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人物简介范文

2024-06-03

王勃人物简介范文(精选9篇)

王勃人物简介 第1篇

滕王阁序(唐 王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岗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宜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人物简介 第2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岗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宜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人物简介 第3篇

《少年王勃》这篇课文编录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中, 这个单元是属于人物篇章, 从古到今, 从中国到外国的名人故事篇篇精彩:有神勇无比的“飞将军”李广;有才华横溢的“奇才”王勃;有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的“活菩萨”朱德司令;有谦逊自律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这些名声显赫的大人物身上显现的可贵之处均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目标预设:

一、学习本课9个生字, 认识多音字:“都”“少”,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二、诗文对照,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 体会赣江之上的辽远壮阔, 空灵静谧之和谐统一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关注对王勃本人的正面描写, 对都督的侧面描写和对其他宾客的反面描写, 充分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特点, 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诗文对照,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 领路“水天一色, 霞鹜齐飞”的壮阔、秀丽之美感。

设计理念:

借助于都督盛赞王勃的话贯穿教学始终, 利用直接描写、对比描写和侧面描写三个角度描绘、清晰、丰富王勃才华横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 注重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关注写作特色的渗透, 着力塑造人物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古诗文, 体悟意境、斟酌诗句, 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新词, 感知事情。

三、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丰富形象。

1.初识奇才, 理清脉络。

2.再识奇才, 塑造形象。

3.又识奇才, 丰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道“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谁之手吗?

2.板书:王勃, 简介其人: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 少年时就被人称为神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少年时代的王勃。板书:少年, 正音。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入手, 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初唐诗人王勃的距离, 为聚焦王勃拉开了序幕。在教师的简介中, 初步知道了王勃从小就才智过人, 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激发了大家探究王勃其人的兴趣。以兴趣激起同学们走近名人的好奇心, 打开自主探究的大门。)

二、初读课文, 学习新词, 感知事情。

1.自由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检查字词。

(1) 出示词语与诗句。

南昌 探望父亲

都督 滕王阁 宴会

灿烂 秋景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 指名分行朗读, 待机正音, 教学生字“督”“宴”, 指导读诗句。

(3) 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少 (shǎo shào) 年王勃应 (yīng yìng) 都 (dūdōu) 督邀请, 参加宴会, 他即兴创作了《滕王阁序》, 流传至今。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dūdōu) , 全国各族人民都 (dūdōu) 紧密团结 (jiéjiē) 在一起, 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3.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借助以上词语概括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自学生字新词的时间, 让许多学生既可以对已经掌握的自学方方法进行巩固, 又可以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自己认为生僻的、易混淆的、需提醒的字词进行分类、辨析、记忆。这样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习得的量。教师的正音检查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精读课文, 感受人物, 丰富形象

(一) 初识奇才, 理清脉络。

1.过渡:少年王勃给大家初步留下的印象是———奇才!文中哪些部分让大家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呢?快速浏览, 概括地说一说。

2.学生交流, 归纳总结。

第一段 (1) 闻奇才, 邀请赴宴。

第二段 (2—4) 识奇才, 惊绝四座。

第三段 (5) 传奇才, 千古流传。

3.总结:王勃的才气弥散在课文之中, 令我们称道, 而最最能显现其才华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大段。让我们再现当年王勃的创作过程, 近距离地欣赏其过人之处吧!

(设计意图:教师可利用这一承上启下的环节, 帮助学生梳理了事情的脉络, 让大家对少年王勃有了初步的印象———奇才, 让“奇才”这一线索贯穿课文, 也能为下面的精讲课文认识奇才做好铺垫。)

(二) 再识奇才, 塑造形象。

1.再现创作过程, 展示王勃才华。

(1) 默读第二大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显现王勃才气的句子, 抓住关键词写写自己的想法。

(2) 相机交流。

句子1:王勃边看边想, 突然回转身来, 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 理解词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2) 体会连续用比喻词的作用, 感受王勃的才思敏捷。

(3) 指名比赛读句子, 再现创作过程。

(4) 教师小结:沉浸于美景中的王勃不能自拔, 他直抒胸臆, 一吐为快。这就是文思如泉的王勃, 笔走如飞的王勃, 令人折服的王勃。我们禁不住赞叹道:“奇才, 真是奇才!”奇就奇在他创作之神速!

句子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句子3:远处, 天连着水, 水连着天, 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 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1) 一读, 诗文对照, 理解诗意。

(2) 二读, 想象画面, 练说美景。

(3) 三读, 结合插图, 领路意境。

(4) 四读, 文意相生, 感悟才情。

3.小结:王勃用凝练的诗句勾勒出江上迷人的情景, 此时的我们, 读着诗句, 想象着画面, 禁不住对王勃赞叹道:“奇才, 真是奇才!”他奇在博学多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过程, 创作的情景部分, 紧扣关键词句把握王勃才思敏捷之特点;再通过四读将凝练的诗与白描的文有机结合, 在此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长江绵绵不绝的雄壮气势和霞骛齐飞, 袅袅婷婷, 空灵悠远的柔美情节, 让雄浑与委婉、悠远与绵长、深沉与灵动和谐统一。诗文对照, 诗就是文的凝结, 王勃的功力就在这十四个字两行诗文之中, 它绝妙地诉说着一种悠闲与自在, 也绝佳地为大家呈现出自己不一般的才情。)

(三) 又识奇才, 丰富特征。

1.学习句子: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在座的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答应。

(1) 寻求大家不敢答应的原因。

(2) 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对比衬托王勃的勇敢和才气。

2.学习句子: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 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 理解词语:拍案叫绝

(2) 模仿都督, 比读句子。

(3) 资料引入:原来, 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 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 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 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 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文章确实也难, 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更难了。哪想到少年王勃不仅写成了, 而且写得特别出色。难怪都督已从生气到欣赏了, 竟然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这样的转变的确靠的是王勃的才气呀!

(4) 体会这样写的作用:侧面烘托出王勃当才华横溢。

3.小结:作者从正面、反面、侧面有详有略地展现了少年奇才———王勃, 不仅是故事的传播, 更是他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他。齐读课题———少年王勃。

(设计意图:借助于其他宾朋的面面相觑对比表现王勃之勇气胆识;借都督情不自禁地赞叹侧面烘托王勃的才识过人。从概括性了解王勃, 到直面王勃, 最后借他人反衬, 三个步骤步步清晰, 王勃这一人物形象愈发丰满, 特征愈发鲜明。学生对勇敢、才学渊博的王勃也会从喜爱到赞叹到钦佩。)

王勃:绝世才子 第4篇

王勃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隋末隐世大儒。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王勃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文学方面卓越的天赋。他六岁就能够写文章,落笔无滞,词藻英迈。九岁便通读名士颜师古所注《汉书》,并撰写了指摘颜氏失误的《指瑕》十卷。十岁时仅花月余时间就通晓《六经》。十四岁时上书右相刘祥道,文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这样心高的字句。刘祥道对少年王勃的才华非常赞叹,随即向朝廷举荐。王勃应制登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年方十六岁,成为最年少的官员。

初入仕途的王勃意气风发,很快就声名鹊起,得到唐高宗的赞赏。沛王李贤慕名将他召为王府修撰。然而王勃太年轻,不免恃才傲物,难容于众。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王勃便写了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文》——“……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这篇游戏之作竟惹下大祸,唐高宗认为王勃不务正业、挑动自己的儿子们闹纠纷(沛王李贤、英王李显,均为高宗与武则天之子),将他逐出了京城。经过这一次无妄之灾的打击,离京的王勃西去游蜀,放纵诗酒。

公元671年,王勃返回长安,再次被选为虢州参军之职。这原本可能成为他重振仕途的台阶,却不幸又成了王勃的劫难。就在虢州任上,王勃并没有吸取上一次免官的经验教训,仍然骄傲放任,于是一场阴谋终于发生在了他的身上。据说他先是藏匿了一个官奴曹达,后来怕走漏风声又将曹达杀死,犯下了死罪。这件事很多细节都令人迷惑,虽然有可能是他年少轻狂妄为,但更有可能是被人陷害。总算天无绝人之路,遇上了大赦的机会,王勃保得了性命。只是他从此再也没有了仕途求进的可能,就连父亲王福峙都被牵连,贬官为交趾县(今越南河内)令。

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人说是因为他恃才傲物,没有谦恭之风,还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祖父王通过于傲气,甚至于自居“夫子”,引来正统儒家侧目,偏偏王勃继承了祖父的观点与作风却又不曾像祖父那样安于隐世,所以在仕途中处处被敌视。

公元675年秋天,王勃收拾心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中经过南昌。

就在南昌,王勃留下了他最负盛名的文章《滕王阁序》。

滕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李元婴,滕王阁就是他始建的楼台。到唐高宗上元年间,洪州都督阎伯屿将此楼重建,定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王勃正好赶上了这场聚会。

阎都督如此大宴宾客是有原因的,他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在这场名人聚集的宴会上当众展示才学,甚至已经预先让孟学士精心准备了一篇文章。果然,酒过三巡,阎都督便开口提议赋文以纪盛。与会诸人都知道都督的用意,均推辞不就,然而忝陪末座的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都督怫然不悦,立即退入帐后,只派旁人去看王勃写文。

派去的人先后回报,首先报来的是开篇:“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老大不高兴地说:“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报来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听后沉吟不语,命人再去打探。当最后报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阎都督终于禁不住矍然起身,大声赞叹道:“这真是天才人物,当垂不朽矣!”连忙起身盛情邀饮,尽欢而散,并赠缣绢百匹。

王勃以他无可争议的绮丽文采,令阎伯屿心服口服,也令世人为之倾倒。

然而不幸的是,这篇传扬千古的文章却是王勃人生的最后绝响。

《滕王阁序》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终于也传到了唐高宗的耳中。高宗对这篇文章拍案惊叹,自责当初不应为一篇戏文贬逐王勃,打算将他重新召入朝中任职,这才知道王勃在留下这篇锦绣文章后已经作古,不禁叹息感伤。

原来在离开南昌后,王勃继续乘船远行,他的目的地是父亲所在的交趾县。然而刚刚走到云南炎方,他就溺水身亡,时年仅二十八岁。

王勃短暂的一生境遇坎坷,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最广为人知的诗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人生虽然短暂,却开创了唐代诗文磅礴阔朗的新风,是文坛的一代奇才。

王勃人物简介 第5篇

田家三首(一作王勃诗)

作者:王绩朝代:唐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

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抽帘持益炬,拔箦更燃炉。

作文精彩事例:王勃 第6篇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赣江边的洪州。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轻舟上有个清癯俊秀的书生。他一袭青衫,昂然直奔那些所谓名流云集的滕王阁。

他就是王勃,六岁时就能写文章的王勃;九岁时就敢作《汉书指瑕》直斥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的王勃。

从不相信还会有第二个人,会把跟“才气”有关的词语演绎得如此完美。“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万一。他不是诗仙,不是诗圣,不是诗鬼,可他却是真正的旷世奇才。

还有谁可似他,小憩片刻便可为惊世之作,即席落笔,便可成《滕王阁序》,而让世人惊瞻,千古传诵?“四杰之首”岂是空口无凭,那分明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赞美。天生我才,注定创造历史。

爱其才,更慕其狂。印象中的子安,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游戏文字,擅杀官奴,恃才傲物,陵籍同僚,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为此,他失去得太多,更让无数人用“轻薄浅陋”将他形容,“才高命短,终无大贵”。

可是,我却偏颇地相信,即使再给他机会,他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练达人情的谦谦君子。或许他也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他更应该是那个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绝代的狂生,看不到主人愠怒,宾客诧异,他依旧不可一世,只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去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人生至此,纵然短暂如流星,也全然无憾。对子安,我不会用眼泪去祭奠,而只会吟他的诗,读他的文,在看到聂远的时候想到他的样子,忆起曾经的朝代,落花纷漠漠。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只是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他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不知他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

惟有他,连同他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他送去人间的问候。

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王勃《山中》分句赏析 第7篇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

这首书写旅愁乡思的小诗,写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是王勃旅居四川后期的作品。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长江悲已滞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滞,停留不动的意思。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

王勃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归思难解,因此,当他俯瞰长江时,竟感到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滞留而伤心悲痛,以致它的水流也凝滞不畅了。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而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万里念将归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如何把“悲”、“念”思绪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呢?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

况属:正当,正是。高风:古人往往指秋风。秋天也说高秋。秋风萧瑟,漫山红叶飞舞,既写出了秋天深山美景,也用来映衬旅思乡愁。表现了一种萧瑟之美,寂寞之美。这种美与王勃此时的心境结合在一起,令人深思和回味。

这首短诗的特点也值得一说,首句是以景写情,看似写景,实为写情。末句以景作结,既作为前两句的映衬,又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王勃诗歌风格刍议 第8篇

一个人生活轨迹的急转, 会体现在他的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巨变上, 这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常见现象。王勃的人生以被革除官职, 赶出沛王府为转折点, 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 前期的诗歌可用“雄放刚健”四字概括, 后期诗歌的风格主要是“苍凉沉郁”。下面本文从王勃的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上加以探讨。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 其祖父开创的“河汾之学”系隋末唐初北方儒学重要分支, 是王勃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兄弟多文学之士, 其父督促又早, 故“六岁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7) , “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 (8) 。十五岁作《上刘右相书》, 刘右相“见面异之, 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 (9) 作为年少才高、聪颖早慧并早年得志的诗人, 王勃胸中蕴聚的功业志向与进取精神就不可能不在诗文中表露出来。这种自负心态在自荐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伏愿辟东阁, 开北堂, 待之以上宾, 期之以国士, 使得披肝胆, 布腹心, 大论古今之利害, 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 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指风, 舍苔衣而见绛阙。” (10) 以致被人讥为“浮躁浅露”, 至今还有人这样评论王勃。其实, 像初唐四杰及半千等少年才子锋芒毕露, 缺少“恭谦让”的气质, 贬之者讥为“浮躁浅露”, 誉之者赞曰“雄放刚健”, 正如“狡猾”和“机智”一样。

某种思潮、文体、文风的兴起, 都是朝代的产儿。考初唐, 李世民自是英雄胸襟, 从政治经济上较快地驱除隋代积弊, 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 但在思想文化战线, 不仅没有根除齐梁的“宫体诗”的污垢, 反推其波而助其澜, 当四方平定之后, 也吟风雪、弄花草, 戏作艳诗, “殊无丈夫气” (11) 。上行下效, 朝阁重臣, 也时有侧艳之篇, 皆淫靡之音。高宗朝, 歌功颂德“绮错婉媚”的“上官体”风靡文坛, 诗歌变成了统治阶级卖弄风流文雅的消遣品, 帮闲文人邀宠取荣的工具, 与国力强盛、经济上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王勃等四杰向淫靡浮艳之风宣战, 高倡改革, 是顺乎时代、应乎潮流的, 更何况王勃的前辈已从各个角度批判了淫靡文风, 如其祖父王通从“贯通济义”的思想角度, 批判六朝诗文“傲、治、碎、诞、淫、繁、捷、虚。” (12) 魏征等从史学的角度, 说六朝“其立言也, 或虚加练饰, 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 词类俳优;文非文, 史非史” (13) 。这些都为王勃等人的诗歌改革开了先河, 扫除了不少障碍。诗文方面, 前人虽也有批评齐梁体“遗理存异, 寻虚逐微。竟一韵之奇, 争一字之巧” (14) , 但缺乏实践构建。王勃的兄弟们“磊落词韵, 铿锵风骨” (15) , “亦一时之健笔焉” (16) , 但缺乏理论支撑, 皆不成气候。惟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和《平台秘略论·文艺三》中, 树起了“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的旗帜, 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证实理论, 又有一时俊彦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知音与之矣, 知己从之矣” (17) , “鼓舞其心, 发浅其用, 八宏驰骋于思绪, 万代出没于毫端”, (18) “遂使繁综浅术, 无藩篱之固” (19) , “翰苑豁如, 词林增峻” (20) , 遂成局面。

王勃多次以“气横霜暑” (21) 、“气凌云汉, 字挟风霜” (22) 作为文学评论的标准, 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在诗歌中显现的。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仅八句, 却展现了画栋上云彩升腾, 朱帘外山雨降临, 潭里悠悠闲云, 槛外滚滚长江这样无限的空间和物换星移的绵长的时间, 在如此壮阔的背景下, 凸显了高耸入云的滕王阁的雄迈气魄, 虽有“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的感慨, 但难掩雄放刚健的气概, 所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赞王勃“龙文虎脊皆君驭”, 这里的“虎脊”就是雄放刚健风骨的另一种称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共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篇见习的送别之作, 但完全背离了宫廷风格, 具有了雄健风格的明确的建构意识。首联以“城阙”与“五津”对举, 是对别后空间格局及隔断距离的预设, 为诗意的衍进张力。颔联和颈联也一改宫廷诗的景事的罗列与辞藻的比类, 而充盈着情和意, 由两人的处境和共同的感受, 进而以心理的力量把“天涯”之遥缩短为“比邻”之迩, 表现了“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的豪迈意境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尾联一扫“临岐洒泪”“黯然销魂”的传统惯例, 瞩望于心灵的相通, 互勉于前程的展望。把宫体诗繁缛的描写性变为抒情体朴素的表现性, 一洗悲酸之态, 充满昂扬之情, 雄放刚健, 意气风发, 给人以风发向上的力量。

王勃的这种风骨, 直接开启了盛唐诗风。

唐中宗复位, 即着手清除武后党羽, 许多新贵乘机排斥异己, 卷入政治漩涡, 不少杰出诗人也都随之升降沉浮, 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宋之问、沈全期等人由于各种缘故而被贬逐远方。这对以建功立业为抱负的他们, 自是沉重的挫折和残酷的打击, 也使他们的诗风为之一变, 如沈全期被逐驩州时所写的诗歌, 风格与在宫廷时截然不同, 显示出幽怨、绝望乃至愤懑。王勃由于受佛学和叔祖王绩隐居思想的影响, 表现得不那么强烈, 但由“拾青紫于俯仰, 取公卿于朝夕” (23) 的勃勃雄心, 竟至于坎坷失志, 流离岁月, 羁荡山川, 感慨和不平是难免的, 诗风的转变也是自然的。

当时宫廷中盛行斗鸡, 王勃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 高宗认为是兄弟之间“交构之渐”, 王勃因此被革除官职, 赶出沛王府。这对于王勃的仕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他说:“坎坷于唐尧之朝, 憔悴于圣明之代。” (24) 王勃在任虢州参军时, 又发生了“匿杀官奴曹达”的冤案, 以触犯大唐法律被判死刑, 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幸遇大赦, 仅去官职, 其父也受牵连而远迁交趾令。他在《冬日羁游汾阳送韦少府入洛序》中说:“下官诗书拓落, 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地, 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 少留城阙。忽逢萍水, 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 托形骸而何托!”这正是他穷途末路、绝望悲凉的自我写照。正是这种人生遭遇, 才使得王勃后期的诗歌大多带有苍凉悲郁的风格, 试看在蜀中写的两首送别诗: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路,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天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 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 风飘濯锦州。

楼台临绝岸, 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 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哭, 还望独潸然。

薛华是唐开国重臣薛收之孙, 从《序》中看, 第一首诗当作于锦州, 两位少年才子漂泊他乡, 其感触自不待言。作者用“穷途”“遑遑”“悲凉”“凄断”“同漂泊”“共辛苦”“梦中人”营造了苍凉的氛围, 表达了浓郁的心情。第二首前半部分用风物涂抹出浓黑苍凉的夜色, 后半部分直抒胸臆, 表达了沉郁的别情。与前期在长安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 已经完全没有了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 把“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变成了“穷途唯有哭, 还望独潸然”了。

还有一些别离诗, 如《寒夜思友三首》之一:“久别侵怀抱, 他乡变容色。月夜调鸣琴, 相思此何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二:“乱烟笼碧彻, 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 江山如此寒。”《别人四首》其四:“霜华净天末, 雾色笼江际。客子长畏人, 何为久留滞。”都显现出苍凉冷落、凄苦沉郁。不仅是别离诗中, 即使是其他题材的诗中, 也多充盈着这种诗风。如《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字》:“上已年光促, 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 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 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 江路积波潮。”诗中游宴之初, 作者尚有兴致, 而游宴之中, 忽生悲凉。情思所以变化得如此迅速, 是因为波涛和潮汐的不平静, 引起了作者对世路艰难的感慨。又如《山中》:“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前两句以长江滞悲喻旧念之深, 后两句则以苍凉的山景着意点染, 烘托诗人愁旅思归之情。再如《易阳早发》:“云间迷树影, 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 空山飞夜萤。”诗中以空冷苍凉的意象幽约地传导出诗人仕途的挫折与旅途艰辛的隐曲的情感意绪。

以上两方面是对王勃前后两个时期诗歌风格初步探讨。对王勃的诗歌风格, 论者如云, 间或有谈到诗风转变, 但仅从“题材进一步丰富, 内容进一步充实”“脱离宫廷的狭小范围, 走入江山与塞漠的广阔天地”方面入手。笔者末学后进, 不惮冒昧, 提出浅见陋识, 望行家不吝指正。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王勃诗歌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在分析研究王勃诗作的基础上, 否定了前人认为王勃承袭梁陈浮靡文风及单一雄放刚健的说法, 提出了根据其人生历程将他的诗歌风格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观点, 具体表现为前期雄放刚健, 后期苍凉沉郁。

关键词:王勃,诗歌风格,雄放刚健,苍凉沉郁

参考文献

[1][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1.第1版.

[2]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7.第1版.

[3]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6.第1版.

王勃序文之探 第9篇

关键词:王勃;骈文;序文

中图分类号:I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1005705

王勃一生短暂,仅二十余个春秋,留下的篇篇华章,千古之后仍熠熠生辉。王勃生活、创作于高宗朝,这是体验、感受贞观之治成果的特殊时期。勃年少而仕,却因《檄英王鸡文》、“交构”之罪而逆转,远离都城,与其他有才华的文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悲痛,甚至一度消沉。但在蒸蒸日上的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感召下,王勃诗文中更多的是豪迈超逸的情致、雄放刚健的气势。辞赋、骈文经六朝文人创作,特别是徐、庾等人的加工,于形式美方面,已臻完备,形成了阴柔的审美风格。王勃自觉继承往代文学的精华,使辞赋、骈文创作充满了生机,带有唐代上升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为唐以后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勃今存序文44篇,占其全部骈文总数的53%,如加上罗振玉校录的日本庆云四年写本《王子安集》佚文中序文20篇(骈文共计107篇),序文篇目计64,占王勃全部骈文近60%。“王勃骈文杰作,主要是序。这些序文中,写宴游赠别之作,往往情思真挚,心胸开阔”[1],序文是王勃骈文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为数量最多,同时序文也是王勃骈文中的精品所在。

一、初唐骈文创作概况

欲考王勃骈文的创新和不同之处,首先要对初唐骈文创作有所了解。今人论骈文的特征主要从“语言对偶、句式整炼、声韵和谐、使事用典和辞采华丽”[2]169五个方面着眼。从魏晋时代,骈文的特征日渐突出,孙梅在《四六丛话•凡例》中说到“骈俪肇自魏晋”。此后,文章创作越发讲究句式的整炼、辞采的华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骈文也越发精美。经过两晋作家的努力开掘,骈文更为典丽富瞻,南北朝的时候则登峰造极,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都是相当好的骈文作品。庾信笔下好的骈文,文辞优美,句式骈整,几乎句句用典,音韵也很和谐,从骈文的文体特征来看,骈文在庾信的手中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了。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序》[3]

从选文来看,骈文四、六句式已经渐趋固定,语言技巧也相当成熟,典故化用一连串的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比拟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在抒情效果上起到积深积厚的作用。由是骈文似乎在庾信晚年的笔下已经达到后世不可企及的范本,留给后人的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故曰:“徐庾之文,可谓集骈文之大成,达美文之顶点。”[4]61骈文在已臻完美之后,留给初唐文坛开拓者的空间似乎是很狭小的,初唐文坛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唐统治者胸襟博大,对华夷文化、外来文化,一概视之,兼收并蓄,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南北文学逐渐走向融合。太宗君臣亲历隋王朝的灭亡,“明确提出了文学必须有益于政教的主张,同时他们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点,既反对绮艳文风,又并没有连文学的艺术特殊性一并反掉”[5]。太宗君臣持文质并重的文学观,在考虑政教得失的问题上,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反对骈文的绮艳文风,魏征曰:“亡国之主,多有才艺。”(《陈书•后主本纪后论》),王勃也论述了绮丽文风之害:“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圃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陈、周之祸。”

朝堂谏臣、文学侍从等对骈文重形式、辞藻,尚铺排隶事的特点,指摘其害。然关注于文学创作本身时,他们又对骈文的艺术美持赞赏态度,在实际创作中肯定了骈文的艺术形式美,创作了大量的骈文,连太宗这样的明君也是很激赏骈文的。“炀帝晚年可算是热忱地效忠于南方文化了,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上行下效,他人不复赘言。”[6]唐初有较多的骈文创作者:陈子良、杜松之、朱子奢、崔仁师、虞世南、张昌龄、褚亮、许敬宗、上官仪、“四杰”,等等。相比之下,散文家比较少,主要有王绩、薛收、魏征、王福畤等人,况且这些散文家同时也写作了很多骈文,王绩的《祭关龙逢文》、《登箕山祭巢许文》、《祭杜康新庙文》等就是比较工整的四六文。

随着骈文创作的繁盛,其弊端日渐暴露,初唐骈文创作者在反骈思想的影响下,加之初唐士子们面对大唐开国以来的雄壮气象,所特有的昂扬精神,使初唐骈文在内容上更加充实,气势上更加宏大。文体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受散文的启发,这一时期的骈文在行文中间或穿插单行散句,或者打破四六对仗的句法。故而初唐骈文绝不是六朝骈文的简单重复,刘麟生论唐骈文曰:“试取唐代骈文,作为鸟瞰之观察,则博肆宏丽之作风,实由于六朝文字植其基,渐进以上窥汉魏之作品。初唐纤丽,踵接六朝,流利由于,简重不足。迨夫文治武功,发扬光大,为黄帝神明之胄,吐气扬辉,于是作风亦博大昌明,……今述骈文,自四杰始。”[4]73在刘氏眼中,初唐骈文继承六朝骈文余绪,又有新时代的特点,而“四杰”是初唐骈文史上的第一支生力军,王勃是“四杰”之首,序文是王勃骈文中最有声色的一部分。

二、王勃序文创作情况

序文,也称叙文。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序文,是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如杨炯为王勃文集所写的序言《王子安集序》,内容就是介绍王勃的生平行迹、评价王勃的文学成就。王勃现存的序文中有两篇是写在著述前的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续书序》。王勃有一些单篇诗序,这类序文主要有《入蜀纪行诗序》、《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等。从“序”的功用上来说,这些序文主要是介绍了自己做诗的情况,如《入蜀纪行诗序》中所述:“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编为三十首,投诸好事焉”,叙事明晰,对自己做诗的情况介绍得十分清楚。王勃序中还有一些辞赋前的“并序”,这类序的特点是没有脱离辞赋的正文,没有单独成篇。王勃现存赋12篇,前面有序的计8篇,这些序文“主要交代诗赋写作的背景,抒发自身的感慨,大都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写得颇有声色”[7]。如《春思赋》,赋作本身重铺排,有堆砌辞藻之嫌,但赋前的小序,短小凝练,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序文艺术价值几逾赋作之上。从另外几篇赋前序文的写作来看,大致情况也是如此。

随着以“序”名篇的作品的增多,“序”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逐渐摆脱了“书序”的囿限,出现了师生、友朋、亲属离别时的赠文和赠序文。这类“赠序”也是从诗序中发展而来的,“古代文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常常设宴饯别,在别宴上又往往饮酒赋诗,诗成,则由在场的某人为之作序。后来,则发展到虽无饯别聚会或赠诗,而送别者也写一篇便是惜别、祝愿与劝勉之词相赠,这样,赠序就割断了与序跋之序的关系”[2]394。还有一些与为诗作序有关的序文,多用来记述宴饮盛会,主要是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的场景,和赠序有很多的不同,但也并不是专门为诗而作,可看作是一种序记。王勃还有多篇的单篇序文,从内容上可分为宴饮序和记游序两大类。宴饮序主要是描写宴饮盛况,饯别友朋,以《滕王阁序》为代表;记游序主要是通过记游,对山水景物描摹,抒发独特情思,其中较好的篇什有《晚秋游武担山寺序》、《山亭兴序》等。这类序文与上文所提及的书序,在性质上已有所不同了,是唐宋以后出现的专为赠人而写的序文。

三、王勃序文的特点

第一,王勃序文特别是饯宴序,擅长借宴会盛况,抒发一己情思,情感抒发浓烈自然。王勃序文中以饯宴序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滕王阁序》是其代表,也是初唐文坛骈文的代表作。王勃这类饯宴序往往借宴会的情况来抒发自身的遭遇,王勃生活在走向盛唐的辉煌时期,政治上的清明,统治者的开明,帝国声势的不断壮大,这些都鼓舞着士子们饱含着热烈的精神积极地建功立业。但是,随之也涌现出报国无门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悲愤、时不我待的焦虑……王勃年少才高,对自己的家学、自己的学识与才华,都充满了自信,只等待着为国效力,轰轰烈烈地展现自我,他在《山亭兴序》中这样讲到:

下官天性任真,直言淳朴。拙容陋质,眇小之丈夫;蹇步穷途,坎壈之君子。文史足用,不读非道之书;气调不羁,未被可人之目。颍川人物,有荀家兄弟之风;汉代英奇,守陈氏门宗之德。乐天知命,一十九年;负笈从师,二千馀里。

初盛唐是继秦汉以后第一个昌盛发达的时期,二者在国力之强、气魄之大、生活态度之热烈、对待外来文化之宽容博大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初盛唐人自己也常拿秦汉的雄丽作榜样,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中,满溢胸襟的是道不尽的豪情自信。当这种豪情壮志在现实中碰壁、落空时,又转而发泄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喟叹。不同的是王勃的文章中有的更多的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执着,这种渴望建立不世功勋的抱负,历挫折而不悔的豪迈之情,实是开初唐文人风气之先,是跨越时代的雄音。由此,王勃更希望得到的是汲引,更渴望的是知音,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就是要向更高的盛唐颠峰攀登了。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8]

这种心情在书、启等应用文体中有很好的表现,序文也有多处类似的反映,兹举两例:

岂若情高物表,乐在人间;远方一面,心知千里。清言满席,复存王璨之门;浊酒盈樽,即坐陈藩之榻。何必星槎独放,枱苍渚而惊魂;烟云忘归,俯丹宵而练魄,若斯而已矣!

——《杨五席宴序》[9]639

仆尝览前古之致,抚高人之迹,悼夫烟霞远尚,犹婴俗网之悲;山水幽情,无救穷途之哭。仰嵇风范,俯阮胸怀。此仆所以未尽于嵇康,不平于阮籍者也。则知聚散恒事,忧欢共惑,人非庶蒙,道在江湖,何必复心语默之间,握手去留之际,然后得为君子哉!

——《张八宅别序》[9]637

文中所表达的是渴望得一知己的迫切心情。当有才而不能实现其抱负,自然就得四处奔波,自然就产生了离别,在这过程中又间或用佛道思想排解内心的忧愁,希望在清风明月、绿水青山等自然景观中得以暂时的解脱。但是王勃的离别与前朝文人“黯然销魂的离别”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洒脱、一份豪情,“未尽嵇康”、“不平阮籍”, 虽有遗憾,但是获一知己,心中甚觉安慰,握手离别,倒也是从容淡定,不失君子之风范。

第二,王勃序文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对个人际遇的感受、与亲友离别的伤感,与环境气氛融和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如《绵州北亭群公宴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即景抒情:

离亭北望,烟霞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於时苍云寡色,白日无光。沙尘起而桂浦昏,凫雁下而芦洲晚。傍邻苍野,霜风橘柚之园;斜枕碧潭,夜月芙蓉之水。既而登临惜别,骖驾少留。季札何人,亲逢赠缟;子荆不敏,思挂倾城。惆怅北梁,揖琴台而渐间;徘徊东道,思锦署以行遥。嗟乎!人事乖矣,江山远矣。请命离前之笔,为题别后之资。五际飞文,想群公之不让;一言有赠,知下笔之有神。

霜风中的苍野、橘园,夜月下的碧潭、芙蓉,汇成了唐代绵州一幅风物图,令人着迷;烟霞中顿生故国的思念,风雨中积郁着他乡之苦,苍云失色,白日无光,离情寄发其中,情景交织,甚为感人。王勃笔下的景致能够与所抒之情完美契合,使得情思在环境中深化,景致在情感的浸润下动人心魄。除以上所举之例外,王勃还有很多的篇什,能够把情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细致的景物描写,构成意境美,与六朝骈文相比,格调更为清新向上,如《秋日宴洛阳序》等。

近临铜陌,斜控银墟。菊照新花,泛轻香於远次;荷凋晚叶,翻翠影於长波。听瞩方穷,献酬逾洽。年忘小大,傲天地於平生;志混荣枯,得林泉之意气。愿长绳以系日,几近光阴;思短札以凌云,或陈歌咏。人采古韵,成者先呈。

——《秋日宴洛阳序》

席门蓬巷,伫高士之来游;丛桂幽兰,喜王孙之相对。山南花圃,涧北松林,黄雀至而清风生,白鹤飞而苍云起。停琴绿水,仲长统之欢娱;置酒青山,郭子期之宾客。人探一字,四韵成篇。

——《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

握手言离,更切依然之思。于时风雨如晦,华柳含春。雕梁看紫燕双飞,乔木听黄莺杂啭。殷忧别思,唍晚年光。时不再来,须探一字。

——《春日送吕三储学士序》[9]643

第三,王勃骈文形成了阳刚宏博之气,于六朝骈文阴柔美之外,别开高华、壮大之生面。作为骈文大家,王勃骈文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一面,陆时雍谓“王勃高华”,虽是就诗而论,却也是可以用来形容其骈文创作特色的。骈文自形成以来,对仗、用典、藻饰、声韵在徐陵、庾信的手中已经完善,王勃也运用自如,但是内在的气韵却由徐、庾之阴柔转而化为王勃之阳刚。

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美,梁、陈时期更趋于柔靡,并播之于北朝,沿及于隋,至唐初也没有能够得到彻底改善,在王勃等人手中,才逐渐发展为气象高华、情感豪迈。《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庾开府集笺注提要》评价庾信:“集六朝之大成长,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这里所论及庾信对王勃等人的影响,是就庾信后期作品而言的。庾信晚年由南入北朝,暗伤故国,倍感哀思,文章为后世所称赞,然其在梁则多轻艳之作。而王勃骈文却能以阳刚之气贯之始终,“在骈文的审美形态上大胆创新,在六朝骈文阴柔婉媚之上,别开阳刚壮大之美,感情激越,极富气势”[10]。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论曰:“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凡偏于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11]故而梁、陈时期的骈文虽有佳作,但很多仍失于柔靡。至唐初,骈文柔靡卑弱的文风再次席卷文坛,王勃遂以阳刚之姿崭露头角。王勃这种浓郁情思和文章阳刚之美,较之徐、庾,唐初文坛显示了非凡的创作力,情感真实动人,抒发真切自然,使王勃序文成为初唐骈文中的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郝世峰.隋唐五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21.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72.

[4]刘麟生.中国骈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19.

[6]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

[7]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31.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31.

[9]蒋清翊.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莫山洪.论初唐四杰对骈文的革新[J].柳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2):10.

[1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37.お

上一篇:怎样搞好医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下一篇:艺术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