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2024-05-15

高一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精选5篇)

高一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第1篇

大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读《人间词话》,品味人生

《人间词话》系清末著名国学大师、美学和文学思想家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经典,是具有文学批评和历史研究价值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负有盛名,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说过最好的作品都这样看,因此用在《人间词话》也是最适合不过了。这本书是我年初在网购得来,直到暑假我才拆封包装阅读,至今拿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早些年有听闻一位老师介绍一二,心中甚喜,才番有了积蓄购买。当然,喜欢一本书的理由,总有一个字眼、一句话、一首诗深深地打动你。亦如你住进一座城,并非喜欢这座城,而是这座城住着你喜欢的一个人。顿觉多么美好啊,同时希望每一本书象一座城,如你喜欢的那个人喜欢着一本书。

原文: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宴同叔)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耆卿)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摘《人间词话》手稿本·贰)意思说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然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层境界……品味经典竟然我挑出上面一段话,必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所谓伊人”。但凡是初中以上水平的学子,都能读懂这一段话,里面讲到了三位宋代词人的三句词。我们都知道,宋词是一代文学,与唐诗堪称媲美,流传现今有大量的佳作美话,以至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仍在不断地发光照耀。说回这三句词,早有耳闻,当时记得授课老师要求诵背,我还费了很大的功夫,说其也是死记硬背,几乎是没有理解词义,更不用说它传达出来的一种情感,或者是表达一种人生思想。岁月所磨砺沉淀下来的东西,定有它的历史背景以及经久不衰的生命精神,当当不能以价值的大小来判断。而亲身去体验成长的过程,必定是有痛苦磨难,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时所面对的一切,使你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台阶,新的成长。

那作为今天的我,再重新翻阅这三句词,将会有怎样的触动,还是以前的初生牛犊,泛泛浏览默记熟背,还是将带给我怎样的人生启发,思想的洗礼,精神、情操的陶冶?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在《人间词话》第一页王国维就有提到,与《诗经·蒹葭》一篇,诗人所达到的高深精致境界,旨意最为相近。相思之所谓着,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幽幽的情思,于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荡漾在文字之间。相比晏殊的《鹊踏枝》多了几许悲壮,整体给主人公不见所思的空寞,但“望尽”却又道出思想感情的转换,从闲庭小院的愁闷转向对广远天涯的阔达。想必诗人一夜未眠,西风肃杀遽起,碧树凋落。独自一人上了高楼,抬眼望去,天涯茫茫,仿佛心中的愁闷放在壮阔的苍茫大地,无限的悲伤连绵不断,无言以对。我们不管诗人的悲伤为何缘由,读来是悲秋的寂寥,可以揣测诗人是写在秋季之时。

王国维先生把它置为第一层境界,自有他的道理。上面我们已经解说了词意,可以通过基础的情感加以求索引申。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一种政治情怀,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名题金榜,寄予了理想抱负。但是朝廷和社会往往给他们当头一棒,在求仕的路途可算是呕心沥血和历经艰险。这里是我的愚人之见,颇离了王老(以下统称)的原意。从现实社会反映,每一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别有“望尽天涯路”的几许愁惘。诗人肯定也想不到,千年后的中国大学生,比比皆是的就业苦闷心情如出一辙。自我调侃,是后生可畏,还是后生可悲?弄得悲喜不得,

从我自身作诗的经历,起初入门凭爱好文学趣味,从未试想有这一方面的能力,皆尔余时摘抄名人诗文,接着甚喜好读,一发不可收拾,自得其乐。每每读一首诗,只懂其一,不懂其二,久而久之字里行间熏陶了我,潜移默化地把一些诗句记在心里,再而动笔模仿有三。这个过程三言两语给我概括了,但中途的茫无头绪,求门无索的疑惑和痛苦,只有亲身体会的才知道。我想说的是,比起王老求学所受的痛苦、彷徨和渴望,我是差之千里,他博学多识,单单是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就包罗万千,典籍浩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和用在王老身上,也是再贴切不过。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词出自柳永《蝶恋花》的末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世间男欢女爱,只羡鸳鸯不羡仙,爱情千百年来是永远脱离不了的主题,无论《诗经》、唐诗宋词,还是近现代诗歌,都是古今诗人大做笔墨文章。在这里,词人因情牢骚,因爱愁闷。怪就怪那相思苦,恨相思,何时才能方休。眼看着衣带宽松,人渐渐憔悴,既是为了她而这样,心中始终如一的无怨无悔。从这里深得其解,把思念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难得是有情人,为伊人哪怕是受尽相思之苦的折磨,乃至相思病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悔的痴情才子跃然纸上。

佛说: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爱情,包括置身其中的男女也说不出究竟缘由,存在着爱与被爱的关系,当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思考其“价值”的问题,这个人值不值得,这个人爱不爱我?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当问题发生眼前了,一旦心中的期待落空,另一方就会感到失落,甚至会怀疑。也存在着单相思的,哪个少女不怀春,情窦初开朦朦的爱,单方面的思念或者爱着一个人,所带来的内心寂寞痛苦是难以抵触,更是无言以对的,特别是在深夜。有时候爱一个人不知道为了证明什么,但我知道和她在一起时我很快乐。

王老用在这里并非以上的用意,是笔者的一番浅显理解。以苦作舟,以勤为径,古今成就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都离不开对学问的.上下求索的执着和坚持。王老视为第二层境界,是把做学问作为终身事业的人,像大师学者专家等,均以用终身的时间精力去消磨。注定将视为心中的“伊人”,此生不离不弃的爱着“她”,忍受着相思、寂寞、悲愤、孤苦的心情,哪怕孤注一生也誓死不悔。同样王老的一生写照也是如此,持着一份孤心寡欲,执著与隐忍,他大师的享誉也绝非夸夸得来。回首现在的社会状况,物欲纵横的环境下,能做到“独善其心”、群处守心的少之又少了。如今的专家学者随处可见,能与王老相较上下的又有几个,谁还在为着心中的“伊人”所执著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老将它作为第三层境界,并非是偶然,我想他在向我们透露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猛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据历史资料可知,当时辛弃疾不受朝廷的重用,满怀一心的抱负无处施展,心中无比愁怅感慨,所以只能一旁孤芳自赏。但又同时表现出一种思念的情感,寻找伊人千百次,蓦然一回首,若隐若现的在昏暗的地方。当然,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王老用借喻的手法,与他前面引索的两种境界,不谋而合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见解,也是大智慧者的集中体现。通过多次的磨难,多年的摸索之后,渐渐的成长起来,也是做学问大事业者最终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在佛家里常说的是顿悟,好比释迦牟尼眼前的菩提树,一切的一切顿悟成空,豁然开朗,达致到了最好的成功。由原来的“大悲”转入最后的“大喜”。正因如此,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往昔追寻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得到了大喜悦,最美好的夙愿。

高一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第2篇

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所以我们凡事要看淡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的你很可怜,只会觉的你很无能很没用。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承担,因为没有人会帮你。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坚强,因为凡事都靠自己!

背叛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你太在乎。分手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回忆。无疾而终的恋情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希望。你总以为是感情伤害了你,其实伤到你的人,永远是自己。所以,做人最高的境界,不是全心全意去爱。而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别人来死缠烂打吧。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要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需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平淡是生活的主线,精彩是人生的点缀。我们无法回避现实的平凡,更无须沉迷在对未来的幻想。脱离现实的`想象是没有生命力的,与其胆怯的逃避,不如勇敢地应对;与其消极地抵触,不如努力地抗争。多少柔情多少泪,多少梦幻多少醉,一切因相遇太美。分离无罪,幸福无罪,只剩再见。

人生如酒,彰显着豪迈情怀;人生如歌,吟唱着悲喜交加;人生如戏,演绎着不同角色;人生如线,结满着大小疙瘩;人生如藤,纠缠着苦涩瓜果;人生如路,伴随着坑坑洼洼;人生如茶,忍受着开水煎泡;人生如水,冲刷着河岸沙滩;人生如书,记录着酸甜苦辣。

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就会是咸的,放一点糖就会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就会是苦的,放一点茶就会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青;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

人人都有佛性,但只有当碰到对的人,用无限的爱心去浇灌,那情种才会发芽,生长和开花。我非倾国倾城,你非潘安宋玉,我们只是大漠中两粒细小的沙。可是那飞沙走石也无法分离的一粒沙,从今以后就是我的世界。与你相守,就算一箪食,一瓢饮,我也是不改其乐的。

高一学生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第3篇

由于时尚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大量的青少年深深迷恋流行文化,盲目崇拜大牌明星,却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传统文化追随者的大量流失和传统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下降。如此,课改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情志形成极大的落差,作为育人主流机构的学校教育,开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寻找民族艺术教育的载体,以此为抓手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已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问题提出]

民族艺术的教育历来是艺术教育的难点,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文化太老土、太陈旧,甚至已经过时,继而会消亡。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以及行为上的抵触,势必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感知、鉴赏、表现与创造等能力上的知识断层。以戏曲为例,他们会好奇于与流行音乐形成极大反差的戏曲古韵,却对戏曲“唱念做打”的常识茫然不知,而对于需要互动体验的戏曲表演与创造更是手足无措。作为艺术教师,选择一个贴近地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民族艺术教学的必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演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并请学生思考:这是哪个剧种?

设计意图:以“唱戏”揭开戏曲学习的序幕,不仅符合听觉切入的认知心理,造成先声夺人之效果,而且可以第一时间展现教师的戏曲基本功。

(二)艺术教室(认知)

引导学生了解越剧的发展历史。

1. 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教师边放电影《舞台姐妹》片段边开始越剧史的讲解:越剧起源于1906年浙江嵊县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因为演出时是走街串巷流动于农村集镇,被称为“草台班戏”,该戏种无论是演出条件还是演唱技术都透出一种浓郁的草根味,被公认为是越剧的萌芽期。

设计意图:了解越剧的人文历史是本节课的首要教学内容,“艺术教室”的认知应从越剧的萌芽期开始,纵贯发展期和创新期,这既是越剧的发展脉络,也应成为认知环节的基本流程。

(1)认知——代表作《九斤姑娘》赏析

追根溯源,欣赏萌芽时期的越剧代表作《九斤姑娘》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

放《九斤姑娘》片段1,提问:戏中人物的头面装饰、舞台场景与传统戏曲是否相似?扮演者的性别是什么?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头面装饰沿袭了传统戏曲的旦角头饰;舞台场景则承接了传统戏曲的虚拟场面;而这位貌似女性的演员其实是男的,因为早期的越剧都是由男子来担纲的,叫“男班”。

放《九斤姑娘》片段2,提问:这段表演的语言应用、唱腔伴奏有何特点?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对白是非常纯正的嵊县方言土语(示范),它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唱腔的旋律是带有衬词的跟腔伴唱(示范),叫做“呤哦调”,它是一种随性的民间小调;伴奏则非常简单地运用了笃鼓与尺板,由于演员的出场与演唱均需在板鼓的“的笃”声中完成,这些乐器就叫“的笃板”,而这种戏班子就叫做“的笃班”,后因浙江嵊县属于古代越国的复兴之地,才正式冠名为“越剧”。

设计意图:戏曲的构成元素是综合艺术教学的极佳载体,因此对戏曲艺术的鉴赏、戏曲文化的了解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到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服饰等相关领域。本节课的赏析部分均以戏曲元素的提问作为任务驱动,鉴于学生对戏曲知识的缺乏,“人物造型”的提法简化成“头面装饰”,“舞台美术”的提法改换为“舞台场景”。

(2)实践——体验“的笃伴奏”与“呤哦跟腔”

引导学生体验萌芽时期的“的笃伴奏”与“呤哦跟腔”:看《九斤姑娘》视频,男生用打击乐器练打“的笃伴奏”,女生练唱“呤哦跟腔”,教师以念白“阿爹”引出与学生的合作。

设计意图:为了知识的及时消化,认知与实践必须并驾齐驱。实践的含义多种多样,萌芽期的实践应以浅显的唱奏体验为主。

2. 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1)认知——代表作《梁祝》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观赏《梁祝》里面的经典唱段“楼台会”。这次想请你们自己发现一些问题。教师播放《梁祝》之“楼台会”,提问:这段表演里有哪些戏曲元素起了变化(化妆、舞台美术、语言、伴奏、唱腔)?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同样是戏曲元素的提问,萌芽期是封闭式(即教师给定内容)的思考,而发展期是开放式的思考,一来可以体现思考的坡度,二来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

该段表演在头面装饰、舞台场景、语言应用、乐队伴奏、表演制度以及声腔旋律方面起了明显的变化。头面装饰上,卸下了沉重的头面,换成了轻盈的头饰,还原了生活的本真;舞台场景则汲收了话剧中写实的布景、灯光与道具,由虚拟走向写实;对白启用南方官话,富有音韵;伴奏方面,引进了乐队与技师,从此摆脱了纯打击乐伴奏的“的笃”声;表演制度上,废除了即兴的幕表制,倡导规范的导演制;而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则是产生了两个新的声腔,一个是尺调腔,由袁雪芬首创,还有一个是弦下腔,由范瑞娟首创。

设计意图:开放性思考的答案是多元的、发散的,在有限的时间中,一句“老师跟你们想得差不多”将学生的生成性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性内容自然嫁接,体现教学内容的民主与集中、教学节奏的张弛与收放。

教师播放“山伯临终”并提问:这段表演与“楼台会”相比有何情感上的区别?并以此进行尺调腔与弦下腔的其他对比。尺调腔凄美,弦下腔凄凉,而这种细腻的情感在萌芽期是绝对表现不出来的。除了情感,两个唱腔还存在更多的区别。尺调腔旋律平稳,情绪抒情明快,速度中等偏快;弦下腔旋律起伏,情绪哀怨激越,速度中等偏慢。

(2)实践——听辨尺调腔与弦下腔

在了解了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区别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听辨一下这两种声腔——看“十八相送”之“书房门前”和“楼台会”之电影版,请学生分别辨别是什么声腔。

设计意图:发展期的实践活动选择声腔听辨,不仅与萌芽期的敲打、哼唱可以形成对比,也凸显了这一时期声腔在戏曲元素中的重要地位。

3. 创新期(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以后)

(1)认知——代表作《祥林嫂》《红楼梦》《西厢记》赏析

这个阶段请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自己来探究问题,请三组学生自选一个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进行观看,并且思考所选作品在哪些方面具有重大突破?比如内容题材、人物造型、舞台美术、音乐创作等。三组学生分别交流学习成果,并将思考答案对接于大屏幕。教师点评,并简要归纳如下。

《祥林嫂》的编剧内容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鲁迅的《祝福》);人物造型除了外貌特征外,更加注重性格刻画。

《西厢记》的编剧内容取材于古典同名文学名著;舞台美术写实华丽,具有现气场;声腔旋律悠扬悦耳、新颖别致。

《红楼梦》的编剧内容取材于古典同名文学名著;舞台美术写意华美,伴奏乐器音色丰富,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设计意图:为体现教学节奏的高潮,第三时期的认知由教师讲解转为学生自学,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体现师生互动,更是为了让这种“动”由肢体上升为思维,从而实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另外,这个环节的信息同步可以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2)实践——尝试念白“又是一年了……长啊”

先视听原作,再教师范讲,最后学生学讲。

设计意图:经历了前期的敲打、哼唱与听辨的互动,念白也有实践的必要。

(三)艺术舞台(实践)

1. 观看:“十八相送”。

2.“我教你学”:学演梁祝与书童的分解动作。

3. 操练:主演外出穿衣操练(教师提醒学生可以自己添加动作);全班跟教师学唱“十八相送”。

4. 四个主演着装进行情景表演(全班伴唱,或全班边唱边做)。

5. 点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只是体验,精准的表演或创造性表演则是需要大家日积月累的刻苦磨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设计意图:作为表演艺术,了解人文历史与学习表演技能是缺一不可的,本环节试图让学生在对越剧的文化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后,略微尝试其表演招式,既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也做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四)结语

(略)

[自我反思]

1. 应发扬之举——科研引领实践,教学科学严谨

高中艺术是人文教育而非技能教学,越剧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其各发展阶段的综合艺术特征,故本节课运用了体现人文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示导”。“实践”是学生主题性的体验、表现或创造,它通常可以是讲、唱、奏、跳的动态行为,也可以是思考、答疑等静态思维。“示导”是教师对学生“实践”所进行的补充、点评以及对作品进行的示范讲解。以上模式在呈现其方法的同时,也展示了教学的流程,它板块清晰、结构合理、夹叙夹议、呈现高潮,极其符合人文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

2. 拟改进之处——提问趋于开放,思维趋向发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越剧的发展历史和越剧的舞台表现特征,文化的定势性与知识的唯一性决定了答案的封闭性。如何让这种“死”的知识“复活”?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文化现象的时候,追加一个“为什么”“怎么会”是不是会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根”与“源”的深层次思考?如果冲破40分钟的时间桎梏,让学生把学习开放到课外、校外,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是否发挥得更畅然?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永远是教师们应该深思的两个维度。

[专家点评]

艺术学科是教育发展中孕育的新课程,它充满着未知与挑战。如何把艺术学科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这是许多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而孙丹青老师的这堂艺术课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迪。

启迪一,艺术教学必须以艺术为本体。这节课以中国传统艺术——戏曲中的越剧为教学内容,以越剧的百年历程为脉络,选取了《梁祝》等经典作品与唱段,把越剧的唯美特征逐一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了认同感。由此可见,艺术本身有着沁人心脾的无限魅力。而艺术课必须把艺术审美特征、表现手法、文化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审美价值、艺术内涵等信息较为清晰地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启迪二,艺术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基于学生实际水平与可接受程度的艺术教学,让学生从不知到有所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越剧是学生颇为陌生的剧种,然而它是本土文化,必须有所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适当降低起点,从零开始,把学生领进越剧领域,从而在美的感知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启迪三,艺术教学必须以课堂作为重要的载体。艺术传播渠道众多,然而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这节课中,充足的信息量、缜密的流程、规范的演示、经典作品的赏析,使课堂充满了艺术气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选取了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从而增强了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同时,频繁的师生互动也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启迪四,艺术教学必须融认知与实践于一体。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艺术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设置了实践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而教师与学生又在互动中教学相长,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共同体。

初三读经典写人生征文 第4篇

【例文一】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例文二】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但是,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却渐渐淡出我们的脑海。不,我们不应该将它们遗忘,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始终将它们铭记在心。

细读了《红岩》,真的让我感触很深。《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这部经典红色作品,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他们虽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们始终以一腔热血对待自己的革命事业。其中,江姐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受尽拷打。最后英勇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

我要感谢《红岩》,它就像一面旗帜,让我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没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战,没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卫,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为了金钱,有些人不惜走上犯罪道路;为了权力,有些人不惜花钱去阿谀奉承。这些黑暗的社会现象,让我们不禁连连感叹。难道就让烈士们的鲜血付之东流?不,我们应该振作起来,不能再腐败下去。为了我们的未来,更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美好的明天。

预测高考作文题目:读经典写人生 第5篇

难忘记上世纪代的那个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时光飞驰,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成长、壮大中国就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背叛。近期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当我看到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面对这惨无人道的摧残,江姐表现出的革命意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她们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面对困难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上一篇:毕业生追踪调查表下一篇:抵债资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