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2024-05-23

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选11篇)

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1篇

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通过现阶段的学习,我认为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还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更要注重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

一、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用心进行组织教学的话,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例如,要教低年级学生画人,那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学生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再是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每课的教学都不要千篇一律,那样学生会产生听课疲劳。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分组选学生进行擂台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校园一角》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把比赛评选式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活动。一组为甲队,另一组为乙队,让学生自主设计,自由选材,或用彩纸剪、水彩笔画。通过小组之间的展示、交流的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逼真,画得最好看,能较好地表现的校园一角特征。最后评选出最逼真的校园一角,使每一个小组在不同方面获得奖励与鼓舞。三是教师引导的有效性,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举一反

三、对于一个主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教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学生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等等。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

二、关注学生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多元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如在《搭果篮》一课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不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与同学交换进行评比,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

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2篇

通川区罗江八一希望学校 赵代银

目前,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系统软硬件的到位,教师自认为计算机系统远比大脑先进,处处出现了一种依赖思想,认为一节课中,只要在课堂上充分使用了课件,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诚然,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肯定有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与传统的教具比较,甚至还有很多缺点。现就这种先进工具——即教学中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实物动手材料的优劣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传载工具——多媒体,首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首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定位,以其丰富的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家都知道,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技术、动画声音技术于一体,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与传统的教具比较,它更能引人入胜,因此在课堂上,它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有所提升。因为学生观察了,所以记住了。

其次,多媒体技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作为教师的的同行们都知道: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都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样,老师使用多媒体,恰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想,学生的思

维对了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为学生喜欢,故而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正如人们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多媒体也有一定的缺憾:

1、课堂信息量大,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曾听过若干学校的若干节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都是以多媒体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计算机教学普及时间短,对老师素质要求高,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FLASH动画掌握甚少,他们大多从网上下载,拿别人的东西直接用。作为教师都知道备齐时应备教材同时应备学生,这样,别人用于自己班教学可谓得心应手的课件被拿自己的课堂却千疮百孔,为了弥补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很多教师就多下载几个,这样,课堂结构严谨得密不透风,40分钟教师讲得少,学生只看得多。试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如何接收知识?

2、教师重演示,忽视了师生交流。现代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课件内容繁杂,教师只守在计算机旁边,手中握着鼠标不能抽身,学生有问而不能问,只能去看屏幕,去听旁白。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在哪儿呢?有教师何用?学校不如每班配备一个会用电脑的杂工即可。人们都知因材施教这些道理,现在这种课堂,师生交流尚无法完成,因材施教从何说起?

3、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了教学效果,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人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听、看、做都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的运用,重视了看教师做好的课件,看教师模拟好的实验,看教师总结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在看时,听教师录制好的声音旁白,听别人做好的对话,总之一句话,学生就像接收机,只有看和听两个动作。教师可知:一堂课学生听了,学生忘了;看的学生记住了,但是学生理解了吗?如上《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课中用大量多媒体展示面积与底有关,与高有关,但是几分钟的动画学生能记住多少呢?另外,学生没有动手,只去看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相信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罢了。还如《长方体正方休表面积计算》时,大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长方体面的展开图,学生记住了六个面,也会计算,但是灵活性题一出现,学生又只有望洋兴叹了!更为甚者,教师动画制作的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看懂的重要因素。这其中的东西,只有教师下课时自己去理解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比较,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能一下子将传统的精妙的丢下而片面追求新技术。殊不知,传统的东西特别是传统数学中的教具确能弥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缺憾,理由有以下两点:

1、学生利用教具动手,能培养学生思维。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初生的婴儿,他既不会说话,更不会听懂大人的语言,在自己的基于本能的动作中逐渐学会了一些东西,然后会看大人的脸色,会听大人的话,而后在生活中学会很多了东西。这时身边没有老师,更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却逐渐有了思维。因此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而更为特别的数学课堂——这种将学生逻辑与思维写进了课程计划的课堂,这些还没有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的学生,教师是否应在课堂中去理解学生,给学生一定动手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正常地将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上来?当然,多媒体是不能实现 的,这将给传统教具以显身手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2、传统教具学生动手,能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自我矫正。综合各门学科,每科皆将学生动手动脑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到了课堂 上,很多老师未去发掘学生的思维,只去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殊不知学生动手过程中,一方面他比较轻松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另一方面,他通过实践和自我矫正获取的知识是终身不会忘记的。同时,通过活动手脑协作,掌握的各种技巧更是教师传授所无法获取的。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课前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和剪刀,课中学生动手剪拼,会逐渐发现,教材上只讲了沿顶点的高剪开可拼成长方形,而实际情况却是沿任意一条高剪开都能拼成长方形,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教材,更让课堂有的放矢,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动手,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质量的提高。只要手段有效,课堂才有效,这才是硬道理,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又比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牙膏盒之类的物品,课中让他们拆开观察,他们在课中除认识了长方体六个面,还会发现六个面之间的连接关系,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棱长与面的关系,底面周长、高与四个侧面的关系,这些可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也恰巧解决了练习中拓展的内容,学生结合实际可以轻松完成拓展练习。这样的实物操作,立足于课堂实效,是多媒体无法的。因此我认为,针对教材内容,与其教师大讲特讲,不如静下心来指导学生动手,让他们主动获取,教师课堂上既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数学课的各种图形的拼摆,与其让他们花大量时间去看媒体,不如让学生自己随意准备一些硬纸片去剪去拼摆,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 第3篇

不同的人对“有效”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受评判者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我看来,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要有好的问题、有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恰当的提问机会。

一、什么是好的问题

这里的“好”, 是对问题的价值判断, 就是说一个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首先, 好的问题是以课题为核心的。比如, 学习《向量》时, 提问:“‘位移’和‘路程’有何区别?”教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显然是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量的区别, 从而认识到有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要考虑方向, 由此导入课题“向量”。教师如果提问“今天股票是涨是跌”, 似乎也有大小问题, 但就偏离核心了。

其次,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的。比如, 学习《向量的数量积》时, 提问:“结合律成立吗?”这不是学生张口就能回答的问题, 需要对数量积和向量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有时侯, 好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待解决问题的本身, 而是贯穿在解题过程中。比如“想想, 有几种解法”类似提问有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再次,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励性。比如, 学习《按向量平移函数图象》时, 我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将y=s i n x的图象按向量a= (1, 2) 平移”, 提问:“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让学生先猜想, 后说明, 以最快的速度猜出结果。这种将激励融入提问之中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当然, 仅仅得出答案是不够的, 还要说明理由。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阐述, 其结果就自然成为“求按向量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的解题程序了。这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良好范例。

也许, 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堆关于“好问题”的标准, 但是“好”的核心一定是要有意义。电子白板的恰当运用, 可以提升问题的价值, 使它变得更好。

二、如何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设问、反问、疑问、追问等。课堂提问的难点在于“恰当”, 也就是说, “怎样问”是讲究技巧的。

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课题常用设问的方式, 即给出一个问题, 意在引发思考, 进入话题, 设置悬念, 未必马上有结果, 或许整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比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 给出每月等差额还按揭的房贷问题, 悬在那里, 最后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才解开谜底。在解决知识迁移过程的“变异”问题时, 常采用疑问的方式。比如, 上面提到《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的“结合律成立吗”就是采用疑问的方式提问的。提出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冲突, 克服“想当然”的不良思维习惯。反问, 在处理学生犯常见错误时很有效, 它用以激发学生思维矛盾冲突的力度比“疑问”更大。比如, 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出现了分子分母同时约去一个向量的运算, 他们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我反问“真的可以这样吗”, 他思考良久, 慢慢地才转变想法。

如果用电子白板辅助提问, 可以做到图文并茂, 将问题呈现在白板上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讨论。与单一的口头提问相比较, 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施展教学手段的空间——可修改、可深化、可储存、可再现、可设计更多的问题支架。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教师利用技术工具, 不断追问, 步步逼近, 步步呈现, 从而提升问题的价值。

这里举一个例子。学习圆的切线方程时, 我先在白板上呈现问题:“已知切点M (x0, y0) , 圆心 (0, 0) , 切线上的动点P (x, y) , 圆的半径r 2, 如何求切线方程”及其相关图像。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时, 我不经意地问道:“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有学生很快就有了回应。我及时点评并把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白板上。我再启发:“哪种方法更为简单便捷?”在学生思考中, 我看准时机启动奖励机制:“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很快, 学生已说出了答案。我随即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过程, 其他学生口述过程。课前我已经有了预设, 根据学生回答直接调出来即可, 由于预设充分, 没有意外发生。我请学生点评, 再点评学生的点评, 重点提炼解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这时, 学生沉浸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兴奋与喜悦中, 我相机引导学生“向前走半步”, 探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我请学生拖动图形中的点M, 使之在圆内或圆外, 观察图形变化, 问题由此引向深入。

这段教学经历在非白板条件下比较难以做到, 问题的价值由此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怎样找到恰当的提问机会

事实上, 无论设计得多么好的问题, 提问机会 (何时提问、向谁提问) 一旦把握不准, 问题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向量的概念》教学课中, 预想的情境是这样的:在一次海上军事演习中, 雷达兵 (我) 向舰长报告“距我2 0海里发现敌舰, 请指示”, 舰长甲 (学生) 指示“开炮”, 舰长乙 (学生) 指示“请报告方位”——由此引入“一些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还有考虑方向”的知识点。但实际教学时, 我选的第一位学生就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 他直接就提出“报告方向”, 一下子把我设置的情境化为乌有了, 情境的戏剧性效果荡然无存, 这个情境以及背后的教学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就不那么深刻了。这就是由于我没有把握好提问机会, 没有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所导致的。之后, 我用电子白板改进了提问情境, 让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在紧张的战争场面, 把舰长的命令留下请学生传达, 学生几乎齐声喊“开炮”。这时, 我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将画面停下来静静地用疑问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若有所悟, 议论纷纷, 有人按捺不住就发出了“还没有说方向”的喊声。这时, 我再播放舰长回答的画面, 引入当天学习的话题。我认为, 电子白板在帮助我营造提问气氛、捕捉提问时机和选择提问方式 (如课堂适度留白、用眼神询问) 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最容易的是设计问题本身, 选择提问方式的难度会稍大一些, 其难度不在于事先设计, 而在于课堂情境的变化——因为师生在互动中会“触景生问”, 经常会发生“非预设情境”。关于课堂提问的设计, 最难的是设计提问机会。与其说是设计提问机会, 不如说是把握提问机会。提问机会可以设计, 但是重在把握, 重在临机应变。

怎样做才是有效的课堂探究 第4篇

认真研读课程,选择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不是所有的科学学习内容都是适合探究学习的,加上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因此要选择探究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一定是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探究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 《空气占据空间吗》(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二、活动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气球、饮料瓶、玻璃杯、纸团、水、水槽。

三、过程

1、 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2、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3、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四、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 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进行提问设疑,步步深入,讲解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这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真正目的。

怎样的美术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5篇

教育界、艺术界对于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尤其是课堂美术教育提出质疑,已不是一年两年了。然而围绕此话题展开的每一种批评、每一次反思,其社会影响力总是相当的有限而短促,如同风起涟漪,一圈圈微荡开去,复无声息。就更不要谈什么实际效用了。

问题的核心集中在高校课堂美术教育在艺术领域、在当今社会到底或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一点,因循守旧、滞留不前的态度固然是不应该的,但过分夸大其实际作用也着实显得荒谬。早在80年代的美术理论界,就曾有人提出“夸大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是很可怕的,夸大美术教育作用的恶果恐怕并不亚于此。”当艺术不再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宣传工具,而是现代人用以抚慰心灵、挖掘生活意义的情感消费品,再去大力张罗什么新文艺复兴、“精英化”教改就实在显得苍白迂腐了些。读图时代的.全球网络早已把区区几十年前还是少数人晚餐的美术泛化;如今,没有任何一个艺术群体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所谓“经典”的垄断局面也日趋颓势,名副其实的“全民文化”时代指日到来。高校课堂美术教育的信息传播价值日益凸现。

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再来反思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关于高校课堂美术教育的争执。

首先,虽然民族性教育不仅仅由高校来完成――事实上,高校在社会型人才的塑造过程中所起到的有效作用不过是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一小部分”,将直接决定高校美术学生的发展后劲,以及其最终方向。这就对高校课堂美术教育的信息密集度提出了要求。填鸭式与放羊式教学同样绝不可取,而理论上的因材施教往往成为纸上谈兵;除却专业技能方面的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如此纷乱复杂,若非具有一定教育研究经验的人如何能胜任?因此,要有效提高课堂美术教育的质量,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次,作为当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接收者,高校学生原本应该是体制中最活跃发言的群体,结合实际情况及自身需求,向校方提出合理有创造性的建议,以互动为媒介提高课堂美术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实际情况呢?尽管综合类、师范类及专业类美术高校大都建立了教学评估制度,但落实下来便成了例行公事,学生应付,校方疏忽。如此恶性循环的起因只能归结于双方都缺乏必要重视程度。高校尤其应该在宣传、呼吁、以及落实效率上下足功夫,才可能带动起学生的热情。此外,对于学生文化关注点的引导,也可算是高校分内之事。

再次,按照普遍观念,中国高校课堂美术教育的基本职能范围是将学院派美术技法、理念比较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即是一个“承前”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相当的专业性及严谨度,高校负责为其提供环境和知识来源,而学生则被定位于无条件的接收者。在实际情况中,课堂教育给予学生很大程度的自由思考域。但即便如此,在这个看上去分明的体系下,一直有人抱怨“创新”的缺失――而其实这个议题基本不在高校课堂美术教育的讨论范围之内。高校课堂美术教育,顾名思义,指高校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对于这个过程“缺乏大胆创新”的指摘,明显存在夸大课堂美术教育范围的嫌疑。

怎样有效的调控音乐课堂 第6篇

—学习张惠鹃有效调控课堂心得体会

列西小学

林娟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玩耍,这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应有的权利。何不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呢?这是我从教六年来最深的感悟。音乐的“乐”还有一个读音是l?/SPAN>,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呢?而最能让孩子获得快乐的是让他们尽情地玩耍。

农村学生认为音乐教学,只要学会一首歌就行了,而农村老师也只是单一的将一首歌教给学生就算完了,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要求。这样使得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六年来我有过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音乐太难教,尤其是刚进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不识字,不懂节奏,往往唱出来的歌都是没有节奏和感情,或是今天教明天就忘了,让人很是头痛。其实,孩子是最感的,老师的每一个眼神、动作或每一句话都牵动着孩子,启发着孩子,有时甚至还会让孩子展开丰富的创作,这些都作用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我教学(一年级音乐第1课《做一年级的好学生》)时使我感触很深。那节课我原只是安排学生学会唱这首歌,掌握歌曲节奏和感情,课堂中的教学重在教师反复多遍的教学生唱。但尽管我如何努力,学生总是记不住歌词,节奏和感情根本不着边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低,连我自己也越教越疲倦。此时我头脑中闪过一个想法:“让学生动起来放松放松”。我就创编了一些能表现歌曲内容的动作,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果真孩子们一个个都活跃起来了,学习兴趣也有了明显提高。我还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动作,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半节课下来,我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到了课堂的乐趣,他们在动中学会了这首歌曲,并且对歌词、感情和节奏都掌握得相当好。

通过这半堂课的活动,我认为音乐课堂中不能让孩子受到约束,应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地动起来、玩起来,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此我在教学中不断的让学生在动中学习,效果较好。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的源泉呢?

1、韵律活动,使学生快乐的动起来。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律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律动又最容易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动来代替听觉欣赏,即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如在学习《大鼓与小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跟着歌曲音乐一边听一边动,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气氛中进行,每一个学生都在兴致勃勃中学习了歌词。

2、音乐游戏,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胜、好玩”,根据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游戏,并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3、乐器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乐器是广大学生最喜欢的,各种乐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如用各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还可以给打击的声音配以动作,不但复习了歌曲,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节奏感。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 第7篇

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每当在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在交头接耳、高声喧哗或者心不在焉的,这就表明课堂纪律出现了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通常会遇到的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再加上这几年,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因条件有限,他们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上学。那些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上也没人来督促的“留守学生”成了乡村学校教育的新重心,从而导致课堂纪律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管理和纪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老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严加管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即实施纪律约束。而实际上,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不是完全等同的。课堂管理是鼓励和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课堂作为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平台,这个平台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老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好课堂的作用,就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这个课堂环境很大程度上是靠老师来创造和维持的。对此,我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看法,来探讨这样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

我觉得一个好的课堂纪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彼此尊重,有序运行!”

首先是要严格要求,但不能管得太死。严格要求是老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要求。但严格应该有度,这种度就是不要管死了,毕竟课堂不是军营,不必一定要举手投足整齐划一。要做到“严而不死”,要求老师在纪律管理时充满人道关怀,具有人文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也不能承受的,就不要强加于人。因为教育在我看来是一种唤醒,是以人格唤醒人格,心灵唤醒心灵。

其次是充满活力,但不能混乱得不能控制。自由的是思想,需要约束的是行为,充满活力中的“活”是思想活,思维活,在思想和思维活起来后,要把学生思想的内容、思想的方向引导到教学中来。当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和思维都在教学内容上活起来后,课堂就是热烈的,而不是混乱的了。相反,如果不是思想和行为的活,而是行为上的乱糟糟,那这样的课堂就需要花力气来整顿纪律了。还有,大课间作为师生的放松和休息的时间,师生应共同参与,玩在一起,同时大大增加了师生的体质,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也对今后的课堂纪律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是彼此尊重。思想和思维活起来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都有观点、都有想法、都想表达和发言,热烈固然可喜,但过度以后就导致你不听我的,我不听你的,只有自己参与和表达,缺乏接受和倾听。缺乏接受和倾听,成长和进步自然成了一句空话。这时更高要求就是相互尊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数学课上,学生们都注意听讲,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一阵粗犷有力的歌声,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当时全班同学都听到了,于是教室里不免有一些骚动,教师只好停下讲课,随同学们一起观望,那位情不自禁哼唱流行歌曲的学生此时刚刚从自我陶醉中醒来,一时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而那位老师却笑着说:“谁的歌声这么美啊?下午我们找个时间,让这位同学唱给大家听,好不好?”教室里一片掌声,这时老师接着说:“那么,我们继续解黑板上的数学题。”我觉得这个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不能因个别学生不守纪律,就停课批评,一个学生挨“批”,几十个学生陪“批”,这样虽然唤起了一个学生的注意,却耽误了几十个学生的时间,这样教师的课堂就无生命可言了。

第四是有序运行。它是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整体反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讲,管理的意义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约束,特别是对人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让被管理者学会管理自己,这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该课的目的要求,预先知道自己在学习中该怎么做,知道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参与制订课堂规则,体现出他们的价值。这样,无形中学生就参与了管理。再次,要求学生要反思让他参与制订课堂规则的原因,提前对照检查自己。第四,要求学生经常对照规则,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表现,并不断充实完善已经形成的规则。

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所谓健康课堂管理,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安康,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优质的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质教学,标准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或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 所谓优质教学, 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 优质教学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新课程呼吁优质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呢?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 本文从教学论的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因为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所以本文重点是对课堂优质教学标准的分析和概括。

一、优质教学的教学论理解

(一) 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发展, 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 那么, 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 就其内涵而言, 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该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 统一指向人的发展。 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优质发展, 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

第二, 就其目标而言, 优质教学强调指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把人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发展阶段, 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 刚刚在成熟的过程。 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二) 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 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 离开知识的学习, 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能徒托空言。 优质教学秉承着注重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生活经历、注重开放与建构和强调整理联系的知识观。

(三) 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 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

优质教学倡导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学习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实践证明, 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 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 总之, 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教学的首要特征。

综上所述, 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 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二、优质教学的定义

优质教学是指满足以下要求的教学:

(一) 具有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 简历在教育任务的基础上;

(三) 以师生成功协作为目标;

(四) 能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五) 有利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发展。

三、优质课堂教学的标准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 所谓优质教学, 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 优质教学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新课程呼吁优质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呢? 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 优质课堂教学具有十个特征, 本文选取其中五个做分析。

(一)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 涉及课堂教学行为的六个基本领域, 即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社会性结构、过程结构、行为机构和空间结构。 作为第一条优质课堂标准, 清晰的教学结构对六个角都很重要, 我们这里只论及教学过程结构的清晰性。

清晰的课程结构分为内外两方面:外指课堂教学管理, 内指教学路线导向。 清晰的课堂教学路线导向是指, 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契合;教学实施过程的连贯性;清晰的练习任务;清晰的规则及清晰的角色。

从哪里看出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清晰? 我将此相关因素分为可直接观察的指标和成果效应指标两方面。 后者可以成为二级指标。 效应指标是指在课堂达到一级指标后所带来的教学效应。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是否清晰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到:教师和学生用语明晓易懂、教师能始终坚守之前发布的教学指令、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有清楚的标志等。 二级指标同时可体现为, 如:学生随时能说明自己在做什么及为什么而做;学生能较好地遵守约定、尊重界限;课堂教学过程从容不迫, 等等。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应当学习如何与教师一起规划教学过程。

(二) 明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清晰明确是指学习任务设置明晓易懂;教学主题内容的展开合理可信; 课堂教学成果能得到明确的保障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体现在教学过程紧扣主题, 不要离题偏题、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利用、对比和进一步发展学生已有的认识及日常经验;使用模型、比喻、例子、图表等形象化手段及机制灵活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等等。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得到拓展, 由此获得成功体验。

(三)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教师运用丰富的组织技巧、运用多样化的行为模式、 课堂教学流程灵活多样及均衡运用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应性”, 有利于学习成果的丰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师自我摸索, 找出适合自己也能适合更多学生的教学方法, 并收放自如、拿捏有度。

(四) 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上课用的时间并不等同于“有效学习时间”, 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学生积极有效利用的时间 (花在组织课堂事务性的时间、 花在测试及考察的时间及因为教师或学生课前准备不足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 。

“有效学习时间” 包括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课堂环节, 只要这些环节被学生积极有效利用。 这有很多衡量指标, 如: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分心、学生很少会违反纪律, 等等。 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有很大作用,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如:师生做好课前准备、师生守时、课堂教学过程规划清晰、在课外整治违反纪律的行为, 等等, 这些都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增加时间。

(五) 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秩序、实用的设施和可使用的学习工具。 这样的课堂能让师生将教室当做自己的财产, 实行有效的空间管理, 并有效地工作学习。

优质教学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方, 这十个标准也只能作为简单的借鉴。 但优质的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涉及很多细节, 这绝不是看几本书听几次课就能实现的。 总之, 优质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 在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中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文森.怎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J].新课程, 2007 (4) .

怎样让美术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效课堂;中学生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设计必须以高效、有效为评价标准,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塑造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操的最终目的。

一、策划构思,制定规范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界不断在摸索着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任何教学模式、方式、方法都最终要应用到课堂上。因此,如何策划构思,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推陈出新,成为现阶段美术教师所最关心的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绝对导向作用,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圆心,也是保证教学高效、有效的首要前提。所以在课前,美术教师必须弄清三个问题:这节课要解决什么、怎么解决、学生从解决中能得到什么。教学目标在设计上要注重全面性、合理性和明确性。不仅要重视美术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兼顾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用丰富的情感将有用的美术知识渗透给学生,提高美术课堂的实用性,帮助学生获得明确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如在讲美术课《我的新同桌》时,教学的目标就可以设定为:利用绘画教学活动,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朋友,加深彼此之间的友情。美术教师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从朋友的外貌、体型、长相等外部特征出发进行勾画,而且可以从朋友的脾气、性格、爱好等内部特征入手进行描绘。然后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谈谈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这位朋友会是这个形象以及被画的那位同学自己又是怎么认为的,让学生相互间进行沟通和再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绘画的技巧,而且加深了对朋友的了解程度,对学生间朋友关系的优化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目前看,“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基本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的以人为本新理念。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使用成人化、程式化或惯性使然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不断探索提高美术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新路子、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对美术提出疑问、发表看法或表达感情,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既学到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一举两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创设教学情境、教具演示、竞赛游戏、合作讨论等,运用得当,都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兴趣也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美术教师须充分发扬民主、和谐的教学思想,将自由、开放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敢说、想说、要说。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并适当进行点拨,完善学生的思维缺陷,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只有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如在讲美术课《画家乡的风景》时,可以先播放一曲《西风的话》,用音乐优美的情境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们陶醉在一片优美的音画世界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美术教师教学生们用语言和色彩述说自然独特的风景,并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是一只飞翔的鸟儿最想看到哪些美丽的风景。然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风景图片用投影仪播放给学生们观看,从而引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护祖国的爱国主义情结,同时让学生们把自己心目中看到的美景用彩笔勾勒出来,无形之中就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

三、注重创新和评价,不断完善学生的美术技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个人的发展需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大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和热情。

美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美术成果给予多元化的评价,不搞所谓的标准答案。对不同领悟能力的孩子进行分层次区别对待和评价,既要表扬先进,又要鼓励有不足的学生,不搞一刀切,要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评委”。

不断的好评和引导必将使学生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描绘出一幅幅臻于完美的图画。如在讲美术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时,有的学生画的花卉无法摆脱自然形象的束缚,我们可以鼓励并引导他们说:你的花卉颜色真好看,是否可以再简化、夸张点呢!那样也许会更好哦。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快乐地接受意见进行调整。之后还可以继续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想象,将自然形象在写生的基础上运用添加、几何化等变形手法创作出富有装饰特点的花卉纹样。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美术教师没有退路,唯有直面新的挑战,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深入思考,才能将教学工作做的更好、更具效果。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想实现高效和有效,就必须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为他们描绘祖国未来的美好蓝图打造坚实的基础。

怎样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第10篇

怎样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学校 王志巧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师弄明白什么是课堂的优化。课堂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在今天这个注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首先是要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三维目标既是三个维度又是三种目标,它们内在统一而又相互关联,而三维目标协作整合,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着重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他们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同的指导理念会有不同的结果。旧观念指导下的.教材处理定位在知识目标上,目标具有单一性的特征,教学设计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接受学习,忽略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观念指导下的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发展上,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

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画,十分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后的课堂教学结构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能更好地体现“抓好两基,培养能力,陶冶品德,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是认知与情感互动和交融的过程,是多向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更能够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要力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能够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要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应与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相结合,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程实施是一场以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变革,它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观对教师平时习以为常的以“知识技能”、“应试”等为中心的教材教法的教学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核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多种方法做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

实现教法的优化,就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学习方法转化为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在优选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针对学生的绘画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针对学生的手工教学要有较强的示范性,针对学生的欣赏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反思 第11篇

新兴中学 符谷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回顾美术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轻负高质,省时高效“有效”课堂教学呢?反思如下

一、有效课堂教学教学问题反思

问题一:美术课堂评价过于机械死板单一

长期以来对中学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无外乎展示学生的习作,或给习作打分等,过于偏重知识、技法等认知内容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概念化评价。还有一种就是全模糊论评价,即给学生的评价看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评价也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忽略情感的培养,带有较强的指令性。如果我们采用的评价方法单一,手段陈旧,那么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将会受阻,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公式化,美术教学呈现出僵硬、缺乏生气的局面 【案例】

我到某校听一堂初二美术《美术外国作品欣赏》课,教师在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一字一句都按教材中所描述的“达·芬奇用画笔表现了蒙娜丽莎惊人的容貌和内心的迷人魅力,那神秘的微笑像迷一般使人永远难忘„„”此教法先人为主地将固定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无论现代学生是否欣赏《蒙娜丽莎》的神秘,是否喜爱《蒙娜丽莎》的忧 伤,都得无条件地接受,都得认为这就是“美”。却有几位学生窃窃私语: “没有眉毛”、“一脸浮肿”„„课堂中的小议立即被教师严厉的眼光所制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 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美术 教学怎能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怎能不尊重学生个性,不 让学生参与评价呢?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全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 本身并不是统一的。

问题二: 问题设置过多过难背离教材体系

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互动效果,不分问题难易,将目标、知识简化为一系列的问题,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在课堂中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疑惑更多了。【案例】

一次开学到我区一所中学听课随机视导,年轻的美术教师在上《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课,她力求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欣赏的基本要素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大跨度的将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连珠炮似的发问,殊不知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的能力不足,对教师的“好意”并不领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来,教师显得尴尬,在这样的状态下,年轻的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发问,一会儿是宗教神话故事的提问,一会儿是希腊、罗马的历史设问,学生回答的辛劳,高密度的问题,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实现不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效果不好。

问题三: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许多课的设计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出现为了追求气氛而合作,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案例】

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手工制作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师要依据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合作学习是其中选择的方式之一。《动物造型》是七年级“设计·应用”课。执教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方块式的课桌排列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在课程的开始,对一个简单的几何形分解后重新组合的训练也要小组合作,实质上只要学生个体动手操作,完全可以完成的作业也要走一走小组合作的过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毫无意义。

问题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被淡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呢?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意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的表现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注意对学习成果的适当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些该讲授、指导的知识、技能,教者以为学生都能够掌握,成为袖手旁观的“观众”,学生在“精彩”“炫”“主体”,知识技能被淡化,教师作用被弱化,导致预期的目标和知识要求不能完全实现。【案例】

在一次视导听课上,教师上的《中国山水画》一课,教师的教学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前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策划的精致有序,整节课似乎是学生在表演。导入的情境设计,是由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和讨论引出的;在新授课的环节中也是由学生主持人的形式提出问题的,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强,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新知识”一个接一个呈现,让听课的教师很惊讶,学生的水平很高。而上课的教师则旁听,教师知识讲解,范画演示都没有,就是学生表演。

问题五: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轻视美术课本身的“双基”教学

谈到美术学科的教改,并不是脱离美术学科教学特点,对于传统的东西完全抛弃,重新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子,才叫教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过去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假如我们在教学中不敢面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那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呢!美术学科的“双基”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的,必备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缺乏“双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是实现不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前提。【案例】

到一所学校检视导听课,美术教师正在上一节《静物写生》写生课,于是我感兴趣的走进了课堂听课,教师简单摆了一组静物水果和罐组成,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写生涉及到绘画透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于如何取景构图,如何使用工具表现对象明暗调子等方面知识学生究竟掌握了没有,是教师有意回避“双基”,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作业”。在看学生完成的作业,罐子的透视错误,歪歪倒倒,构图忽大忽小,是一幅幅低龄儿童的画,“双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不了解美术基础知识,不了解美术基本语言,不了解和初步习得美术技法,也就谈不到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类课业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散也好,创作也好,都是以美术学科的“双基”作为基础的。

二、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

有效教学策略即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轻负高质。教学方法过程的最优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1、重视导赏--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一幅画作,如何能迅速燃起学生的激情,是许多老师常遇到的困惑。在美术鉴赏作品中有很多美术作品画面没有生动的内容形式,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千篇一律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意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相关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

到五十中听课《外国美术作品欣赏》教师讲解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教师用flash 制作的动画再配上优美的主题曲和震撼是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观感受,在介绍《向日葵》不急着说这幅画哪里哪里好,而是介绍了这幅画的相关材料: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听了这段介绍,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这幅画来了。所以说好的导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抓住教学成功的关键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示范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绘画始终保持兴趣,而兴趣的保持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灵感迸发后如果教师不帮助他们很可能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走近孩子,俯下身子,个别示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的情感,加快了学生技能提高的步伐。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效率。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教学示范可使学生少出差错,从而掌握了正确的绘画技能技法。【案例】

印象最深的就是听中国国画《用彩墨画鱼》这一课,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不断地示范彩墨鱼的不同画法(勾线法、没骨法)、画面的构图(大小、疏密)、不同技巧的画法(弹指法、喷溅法)等,并将创作的形象组成一幅大型的水墨画。精炼笔墨一下子征服了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心,以说这样的课一定是能震撼学生心灵的,并且学生能够学到扎扎实实的美术技法,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

3、提问设疑—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案例】

在市美术评优课上我区美术教师上《春天的畅想》教师巧设问题,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唱歌、写文章、画画、跳舞、歌曲《小燕子》《春天在那里》《春之歌》《春天来了》《春天的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数说着,这样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赏识激励—激发想象、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常情况下,还可采用以期望、目标、关心等手段激励学生。【案例】

在听一节美术评优课《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画,有的同学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教师对学生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尝试用各种表现形式将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5、合作互动—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师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术,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充分激活美术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间的互动,以达成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案例】

在一节听课中教师《最后的晚餐》讲述了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从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面表现的人物繁多,神态各异。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人物的表情动态呢?教师灵机一动走到讲台中央学着耶稣的样子把双手一摊,然后对着下面的同学说:“谁来演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七个男生和五个女生分别走到了我的两边饰演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他们把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都表演得唯妙唯肖,特别是饰演犹大的那位男生,把犹大惊恐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种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和目标。

总之,美术课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会为之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代替。

上一篇:贵州公需科目大数据培训考试..范文下一篇:七夕送异地女朋友什么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