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

2024-07-11

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精选8篇)

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 第1篇

材料作文中引述材料的技巧

天章云锦用在我——新材料作文中引述材料的技巧

王学华 张风琴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预示着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剖析、归纳、延伸与运用。新材料作文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提示,二是限制。在材料中命题者往往提示考生命题的意图,立意的方向,同时又限制了范围。“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是讲明了“提示”与“限制”的关系。命题者设置这些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转述材料的能力。一般而言,新材料作文的结构是引——议——联——结,开头要引述材料是最常规的写法。很多同学在引述材料时,采用的是略写甚至照抄原文的方式,这样做平淡而无特色,不能打动阅卷老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巧妙运用材料呢?这里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以便给广大考生以实质性的帮助。

一、主旨提炼法

对所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挖掘、提炼,概括出主旨,成为自己写作的中心。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主旨,对原材料中心进一步阐发和论述。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供材料的照搬照抄,而是从“意”的层面加以具体运用。

【试题回放】

【20高考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才获得呜叫蓝天的自由:壁虎挣掉受伤的尾巴,才得以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的性命;算盘如果变得座无虚席,也就丧失了运算的能力。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赢得千古美誉:李白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放弃了世俗的利禄,才获得了“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年高考甘肃满分佳作

《学会舍弃》

【方法启迪】

上面这篇文章在运用作文材料时,采用的就是“主旨提炼法”。“学会舍弃”是从所供材料中妈妈的话“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提炼出来的。这一主旨可以说是抓住了材料的精髓,而且很巧妙地联系到现实生活,升华到人生的哲理:“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这样的材料运用,能够准确揭示文章中心,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因材料文字的冗长而带来的引用不便。

【运用警示】

(1)主旨提炼必须切合材料的本质,否则文章不能准确立意。

(2)所供材料可能有多向解读,写作时要选择最能发挥、且具最有深度的一个角度。

二、情节压缩法

就是对文题中所供材料的主要情节进行压缩,留下最主要的成分或要素,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进行具体描述或者分析议论。运用此法时,对转述的材料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也可以对所供材料中的重点情节作适当渲染或拓展,但无论怎样都要与文章的观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1)修船工在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使船主的孩子幸免于难。修船工为什么能“顺手一补”呢?因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保持善良的本性,在不经意间便帮助了他人。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保持善良的本性》

(2)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有大的收获。尽己所能,与人为善,何乐而不为?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勿以善小而不为》

(3)修船工并未做什么声势浩大的修补,仅仅是顺手补上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孩子们的性命。仅仅是举手之劳,便救起了海浪中的生命之舟,可见举手之劳,也可使感动常在。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举手之劳 感动常在》

【方法启迪】

以上三篇满分作文片段中对所供材料的运用,都采用了“情节压缩法”。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三篇文章在运用材料时都对主要情节“补洞救人”进行提取压缩,同时,边引述边对这一事件的意义进行阐发论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以最精练的语句表情达意,从而使得引述的材料与文章的观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运用警示】

(1)压缩材料的情节时要分清主次,留下最关键同时又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细节。

(2)压缩材料的情节不等于简单的缩写,而是有机融合自己的观点或文章主旨。

三、情景再现法

很多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如果仅是简单的引用,就显得缺少生动,给人干巴巴的感觉。这时候,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即将人物或者事件还原具体的场面,或设置一个生动的场景,营造有气氛的现场,用生动的语言将场景描述出来。这样就能给读者设置一个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能够更加细致地体味其中的情感。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满分示例】

老计像往常一样,沿着山路,巡视着,在确保一切安全的情况下,静倚在站台旁的大树边,向列车到来的方向远望……

“轰隆轰隆……”列车发出粗犷的吼声,那声音渐渐近了。老计闻声,立刻端正了身子,整理好衣饰。见列车迎面而来,他有力地举着右手,向着列车到来的方向,面露严肃,庄重地敬礼。列车也鸣响起汽笛,似乎是对老计的问候。这种莫名的默契,随着悠扬的汽笛,在深山中久久回荡……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守望者》

【方法启迪】

老计巡视铁路,是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工作,但在考生巧妙的润色之下,呈现出了一个生动的情境,立刻吸引了渎者的目光,把读者带人了作者思考的情境中。运用这种方法转述材料,可以使得情境鲜明,人物形象性格突出,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运用警示】

(1)文章中所再现的情境,应该符合生活的实际,不能出现违背生活的细节。

(2)“情境再现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以亲切之感,有吸引力。

四、想象分析法

在新材料作文中,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到文章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适当的扩展,或成为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以巧妙的构思表现一个鲜明而深刻的主题。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嘿,早上好!”

我坐在保安室里,看着一边说话一边推门而入的人。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对他的过去毫不知晓,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他进门时总是对我说早上好,离开工厂时,总是对我说再见。他是工厂的员工,我只是工厂的一名保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点头微笑,以作回应。

很多年前,我被这家工厂聘请做保安。我刚来没多久,就看到了他也来了工厂。从那时便开始了每天的问候。我所在的工厂是一家肉类冷冻加工厂,员工很多,我有时也记不清谁跟谁。也就是因为员工很多,每天进出的.人总是来来往往,不计其数。唯独他,每天对着我说“早上好”“明天见”。时间证明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性、习惯性,如果每天重复的事在某一天突然就没有发生了,那就会刺激到人的思想。

“嘿,还没下班呢?我先走了,再见啊。”

如同我等待的那样。每天下班时,他也会如同往常一样与我道别。我看着他渐行渐远的

背影,不禁想是什么原因让他每天这样与我问候,和我道别。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在沉静的日暮里形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一点一点敲打着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心里不禁涌上了一阵暖意!

“早上好啊,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啊,今天这么早就来了?”

他黑黑的皮肤在初升的朝阳下显得格外光亮。

今天的时间似乎走得特别快,时针穿过六点,又指向八点。平时,夏天的黑夜总是来得特别晚,而今天却似乎来得有些快。我走出保安室,心怦怦地跳着,比平常快了许多。焦虑不安的我,还在等着他的道别。我转过头,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一点。别想了,快去找找吧。随着心里的声音,我拿起钥匙冲向了工厂加工楼,找完了所有的角落,都没有发现他。他会在哪里呢?站在空旷的大楼前,望着黑夜中的厂灯。

冷冻库。对,冷冻库。

当我赶到那里的时候,他蜷缩在角落里,已神志不清……

——2012年高考重庆满分佳作《掀起善良的盖头》

【方法启迪】

上文作者通过想象扩展法,根据所给材料演绎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情节生动,从小处人手,以小见大,联系现实生活,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关爱。在情节设置中,注意跌宕起伏;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手法。在想象扩展时,注意补充细节、增添枝叶,使得事情具体、曲折、生动,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运用警示】

(1)运用想象扩展法组织文章时,要避免给人简单扩写的敷衍之感。

(2)对材料的想象扩展,要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

五、挖掘诗意法

考生在运用材料时,用诗意的语言加以概括或描绘,生动形象地进行转述,同时,在材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诗歌的意境引入作文语言中,文章就会灵动起来,鲜明起来,蕴藉起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鱼儿生活在水中而忽略了水,其实它只要轻轻吐气便可通过水泡感受到水的存在。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略,其实只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美要心怀感恩,只有心怀感恩,你才能感受到世界上最普通的往往是最美的,你才能感受到无声的温暖,你才能感受到人间至纯至朴的真情。

——2012年高考天津满分佳作《感受生活之美》

【方法启迪】

上面这段文字就用诗意的语言对材料进行了运用,作者对材料进行文学的加工,嵌入排比、比喻等修辞,抓住细节,使原本平实的材料变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并能在语言文字的加工中,完成对材料中逻辑事理关系的分析,达到文采与分析的和谐统一。

【运用警示】

(l)挖掘诗意法,就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所写的素材进行精彩细致的描写刻画。

(2)注意在句式的表达上下功夫,学会变换句式,以求取得迥异而新奇的表达效果

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 第2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例1】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当父亲因嫌难看而责骂他时,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我们的祖先,因抵御寒冬冷风编织了衣服;因畏惧迢迢路途制造了车子;因惧怕野兽侵袭建筑了房屋。同样,袜子的使用是为了保暖和更舒适地行走。(《丢失的初衷》)

【例2】

有则小故事讲道:一个四五岁男孩总爱将父亲为其穿好的袜子脱下来反着穿。一次面对父亲的责问,他理直气壮回答道袜子是他在穿,线在里头会让他难受,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故事虽小,却意味深长。父亲以“线在外头,多难看”——外界的眼光来规定孩子要把袜子穿正;而男孩则以“线在里头,会使我的脚步舒服”——自我的感受来决定自己怎么穿。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观念问题:我们生活着,是该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则呢,还是自己的感受?显然,男孩选择了后者。(《不要迷失自我》)

【例3】

男孩理直气壮地回答父亲:“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高考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出彩 第3篇

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 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头写得漂亮就犹如与人见面的第一印象———一双灵动的眼睛, 有了会说话的眼睛, “灵”、“聪慧”……词伴随而来,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材料作文的开头就是这篇文章的眼睛, 就创造了与阅卷老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机会。高尔基说过:“ (开头) 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 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 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因此学生很有必要掌握写好材料作文开头的方法, 我想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点滴感悟阐述一下, 希望能给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一些帮助。

一.引述材料要准

准, 是指中心论点必须切合材料, 不能偏题、跑题。切合材料是关键, 千万不能离“材料”万里, 否则再优美的语言也等于零, 这是成功的起点, 所以要准确引述材料。

阅读材料要善于分析, 划出关键词, 要变换视角, 确保立论的正确。一种观点, 要经得起推敲, 不能有歧义。引述的方法是抓关键句, 概括材料中心, 点面结合, 也可以抓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议论文立论最忌思路单一, 因此在立论时, 要做多角度、全面的思考。如许多“常言道”、“俗话说”有一定道理, 但若换个视角审视, 就会发现未必经得起推敲。写议论文时, 要学会分析, 分析的方法就是说理的方法。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要对论题中的重要概念, 对论说中关涉的事物做一些分析, 就能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把问题导向深入。在展开议论时, 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因而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例如有名的材料作文“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 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 “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 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 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 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有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引述材料的:“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另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木桶的容水量, 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 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木桶理论’。这个理论为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敢于揭短, 善于补短’, 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不可缺少的品质。”这样的开头引述材料非常准确, 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 既准确点出了材料的关键, 也写出了本质, 观点非常鲜明。例如“关于帕瓦罗蒂和黑海涛的故事”材料作文。有一篇优作开头为:“茫茫宇宙, 人必然是渺小的。而渺小的黑海涛却因他‘膨胀’的勇气而得到帕瓦罗蒂的重视, 是的, 他成功了。但成功是需要通过无数的荆棘丛才能到达的。”还有一篇开头是这样的:“没有那次偶然的面试会, 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 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帕瓦罗蒂的慧眼, 黑海涛不会成功。放观这种种的机遇巧合, 我们不禁会想:成功到底需要什么?”这些开头都非常准确简洁地引述了材料中黑海涛凭借自己的勇气给自己创造了机遇。真正做到了开头引述材料要“准”, 要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 这是成功的起点。

二.点出观点要快

快, 是指材料作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时候尽量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快速提出, 开头不要过长, 先快速直接亮出观点。对于材料作文, 必须要引材料, 引材料时要简洁概括, 亮出的观点要鲜明有力。若材料篇幅过长, 内容单一, 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 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在文章的开头, 明确地解释与论点有关的概念的含义, 从而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可以通过诠释概念, 挖掘论点深意, 明确论述的方向, 使文章看上去更有条理性, 更清晰。在引材料、讲故事、用名人名言时, 千万不要怕阅卷老师看不懂自己的文章, 而画蛇添足, 影响整篇文章的中心。引材料时, 能删减就删减, 前提是不影响材料的主要内容, 要言简意赅, 不要太过啰嗦, 写一大堆, 而没有几句重要的, 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首先要敢于快速说出“我认为”。在《伶官传序》中, 欧阳修要论的是“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苏洵《六国论》的要害就是一个“弊在赂秦”。先贤和名家的文章无不有自己的见解,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确立正确观点, 会摆事实, 会讲道理, 文章才能流传千世。

其次, 问问自己:“我在思考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准备把自己思考的什么问题写出来?我重点要说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论点正确是文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发议论还是阐述问题, 都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因此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 要学会说“我认为”。为了保证文章论点正确有新意、鲜明, 在立论时, 可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的开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 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 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 水稻如高粱般高, 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 美好却有点儿遥远。而正是这朴素的愿望, 这宁静致远的心境, 使他勤恳工作, 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既紧扣材料, 又能快速地提出中心论点, 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敢于说出“我认为”。

三.提出的观点要新

1.可以用名人名言或学过的古诗词名句亮出观点, 也可以将它们作为题记, 这样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深刻。每天积累一句名人名言, 到考试时若能恰当运用, 则会给自己的文章加分。运用名人名言总比自己的话要有深度, 有内涵, 对一些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例如2011年辽宁卷高考优作《相信自己, 坚持真理》的开头:“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时, 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时, 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 他又何尝不在演示着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这样的开头论点鲜明, 说服力强, 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真正让人领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2.在文章开头可以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文章用对比, 不仅能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 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还能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高考优作《特立独行》的开头:“生活中, 从众效应比比皆是, 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 我们就要坚守准则, 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 我们亦要特立独行, 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很好地衬托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特立独行”。

3.在文章的开头, 也可以通过讲个故事或评述时事, 然后引发议论。时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 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那么就会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了。而且所讲的故事或时事也可以作为论据, 一举两得, 更有说服力。例如湖南卷优作《改变就是出路》中“刘翔在跳高项目多次受挫后给自己重新定位, 转而选择一百一十米栏, 奥运飞人夺冠;詹姆斯在橄榄球场的奔跑让教练劝他放弃, 于是他学会改变, 成就了篮球场上的‘小皇帝’。他们勇于改变, 寻求出路, 重塑自我。”这两位名人都是我们熟悉的, 很好地拉近了和阅卷老师的心理距离。

4.在文章开头, 还可以对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回答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巧用设问, 能引起读者注意, 启发读者思考。例如辽宁卷高考材料作文优作《坚守·绽放生命之花》的开头:“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 却实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面临权威学术大众的压力时, 你会轻易地放弃自我探寻并质疑的权力吗?很显然, 六个人中只有一个没有放弃, 而也只有他, 抵抗了重重压力, 并最终获得真理的青睐。”这样的开头很好地激发了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5.在文章开头, 还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如比喻、排比等, 增添文章文采, 使文章更富有内涵。例如高考优作《你不是我的航向》的开头:“菊花没有跟随玫瑰的脚步, 于瑟瑟寒秋中独绽温柔暗雪, 于纷纷落叶中独赏坚韧的品格。雄鹰没有跟随候鸟的轨迹, 于大漠孤烟中张开矫健的翅膀, 于长天落日下勾勒生命的壮丽。我没有盲目跟随别人的航向, 从而于生活的海洋中彰显自己的魅力, 于道德的天空中独守自己的成长。”还例如湖南卷优作《改变就是出路》的开头:“小河遇到山石的阻隔会改变流向, 终汇入大海;蚂蚁受于草木的羁绊会改变路径, 终归入蚁巢;人们受到困难的阻挡, 也会改变自己, 终获成功。放弃旧途, 另辟蹊径, 我们应勇于改变。”增强了文章气势, 使文章具有雄壮美。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片段1: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课堂上的所学知识、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语言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

——一考生《“量小”非君子 “无读”不丈夫》

片段2: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一考生《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片段3: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呢?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萬确、无可厚非,但仔细考究、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或者说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一考生《投身社会生活 提升语文素养》

片段4:尽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但回顾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我还是觉得课堂有效教学让我的受益最大。我向语文课堂致敬!

——一考生《向语文课堂致敬》

片段5: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确,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难让人喜欢的。值得庆幸的是,我爱读书。寒窗十载,课外阅读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课外阅读伴我前行。

——一考生《课外阅读伴我前行》

一、引述材料要简洁、概括,要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前面5个片段,引述材料的语言都非常简洁,干脆利落。片段1围绕“课外阅读更能提升语文素养”、片段2围绕“三管齐下,不可偏废”、片段3围绕“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片段4围绕“向语文课堂致敬”、片段5围绕“课外阅读伴我前行”,均为定向引述材料,提炼观点,直击核心,立意精准。

二、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之间要紧密联系、有机过渡。

材料作文开头训练 第5篇

1、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持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落笔生花 材料作文开头 第6篇

——如何写好给材料议论文开头段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了解给材料议论文开头段如何引材、评材;(重点)

2.练习使用“引材—评材—观点”的作文开头方法。(难点)教学过程:

(导语: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

怎样才能写好给材料议论文的开头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学情展示

(2015年湖北省高考)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观点:蓄积与喷发;做默默无闻的地下水)【学生习作】

1.看那泉水,在地底下默默不语的泉水,因为不断的聚集,一旦遇到机会,它就会奋勇地骄傲地涌出地面,那一股股清泉不停地喷涌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2.古文《劝学》中说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注重积累,时间会证明你的收获。

3.“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端耐人寻味的真理。

4.潮水,像是有着两个人格的孩子。潮落时,它默默无闻,安静地蛰伏在此,等待下次机会。涨潮时,潮水像冲锋的队伍一样,呐喊着,拼命地冲上沙滩,如巨雷一般的潮水像千军万马奔来,仿佛要把海岸的礁石拍的粉碎。

【学生的作品中有哪些问题?】

1.第一位同学对材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但是却忘记了亮出自己的观点。

2.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学采用名言开头,但第二位缺乏对引用名言的解释,使名言与材料脱节,生硬的搬出了自己的观点,而第三位同学则连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写明白。

3.第四位同学顾左右而言他,将材料中的泉水换成了潮水,在开头部分给人一种另起炉灶,与材料脱节之感。【问题归纳】

1、引材料时: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

2、评材料时: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3、亮观点时: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

(“材料作文”的开头部分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材料作文”的开头方式可以说有不止一种,但对于考场作文而言,最便宜就是写议论文,而议论文的开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开门见山了。)

二、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开门见山式三要素:引材—评材—观点

(一)引材——裁剪概括材料:

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引用材料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在此,我将其概括为三点,即简洁、有度、融合。内容上:

简明——首先,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材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提取出主旨句和关键词,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对于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抓取关键词后,把关键词融合到自己的话中,算作对材料的引述。对于转述材料困难较大的学生,此方法勉强为之。

有度——紧扣题目,有所选择,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融合——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

此外,引材料部分的字数最多不超过80字。

例如:当泉水聚集力量冲破岩层,奔涌的喷泉便会获得众人瞩目,实现生命的绽放。

——薛晓缘

点评:抓取了材料中的关键词“泉水”“聚集”和“喷泉”“奔涌”,基本实现简明引用材料的要求。

(二)评材——针对性地简析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的精练点评,作为过渡到中心观点上的桥梁。所谓过渡,既要有对材料内容的解释,又要为提出观点服务。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例如:(张振旗同学的作文开头)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积累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积累只为在有机会时,冲破极限,创造成功。

点评:在引材料之后,用“积累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样一句话过渡,用“积累”解释材料中的“聚集”,同时与观点中的“积累”相呼应,又用“成功”解释“喷泉的奔涌”,也与观点中的“成功”相呼应,实现了由材料到观点的过渡。

(三)观点——鲜明地亮中心

论点的基本要求:

扣材——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准确——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确立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鲜明——语言表达要清晰而简洁。

理性——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

例如:(李治同学的作文开头)众人瞩目的喷泉,如果没有泉水在地下蓄积,就不会骄傲地涌出地面。闻名遐迩的人物,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不会万众瞩目。成功的人懂得厚积薄发。

点评:鲜明而理性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把握原则,修改提升

(明确了开门见山式的三要素,我们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前面四个段落进行修改。)

1.看那泉水,在地底下默默不语的泉水,因为不断的聚集,一旦遇到机会,它就会奋勇地骄傲地涌出地面,那一股股清泉不停地喷涌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修改:(评材)泉水的聚集成就了喷泉的喷涌,(观点)人生亦是如此,唯有积蓄力量才能成就自己,厚积才能薄发!

2.古文《劝学》中说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注重积累,时间会证明你的收获。

修改:(评材)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材料中喷涌而出的喷泉正是因为在地下时的默默积累,才成就了自己。

3.“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端耐人寻味的真理。修改:(评材)沉默是一种无言的蓄积,地下的泉水默默不语,却凭借力量的积聚,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观点)沉默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当需要喷勃而出时,便会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4.潮水,像是有着两个人格的孩子。潮落时,它默默无闻,安静地蛰伏在此,等待下次机会。涨潮时,潮水像冲锋的队伍一样,呐喊着,拼命地冲上沙滩,如巨雷一般的潮水像千军万马奔来,仿佛要把海岸的礁石拍的粉碎。

修改:(引材)泉水,像是有着两个人格的孩子。在地下时,它默默无闻,安静地蛰伏。遇到机会涌出地面时,泉水就会像冲锋的队伍一样,呐喊着,喷涌而出。

(在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之后,我们不妨通过一则新材料来巩固一下本堂课的内容)

四、我也能写出“凤头”

1、(2015年湖南卷)

材料: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大树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根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

(观点:创新精神,要壮大自己,换一种方式远行)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推选出这样两段较好的开头。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们一起检验这两段文字是否符合引材—评材—观点的具体要求)例

1、创新精神:大树想办法吸引飞禽走兽吞下果实,让鸟兽将种子带去远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日新之谓盛德。”大树用新办法实现了对远方的探索,而智力足备的人类更有理由去开拓创新,打开新未来。

点评:引材:概括出“想办法”一词,想办法也就意味着抛弃了之前所用的方法,而去寻求新的方式,提取的关键词与观点相符合,且叙述简洁明了;

评材:引用名言,一“新”字解释了“想办法”,又为引出观点“创新”做了铺垫; 观点:“智力足备的人类更有理由去开拓创新,打开新未来”,鲜明而不失理性。

2、要壮大自己: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开始时却只知求助于外在力量,待自己结出甜美的果实,便把种子送到了世界各地。一味地寻求寄托,便会摒弃实践;总是着眼外界,便会无睹内在。人需要不断壮大自己,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点评:引材:对材料内容“请飞禽、走兽们帮忙”概括为“求助于外在力量”,同时引用了材料中的“它结出甜美的果实”,“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符合“壮大自己”这一观点的要求,且转述详略得当;

评材:运用“寄托”和“外界”两词,呼应材料中“外在力量”;用“实践”和“内在”呼应“果实”,同时引出观点中的“以我之力”; 观点:明确清晰。

3、换一种方式远行:(引材)那棵飞不动也走不得的大树,让飞禽走兽吃下带有自己种子的果实,实现了自己去往世界各地的梦想。(评材)远行,无拘于形式,只因心向远方。(观点)身未动,心已远,换一种方式让心灵去远行。

2、(2015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

材料: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1、修其自身,善假于物:(引材)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但它的翅膀上有凹凸不平的结构,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评材)蝴蝶翩翩起舞,绚丽的背后是内部结构与光线照射的共同作用。(观点)古语云:若心怀凌云之志,必先内修其身再善假外物方可成其大业。

2、探究精神:(引材)当所有人都认为蝴蝶那双色彩斑斓的翅膀是与生俱来的时候,显微镜下的物象告诉我们那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蝴蝶翅膀的特殊结构对光的反射所呈现的色彩。(评材)光线的折射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清事物的本来样子。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观点)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3、守候内心的质朴:(引材)蝴蝶本是无色的翅膀,因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而在阳光下舞出绚烂风姿,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评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人一味追求外在的光鲜夺目,却忽视了内心原有的平静美好。(观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固然是通过外显的成就体现,但唯有固守本心之质朴,以高尚美好的道德修身,以知识的力量和理想的高格提升自己,才能让人生溢彩流虹。

4、(反向立意)距离产生美:(引材)在科技馆中,在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下,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评材)科技,带来便利、知识的同时,也将我们仅剩的一点意象剥夺了。(观点)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时,我们是不是更应存一份谨慎之心,与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

3、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做了解释,称自己所谓的“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

例文1:(引材)北大女研究生“步非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有人批评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评材)而我,却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得可爱!生活中,狂一点,又何妨?这种狂,以雄厚实力作后盾,以远大愿景为指向,不是自不量力,不是浮躁轻狂,而是一种敢于超越的信心与勇气!(观点)狂一点,以自信书写人生,以勇气开拓未来。

例文2:(引材)步非烟,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因敢于挑战权威、放出“我要革金庸们的命”之类的话而名声大震!抨击者有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盛赞者亦大有人在,“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评材)说句实在话,金庸们的小说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霸占了我们生活的太多空间!总得有人大胆的站出来,向金庸们挑战,步飞烟就是第一个!(观点)停笔沉吟、闭目沉思,顿觉步非烟的大胆可爱:生活中就是要有这种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狂妄,否则我们的生活怎么会斑斓多彩?

新材料作文开头训练 第7篇

在写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

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

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新材料作文的开头方法:

忌:或照抄材料,或抛弃材料。

宜:三步曲:1.裁剪概括材料。2.针对性地简析。3.鲜明地亮中心。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拟出题意,再结合材料自然而然地写一段文章的开关)

参考答案:

1、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2008年福建《缤纷成就和谐》)

2、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和老者。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将这三者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2008年福建卷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新材料作文”

开篇模式之一

引材—评材—观点

在审题后,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其中概括重在一个“巧妙”上:概括的字数上要巧,最多不超过80字;概括的内容上要巧,做到简洁——拖泥带水会引起反感(老师对材料很熟);有度——紧扣题目,有所选择,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的精练点评,作为过渡到中心观点上的桥梁。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扣材—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准确—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确立意义或材料的重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不明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鲜明—语言表达要清晰而简洁,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可周围暗礁遍布,岛上住着长着鹰的翅膀的塞壬女妖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它们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每看到有船只经过,它们就在岛上放声歌唱。而那些船只经受不住歌声的诱惑,前往小岛,结局只能是触礁,船毁人亡,成为妖怪们的猎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用 “引材—评材—观点”写开关)

参考:

1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利用她那充满诱惑力的歌声令无数过往的船只成为她们的猎物。现实生活中,诱惑更是无处不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陷阱,我们要理智,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还要有抵制诱惑的意志。

2传说中人们经受不住那动人的魔歌的诱惑,最终触礁,船毁人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处处充满诱惑。我们只有在面对诱惑的时刻保持清醒,拨开迷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引材—评材—观点)

3芸芸众生之中,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我们都有欲望,那些诱惑我们的东西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女妖的歌声,动听美妙。可我们若禁不住诱惑就会像寻歌而去的船只,落得个船毁人亡的结果。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面对诱惑,我们不能迷失自我。(引中评+观点)

作业: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模式1引材—评材—观点 写一段开头,并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参天的大树在烈日下显得一片葱绿。绿叶微微自得地点着头说:“我茂密的叶片遮住了阳光,才给大地留下了清润的花朵”。枝杈摇晃着身子警告说:“如果你不俯在我的身躯上,烈日也会把你晒焦”。粗壮的树干翘首看着他们,低下头,一往情深地说:“我生命之泉是我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根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角度:绿叶、树杈——好抢功,自夸。树干——懂得感恩,不忘本;根须——默默奉献,不求功名参天大树一片葱绿——要靠绿叶、树杈、树干、根须的合作奉献。

立意:

1、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

2、生命之泉是那些对自己进行帮助扶持的人。

3、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专注于手中的工作,追求成功。

4、谦虚是美德。

参考答案:

参天大树上,绿叶赞赏自己遮住了阳光,才留下大地的花朵;枝杈也说若没有自己的身躯,绿叶也会被太阳晒焦;唯有树干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给予自己生命之泉的根须。没错,大树长得茂盛的背后,是根须的默默奉献。物尚如此,人也这样。在生活中,更应像树干一样学会感谢那背后为我们成功付出努力的人。

概述材料要从主旨需要的角度出发,做到短而精。

开篇模式之二:引材—提观点—联系现实,议论过渡

第一段:引材;

第二段:提观点;

第三段:联系现实,议论过渡。

第一段,开篇引材或介绍画面内容。须注意:

①内容上,要简洁概括,两三行即可。可用摘引关键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的方法。

②表达方式上,只陈述,不议论。

第二段,提出观点。须注意:

①先对第一段所引材料或所介绍的画面内容加以评述。要求语言简练,段落简短。

②然后用一个冒号将自己的观点引出,有醒目、突出的作用。

第三段,议论过渡。须注意:

①紧扣所引材料和提出的观点,联系现实,展开议论。要求联系要有针对性,议论要铿锵有力。

②过渡,用一两句话简洁自然地过渡到举例,使得全文行文圆润、严密。

例: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①怎样除掉草地上的杂草,哲学家的弟子们用铲子铲,用火烧,撒石灰,连根,都无法除去杂草,而哲学家却用种庄稼的方法,既收获了庄稼,又达到除去杂草的目的。(开篇引材)

位!(由材料提出自己的论点)

③是啊,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杂草还少吗?生理不如意,个子长不高,缺腿缺胳臂,是一种生理上的痛苦杂草;官场不如意,领导不赏识,小人反得志,是一种工作上的烦恼杂草;学习不如意,老师不理解,成绩不如人,是一种学习上的压抑杂草。凡此种种,我们面对它们时,总想极力摆脱,可又有几人能连根拔除呢?古语说得好:抽刀断水水更流。思想上的杂草是无法根除的。不如学一学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草地上种上素养庄稼,提高素养品位,让高品位的素养抑住我们的心灵杂草,那样,我们才能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想一想古代人,看一看身边人,能学会用素养庄稼来抑住心灵杂草的人还少吗?(议论过渡)

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开篇模式二写开头: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做了解释,称自己所谓的“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参考答案:

①步飞烟,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因敢于挑战权威、放出“我要革金庸们的命”之类的话而名声大震!抨击者有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盛赞者亦大有人在,“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引用材料)

②说句实在话,金庸们的小说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霸占了我们生活的太多空间!总得有人大胆的站出来,向金庸们挑战,步飞烟就是第一个!(定向分析)停笔沉吟、闭目沉思,顿觉步飞烟的大胆可爱:生活中就是要有这种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狂妄,否则我们的生活怎么会斑斓多彩?(得出观点)

③ 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世界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古今中外都不乏像步飞烟那样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之人!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吧!(议论过渡)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开篇模式二写开头:

有两块蛋糕。有贪婪之心的人说:我得马上吃了它,我饿坏了。有感恩之心的人说:我得马上把它送人,比我饥饿的人还很多呢。有涵养的人说:我可以先吃掉一块,然后用另一块去换一点鲜花。有商业头脑的人说:我得先做广告,然后高价卖出去。

参考答案:

①在两块蛋糕面前,不同修养不同心态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我很赞赏有感恩之心的人,“我得马上把它送人,比我饥饿的人还很多呢”。(开篇引材)

②说得多好呀,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美好心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蛋糕—物质诱惑的思想境界:面对诱惑,心怀感恩。(由材料提出自己的论点)

对议论文引述论据的一点认识 第8篇

提到论据的选用, 我们通常所见的有这么几条原则, 一是针对性, 即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能完全支撑论点, 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与观点统一”;二是准确性, 即论据确凿、真实、可靠;三是典型性, 即所使用的事例或理论具有代表性, 具有普遍意义, 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论点;四是新颖性, 就是要选用尽量能体现时代性的事例, 以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 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几条原则中, 前三条是传统原则, 毋庸置疑;第四条则是近些年新兴的, 尤其是应试作文大行技巧的今天, 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材料作文, 人们常见的事例, 考生屡屡使用的事例必然使阅卷老师产生审读疲劳, 其作文也自然得分不高, 于是“论据要新颖”的原则也就应运而生, 有的老师甚至提出了论据选用“非新勿扰”。

那么, 选用论据是否非要“弃旧图新”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名家之作。

陈鲁民是当代著名杂文家, 也堪称用例大师, 他的文章《时代呼唤名师》有这样两个片断:

名师是一盏灯。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走向成功的坦途。名师蔡元培不拘一格聘人才, 把年轻有为崭露锋芒的“落榜生”梁漱溟聘为大学教授, 造就了一代鸿儒;名师英国科学家戴维, 不仅引导法拉第走上科研道路, 而且在他的悉心指导下, 法拉第后来居上, 取得了比老师更大的成就, 所以当戴维在填写登记表中对科学的贡献一栏时, 他只写了一句话: “最大贡献———发现法拉第。”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也以自己的睿智和远见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他的高徒 赵九章本是学习经典物理的, 但他考虑到赵九章的特点及国家的急需, 毅然动员他留学时改学气象学, 使赵九章成为我国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并被公认为是中国卫星第一功臣。

名师是一座桥。这座桥是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名师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一生搞教育, 桃李满天下;名师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拄长天”, 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优秀人才;名师华罗庚“心甘情愿当人梯, 鞠躬尽瘁育英才”, 提携了一批数学家脱颖而出。叶企孙则终生未娶, 视学生如子女, 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 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 名师们甘愿让学生踩在自己的肩头上攀登。 (《科学时报》2007.9.14)

仔细研究他的用例, 不难发现, 普通读者都熟知的事例 (所谓旧例) 如蔡元培、陶行知、杨昌济、华罗庚, 作者并不刻意回避, 而是采用自“诗”自“例” (用例中人的一句诗来写照其行) , 然后和新例 (如叶企孙) 结合的形式概括排列, 这样, 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分, 而且使论证富有气势, 语言富有文采, 增添了可读性。

再看一例。2002年广东省招聘司法干部时, 梅州地区的考试第一名因报名时所持文凭是假的被拒录, 针对这一事件, 另一位杂文家阮直在他的《状元也要文凭吗?》一文是这样评论的:

弄虚作假去骗人当然是混蛋, 可弄虚作假是为了有考试的资格, 并让考试的成绩证明自己有真才实学, 这种道德品质不好的人, 我倒觉得好让人敬佩。就像孙悟空, 虽说只是个师出无门的猴头儿, 可是捉妖降魔比那些天兵天将都有本事。于是玉皇大帝还是选派他承担了西天取经保驾护航的重任。如果 玉皇大帝只重文凭, 不重能力, 让有“文凭”的天篷元帅去担当, 一个小美眉就会把他搞掂, 别说取经了, 就是采几个野果子都会受阻。……对这样的人才, 你再要求他有个学历, 那就像非要考证出鲁班是否有名师指点一样荒唐。打鬼有钟馗就行了, 你管人家是学文的还是练武的;织布有黄道婆就行, 你管她手指粗还是手指细;若按学历要求, 叶圣陶不该封他教育家的称号, 毛泽东也不该是思想家, 他们连个大专文凭也没有呀!……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洋人学一学。《中国青年报》 曾报道,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招聘广告上, 只有2%要求硕士, 4%要求学士, 其余的竟没有学历要求, 只要求某项工作, 你能不能干。 (《杂文选刊》上旬刊2003年第7期)

此番论证, 正反对比, 中外对比, 感情充沛, 论据充足, 其论据来源既有严肃的凿凿新例 (华尔街招聘) , 更有信手拈来的大量“旧例” (孙悟空、鲁班、钟馗、黄道婆、叶圣陶、毛泽东) , 论证语言幽默诙谐俏皮, 又满含讽刺, 嬉笑间即把道理讲得透透彻彻。

其实, 高考作文也有类似的成功范例。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优秀作文《面对赞美, 知己守心》有这样一个片断:

乌鸦不能正确对待赞美, 到嘴的肥肉被狐狸叼走;邹忌能够正确对待赞美, 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曾国藩与属下下围棋, 每每胜利, 属下一片赞美声;后来来了一位高手, 那人礼让六子, 棋局未过半, 对方已将曾国藩的棋子分割成数片, 曾国藩中盘告输。上个世纪80年代, 巴西和阿根廷跻身世界经济前八, 西方舆论誉为“巴西奇迹”和“世界一流国家的明日之星”。可是,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两个国家的美好前程最终化为泡影。二战后的日本没人赞美, 但却能够迅速复兴, 这便是领导者在战后冷静地汲取了战争的教训, 痛定思痛的结果。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第一范本》)

文中有三个例子乌鸦、邹忌、日本尽人皆知, 但作者用于此, 不嫌累赘, 反增丰厚, 加之后面曾国藩、巴西和阿根廷两个读者相对陌生的“新”例, 动物人物、个体国家、古今中外正反对比论证, 包含面广而准, 分析中肯而严密, 说理充分而深刻。

关于议论文“论据新颖”, 过去的老版课本及相关的写作书籍都鲜有提及, 这是因为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 摆出来, 只要能够让人心悦诚服就是好的, 本无所谓新旧;相反, 许多好的论据, 往往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和淘汰为人们所共知公认的, 它可能不够新颖, 但它典范, 摆出来“够威够力”;我们平时劝人 (实际是议论文的口语版) , 也不会考虑引例是否新颖, 因而常常要引“俗话说……”,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说服对方, 而不是考虑视觉或听觉冲击力。再看看当年许多论据“新颖”的讨巧式“优秀”应试作文, 我们发现, 仅隔三五年它就凋谢为明日黄花了, 给学生做范文讲解时, 不仅无新颖之感, 有的论据甚至要加注解, 所引的个别“弄潮儿”甚或走向例证的反面。

我们所说的议论文要“论据新颖”, 主要是防止学生不动脑筋, 不管写什么, 不管合适不合适都是屈原、苏轼、司马迁, 万金油似的到处直录直贴。而真正有生命力的应试作文是无需刻意回避大家都熟知的事例的, 在新颖论据不够充足的情况下, 用用旧例何尝不可———如果说新例是红花, 那么旧例就是绿叶, 新旧结合, 相得益彰。

可以这样说, “论据新颖”可使文章具有时代气息, 具有个性色彩, 具有可读性, 作为应试的求分之法无可厚非, 但若奉为议论文之写作圭臬, 则不足为训, 甚至是误导;因为通常的文章写作, 我们往往是有感而发, 一事一议, 本已具有个人独异性, 一般不存在论据“撞车”不够新颖的问题, 只要真实、典型、有针对性, 能够服人, 就是有效论据。否则, 以应试思维写平常之文, 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寻找所谓“非新勿扰”之论据, 作者必然会文思枯竭, 行文也必然生涩而不自然。

顺便说一下叙例。事例选好后如何录入文中, 这是有些讲究的。我们通常讲, 议论文中的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 与记叙文中的表述方法不同。记叙文中叙事必须完整、具体, 而议论文的叙事要简洁, 要突出有用信息, 要围绕论点概括, 且忌详叙, 尤其不能精雕细刻, 否则便会喧宾夺主。

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 在叙例方面, 除了简洁概括, 还应根据读者对事例的熟悉情况来定。读者熟知的可一笔略过, 如前面陈文中的蔡元培、陶行知、杨昌济、华罗庚, 阮文中的鲁班、钟馗、黄道婆、叶圣陶、毛泽东, 学生作文的乌鸦、邹忌;读者相对陌生的, 可作较详细的叙述, 如前例中的戴维、叶企孙、华尔街招聘广告、曾国藩下棋、巴西和阿根廷。有时, 为了论证的需要, 也可以作适当的生动描叙, 经典老课文《理想的阶梯》为了证明“理想的阶梯, 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一分论点就这样叙例: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 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 他废寝忘食, 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 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 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 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 满身鲜血, 面孔乌黑, 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诺贝尔实验炸药的经历, 今人已经耳熟能详, 但在文章发表的当年 (1979年) 人们则相对陌生, 因而作者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叙, 这种描叙, 不仅不让人感到赘余和喧宾夺主, 反而让人感到恰切, 因为就在这种具体生动的描述中, 我们感受到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 理解了“也正是这种毅力与精神, 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作为议论文特体的杂文更是广泛使用这种先生动描述、再深刻剖析的 方式, 此不赘述。

上一篇:形容前进的成语下一篇:期末考试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