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

2024-07-07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精选7篇)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 第1篇

7.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

1、新课标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尤其要注重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节知识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重力势能”,后面是 “动能和动能定理”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本节知识为学好以后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微积分思想,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意义,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科学预测的能力。(2)、通过计算拉力做功的方法,体会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在物理学上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性势能公式的探究过程和所用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体味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弹性势能公式的过程和所用方法。

难点:推导拉伸弹簧时,类比以往知识用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合理推导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动画进行直观演示,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类比、迁移法:类比以往学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3、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思考中提炼方法,讨论中反思优化,进而构建新知;再由新的问题驱动下一轮探究。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1、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做一做:让学生将弹性油笔倒置下压,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想一想:油笔被弹高或弹远的能量从何而来?(被压缩的弹簧)若学生仅回答“弹簧”可追问:“若弹簧没被压缩,小球或小车会被弹开么?”

说一说:还有哪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卷紧的发条、拉开的弓,撑杆跳运动员手中弯曲的杆等)

学生归纳弹性势能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设计意图:

a.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增加参与意识,激起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b.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二)进行新课:

1、定性探究弹性势能与那些物理量有关 问题驱动一

设疑自探:一个压缩或拉伸的弹簧就是一个“储能器”,怎样衡量形变弹簧蕴含能量的多少呢?弹簧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那几个物理量有关?

类比: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高度有关。那么弹簧的弹性势能可能与所受弹力的大小和在弹力方向上的位置变化有关,而由F=kl知弹簧所受弹力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形变量的乘积。

预测: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交流探究结果:弹性势能随弹簧形变量增大而增大。随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设计意图:

A、通过类比使学生学以致用,用求重力势能的方法来分析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B、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通过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C、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2、小组合作定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问题驱动二

光有定性猜测还不够,我们还想得到定量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如何探究呢?

(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探究过程,根据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得出,物体相对于零势能面所具有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运动到零势能面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即Ep=WG=mgh。

进而设计探究方案,以缓慢拉动弹簧做功为模型,以弹簧原长为零势能面,根据功、能关系得出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即Ep=W=F弹Δl 问题驱动三:

在地球附近,重力是恒力,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可用WG=mgh得出,而在拉伸弹簧的过程中,弹力随弹簧的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力的功怎样求出呢?

类比:物体沿不规则曲线下落重力做功的探究过程,将运动路径无限分割,可认为每一段都是直线运动的微分思想,求出每段重力做功,最后积分思想求出总功的方法,将弹簧的伸长过程无限分割,认为每一小段上,是以拉力不变来做功。而求和方法:

类比: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通过v-t图像,用一个又窄又高的小矩形面积代表各段位 2 移,当各小段分得非常非常小时,得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表达式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作图:

①画出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图; ②把形变过程分成几个小段;

③在每个小段上,认为拉力不变来求功; ④逐步细分用 F—l图象下面积来代表功。

1结论:当弹簧从原长被拉伸l长度后,拉力做的功为:W=kl2。根据我们刚才的推论,当弹

2簧处于原长、弹性势能值为零时,这个弹簧被拉长l时弹力做的功就等于弹簧被拉长l时弹簧弹性势能的值,所以有

1Ep=kl2。

2设计意图:

A、让学生结合图像体会“化变化为恒定”“无限细分变近似为相等”的微积分思想。

B、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模仿、作图、分割、再细分,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中类比、分析转化的方法,领悟求弹力做功是通过细分过程化变力为恒力的思想方法。

3、质疑再探

问题驱动四:这个结论可靠么?

我们可由物理量的单位计算来大致验算:劲度系数k的单位是N/m,弹簧形变量l的单位是m,1则kl2的单位是N·m而功与能的单位1J=1N·m,说明单位计算是相符的。2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悉利用物理公式中单位的运算去验证物理规律

4、小结

小结:我们经历类比预测→实验探究→定量分析→理论探究→得出结果→单位验证等环节,使得探究活动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有理有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让学生体会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思路。

5、作业

六、板书设计

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本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结束

各位评委,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创设新奇的物理情景、注重前后知识的类比、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策略。运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 第2篇

二、针对预习疑问,设置相应的知识板块及讲解思路,以供学生解决时使用。

三、具体操控如下:

1、出示学习目标。

2、提问重力势能相关内容,以利于总结弹性势能

(1)重力做功与经过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具有相对性,是个标量。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具体)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只与高度差有关。

(5)重力势能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和与地球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3、提出本节需解决的问题:

(1)举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例子,分析弹力的产生,说明什么是弹性势能。弹簧具有的能量越多,物体弹出越远。

(2)根据事实猜想弹性势能可能与什么有关?(由学生上台讲解)

得出结论:形变量越大,劲度越大,势能越多。(控制变量)

学生的问题:软硬弹簧的意思

(3)本节探究的问题与重力势能探究有无共同之处?是否可以沿用上节的探究思路?谈谈你的想法(都是势能,本节不要求探究出结果,只需学会探究方法,制定探究方案等;可以,以类比的方法谈谈重力势能的探究过程,知道弹力做功,弹性势能会进行转化,从而确定探究的入手之处--弹力的功)

(4)本节属于理论上的实验探究课程,请提出探究的具体方案。(给出模型,交代相应的量)

说出探究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数据如何处理?探究结果如何?用到那些思想方法?

(化变为恒的思想,图想法,极限,类比等)

(5)怎样进行评估?

学生提出的问题:弹性势能也具有相对性吗?是标量吗?弹性势能也是系统共有的吗?(否)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是什么?弹力功的正负如何判断?

4、讨论后总结本节知识与方法。回顾目标

5、交流预习答案,解决错误,评讲3、4题。

对弹性势能表达式实验方案的探究 第3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6年版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五节内容是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目前所使用的方案较多是利用理论探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与时间和弹力与其劲度系数的关系图像建立数学类比, 得到弹性势能量化的计算公式:。但也有实验探究, 利用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具有能量对别的物体做功, 采用控制变量法: (1) 在保持弹性形变量相同的条件下, 采用劲度系数不同的物体, 探究弹性势能与其劲度系数成正比; (2) 在保持劲度系数相同的条件下, 弹性势能与其形变L的平方成正比。笔者对几个典型的方案, 选择器材, 进行了具体的实验, 发现这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都有待探讨。

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利用伸长的弹簧或橡皮筋、压缩的弹簧施放以后, 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 推动小车在平面上运动, 根据小车滑行的距离, 即摩擦力做功的多少来测量其弹性势能的大小。或者利用弹性势能对小球竖直做功, 测量小球上升的高度来测量弹簧的弹性势能。下面就来讨论几种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方案一:水平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

让橡皮筋拉伸, 橡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 动能全部转化为克服摩擦力做功, 通过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来测量其动能也即弹性势能的大小:E p=Ff×X。 (如图1)

此设计方案简单, 原理清晰, 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橡皮筋的选择:橡皮筋不能太细, 劲度系数不能太小;不能太粗, 劲度系数不能太大。同一劲度系数的橡皮筋, 其实验数据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而橡皮筋会由于反复拉伸发生形变, 如果橡皮筋太细, 劲度系数太小, 实验过程中其劲度系数就可能发生改变, 无法控制变量, 最终影响到弹性形变和弹性势能的测定。如果橡皮筋太粗, 在被拉伸释放以后, 由于它位于小车运动的前方, 明显会对小车形成一个阻力作用, 而其大小又没有办法测量和控制。此外, 橡皮筋的长度也不能太长或太短。经过多次实验, 发现橡皮筋要选择市面上常用的圆形橡皮筋, 直径约2毫米、长约50~60厘米比较适合。

2.手拉小车的位置和放手的方式:橡皮筋被拉伸只能靠操作者的手给小车以外力作用, 手的作用除了拉伸橡皮筋可能会对小车产生新的干扰和影响外, 因为橡皮筋对小车作用的时间极短, 如果操作者的手作用于小车的运动方向 (如图2, 小车的俯视图) , 于C处拉或在D处压, 都有可能在施放时, 由于该力在小车运动方向停留时间过长, 明显的通过手的操作可以增大或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因此,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操作者用一个手的大拇指和中指, 从小车的侧面A、B处夹住小车, 由于这种方式用力的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垂直, 且释放时间更短, 对小车的运动影响较小。

3.水平面的选择:通常我们会选择比较光滑的木板, 但考虑到实验是用摩擦力做功来测定弹性势能, 太光滑的木板相对长度要长一些才够小车运动。因此, 木板要经过打磨处理, 增大摩擦, 打磨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是:实验发现, 同样的拉伸量, 小车运动的距离相差较大,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每次小车运动的路径不一样, 与小车车轮接触的木板表面给小车的摩擦力相差较大的缘故。而木板经过均匀、横向打磨处理, 确保小车每次经过不同的路径而受到相同的摩擦力作用, 减小误差。

4.数据记录:在控制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同一橡皮筋在同样的拉伸量时, 小车运动距离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建议多测几次 (10次左右) 取平均值, 为了防止操作带来的误差, 建议对离小车集中位置较远的极大值或极小值不予计算。

方案二:水平拉伸的弹簧对小车做功

有教师设计了水平拉伸的弹簧对小车做功, 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来测量弹簧弹性势能大小, 实验原理同方案一。 (如图3) 但笔者发现, 此设计表面看起来同上面的橡皮筋实验一样可行, 但方案实施时却发现, 难以实行。

首先, 弹簧被拉伸时, 为了让小车被释放后, 有运动的空间, 弹簧必须要连接一根细线。选择细线时发现, 金属丝之类刚性较大的细丝, 会在小车释放后运动的过程中, 对小车产生阻力, 这种阻力操作者没有办法将其消除, 因此, 形变较小的金属丝不可取。

但如果选择相对柔软的细线时, 却会发现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操作者作用于小车的侧面 (同一) 使弹簧发生拉伸X 1时, 而小车往后移动的距离X2却远远大于弹簧拉伸的长度X1, 这是因为当有力作用于小车使弹簧拉伸时, 细线也被拉长了, 而且在同样力的作用下, 由于细线的长度远大于弹簧的长度, 因此, 细线被拉长的长度也远大于弹簧拉伸的长度。这样, 小车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 受到的就不只是受弹簧形变的影响, 还同时受到弹簧和细线形变的弹力作用。因此, 此设计存在系统误差太大, 或者说没有办法得到弹簧形变与小车运动距离之间的建立直接的联系, 测量这段距离内摩擦力做的功无法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建立等量关系。

为了验证细线带来的不能忽视的影响, 笔者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图4) :

1.弹簧连接细线:外力作用于小车, 将弹簧拉伸X 1, 然后将小车释放, 小车向弹簧方向运动距离为X3 (图4C) 。

2.将弹簧上的细线取下:小车直接与弹簧接触, 用力作用于小车侧面, 使弹簧压缩相同的量X 1, 释放后, 小车被弹簧弹出, 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X 4 (图4e) 。

理论分析, 弹簧形变相同的量, 无论是压缩或拉伸, 都具有同样大小的弹性势能,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应相等X 3=X 4, 但结果却发现X 3>X 4。这样定性分析, 发现弹簧连接的细线对以弹簧形变为研究变量的实验, 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 如果不能改善细线对弹簧的影响, 就不能选择用弹簧拉伸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方案三:水平压缩弹簧对小车做功

由于弹簧的劲度系数相对稳定, 所以探究形变物体被压缩时, 弹性势能的间接测量, 弹簧是最好的选择对象。但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的处理:

1.弹簧的选择及安装:弹簧的劲度系数不能太大和太小, 其长度也不宜太长或太短。弹簧左端固定于垂直于水平面的竖直木板上, 其固定高度应使弹簧悬空不接触木板为宜。同时, 一定要调节弹簧末端与小车接触的位置, 尽量使弹簧与小车接触圆圈的圆心与小车的质心大约位于同一水平, 使作用力水平通过质心。以防止作用力不通过质心, 使小车轨迹不保持直线运动, 由于弹簧的弹性势能不能全部转化为小车的动能, 而带来较大的误差。

2.实验操作:操作者只能用一个手的大拇指和中指, 从小车的侧面处夹住小车, 捏住的位置和接触面积的大小, 应以施放时间越短越好为原则, 防止施放小车时手对小车产生额外的影响。同时, 还应注意弹簧被施放时只能被压缩, 而不能发生扭曲, 以确保弹力的作用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 使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小车的动能。

实验中, 在多次测量中发现, 同一弹簧保持相同的压缩量, 当压缩量X 1越大时, 小车运动距离X的变化范围也就越大。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小车被弹力作用时间内运动的距离X 1 (如图5) 与小车脱离弹簧以后, 在水平面上独自运动的距离X2, 两种情形下, 小车与水平面上的摩擦力会有所不同, 但实验却没有办法把这种差异区分开来, 而是把小车的运动距离当成X作一样的处理, 因此, 操作时弹簧的压缩量X1不宜太大, 以尽量减小误差。

在探究弹簧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的关系时, 会选择两根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 比较两弹簧压缩相同的长度时,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了确保两弹簧压缩及两小车被释放的状态相同, 控制劲度系数为唯一变量, 最好使用同一辆小车, 分别在两弹簧为相同的压缩量时, 测量在同一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3.数据记录:在控制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同一弹簧在同样的压缩量时, 小车运动距离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建议多测几次, 并取平均值。

如果实验能考虑到这些方面, 实验结果就会比较理想, 实验数据也能使假设得到较好的检验。

方案四:竖直压缩弹簧对物体做功

由于本节内容之前的教材已涉及功和重力势能的定量计算, 因此, 除前面几种方案通过测量摩擦力做功的多少来测量小车由于弹力作用而具有多少能量, 从而知道弹性物体具有多少弹性势能。还有一种可能的设想是通过测量弹性势能转化为其它物体的重力势能, 但实践发现, 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

设想一:实践发现, 由于弹簧本身重心下移所做的功不能忽略, 故实验数据很难验证:。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不能突出具有能的物体对别的物体做功的设想。

设想二 (如图6) :利用弹簧将小球弹起, 测量小球弹起的高度, 所获得的重力势能为原来弹簧压缩的弹性势能, 但此设想同样存在有弹簧本身重心移动所产生的误差。为了使弹簧与小球更好地发生作用, 要将弹簧末端改造成一个圆圈, 保持小球竖直弹起, 当小球弹到最大高度时, 瞬间下落, 其高度也很难用眼睛精确定位读数, 因而若让学生探究, 该实验方案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实践证明, 方案一和方案三能较好地实现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条件, 其科学性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由于新课程教材上的探究实验都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 每一个探究实验都需要教师在大量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和改进, 充分考虑到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才有可能让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摘要: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物理新课程教材内容增加了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如何在探究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利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 是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实践发现, 每一个探究实验只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不断摸索、总结和改进, 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才有可能让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

关键词:探究实验,实施,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朱海金.类比法在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 2009, (6) .

弹性势能表达式的实验设计探究 第4篇

关键词:设计;探究;弹性势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的发展中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的基础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上。物理课程是基础科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也是一门具有哲理性的学科,其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人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开发探究性实验,这是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个具体的措施。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知识更进一步地领会和掌握,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学生认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生产技能和现代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实验,是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实验三的探究性实验,由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克服弹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弹性势能。此实验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使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2.实验数据的处理

比如上面做的弹簧的压缩求出k的实验,我们就可以用来做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实验,因为重力势能比较容易测量,所以,我们把钩码放在弹簧上,用钩码下落的高度和弹簧的形变量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二、利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测量弹性势能

1.实验仪器的结构

具体的做法是,在平抛运动仪器的水平轨道上打一个孔,把弹簧固定在轨道上。将白纸和复写纸叠放在一起,用夹子固定在面板上。同时,把白纸按实验仪器示教板的大小叠起来,让纸的边缘与示教板上框线的边缘线对齐,并把小球离开轨道的水平末端的这点标出,作为h高度,s水平坐标的原点,用现有仪器上的夹子进行夹白纸和复写纸会夹不牢,经常造成白纸和复写纸滑动离开原来的位置,造成实验打出的点误差增大。

用天平测量钢球的质量m,让钢球每次压缩弹簧一段距离,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x,并记录形变量Δx,由静止释放钢球,使钢球沿水平轨道方向射出,钢球在空中飞行落在接球槽,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钢球的位置,改变弹簧的形变量x,重复实验3次,注意在做实验时一定选弹簧与钢球匹配。

2.实验数据的处理

从以上两种方法,能够进行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实验,但是第一种方法能够在做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实验的同时把弹簧的k值求出。而第二种方法中弹簧的k值,要另外做实验得出。所以第一种方法比较方便。

以上探究实验,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的现有器材,在新教材实验中把一些废旧不用的器材,重新组合再利用,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實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在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士营.物理2(必修)实验探究报告册[R].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 第5篇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理论探究式教学设计

1对理论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针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弊端,提出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还主动权于学生,倡导“强调情景--探究--体验--应用”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而探究教学并不单指实验探究,它包括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比较理论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更为普遍.理论探究教学指在新课教学中把概念、规律等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主发现、体验、论证、推广,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本文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例,进行理论探究式教学的探索.

作 者:姚君兰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嵊州,312400 刊 名:物理教师 英文刊名:PHYSICS TEACHER 年,卷(期): 31(6) 分类号: 关键词: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 第6篇

导入新课

打开“7.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ppt”课件,屏幕切换到第二屏如图:

先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总结给出相应的结论.把屏幕切换到第三屏,如图:

根据屏幕内容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概念.演示几个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让学生们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并再举几个例子,如: a.卷紧的发条

b.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 c.击球的网球拍

问题: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推进新课

把屏幕切换到第五屏,如图:

先给出猜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总结得出图中的两个主要因素.问题: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那么,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屏幕切换到第六屏,提出探讨问题.让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下面几屏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先给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微分思想.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曾利用v-t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位移,如图:

所以,可以利用F-l图象下的面积来代表弹力做的功,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如图,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屏幕切换到第十屏,展示对弹性势能的强调说明.实例探究

屏幕切换到第十二屏,给出本节的例题,如图:

先让学生分析回答自己的结论,然后给出参考解答.然后给出两个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

让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然后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最后请同学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参考如图

《重力势能》说课稿 第7篇

《重力势能》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与能源”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习对以后相关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

“势能的改变”是下节“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进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力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Ep1-Ep2 关系的得出及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通过的雪崩及水库等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学习体验应用“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定性研究;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流程】

1、开始,播放图片,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导出概念:重力势能Ep。时间5分钟。

2、教师引导,提出问题:Ep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交流互动,猜测,建立假设。

实验定性检验,得出结论Ep与g 及h 有关。时间5分钟。

3、教师引导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思考,并从理论上定量推导Ep与g 及h的关系。时间5分钟。

4、教师创设实例,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辅导总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时间10分钟。

5、教师创设实例,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时间5分钟。

6、最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多米诺骨牌现象及斜抛物体运动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现象深化知识应用,提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时间10分钟。

7、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重力势能 符号:Ep

概念:物体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

相对性:h为物体相对参考面的高度

系统性:是地球表面附近物体与地球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教学媒体及手段】

图片

实验

视频

《重力势能》说课稿2

一、说教材(板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

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难点: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板书)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1.小球自由下落(图)2.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3.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板书设计

4.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1.定义:

2.表达式:EP=mgh标量J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EP1-EP2

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系统性

(四)【作业布置】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教法(全文)

重力势能(陈先)

宁夏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3

7.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重力势能

5.4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新课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重力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重力势能》说课稿4

动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也是今后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证。本节内容“重力势能”的学习也将为今后“电势能”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较多情景及5个问题来展开分析,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即如何定量描述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从整体看本节内容以2课时教学最为适宜。第1课时以建立完整的重力势能概念为重点,并初步建立弹性势能概念,第2课时以探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问题训练。本课时重点就在于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而难点是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的理解。

学生对重力势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举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课引入要唤醒学生这些科学前概念,为定量认识重力势能打好铺垫。学生在前一节课“动能”学习中已体验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这也为本课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估计学生对“Ep=mgh”会进行公式化处理,出现只认公式不认理的现象,故引导学生对“Ep=mgh”中的“h”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学生的研究探索、质疑提问能力很薄弱,通过本课在培养策略要取得一点突破。

综上所述,本课认知目标很明确:⑴从重力势能的定量描述、单位、量性及它的相对性中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⑵知道弹性势能的定性描述。能力目标:⑴在小实验设计研究中,初步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⑵在讨论分析中激发质疑探究意识,提高质疑能力。情感目标:⑴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团结协作精神。⑵生活实验中激发物理研究兴趣。

为了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以如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展出三峡水库大坝的模拟照片,教师以导游身份进入情景,让学生发问,并启发到水坝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势能并引入课题,并由问题“建成后的三峡水库可蕴含多少水的重力势能?” 激发学生对重力势能学习的迫切欲望。

通过图片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并从三峡大坝的气势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生交流中回忆初中所学重力势能概念。

2、实验研究,形成概念

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小组,猜想并用身边的小物件设计实验验证重力势能与哪些量有关(典型有:书落手上、笔穿纸巾),而后进行小组交流,体会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物体重力势能越大;交流中可鼓励学生互相质疑提问,并让学生猜想Ep与m、h的定量关系,提出定量研究的实验方案作为课外延伸课题。借助教材第2问内容形成重力势能定量描述:Ep=mgh。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质疑能力、合作精神等培养目标在此环节中充分得以初步落实。

3、质疑讨论,完善概念

提供情景,物体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吗?展开对Ep=mgh中“h”的大讨论,总结重力势能是对于某个参考面来说的。再讨论△Ep=mgh中“h”含义。从中在学生互促学习中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有真正地理解。

4、巩固训练,深化概念

⑴让学生完成教材上“自主活动”,并增加求AB间重力势能变化。

⑵如何测算未来三峡水库重力势能,提出要测算的物理量和测算模型。

5、由此及彼,自学概念

小结重力势能概念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学教材上“弹性势能”,并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而后大家谈在日常生活中弹性势能的利用和其危害的防治。

6、作业布置,由内到外

必做题:P/45:1、3、5 (巩固重力势能概念)

选做题:⑴主题研究:设计实验定量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关系。⑵主题研究:查资料测算未来三峡水库重力势能。 (将课堂上未能充分研究的问题有效的向课外拓展,使课外学习很好地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

本课较多采用的是情景讨论法,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问题让学生解决,而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强烈内驱作用下进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上尽可能有实验可操作、有问题可讨论、有平台可交流。在该教法中,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问题、讨论点的评价要及时,并能产生激励效应。

《重力势能》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图)

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

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步骤三:设问:物体位置变化,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总结:WG= 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第三环节: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

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2、重力势能有正负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设问:重力势能是谁的?

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七、板书设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说课稿】相关文章:

弹性势能06-19

弹性计算05-14

弹性公路05-31

弹性分析05-31

弹性控制06-06

弹性学制06-09

弹性系数06-17

弹性价值06-20

弹性处理07-13

弹性关系07-28

上一篇:二甲创建推进会讲话稿下一篇:幼师对幼儿毕业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