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2024-07-11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精选14篇)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第1篇

阅读与写话

教学随笔

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训练。

运用所学进行联想,把所学过的好词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先说后写,展开精妙的想象。一堂语文课,让我发现了学生们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都有一个多彩的想象世界。在学习《语文园地二》时,我出示了以下几个词: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要求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说句子,看是说得好。学生们纷纷发言,小机灵鬼乔赛北一开始不动声色,等同学们说的差不多了便举起了手。我赶紧叫他回答,每次他都能妙语如珠,我想今天肯定有不同凡响了。只听他条理清晰地说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带着我的黑白相间的小猫到花园玩。花园里的花芬芳扑鼻,每朵花都随风舞动。正在这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的心随着他的发言花儿怒放,仿佛能看到他那对彩色的想象翅膀,也似乎感受到了他描绘的那个多彩的童年。全班学生也禁不住为他叫好。

孩子们的说会话能力训练是写话训练的前奏,在每节快乐的说话过程中学生都能打开想象的翅膀,活跃思维,为鞋话做好自然的铺垫,写话也不再是件苦差事。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第2篇

而我却觉得,所有的家长并不分好坏。所有的大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嘛,我们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将来也会是为人父母。或许有很多人会觉得一个15岁的小孩,懂什么,更可能是胡说八道吧!可是那你们不妨继续往下看看吧!

在我看来,很多人现在只会看表面,却不会想下背后付出和经历。很多孩子会羡慕那些可以和自己父母谈心交心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别人的父母都好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却不能理解自己。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是长辈,是过来人,所以有权利控制孩子说这样行不通这不许那也不允许。还有些父母没有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说到一半的时候,就会打断然后下定义说这不行这不对。很多父母都觉得这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将来,所以才这样做的,这样强制性的方法,会导致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聊天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因为只要我们一开口,父母都觉得孩子一定是错的。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上有很大的阻碍吧!因为孩子不肯说,所以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想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样与父母沟通很困难而且也会让自己心烦,心里一直想着为什爸爸妈妈就不能好好的听我讲完我所想的呢?为什么不听完再做结果呢?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去试试呢?万一成功了呢?

我曾经就和妈妈一起心平气和的聊天,什么都聊,妈妈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听几句就不耐烦了,耐心听我说,我也同样耐心听完妈妈对我说的话。那天我们就畅谈了几个小时!把一切都说出来,对谁都好!在我认为,压住自己的情绪,去好好的和孩子谈一谈,不管是因为什么,都心平气和的谈,也不要急于打断,就细细的倾听。有时候我们的话也并不是歪门邪道没有道理,其实有时候,孩子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在那时候父母就会发现孩子长大了,成熟了,多几次这样的畅谈,慢慢消除隔阂,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拉近,多倾听孩子的话,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当然,这里的引导我们走,并不是你强制性要我们走,而是提意见,告诉孩子如果这样做了,后果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做了后,又得到什么?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影响?好的还是坏的?千万千万不要阻止,因为这样可能会更让孩子厌烦,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灵魂,并不是父母的灵魂,从母亲肚子里出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不可能什么事都会按照父母说的做,因为孩子也有自己想要的。当然也不是任何事都允许。

很多人又会问,孩子没经历过,那又是哪来的道理?嗯,不需要经历,慢慢都会知道,因为在孩子看电视看电影,都会知道一点,每一个电视剧电影里面都会有隐藏的道理,所以并不是歪门邪道。

听起很简单,但是要去做的时候,却很难。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很难做到压制住激动的情绪。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第3篇

生命教育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开设新课程进行生命教育, 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以文为本, 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 与作者进行生命的交流, 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对话, 在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 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达到教育的目的。如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的一生, 他的作品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如他的经典作品《记念刘和珍君》就探讨了生存选择的问题。汹涌澎湃的感情, 冷峻凝重的思考, 巨大的情感力量, 造就了文章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鲜明态度, 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在文章中鲁迅提出了“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 从“伟大”与“平庸”的角度透视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 以死来追问生的意义, 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对虐杀生命的恶势力的愤慨, 具有巨大的警世作用和教育的经典意义。而其他的课文如《黄生借书说》宣扬的是不畏艰难困苦, 努力克服困难, 发奋读书的自强精神。《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从逆境出人才的角度来说明百折不挠的生命意识。荀子的《劝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锲而不舍”, 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 教育人们要通过不断地努力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还有一些直接书写生命的课文, 如《我为何而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彰显出作者或主人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 通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来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意识, 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 提升人格。

2. 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充

满生命力的意象, 让学生从这些意象中获取生命的力量, 从而认识生命的意义, 学会尊重和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文字负载着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和灵动的思想、丰富的情感, 教师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意象,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 语文教师要把这些课文中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作为参照,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思考生命,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例如, 课文《紫藤萝瀑布》, 作者被偶然看到的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 并且驻足观赏。面对着紫藤萝花, 作者浮想联翩, 而看到紫藤萝的生机勃勃, 作者的焦虑和悲痛又被宁静和喜悦所替代, 从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紫藤萝花的意象, 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就会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有的课文含有的生命意象比较直接, 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等都是直接以生命为题目的文章。而《第一次真好》《紫藤萝瀑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课文含有的生命意象则比较含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的生命意象, 把文中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念引入学生心灵深处,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3.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

品中诚挚的情感, 让学生认识到真情的可贵, 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从而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人生。人是一个感情的存在, 感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温馨港湾。生命情感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 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心理学表明, 青少年学生非常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作品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生命教育的最佳材料。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 文中那真挚深厚的情感, 打动了所有的读者, 引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以致他们潸然泪下。《散步》抒发了一种生命的感慨, 讴歌了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这类富有真挚情感的课文,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分析并联系现实, 用心感受, 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示和引导, 从而让学生能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 学会关爱他人, 珍惜生命,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 教育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 关注周围的生命状

态。写日记、随笔对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魏书生形象地把写日记喻为“道德长跑”, 其实, 写日记也是“心灵的舞蹈”。敞开心灵就能彻底了解自己, 而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别人, 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对植物的观察, 对动物的关爱, 看电视和阅读作品时会流泪, 会为某一人物而热血沸腾, 这些都是生命意识的表现, 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意义。

2. 通过对有关生命问题的课文的阅读和学习, 促使

学生思考生命, 让学生以生命问题为题材来作文,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了《我为何而生》《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后, 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 给学生一个倾吐的机会, 让学生有一个发挥的空间。其实, 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 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心理,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3. 进行采访或调查。让学生进行采访或调查, 了解

一下其他人的生活经历, 然后写成传记, 概括地写出被采访人或被调查人的生活轨迹, 从而了解他们的生命观、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阅读与随笔写作的一些思考 第4篇

关键词:阅读;随笔写作;读写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5-1

随笔,顾名思义,随便写,说得细一点就是随时、随地、随意地写。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谈、所思都可以生成一篇作品。这种写“生活”的教学方式解除了以前作文教学的束缚,由“体裁作文教学”转向“题材作文教学”。通过随笔,学生的写作变成了一种生活倾诉、一种人文交际、甚至是一种人生享受。于是,一开始,随笔写作就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因为要写自己的生活,所以,随笔写作特别重视让学生积累生活,做到“要求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作文眼,来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随着生活随笔的推进,我感觉到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失、思考的浮泛和思想的浅薄。也让我深刻地感觉到阅读在随笔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阅读让生活积累增加思想的厚度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随笔写作的好处是,文体不受局限,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字数也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随笔写作重视学生积累生活,让同学们把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随时记录下来,为随笔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也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但一个周期结束,学生便感觉无东西可写,因为他经历的少,思考的更少。因此,我们加强阅读指导,提供的《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体例新颖别致,创设了“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等栏目,学生通过品读、模仿,能够参悟随笔“玄机”,领悟随笔“精妙”,掌握随笔写作技巧,得窥写作门径。但要登堂入室,就不仅要能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学会阅读,也不仅仅阅读随笔写作教学中指定的《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也不仅限于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小品文,更要能由课外而课内再课外,由通俗而经典,这样才能够不仅仿出样式,更能够写出生活的厚重,写出思想的深邃。

二、阅读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品格

思考是衡量阅读是否真实的重要标准,更是人生的一种重要品格。要说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应该不算少。不谈高中以前的阅读积累。单是高中阶段,就有《课本》、《读本》及名著阅读,再加上平时老师推荐的书报杂志,学生三年下来,学生少说也阅读了数百篇文章和十部左右的大部头文学作品。而对于作文教学,教师更是不敢轻视,一个学期下来少说也有二十篇。两周一大作,每周一小作,再加上周记、读后感、月考及各种考试作文等等。但一到考场,学生们还是提笔踌躇,冥想苦思,搜肠刮肚。阅读了大量文章,又经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总该有所起色吧?为什么还是这么差!一线教师常感到,在作文教学上花了不少时间,投入不少精力,狠抓读与写,却难见成效。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阅读时缺少了思考。学生看起来读了不少书,但理解很浅,吸收很少;也写了不少篇文章,由于割裂了阅读教学和写作的关系,写,也就成了胡乱的写。要想使阅读能够助力写作,就不能像蝴蝶,到处涉猎,浅尝辄止,而要像蜜蜂采蜜,不但要广泛采集,而且要经过消化转化。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断体悟,深入思考,经过自己的生命濡染,像蜜蜂那样让花粉变成蜂蜜。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生命,就会充实人生,学会写作,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好文章自然生成。

三、读写共生,让生命怒放

在高考中,作文成绩占据“半壁江山”,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就要像蜜蜂酿蜜,不但要勤奋读,更要坚持写。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正确的、通顺的话表达出来,不知道怎样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文字。我们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模仿人家如何“以小见大”,不仅写生活,更要写生命。别人如何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别人如何叙述,让事情条分缕析。然后,我们通过勤练笔,先入格,再出格,有序有度,循序渐进,学生产生了浓厚的习作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乐写、爱写、善写,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著我思”。在随笔教学序列中,我们规定学生每周要写两到三次随笔,老师当天及时批阅,打上等第,学生还要即时修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小组互评,互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并通过班随笔手抄报,年级随笔周刊、学校校刊刊登优秀习作,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平台,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加以改进。用随笔训练作文,让学生利用随笔养成喜爱写作的好习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抒自己内心的情。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抒我情。既积累素材,又锻炼文笔。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用随笔写作为学生人生奠基,“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生命怒放。

随笔写作教学,注重积累生活,让学生感到“存在必有其理”;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我思故我在”;鼓励学生勤于练笔“我手写我心”。阅读之于随笔写作,尤如阳光之于万物,空气之于生命,不可忽缺!

[参考文献]

[1]赵道夫主编.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走道夫,宋明镜著.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阅读与写作衔接教育 第5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配建图书和阅读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制定本校实施意见。以创建教育均衡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建设,通过学校购买、学生捐献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充实图书,逐步配齐附件二推荐书目中的图书,完善图书借阅制度,达到《方案》中规定的借阅量。

多渠道营造读书氛围,做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报栏、图书走廊、书吧等的建设。教导处进一步完善师生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读写能力纳入考核。改革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1课时的阅读时间,每两周有至少2课时的专门写作时间。政教处、团委采用家长会、开设阅读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定期给家长推荐优秀书目,让家长为孩子积极购买书籍,与学校形成合力,督促孩子阅读。

师生同读共写,切实完成各自既定目标。组织开展教师专题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书不少于5本,每学期撰写教育随笔或读书笔记不少于5篇。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按照规定书目举办1—2次读书专题辅导会,组织开展了读书征文、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经典诵读等系列读写活动。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量和阅读量,完成推荐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写作活动,落实督促与评价。教导处负责全校学生读写活动的规划、督促、评价、考核。通过建立了“晨诵、午读”制度,研发校本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充实阅读内容等措施,同时结合多元评价体系,纳入综合评价,确保阅读和写作的效果。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第6篇

康师傅牛肉面不会像包装上那样,但它会营造出那样的感觉;喝了脉动也不会真的脉动回来,但是你就是觉得有效果。

人的觉知分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大多数消费都是冲动型消费。你只需要刺激到用户的购买欲望就够了。

个人或公司的包装非常重要。里子好不好先不说,面子得先包装起来。面子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好,会损失大部分客户。因为人家根本不愿意了解你的里子。你内在修养得不好,需要包装;内在修养得好,更需要包装。

有名总是好的。名副其实就更好了。

深巷子的酒,其实就是一种包装。喝酒的人有一种尊贵感、稀缺感。他会觉得自己喝到的不是烂大街的东西。他知道,别人不知道,他就有优越感。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酒的香味能够飘出去。这是利用人的嗅觉进行传播。

包装就是营造场景。营造好的体验。要把用户体验的全过程梳理清楚。然后在每个细节上打磨,让用户进入你的场景里,一套流程走下来,用户爽了,你就赢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包装,就是营造视觉效果。用户的感知很敏锐,但是也很感性。视觉上赏心悦目,他就觉得挺好。所以,你只要打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让人沉浸在色声香味触法里,你就是产品大师了。

网上阅读且慢-随笔写作 第7篇

现在,很多人甚至在校学生都能够轻松上网。闲暇时间,喜欢浏览一些网站或网页,进行网上阅读。像人们形容的那样,网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电子书籍,再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敲敲键盘,动动鼠标,人们就可以轻松、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欣赏到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还可以观赏各种形式的电视剧、电影等。网上阅读更新了人类的阅读观念,改变了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效率。网上阅读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上阅读真的那样无可挑剔吗?请听我们班上两位同学的诉说:

网迷说:“我家里条件好,爸爸给我买了电脑。一开始,我经常在写完作业后上网浏览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渐渐地,我迷上了网上的武打小说,几乎天天在网上要读两个小时,读完这部读那部。读来读去,眼睛近视了,学习成绩下降了。爸爸发现我成绩下降了,一气之下,把电脑锁起来了。我现在只好收心读书,可是哪那么容易啊!”

网痴曰:“大家都说我是‘网络高手’,可我知道那是在讽刺我。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我从小就想当警察。在网上,我总是喜欢阅读那些与破案有关的新闻、小说。可是,我每次阅读的时候,总是在角落里出现一些‘诱惑’人的文字或图片。一开始,我总是置之不理。可有一次,我禁不住诱惑,点击了那不该点击的内容。结果呢,那张网页上尽是凶杀、色情之类的消息和小说。我赶紧关闭,结果电脑被病毒“感染”了……”

“随笔”与写作能力 第8篇

一、时间

主要安排在语文课上, 以“三分钟”练说为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安排在语文课上较安排在其他时间自然, 学生易于接受, 有利于促使他们养成勇于参与的良好习惯。能给学生较多主动发言的机会, 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喜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语文成绩也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互评

“随笔”一般都是按作业形式布置的, 但“互评”是关键。具体做法是:互评内容是“随笔”;即不规定范围、题目。只要是生活中有感受的, 有兴趣的都可以写, 时间安排在每堂语文课前五、六分钟, 按学号顺序, 每次以四五个学生评说为宜。每天有一位同学朗读“随笔”, 后一位学号的同学主评。然后自由发言, 展开评议, 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或遣词选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不求面面俱到, 不做硬性规定, 强调同学习作中主要的优缺点, 以鼓励、表扬为主。

1. 内容要新鲜。

因为是“随笔”, 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 写的内容就多了。有的来自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领悟, 有的则受语文课的启示, 有的还受同学习作的启发, 甚至有的直接亲身感受, 身临其境。如我们班部分同学的习作《上山种土豆》等, 题目、选材丰富多样、活泼新颖, 习作更像是描绘多彩生活的画册, 而不单纯是作业。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听到了贴近我们生活的文章”, “有意思”, “很感动”。一位农村学生写的《上山种土豆》, 内容是这样的:今天是星期天, 早上, 我和父母喝完面茶, 根据父亲昨晚的安排, 上山种土豆, 我拿上劳动工具, 兴致勃勃地上山了。初春的早晨虽然有一丝凉意, 但也感觉非常舒服, 不到一个小时, 我们到了地里, 分工也很合理, 父亲挖小坑, 母亲施肥, 我年龄小, 自然是往小坑里扔土豆种子。两个小时过去了, 父母一点疲惫的感觉也没有, 可是由于山上的地太陡, 腰忽弯忽直, 脚下有时都站不稳, 摔跤更是常事, 父母没有休息的意思, 我也只能硬撑了。种完后, 已是下午两点多, 这时, 我全身不舒服了, 像散了架似的, 父母催着回家, 而我却像逃兵。一路上, 我想了很多, 想到了父母的辛苦, 想到了生活的不易, 想到了当学生比劳动更轻松, 我应该刻苦学习, 才是对父母辛苦的报答……这篇习作我给他的评语是:“身临其境, 感悟到劳动的不易。”而班上大多农村孩子则引起共鸣, 说星期天也陪父母做什么农活了, 你一言, 我一语, 讨论异常激烈。这篇作品不但给我们描绘了农村如画的风景,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的辛苦。

有了读课文而触发的灵感, 加上互评“随笔”时产生的兴奋, 学生多了一份互相启发的促进, 每天变换着不同的内容, 每天都有新鲜的感觉, 不会厌倦, 不会没话说。互评时, 学生能从表扬中得到成就感, 也能从批评中深感不完美的遗憾。这成就感就是他们的写作信心, 这遗憾促使他们产生新的写作愿望。

互评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肯定学生观察力, 认同、赞许学生感受能力, 丰富、开阔学生认识视野的过程。学生相互认可、促进, 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观察的兴趣和要求等心理特点, 教师应因势利导, 使之察有所思、感有所悟,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形式要活泼。

互评“随笔”变教师评为大家评, 变封闭型作文为开放型作文。互评时让学生当众说出自己的习作, 既能刺激学生的效应心理, 又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教师理解学生下笔成文不容易, 出口成章更不容易。教师给了学生准备和修改文章的主动性, 减轻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进而增强自信。对参评者而言, 不仅可以培养对口头语言的接受, 即“用耳读”的能力、辩识理解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其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鉴赏能力。从“互评”中看别人, “照镜子”, 既能发现别人的不足, 又能引以为戒, 在欣赏别人的佳作, 羡慕之余, 更多的是跃跃欲试。

“互评”以学生评为主, 教师绝不先入为主, 由于人人参与且角色转换频繁, 学生就能较客观地发表看法, 表扬与批评都能自觉地把握分寸, 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讨论气氛,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增加写作的活力。

学生写“随笔”的时间和内容较自由, 心理压力小, 容易找到感觉。另一方面, 评“随笔”要求学生将习作呈现于大家面前, 也就促使其更认真地准备, 学生从写开始, 是自发地参与, 表现自己, 为了标新立异, 他们会尽量思考, 寻找, 整理, 比较。从而筛选出自己认为最佳的题材、最妙的题目。《我与姚明》写的是对篮球明星姚明的崇拜和喜爱, 为了博得同学们的赞许, 这位学生提前两周准备, 三次修改, 结果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在写和说的过程中, 自觉地重视了、避免了以往习作中常见的一些毛病和错别字, 调动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互评“随笔”, 教师既不先入为主, 也不放任自流, 在学生讲评时, 教师除了认真听以外, 还应充分利用态势语表示关注、赞扬、提示等, 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 最后教师只言片语的小结也很重要, 它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心理引发认可心理的微妙作用, 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完成本课时学习的关键。

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应融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陶冶于一体, 互评“随笔”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 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 形成学习活力, 培育读写能力。

论阅读与随笔化写作的有效整合 第9篇

【关 键 词】 阅读;随笔;读写整合;写作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我校开展了小学“随笔化”写作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对情境随笔课、读书随笔课、随笔展示课、随笔读悟课、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等课型的研究日趋完善,开阔了学生写作思路,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讲真言、吐真情、表真意,实现了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但是,要由“写得出”提升到“写得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条路上实现阅读与随笔化写作的整合应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读写相映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并明确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本阅读资源,我们不是就阅读而阅读,而是思考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阅读资源,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与我们进行的随笔化写作有效整合起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达到双赢的目的。为此,我们进行了“阅读情境随笔”课型的开发,通过随文小练笔一改以往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颇为严重的现象。

1. 仿写句子。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仿写似乎与我们倡导的随笔成文背道而驰,但对于能够“写得出”却“写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种方式不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还降低了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仿写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刻意追求仿写段落、整篇文章,或是仿写课文的立意,而是从低处入手,以仿写句子为主。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实现了由模仿到创作的过渡。

2. 扩写段落。学生在读懂原文领会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着力扩写的段落,指导学生找准关键词和重点句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事要条理清晰地把事情写具体;写人要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写景要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变化等角度进行描绘,体现景物特征。扩写训练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描写能力,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3. 续写文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对话,必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些小哈姆雷特,遵循人物性格,顺应前文的情节发展以及写作思路,通过由读者到作者的角色转换,续写出合乎情理的发展。续写的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还体现出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拓宽渠道,延展阅读时空

作为语文教师,其职责不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课堂上的阅读也只是培养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手段的一种。我校构建“以书为友,伴书成长”的校园文化特色,以“校园书声琅琅、班级文采飞扬、教师与书为友、学生伴书成长”为目标,拓宽阅读渠道,延展阅读时空。

1. 楼层设景,书香四溢。教学楼的楼层文化主题是“以书为友,伴书成长”,按照每个年级的分布情况和阅读主题进行设计,各楼层主题分别(下转38页)(上接36页)为走进“识字乐园”、走进“诗词情境”、走进“科幻世界”、走进“美文欣赏”。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各班门前墙壁上均设有开放式书架,全面营造书香文化的氛围。人人皆读,时时可读,处处能读,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道风景。

2. 快乐晨读,惬意享受。学校每周安排三次固定的快乐晨读时间,每次30分钟。师生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个性欣赏,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诗词欣赏,不管是科幻故事还是经典名著,师生可依据个人喜好选择书目。当然,如果学生选择了不适合的阅读书目,老师会加以引导。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间相互交换图书,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动力。每天能静下心来进行30分钟的师生同读,应该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久而久之,在老师的带动和学生相互感召下,学生形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快乐的持续。

3. 主题读书,相伴前行。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也提倡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自主选择优秀阅读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但是,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品味的提高还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校每周安排固定课时在阅览室上主题读书课,开发了四种课型: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读书交流(会)课、读悟随笔课。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浸润在书香里,这一路有老师的相伴,使读书有了新方法,书香有了新味道。

笔底波澜万斛泉,其成果体现在学生的笔尖上。学校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班级门前设有随笔展示区,学校网站的班级主页上设有优秀作品专栏,作品在这里与同学见面简直就是一种荣耀。学校创办了“小笔尖”文学社,从写稿、改稿到组稿、出书,全部由孩子们完成。《教育周刊》《童心飞扬》等报纸杂志成为学生发表作品的主阵地。

阅读是吸收,是积淀,是输入;写作是倾吐,是表现,是输出。阅读与随笔化写作在这“输入”与“输出”之间有效整合,使孩子们的言语生命得到了延续和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海燕. 随笔化作文的教学体会[J]. 黑河教育,2011(8).

[2] 孟玉华. 随笔化作文,让写作宁静而从容地前行[J].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4).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第10篇

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随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国内有关科学教育的研究日趋活跃,不同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科学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依然是相对薄弱的。诸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及目标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都因被人们忽视而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这样极易使中小学科学教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素质教育这一时代的轨道,脱离学生的个性、潜能尽可能得到发展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理想,脱离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从而与教育的价值、理想相背离。因此,对科学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进而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仅就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作初步探讨。

把科学教育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联系起来,是确立其应有地位的第二个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但是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命运。中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键在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正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这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性事业。我们深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学和有效的科学教育,中国的强盛、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作为基础教育基本内容的科学教育。如果说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构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则为高地的构筑提供坚实的地基,这并不是说基础教育只作为高等教育的升学预备,而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阅读随笔写作:为什么儿童要读诗 第11篇

写这篇文章是缘于我表弟的一句话。

那天,我和表弟去吃鸡汤米线。卖米线的老板一下吸引了我,因为他太特别了,特别到不像个卖饭的,反倒像个艺术家。一个中年男子,长得白白净净,扎着一个小马尾,做米线时的那个状态、那个感觉就像是在创作艺术。

“他以前应该是个搞艺术的吧。”我对表弟说。

“有可能。”表弟说,“一个人如果受过艺术的熏陶,即使卖米线,也能卖的与众不同,因为他身上的那个艺术味儿不会消散。”

表弟的话久久地回荡在我心里。

我想,在面对向日葵时,一个没看过梵高《向日葵》和一个看过梵高《向日葵》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现在回到儿童究竟为什么要读诗这个问题上来吧。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儿童喜欢什么样的儿童诗?读诗究竟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好处。

一.儿童喜欢什么样的儿童诗。

相信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给孩子读诗时,孩子往往表现得没有多大兴趣,他们会说,为什么不给我读故事呢,我喜欢听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文类而存在,意味着它有自己的价值,家长、老师及儿童诗创作者希望儿童能够阅读诗歌,但事实上儿童对阅读诗歌却无多大热情。

那么,成年人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诗才能吸引儿童呢?只有先吸引儿童,让儿童爱上读诗,才能使儿童体会读诗时的乐趣并从中受益。

这个世界没有不喜欢故事的人。人天生就爱听故事。__宣传教义也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所以《圣经》完全可以是非__的故事读物。佛教弘扬佛法也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所以即使不信佛的人也喜欢读那些充满禅理的小故事。在故事面前,人天然的失去了所有抵抗力。

那么,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诗才能吸引儿童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想想儿童为什么喜欢听故事?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在人的心底预埋了好奇心。儿童喜欢听故事,恰恰是因为故事中的奇异世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法国的《佩罗童话》及德国的《格林童话》都不是专门给儿童写的,却因为神奇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奇异感)深受儿童喜欢。由此可见,奇异是吸引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沃伦在《理解诗歌》这本书中写道,一首诗就好比是一场小戏剧。戏剧是什么呢?它是根植于生活这片土壤而盛开的一朵奇异的花。即使是最普通的日常事物,也应该从新的角度来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场景,简单地抒发生活感悟,这就是奇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也曾说过,他写诗的目标就是赋予日常事物以魔力。

那是不是我们的儿童诗中缺少奇异感,孩子才没有兴趣读呢?

我们先来读一读以下两首诗:

蒲公英梦歌

我是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我是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起飞的一个

带着翅膀的梦

我的翅膀上

还有太阳的光辉

还有月亮和星星的光辉

还有江河、湖泊和森林

默默瞩望的深情

我是香蕉

我喜欢生长

生长总是那么热闹

一只只,一串串

挂在一起组成一只黄手套

我还穿着绿衣服

就被人们急着摘掉

我躺在凉爽舒适的船舱和车厢里旅行

你见到我时

我已换上金黄的外套

人们并不总是喜欢香蕉

如果有人不幸踩到了我的外套

他一定会脚下哧溜一下

嘴里一声大叫

同样是写“是什么”主题,第一首写得很美,诗中出现了大地、太阳、月亮、星星、江河、湖泊的意象,诗人以个人的视角赋予了蒲公英美感,传递给儿童的更多的是诗人自身的情感。第二首写香蕉,诗人采用的是儿童的视角,从香蕉长在树上——被摘掉——运往全国各地销售——被人吃掉——皮被扔掉,这是香蕉完整的生命历程。诗中没有优美的词语,也没有被人格化的抽象的精神象征,都是最生活化的语言,但却充满了动感,仿佛是在看一个短片动画片。

毫无疑问,儿童几乎是本能地喜欢第二首诗。因为第二首诗赋予了日常事物新的乐趣和魔力。

正如保罗在《书,儿童与成人》中写的那样,儿童需要的是对事物本身感兴趣的作家。对儿童来说,他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描写日常生活就够了,或是进行精神处理后再描写,儿童喜欢的是能赋予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以魔力的诗。

二.读诗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好处

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面对波光潋滟的西湖,一个读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孩子和一个没读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孩子,心中涌上的感情和脑海中闪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读过的孩子,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促使他将诗与生活缝合起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会不自知地融入她的精神气质里;而没读过的孩子,面对西湖的美,可能只会激动地说一句,“呀,西湖太美了!”

如果说诗能教育人,那么诗能给予儿童的是世界观。这里的世界观指的是儿童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凡是希望孩子读诗的家长、老师,并不是指望孩子能通过读诗而学会写诗,成为诗人,而是希望孩子的世界里能有一份诗意,能获得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吧。

英国女诗人依尼诺•法吉恩曾写过一首《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谁知道?

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

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

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

我不是诗,那使得我

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

但是 什么是诗?谁知道?

女诗人用语言探讨了什么是诗。“玫瑰的香气、天光、苍蝇身上的亮闪、海的喘息”正是诗人要给予读者的东西。诗歌给人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是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真切感受。

面对大海,读诗的人才能听到“海的喘息”。

仰望苍穹,读诗的人才能看到永恒的“天光”。

作者:鸿

关于教育的随笔写作:梦想·奋斗 第12篇

我专一安排让同学们在九月一号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很多同学看了,因为我一提梦想和奋斗。他们都兴奋起来,因为这是节目的主题词中的两个。也是我今天班会想要给同学们交流的。

我先从两天的观察和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班里的所有的孩子智力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有现在这样的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的没有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就是自己没有努力去做,没有在学业上用心而已。我以自己为例,人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三十二岁后,考上研究生。然后具体讲自己考大学四六级英语的过程。决定报名后,就开始准备,用心攻克薄弱项听力,上下学的路上,我都是在听力中走过的。考前的每个晚上都是在图书馆中做着每年的四六级试卷。考前所有能找到的考试真题,我都做了几遍以上。由于自己的努力,我先后通过国家大学四六级英语,而当时我已经三十三岁。和一二十岁的大学生一同考试,可惜我有的是坚持、毅力和行动。但我的师妹,我比她大十一二岁,她考了十次,结果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最后没有过。原因有二:一是她不在重视六级,认为没有啥用啦;二是她没有行动,只是报名而已,没有认真准备。她的英语底子远比我强,因为她有老师辅导学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而我只是高中水平,甚至是初中水平而已。但我知道自己的内心,那就是不报则已,要报就要考过。因此我用自己百分之二十的努力,结果如愿以偿。说实话,只要是客观考试,还真没有我不过的。日语没有老师教过我,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英语本科要求的日语二外的要求。

同学们,有梦想,关键需要努力。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去年我给五年级同学的要求。万事不能等到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后悔晚矣。咱们双庙也培养出了北大学生,就是南少魁。小学南寨小学,初中南寨双庙第二初级中学。后考入清丰一中,然后考入北大本硕连读。只要你有梦想,又脚踏实地所做,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第13篇

下面就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评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丰富形式, 把握阅读评价

目前的阅读教学, 不少学校虽然课内的阅读增加了, 课外阅读也加强了, 但阅读教学的评价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 , 更谈不上什么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了。因此, 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控性和激励性功能, 尽快建立起严谨、公正、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1.把握阅读评价的全面性。

学生从一入学时起, 教师就应针对不同的年级的要求, 了解其阅读的喜好, 并测试其阅读能力, 然后作好原始的阅读情况记录, 为日后的阅读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质量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2.把握阅读评价的指导性。

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 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掌握认读、朗读、默读、背诵等方法。学校及任课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 予以逐项评价。让学生多阅读具有较强知识性、科普性、文学性的健康书籍及名人名著, 努力使更多的学生成为阅读兴趣广泛、阅读情趣健康、阅读品位高尚的小读者。

3.把握阅读评价的灵活性。

这其中, 要重点抓好“三评”, 即师评、自评和互评, 处理好“三个结合”。

师评——以“声”作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评价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正音朗读、情感朗读为学生作示范。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阅读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即时作出评价 。

自评——把标准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在阅读评价中, 使学生循序渐进乐读、会读。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增强阅读的自信与能力, 而且在不断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互评——自主互动, 让学生互相评价。阅读还应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互评, 以互评促互动, 以互动促“双赢”。

二、作文教学的鼓励评价

我们可以记录学生语言储备的过程 ;记录学生观察思考、素材积累的过程;记录学生乐于表达、习作发展的过程, 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 追求习作评价的系列化、多元化、情感化, 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1.写作评价的系列化 。

写作教学评价即要重视学生的习作结果——习作的评价, 更要重视学生准备的过程与方法 。

( 1) 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

把读书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记录在材料积累本上。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加阅读数量和质量。

(2) 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 为今后相应的习作服务。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累兴趣, 积累观察经验, 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3) 习作卡

——学生优秀习作选。学生把平时日记, 大小作文中较满意的优秀习作或留有教师、同学评改建议, 自己反复修改的获益匪浅、受到启迪的原始修改稿整理在一本活页本上, 并把目录制作成习作 ,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修改的能力和有创意表达的能力。

2.评价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单一评价的倾向, 确立学生也是习作评价的主体地位, 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1) 交流式的学生互评。

A、组织学生自主评批习作。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B、定期开展“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 反思式的学生自评。

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 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后, 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总结成功经验, 反思存在不足, 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 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 反馈式的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评价, 做孩子的热情读者, 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 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 有力地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 主动观察, 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的良好环境。

(4) 综合性的教师评价。

A、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 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B、学生各种交流活动中, 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5) 激励性的展示评价。

A、读书笔记交流展示会。B、观察积累交流展示活动。C开展佳作交流会。D、班级优秀习作选, 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让学生体验到抄录在上面是最光荣的事。E、发表学生习作。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断丰富评价形式的同时, 还要把握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应重视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育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是孩子人生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对孩子日后的个性行为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不可马虎。语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文学素养的关键。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科目中就相当于一体两面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和积累,而写作则是释放与表达,同时二者又彼此互相增进,其中一方面的成长必然带来另一方面的提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需要大量的词汇累积。想要增加自身的词汇量就需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当自己拥有了巨大的词汇库时,写作就可以不受词汇的限制,就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所想表达的意思了。阅读广泛不仅是量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当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产生质的飞跃。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熟悉掌握不同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便可以借鉴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能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从故事中感受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跟随他们经历人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写作是阅读的深入与实践。通过写作也是测试阅读成果好坏的途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能认识到自身写作能力的不足和缺

陷。同样写作也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阅读。当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足时,便会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观察作者的写作手法,改变平时阅读囫囵吞枣的习惯,学会吸收优秀文章的精华,借鉴名家的叙事方法,锻炼阅读能力。

二、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教育方式

1.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化的多元化,现如今文学作品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各色各样的小说充斥于网络,使人眼花缭乱。网络文学拥有着庞大的读者团体,受到读者们的追捧,但是如今的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是一种快餐文学,要想提升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经典文学经历多代人的检验,不管在文学内涵上还是写作技法上都极具代表性,具有巨大的参考和学习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可以体会作者精炼的语言,遣词造句上强大的功力以及优美的文笔,耳濡目染之下,也会逐渐提高文学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增加心灵感悟

“要想感动别人,就先感动自己。”作者想要写出一篇感动他人的文章,引起别人的共鸣,就必须自己有所感触,这也要求了写作之人需要具备一颗敏感细致,具有丰富情感的内心。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而应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增加对生活、对自然的体验,有了体验后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更加接近作者的本心,才能在文章中获得到更多的感悟,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便能写下一些深刻的东西,赋予文章灵魂。

3.激发写作创新意识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趋同现象——文章大多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样的现状有一部分是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经历少,受到阅历的限制,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不妨分享描写同一事物的多篇名家美文,剖析不同作家写作的思维角度和文章脉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激发他们的思维开放性、发散性。

三、整合教育中所需注意的要点

1.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每个人都带有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理解方式,不可能所有人都理解的一样。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有些学生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许独特,也许荒诞,但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想法充分的尊重。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结论,不能因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打压其他的想法,而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意阅读与写作并重发展

阅读与写作同为语文的两大支柱领域,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辅相成,但不能因为两者的统一性便偏于一方面的发展。只重视阅读而不写作,或者只写作而不阅读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阅读和写作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如果只锻炼其中一条腿不利于人的行走,只有两条腿同时锻炼,并肩作战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阅读和写作双方面的重视,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厚积薄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写作技巧,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阅读与写作的意义不仅是提升语文素质水平,更是学生体验人生学会表达的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育,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培养拥有文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琳.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J].好家长,2015(34).

[2]汪蕾.以语感与知性展开写作的翅膀: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无缝对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9).

上一篇:重点专题练习下一篇:小企业信贷业务知识问答(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