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的散文诗范文

2024-07-25

故园的散文诗范文(精选10篇)

故园的散文诗 第1篇

关于故园的散文诗

一、煤油灯

曾经蓄满青春的湖泊。

扯一段云,把所有年华和梦想都装进灯盏。

破旧的老墙,遮遮掩掩。父亲搁浅在床头的烟袋。

随意地,吐出了生活的来龙去脉。

向深处,似曾被取代。黑夜里点燃的光,是从夕阳的.余韵裁下的爱情碎片。

汉字,擂响生命的战鼓。好些年过去了,旧东西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茅屋已破,不见了杜甫,纵然秋高风怒号。

独对长空,昏暗中醒来,灯火阑珊处。

那人可在!

撒豆成兵,也是千家万户,万千灯火,忽明、忽暗。

转过身,又是一个明天。

星子寂然,梦,无声地醒着。

打开生命的栅栏,你就在不远处。

指认了人间的高度!

二、梳妆台

木格子窗和琉璃月色涌进来。

梳妆台前,有几分翘盼,几分期许。

轻风,逐次把夜色打开。花未语,泪先流!

王子,且送我红尘与白马。

二尺青山,三两红豆,熬成粥,也滴水不漏。

老旧的画面依然回荡,王子,且送我回闺房,唧唧复唧唧!让时光慢点流佚,绣花、描眉、梳妆、打扮。

故事从这里开始,木格子窗和残垣的土墙。

在半个世纪的老酒里沸腾,忘不掉掀开的红盖头,水花一样,漫过来。

心,止不住跳动!止不住一潭清泉石上流。

映月,三分尘土归去了,伊人在,独守!

梳妆台啊梳妆台,陪伴半个世纪的温柔。

怎敌他,一声轻柔的:娘子。

春风歇,百花残!纵然洛阳牡丹贵,亦不抵,这老旧的梳妆台。

浅斟慢饮,低首回唱!执手诗书画,伊人可在。

纵使红妆淡抹,上亭台,倚楼阁,问一声,相公安在。

梳妆台,抹不掉历史的痕迹,夜寐,忽醒。

顾左右而盼,木格子窗外,影偏偏,独徘徊。

三、炊烟

自此长河落日,竟也无需打扮。

轻烟袅绕,最是一番景象,尤其是傍晚的炊烟,更显得戎马一生归去来,看尘轻。

早晨的炊烟最浓,像化不开的雾盘旋在屋顶,而傍晚的炊烟以轻的形式迎来了回归。

彼时,牛羊归家,落日在晚霞中渐次隐退。

父辈们把汗水都留在了地里,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里,还不忘点一锅旱烟;或坐在院子里、或坐在门槛上、或是走家串门,只等女主人把饭菜做好。

灶堂前,女主人正把一截干柴放进去,混合的还有一些半干的树枝树叶。

女主人捋一捋额前凌乱的头发,炊烟熏出了眼泪。

我最是喜欢看父辈坐在院子里,一边抽着旱烟袋,一边跟旁边的人闲侃。房梁上,炊烟从这头冒出来,轻风一吹,又袅袅婷婷地迈向另一边。

双烟混合,仿佛天边的云霞也醉了,不舍离去。而短暂的停留,终究要消弭在长空。

它的轻,从骨子里冒出去,不可触碰。

最后的天边,一丝蓝若隐若现,伴随遁入长空的云霞,在天上,竟也修筑了栈道,上书:

忘情的人不可路过!

舍弃家园、忘恩负义的人不可路过!

故园的散文诗 第2篇

黔西东面有一个幽静的小山村,她是盛开在天地间的一朵奇葩!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村子与三乡接壤,浑然天成的山野风光足以催生任何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是画家眼里的一幅叹为观止的杰作!

村子四面环山,层峦叠翠,清涧朝拱;林木蓊蓊郁郁,隐隐耸入云霄。群山同气连枝,逶迤南北,逶迤东西,穿田过峡,起伏跌断,曜气飞扬;入首光明磊落,前亲后倚,色彩鲜丽,令人游目骋怀!还真是个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

故乡凭着奇特的山谷盆地地形使当地的气候特点与本县境内其它地方相比略有差异,这儿四季宜人,最可人心的是冬暖夏凉。当一个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偶然路过此地,准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恋恋不舍的奇妙感觉。

我爱故乡,更钟爱故园的春色!

和我一样,相亲们盼来了翘首以待的春节。千门万户,张灯结彩;烟花爆竹,喜迎新春;男女老少,尽享天伦!

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故园的“三奇一绝”,它们都是本地人用来款待宾客的最佳菜肴。客人们一旦品尝到这春季菜中的“四大美人”,无不拍手叫绝!不过,只要有幸能得尝其一,就已经算是口福不浅了!

“三奇”是指当地的野生春菜蒸腊肉,野生葱颗炒豆腐,野生折耳根拌蚕豆;“一绝”则是野生酸芹烩豆米。它们都是色香俱全的美味佳肴,如果一登场,就会让别的菜肴黯然失色,也会让美食家们满口生津、馋涎欲滴。

春天是采茶的旺季,也是春种的繁忙时令。村民们大清晨用完早餐便出门,到庄稼地里辛勤劳作,直至烈日当空,正午时分,才肯放下爱不释手的农具回家吃午餐。当然,“三奇一绝”也是餐桌上倍受欢迎的嘉宾。

午饭过后,年轻人们拿着口袋,挎着篮子走在前头。年迈的老人们在家似乎耐不住寂寞,在这午休的时刻也互相搀扶着,带着孙子们嘻嘻哈哈地走在后面。一行行茶树种在一座座煤岭的松树林间,翠嫩的叶芽有的.已渐渐舒展,有的却依然笑里藏羞。

青年男女们一边说笑,一边灵巧专注地随着婆娑的树影采茶。老人们都聚在了一快,坐在树荫下闲聊、玩牌,有的竟靠着粗壮的树干打起呼噜来!这些小孩子呀!摘不了几把,便三三两两地去野了:有的去采热情奔放的映山红花送入口里含英咀华;有的扯几根藤蔓、摘几片绿叶、折几束花枝编起花环来;有的漫山遍野地去寻觅野生的山茶,逐一扒开一丛丛新发的嫩叶,像大海淘金般地仔细收寻如翡似玉的茶片(这是一种由野生山茶新叶在特殊的环境中剥换而成的肥美多汁的变态叶),一旦发现茶片的踪迹,他们便会手舞足蹈,欢呼不已。然后将茶片小心翼翼地摘下、放入口中,像艺术家一样乐滋滋地咀嚼鉴赏起来―带着缕缕的清香、微微的苦涩、淡淡的酸甜;既可清火,又能解渴。

将近到下午三点,大家才吹着口哨,哼着小调沿途返回。到了家里,喝两碗清粥,饮一瓢甜酒,扛着农具,拎起茶壶,又将开始农忙了。

晚饭过后,村子显得格外优雅恬静,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民们带着疲劳挨邻窜户,一伙人欢聚在庭院里,谈笑风生,“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皎洁的月光如泻,芳菲的菜花黄满山原,“十里香风散” 。沏一壶自制的手工绿茶,边品边聊;斟半樽包谷酒,你哥我弟,猜拳作乐。疲劳冲散,“闲愁不管,天地一壶宽”……

说也奇怪,村里的人大多都在城市购有住房,可每年的春天,大家都会尽量挤出一些时间来老家短住一段日子。这许是安土重迁的缘故;许是跟我一样,也迷恋上了故园的春色;许是过惯了那种“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的生活呢!

从未消失的故园,锁龙沟 第3篇

也许, 锁龙沟之行, 便为着那一丝沁凉, 那一缕可以浇灭都市燥热的清风, 追寻乡愁浸透的故园。

大砬子, 二砬子, 这样称呼的时候, 我仿佛在叫自己的家兄, 而不是两座山。当你的车拐下公路, 一路向西驶进村中的时候, 抬首仰望的第一眼, 那便是两兄弟般错落的大砬子山, 二砬子山。三面环山的锁龙沟, 大砬子山是西北方向的最高峰。山溪形成的小河穿村而下, 两岸杨柳依依, 村鸭戏水。错落有致的民居中, 一丛盛放的黄刺玫令你眼前一亮, 馨香仿佛已徐徐而来, 直教人心暗忖,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依旧在, 黄四娘家又何处寻?感慨之余, 小隐之心却又不期而至。院前桃花院后玫, 篱舍其间, 安静清幽, 美哉乐哉, 任谁也会产生择此一村终老的心思吧?

到了锁龙沟, 西南沟水库是不可不去的。当然水库之名确系乡人自封, 但这一汪碧水掩映青山, 炎炎夏日, 飒爽的清风自水面而来, 垂钓观景俱佳。有了这西南沟水库, 咱不必羡慕趵突泉, 也不必向往虎跑泉, 这“土生土长”的大水库承载了多少童年的快乐。晒得黝黑的孩子光着屁股在水中嬉戏的喧闹声隐隐而来。守着山, 守着水, 最快乐的是孩子们。大自然与他们有着毫无阻隔的亲近。在这一片山与水中, 他们自有自己独特的寻乐方式。那是几岁时已经不记得了, 反正和男孩子们一起玩, 他们突发奇想地想知道狗是怎样游泳的, 于是把其中一个小伙伴家的小黑狗往水里牵, 无奈小黑死活不去, 于是几个小伙伴就抬着把小黑给扔进水库里了。只见小黑在水中仰着头, 四腿猛蹬, 不一会就游到岸边, 抖抖身上的水, 迅速跑开了。其中一个小伙伴说, “这不就是正宗的狗刨吗?”惹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还有一次小伙伴在山上捉到野鸡, 于是学着武侠小说的样子把鸡涂了泥巴放在土坑里烧, 要做叫花鸡, 结果鸡没吃成, 还被大人骂。不过当时的快乐也是多年后令人难忘的记忆。

采蘑菇当然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 端午前后, 几场透雨, 大松山上, 千万只蘑菇悄然现身在树下草叶间, 等着你去采。采蘑菇的快乐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在草叶间逡巡, 突然一只肥厚可爱的蘑菇顶着小伞突现, 当你把它们收入囊中时, 那种惊喜和成就感可能比吃到蘑菇还开心。我的体会是“书非借不能读”, 蘑菇非亲采不能解其味也。而在采蘑菇之余, 如果运气好, 还可以摘到酸甜的桑葚、好吃的山梨、美味的糖李子, 甚至能一睹簌突闪离的山兔的身影。

麦田是山村最无畏忠诚的守护者, 回到锁龙沟, 总要找那一片绿海, 静静独对。“山田麦无垄, ”无边的麦浪在土地摇荡, 几多深厚, 几多寂寞, 却都在沉默的你懂我懂中。

当然, 秋的锁龙沟也自有秋的意趣, 登高望远, 观红叶, 采山果, “看江山如此多娇”, 更有“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的友情美食诱惑, 于秋风习习中握一握生疏的镰, 搂一抱金黄的麦, 也是久违的享受。这令我忆起那年秋天与父亲在夜色下割麦子, 大大的月亮, 月光如水, 四野静寂, 只有我和父亲“嚓嚓”的割麦声。割完的麦茬垄和未割的麦地在月色下形成鲜明的映衬, 如诗入画。我说饿了, 父亲于是在旁边地里割了一把豆子, 就着玉米秸给我烧豆子吃。那一刻夜半的炊烟一直在记忆里, 每一触及, 便生起无端的柔情与惆怅。那一夜的烧毛豆也是记忆里最香的。

别样的故园 第4篇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生命体验 文化缺失 民族命运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同时期出现的很多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诗化理想的或田园牧歌式的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她的《呼兰河传》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愚昧、压抑、荒凉的北方小城。萧红通过对呼兰城全景式的描绘,撞碎故园的炫色金梦,写出了呼兰人的甜酸苦辣、生死歌哭、流年碎影和寂寞情怀。本文试从个体的生命体验、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和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三个方面欣赏这部作品。

一、个体的生命体验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小说的历史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创造,诞生于人的选择。”萧红生逢国难、背井离乡,一生颠沛流离暂且不说,幼年被父母、祖母所厌弃,祖母甚至用针刺她的手指。成年以后情感也备受挫折:初恋情人把身怀六甲的她抛弃在旅馆;第一任丈夫萧军“也习惯于以一个‘保护者自居”,而非丈夫;写作《呼兰河传》时远离故土,索居香港,丈夫端木蕻良也不在身边。临死前她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而萧红穷其一生没有感受到她所渴望的真心,她本身又“是一位体验性的、情绪性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这使得萧红在描写小说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积郁、寂寞生命体验置入作品当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悲凉的风貌。

初读《呼兰河传》,感觉萧红的童年生活新鲜有趣,充满着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快乐无忧。但仔细阅读文本,孤独和悲凉紧接而来:花园里“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作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无法去揣测作者当时的表情和心境。一个孩子觉得只有在这个狭小的后花园自己才可以“要作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个孩子对“倭瓜”、“黄瓜”随心所欲生活的羡慕,使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喜悦或悲伤,快乐或痛苦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它。这正是萧红童年处处受到拘束、受到限制、受到冷遇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用萧红自己的话说就是:“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的幼年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中国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使中国人形成了深厚的乡土观念,乡土性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性。小说家师陀在20世纪40年代曾说:“中国的一切城市,不管因它本身所处的地位关系,方在繁盛或业已衰亡,你总能将它们归入两类:一种是它居民的老家;另外一种——一个大旅馆。”“居民的老家”,是温馨的乡土,是心灵的故园——这是游子与故乡之间无法割断的近乎血缘般的关系,是飘零者们最后的心理依托。所以大多数作家笔下的故园几乎都显现出唯美的文学特征,但《呼兰河传》中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与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说:“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所说的“病态”,正是呼兰城人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从而使整个小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与其他“乡土小说”优美的风土人情,美妙人性的刻画不同,作者横剖呼兰小镇掘开的不是童贞金梦和乡情记忆,而是小城的生命萎缩、生存危机和生活无奈。《呼兰河传》中没有一个人物有积极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理想,都是些甘愿做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他们本性善良,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愚蠢而顽固,甚至残忍。“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一声不响地默默的办理”、“对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与《生死场》中的凄厉呼号不同,这里的一切是在平静安然地发生的,发生了就象没发生一样。埋葬团圆媳妇时候,去帮忙的老厨子和有二伯回来的时候“好象两个胖鸭子似的,走也走不动了,又慢又得意”。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一字未提,“好象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整个作品当中与团圆媳妇这类人物很多,比如卖豆芽的王寡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他们命运各不相同,但同样是被忽略、被践踏、被轻视的动物般的生存状态。

作者不断转换视角,刻画社会世相、风俗民情,但萧红并不是像其他作家那样向我们展示故乡之美,而是以此来揭示因为文化缺失导致的呼兰城缺乏温情、遍布悲凉的生活环境。文化的缺失使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做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从而去规避这种悲剧的发生;同时文化的缺失,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致使悲剧一幕幕不断上演。当在故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时候,故园自然难逃苍凉的基调。

三、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鲁迅评价萧红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这“希望”正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思索。尽管生逢不幸,萧红哀戚个人命运的同时也用苍凉的生民图去引发人们对民族前途命运的追问和思考,这也是她成为同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女作家的原因所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作者描写凄凉悲清的外部坏境,生不如死的生存状态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叹息、怜悯、沮丧、消沉,而是引发读者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严肃思考和积极启蒙。

那个“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在“不打怎么能规矩出来一个好人”的婆婆愚妄无知和乐于充当“看客”的国人颇有满足的观感中被“调教”死了。体健力壮、话音响亮的王大姐难逃人们终日奚落的恶声悄然死去。还有那一群漏粉苦工,悠然自得地在三间会“走”的草房上采摘蘑菇……萧红通过勾勒东北故乡的惨景,挖掘出中国北方农村的精神堕落。萧红为呼兰河作传,其实是在大时空跨度的民族文化背景上精心雕塑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的“微缩景观”。萧红不遗余力的描写宗法、世俗、风习的落后所构成“民生多艰”的苍凉的生活环境,是想以此种情境勾起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关于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萧红不断把悲剧性的世俗态和众生相倾泻笔端,并且描写得不忍卒睹、淋漓尽致,绝非偶然的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其深层文化底蕴正是要唤起读者的警醒,从而寻求治疗国民愚昧的良方,关怀民族命运。

今天重读《呼兰河传》仍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那凄切、哀婉、悲歌呼号的格调猛烈击撞着读者的灵魂深处,引发我们的思考。萧红在这似乎是故乡风俗画的作品中加入了个体、集体的生存状态的时代速写以外,还有着作者关于民族未来和命运的深刻思索。这种多重文化底色,使《呼兰河传》以其“力透纸背”的实感、个性鲜明的社会世态和人生真相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力作。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观泉.怀念萧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钟汝霖.略论《呼兰河传》语言的审美价值[A].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C],1991.

[4]邹午蓉.新时期萧红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1998.

春日故园的优美散文 第5篇

岁月流转,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隆隆的铲车将要把我曾栖息的故园推成虚无。我的惆怅,我的眷恋,我的悄怨,我的轻愁,难道只是为这即将的消失么?

推开褪色的朱门,也推开了时光的阻隔,我的泪潸然而下,滴进心田,惊醒了所有栖息在心底深处的岁月。那些过往的岁月,曾被泪水和汗水侵蚀的残缺斑驳,也曾被风吹雨打散,此刻,却倏然聚集而来,撞击那个最温柔最敏感的地方。我蓦然放慢了脚步,怕惊醒沉睡在角落里的那些往事,怕与童年的自己撞个满怀。

庭院还是原来的庭院,草还在疯长,花依然会绽开,春色依然,我心已秋。恍惚昨日还是不谙世事的青涩少年,今日就已一身红尘,满脸沧桑。还有什么停留在时光之外,等待昨日的我翩翩归来?

我依然可以看见颓败的篱笆上缠缠绕绕的碧绿,有黄色的蝴蝶飞来,却不再流连地停留,翩然飞过园墙,去寻找更美的春色。再不见扎着麻花辫的小女孩,痴痴地遥望旷远的蓝天;再不见脸庞饱满的`少年,敏捷地爬到大树的顶端,一脸甜甜的自豪……一路走,一路拾,捡拾的有甜蜜,也有苦涩……

童年的我常常在大雪初霁的黄昏,望着墙外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上跳动的麻雀,想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今,那些梧桐树已不复存在,不知它们已流落在何处?连树根也无从寻觅。院里依旧是青石铺地,那棵母亲亲手种植的石榴树也还在,只是再也寻不见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再不见那些奔走觅食的鸡鸭,和那摇着尾巴的大黄狗。那些不懂珍惜的庸常岁月,都成了往事,如今,只有风儿走过,只有我的思念走过。

几只燕子归来,停在屋檐下自己的窝上,我知道也已经不是旧时相识,“燕子归来寻旧垒”,燕子尚知年年归来,而我却一去数年。几百里的路途算不得天涯吧?几千个日夜在亲人的心里却是漫长的岁月。

我的心还沉睡在昨日里不肯苏醒,我轻轻地回转身,悄悄地往外走,怕吵醒劳累了一生的母亲,还有那只匍匐在地的大黄狗。我轻轻地回头,是否童年的我正躲在门后偷偷地看我的背影。我一步步远离昨日的一切,远离心中充满温馨和惆怅的梦。在这寂寂空庭里,我不敢叹息,怕惊动角落里那些寂寞的精灵。

故园的回忆优美散文 第6篇

泼墨的山脚挑出一点儿青瓦褚檐,静默地盹立在时光里。叶与叶间的罅隙,将天空剪裁成一颗一颗淡蓝而温柔的星。岁月静好。梦里我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枕着一方小小的疾病,采撷一枚野花别在心口,之后忘了一切。

年纪是五岁。我待在爷爷家,那个宁静的小山村。生活,远离了亮晶晶的糖果,远离了粉嫩嫩的公主裙,远离了旋转木马和玩具,远离了之前幼小的我在内心认定所有美好的可能。山的蕴静给人的力量是震撼的,像一位不苟言笑,枯坐如晤的老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给了余生的皓首穷经。不知道在那个古铜肤色清癯老人面前哭闹了多少次,我静乖了下来,开始看山。后来,慢慢学会了割草、放牛,也学会了欢笑。开始喜欢看日出的山色,云山在近,鸟声如洗,晨光清明无瑕。

贫穷,是那个山村真正的苦难,却不是生活的全部。春耕秋收,饭菜蔬食。汗水是盐晾晒的典籍,枕着人们对生活固有的热忱。道旁的紫藤花没兜住的阳光,在幼童的脸上,细细碎碎地明媚着。农闲时田地里一茬一茬的青黄不接,编成蜻蜓,织成蝈蝈。整个童年,便如乡间夜空的星辰一样清亮明快着。知名不知名的花朵像所有热带花朵一样忘记花期地忘情开放。云水丰沛,花树宛然。老人自卷的烟料,安详的微笑,也无不满盛着水粼粼的人世情意。

这种韧性的生命态度,如台风过后,树木干断裂处散发辛辣清香。

醑香月光邀杯换盏,便迎来了诗人隐士追逐的脚步。渔村蟹舍,那是生活优渥的人偶尔的山泽鱼鸟之思。而真正回到现实里,写诗的玉手荷不动锄头,吐词的绣口咽不下麦糠。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同时挖掘宝藏一样在时间深处发现一段宛转曲折的心意存在。

年幼时我在爷爷家,在山村里识得的深浅的绿,字正腔圆地坚持着一丝不苟,骨子里的东西皆剖给了看客。

后来,搬去了父母所在的城。有亮晶晶的糖果,粉嫩嫩的公主裙,旋转木马和玩具的城。空气是生涩的,没有了饱满的清新。街上行人匆匆走过,哭或笑,不过都是麻木地扭曲着神经。我开始不能安眠,开始想念,开始在梦境里呼唤,那回忆里的乡。可惜的`是,我在梦境唤你,你却以为那只是梦境。而我,即便如今也会轻易陷入那样的梦境,就像掉入蓄满宁静,在月光下酣睡的湖水。

无论世界如何喧嚣,因为有过那样一段美好不休的时光,我而今便依然相信,世界不过淡薄一隅,却始终有莲子清如水,荷叶碧如斯的季节。而它给予我的,却不只有最美的初心,还有因时间沉淀出的明媚深情,不似抽芽成穗一般清冽的浅。因为那里的花树懂得,流水懂得。因为那里清润的月光与恣意的阳光同是我笔下最动情的触点,织就了我对生命认识的绵密肌理。

我听过那些属于钢筋水泥的森林的浮躁喧嚣,听得内心发堵。介慌着,灵魂无处安放。便枕了小小的疾病,梦里却依然采撷一枚野花别在心口。

故园之恋的经典散文 第7篇

小井儿,我们一大家子人都这么称呼,其亲切程度可想而知了;其实,它是一个泉眼,在老屋的后面约四十米的地方,也就是紧贴着大庙山主峰的山根处;后来因为我们家挑水的水桶无法施展,便将它挖掘淘深,砌成井的形状,用大庙山废弃的庙石垒拼成了井口。

在我的印象中,小井儿的深度也就一米左右吧。井水总是满满的,即使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满井的水也不会溢出;冬季最酷冷的时候,水位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满着,且冒着热气……

记得有一年,天气大旱,关屯里几口井水位骤然降低,我们家的小井儿依然满满;那些为吃水发愁的关屯人,不得不肩挑着水桶,沿着很长一段的上坡路,到我们家的小井儿挑水吃;你一担,我一担,来来往往挑水的人很多;我和弟弟有些担心,这么多的人都来挑水,不会把我们家的小井儿里面的.水挑干吧?于是我们俩在大队挑水人走后,便沿着那条小毛道,一溜烟地奔向了小井儿……

小井儿里的水位的确下降了不少,我和弟弟趴在井口往下看,有些着急,担心一旦我们的小井儿干了,那我们怎么吃水啊?就这样,兄弟俩撅着屁股,头向井里眼睁睁地那么看;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时辰,那水位竟回升了上来;我们的小井儿没事儿了!真是神了啊!

我和弟弟抬起身,头离开了井口;这时,我突然觉得头晕得厉害,有点儿站不住脚的感觉,弟弟也是这个样子;我们俩赶紧手拉着手摇摇晃晃地回到了家,母亲见到我们俩发白的脸色,赶忙问怎么了,是不是吓坏了如何如何;我只好交代了实情,母亲听后哈哈大笑,你们呀,咱家的井是泉眼,是挑不干的啊。然后母亲又是一脸严肃地告诫:以后可不许这样大头冲下看井啊,时间一长,会头昏脑胀,一头栽进去的,那可不得了啊!

母亲的话,让我们俩不住地点头;哦,我们家的小井儿是泉眼啊,太幸福了!总不会像关屯其他人家那样,天一旱,井就干了;这小井儿,真神奇,我们俩有些沾沾自喜了……

因为母亲对我们管束极严,我们几乎没办法跟关屯里的孩子们玩儿到一起;兄弟俩只能过着看蚂蚁爬树那样单调的日子,在小井儿的周围转来转去。小井儿前方有个坎子,上面长着一棵板栗树,我和弟弟每天就那么爬上爬下;现在想想,是不是蚂蚁也看到了我们这两个庞然大物啊!直到有一天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在小井儿里发现了两只青蛙,我们俩终于可以改变“游戏”的方式了;平日不是闲得看蚂蚁爬树吗,现在我们可以闲得看青蛙在水里游泳了。

原以为夏天的雨过后,我们的小井儿会像关屯其他的井水一样浑浊;可是,我们的小井儿却依然是清澈见底;于是,两只绿色的青蛙在井水里显得格外地惹眼;那两只青蛙,身上有星星点点灰白色的斑点,不仔细还真是看不出呢。

我和弟弟这次可是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尽管也是趴在井口,但头部却是微微低下,当然是因为井水很满,我们就那么随着两只青蛙游来游去而转动着眼球;一开始的时候,青蛙见到我们一个猛子就扎入水底;就在我们认为再也见不着它们时,两只青蛙又偷偷浮出了水面;看到还是我们,又是瞬间扎入水底,那动作狡黠得像是在跟我们捉迷藏;也许是因为时间久了混熟了脸,也许是认为我们并无伤害它们的意思,反正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它们俩扎入水底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就那样在我们趴在井口的注视中,它们也鼓着一双眼睛望着我们,逍遥地游来游去……

看着它们游动,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井里怎么会有青蛙?青蛙应该在田间或池塘里才对啊。这个疑问一出来,我马上想到了母亲,她是读过书的,肯定会知道原因。母亲笑着摸着我的头,说了那么一句让我有些发蒙的话——“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沙子老规矩”,大致意思就是,井里有蛤蟆和大酱里有蛆虫,跟米饭里有沙子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暂不说井里有蛤蟆和米饭里有沙子的事儿,单就大酱里有蛆虫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倒胃口了;那蛆虫可是苍蝇产下的卵啊,那有蛆虫的大酱还怎么吃啊!

照母亲的说法,没有蛤蟆的井难道就不是井了吗?没有沙子的米饭就不成饭了吗?那没有蛆虫的大酱就真的不是酱了吗?这,这简直就是荒唐。可,现在想想,母亲的话其实就是一个比喻——环境与事物生存的一些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就那么让母亲浅显又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当然,小时候,对于井里有蛤蟆的疑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水的地方有蛤蟆也是自然的。

那两只青蛙,在另一个夏季来临的时候,再也没有光顾我们家的小井儿;我和弟弟看不见它们的影子有些失落,自然也就想象着它们离开的原因;是不是觉得“井底之蛙”这样一个形容目光短浅的贬义词,让它们很难堪,于是便奔向更广阔的田间池塘去了。呵呵,这样的想象,倒让心情安慰了许多。

没有了青蛙的小井儿,也不寂寞,在大庙山山脚下,那些往来种作的关屯人,渴了的时候,就到小井儿里畅饮一通,那水,清凉爽口,解渴!

我们家搬离关屯之后,我的爷爷和四叔还有大爷一家继续吃着小井儿的水;二十年之后,我再去关屯的时候,小井已经被封闭了。原因是小井儿的水质好,水量充足,是自来水的最好水源;于是关屯人就把小井儿进一步挖掘砌成了一个大口井,再铺设了管道延伸至关屯各家各户。

故园的散文诗 第8篇

《秋兴八首》联章体律诗历来公认是杜甫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秋兴八首》 (其一) 作为序曲, 承秋天萧瑟的景致、凝重阴冷的气象而感发, 抒写着个人年迈漂泊、身世凄凉、心忧家国的情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晚年一直在西南漂泊, 五十三岁的时候流寓夔州, 而且在这里滞留了一年多。羁旅漂泊、归乡无期、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主题, 颈联直抒胸臆“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山上那些或白或黄的菊花, 一点一点的就像他因思乡而流了多年的老泪, 赖以指望的是暂系巫江中的孤舟能带他驶向故园的方向。终究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秋意愈来愈浓, 寒意愈来愈重, 声声暮砧阵阵催逼, 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将如何度过?能够安生立命的温暖的家园又在哪里?

据此将“故园心”解读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 从脱离的单首诗中能够找到诗人处境和情感的落脚点。如果从《秋兴八首》组诗的主题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生命情怀来看, 这样的理解难免失之简单。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论该诗说:“首章, 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 虚含兴意;实拈夔府, 暗提京华。”[2]《秋兴八首》 (其二) 中身在偏远的西南“每依北斗望京华”, 一次又一次的翘首眺望, 每每都在人们夜幕归来一家团聚的时候, 这个望乡执着而痴情的老人且行且叹;《秋兴八首》 (其四) 中回忆故国盛衰更迭,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兴八首》其六) 曲江边繁华不再, 帝王之州沦为战场, 丧乱不堪回首;这个孤苦的老人在现实的失望中只能去追念安史之乱前强大的王朝, “故国平居有所思” (《秋兴八首》其四) , 尤其是国家承平富饶人们富足安适的开元盛世,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其八) 的繁华时光。“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都是对“故园心”的引申, 故园、京华、故国都是京都长安的代称, 每一首诗中情感交汇的注脚都是魂牵梦绕的长安。仇兆鳌品评后五首的主题说:“四章, 回忆长安, 叹其洊经丧乱也”“五章, 思长安宫阙, 叹朝宁之久违也”“六章, 思长安曲江, 叹当时之游幸也”“七章, 思长安昆明湖, 而叹景物之远离也”“八章, 思长安胜境, 遡旧游而叹衰老也”。[3]可见, “故园心”同时作为情感的线索, 完成了夔州和长安空间的多次转换, 实现了古今与盛衰的反复对照, 并将人生漂泊、孤苦的身影投射到由盛转衰的唐王朝的历史河流中。

杜甫如此执着的遥望长安, 是想再次靠近政治中心, 踏进政治的疆场, 继续驰骋“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理想, 还是“窃比稷与契”, 希望能真正像舜时的大臣后稷与契那样使天下人都安居乐业从而建功立业?杜甫个人稳健的理性会直接作出否定———时不我待, 盛年不再。《论语?子罕》有言:“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亦不足畏矣。”年轻的时候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过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没有建树, 人生就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所以杜甫早在四十岁那年的除夕夜就写道:“四十明朝过, 飞腾暮景斜。”在仕途功名作为唯一衡量读书人个体存在价值的社会规范里, 三十而立, 四十就该功成名就了, 四十岁连进士都没中, 就算才华飞腾也只是日暮西山。可见时不我待的焦虑意识甚为强烈, 更何况此时此刻年已五十有四, 垂垂老朽, 凄苦不堪, 左臂偏枯右耳聋, 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其八) , 来日不多, 遑论从政。

那么, 迟暮之年的杜甫究竟为何始终牵挂着到不了、回不去且非故土落叶归根的长安?杜甫祖籍河南巩县, 在这里度过了近二十年“读书破万卷”的书斋生活, 更立下了“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豪情抱负。后来一生辗转多地, 年轻时南游吴越, 北游齐赵, 晚年漂泊四川、湖南、湖北, 足迹遍及唐王朝大部分的疆域。长安是众多历程中的一个站点, 在此曾经困守求仕十年, 有过奉旨进献《三大礼赋》的辉煌时光, 有过“朝扣富儿门, 夜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甚至一度在长安沦落后陷到叛军之手。可见, 长安是他人生追求和理想幻灭的地方, 也是大唐王朝兴盛和衰败的见证, 酝酿出了杜甫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长安情结。一则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 在长安有田产;二则自称“杜陵有布衣”, 用长安一处汉代的陵园完成他身份的认定, 虽然在长安没有真正当上什么官, 却自认长安就是他真正的故乡, 尤其是支撑他人生价值存在的精神家园。

河南巩县是一个靠近东都洛阳的中原地区, 唐朝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在这里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儒家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大行其道, 杜甫就在浓厚儒家思想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成人。少年时代早慧早熟, “脱略小时辈, 结交皆老苍”, 结交的大多是峨冠博带的宿儒;曾对远祖发誓:不敢忘本, 不敢违仁。可见儒家的价值观念已成为他安生立命、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这直接影响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生命情怀和社会关怀, 即总是将个体的价值与历史、国家、社会高度融合, 将人生的理想抱负与救世济民的情怀紧密相连。自己的生命如果离开了“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价值目标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把生命全部奉献给历史中的国家和人民。这种思想情怀成为杜甫创作的绝大部分诗歌的基本主题, 尤其在历经安史之乱后, 创作了“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暮》《登岳阳楼》等近千首首诗歌, 他总是满怀深情的凝望着这片土地, 表达着对苦难人世的同情、对国家局势的无限关切。

这样的个人成长历程和精神追求使年迈漂泊的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自然而然就会由秋天的夔州想到长安, 甚至怀想昔日繁华的长安, 从而引发昔盛今衰, 人世蹉跎的慨叹。于是他的“故园心”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思乡情绪, 其中隐性的呈现了杜甫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取向:思乡就是思首都, 思首都即是思国家, 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天下黎民的仁爱就需要对朝廷所在的政治中心竭忠尽智。身为儒家的信徒, 参与政治既是实现个人宏伟抱负的必经之途, 也是完成自己对历史对国家责任的必经之路;一旦远离国都丧失经世济民的机会和可能, 则“每依北斗望京华”, 哪怕在夔州望不到长安, 他也要让心灵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日思夜想的长安。从其一“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表达对故都的思念, 到其二首联“每依北斗望京华”, 再到其四“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故国之思一发而不可收, 一首比一首急切而强烈, 迂回沉郁, 而个人的凄凉终究无力挽留时代的步伐, 如同童话世界里卖火柴的小女孩, 又冷又饿中点亮最后一根火柴, 用微弱的火光温暖自己和艰难的时世, 以此安放个体存留于天地之间的生命价值。

综上所述, 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一) 通过“故园心”表达对故都长安的依恋怀想, 在对国家的忠诚中获取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及实现人道主义的社会关怀, 从而使诗歌赋予一种更博大更深广的情怀, 即将一生经历的大事浓缩在历史的离乱中———怀念国家的辉煌, 牵挂时局的动荡, 痛心时代的苦难, 呈现圣人慈悲伟大的胸襟, 这正是成就诗圣杜甫并使其为后人敬重、仰望的缘由。

摘要:“故园”在古典诗词中基本上都释为“故土家园”, 《秋兴八首》 (其一) 流传甚广, 其中的“故园心”大多理解为杜甫暮年漂泊, 归乡无期的羁旅之叹。联系《秋兴八首》组诗的主题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关怀, “故园”应为杜甫身居夔州、心系长安的政治精神家园。

关键词:《秋兴八首》,故园心,长安

注释

1[1]闻一多:《唐诗杂论》, 岳麓书社, 2010

2[2]浦起龙:《读杜心解》, 中华书局, 1961

故园的竹叶签 第9篇

案头有部《辞海》,平日已很少翻查。今日不经意间映入眼帘,一丝久违的情愫漫上心来,趁着这难得的秋阳,将她,我求学路上的良师益友,轻轻搬放膝头。

凉意淡淡地漾在脸上,不经意的翻动中,竟抖落出一枚书签,舞动着缓缓飘落膝前。及待细看,心头陡然生出一阵惊喜——那是一片干透了的、平展展的竹叶!

是了,这是我故园的竹叶!

长期以来,它随着主人的懒散,失宠在层层的书页间,历经岁月的濯洗,全失了温润和柔婉,已变得薄如蝉翼,连色泽也淡得白中泛了黄。只在叶片上,那些细密而精致的纹路依然清晰可辨。

痴痴地凝视良久,终于将指尖轻触了它的纹路,心,到底也柔柔软软地疼了起来。

屈指算来,十二岁离家求学,至今已是二十年了。这中间经历过太多的世事变故,而僻远村落里陋巷深处的老屋旧院,依然是内心深处最最缠绵的牵挂。就连自己也时常困惑不已,走过的路越多,住过的地方、遇到的人越多,反而更加沉重了这一份情怀。每每入寐的,总是故园纸糊的木格子窗,黑漆斑驳的木门,宽大温暖的土炕,还有旧时的邻居、儿时的玩伴。还有,还有窗前那几棵竹!它们每每带了清甜的气息破空而来,枝枝叶叶里抖落一地的温存,摇醒我回乡的梦。

朋友们多知我爱竹,却不知这爱,不是源于竹的风骨,却是因了一种思乡的情结啊!想来,许是沧桑坎坷过后,那些年少时光已积淀成生命中最纯洁绚烂的记忆,于是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也才重温起那些曾经快乐无忧的日子和心情。

那时虽然年幼,爱竹确也爱得深沉。记不清多少个清晨或是黄昏,急急跑去竹下,踮脚轻弹叶尖上的露,扒开地上的枯叶找寻刚出土的嫩笋,甚或张开手掌,用心地量着,从竹根一节一节数上去。

十二岁时开始学着写文章,题目忘记了。印象中依稀知道是写那竹如何昂首直面昼的冷暖更迭和夜的风雨交加。拿给父亲看时,心中自是忐忑的,未料一向谨言的父亲竟于看完后大笑,道:“丫头,这文笔大有乃父之风呵!”那时听到这话有些懵懂,赞许的意味却从父亲的笑声里听出来不少。

而今的老屋早已易主。那院,那竹,那些寄存我年少稚嫩岁月的影像已于岁月的流失中渐行渐远,而这一份眷恋,却不曾随时光的流逝而衰减,反越来越强烈地叩打着心门,一下,又一下,不能释怀,也无法释怀。

合了书,捏了竹叶签干硬的叶柄轻嗅一下,不觉呆了——这薄薄的一片竹叶,历经了二十年的封存和冷落,却并没有消蚀掉它清竹叶儿原有的甜香!一时,它那青烈烈的香气,竟湿漉漉模糊了我的双眼!

生活随笔之故园的家散文 第10篇

生活中留下一些回忆和值得纪念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闲余的时候,你可以简单地拿出曾经的一些东西,和现在的你做一个简单的比对。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一直未曾改变。有些东西变化了,但你又说不出来其中到底是什么。甚至有时发现很久的时间过去了,突然在某一天你和曾经竟然做着同一件事情,是不是十分有趣?

今年的这个七月很是炎热干燥,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久了,抽出几天假的时间,或者去外面的世界旅行一趟,或者回家看看老家的父母,亦去看望一些许久不曾联系的朋友,不失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明朗的蓝天下,在炎热的季节里,车站显得特别拥堵。车站这个地方,几乎一年四季没有冷清的时候,有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座城市的旅客,也有从某一个地方来到这座城市的归客。世间万物在时间面前都在时刻变化着,唯独不变的是内心所坚守的精神。

行驶的列车上,习惯性地望向车窗外面。道路两旁的树木随着飞快的行车,不停向后推移,慢慢消失在自己的视眼当中。时间比较长的旅途,很让人产生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生活当中除了上班工作,自己清闲的时候不是手里翻着手机,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东西,要么就是听听音乐,亦是和身边的朋友讨论一些生活的话题。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每次回家的时候,爸妈总是提前问我想吃什么,然后他们便在家里准备。记得有一次,自己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爸爸正从院子里捉一只小羊,准备杀掉,当时羊肉的价钱,在世面上很贵。一只小羊可以买到六百多元。我对爸爸说道:还是把小羊放了吧,我也不是很爱吃羊肉,再说工地上伙食也不差。但是最后爸爸还是把小羊杀了。只是为了给长时间不回家的我做顿好菜。

小的时候在我看来感觉心疼爱惜一个人,就是把好吃的东西留下给自己疼惜的人,再到后来就是怕他在外面生活过得不好,想法把赞下的钱留给自己喜欢的人,再到后来就是想法抽空去看望陪伴那个你牵挂的人。不同的年龄看待一个问题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遇到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们多数是催促我赶紧找个人结婚成家的事情。甚至很多人会拿我和身边同龄的一些人去比较。对我的言辞有的严厉有的关切还有的同情。总之就像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说的,什么样的年龄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这个年龄已经过了恋爱的季节,多数考虑的是工作、收入、住房、安家等诸多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恋爱的是多数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因素,而谈到结婚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婚姻大事不能儿戏,如果一个男人没有结婚成家的欲望,只能说是对生活的麻木不仁。

有些人活得之所以累,可能就是操的心太碎,过分地习惯和身边的人和事去比较。有时你与世无争,可是别人还是会拿你去比较,最后比较的结局就是你要么足够优秀。要么一无是处。其实你没有必要太注重别人对你的看法。生活是给你自己过的,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由于思想价值观不一样,所以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样。主意还是得自己定。

不要让永远深爱关心你的人因为你在心理形成一种负担,世上最无法掩饰的就是那种无法言说的苦涩。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默默为在乎我们的人努力做一些事情,即使他们不知道。感情的世界只要你所付出真心,便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时候千言万语抵不过某人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走在喧闹的途中,凌乱的脚步可以倾述你的孤独。任何不理解你的人就是,永远不能把你遇到的一些事情感同身受。遇到的那些值得我们深爱的人,就如同你身价千万,拥有豪宅名车,有着一块美丽的欢乐农场,自从你把开启大门的这把钥匙丢了,那么从此你便一无所有,那把钥匙就是我们深爱的人。其实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在你难过无助失落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想逗你笑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到了一定年龄就一定要做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如果你做了,或者没有做好亦或者没有达到很多人想要的那种答案。就会成为很多人口中的笑料,就比如到了一定年龄结婚这件事一样。其实有时想想自己成为周围嘲笑的对象无所谓,可唯一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了。有时候孝顺父母不是说,照顾父母,给他们物质生活上的供养,更多的是了却他们的心事!浮躁的岁月里,也许只有青春和世间才配当主角,慢慢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但是遇到很多的事情你只能选择去忍耐,以一种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就好比失分手这件事情一样。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最后变成了一个不敢哭的人。

生活要心怀感恩,懂得善良,学会换位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缘分就是,不管在哪里,碰到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真实善良的自己展现,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做到于心无愧就好了。

记得十年前,当时自己刚刚参加完高考,等高考分数已经下来。填写志愿之后,又从学校领取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记得那时哥哥刚好结婚成家不久。家里爸妈甚至都为我读大学的学费发愁。甚至有些人过来对我讲,大学其实都不用读了,读与没读几乎没什么区别。记得当时自己也是很困惑,一是为爸妈身体担心,当时因为家庭的琐事他们都争吵过好几回。二来为这种家风所失望,父亲是个天性善良的人,生活中在一个小村落兄弟三人。但是真正能帮到他的人却不是很多,其实用兄弟无靠这个词来形容也不在为过。平日生活当中姑姑对父亲的照顾倒是很多。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当时自己刚好赶上了国家的助学贷款,学费的一笔钱也就解决了。在我的观念里面,爸妈一辈子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父亲对于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很孝顺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每次回家看望爸妈,他们的身体依然很健康,这让自己心里十分踏实安心。

那时自己待着家里的时候,家里忙起来自己就去山上放牛羊,当自己闲下的时候喜欢听音乐看电视。曾经的一位朋友,高中读书的时候,在我生活开销不够的时候,从家里拿钱借我,在我待在家的时候,经常与我电话联系。甚至讲她身边很多开心的事情给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陪伴着我。她的好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随着时间的原故和她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少,我心里一直期盼她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日子也一天天比曾经过得更好了,一是国家政策上的扶持。二是很多人都逐渐离开了农村,沿途的道路上曾经的一些土坯房都已经不见了,看到的是稀疏零落新盖起的砖房,但是除了上年纪的老人居住外,已经再找不出像儿时看到的年轻人了。

下午的时候,感觉待着家里无聊,便想着随父亲一起上山放羊。开始父亲不同意,因为此时正值夏季外面的天气很热。但是最后讲了半天自己还是去了。生活当中身边的一些朋友总是习惯性地把我看做一个很矫情的人。此时并非这样,只是生活中自己习惯写一点东西罢了。山坡上由于今年比较干旱的原因,几乎没长出什么草。远处田地里的庄稼也显得很低糜颓废,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很多因素的影响现在村里人们养羊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了。一来羊价不高,二来天气干旱没有水草。

每次回家来到山坡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新建好的坟墓。很多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老人死后都安葬到了这里,这也正好应证了落叶归根的一句老话。山上父亲陪我聊天问我:再过十年之后,你说这个村子会变成什么样?我从山顶看了一眼村庄说道:可能以后这里再无人烟了。父亲说道:不可能!

很多中国人对于祖先都很尊敬,逢年过节回家都会去祖坟上烧香磕头以此请愿,一者愿逝者地下长眠安息永宁早升极乐,二来保佑生者顺心如意,身体安康,事业有成,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对于我来讲对此很是恭敬,但很少在一些亡故的亲人坟钱烧香磕头求愿。在我看来也许为死去的亲人用心真诚诵读几句经文更为贴切。

上一篇:村级扶贫个人工作规划书下一篇:大和锦的养殖方法及生长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