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戏剧作品

2024-08-14

老舍的戏剧作品(精选6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 第1篇

老舍的戏剧作品《秦氏三兄弟》第三幕

第三幕

时间 “北伐”时期。

地点 北京某胡同,秦伯仁家内。

人物

顾师孟

秦伯仁 周文明 程海兰 于默芳 秦二利

秦大章

秦赵氏

秦汉媛

邱立本 曾墨侠 秦仲义

田铁根 秦叔礼

〔幕启:到了“北伐”时期,秦伯仁已五十多岁了。

因革命的屡屡失败,有一度他曾稍灰心。但是,大体上他还相信中国可以复兴,并不因革命失败而绝望。他随时吸取了一些新知识,但是他对祖国复兴的信念与其说来自新知识,倒不如说来自民族的历史。他的旧学问很好,他深信自己的与民族的优越。

〔现在,他热情地在大学教书,已不去亲自参加革命工作。革命的屡次失败,使他改变了革命方法。他觉得只有把青年们教育好,多培养出革命种子,革命才会成功。

〔秦氏三弟兄已分居。伯仁租了几间小房,过着相当清苦的日子。他的薪水大部分花在买书、帮朋友与学生们的忙。屋中有很多的书,院中有一些花草。师孟也在一处中学教几点钟课。

〔伯仁正在用心地给学生改卷子。

〔师孟兴奋地拿着一封信,跑进来。

顾师孟 你猜谁来的信?你猜?

秦伯仁 你看,五十多了,还是这么哇啦哇啦,小孩子似的!

顾师孟 难怪我喜欢,汉媛来的信!

〔她刚要拆信,院内有人叫:“秦先生!秦先生!”

顾师孟 进来吧!(把信放在桌上,往外迎)进来!〔周文明与程海兰上。

周文明 师母!先生!

顾师孟 (过去拉住程)来啦?海兰!哟,眼睛怎么红啦?又哭来着,是不是?

程海兰 (不好意思地)没有!

顾师孟 你们年轻人的事瞒不了我!

周文明 先生!师母!我跟海兰打好了主意,马上一块儿南下,去革命!

顾师孟 我的儿子女儿都在南边,我当然不会拦着你们!(指信)看,我女儿汉媛来的信,还没来得及看呢!

秦伯仁 师孟,你找个安静地方看信去;你在这儿简直没有我张嘴的份儿!

顾师孟 也好!在这儿不受欢迎,我就退席!男女呀还是不平等!(拿起信,往外走)你们要茶不要?

程海兰 不要,师母!

顾师孟 多喒要,喊我一声!(下

秦伯仁 文明,海兰,我说说我的意见好不好?周文明 我们正是来跟您商议商议,先生!

程海兰 我的父亲是老顽固,我拿您当作父亲,您怎么说,我怎么办!

秦伯仁 (得意地微笑)也别太信任我吧!我干过革命,可是都失败了,所以才立志教书,多教明白了一个学生就多一份革命力量!学生就是革命种子!我怕有人说,我是慷他人之慨,所以我先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广东去。那不是我女儿的信?(找)

周文明 师母拿走了。

秦伯仁 没关系!你们俩要走?很好!我高兴看见这样的青年!可是,你们的动机是什么呢?(周、程相视)是一心无二地去革命呢?还是为解决恋爱问题?

周文明 先生,打倒封建的婚姻制度,不也是……程海兰 我们要一边恋爱,一边革命,这两样事并不矛盾!周文明 有不少男女青年都那么办

秦伯仁 我看那不妥当!

周文明

程海兰 怎么?

秦伯仁 干革命是流血的事,谈恋爱是求幸福的事,怎能脚踩两只船呢?

周文明 先生,只要我们俩拉着手儿离开了家,我们会好好地干革命!

秦伯仁 家里绝对说不通,非走不可?

周文明 我们向老人们跪求自由,可是说不通;逼得我们非造反不可了!

程海兰 我们还没毕业,没法儿找事作。

周文明 毕了业也不见得有事作!

程海兰 去革命是唯一的一条道路!先生!先生……文明,你说吧!

周文明 先生,借给我们一点路费,我们马上就走!

秦伯仁 路费好办,我总会给你们凑足。我可是觉得你们俩不该走!

周文明 那么,您平日给我们讲的都不算数儿了吗?

秦伯仁 文明你呀,应当作研究工作,你天生的应当作个学者。革命要紧,研究科学也要紧!咱们缺乏民主,也缺乏科学!你研究科学要比你干革命更有成绩。海兰你呢,一向有点胆子小怕事,我就怕你一离开家,毫无办法!

程海兰 我现在什么也不怕!爱情是神圣的!

周文明 我现在什么也干不下去,要是老这么下去,我会自杀!

〔于默芳跑进来。

于默芳 先生!哟,你们在这儿哪!

周文明

程海兰 在这儿跟先生要个主意。

秦伯仁 怎样啦?默芳!

于默芳 全准备好啦,马上走!我来跟先生辞行,再求您嘱咐我几句话。

秦伯仁 好姑娘!好姑娘!钱带够了吗?

于默芳 差不离!您给我几句话吧!

秦伯仁 话很多,从何说起呢?就这样吧:到处啊,要关心民间的疾苦,别只顾自己的得失!在我的老朋友之中很有几位最初真有革命精神,可是后来变了,只管争权夺利,忘了民间的苦痛,也就忘了革命!你就记着这几句话吧!

于默芳 我一定记住!先生!我看看师母去!

周文明 等等,默芳,我们俩跟你一块儿走!

秦伯仁 坐下!丝毫没有准备,上哪儿去?默芳,你去你的!于默芳 文明、海兰,听先生的话!再见,先生!(下)

秦伯仁 再见,默芳!海兰,不是我有成见,你看默芳的身体有多么壮,真是小牛似的,你怎能比她呢?你们俩要是冒冒失失地出去,受不了苦,又断了家庭的供给,可怎么办?

周文明 难道先生教我们向父母投降,乖乖地作孝子吗?

秦伯仁 这么办,好不好?我到你们家里去,见见你们的老人家,怎样?

程海兰 那么一来,要是老人们起了疑,看管起来我们,不就更糟了吗?

秦伯仁 我不会冒而咕咚地说你们要走啊!你看,我五十多岁的人,连这点心眼都没有!

〔二利喘嘘嘘地跑进来。

秦二利 大爷!大爷!(“大爷”即伯父,“大”重读。)

秦伯仁 二利!干吗跑得这么喘忽忽的?

秦二利 我哥哥没上这儿来吗?

秦伯仁 他那个美国派儿,干吗来看我这个老八板儿!周文明 先生,我们走啦!

秦伯仁 文明,海兰,你们是不是生了我的气呢?周文明 那怎能呢!

秦伯仁 这么着吧,去跟师母谈一谈,看她怎么说。周文明

程海兰 谢谢先生!(下)

秦伯仁 说你的,二利。

秦二利 大爷,大章惹了祸!

秦伯仁 他怎么惹了祸?

秦二利 您是我的亲大爷,您又是读书的人,你横是早已看出来了,爸爸多么偏疼我哥哥?

秦伯仁 就别抱怨啦,都有好吃好喝的`,还闹什么呢?

秦二利 不是呀,凡事都有个理儿啊!爸爸送他到美国留学,教我在工厂里当苦力,这公道吗?

秦伯仁 你现在不是跑外的吗?并不再干苦活儿。

秦二利 是呀,那不是由几年的苦力熬出来的吗?

秦伯仁 算啦!算啦!说说大章到底惹了什么祸?

秦二利 偏心眼儿不会有好结果!这可好,大章在天津舞场里跟一个军阀的少爷争风吃醋,教人家给告下来了,说他是革命党。幸而他腿快,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人家派了一群拿枪的,跟爸爸要人!

秦伯仁 那,你爸爸还不会应付?花俩钱运动运动就是了。

秦二利 哟!大爷,这不象你老人家说的话啊!

秦伯仁 我对你们这样的人只能说这样的话!二利,我不知道你晓得不晓得,当初你爸爸卖了我们弟兄三个的财产,才开了工厂。到如今,他一字不提,我也一言未发。我混得上饭吃,还没挨饿,干吗分斤掰两地争财产呢?可是,你们的事情,我也不便多操心。

你们讲究发财,我是书呆子,顶好各自为政;不要平日连条狗都不来,有了困难才大爷长大爷短来麻烦我!

秦二利 大爷!大爷!您知道,我恨大章,也不喜欢爸爸。可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人到底是一家人,无论如何您也得帮点忙!

秦伯仁 我帮不上你们的忙!

秦二利 您帮得上!大章要是到这儿来,您把他藏起来,别教他乱跑去。过两天,您给他写封介绍信什么的,教他到南边去。

秦伯仁 上南边干什么去?找个事情作?

秦二利 去革命!

秦伯仁 二利,你出去蹓蹓好不好?你的脑子有什么毛病吧?

秦二利 没有一点毛病!我爸爸赞成革命!

秦伯仁 他?三十年前,我讲维新,他把我赶出在外,民国元年我回来,他敬我有如神明。赶到袁世凯作皇帝,我失去了政治上的势力,他就又不理我了!

秦二利 这回可是真的!现在办实业的人都赞成革命。前几年,欧洲大战,大家都赚了钱。如今鬼子的势力又回来了,我们非内里打倒军阀,外边挡住洋鬼子不可!现在,南边的革命军不是打的很好吗?我爸爸是这么想:因为大章不是真革命党,所以军阀老总才敢欺负他;大章要是个真革命党,老总们也许倒不敢惹他了!

〔大章大模大样地走进来。

秦大章 哈喽,伯父!

秦二利 大章!

秦大章 又叫我大章!我叫约翰!约翰·秦!(看屋中)伯父,屋里怎么还这么十八世纪的样子?您看,在美国,十层二十层的洋楼,刚盖好,看着不合适,啪,拆了!从新盖!又看着不合适,啪,又拆了!

秦伯仁 大章,你出去,我这儿不招待洋奴!

秦大章 洋奴?您这是怎么说话呢?地道哥仑比亚的博士,一切的一切都合美国标准!

秦二利 大章,你的事怎样喽?还这么吊儿啷当的怎么行呢!

秦大章 没关系!我取出来一笔款,满口袋都是钱,明天就上上海!到了上海,舒舒服服那么一革命,一切都“O.K!”

秦二利 你偷偷地取了款?

秦大章 美国大富翁的儿女们都那么办!伯父,你给我开几封介绍信,到各处好找到关系!

秦伯仁 大章,二利,你们都请出,而且从此不要到这儿来!走啊,走!

秦大章 那也“O.K!”(往外走)

秦二利 等等!你偷了爸爸的钱!我不能放了你!

秦大章 分给你一点还不行?

秦二利 我告诉你,大章!

秦大章 约翰·秦!

秦二利 你就是败家子!

秦大章 二利,你的眼光如豆!你等着看,凭我的西装、雪茄、气度、学问,我到革命政府里随便捡也捡个外交总长!我看看大妈去,在这一家里,只有大妈是个文明人,会说半口儿英文。(下)

秦二利 大爷,您看见没有?

秦伯仁 看见了!我没的可说!你也走吧!

秦二利 您得想法子稳住他,别教他跑了,他偷了钱!

秦伯仁 我不是警察!

〔院中叫:“大哥!”

秦二利 哟,妈妈来了!(往外迎)妈!

秦赵氏 (上)你在这儿哪?二利!大哥!

秦伯仁 二妹妹,你好哇?

秦赵氏 好什么呀!我盼着一口气不来就死了,可是这口气儿就是不断!

秦二利 妈,您怎能这么说话呢?家里不缺您吃,不缺您穿,您干吗有福不享,瞎生气呢?

秦赵氏 二利,我来是跟你大爷谈谈心,不必你管吧!

秦二利 哥哥在这儿呢,您可看着他,别教他跑了!

秦赵氏 自从他打美国回来,他就没叫过我一声妈,我不管他的事!

秦二利 嘿!我赶紧找爸爸去!(下)

秦赵氏 大哥,有地方吧?我在这儿住几天。

秦伯仁 那行!有工夫咱们好说些陈谷子烂芝麻呀!

秦赵氏 大哥,您老是这么亲热,教人心眼里热乎!老太太死后啊,您就是一家之主啦!

秦伯仁 老哥儿们姐儿们的,怎能不亲热点呢?老二近来又出了什么花样?

秦赵氏 (楞了一会儿,掏出很重的一对金镯子来)您看吧,大哥!

秦伯仁 他给你的?

秦赵氏 从此我就打入冷宫了!

秦伯仁 他到底是又弄了一份儿家!

秦赵氏 我打听明白了,他在天津……所以拿这对镯子堵住我的嘴!

老舍的戏剧作品 第2篇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 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也就是说,与《茶馆》等老舍剧作一样,他们的创作也以北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人物群体的时候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得每个主体形象都十分鲜活,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变迁,进而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茶馆》等老舍著名剧作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作品所难十比拟的。“如果说老舍抗战期间的剧作中所表现出的京味特色还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现象引起足够关注的话,五十年代老舍的话剧则以数量多,社会反响大而第一次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刮起了‘老舍风’。老舍的京味话剧以它的高品位使京味话剧在发展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京味话剧也第一次有了公认的权威性的代表作家,京味话剧作为话剧的一种风格流派,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作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后来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老舍戏剧创作的独特意识(一)动机明确

他的写作动机是被一种明确而具体的社会功利目的鼓动起来的。对此,老舍丝毫不掩遮,不回避:“我急于写出作品,并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剧本这个形式适合我的要求。”这样的表现,把他的心急如焚的创作渴望和为了“劳动人民”看戏的创作动机,极其自然地熔铸在一起了。这个连接点就是“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简言之,就是“立竿见影”和“教育”。由此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特点。

(二)心急如焚

老舍在写于1959年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表述:“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没有写小说。为什么呢?首先是忙啊。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长的时间,我等不得,我急。”1这几句话,十分真实地袒露出他的创作心态,“我等不得,我急”,成为他创作驱动力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驱动力的牵引之下,老舍从原本是轻车熟路的创作轨道上转移下来,果断地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作路途。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显然,老舍的转向饱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然而由于这种情感因素来源于热爱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来源于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革命的赤诚之情,深厚之情,它又是植根于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烈的主动性,坚韧的持久性。老舍建国以后始于1950止于1966年的戏剧创作活动,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十六年间,他始终保持着“每七八个月生产一部”的写作速度,共计创作出二十三部戏剧作品。这确凿的数字,为老舍的“我等不得,我急”的创作心态,作了极富说服力的诠释。

1.老舍:《十年笔墨》

(三)满怀热情

老舍认为:即使对创作题材缺乏了解,但是只要有“热诚”,仍然可以进行创作。由此还可以再推进一步:素材的不足完全可以由“热诚”来弥补。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而《龙须沟》所取得的成绩给了老舍以莫大鼓舞,使他更坚信上面的结论,甚至把它归结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正是他的这种热情理论,促使他的创作毅力练就了坚韧的耐性,文学创作必须借助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才得以进行和完成,这是无需多说的常识。所以,作家的“热诚”“热情”,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舞台意识

前面说到小说和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两个独立分支,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老舍的创作着重点既然从小说转换到戏剧上,那么,他就不能不对剧本与小说各自独具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探究和把握。这两种样式对于接受者来说,小说专供读者阅读;剧本自然也可供读者阅读,但是更主要的却是通过舞台演出供观众观赏。由于老舍专心致力于剧本创作就是立足于让劳动人民看戏这个基点上,所以,写作剧本时,“舞台”仿佛是一座精神殿堂,一直耸立在他的创作意识之中。

(五)广纳意见

老舍写剧本的起因,常常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创作欲望,而是被友人劝说或者引导以后,萌生出写作动机。老舍认为:“这个剧本的写成,的确具有民主精神,大家的意见都包括了进去。”所以,老舍宣称:“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民主剧本”的称谓,显示了老舍是一位具有广泛的群众意识的剧作家。不过,群众意识的强化却导致了老舍主体意识的淡化。文学创作完全可以理解为

是饱含作家个性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创造行为。“个性”和“独特”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外化。所以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只宜增强,不宜减弱。从这个角度来透析,“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可以看作是老舍主体意识淡化的一个鲜明的印记。此外,老舍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并且受时局动荡所左右。

二、老舍戏剧独特艺术的体现

话剧《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面也最广。下面试图通过对《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一)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剧本集中表现的是矛盾冲突,如果把一出戏比作一幢房子,那么戏剧冲突就是房子的脊梁,他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作者正是通过舞台上的护矛盾冲突护,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传统的戏剧讲求开门见山式的揭示矛盾,紧凑发展矛盾并迅速推向高潮。例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届原》,都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依赖严密的组织结构达到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而老舍先生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达到出神入画的戏剧效果。

1.自然流露的尖锐矛盾

老舍曾自言: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我这里所说的“打架”换个词就是“戏眼”。戏无眼而不立,戏有眼则灵通。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戏剧冲突”.老舍的作品含蓄、朴素,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惜墨如金,展现人物冲突不着痕迹。这一点在《茶馆》第一慕中表现得相当精彩,也最能体现老舍戏剧的风格。

《茶馆》第一幕以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后的清末社会为背景,写年轻掌柜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中,宾客满座,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流氓忙着调解打架,乡妇卖自己的女儿,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耍完”,被清政府的暗探抓了起来。坐在角落的马五爷轻轻一声“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就制止了地痞的撒野,原

来他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皮条客刘麻子在说媒拉纤,要农夫康六以十两银子把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四十岁的庞太监为妻。最后,大幕在下棋茶客一句:“将,你完了!”中落下。

曹禺在他为《茶馆》演出本所写的序中说:“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慕时,我的心即评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张庚:《茶馆漫谈》,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变法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分钟的戏,也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厚重的时代托到观众面前。七十余人,上至宫中大太监,财大气粗实业家,下到普通百姓,城市贫民、地痞流氓、特务打手,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里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表现着各自的性格,却又处处透着时代的风云。从马五爷一句话镇住二德子可看出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强大。马五爷对常四爷的不屑,生动地表现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仰仗洋人所获得的威风.《茶馆》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全场最尖锐的一段矛盾冲突是“秦庞对阵”。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皇权,秦仲义代表新兴的资本家。“谭嗣同问斩”是两人斗嘴的核心。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斩后封建顽固派洋洋得意,民族资本家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满。一个是慈禧派的人,一个是维新派的人,两人斗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从侧面写出百日维新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及最后结局庞太监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语带杀机,而秦仲义的“我早就知道”轻轻拨掉了对方递来的千斤重负。短短几句对话,表面上秦仲义对庞太监毕恭毕敬,但正如庞太监所言“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家生气勃勃,骄傲自负,而封建皇权虽大权仍握,但己日暮西山。颇具讥讽性的是老舍将康六卖女儿作为表现后党“胜利”的情节。一个老太监买一个十五岁的姑娘做媳妇,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段情节更形象说明晚清政府的黑暗、残酷和愚不可及。

2.逼真再现生活,深刻的现实矛盾

老舍的又一部力作《龙须沟》为我们展现了北京一条臭水沟解放前后的巨变。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写解放前的龙须沟,小杂院里的四户人家生活凄惨赵老头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依靠邻里,挣扎度日;人力车夫丁四受兵痞的气,挣不到

钱,整天灌“猫尿”。程娘子靠摆烟摊养活“疯”丈夫,竟还耍遭流氓恶霸的欺侮。王大妈母女以焊镜子和做针线活勉强过活。到这里,作者为我们正面描写了龙须沟给民众生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赵老头年年夏天发疟子。每逢下雨,道路精湿烂滑,中摆摊子的摆不出去,卖力气的出不去尸,人们就得“瞪着眼挨饿”,而且“臭水往屋里跑,把什么东西都淹了”。丁四出外拉车,因为路滑经常“泡’在外面回不了家。程疯子说:”我这里,没毛病,臭沟熏得我不爱动”臭沟还”熏”跑了王大妈的大女儿,”熏”得丁四”工作不大起劲”,”熏”得二春整日想离开龙须沟,嫁到外面去。臭沟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反动政府不仅不闻不问,还向龙须沟的居民征收”卫生捐”。第一幕的结尾是小妞子为了给小金鱼儿弄水草,让臭沟给淹死了。至此,人与中沟中尖锐的矛盾摆在观众面前,舞台上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但就像一针针戳进了反动政府溃烂的心脏。透射了人与”官”的矛盾,人与”反动政府”的矛盾,矛盾越尖锐,就越充分显示出第二、三幕解放后人民政府及时修沟的重大意义。通过“沟”的变化,写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二)横断连缀式的剧情结构 1.地点的高度集中,时间的高度分散

老舍最重要的两部作品《茶馆》和《龙须沟》都没有完整的情节,都是以地点作为剧名,所有的情节也都在“茶馆”和“龙须沟”中发生,两出戏都是三幕,同样截取不同的时代为背景,《茶馆》表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抗战胜利三个历史时期,横跨半个世纪。《龙须沟》表现的是解放前后几年中发生的故事。

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要在两个小时内,方寸之中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已然很难,而像上述两剧在同一个地点内,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人物命运,时代风云则难上加难。对于《茶馆》的结构,历来有“展览式”、“卷轴式”、”蜡像馆式”、“剪影式”等多种提法,虽提法不同,但都肯定老舍采用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慕内部也以许多小的戏剧冲突连缀.全剧人物出场更达到了七十余人,这些人物的命运又暗示着时代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他们在茶馆里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偶尔碰撞产生冲突,也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矛盾,也和茶馆最终的没落产生不了直接联系。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但老舍以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小说家驾驭时空的本领,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同时又为这七十余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三教九流生存状态的聚集场所一裕泰茶馆,使这些本来没有联系的各色人等,因为茶馆这个地方而交汇在一起,展现被社会操纵的各自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2.弱化情节为人物服务.看了《茶馆》让人觉得他是戏,又不像“戏”,传统的戏剧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集中,不光得开门见山式地揭示中心矛盾,还耍有连贯的剧情,通过正反面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将全剧推向高潮.而在《茶馆》中看不到一段完整的情节,前后幕间没有直接联系。他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甚至这些人物身上都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舍对于他的剧中人物既同情也作了无奈的批判。曾经有人建议老舍用康顺子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作为全剧主线,结果被老舍否定了,因为那样写虽然故事性强了,但“我的葬送三个小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以垮台了。”

(三)形散神聚的人物描写

老舍是以小说起家,他开始写剧本时已经40岁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占大部分的是小说,而非戏剧。小说家善于描写人物,老舍的文字功底尤其好,因而老舍的戏剧是以人物和语言取胜,而并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他塑造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便让读者和观众印象深刻,这也是老舍自称为“写家”的高人之处。

老舍善写人,最善于描写老北京性格各异的市民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反映现实、表现主题。他不是因“事”铺排,而是随“人”赋形,以人物带故事,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1.以“人第一”的人物塑造

老舍自己认为:《龙须沟》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老舍:《<龙须沟>的人物》,《老舍的话剧艺术》)这体现了老舍“人第一”的戏剧观,也是本剧的优点和艺术特色。

程疯子是该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旧社会中丧失了人的地位和尊严,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城市底层人民的典型。他“原是相当好的曲艺艺人”,由于不事权贵和不服恶霸,丢了饭碗沦落龙须沟,靠娘子摆烟摊过活。他虽穷困,却梦想还有再次登台的那天。他选择忍气吞声、装疯卖傻逃避现实。虽然被人称为疯子,却是小杂院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怀着真诚的向往。在他被流氓毒打之后有一段台词:“我是好人,二姑娘,好人要是没力气啊,就成了受气包儿!打人是不对的,老老实实地挨打也不对!可是,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挨打„„哼,我不想作事吗?老教娘子一个人去受累,成什么话呢!”足见疯子是清醒的,他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他“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势力的人”丢了卖艺的饭碗,他不能养家糊口,愧对家庭,面对流氓的欺侮他无力反抗,只能忍受毒打来保护妻子。

《龙须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全凭不多的几个人物支撑全剧。不同时期的生活断面是全剧的纬线,人物是此剧的经线,纵向发展的线性结构和横向展示的面性结构交织融合,形成了一幅龙须沟新旧变化的立体图。

2.生动的人物来自生活的升华

老舍的戏剧很少有解放初期主流戏剧教条式、口号式的情节描写,也没有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因而在当时的戏剧舞台上,老舍的作品并未被融入主流行列。老舍对戏剧情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建立在他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分析和体验上的。

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守卫皇城的士兵,在八国联军入侵保卫皇城之战中捐躯。从此后他与母亲艰难度日,他生活在北京底层市民聚居的大杂院中,这就为日后创作《龙须沟》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养料。正因为老舍对剧中的人物和生活烂熟于心,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并且感染读者和观众。就像本剧导演焦菊隐说的:《龙须沟》“没有庸俗的套数,没有冗长的描写,没有口号式的对话,没有神出鬼没的布局——所有的,只是一片生活,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感情。”[2]

《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原型在老北京到处可见,老舍善于观察并把他们提升为艺术形象。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

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2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去写《茶馆》。” [3] 3.对底层市民的同情与批判

《龙须沟》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活在臭水沟边上的劳动人民有情有义,苦中作乐的生动画卷。二嘎子为徐六看鱼摊,因为妹妹小妞“没有个玩艺儿”就拿了两条金鱼回家,丁四嫂要打二嘎子。程疯子脱下长衫要嘎子去换金鱼。二春赶忙让疯子穿上大褂,拿出两张票子,让给徐六送去。这些诚实善良、侠肝义胆的受苦穷人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老舍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最擅长描写骨子里透着小农意识的老北京市民形象。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声望,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人类普遍存在人性弱点,一方面对底层市民悲惨生存状态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消极应对生活的批判。《茶馆》中的王利发就是老舍即同情又批判的典型小市民形象,他精明能干,懂得以“改良”来应对时代变迁,是在夹缝中求生的一类小人物,同时他又胆小怕事,不敢惹麻烦,对于穷人也相当冷漠,象这样的小人物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能够找到生活原形的。

三、极富韵味的语言艺术

戏剧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因而,“台词”在戏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舍曾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精彩的对话也正是老舍剧作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生动体现。

(一)简洁、洗炼、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他的目的能够在舞台上展现人物,而不仅仅成为案头文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话。老舍的文字功力尤其深厚,看似大白话,实际上极端考究,不仅轻描淡写,出神入化,而且音韵和谐,极富舞台表现性。《龙须沟》中第一个出场的是丁四嫂,她与小妞子就讲了三句话,一个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四嫂一边递给妞子一盆水,一边说:“你要是眼 2.《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

睛不瞧着地,摔了盆,看我不好好揍你一顿!”小妞不服:“你怎么不管哥哥呢?他一清早就溜出去,什么事也不管!”四嫂说:“他?你等着,等他回来,我不揍扁了他才怪!”小妞说起丁四不回家。四嫂恨恨地说:“甭提他!他回来,我要不跟他拼命,我改姓!”。这些家长里短的气话,被老舍写来丝毫不贬低人物,反使得丁四嫂“嘴硬心软”的人物形象触手可及。

(二)口语化的对白,由极俗到极雅

老舍的戏剧在解放之初的北京并未被纳入主流戏剧的行列。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大胆创新,把重点放在写人,放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上,而不是正面表现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他的对白相当直白,没有当时流行的装腔作势的文艺腔,全是生活化的口语。《龙须沟》完全是北京底层市民翻身做主,真实生活的写照。即便像《茶馆》这样重大的历史体裁,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老舍的可贵正在于他把俗文化带入高雅话剧的艺术的领域。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看懂他的戏,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她也一定能在老舍的戏中找到她的生活。《茶馆》第三幕中有一句台词“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白得不能再白,俗极了,一旦表现在台上,那种人生的失落感、沧桑感跃然于斯,令人抛洒热泪。焦菊隐导演曾要求《茶馆》剧组的演员们不能改动剧本中人物对话一个字,因为老舍的戏剧语言是活的。

(三)以幽默写辛酸,突显悲剧意义

什么是悲剧?在老舍平生惟一一篇专论悲剧的文章《论悲剧》中,他认为悲剧是“描写人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他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戏剧的艺术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完全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内在悲剧精神。《茶馆》绝对是一出悲剧,但全剧除了康六卖女之外,找不到哭哭啼啼的关节,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却是风趣幽默,充满机智与讽刺的语言。

《茶馆》第三幕理应相当悲惨,王利发一生信奉“改良”,到头来茶馆被逼交出,断了生计。秦仲义的财产被视为逆产,全部没收。常四爷卖花生米,日子越过越穷。三个老人为自己将来的死做祭奠,抛撒纸钱为自己送葬。但剧中人在这里却表现得非常平静,偶尔有几句悲从中来的感叹,也是自嘲式的。王利发对着秦、常二人说:“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

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也许是中国文人天生悲天悯人的一副柔肠,中国的文学作品历来比较沉重。而中国人向来不太懂幽默和自嘲,甚至将幽默与油腔滑调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中国的文化严肃有余。浏览我们的戏剧舞台上更是一片悲声,似乎只有歇斯底里的大段咏叹,取得台上台下同悲的效果,才能达到作者关注人生的目的。而老舍恰恰具有一根与生俱来的幽默神经,再加上他多年海外漂泊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在幽默中又带着智慧。他使中国人明白悲剧还可以换一种写法,哭哭啼啼、声嘶力竭未必能引起读者与观众的共鸣。而放下身段从生活出发,找到与读者和观众契合点,即使是家常理短的生活画面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四)民族化的艺术表现手段

1、“京味”话剧的创立

话剧是产于西洋是舶来品,外国戏剧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外优秀戏剧的精华固然为中国话剧提供了养料,但过多的摹仿桎梏了中国戏剧形成自身流派。在这一点上老舍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力下了汗马功劳。

老舍话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看”。从他的创作经历来看,他的作品几乎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人物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现在一提京派戏剧就想到北京人艺,但不可否认的是京派戏剧的源头在老舍。老舍不光是北京人艺的创立者之一,同是也打造了“中国式”话剧的风格。

2、传统曲艺与戏剧的融合

老舍对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颇有研究,京剧表演的舞台调度讲求以虚当实,删繁就简,一切都是为了突出舞台中心的演员表演。所以我们看到《茶馆》中的人物带有戏曲化的程式,这固然有导演二度创作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老舍先生的剧本打通了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老舍的话剧不断被改编为京剧和各地方戏曲的原因之一。

《茶馆》和《龙须沟》中都用到了一种曲艺形式——数来宝。这是北京民间艺人惯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老舍很善于将它融入剧情。《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就是一个曲艺演员。用民间艺人做主角在老舍的作品中程疯子并不是第一个,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曲剧《方珍珠》都是以北京曲艺演员的命运为主线的,由此可见老舍对传统曲艺的热爱。程疯子一上场就是几段数来宝:“叫四嫂,别去拚,一日夫妻百日恩!”他对程娘子说“叫娘子,劳您驾,也给我带个烧饼这么大。”“丁四嫂,你很忙,侍候病人我在行!”一个生动的落魄艺人形象立在舞台上了。全剧的最后也是程疯子的一段数来宝:“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修了沟,又修路,好教咱们挺着腰板儿迈大步;迈大步,笑嘻嘻,劳动人民努力又心齐。齐努力,多作工,国泰民安享太平!”虽然是说教,可是借数来宝的形式表现,也让人愉悦。

在《茶馆》幕与幕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唱数来宝的傻杨,他即是全剧中的一个人物,又是一个旁观者、见证人,从他的口中唱出时代风云和裕泰茶馆的兴衰荣辱。第一幕有一段:“文武官,有一宝,见着洋人赶快跑。外国货,堆成山,外带贩卖鸦片烟。最苦是,乡村汉,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官人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讲维新,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件事,闹得凶,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她要杀,她要砍,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这些事,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独特的创作意识和生活经历形成了老舍先生戏剧上的独特艺术特色。他的戏剧取材大多源于身边的生活,现实矛盾的自然流露,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鲜明,语言的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戏剧结构的紧凑自然,这些都离不开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独特创作意识,他的创作热情、舞台意识、广纳意见和明确的创作动机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艺术特点。这也奠定了老舍先生成为“人民艺术家”的基础,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

老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光就解放后所写戏剧而言,就有京剧《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曲剧《柳树井》,话剧《方珍珠》、《女店员》、《西望长安》、《全家福》、《青年突击队》、《红大院》等等。这些戏有原创也有改编,其中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挂帅不成熟的作品,尤其是《红大院》,宣扬了一些“大跃进”的虚夸不实的错误思想。但从老舍的整体艺术风格来看,这也证明了他自己所说的:“写作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发,表达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主题思想时,他的风格就得到保持和发展,作品就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反之,风格就会受到破坏,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就会被削弱。”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戏剧不是要印出来给人念的,而是要在舞台上给人们看生命的真实。”因此,戏剧是文艺中最难的。老舍非常折服于古希腊的悲剧艺术。他曾说:“假若希腊悲剧是鹤唳高天的东西,我自己的习作可仍然是爬伏在地上的。”纵观老舍的一生也是一出纯粹的悲剧,当他满怀对新中国的崇敬之心回到祖国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将来自己会以如此悲凉绝决的方式离开人世;当他写下《茶馆》中那剧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会默吟着这句台词走向人生的终点,以此来保全自己一颗高贵的灵魂。所幸的是老舍留下了《茶馆》和《龙须沟》等一批优秀的剧作,《茶馆》更是成了北京人艺的传世之作,这两部作品也使老舍成为现代京味话剧第一人。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老舍“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老舍以其幽默细腻的笔锋描写了群众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参考文献:

[1] 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老舍.写与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3」老舍.出口成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 陈国恩:《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5」克莹,李颖主编.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6] 于是之:《<茶馆>的第一幕》,《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7」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王行之主编.老舍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9]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老舍:老舍论剧[M],中国戏剧出版杜,1981年12月版 [11]《戏剧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老舍的戏剧作品 第3篇

作为一种语用策略, 话语角色转换经常被日常交际者应用于言语交际活动中, 以适应各种实际交际的需要, 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转换现象在戏剧中也较常见。戏剧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中的人物主要通过使用语言来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内在思想, 从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J.Thomas、俞东明等国内外学者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理论为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借助他们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 结合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来分析并探讨话语角色转换这一种语用策略, 揭示出转换背后说话者的性格、心理特征, 从而就话语角色转换理论对戏剧人物刻画的重要性作进一步阐释, 从实证方面论证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对于分析戏剧语言的适用性, 以期对语用学理论在戏剧研究方面的价值的实证研究有所帮助。

2. 话语角色类型与转换

2.1 话语角色类型

话语角色与社会角色往往被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应区分两者不同之处。社会角色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话语角色指的是参与交际的任何一方与话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研究和区分交际的某一方是在发出信息, 接受信息, 还是代表某一方在传递信息。[1]19话语角色类型正是以此为依据分成了两大类:谈话的生产者和谈话的接受者。[1]19谈话的生产者是生产话语信息的交际者, 而谈话的接受者是接受话语信息的交际者。下面笔者将对这两种形式的话语角色作进一步阐释。

2.1.1 谈话的生产者

J Thomas依据谈话生产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所负责任的大小程度将该大类话语角色类型细分为五种具体的话语角色:说话者、作者、传递者, 代言人和传声筒。[1]19

说话者一般指言语交际中正在说话的人, 他所说的话完全代表自己的意愿, 因此必须对产出的信息负全部责任。作者是隐藏在话语信息后面不直接说话的话语信息生产者。传声筒是按原话传达话语信息的某个人, 对所传递的信息不负任何责任。传递者指的是自己决定来传递某一话语信息的人, 他对所传递的信息所产生的后果付一定的责任。代言者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一员或代表, 他对传递的信息需负一定的责任。根据所生产的信息是否代表自身的意愿, 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被称为直接生产者, 而把传递者、代言者和传声筒称为间接生产者。

2.1.2. 谈话的接受者

同谈话的产出者一样, 根据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谈话的接受者被划分为四个具体的话语角色:受话者、旁听者或观众、旁观者或无意中听到者和窃听者。

受话者是言语行为的直接对象, 因此, 他是接受型话语角色中最重要的,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事实受话者”和“形式受话者”。[6]334观众只能以类如鼓掌等特殊的形式参与言语交际。旁观者是因为有意或无意在谈话现场而被卷入到言语交际中来, 无意听到者是因为处于话语信息的可及范围内而无意识地接收到话语信息, 而偷听者因为某种缘故有意识地进入话语信息的可及范围而接收到话语信息。[9]89

2.2. 话语角色转换

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 交际者所扮演的话语角色处于不断变化中。人们会经常转换自己所行使的话语角色:说话人既会在谈话的产生者范围内转换自己的话语角色, 也会在谈话接受者范围内转换听话人的话语角色。而听话人既可以作为谈话接受者转换自己的话语角色, 也可以转换成谈话生产者话语角色而成为说话人。话语角色转换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话语角色而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 由于不同的话语角色在交际中的不同功能赋予交际者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话语角色的转换往往意味着责任、义务的变更。

3. 话语角色转换与戏剧人物刻画

同现实言语交际一样, 戏剧中人物也会经常转换话语角色, 其背后往往透露出交际者隐匿的内在意图。转换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谈话者转换自身的话语角色, 另一种是谈话者转换受话者的话语角色, 除此以外也有受话者转换自身话语角色的现象。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老舍的《茶馆》, 就话语角色转换对戏剧人物刻画的重要性予以分析说明。

3.1. 说话人转换自身的话语角色

根据需要, 话语生产者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抉择一个适切的话语角色, 在直接生产者和间接生产者之间任意转换。由于角色转换与信息本身的性质有关, 每一种选择其信息度都不一样, 都体现出对其负责任的程度, 因此, 对于同样的信息, 说话者在选择不同的话语角色的同时自身承担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下文中笔者将以《茶馆》中的对话为例, 围绕较为常见的几种转换现象探讨话语角色转换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内在动机, 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3.1.1. 从“传声筒”或“代言者”向“说话者”转换

作为最常见的话语转换现象, 由传声筒或代言者向说话者转换也被称为顺向转换。当话语生产者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有把握时, 或是当话语生产者地位较高, 在交流情境中有绝对主导权时, 就会倾向于采用说话者的角色身份。另外, 当说话人决心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意图时, 也常会发生顺向转换, 以增加话语的言外力量, 避免语用模糊的产生。以下对话就体现了这种功能:

例1: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 谭嗣同问斩!告诉您, 谁敢改祖宗的章程, 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2]

这段话中庞太监将自己的话语角色从传递者转向说话者, 改了祖宗的章程就要掉脑袋, 那是朝廷的规矩和做法。庞太监直接用“我告诉您”的说话者角色身份发话, 表明了庞太监维护旧封建王朝的统治、反对革新的坚定立场, 从而展现了迂腐守旧、顽固不化的宫廷太监的形象。

3.1.2. 从“说话者”向“传声筒”或“代言者”转换

从说话者向传声筒或代言者转换也被称为逆向转换, 很多时候这一话语角色转换在交际中的作用是帮助交际者逃避对某一言语行为的责任, 特别是当该行为有损于对方面子的时候。另外, 这一转换也能帮助说话人借用别人的名义来证明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的或是有权威性的。请看以下例子:

例2:

庞太监:您聪明, 二爷, 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 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 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听说呀, 好些财主都讲维新![2]14

庞太监把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的信息传递了出来, 以此证明秦仲义有钱。而接下来他又一次以传递者的身份, 把好些财主都将维新的事在秦仲义面前提及, 既起到了威胁警告的作用, 意在他知道秦二爷也讲维新, 让他好自为之,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面子保全论原则, 不至于使两个人撕破脸皮、矛盾激化。庞太监此时含沙射影, 他使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形象地刻画了庞太监这一老奸巨猾的人物形象。

3.2. 说话人转换他人的话语角色

当言语交际活动涉及三个人以上时, 说话人有时也会转换谈话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例如, 说话人表面上是在对某一个人讲话, 本意却是让在场的第三者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采用这一“声东击西”的语用策略间接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其背后有着极其微妙的隐含意义。同时, 转换他人的话语角色往往需要高超的技巧, 当戏剧人物出于某种内在动机转换听话人话语角色时, 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在转换中得以展现, 或聪明机智, 或狡猾奸诈, 都给读者 (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1. 从“真正的”受话者转换为“表面的”受话者

当谈话生产者将“真正的”受话者转换成“表面”的受话者时, 他的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转换体现出说话者复杂的内心思想及巧妙的说话技巧, 有时他为了保全面子, 用含蓄的方法表达出不便直接表达的话语, 有时却为了增强攻击性, 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而有时候也为了某个突发情境变换受话者角色, 以适应情境所需。例如:

例3:小刘麻子:小花, 教员罢课, 你住姥姥家去呀?

王小花:对啦!

王利发: (假意地) 媳妇, 早点回来!

周秀花:爸, 我们住两天就回来![2]59

这段对白发生在王利发与儿媳、孙女告别之际。离别的当儿被小刘麻子撞见了, 王利发当即把儿媳与孙女的“真正的”受话者身份转换为“形式上”的受话者, 对她俩说的话都是顺着小刘麻子误以为小花她们去姥姥家的意思说给小刘麻子听的, 而她媳妇的回话亦是如此, 王利发也只是“形式上”的受话者, 小刘麻子才是“事实上”的受话者, 深刻展现出了王利发及其媳妇灵活机智、善于随机应变的人物形象。

3.2.2. 从“表面的”受话者转换为“真正的”受话者

当说话者将“表面的”受话者转换为“事实上”的受话者时, 表明说话者意欲向对方清楚地, 而不是以隐含着的、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期待对方领会自己的意图, 同时也给予对方以一定回话权。例如:

例4:

王利发: (过来) 常四爷, 您是积德行好, 赏给她们面吃!可是, 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 太对了!谁也管不了! (对秦仲义) 二爷, 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 二爷, 我看哪, 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 完不完, 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王利发的一番话是顺着秦仲义的意思说给常四爷听的, 常四爷领会到这是秦仲义的观点后把松二爷当做表面的受话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此时秦仲义领会了常四爷的意思而进行了回话, 一番对话展现了他们在对待挨饿的母女的事件上的不同态度, 以此上升到对整个大清国现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 常四爷觉得应从小事做起, 关心百姓疾苦, 而秦仲义却奉行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

3.3. 其它形式的转换

除了以上两种较为常见的话语角色转换, 其他形式的转换尽管不多, 但是也能在戏剧的对白中发生, 以此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或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

例5:

庞四奶奶:啊!龙袍都做好啦, 就快在西山登基!

康顺子:在西山?

小唐铁嘴:老太太, 西山一带有八路军。庞四爷在那一带登基, 消灭八路, 南京能够不愿意吗?

庞四奶奶:四爷呀都好, 近来可是有点贪酒好色。他已经弄了好几个小老婆!

小唐铁嘴:娘娘,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可有书可查呀![2]50

这段话中分明是庞四奶奶找康顺子谈话, 作为旁观者的小唐铁嘴却在忙着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他首先把自己从旁观者转换成说话者, 站在庞四奶奶的立场向康顺子作解释。而接下来由于康顺子对庞四奶奶爱理不理, 他又立即把自己转换成了受话者, 代替康顺子以受话者的角色身份回了话, 帮庞四奶奶接了腔, 让庞四奶奶继续把话说下去, 从而帮衬她表明意图, 达到目的。小唐铁嘴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眼前。

4. 结论

话语角色的转换巧妙与否, 不仅表现出一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 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交际水平和性格特征。而借助对人物话语角色的转换的分析, 则更能清晰的挖掘出引起角色选择和转换背后潜存的意识因素, 从而得以发现剧作者通过转换人物的话语角色, 所要反映出的交际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交际水平和性格特征。对《茶馆》部分戏剧人物对话的话语角色转换的实例分析, 除了让读者或观众更强烈的感受到戏剧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外, 也让他们更感性的认识到了人物话语角色转换与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的获得, 不但可以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深广内涵, 也能够起到推进戏剧艺术创作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话语角色转换现象在戏剧作品中比较常见, 作为一种语用策略, 戏剧中人物使用话语角色转换进行交际体现了该人物一定的心理活动与内在思想, 因而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得以体现。笔者将结合老舍《茶馆》中的对白, 阐释话语角色转换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剖析人物, 把握人物形象, 从而对戏剧人物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话语角色,转换,戏剧,人物刻画

参考文献

[1]俞东明, 话语角色类型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转换.[J]外国语, 1996 (1) :19-22

[2]老舍, 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俞东明, 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4]俞东明, 戏剧文体与戏剧文体学.[J].浙江大学学报, 1996 (1) :100-103

[5]俞东明, 左进, 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与戏剧人物刻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5) :379-384

[6]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侯涛, 文学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 2011 (32) :16-19

[8]侯涛, 俞东明, 戏剧话语:语用建构和文体认知--基于《雷雨》的研究之一.[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115-123

[9]刘承宇, 话语角色冲突与转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19) :89-91

[10]Herman V.Dramatic Discourse.[M].London:Routledge, 1995

[11]Yu Dongming, Style in Drama Towards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ramatic Texts.[D].Shanghai:SISU, 1999

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风格 第4篇

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技巧;思想内涵;喜剧意味

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在其他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语言幽默的作品,但老舍先生的作品幽默感有着他独立的写作特点,和他独立的语言风格,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的是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挣扎在生活边缘的小人物形象的描写,老舍先生的文章更贴近当时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特点突出,写作手法生动,朴素,和读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在一个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采用比喻的描写手法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巧用比喻的描写手法,把在表面上看来丝毫没有联系的人物,事件,通过比喻的描写,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更快的进入故事中,一起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笔下的比喻描写手法,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老舍先生文中的比喻显浅易懂,很容易让人理解,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老舍先生的比喻描写手法在每一个地方都用的很恰当,很有新意 。比喻的描写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更形象。平民的生活本就简单,单调,一日重复一日,但经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的人物,场景,虽然也是一样的平凡,但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比喻,使人物形象顿时鲜明起来,场景更加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一步的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特点表现更深刻,是读者读起来更自然。老舍先生运用比喻使文章更精彩,艺术效果更好,使人物形象更传神,更立体化。在每一片文章中,都要用到各种描写手法,这样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艺术性,使读者能尽快的进入到人物故事当中去,随着人物的故事发展,一步一步深入故事内部。

二、书面语和大白话相结合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描写,很多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在描写手法上,语言都比较朴素,显浅易懂,书面化的描写往往达不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效果。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论写什么,都要信赖大白话,即使要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先生文中所引用的白话描写,使人物更接近现实生活,每个人物都能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在文章中运用白话的描写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朴素的描写一样能达到好的传达思想的效果,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得懂,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主要原因。

三、对人物外表,个性特点的详细描写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外表描写上,往往都很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生活改变人们的伟大力量,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人物影子的存在,通过老舍先生的描写,平凡的人变得不再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描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对人物性格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态度,透过小人物反映了整个社会现状。

四、引用各种语言的落差,增强文章的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文章,涉及到了各行各业人物的描写,这样在语言方面就有很突出的表现,运用语言夸张的描写,把人物推上了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幽默效果;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喻的描写,把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老舍先生的作品由着他本身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上,敢于运用各种形态的语言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前后落差描写,增加了故事人物的形象,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五、与人物身份地位相符的语言艺术描写

前面说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当中,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具有自身的人物特点,老舍先生深入生活,结合不同人物形象,安排了与其相符的语言风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体现出了幽默感。世界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物外表,语言表达方式,心理变化等方面。

幽默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幽默小说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上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语言上独具特色,虽然都是一样的小人物,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虽然讲述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又透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平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变得活泼起来,富有生命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一面。老舍先生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卫国.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4.

[2]李春林.《活着》对中国式生存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

老舍的戏剧《西望长安》序幕 第5篇

人物介绍

栗晚成——男,二十五到二十九岁,“党员”、“英雄”、“干部”。

荆友忠——男,十九到二十三岁,青年干部。程二立——男,十四到十八岁,农民。平亦奇——男,二十七到三十一岁,西北农林学院的干部。杨柱国——男,二十九到三十三岁,西北农林学院的党支书,后调任农业技术研究所主任。

林大嫂——女,三十多岁,林树桐的妻,家庭妇女。林树桐——男,四十岁左右,中南区农林部的.科长,后调任中央农林部的人事处处长。

达玉琴——女,二十四到二十七岁,女干部。卜希霖——男,五十岁左右,中南区农林部的科长,后任中央农林部司长。

马昭——男,四十多岁,中南区农林部人事处处长,后任中央农林部办公厅主任。

金丹——女,二十多岁,记者。

冯福庭——男,三十多岁,勤务员。

老舍的戏剧《西望长安》第二幕 第6篇

第二幕

时间 一九五二年春天,星期日下午。

地 点 汉口,农业技术研究所的宿舍里。

人 物

栗晚成 林大嫂

卜希霖

林树桐 达玉琴

马 昭 金 丹

〔幕启:栗晚成的宿室。他现在是中南区农林部的农业技术研究所的秘书主任。屋里的桌椅等等是合乎秘书主任的身分的,不太讲究,也才太简陋。它们不过是普通的中等的写字台、方桌、小书架、椅子、独睡的小铁床、茶壶、茶碗和暖水瓶……而已。可是,这是栗晚成的宿室。这就大有文章了。这些东西好象极乐意、极骄傲为他服务,都发出一些不易从这种普通东西看到的光彩。它们的地位是那么合适,使这间不大的屋子看起来十分宽敞。它们都是那么干净,令人几乎不敢去动一动,很怕把它们弄脏了一点点。

在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些绝对是属于栗晚成的小物件。例如:墙上挂着的那张大相片——栗晚成自己的半身相片。在小床的上面,挂着一件深蓝色的运动衣,前襟上用白线横着织成“战斗英雄”四个大字。在写字台上放着一本纪念册,假若我们掀开看看,里边不但有许多名人的签字,而且夹着几小条剪报,都是歌颂他的功绩的记载。这些小物件都有力地说明这间屋子的主人是谁——栗晚成,志愿军的“战斗英雄”。

〔空场。我们正切盼看一看这位“英雄”,“英雄”就进来了。现在他走路的声势更大了:他已架上两根拐子,发出咚咚的响声。他的脸上添了点肉,比以前胖了一点,可是脸上还是那么苍白。因为自信心更高了,所以他的气度比以前更大方些,而且不象以前那么忧郁了。他是含笑进来的。他的军装也不象从前那么破旧了,胸前的徽章加多了。进了门,他立定,看看屋里,笑容逐渐扩大,似乎相当满意这个环境。然后,他把拐子轻轻地放在屋角,走了几步,走的并不比架着拐子的时候吃力。然后,他拿起暖水瓶。迟疑了一下,又轻轻地把它放下,似乎宁可忍着口渴,也不愿轻易挪动已经摆好了的小器皿。他走到床前,坐下,从衣袋里掏出个解放军的符号来,翻过来调过去地细看。然后,他从床下拉出一只小皮箱,从箱中拿出一个小本,在小本上写了几个字。急将小本放回,推回箱子。然后,又坐在床沿上发愣,笑容不见了,心中好象很不安。〔林大嫂,一位家庭妇女,并没敲门,气冲冲地拉开门就走进来。

林大嫂 你刚才上我们屋里去啦?

栗晚成 (来不及收起符号,心中既不痛快,又有点看不起林大嫂)是啊,大嫂!你们都没在家!

林大嫂 我们要是在家,还丢不了东西呢?

栗晚成 (立起)丢了东西?(含怒地)难道你把我看成了一个小偷吗?大嫂,你应当知道我是志愿军战斗英雄,现任中南农林部农业技术研究所的秘书主任!林大嫂 你先不用背你的官衔,你拿着的是什么?

栗晚成 符……符号!

林大嫂 谁的?

栗晚成 你的爱人的!

林大嫂 你干什么拿来呢?

栗晚成 我……我……我借用用!

林大嫂 我的爱人是转业军人,你也是。他有符号,你怎么没有?我告诉他好几回了,把军衣、军帽收起来,他不听。他老把它们挂在墙上,好随时地觉得光荣。就偏偏遇见你这么个人,把别人的纪念品也随便拿了走!你自己的呢?我问你!

栗晚成 大嫂,你问的是我自己的符号吗?(想办法)林大嫂 啊!

栗晚成 大嫂,你听着!(急掀裤角)看!在朝鲜战场东线上,雪有三尺多深,我指挥一个连队,跟敌人苦战了七天七夜。首先,我的腿受了伤,我好歹包扎了一下,不退!我一退,就必定影响全局。(放下裤角,急掀起上衣,露出腹部)看!有一天,刚刚天亮,敌人反扑,打白刃战。两个塔似的.美国兵一齐扑过我来,两把刺刀同时刺到这里,我连眼也没眨巴一下,拍,拍,两手,两个“塔”全倒下去。我扯下军衣的袖子,自己包扎了一下,继续前进!我爬、滚、跑、跳,帽子丢了,衣裳碎成一条条的,可是继续前进,象一只受了伤的猛虎!我满身是雪,是泥,是鲜血,可是不退!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我已经发下誓:至死不下战场!可是,敌人放了毒气,一种发酸又带着点甜味的气体!我昏迷过去。从那以后,我……我……我说话就不方便了,越着急越结巴,毛病就在这里!(急指脖子)事后听护士们告诉我,他们往下撕我的衣裳,就撕了一个多钟头,衣裳全教血给糊在身上了!大嫂,你问我的符号哪里去了,哼,我连自己的命在哪里也不知道啊!

林大嫂 (仍理直气壮)你不用花言巧语地乱吹腾,你太爱吹腾了。我看你不地道,就是不地道!我的爱人从前也是军人,他就不象你这么吹腾自己!

栗晚成 他……他没立过我这样的功劳,想吹也没的可吹呀!林大嫂 他没的可吹,可他不偷东西!

栗晚成 (实在压不住气了,嚷)大嫂,你这是污辱我!污——辱——我!

〔卜希霖科长跑进来。他将近五十岁,身子又高又大又壮。他的心地极好,即使受了坏人的欺骗也不着急、闹气。

卜希霖 怎么啦?不好好地过个星期日,这么大喊大闹的干什么呢?算了!算了!哈哈!

林大嫂 卜科长,问清楚了再劝,不应当不问青红皂白就说算了,算了!

卜希霖 甭管是怎么一回事,老栗,你不该跟大嫂发脾气。在新社会里,对于妇女,我们要特别尊敬!你是个英雄,必须格外注意这个!

林大嫂 是嘛,我看他是年轻轻的就作了秘书主任,有点忘了东西南北。

〔林树桐,林大嫂的爱人,走进来。他四十岁左右,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相当的能干、和蔼,对培养青年干部颇有热情。

林树桐 什么事呀,这么乱喊乱叫的?林大嫂 你问他吧!(指栗晚成)

林树桐 (对林大嫂)你不要轻易这么发脾气好不好?这是宿舍,别一家子说话,八家子都得听见!

栗晚成 (想起来谦虚)林科长,大嫂有理,是我不对!我忘了军人对妇女的尊敬!我年轻……

卜希霖 老栗,这就对了!事事都要学习,我们才能随时进步!

栗晚成 (愧悔)林科长,明天我跟少先队一同照相,借你这个符号用一用。

林大嫂 借用用无所不可,你不该乘我们不在屋里,自己就动手拿来!

林树桐 老栗,你用吧!用完可得还给我,那是相当宝贵的纪念品。

栗晚成 用完一定奉还!大嫂,我刚才的态度不对,你……你……

林树桐 (对栗晚成)没关系!(对林大嫂)你呀得这么想:他年轻,他立过特等功,他有文化,你上哪里找这样的干部去?咱们大家都得格外帮助他,格外爱护他,把他培养成最有成就的干部。咱们帮助他就是相当地帮助国家造就干部。作了十几年的事,我虽然没犯过大错误,可也没有相当的贡献;我自己不行,再不帮助培养青年干部,就更不象话了!林大嫂 你呀,老林,有点偏心眼,偏向着他!

林树桐 你不懂!老栗跟我都是转业军人,转业军人见着转业军人,不管谁作过师长,谁作过排长,就如同亲兄弟一样!

卜希霖 我虽然不是军人,可是我能了解老林这点感情!林大嫂 我看谁好,就好;我看谁不好,就不好,不象你们,只看彼此的长处,不看短处!

卜希霖 大嫂,要是老彼此挑剔毛病,还能团结得好吗?哈哈!

林大嫂 要按你这么说,就谁也不好不坏,是不是?

林树桐 你今天是怎么啦?怎么逮住谁跟谁开火呀?〔达玉琴跑进来。她二十三四岁,十分活泼,有时候故意卖弄,好使人注意她。她是女干部。

达玉琴 你们嚷什么哪?(看林大嫂生气,即问林大嫂)大嫂,谁得罪了你吗?

栗晚成 我不对!我学习的不够!我得罪了大嫂!

林树桐 没关系!

达玉琴 (口中责备栗晚成,而实际是不满意林大嫂)老栗,你要记住,正因为你是个英雄,你才最容易得罪人。你的话说得稍微差点分寸,人家就会说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林大嫂 (听出弦外之音,也施展口才)是呀,我是个老落后分子,不象你那么聪明,玉琴!看,你才认识了他这么几天,就多么了解他呀!

卜希霖 (不愿看朋友们拌嘴)得了!得了!都是好朋友,大星期天的,何必……大嫂,你歇歇去吧!哈哈!林大嫂 我不累!

卜希霖 不愿意休息,就去给我们包饺子,过星期天,不好吗?哈哈哈!

林大嫂 说得倒怪好听的,卜科长!(对栗晚成)你用完了那个符号,别忘了还给我们!(含怒而去)

卜希霖 (向达玉琴)玉琴,告诉你,林大嫂是老好人!别看她生气,她准会给我包饺子!我料事如神!哈哈!

林树桐 她呀,为人的确不错,就是顽固一点!

达玉琴 真难为你,林科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老跟大嫂打交道!

卜希霖 玉琴,这是什么话呢!

林树桐 玉琴,你跟老栗讲恋爱,顶好别教大嫂看见,她看不惯这种新事情!

卜希霖 大嫂跟我说过:“哼,老栗追女干部,连拐子都磨去了大半截!”我可就说了:“大嫂,他立过功,流过血,身上有那么多伤,还不该找个合适的女同志帮助他,保护他吗?他的拐子磨掉半截,正值得我们同情啊!”你看,玉琴,谁不对我就说他不对,谁可原谅我就原谅他,我就是这么团结大家,哈哈!

栗晚成 你们对我的爱护啊,我真……真……真不知道怎么感激才好!卜科长,我记住你的话,从此永远对妇女特别尊重!

林树桐 玉琴,老栗,不是我爱替别人着急,你们为什么还不订婚呢?

栗晚成 就……我……我怕对不起人哪!看……看我的腿!我不能只顾自己,不尊重玉琴啊!

卜希霖 你的腿?我看你满可以不再拄拐了!走走看,走走看吧!玉琴同志要是说行,就行了!走!

栗晚成 (走了几步,只略有点“点脚”,相当难堪地说)行吗?

卜希霖 我看满行!玉琴你说呢?

达玉琴 他的腿瘸是因为光荣地负了伤,不是什么天生来的缺点,更不是品质上的缺点!

卜希霖 说得好!老栗你听见没有?

栗晚成 我这受了毒的喉部,在医院这么多日子也治不好!谁……谁……谁知道我能活多久呢?

林树桐 这不象军人应有的感情!军人永远是乐观的!组织上一定会教你多疗养,你再运用心理治疗法,教自己快活、乐观,这点病一定能好!玉琴你说呢?

达玉琴 我怎么恨放毒的敌人,怎么同情受了毒的英雄!

卜希霖 说得好!老栗你听见没有?

栗晚成 玉琴!我十分感激你!我希望世界上真有灵芝草,真有仙丹,一下子把我治好!这算什么事呢,好一天,病两天,虽然我做了不少事,可是不能满意自己;我愿意多做事,我能做事,我有做事的经验!我急,急得要吐血!

卜希霖 不要这样着急,病得慢慢地治,慢慢地养,越着急越坏!好啦,好啦,老林,咱们帮助大嫂作饺子去,教这一对青年谈谈知心话!

林树桐 对!老栗,玉琴,你们好好地谈谈,干脆快点结婚!革命已经胜利,革命的功臣还不该享受点家庭幸福吗?我跟老卜会给你们布置个相当出色的婚礼!卜希霖在德明饭店的大厅里,借用军区的大乐队,吃完喜酒,要有一百对男女跳舞!你们等着看吧!哈哈!走吧,老林!

栗晚成 等等!(拿起拐子)卜科长,林科长,我没有东西送给你们,这对拐子,你们一个人拿一只吧,作个纪念!假……假若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舍的戏剧作品】相关文章: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06-12

读老舍的作品有感07-29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09-30

老舍作品06-23

戏剧作品06-27

戏剧作品与鉴赏论文05-16

戏剧作品与鉴赏论文提纲08-12

老舍的茶馆06-17

老舍的简介范文05-23

老舍的故事范文05-23

上一篇:高中关于承诺的心得800字下一篇:高三班主任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