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2024-09-17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精选6篇)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1篇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一、我省留守建设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对南张街道李庙村调研时发现,全村2000多人口,只剩下500多老年人和400多未成年人留守。李庙村会计文继友介绍:“俺村现在没有年轻人了,都出去打工了,光剩下老头、老太太和小孩了,地里活没人干,地大多包出去了。你看俺老两口都60多了,儿媳妇和儿都上济南了,一两月回来一趟看看孩子,俺老两口又看孩子又干活,老了老了更累了”。在喻屯镇徐庄村调研时,见到年过六旬的徐德合夫妇刚从地里插秧回来。据了解,老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成家,现在家中只有老两口。儿子一家都在上海生活,很少回村里老家,家里的4亩多地都是他们老两口在种。老两口说:“孩子也想接我们去市里住,但是家里的地怎么办?孩子们肯定不会种了,现在又没人愿意租,我们不能看着地荒了。而且,我们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度过的,真不让我们种地了,还真不舍得,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去了市里还给孩子添负担,趁现在还能干的动,能干一天是一天。而且村里像我们这样情况的不少,都是一大把年纪了还在种地,小年轻种地的不多见喽。”该区二十里铺街道作为煤炭开采集中区域,6服务区中5区皆有村庄塌陷,其中郗庄服务区河东、于白两村塌陷较重,走访调研时,河东村支书王瑞趟反映,该村总人口2176人,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占1/3,除长期卧病在床的14人外全部在外打工。二十里铺作为城乡结合部,就业较为便利,为方便照顾家庭多数人选择就近择业,其中在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作的20余人,从事建筑行业的200余人,在临近鲁西煤矿从事运输业的60余人。相对于男性,村里女性大多在市中心商场超市等服务机构从事收银导购等职业,也有部分在本村服装厂流水线上做小工。河东村会计王广岐说:“小孩上学放学基本都由老人接送,不到天黑路上看不见年轻的”。诚如他所言,调研从上午9点进行到11点,来回路上看见的都是老年人在路边闲话家常。于白村支书张德仲在交流过程中表达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担忧:“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从长远看对农村发展肯定是弊大于利,但目前村里没有好的产业项目与致富渠道可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通过在泰安泰山区和邹城郭里镇两轮村支书培训,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采用合作社入股方式将村西1600余亩土地打造成生态观光旅游区,旅游区一旦建成必定会吸引本村和周边广大青壮年回乡”。

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受“一差三难”四方面因素影响不愿留守

(一)条件差,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条件与城市差距过大。农村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不足,居住体验差,生活、娱乐、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数量少、档次低。在城里买房逐渐成为农村青年结婚的必备条件。喻屯镇丁庄村村民丁涛,今年26岁,在市里打工,租房住。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回村里生活,他说:“村里有什么好的,你看现在哪有小年轻在村里住的。在市里多方便啊。就像现在,天气那么热,在市里的话,下了班没事儿可以去商场溜达溜达,可以去看看电影,那空调多凉快。要是在村里的话,热的不敢出门”。

(二)养老难,青壮年劳动力自己的养老预期弱。(同时,养自己的父母难。)农村务农农民养老方面办理新农保,60岁之前个人按档次交保险金,60岁以后根据所教档次领钱,按最低档每月交300元,交15年,总共交4500元,每月领100元,按照最高每年5000元档次交钱,交够15年,总共交75000元,60岁以后每月领540元左右,养老待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差距较大。同时,农村养老院费用较高,据二十里铺街道反映,该区养老院费用活动自如者1500元/月,半自理2000元/月,无法自理2500元/月。

(三)育幼难,自己后代难以出人头地。农村中小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落后,升学率与城市学校差距大,社会普遍存在“寒门难出贵子”思想。喻屯镇喻屯村村民李梅表示:“我儿子今年秋天就该上幼儿园了,本来也打算让孩子在自己村里的幼儿园上学,但是前段时间看了该幼儿园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汇报演出,发现老师讲话时连“十”和“四”都分不清。我小时候就是没学好,现在讲话分不清平翘舌,不希望孩子也分不清。所以就算贵一些,也打算让孩子去市里读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四)生活难,产业发展不充分导致收入增长难。该区南张街道反映,农业产出较低,一年种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一亩小麦收入900元左右,一亩玉米1100元左右,除去水、肥、人工等成本,一年纯收入约1000元左右。现有集体经济薄弱,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农民依靠土地增收较难。喻屯镇反映,该镇人均耕地1.5亩,传统种植一季稻一季麦,一家四口种植6亩,一季稻子收入6000元,一季小麦收入4200元,平均下来一家实际的月收入约850元左右,而一人进城务工,月收入约2000元甚至更高。二十里铺街道反映,除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外,该街道几乎没有独立产业和规模化企业,一名青壮年男劳力在外务工月入3000—6000元不等,妇女也能达到200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是在家务农或在村级小工厂打工无法比拟的,工资待遇成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政策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流的实施效果 2017年9月,《山东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2017年10月,《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有意愿、有能力下乡的城镇科技人员等完善支持创业创新政策措施。2017年11月,《山东省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2017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提出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业“新六产”发展服务保障体系。2018年6月,《关于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系列标准化培训行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喻屯镇反映,目前出台的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落实起来面临一定的困难。如,喻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晓波反映:“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比如很多文件或者政策都在提培育家庭农场,但具体怎么培育,缺乏一些可操作或者可借鉴的模式。”南张街道反映,为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对回乡务工青年给予免费就业培训,但回乡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还是选择到企业就业,该街道今年1—6月报名参加培训的15人,全部选择到企业再就业。

四、调研的启示(或者对省政府的建议)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给予政策优惠、贷款资金支持。

二是重视乡村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加速优秀教师城乡流动,在保送、交流、比赛等方面给予农村中小学更多政策倾斜。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吸引人才回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创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各类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地方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搭建产业对接服务平台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人才运用创新成果返乡创业。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2篇

1 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目前, 北安市农村总人口18.9万人, 实有劳动力102 975人 (劳动力年龄为男18~60岁、女18~55岁) ;全市总耕地面积9.20万公顷, 人均0.49hm2。

1.1 转移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1.1.1 现状。

截止目前, 北安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7 267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9%。季节农民工有7 809人, 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6.5%;常年外出农民工有39 458人, 其中在省外19 988人, 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42.3%;在省内12 422人, 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6.3%;在北安市7 048人, 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4.9%。

1.1.2 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12月底, 北安市农村已外出农民工47 267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45.9%, 数量在逐年加大。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北安市47 267名外出农民工中, 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大多数, 达到76.9%;而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仅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2.6%, 为5 972人。三是省内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北安市外出农民工中, 在省内实现就业的有27 279人, 占总人数的57.7%;省外就业的有19 988人, 占总人数的42.3%。四是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 农闲外出务工经商, 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

1.2 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1.2.1 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 北安市剩余劳动力, 从行业分布来看, 从事种植业的有44 422人, 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79.7%;从事养殖业的有6 761人, 占12.1%;从事加工业的有1 529人, 占2.7%;从事服务业的有2 996人, 占5.5%。按年龄划分, 青年劳动力有16 982人, 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30.5%;壮年劳动力有24 731人, 占44.4%;老年劳动力13 995人, 占25.1%。

1.2.2 特点。

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仍占主导地位。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55 708人, 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有44 422人, 占剩余劳动力总数79.7%。二是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加快。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外出农民的耕地有效流转, 推进了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进程。据调查, 北安市农业种植大户达到2 706户, 种植18 971hm2耕地, 户均近7hm2。目前, 全市农民通过转包、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总面积达到26 452hm2, 16 027户土地流转农户基本上全部外出务工。三是养殖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分流。随着北安市不断加大发展养殖业, 落实各项养殖优惠政策, 促使部分劳动力从种植业的中分流出来从事养殖生产, 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全市目前从事养殖业劳动力达到6 761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12.1%。

2 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因循守旧, 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 固守田园, “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不愿闯, 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不想闯, 怕外出打工挨欺负不敢闯”。

2.2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就业面偏窄

经调查, 北安市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还不到50%。拥有专业技术的仅有5 972人, 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2.6%, 使得就业领域和转移面偏窄, 转移难度加大。

2.3 有组织输出偏少, 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

虽然近年来北安市加大了组织力度, 但制度、机制尚不完善, 都以短期培训为主, 培训时间短, 有组织转移劳动力比重依然较小, 大多处于自发状态, 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

2.4 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 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外出农民工大多数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 也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同时, 家里老人无人照料、就医难、居住条件差、个别企业拖欠农民工资的事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劳动力转移步伐。

3 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建立劳动保障部门规划协调, 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市劳转办、乡镇劳动力保障服务所的职能, 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一要健全培训体系。通过整合培训资源, 构筑适应北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 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二要创新培训形式。采取集中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远程教育和开办夜校等方式进行培训, 并实行以需定培、定向培训的方法, 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 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3.3 制定扶持政策, 优化劳动力转移制度环境

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转移劳动力创造更加优良的制度环境, 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 主要是在农民工身份、子女就学、各类保险、优惠政策等上面给予保障。

摘要:介绍了北安市农村劳动力现状与特点, 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北安市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为北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

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1.3农村劳动力职业以务农为主

由观察点全村劳动力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职业是纯务农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从业者占74.2%,基本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职业是以务农为主,从事其它职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全村纯务农劳动者9684人,占全部的66.2%,比去年增加273人;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8231人,占全部的56.3%,比去年增加524人;个体户或合伙企业经营者2597人,占全部的18.5%,比去年增加65人;外出务工者1202人,占全部的8.2%,比去年减少195人;从事其他各类企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乡村(行政)干部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工作者人数较少,分别为359人、81人、91人和106人。

1.4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种植业为主

由观察点统计的全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情况的数据显示,有60.8%农村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这其中49.2%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见农村劳动力是以种植业为主。按其就业行业划分来看,有8948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0.8%,比去年增加539人;有1082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4%,比去年减少287人;有270人是以林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1.8%,比去年增加11人;有43人是以渔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3%,比去年减少11人;有110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7%,比去年增加7人;有938人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4%,比去年减少65人。有290人是以运输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2%,比去年减少43人。有1032人是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比去年减少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素质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还可能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制度因素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多后顾之忧。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从而使农村人口处于就业的不平等地位。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虽然对户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起着相当大的抑制作用。在户口制度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与城市户口相关的福利安排使得农村迁移人口往往无法实现举家迁移。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导致转移的不彻底性。三是劳动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现行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民则不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包括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以保障。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培育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基础上,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3.2拓宽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口流转制度,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城镇土地管理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对现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新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使其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服务于城镇,也要服务于周边村屯,以镇带村。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把主要精力用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

3.3支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4篇

为了调查邵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暑假期间我们走访了邵阳市的新邵, 邵东, 隆回三县的部分乡镇, 采取问卷调查, 走访农户的方法, 对这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 同时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为半山半丘陵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现辖8县1市3区 (即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和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 , 人口790多万, 为湖南之最。面积2.1万km2, 居全省第三, 其中市区面积为411km2。邵阳市也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乡村人口608万人;还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 据我们的抽样调查, 男女劳动力480万人, 常年外出务工135万人。长期以来, 农业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民收入不高, “三农”问题是邵阳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很多因素, 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质量, 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是经济发展中所有问题共同围绕的核心。近几年来, 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为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 真可谓任重道远。

2 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现状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长期以来, 农业效益太低、农村发展太慢、农民收入太少, 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 导致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日益扩大, 并影响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农产品价格低廉, 农民种田不赚钱, 极大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所以, 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经商。以邵阳为例, 我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对外出务工从业人员做如下一个统计。

从性别构成看, 以男性居多, 男性占64%, 女性占36%, 还有一部分留守女人要照看家里的老人小孩。从年龄构成看。以35岁以下年龄人员最多, 占77%;其中:16~20岁18万人, 占13%;21~25岁36万人, 占27%;26~30岁30万人, 占22%;31~35岁18万人, 占13%。从文化结构看, 以初高中为主, 占82%, 其中:初中文化79万人, 占59%, 高中文化31万人, 占23%。大专以上有6万多人, 占5%。从就业区域构成看, 农民工外出务工分布区域以广东为主, 其次是福建、上海, 浙江, 江苏, 北京等地。西部有重庆, 云南, 四川, 贵州等地。其中广东以及长三角地区90万人, 西部地区30万人。今年1~6月份, 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476人, 为全年任务的61.17%, 实现了时间过半, 任务完成过半。从求职方式构成看, 大部分是自行寻找或者通过亲友介绍。从就业行业构成看, 一般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在广东一带主要是集中在电子、电器、食品、药品、轻纺等行业。从务工地区收入构成看, 以省外务工所得收入为主, 一般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现金收入比在本地从业得到的现金收入要多。

邵阳市委市政府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相当重视, 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今年以来邵阳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市就业服务机构派出13个小分队, 分赴浙江、广东、上海等地, 通过与沿海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协作, 充分挖掘就业潜力,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全市有组织地向外劳务输出6万多人。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策略, 多元化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积极实施重点工程就业服务计划, 及时了解重点工程项目的用工需求, 发布用工信息, 设立“重点工程就业服务”专门窗口。今年上半年安排了2万多名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还积极承接沿海及周边其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落户邵阳, 直接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 各级工业园区共吸纳农民工近6万人。此外, 市职业介绍中心积极开展“送岗下乡”活动, 先后携带70多家企业3500多个用工岗位与新邵县、邵阳县等6个县区联合举办8场招聘会, 达成就业意向1200人, 全市各级职业介绍中心和人才交流市场共举办各种招聘会116场次, 参会企业716家, 入场求职人员10余万人次, 3。5万余人通过招聘会实现就业。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2009年农民工返乡工作开展以来, 市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 优化环境为农民工再就业搭建各种平台, 为大量农民工找到了出路, 但还有一部分农民未实现就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 一部分农民不知道有政府对农村青年进行部分免费技能培训之事。一部分农民对在新形势下提高自身技能的认识不够, 观念陈旧, 认为学不学技能一个样, 反正是打工。另外, 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太浅显, 实用性不强。据我们在县里调查得知, 有的同志认为培训的内容是初中就学过的, 没有新内容, 实用性不强。个别培训机构假借免费名义乱收费, 只顾自己的经济效益, 不顾及社会效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于就业还存在观念障碍。大部分农民小农意识强, 进取精神不足。现在国家给予的惠农政策措施越来越好, 农民相较以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 还不如在家务农, 在不失自由的前提下也不愁吃不愁穿, 以至于长期处于“半工半休”的不充分就业状态。当前, 竞争激烈, 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而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有些除了一身力气外没有其他特长, 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直接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 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难度。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 对政策法规了解甚少, 自我保护意识差,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权利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维权意识差。对有些农民工而言, 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 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就是签订了合同的农民工, 仍然有一部分的人不太清楚合同内容, 无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许多合同文本不规范, 存在着很多无效条款和霸王条款;有的以试用期为幌子, 到试用期快结束时, 马上辞退, 重新招录;有些单位履行合同走形式, 有的根本就没履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严重, 尽管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高度重视, 这个矛盾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工资拖欠现象依然严重。

4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素质, 根据返乡农民工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关键。相关培训单位和部门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状况, 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 针对偏远地区农民工参加培训难的实际, 可以采取送培训上门、现场授课等方式, 以方便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 这样比集中到培训学校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加大外出务工组织力度,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对于输入地和农民来说, 转移就业成本最低, 信誉度最高, 因此也应成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因此建议在乡镇设立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内容可以包括全国各热门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本地用工企业的招聘信息, 农民工个人详细信息及就业愿望等等。通过该系统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 由工作人员帮助求职农民工输入个人真实资料, 向有意向的用工单位投递简历或电话联系, 从而有效减低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成本。

增强政府服务职能, 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外出打工人生地不熟, 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对国家劳动保障方面的有关政策缺乏了解, 知晓很少, 进厂后在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伤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因此, 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开展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可以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探亲等有利时机, 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也可以将外出务工人员常用的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编印成册, 及时向务工人员发放, 从而增强其法制观念, 提高其依法维权能力。此外, 相关部门还应该在法律援助方面提供帮助, 增设维权举报电话。同时, 建议设立农民法律授助基金, 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办理进行办案补贴。

参考文献

[1]黄国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人口与发展, 2010 (1) 2-10.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5篇

敦化市作为吉林省统筹城乡就业第二批试点县市, 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落实民生实事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 通过大胆实践和积极探索, 全市已形成以“全民创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劳务输出”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格局。截至2013年年末, 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3027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85.6%,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819元, 其中年劳务经济收入4674元, 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7.6%。由于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上成效突出, 先后5次被省劳务经济办公室授予“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 并在2010年成为“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逐步解决, 为我市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生机, 但是, 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还需很长时间。

目前, 我市农村劳动力在选择转移就业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14%左右人员仍然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这部分人员大多有3—5年的外出务工经验, 加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因此在就业上还是首选外出务工就业。二是7%左右人员选择在本地务农。在国家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 许多外出务工人员, 特别是年龄较大人员看到农业的致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膨胀了他们原有的务农热情。三是10%左右人员选择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我市区域资源丰富, 已形成林业、中草药、食用菌、野生采集等支柱产业, 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四是53.2%左右的人员开始选择自主创业。近几年, 市委、市政府为鼓励农民工创业, 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 极大地吸引了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五是15.8%左右的人员未能实现就业再就业, 还有一小部分人员是为照顾老人、儿童等原因留守家中。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新形势和新特点, 我们要立足实际, 多措并举, 切实找准和抓住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关键点,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突出政策优势, 鼓励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发挥政策落实、就业培训、小额贷款等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引进的项目、资金, 按照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给予奖励和优惠。对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定人数或对地方经济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在税费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对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优先给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政策。

二是实施项目建设, 开发空缺岗位扩大就业。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 保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需求预测同时进行, 项目建设与安置劳动力同时进行, 项目运行与就业服务同时进行, 并在招工用人较多的民营企业建立就业基地, 最大限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发挥好工业项目在拉动就业中的主导性作用。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 促使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紧密围绕我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 积极构建以“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院为主, 各民办培训机构为辅”的培训格局,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和专业, 形成适合我市特点的“培训——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培训模式。

四是发展品质农业, 壮大特色产业吸纳就业。重点依托我市已形成的长白山中药材、食用菌、经济动物、林下采集、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等5个产业带吸纳和带动就业。同时以农户经营为基础, 组织农民在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上紧密合作, 建立经济互助型组织, 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本营和主战场, 让农村劳动力利用现有土地、产业资源优势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五是发挥监察职能, 构建维权网络保障就业。为健全形成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责任制度, 同时全面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建立、接续、转移的办法和措施。加强执法监督, 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活动, 严厉打击危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 及时妥善处理因企业裁员发生的劳务纠纷,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摘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后, 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敦化市为例, 重点阐述了敦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敦化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06) .

[2]周永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 2005 (01) .

[3]张启强.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4]杨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商业研究, 2003 (12) .

关于我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情况调查的材料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东城村

0 引言

中国是人口大国, 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 在中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 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 更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基于笔者参与上海财经大学第六届千村调查所写, 以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生米镇东城村为案例, 对于东城村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做出综合了解, 重点谈论该村有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1 东城村的经济与劳动力情况

1.1 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中上等, 村民满意度较高

论村民最高最低年收入的话, 该村村支书在接受访谈中提到:“富的就很富了, 这个也算不清楚。很多家里出去务工的, 做包工头的很多。有的家庭年收入20-30万元, 算是较高的了。一般家庭的话, 大概10来万一年吧。最低的话, 那就是吃低保的咯, 基本也没什么收入, 年收入少于1万吧, 不过这种情况的也不多。”

此外, 根据笔者入户对其他村民的调查走访可以发现, 东城村属于周边最大的一个村, 该村的经济状况较为良好, 村民经济年收入水平在生米镇属中上等, 村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

1.2 收入模式──以外出务工为主, 当地村办企业较为稀少

根据村支书和村民们的共同反映, 笔者发现, 东城村的经济创收模式大致与周边情况类似, 主要依靠当地劳动力外出打工, 村民大多勤劳务工。当下村民在家务农的很少, 全村劳动力1829人中, 85%以上的在外打工或者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究其原因, 一是原本就人均土地稀少, 二是城区的扩张征地, 致使当地劳动力大量过剩, 三是当地村民创办企业的极少。根据调查, 东城村存在一些私办的养猪场、罐头厂, 数量大致在20-30家, 从业人数在230人左右。通过与村民的进一步交流可以发现, 这些厂也主要依附于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 因为当地的主要的经济作物为花生和白白艹白头, 所以许多村民开办白白艹白头罐头厂以及其他的一些水果罐头厂等。

1.3 务工范围──就近城区较多, 远赴他乡的较少

根据村委会干部提供的数据, 笔者对本村劳动力打工走向地点进行了整理并做出了大致统计, 其结果如表1、图1。

根据上面的图表可见, 东城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地主要在省内, 其占比达到了近90%, 而出省务工的不到10%。进一步剖析在省内务工的劳动力走向, 即可发现, 1320人中的850人在本乡镇务工。上述数据表明, 该村的劳动力流动范围小, 并未有大规模的劳动力向外省迁出。进而笔者又对出省的劳动力做出调查, 通过采访发现外出务工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以及上海, 很多村民表示他们都是去投靠亲友或者是相互介绍出省打工的。相较中国其他地区, 东城村并未出现大规模地向北上广迁出打工的现象, 而是大多数人选择就近务工。

究其原因, 一是东城村离省城南昌市中心较近, 距离红谷滩新区中心只有半小时车程距离。二是南昌市新城区的开发, 给村民们创造了务工的机会。

2 近年城区的扩张对东城村经济和劳动力影响情况

2.1 从新建县辖区划到红谷滩新区──经济文化都将受益不小

生米镇东城村原属于南昌市新建县辖区, 于2012年2月13日正式划到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此次市政新规划为东城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根据相关新闻显示, 南昌九龙湖, 紧邻赣江, 是南昌红谷滩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红谷滩中心区、红角洲、凤凰洲、生米镇构成五大片区。它是红谷滩新区向南延伸扩展的重要区域, 是集商贸物流、文化体育、生态科技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近年, 红谷滩新区将投入300亿元加快建设南昌九龙湖片区, 将其建成一个40~50万人口的城市新城;同时大力推进新区周边路网、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预备掀起红谷滩新区“二次开发”的新热潮。而九龙湖依偎赣江、紧临红谷滩红角洲片区, 无论从空间大小、地理位置, 均可有发展空间。在南昌市《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九龙湖片区, 力争用5年时间, 基本形成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框架。

综合各方面的官方消息, 东城村将在这次重点开发案中处于受益者, 受到其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公共交通以及基础设施都将得到完善, 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将提供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无疑对于当地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影响。

2.2 地铁2号线将通过东城村──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影响较小

南昌市规划的2号地铁线于2013年开建, 预计在2016年7月完工。2号线将连通新老两城核心区域, 覆盖昌西新城九龙湖、红角洲、红谷滩三大片区和昌东老城核心区、城南片区。

南昌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主要沿已经开发建设成熟的城区布局, 所经过的地区主要为城镇社区, 只是在红谷滩车辆段和青山湖区的辛家庵车站局部征地, 涉及到部分村属集体土地的征收和相应的建筑物拆迁, 东城村即在红谷滩车辆段征地范围内, 村内涉及拆迁。

此处, 笔者查阅了市政府在规划修建2号线时的官方测评报告。表2为2号线一期项目占用集体土地的图表数据。

2号线的修建共征收东城村土地383.47亩, 包括水田和旱地153.39亩, 受影响的人数共1093人。

此外, 从官方调查了解到信息得知, 东城村被征收土地中, 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 一般每亩年毛收入在4000左右, 不计劳动力投入的纯收入约2000元, 而就近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每天收入在100-180之间, 折合月收入2500-4000元, 每月所得几乎是每亩年收入的两倍。因此, 这些地方村民对从事农业生产兴趣不大。相对而言, 这些地方人均土地面积稀少, 但村民受红谷滩开发和南昌市城区吸引, 大多数劳动力选择就近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或务工活动, 部分耕地处于抛荒状态。也有部分村民只在播种季节短暂回乡从事一下农业生产, 种植少量粮食自己食用, 90%以上的时间外出从事非农经济活动。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可知, 虽然地铁2号线拆迁对东城村影响范围较大, 在官方统计的全村3269名人口中有1093人受到影响。换句话来说, 此次拆迁涉及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的直接经济利益。但是这次拆迁对于东城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影响较小, 因为其村民原本从事农业土地生产的人数就较少, 农业生产并不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 影响东城村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因素分析

3.1 缺乏大型村办企业是促使村民大量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东城村属于生米镇很普通的一个农村, 并无丰富的矿藏, 但也有山有水, 当地的特色产物为白白艹白头。总体上说来, 以自然资源条件来说, 东城村并无明显的优势开发资源, 因而在工业生产方面, 没有专门的大厂, 仅有一些小型自营的家庭砖头厂, 数量在3个以内。在农业生产方面, 也主要就是花生和白白艹白头等经济作物, 以及少数家庭自行种植的一些粮食作物。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富足, 自然地理位置对于东城村的经济发展无优良的带动作用, 其发展潜力也比较有限。因此, 这种自然条件促使了大量劳动力外流打工, 其占比达到了85%以上, 家庭作坊式企业无法对当地的劳动力有很好的吸收消化作用。

可见劳动力的流动受当地企业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

3.2 城区的扩建发展和大力开发吸引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 伴随新农村的建设, 东城村的公共基础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 村里的公路得到了修建, 最近距村1公里处即有高速公路, 1公里内也有公交车站。网络建设进一步推广, 已经有30%的村民家中有电脑并且使用互联网。现在, 村里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 而手机用户早已近100%。东城村的交通通讯日益便捷, 与外界的沟通也日益紧密, 这些都把村外更多的工作就业机会带给了村民, 而且村民有基础可以快速地往返于工作地和东城村之间, 甚至可以达到“早出晚归”。“消息进得来, 村民出得去”, 逐渐扎实的公共通讯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出。

此外, 越来越多的工厂、科技园、学校等在东城村附近的城里建立起来, 增加了许多务工岗位。因而, 靠近东城村的市区就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并且对于村民来说距离较近, 比较方便快捷, 村民每天都可晚上返回村里生活, 无需远离家乡在外奔波, 所以绝大部分的东城村村民都在这附近一带务工。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东城村劳动力的分布现状:分布范围小且较集中, 绝大部分在省内, 其中大多又在离村不远的城区内。

3.3 拆迁将会影响今后东城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

之前已经分析过, 社会经济条件对于东城村的劳动力流动影响较大, 所以市政规划理应予以重视。南昌市地铁2号线的修建引发的拆迁对于东城村的劳动力流动影响是“阻力”与“推动力”兼存的, 但纵观全局, 很明显是“推动力”占主导。

拆迁会永久性或临时性占用东城村的土地, 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但是由于当地农业生产规模小, 所以这个经济负面后果并不是很严重。另一方面, 土地的征用会迫使更多的劳动力向外流出务工, 尽管这个剩下在村里务农的劳动力比重不到10%, 但拆迁会促使这一比例进一步减小。

再者, 拆迁会影响村民的住宅, 许多私人住宅面临全面拆迁, 这意味着村民居住地的变化, 随即影响着村民外出务工地离家距离的远近, 原来的“早出晚归”模式很可能受到冲击。若是家与务工地“两点一线”的距离加长, 很可能原来的模式难以维持, 务工地的改变很可能发生, 即造成劳动力流动走向改变。若是“两点一线”的距离缩短, 则是为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而很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外出务工, 同时, 村民的务工范围会得到一个新的延伸, 从而在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和走向两个方面都会得到相应的拓展。上述讨论均与拆迁安置地的选址有关, 而这个还处于商议阶段, 无最后明确定稿。

从市政规划的角度看劳动力转移问题, 笔者认为, 更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市政项目完成之后, 不仅仅是在目前的开发期。如果地铁2号线完工, 东城村和周边市区的联系将非常紧密, 得到极大的改善, 其社会经济地位会上升到新的一级。东城村将更加地融入城市, 享受城市的辐射带动。站在城市这个大平台上, 东城村所获得的将不只是公共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便利, 更加深远重要的是教育文化资源的渗透, 而后者, 则是引领东城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动力。

4 调查反思

4.1 建立当地较大规模的生产单位是一种优质、可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综合评析东城村的劳动力转移的走向, 可以看出, 村民们主要还是依附于离村不远的城中的一些工厂以及小企业, 并无大批出省外务工。反观当地并无大规模的乡镇企业, 笔者思考认为, 劳动力的流出大多是受各种方面的经济因素驱动, 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村民, 远距离打工或是背井离乡都是无奈之选, 都是迫于生计。在当地建立较大规模的生产单位, 比如乡镇企业等, 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方式。这种情况下, 村里的劳动力无需被迫大量外出务工, 在当地即可就业, 对于像大城市也是一种外来人员流入的缓解。这种模式既带富农村当地, 又缓解城市过度膨胀压力, 平和地推进城市化, 是使农村融入城市的优质发展之选。此外, 这种带动效应是深远的, 相较来说, 是未来的收益远大于目前的投入的。当然, 基本原理如此, 但要选择一个符合当地特点的切入点着手是最重要的, 也是难点所在,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思。

4.2 城镇化建设要与经济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回看东城村的发展, 可以明显感到社会经济条件即城镇化建设对于它的重要性, 近年来的九龙湖开发案以及地铁2号线的修建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推广看来, 笔者认为, 城镇化建设无疑是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高速列车, 尤其是对于像东城村这样的自然资源一般的农村。这些农村亟需通过市政规划, 更强有力地受到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城镇化建设要与经济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因此, 政府的责任要凸显。合理有序的开发规划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要, 特别是当地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 对于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引导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市政规划不仅是要开发新区, 更要将经济的散点连接成面, 形成规模效应。

4.3 教育文化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远动力

前文已经提到, 东城村的劳动力流动范围小, 集中于省内附近城镇, 某种程度上也是当地村民文化素养、受教育程度有限所致。外出务工的东城村村民主要是从事于一些餐饮服务业或是一些技术劳工、建筑行业等等, 不需要很高的综合教育素养, 主要还是体力劳动加技术活的组合。因此, 村民的这些工作需求在周边的城镇内即可解决, 换言而之, 有限的教育文化水平实际上限制了当地的劳动力向更大的平台流动飞跃。在这种教育文化水平不均等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流动是不可能达到自由流畅的, 正如“人往高处走”这句话一样, 经济教育的发展不均衡注定了劳动力的流动也是存在一个“单方向”效应。而像东城村这样处于劳动力流出方的地区, 教育文化的局限导致这种单方向流动也是不流畅的, 存在“断点”和“死路”。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下的劳动力流动应该是由劳动力自身需求和意识主动驱动的, 而不是现如今的受经济诱引被动驱动的, 那种流动应该是“向四周随意而动”的, 不仅是“单方向”的。要发展到这种理想境界,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无疑的是, 教育文化熏陶出的综合素养才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远动力。

5 结束语

劳动力转移问题非常复杂, 我们不能单纯地判断劳动力流动是好是坏, 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时正时反。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乡镇企业的发展, 实际上固守当地劳动力, 保护劳动力不外流;而周边外界城区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规划很多又吸引当地劳动力向外流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劳动力转移, 但总而言之, 目前劳动力的流动都是各种经济发展的带动结果, 在理想的社会下, 劳动力的流动应该是自由自主的, 也应该是充满着“人性色彩”的, 我们都共同地向着这样的未来努力着。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贷款南昌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办公室.世界银行贷款南昌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移民安置行动计划[M].2012.

[2]王世强.南昌市5年内将九龙湖片区建成50万人口新城——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发展[N].新法制报, 2012-06-07.

[3]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新区简介[EB/OL].http://hgt.nc.gov.cn/comcontent_detail.

上一篇:中级技术员的岗位职责下一篇:以思考为话题的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