由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发起, 联合了6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5家行业协会和22家企业, 形成了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协联手、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的模式。

投资体制上, 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 逐步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中职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总结一些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经验, 一方面靠政府支持, 用优惠政策扶持中职教育加快发展, 解决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 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 不拘一格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 通过产学研结合, 争取社会和企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2) 改革职业技能鉴定

在突出职业特色上, 要继续推行“双证”“双师”制度, 进一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规范化。建议由学校与人劳社保局等部门共同协商, 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 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力, 除对学历教育的不同层次要求具备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外, 还应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使企业职业、就业人员、转岗人员均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合法上岗, 规范从业。通过广泛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 提供就业条件, 培养社会急需的多技能、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对市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中职教育尤其是校企合作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 要加快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尤其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制度创新重点。要依法落实政府责任, 汇聚行业企业力量, 开发、整合、共享中职教育培训资源, 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畅通技能型人才发展之路。

上一篇:结石的五大原因下一篇:水库建设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