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13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载.是反映和评估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物化反映.文章着重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意识淡薄、收集困难、队伍不稳及职责不明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作 者:王亚丽 WANG Ya-li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G472.4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档案管理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2篇

作者:于百江 胡俊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独生子女大学生明显增多,社会对大学的渗透作用愈加明显,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剖析,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党建工作 对策

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积极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不仅对改善党的队伍结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而且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面临复杂的社会形势,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目前极需研究的课题之一。

1.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1)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思想突出。不少同学理想信念模糊,服务意识淡薄,入党动机有待端正。相当一部分同学入党只是为了增加自己评奖评优的机会、为了更好的就业,甚至把入党当作今后人生道路上的铺路石等。

(2)思想认识不足,党性修养不高。近年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党员比例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

状况积极、健康、向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向往和追求。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之不多,党性修养缺乏。

(3)重发展轻管理,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不够。总体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发展较为注重,对党员的后续管理比较放松。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把关较严,但是对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明显重视不够。不少学生党员未能在学校活动和集体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发展党员标准把握不够,学生党支部队伍薄弱。有些支部发展党员重专业学习,轻思想考察。有些支部重社会工作、轻专业学习。这样使得一些党员难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和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5)发展党员不平衡,发展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有些支部有时一年只发展几个,有时一次就发展几十个,发展数量上的大起大落,造成个别新党员质量和素质不高。有些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程序不规范如支部未及时或者从来没有与申请人谈话,未能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回应等。

(6)教育方式陈旧,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不少党支部在过组织生活时主要是以读文件等为主的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处于封闭式教育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党员觉得党课教育信息滞后、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

2.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新形势下,应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党建工作从低年级抓起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目前很多高校低年级党员较少,有必要适当调整比例,这样便于党组织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对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实施继续教育,较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立一支思想基础好、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党组织储备一批优秀后备军,从而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实践表明,很多学生骨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德智体等多方面起表率作用,进而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党建工作网络化

努力在网络空间中打好主动仗,提高党的知识教育的渗透力和覆盖面,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大学里网络进寝室、进课堂已成为现实,制作党建网站和党的知识宣传网站就显得尤为必要。网络媒体形式活泼,可视性强,是效果很好的教育载体。所以要抓好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抓好主页建设特别是内容建设,使网络充分为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服务。

2.3 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实践活动

开展党建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环节。各级党组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党建实践活动,就党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

大学生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党建理论研讨,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2.4 正确教育引导,加强学生支部管理工作

大学生党员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了解较少,对党的的认识肤浅。因此,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要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组织观念,真正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学生党支部应全方位地体现它的作用与价值,积极地渗透到班级、年级甚至更多的领域中去,扩大工作的覆盖面,成为班团和年级工作的政治领导核心。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另一方面要严把推优关、发展关和转正关,绝不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忽视质量。

2.5 抓好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上新水平高校党建工作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运行规律,党建工作的创新,要以人为本,还要有一支有水平求真务实的党务工作队伍,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笔者以为高校党委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拔、培养学生党务工作人员,并且要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理论、业务培训等,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对党务工作队伍的管理,使他们能够真正按照党章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并在各项工作中确实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6 充实党建工作内容,提高党织生活质量

目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程式化、套路化弊端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不

断充实党建工作教育内容,增加党建工作人生知识内容,剔除不符合实际和过多说教、硬性规定的条条框框,使之更人性化,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高校有许多很有水平的教授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学识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极为有用的,把党的理论教育与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现实内容联系起来,重实效,多考察,多反馈。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把握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面对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抓住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手段,切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从而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3篇

本次问卷调查, 我们选择了DL、DH、LS等三所高校 (为了研究方便, 隐去学校名字, 以字母代替) ,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典型性调查, 共发出问卷400份, 收回并有效问卷为333份, 回收率为83.3%。根据对有效问卷的统计, 表示自己“赞成且信仰某种宗教”的问卷92份, 占总问卷数的27.6%, 其中, 男性问卷35份,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38%, 女性问卷57份,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62%, 研究生以上学历, 表示自己信教的问卷15份,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16.3%;民族为汉族表示信教的问卷74份, 占汉族问卷总数的35%, 民族为少数民族, 表示自己信教的问卷18份, 占少数民族问卷总数的40%;党员、团员, 表示自己信教的问卷89份, 占党、团员问卷总数的27.5%;与此同时, 表示自己不信教的问卷241份, 占总问卷数的73%。

二、面临的问题

1. 大学生对宗教概念模糊, 盲目信教

据调查显示, 在回答“什么是宗教”问题时, 15%的学生回答“它在我脑中很模糊, 说不清楚何为宗教”, 51.7%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 有自己的组织和教规教义”。在回答对宗教的看法时, 有40.8%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宗教还有一定的了解, 但有24.3%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不违背”, 18.6%的学生认为“宗教包含真理”, 这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宗教本质认识不清, 且缺乏辩证地分析、认识能力, 必然导致他们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2. 大学生党员信教现象不容忽视

在333份问卷中, 学生党员作答45张, 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有8名, 占问卷学生党员的17.8%, 占信仰宗教学生人数的8.5%。在回答“宗教信仰是否与共产主义信仰有冲突”一题时, 30名学生党员表示“无冲突”, 占党员问卷总数的66.7%。而信仰宗教的8名学生党员100%地选择了“无冲突”。与此同时, 有170名团员认为“无冲突”, 占团员问卷总数的60.9%。

3. 宗教宣传途径多样化, 目标人群低龄化

据调查, 在信仰宗教的92名学生中, 31.3%是通过“选修相关课程, 阅读相关宗教书籍”来认识了解宗教的, 25%是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 34.8%是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 另有8.7%是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在回答“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所”问题时, 43.4%的学生选择“正式宗教场所”, 25%的学生选择教友聚会, 16.3%选择家庭聚会, 15.2%选择其它。在回答“从什么时候开始信奉宗教”时, 表示信教的92人中, 32人选择了“小学”,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34.8%;44人选择了“中学”,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47.8%;16人选择了“大学”, 占信教问卷总数的17.4%。

三、采取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打牢大学生的思想基础。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其发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长期相伴, 其消亡也绝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 我们要做好高校宗教工作, 既要充满信心, 也要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强思想教育, 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时期, 思想还不够成熟。虽然对社会、对生活、以及对新事物充满热情与期待, 但他们对新事物所带来的冲击往往不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冷静的分析能力。在当今宗教活动趋于频繁的背景下, 高校应始终把加强思想教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 以科学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 不断增强其对封建迷信、唯心主义以及各类伪科学的甄别意识, 培养其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求学精神,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努力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打牢思想基础。

2. 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党性教育, 强化监督管理, 打牢大学生的政治基础。

针对部分党员信教的情况, 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增加对马恩经典著作的阅读, 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入地、系统地、实事求是地全面学习、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认识、对待宗教问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实践考察以及报告会等活动, 充分创造学习环境, 加大学习密度。在理论学习和教育过程中, 确保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增强党性,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与政治立场, 明确政治方向, 打牢政治基础。

3. 加强政策宣传, 掌握党的宗教政策, 正确面对现实, 打牢大学生的素质基础。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宗教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面对新形势, 高校宗教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冲击, 如何与时俱进, 从容应对现实的挑战呢?加强政策宣传, 宣讲党的宗教政策, 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 任何宗教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要自觉维护团结、和谐的社会秩序,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 把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当代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当宗教行为出现在身边时, 易受到宗教教义的影响, 产生不稳定情绪。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宗教工作应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学生所关切的问题, 针对他们的思想动态, 结合我国的宗教政策, 做出有效辅导, 内化其人文素质, 使他们正确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面对现实生活中宗教行为的冲击, 抵制宗教势力的渗透, 打牢素质基础。

4. 加强文化传播,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强化文化底蕴, 打牢大学生的文化基础。

若要彻底消除宗教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还是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其发生、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与之相伴的, 恰恰是文化侵略。比如基督教, 从诞生之日起, 就奉行“普世主义”, 积极推行“十字架征服世界”的文化侵略。时至今日, 其文化侵略的实质并未改变。因此, 高校应加强文化传播。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重视科学文化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强化文化底蕴。以学生会、社团为桥梁, 开展思想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 应重视校训、校园精神的内化。高校的校训、校园精神大多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 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 应切实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努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打牢大学生的文化基础。

5. 加强学生管理, 家庭和社会互动, 增强社会适应力, 打牢大学生的社会基础。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带来升学、家庭, 乃至生存压力等诸多困难, 加剧了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冷漠感。宗教恰恰以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突破口, 试图通过对其教义的时代化诠释, 入侵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比如, 宣扬“生”的永恒, 给大学生以神秘感;宣扬人生价值的实现, 给大学生以满足感;宣扬“与人为善”, 给大学生以责任感;宣扬“慈悲”、“宽容”, 给大学生以归属感, 等等。面对这样的形势, 高校应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学生管理, 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积极开展“人性化”的工作,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一方面, 要建立与在校大学生家庭的互动机制,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促进大学生意志品质、学业、以及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社会也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要缓解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就业、生存压力, 实施行之有效的岗位帮扶政策, 创造实践机会, 开展技能培训, 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打牢大学生的社会基础。

摘要:通过对辽宁省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信教情况调查, 反映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教情况, 指出了高校宗教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宗教工作的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和多种形式, 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关键词:辽宁省,高等学校,宗教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蔚, 张岩.辽宁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J].湘潮, 2012, 3 (3) .

[2]张澜, 陈菲, 等.辽宁省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10, 12 (6) .

[3]单艺斌, 宋刚, 冯茹.辽宁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4]徐州市委统战部,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联合课题组.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民族与宗教, 2009 (2) .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范;保密;制度

当今社会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档案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等,是目前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我们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2.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在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是专业的档案馆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档号不规范。第二,案卷标题不规范。第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第四是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3.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检索方式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在目前,传统的手工检索占有很大比重。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4.在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档案部门为达标升级应付检查随便选几个题人人都来编研使编研产品层次低质量差实用性不大利用价值更小。有的选题虽好紧跟形势但因编研时间过长失去了时效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

二、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1.要从思想上重视支持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领导一定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做到重视到位、投入到位、支持到位。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关心档案人员,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真心实意帮助档案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热情。在岗位调整时,保持档案管理员队伍的稳定。

2.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对收集的材料要认真核实,把真实可靠的材料收入人事档案,把好质量关。在档案鉴别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档案真实完整,充分认识到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素质。在鉴别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坚决把那些虚假的资料拒之门外,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3.要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组建管理网络,建立“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保证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健康发展,使档案工作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档案全部保存下来,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4.要重视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自身宣传,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社会形象,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档案工作业务培训,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进行鼓励,激励档案工作者立足本职甘于奉献。

5.要加大投入提高档案保管条件。一是配备现代化设备。本着经济适用、适当超前的原则,配备必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终端和打印机等外设、数字化扫描设备、光盘刻录机、网络服务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等。二是构建数字档案室软件平台。在信息化环境下,软件系统已成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的核心,档案信息的采集、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软件平台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已开展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的企业单位,必须配备与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需求相适应的数字档案室软件平台。三是加强档案保护,包括对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保护。对纸质档案,要加强库房“八防”设施的配备,使档案库房做到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的安全防护要求,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对电子档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加强对电子档案的载体保护和信息保护。

6.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档案管。一是规范行文。公文纸张、规格、排版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程序制发公文。文种合理、格式要规范。二是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同时要不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管理,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切实提高各种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三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都要集中到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都要纳入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各单位的档案、人员要在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开展档案工作。四是提高案卷质量。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及时完成文件的立卷或归档。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復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

三、档案管理工作保密措施

1.局域网与互联网必须有可靠的物理隔离措施,严禁未采取隔离措施的计算机同时连接互联网和局域网;用于审计和办公的电脑,未采取技术防范措施的一律不准上互联网。

2.涉秘文件、资料和其他不宜公开的各类信息,一律不得在网上发布和传递。

3.局域网只限本单位人员使用,外单位人员不得登录。

4.存储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和软盘、优盘、光盘、移动硬盘等其他存储介质,必须按照国家保密规定进行管理,做到专机专用、妥善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加速发展。档案管理是非常复杂,却十分重要的。因此,应发现档案管理的不足,从而进行优化,并从各个方面着手加强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厉丹.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做好人事档案整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5篇

民办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高校资料完整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言而喻,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年档案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各二级学院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当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档案管理员法规意识浅薄。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对《档案法》学习不够,对档案法规了解不透彻,认识不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往往牵扯到自身利益时才能领会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民办高校工作比较复杂,往往因为节省开支,档案管理工作就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专职的人员很少,档案工作就不被重视,任何人都能替代档案管理员;民办高校由于人多事杂,一旦机构改革,岗位变动,档案管理员也随之频繁更换,对档案专业本来就认识不够,知识又很陌生,加之民办高校文件材料收集也是一项繁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归档时无论文件收集齐全不齐全都归档了,中间就会出现许多漏洞。

(三)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对档案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有细致的了解,对档案工作事务有清楚的认识,并熟悉档案的分类、整理、立卷等一整套档案工作的规程。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员对档案专业知识只靠每年学校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档案业务培训略知一点,根本

不结合学校自身进行实践,每年档案管理检查时部分管理人员总是借口本职工作太多没时间整理档案为由,要么整理不完全,要么说文件找不着,甚至有人说不知道文件怎么归档,急需要的文件找不到时,就像是像热锅上的蚂蚁,既费时间又费精力。

(四)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1.部分学院档案室缺少安全设施,主要体现在灭火器已过期没有更换;没有安装防盗门等,“十防”安全措施有待于提高。

2.档案专业知识贫乏。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编目、装订、装盒等工作流程,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复杂,往往出现文件分类不正确、编目不规范、装订不整齐等问题。

(五)专业档案收集不全。各二级学院只注重本职工作中的专业档案如:主要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案例等档案,对本单位的照片、声像、实物、电子等档案收集不及时、不齐全,岂不知这些档案对本单位也非常重要,对以后撰写本单位专业志会起一定的作用。

(六)在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二级学院只对本学院每年的大事记、机构改革、领导更迭、党员登记、技术开发等资料编写重视。有些二级学院综合档案室为达标应付检查,编研资料质量差、利用价值小。

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对策

改观目前基层单位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我建议要解决一下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基层单位配合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发放宣传资料、贴标语、挂横幅、摆放宣传牌等,呼吁全社会重视档案、了解档案、积极捐献重要、珍贵

档案。

(二)提高文档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

档案部门应定期去基层单位进行专业业务指导,和基层文档人员多交流,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技能。

(二)档案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首先要强调学院档案室安全第一,这也是档案管理的第一要务。再就是学院应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服务,加强对各门类应归档文件材料的管理能力,确保归档文件准确、完整、整理规范,档案利用便捷;依法按期移交符合进馆标准的档案,具备条件的要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全部进馆,逐步引导建立机关文件档案管理中心,完善机关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四)加强专业档案的收集工作。学院应及时收集本院每年重大活动的照片、声像、实物、电子档案等,如:上级重要领导视察、重要会议场面、大型活动等;录音、录像、碟片;奖牌、奖章;光盘等。

(五)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率。

档案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收集整理和保管阶段,要确立以利用、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指导思想,逐步走向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努力开拓档案利用的新途径,如利用档案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等方法编写资料提供给社会,实现资源共享。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6篇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通过说服教育方式,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其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彼此间矛盾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它既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解决

纷争、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从它创立那一天起,就在解决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一、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显著,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还面临着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现状,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还很多,民间纠纷又呈现出规模大、影响大、时间长、调处难的特点;外在形式表现为上访增多,因各种矛盾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我们的调解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接边地区联防联调工作发展和联防联调机制有待加强,厂矿企业特别是特困企业、私营企业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对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够及时和深入,措施还不够得力,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部分单位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不到位,没有得到落实等诸多因素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民间纠纷从内容、形式及数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就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调解工作现状不容乐观,面临很多问题,呈现出滞后的状态。

(一)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问题

1、调解队伍素质的滞后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不强,战斗力较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调解队伍年龄和体能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的调解工作。一批多年从事村(居)委会调解工作的同志对本辖区内的人员情况较熟悉,但大部分年龄偏高、体弱多病,对于一些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和反复做工作的调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调解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政策水平欠缺。三是调解队伍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不适应。由于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基层调解人员的报酬问题没有落实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的调解人员工作被动应付,遇到纠纷不敢管或不愿管;有的在调解方法上还停留在说教和情感影响上;有的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在其位不谋其政,使调解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2、民间矛盾纠纷的变化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纠纷大量产生。民间纠纷的主体由公民与公民转化为公民与经济组织、与企业、与基层干部、与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民间纠纷的内容由简单的涉及人身利益、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干群关系、经济利益及城建等方面的纠纷。并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一是群体性纠纷增多。在农村,因干部办事不公道、财务不公开等问题常引发群体性矛盾;在城镇,因劳保福利待遇、职工下岗分流等问题也常导致集体上访。二是民间利益型纠纷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冲突明显增多,如借贷纠纷、合伙纠纷、合同纠纷、房屋车辆买卖纠纷、争水争地纠纷、房屋宅基纠纷等时有发生。三是赡养、婚姻纠纷增多。有些人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出现了不养老及离婚等现象。

3、社会重视程度的差距使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挑战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意识较差,造成人民调解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乡镇仍然是依靠司法所孤军作战,致使一些疑难复杂纠纷无法圆满解决。二是一些基层组织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处理矛盾纠纷缺乏主动性,抱着拖延的态度。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大的纠纷相互推诿,有的对人情关系复杂的纠纷碍于情面,久拖不决。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难、难事拖乱,使问题陷入复杂化。三是有关部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群众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不高。虽然现在已进入第五个五年普法,但广大农村仍有许多法制宣传教育死角,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遇到实际问题不是寻找法律和政策帮助,而是凭感觉、凭习惯盲干,并且错误地认为问题闹的越大领导越重视、问题就能越快解决。四是一些村(居)调委会人员的经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乡镇调解会员会办公条件差,在村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中都存在无交通工具、无通信设备、交通工

具差。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稳定,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搞改革、搞建设,才会有发展。人民调解工作便民利民,把大量的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为群众解决矛盾纠

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他们得以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和工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们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努力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独特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稳定形势预测预报机制、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调处责任机制,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对民间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加大预防工作的力度,将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重心下移,责任上移,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发挥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提高认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新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人民调解员的疾苦,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对工作突出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广大人民调解工作者更好地服务社会。三是要在外部条件方面保障人民调解制度的正常运转。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从人员、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支持调解组织建设,要努力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高调解人员的待遇,解决调解人员的人身安全、养老等后顾之忧。

(二)要努力推进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员素质

人民调解队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人民调解工作要发展,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解队伍。一是可以在依靠一些有威望的老同志担任调解员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办法,吸收一些具有较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热心调解工作的知识型人才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努力优化调解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二是要下大力气加强对现有调解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完善、提高调解工作的艺术和水平,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去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是努力整合社会资源,聘请一些品德高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专业知识丰富的离退休干部,特别是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者、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调解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专长,建立起一支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努力促进调解员队伍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每个人民调解员都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要求、新规定,熟知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纪律,学会制作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提高业务水平和调解工作能力,保证调解协议书内容、形式符合司法解释和司法部颁发的规章的要求。

(三)要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

要针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勇于开拓,不断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向前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制度,开展规范化、标准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在稳定、完善现有的人民调解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会议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纠纷回访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纠纷移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评比制度等10余项制度。二是要构筑“大调解”工作格局。由于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调解”意识,尽可能地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让各部门承担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形成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三是作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机关的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普通调解与专业调解相结合的新路子。四是接边的省、县、乡(镇)、村成立联合调解委员会,对接边地区的纠纷进行联合调处,把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到各个行业、各个角落,覆盖到每个村(居)民,努力构筑起横到边、纵到底、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调解网络,实现调解工作的新发展。

1、是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人民调解员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具体方面,通过人民调解,让当事人互相谅解,有利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纠纷激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形势看,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两劳人员仍是犯罪多发群体,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维护辖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2、是进一步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硬件、软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坚持抓好司法所建设,为更好地指导、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创造条件。在组织队伍建设上对没有司法行政人员的乡镇争取人事部门抓紧解决,做到有机构存在,有人员干事,并积极争取增加司法所人员编制,力争达到每个司法所2-3人;在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项目上,局机关争取各方面支持,继续抓好司法所建设工作;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其次,坚持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调解纠纷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大原则的落实,保障人民调解的民间性、自愿性,要特别重视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这是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重要一环,是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和前提。

3、是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开创调解工作新局面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推进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加强对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切实把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平安工作考核范围,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指导、培训、表彰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真正体现党委、政府的温暖。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指导职责,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工作的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办法、新途径,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是法律赋予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职能,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认清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各乡镇要把人民调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乡镇司法所要认真履行职责,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路与途径。要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帮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加大表彰力度,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给予及时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协议书的合法性、规范性加强检查指导。

继续加强与人民法院、法庭的密切配合,长期以来,人民法院、法庭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配合密切,共同履行职责,的人民调解工作才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新的成效。

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好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要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的组织网络,把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坚持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加强政治业务知识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大力加强乡镇司法所和调解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对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定期排查、联合接访、情况报告等工作制度,建立多种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形成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快速传递的信息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要不断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在加强对婚姻、家庭、邻里等传统民间纠纷调处工作的同时,及时调解由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产生的民间矛盾纠纷,增强对矛盾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做起,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纠纷苗头,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不足方面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贫富差距拉大,人员流动频繁,经济关系复杂等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迎难而上,开拓性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摆在各级安置帮教组织及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当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刑解人员衔接管理不规范。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刑解人员在释解前一个月由监所以《通知书》形式将释解人员基本情况通知释解人员户口所在地安置帮教工作机构以便做好管理、监督、考察、帮教、安置工作。但部分监管所没有完全按规定去做,因此安置帮教组织对刑解人员情况得不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可能造成释解人员脱管失控。

2、部分释解人员不回原籍,导致漏管失控。有部分释解人员释解后直接外出打工,不回原籍,造成户口空挂,导致漏管失控,基层安置帮教组织对其行踪无法掌握控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3、基层安置帮教组织机构编制、工作经费不到位。目前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内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加之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和装备得不到落实,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4、社会保障乏力。当前对于释解人员的救助能力有限,安置帮教实体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没建立起来,政策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等,导致释解人员社会保障工作乏力。

5、释解人员自身因素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效果。一是社会压力大。社会上目前还存在对释解人员的歧视和偏见。城镇对释解人员安置感到非常困难,因为许多下岗工人、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尚无法解决,根本无暇顾及刑释解教人员。在农村由于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责任田调剂难度加大。二是大多数释解人员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调查表明,释解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岗位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

四、安置帮教工作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强化领导,落实保障,严格责任,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总体要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安置帮教工作要适应形势需要,努力提高安置帮教工作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按照中央四部委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衔接管控。要着力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司法行政系统要以安置帮教工作为纽带,强化监狱劳教、人民调解等各项相关职能,标本兼治,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一、围绕一条主线,明确安置帮教工作的责任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加强领导入手,通过抓“三个落实”,形成有序的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一是落实机构。辖区37个乡镇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镇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镇综治办、司法所有关人员落实日常工作。并在各村(居)委会、各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帮扶人员,形成镇、村、组三级帮教网络。现已建立帮教小组37个,帮教人员230余名;二是落实责任。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有关单位年度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落实。三是落实生活。近年来,在安置实体较困难的情况下,针对性的进行安置帮教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把好“两道关口”,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稳定,许多正反事实证明,“两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最初环节是他们今后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社会的宽容心、接纳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弃旧图新、重新做人的决心。通过“把好接茬关、安置关”,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情绪稳定。

(一)把好接茬关。重点做到“四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即着手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刑释解教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提供资料、打基础;二是及时回访。归正人员回家后,镇、村(居)帮教工作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四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把好安置关。主要采取多种安置形式:一是回乡安置。对家住农村的“回归”人员,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责任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工作安置。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离开监所后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深知,这一部分的安置帮教工作开展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运行,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重新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如红果镇,对缺乏文化,有从事重体力劳动人员,便安排他到砖厂;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7篇

政务公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行政管理竞争力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级政府部门在政务公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推动了“高效、廉洁、务实”政府的建立,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诚信度。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务公开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开展不平衡,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把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今后政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

1、该公开的不公开,对上欺骗对下蒙蔽。有些单位或部门钻国家政策的空子,骗取国家资金为部门或他人谋利益。比如前几年新闻媒体暴光的埠平骗取的扶贫资金的问题,还有其他地方以农业开发为由,骗取国家款项,使人民群众全然不晓,既得不到实惠,更谈不上监督。

2、重表面内容,轻实质问题。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内容公开少,甚至不公开。如在财务上,只公开几个大数据,不公开具体收入和支出项目,在具体问题上遮遮掩掩,使人如雾里看花;二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暗箱操作,比如工程招投标、职称评聘、干部提拔、公务员考试录用等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

3、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一是平时不认真公开,上级来检查时就大忙一阵,过后一年半载不见翻新;二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未装订成册、立卷归档,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

4、公开形式单一,达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多数单位能够看到,广大群众的知晓率不高。

5、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一 是没有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二是个别

单位或部门认为只要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或避重就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讲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不足,指导帮助不够;二是一些干部的素质较差,法律意识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甚至个别人夹带私欲,在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方面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甚至持抵触排斥情绪;三是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不够强烈,对政府事务关注不够,参与意识关薄,参与层次低,参与人数少。客观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法律体系,政务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对违法政务公开制度的人或部门将公开内容张贴在固定的公开栏上,个别人

和行为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责任追究体系。

二、对策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单是政府部门的事,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努力。因此,要使我国政务公开工作迈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1、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7年4月,国务院出台《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专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行为。这是我国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要使党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全面贯彻落实好《条例》精神,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对于提高我国政府施政行为的透明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义极为深远。对各级政府部门来说,今后不是想不想公开、愿不愿意公开的问题,而是如果不按《条例》要求,及时公开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就有可能违法违纪,就有可能被问责。推行政务公开已成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2、规范政务公开,确保公开质量

一是建立政务公开组织领导和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跟踪督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同时细化责任,把实施政务公开的工作标准、程序、目标、完成时限等逐级分解到岗位和个人。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政务公开栏、墙报、电子显示屏等众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让干部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公开的内容。三是公开内容要真实可信,不能搞明一套、暗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对内一套、对外一套。对群众关心而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内容均应公开。不仅要公开办事依据、程序和结果,而是要公开办事机制和结果的由来,增强工作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四是公开时间必须灵活机动,经常性事项应常年公开,临时性事项应及时公开,保证公开内容的时效性,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在公开的落实上,要一丝不苟地兑现政务公开的内容,始终坚持怎么说就怎么办,在实施上扎扎实实,对群众讲求信誉,以政务公开的实效性取信于民。六是建立公开的期限档案,将每次公开事项的对象、公开的形式、内容、期限、责任部门、监督小组的审核意见、领导小组的审批意见、群众的意见、监督小组落实反馈情况等整理归档,做到事前有审核把关、事中有征求意见、事后有调查反馈。

3、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政务公开把行政决策、行政过程、行政结果都清楚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对提高权力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把政务公开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岗位责任制、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应把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严格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同干部福利、奖惩、评先评优相结合,把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好坏与单位、干部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加大外在压力和推动力,才能引起干部职工的真正重视,促进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齐头并进,深入开展。可考虑设置一些适用的考核标准,如“投诉办结率”、“群众满意率” 等,检验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成效。

4、政务公开的审议、评议也应实施“阳光作业”。一是评议代表的确定应充分体现民意,不能由有关部门指定。有关部门可提出标准、条件及产生办法,让群众依照程序推选。二是评议程序应提前公开,评议过程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三是评议部门的工作人员只应做组织服务工作,不得参与具体评议,更不许在评议结果上搞平衡。另外,不要仅仅满足于把参评单位排出名次,而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各参评单位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上。作为接受评议的单位也要把精力用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而不要放在拉关系、争选票上。

5、实现静态公开与动态公开的有机结合。所谓“点题公开”,就是不受时间、内容、形式的限制(属于党和国家机密的除外),在按规定要求公开的情况下,由群众自己选择关心的问题,由有关部门公开解答。“点题”公开,可以实现由过去的静态公开让群众被动看,到现在的动态公开让群众主动提,由过去的个别人说了算,到现在的群众说了算,由过去的干部不想公开或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到现在的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从而,最大限度地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满足群众的愿望。

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高校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效能对高校管理的成败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学生管理工作关乎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近年来, 我国各地高校都分别扩大规模招生, 高校的社会化改革正在深化, 伴随学分制教学管理在各高校的推广, 大学生思想观念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都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高校面对这种新形势, 一定要抓住此次改进机遇, 站在学生发展角度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2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大规模招生使辅导员队伍人员短缺

近几年, 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关高校管理工作的政策, 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尽管辅导员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有效成就, 但总体来看, 对文件的实际落实情况还远远不够, 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大规模的招生使很多高校都出现辅导员数量不足情况, 一些辅导员同时身兼几个职位或管理好多班级, 因为有很多事情要管理, 所以管理质量很难提高, 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也有部分辅导员是社会外来人员或是留校生, 其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较差, 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影响。

2.2 互联网使学生的思想理念与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网络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理念, 给他们的价值取向、社会观念、思想态度及道德风貌带来严重影响。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互联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有利的信息, 也可以收到无用甚至有害信息, 例如:反动腐朽的信息或思想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世界观产生较大冲击, 尤其是现代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生思想和学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高等院校成绩不合格学生百分之八十都是由于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随着网络覆盖面的逐渐扩大, 广大师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会逐渐提升, 高校会逐渐变为信息集散地, 学校权威地位及主导作用会渐渐削弱、教师教育工作可信度会减低, 学生权威性面临挑战。

2.3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多数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一些规章制度根本不被学生所了解, 真正规范管理工作的制度十分匮乏, 缺少必要的动态管理体制。很多院校评价与衡量学生素质过程中, 都是用量来评价, 没有对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评价和衡量体系不完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一直用以往传统的旧观念、常规的口号化, 没有任何创新, 由于管理理念缺少人性化, 都是喊口号, 使得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体系变动都仅仅是变动人事, 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辅导员平时工作量大, 实际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一套可行有效的方法是不行的。通过多年来与同学们的接触, 笔者觉得对于90后学生来说辅导员要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信息平台, 而不是以往的说教。但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停留在以前旧的管理体系当中, 没有对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了解。相反只是一味加大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度, 不允许辅导员在管理中出现自己的创新观念, 不允许学生违反学院的管理制度。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 使辅导员可以和学生真真融合在一起, 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2.4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每年各所高校招生数都在增长, 高等教育已经渐渐向大众化趋势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尽管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仍较低, 除极少数毕业生临时就业或自主创业外, 多数未签约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工作长时间不能落实, 思想上会有一些消极, 渐渐对社会产生反感情绪, 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 心理方面产生严重问题。

3 高校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理念

高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 将原有模式中的管理改为服务, 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受以往传统教育理念影响, 高校办学思想多数是要利用规范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严格管理学生日常行为, 因管理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 必须改变管理模式, 将管理改为服务。管理部门需要给管理人员制定严格要求, 要求他们一切管理工作都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时刻关注学生各方面问题, 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学生放于重要地位, 让学生清楚他们的权利, 帮助学生维护权利, 尊重学生决定, 对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

3.2 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

高校管理工作不仅涉及部门多, 涉及内容也很多, 学校各部门间一定要互相密切合作, 切实解决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有四项任务, 第一项是适当释放一些权利, 给基层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利, 使他们充分发挥基层作用, 现阶段, 我国多数院校都分为院、系、班的几个层次, 可以适当放权给系与班, 使他们更好的开展管理与教学工作, 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项是制定年级辅导员老师制度, 使辅导员老师制度与学分制充分结合到一起;第三项是重视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工作, 加强各班学生组织间的协调和配合;第四项是加强院系级学生工作机制的有效融合。

3.3 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新形势下, 高校必须改革以往传统管理模式, 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教师队伍, 形成新的管理局面。辅导员管理学生时, 首先要站在学生角度出发, 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 切实帮助到学生解决各种困难, 同时完成学校的办学任务。一些高校将本校毕业生聘为校系辅导员, 由他们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这些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存有缺陷, 理论素养方面也远远不够, 更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所以, 对管理工作具有很大影响。高校一定要严把辅导员聘请制度, 保证所聘用的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3.4 依法治校, 制定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与权力越来越复杂, 高校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些复杂关系。结合目前社会发展来看, 管理制度中要尤其注意明确各方关系, 明确学校、辅导员、社会职能部门及家庭间的责任与权力, 并给各方制定严格要求, 要求他们仔细划分权、利、责, 进而让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有规章制度可遵循。

3.5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 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 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地位与从属地位, 将学生看做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 进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让他们实行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推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我治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这样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还是管理者, 让学生处于管理的角色会大大提高他们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能力,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锻炼自己, 还能够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4 结束语

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型人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管理工作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还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所以, 新形势下, 高校一定要改变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 同时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建构科学的管理体系,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使管理工作渐渐得到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各所高校的大规模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工作已经逐步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 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高校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天娇, 常斐.浅议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电子制作, 2014 (13) .

[2]田利斌, 曹占营.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14 (11) .

上一篇:《公顷和平方千米》练习教学反思下一篇:基层组织建设年党委整改提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