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2024-09-20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精选10篇)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1篇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职中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就拿《基础会计》这门课来说,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最优秀的一个同学可以参加市举行的用友杯会计电算化知识竞赛,并取得一等奖,而这个班上有好些同学连最基本的会计分录都不会。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专业课教学的质量。那么,这些学生分化严重的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去提高呢?下边就让我来谈谈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得会。

首先,要分析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这种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不足。这些学生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都是想要考上普通高中,但是落榜的,因此都会认为自己是太差了才被淘汰到职中来,进而就会产生一种其他人都比我优秀的自卑心理。有很多事情明明都是自己很想做,但是就是因为不自信而退缩。比如,上课发言,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问的时候,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知道答案的,但是都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答案正不正确,答错了会很没有面子,因此就不会举手。还有一部分就是破罐破摔,认为自己既然那么差来到职中就没有什么好的前途了,就在这里混三年混个毕业证出去工作就可以了。这一部分人上课睡觉,讲话,或者干脆经常旷课,根本就没有把学习当回事,又如何能学好呢。还有一些就是学习意志薄弱,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思维和学习方法不能适应专业课学习的要求等。

其次,在工作中要制定与两极分化相适应的教学政策,我在开展学习辅导工作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在自信心的培养上: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小组竞赛、才艺展示等活动,内容由简到难,或者多给一些时间,要大家从报纸杂志网络等方面搜集资料,准备充分,在活动中就有材料可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习态度上:主要是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情绪、磨练学习毅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喜欢上会计课”、“学习很快乐”、“我是优秀的”等等辅导活动,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学习格言锦集”、“学习经验介绍会”等,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习环境上: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气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及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小组”等活动,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

在学习能力上:主要是开发、培养、训练各种学习能力。如开展“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再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渗进一些好的学习辅导的方法。我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团体辅导法、个别辅导法以及进行学科渗透等方法。

1、实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开展预防性、发展性辅导。根据目前较多学生在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考试心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问题,因此,我围绕这些方面,加强对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式的辅导。在每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等),按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次预防性、发展性的团体辅导活动。透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使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改善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果。如围绕学习方法 这个主题开展“我学习的一种小窍门”的活动,我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在学习上的小窍门,有的介绍新课前怎样提前预习,有的介绍如何做计算卡片、怎样编制分录,还有的介绍如何提高珠算速度、打字速度、提高电算化水平等。这样,在团体互动的情境中让参加的学生通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分享,进行榜样化的学习,就能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生活。学生们一致反映,开展这些团体辅导活动,十分生动有趣,大家没有什么压力,可以想什么就说什么,既轻松又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心得,因此都很喜欢参加。

2、开展个别辅导。由于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原因、心理原因、学力原因,尤其是心理原因,如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对学科缺乏兴趣、独立性未 发展、有情绪障碍、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精力没用在正道上等。因此,我改变以往只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上的补缺补漏的做法,重视和加强了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有效辅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及时表扬奖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如我班上有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针对这一情况我定时(每周)不定时地进行交流,不摆大道理,希望她为自己的今后生活着想,一个人不能依靠父母生活一辈子,也不能依靠其它人。只有自己有能力才有真正的实力。并针对她迟到的情况,督促她多买几个闹钟,早点起床,保证她不再因迟到扣德育分。经过一段时间她迟到早退的现象有了明显好转。

3、进行学科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外,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能进行学习辅导的有利因素,找准教学与辅导的结合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渗透学习心理辅导,以加强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方法技术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如我在教学《基础 会计 》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生活,开展会计模拟实习,找来一张张“现金支票”、“转帐支票”、“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让学生观察,学生有了填写的兴趣,然后讲解如何填写,学生亲自动手,每一张凭证很快填写好,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接着教学生椐原始凭证填写收、付、转三种记帐凭证。趁热打铁复习编制分录,大大提高了学生编制记帐凭证的准确性,学生在学习分录时的畏难情绪消除了,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2篇

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一是与学习有关。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三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的烦恼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3篇

案例:杨某, 男, 一名高三学生, 由于家里条件不太好, 所以家里对杨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这种殷切的期望下, 杨某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在学习上愈发刻苦, 可是成绩并不稳定。进入高三复习后, 杨某更是不敢有一丝松懈, 平时生活中他很沉默, 没有什么课外活动, 更不和其他同学交流, 没有什么朋友。大家学习他不敢落后, 大家玩乐时他也不敢放松。可是这样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并没有带来好的效果, 杨某的成绩时高时低。时间久了杨某的情绪就显得十分不稳定:如果考好了, 就十分亢奋, 反之情绪就十分低落, 严重时甚至有自残的情况发生。家里人得知这种情况后, 曾尝试和他交流, 可他不肯开口, 只是简单的说最近心情不好。后来家长想强行进行干预, 结果却变得更糟, 杨某在家里几乎不肯说话了。

辅导做法:了解这种情况后, 我首先采取比较保守的谈话沟通。第一次谈话我并没有提到学习方面的问题, 而是谈了一些他对班级的看法, 以及以后的梦想, 主要是想降低他的戒心, 不要引起反叛思想。这样进行几次再和他谈起学习方面的问题时, 他就很自然的接受了我的建议。首先我帮助他计算出一天的学习量, 然后再引导他做两个计划。一个是从早到晚不停的学习, 另一个是中间插入适当的课外活动, 看这两个计划是否都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 并感受两个计划的不同效果。开始实施时杨某总是放不开, 在玩耍的时候还是惦记着学习的问题, 导致计划进行的十分不顺利。于是我对杨某的习惯进行了一些分析后, 指导他将计划做了一点修改:将课外活动写进计划里, 当成一项学习任务来完成。比如:打篮球40分钟, 散步20分钟等, 都要求按时完成。进行了几次后, 效果是很明显的, 杨某的神经不再一直紧绷, 并且他还主动来和我谈计划完成后的感受。他说他发现适当的课外活动并不是像他想像中那么耽误学习, 反而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前他一直学习, 到了后期就十分疲惫, 头脑也不清晰了, 但尽管如此, 他也不敢去玩, 只是强迫自己一直学, 可学习效率十分低下。现在, 他学习累了以后, 就去进行一些运动, 回来后头脑清醒, 身体也放松了, 此时再学习已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 没有以前那么大的被强迫的束缚感。其实杨某领悟到的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导中我也多次提过, 可口头教育对多数孩子都是没有效果的, 他还是一意孤行。只有让他自己通过实践才会真正体会其中的妙处。这一阶段进行完以后, 我又组织了几次集体活动, 为杨某提供一个平台来融入班集体里, 比如一些篮球比赛, 野外踏青等, 为了避免他又自己单独活动, 每次出去活动前, 我都会事先给他安排一些需要集体完成的工作。由于都是同班同学, 平时就都很熟悉, 只是缺少一个沟通的机会, 所以很快他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同学都说:以前真的不知道杨某是这么开朗的一个人, 对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后, 我教导杨某学会向别人倾诉。可在这一点上他接受的十分勉强。他认为有事向老师倾诉就可以了, 不要搞的“家丑外扬”。于是我耐心的教导他, 跟他解释倾诉的重要性, 说明倾诉是社交活动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很乐意成为他的倾听者, 但以后若到了社会上, 也要学会与人沟通。不过, 学会倾诉之前要谨慎选择你要倾诉的人, 要选择懂得自己、又可以替自己保守秘密的知心朋友来倾诉, 这样才会对自己产生帮助,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我知道这一过程的进行比较困难, 所以只是慢慢的鼓励他, 循循善诱。经过一段时间的改变后, 他的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电话中提到杨某在家里的情绪也有所好转, 十分感谢老师的教育。而我也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提了些意见, 建议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有些时候顺其自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会:在处理杨某的学习心理问题时, 首先我取得了他的信任, 这样他才不会对我的帮助产生叛逆的情绪;其次, 我让他自己通过实践去体会我的建议, 这样得到的经验他才能顺利接受;接着, 以积极地态度、平等的眼光对待他和其他同学, 以春风化雨之心去观察、体会他的感受, 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他、爱护他, 让他感觉自己有所依靠, 从而更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治疗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最后,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让家长懂得如何帮助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很多学生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 也曾表示要积极主动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但或许家长见到学生痛苦的样子自己也不好受, 根本没办法帮助孩子释放心理压力。更有家长直接对我说:“老师, 一切就靠你啦, 我们没办法”。这时我都会建议家长别放手, 去看点心理学的书籍, 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成长, 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选取了一个高三的实例来探讨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过程, 并详细记录辅导做法, 最后予以总结。

浅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 耐心 方法

学校品德教育素质的怎样就是衡量本学校的社会位置,对社会的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体制…等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校把学生培养在品德方面健康的人是每位教师和学校的不可推迟的使命。

目前虽然在学校抓好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部分学生还存在通过电视,网上看了以后学过的坏习惯。所以我们要重视在这种情况上要仔细探索,找出原因教改他们,让他们培养在品德方面健康的人。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政治方向,世界观,品质等三方面。 其中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全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它指的是人们对全体事物态度和看法。

品质——就是爱集体和全心全意的為人们服务的革命精神。这就是品德的根本标志。

因学生生活的时代,遇到的社会环境,积累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他们的发展也不一样,品德状态的反应也有异的。因此教师必须抓好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的起点。在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从这种方法中选用。一个学校的学生集体就算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有个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最高形式。

虽然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促进健康品德教育,但是不重视教育方法,形式,一部分学生的品德发生许多问题。

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学生基本情况.

弄清该学生的家庭,学校,班里,跟别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跟师生团结,最好来往的朋友等情况,然后选择教育方法。

2.了解学生年龄段,性格。

教师绝不要同样对待学生,应采用一个钥匙开一个锁子的方法,因为年龄不一样的学生的性格也不一样,能接受的教育范围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跟学生年龄和性格来进行教育。

3. 尊敬,爱护和相信学生,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一般希望别人对自己相信和得到别人的友谊,特别是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大大提高他们自信,也很听老师的教育,所以给他们准确评价时,他们得到认可自己,诚信提高向上兴趣。

4. 重视言行一致。

教师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谎,因为小学生在各方面吧教师做自己的榜样,做事一般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要现实一点做学生的真正的模范,。

5. 教育过程应耐心一点。

教师应耐心,冷静一点认真听学生意见,不要影响自尊性,不要歧视,小学生自尊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论遇到学生的任何烦恼绝不会急躁,要耐心对待学生。

6.要适当的要求学生。

教师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使他们感觉到精神压力;对女生进行教育时邀请女教师来教育或者设当时间安排座谈会创造交流经验的机会。

7.密切配合集体教育和分别教育。

教师应注意集体教育与分别教育相结合,利用有效地办法来教育,影响及改变。

8.善于解决学生思想内部矛盾。

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长处,改变缺点,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应利用适当的夸张,鼓励,批评相结合的办法。

9.始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与继续性。

利用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家庭,社会同样影响的方法。教师应把学生 看成亲人一样聊天,跟家长进行定期交流意见,不要拖延交流期间也不要短暂。

10.重视座谈的形式,内容,时间和位置。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听家长意见,跟他们座谈时应注意短的短但是有意义的说话方法来消灭家长和自己之间的差别

11.重视结合课内容进行教育。

在课内容中经常遇到不同级的教育方式。教师应主动的举各种例子,与课程相结合进行教育。

12.重视换环境教育。

同样的环境,位置和同样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产生学生的讨厌,可能把他们变成教育没有用的状态,尽量不要对别人暴露学生的坏方面,不要委托别人来劝学生。否则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风越来越弱,可能发生学生把教师别在眼里的情况。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5篇

龙珠中学 袁内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中学生应当而且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心理素质是影响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当前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一联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性格与其思想品德的相互关系之中;心理健康促使人的智力发展,心理不健康阻碍人的智力发展;在理想美、思想美、品德美、性格美、情感美的内容中,很多都是人的心理健康特征所应包括的内容,没有健康的心理,就谈不上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应包括下面五个方面:一是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力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二是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三是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四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 人,也不固执己见;五是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确实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则是我们工作的落脚地和归宿,那么,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根据笔者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以来的经验,本文认为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虽然我国早已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因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仍然实施应试教育。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可能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失去自尊、自

信,出现心理障碍,厌学逃学,低自我评价,低自我意识,甚至对给予其伤害的教师产生报复行为。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不少大学生轻生的事例就足以证明。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

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才不同的内涵。如果说,古代社会看重的是人的体力,近代社会所看重的是人的技能,那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将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信息化、市场化的更加复杂的未来社会里,是否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独创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情感,将是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如今,在美国的著名企业里,选拔人才不仅看专业水平,而且要进行专项心理测试。在国内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亦十分看重人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柳斌同志指出:“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普遍加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需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显然,这里非常强调心理健康。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中学生(12、13——

17、18岁)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情感、认知水平、价值观等都会有巨大的变化,称为“黄金岁月”;同时,又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称为“多事之秋”。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17%的人心理完全正常。这些心理问题包括:

1、学习困难;

2、人际交往困惑;

3、青春期心理问题;

4、自卑、孤僻、任性、封闭、脆弱等人格缺陷;

5、成瘾、多动、逆反、偷盗等行为问题;

6、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困惑等等。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为中学生提供系统、有效、全面、科学的辅导和帮助。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六、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6篇

【摘 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如:上学期有个学生性格特别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满嘴的粗口;差不多天天都有同学投诉,教育了多次也没有改变,只好请家长帮忙了。结果请家长来的那天,人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骂骂咧咧的声音,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的家长拉着儿子来认错。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有一部分都是受家长的影响。此外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而且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班有个学生有事无事都经常不来上学,我觉得好奇怪。经我家访调查才发现:原来他是家中的“小太阳”。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疼得厉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觉得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也很宠他。结果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父母稍有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不来上学。如果家长是骂了或打了他,他就会成天不在家躲起来,令家长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谈心、教育,又和家长沟通、联系,他才慢慢有所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7篇

单位:明光市紫阳中学 姓名:孙仲辉

国内多种调查提醒我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的约占10%,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中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瓶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对少数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将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在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才能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可避免地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调整。如我是这样处理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从小右腿就有跛,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的很多时光是在伙伴们的嘲笑中度过的,自卑始终困扰着他,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停滞不前。我也曾叫他的母亲家长会后单独留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太严重了!”对此,他的母亲也倍感无奈,我看在眼里,暗想对策,等待捕捉教育时机。一天,学校举办运动会,班里的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各项比赛,惟有他坐在一边默默无语。“小敏,老师替你报了名参加长跑比赛!”我在他写作业时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惊呆了,神情呆滞地想了一会,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本低下头默默地抹眼泪,我顺手摸了摸他的头说:“试一试,就试一试,好吗?”“可我没有跑鞋!”他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没关系,我去给你借!”谁知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第二天早上,我在校园一角看见他,为了给他借跑鞋淋成重感冒的我咳嗽着捧着跑鞋对他说:“穿上,去吧,不管结果怎么样,老师都会为你骄傲的!”孩子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走上了人生赛场,在我一声声的咳嗽中,孩子的眼睛湿了,他心里仿佛涌出一股力量在催他:跑啊,快跑啊„„跑着,跑着,他忘记了自己的缺陷,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他向终点跑去。

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全校得了第三名!同学们跑过来,簇拥着他,给他鼓掌,他却站在领奖台上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又笑了,他看到了台下的老师在向他挥手,突然他大声地喊:“老师,我赢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不再自卑,他的成绩也一天天进步。

浅谈对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第8篇

1 服毒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情绪抑郁、悲伤

由于受到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 情绪往往抑郁或过分悲伤, 对生活失去信心,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表情冷漠我、寡言少语。

1.2 自卑绝望

患者由于自身缺陷或受到病情的折磨及家庭的打击, 表现为自卑绝望, 这给抢救及治疗带来困难。

1.3 意志消沉

有些患者服毒的动机不是想自杀, 而是借此行为来威吓, 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服毒自杀是人在绝望时的一种逃避行为, 是在个人性格缺陷、心理应激良的基础上, 加上家庭及社会不良刺激所造成, 因此, 自杀者的救治不仅是解决身体问题, 还必须做好心理护理。

2 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抢救中的心理护理

有些服毒患者被送到医院时意识清楚, 但由于某种原因拒绝洗胃。为了挽救其生命, 常采用强制手段来洗胃。但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如:损伤口唇、牙齿等。对服毒后拒绝洗胃的清醒患者应用心理护理, 可使患者配合洗胃, 促进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1) 抗拒心理:这部分拒绝洗胃的患者, 是由于心理仍处于绝望阶段。由于某种原因, 其对生活已丧失信心, 不想再活下去了, 这些患者的心理防线比较坚固, 对别人劝解无动于衷, 拒绝洗胃, 处置起来难度大。遇到这类患者, 应避免指责性劝解, 尽量制造出一个让患者冷静下来的环境, 根据情况抓住患者最薄弱的心理环节, 运用心理学知识, 矫正患者的抗拒心理, 使患者顺利接受洗胃。 (2) 恐惧心理:另有一部分人拒绝洗胃的理由是:a.由于护士操作不当, 加之患者的不予配合, 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使患者不自觉的拔掉胃管, 遇此情况, 不要指责患者, 重新插管时, 动作要轻, 对患者态度要和蔼,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减轻其恐惧心理。b.由于大量洗胃液进入胃内, 患者会感到胃胀、胃痛, 以及口腔分泌物外溢等。患者感到不适, 常表现为躁动不安, 踢打周围人, 此时我们要同情患者的处境, 必要时暂停洗胃, 让患者休息片刻, 并随时为患者擦去分泌物, 特别是颜面部不要使患者感到狼狈不堪, 待患者稍平稳后再继续洗胃。 (3) 虚荣、爱面子心理:有些患者服毒后, 已感到后悔, 若同意洗胃, 怕人说自己不是真想死, 只是用来吓人, 所以才拒绝洗胃。对这类患者一边耐心开导, 一边半强制洗胃, 这样使患者顺势而就, 达到洗胃目的。

2.2 抢救后的心理护理

服毒患者大多经抢救脱险后, 心理行为转化慢, 有较强的自卑感和极度的厌世心理, 常表现出不配合治疗, 甚至拒绝治疗,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对抢救脱险后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也是必要的。 (1) 安慰、关心和体贴患者, 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经过抢救后的患者, 最需要心理上的支持。此时, 我们应多接触患者, 与患者交谈, 在交谈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此时, 护士应容忍某些患者的发泄, 让其冷静下来, 再主动接近患者。以真诚的态度恭听患者的倾诉, 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通过护士真诚的倾听和交谈, 能有效的稳定患者的情绪。护士要主动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其他感觉情况, 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 对患者态度和蔼, 护理操作要熟练、轻柔, 不怕脏、不怕苦和累, 做好患者的一切基础护理。做到感情真挚、诚恳, 使患者精神上感到温暖和信任, 积极配合一切治疗护理。当患者提出问题或合理要求时, 要正确处理, 不要回避,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安慰与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及绝望心理, 让患者重振生活的信心。 (2)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服毒自杀的患者,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很重要的。应教育患者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及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刺激, 消除自卑感, 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有益活动, 保持心胸宽阔, 把持好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3)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服毒自杀都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刺激, 其家属对患者的安慰和关心, 也是抚平患者心灵创伤的良药。所以, 护士应多与家属沟通, 要求他们多开导、关心患者。让家属参与护理活动, 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3 护理体会

对服毒患者, 首先要理解、同情他们, 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感受环境。以精湛的操作, 熟练地技术, 敏捷的动作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他们的信任, 使其自觉接受抢救和治疗。这种从实践到认识上的求同性, 是护理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9篇

由此可见,评价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所处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过程及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等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建立评价目标,为过程评价提供依据

作为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确保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测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具体目标的不同和各自发展的需要,应该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自己今天与昨天比,明天与今天比,着重于学生个体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具体目标制订可按学段进行。第一学段过程评价目标可定为: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评价的目标可定为: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二、采用多种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多元空间和连续时间内进行的,过程评价的方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过程评价的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如下几种方式,实施时还需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1当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主要有:①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②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作业);③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阅读课外读物)。④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相法);⑤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⑥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⑦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当学生回答提问或进行练习时,通过当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异与矫正。

2成长记录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进一步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情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

3口试、面试和笔试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彻底改革考试制度,彻底改变以一张试卷和分数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做法。可由原来单一的笔试改为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课题思路、说算理、说公式的推导等。面试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的理解及掌握情况。笔试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吻合,要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题目的形式要多样活泼,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4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相结合。要建立由家长、学生、老师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学中不断的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分析,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同时,多主体参与评价不仅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而且促进了学生积极反思和改进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师生、同伴、亲子的互动和联系。

三、正确呈现评价结果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第一学段应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采用评语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教师为每个学生写的评语要针对性强、具体,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状况,充分肯定其进步和发展,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面。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辅导的体会 第10篇

虎门镇中心小学 周桂芳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之社会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人们特别是学生群逐渐出现了一些心理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自身经历和学习体会,简单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据国内大量调查表明: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当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嫉妒、自我中心、任性、孤僻、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杭州有个9岁的小学生,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一次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也是小学生)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就走了。

我曾教过的一位男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喜欢上课打闹,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的纪律。私下了解原来这学生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于是,我经常鼓励他要自信自强,告诉他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希望他能争气。这位学生发觉到自己在群体里的重要性,从此他变得非常的乖巧,并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中的事务,成绩更是有明显的进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觉得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有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时,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

三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与发展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家庭气氛压抑,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三、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健康状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挫折、欲望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会使人心理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单靠自我无法调节,就得通过他人疏导,使之消除心中的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者他人疏导恢复正常状态,则会出现心里不健康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与异常行为,使学校、社会 的正常治安和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学生家庭的幸福。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严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人是否有健康快乐人生的关键,而这正也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上一篇:会计及行政人事类简历下一篇:教育学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