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2024-09-19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精选8篇)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第1篇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是全校唯一一个以理学教育为主的学院,在学校发展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学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倡导并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理想、服务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理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工作开展领域,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得这项工作在理学院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育人成效日渐凸显。广大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生机勃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增强了自觉适应社会需要,立志成才、全面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加强领导,切实完善机制,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保障体系

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评审制度建设。理学院依据《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对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经费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每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学年总评的德育考核基本内容;要求教师和干部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工作干部必须作为带队干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表彰奖励激励机制,要求学生班级、学院内层层开展工作总结和评优活动,集中表彰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调研报告和优秀项目,并把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作为推优入党、学年综合测评和优秀学生评选的基本考核指标。学院专门制定相关规定,鼓励教师和干部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对于表现突出者,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学院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先后在西安、汉中、安康、榆林等地建立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长期与西安市达内公司合作。学院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与宣传。通过优秀实践报告评选及举办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展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丰富内容,拓宽领域,不断增强社会实践工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特色。理学院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突破口,坚持科技为主,各项竞赛、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学生培养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宽实践领域,加强并完善实践工作的评审及奖励制度,努力为理学院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平台。

理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加强与外界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工作开展思路,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得这项工作在理学院学子间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主动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

实践内容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理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是理科竞赛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学院极为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锻炼,从大一入学就对学生灌输“早准备,早学习”的专业学习思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积极参加学校及国家举办的各项竞赛。目前,我院学子对高数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热情尤为高涨。其中,数学竞赛报名人数高达92人,在全校报名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数学建模报名人数38人,其中不乏获得优秀奖的参赛选手。实践内容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理学院对大学生科技立项及“挑战杯”创业大赛尤为重视,始终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历届均获得较好的成绩。此次大学生科技立项,理学院申报11项,获学校审批通过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理学院申报6项,其中2项获拟申报国家级创业计划资格。这两项大赛均获得学校领导一致好评和鼓励。

实践内容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理学院大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联系与本专业有关的事业单位进行假期实习工作,比如: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保险公司及电信行业。学生积极性相当高,热情饱满,都很自觉地为以后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容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致力于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周边乡村小学义务支教、老年公寓慰问老年人、“工友之家”慰问、“儿童村”捐赠及“西安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探望等爱心志愿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热情。

实践内容与体验社会、勤工俭学相结合 理学院长期以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并支持学生利用假期等课余闲暇时间进行兼职活动,既锻炼了同学的年各项能力,使其更早的融入社会,也可适当减轻家中负担。

理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讲求工作实效,切实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理学院根据年级特点,分层次进行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坚持实践育人,讲求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学院大力鼓励学生自行发展,自我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长期以来,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学生在学院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实践,走出校园,在社会这所大学堂里经风雨,见世面,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在实践中深入领会成才的基本要素及做人的正确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巩固专业技能。同时,在实践中奉献社会,提高素质,做到了“成人、成才”的有机统一。理学院广大学子普遍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充实自我,不但增长了阅历,还锻炼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更加刻苦学习,以便以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们对“实践育人”表示极大地肯定,他们还表示在读书期间将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我校实践育人工作思路,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改革,构建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有效的实践育人工作管理机制和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实践育人特色,现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巩固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考核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标准,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环节。

2、艺术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是由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决定的。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是艺术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艺术学科的实践属性要求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全程实践,只有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际经历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3、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在综合办学实力以及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无法与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相企及,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广阔发展空间里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把实践育人打造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及社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必须认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努力将实践育人工作搞好,作为我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深化实践育人教学改革

4、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适度提高实践课时和实践学分。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达到总课时的40%左右,实践学分达到总学分35%左右。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梳理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5、继续完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以素质学分、技能学分和创新学分为纽带,使“三个课堂”形成相互联动的一个整体,学生在第二、三课堂上获得的学分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选修课学分,以实践学分代替部分理论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创新并实施多种适合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大力开展曲目教学、节目教学、剧目教学、工作室带项目教学、社会服务实践教学等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同时逐步推进实践教学成果转化为产品、作品,增加实践教学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充分利用“展演赛”带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对现有的各类实践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以展览、演出、赛事为平台,加强实践训练,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

7、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发挥行业优势,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文化团体、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引入”模式,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培训引入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实践活动;推进“校企互动”模式,即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示范中心、示范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型实训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企业得到合格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8、加强实践育人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以此促进实践育人教学改革。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强实践育人研究,让每位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总结出实践育人的经验,并凝炼为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学校实践育人成果,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为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进一步加强研究交流,定 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经验及成果,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与举措。分批、分项目组织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及试点项目,不断深入实践育人教学改革,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

三、实践育人的质量监控

9、建立健全实践育人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督导,将实践育人纳入教学质量监控全过程中。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负责检查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规定的落实情况、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情况,并与督导办公室联合进行实践教学的现场指导及抽查,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完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10、各学院要积极开展实践育人的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各学院作为教学单位,既要落实和完成所承担的实践育人工作任务,又肩负着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职能。务必要在实践教学第一线加强质量监控,做好日常检查,规范相关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师职责等。要通过期中检查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本单位教师实践育人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进行评选,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展演赛”、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参与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情况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与管理

11、重视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把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广大教师及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的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以及专业赛事。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项目开发、员工培训等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政府以及协会组织的各种创业交流会,及时了解创业信息,增强教师创业教育和指导的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实践教学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如专业艺术团体中的优秀人才及设计、服装、管理等行业中资深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努力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12、逐步建立师资队伍岗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强化实践能力。学校将根据不同学科类别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步将教师岗位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实践教学型三种类别,通过对各类岗位宏观调控,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促进从事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其能,各尽其才。根据不同类别岗位制定不同的聘任条件、评价标准和激励办法。

13、制定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标准。将实践教学工作量、实践育人业绩(指导学生展、演、赛、训)、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参与工作室带项目教学建设、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标准中,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践育人成果丰硕的教师可优先评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进修、培训、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等活动。

14、加大实践育人教师课时经费投入,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课时标准,对参与项目教学、校企合作、指导社团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认定实践教学工作量,激励教师参与实践育人活动。在业绩津贴方面逐步倾向实践育人成果奖励,引导教师在实践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五、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

15、加强实践育人组织领导。应将实践育人工作摆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上。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是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负责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发展规划和宏观管理。各二级学院是实践育人工作的主体,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督导办、科研处、学生处、演出办、团委等部门根据自身工作任务做好实践育人方面相关工作。

16、建立两级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学年小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毕业实践能力考核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工作。实践教学管理中心负责研究实践育人规律,拟定学校实践育人管理的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规章制度,负责管理、协调、指导、审核、监督各相关部门 实践活动的实施,并评定效果、质量和总结实践育人经验,推动实践育人改革。各二级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所依托的学科、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三个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制(修)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策划各项实践育人活动方案,做好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17、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践育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修订并完善《大连艺术学院毕业生实践考核工作实施规定》、《大连艺术学院学生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的规定》和《大连艺术学院重要展演赛活动表现优秀学生的评选与奖励办法》等在组织、管理、激励、评价、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发展。

18、加大实践育人的经费投入。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确保经费增加比例适应实践育人发展需要。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各二级学院自身创收的经济活力,通过社会服务等得到一定发展经费,形成自身良性发展的态势,保证实践育人工作持续有效发展。

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新乡学院实践育人有高招 第3篇

明确实践育人目标。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增强能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学分制推动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该院把实践育人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军事实践、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艺术实践和创业实践等, 并设置了相应的计分标准, 实行学分制管理。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第4篇

摘 要:武警学院是公安现役警官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任课教员、学员队干部、机关干部、学员骨干和后勤保障人员“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综合职能作用,更好的培育适合公安现役部队需要的高素质公安现役警官。

关键词:武警学院 五位一体 育人队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25-02

“五位一体”即武警学院的教员、机关处室干部、学员队干部、学员骨干和后勤保障人员围绕培养人才这一共同目标,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育人模式。新形势下,公安现役部队职能任务不断拓展,生源结构不断变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调整,给武警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武警学院只有着眼部队人才需求目标,构建“五位一体”育人队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承载起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使命,培育适合公安现役部队需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公安现役警官。

1 明确育人目标是“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的导向

武警学院担负着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各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公安现役事业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任务。因此,武警学院的育人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公安现役部队建设需要,德、智、军、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浓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现役部队从事军事业务、政治、后勤及其他专业性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011年4月22日,孟建柱同志在武警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部队实际需要为牵引,不断深化教育训练改革,突出学科建设专业特色,树立世界眼光,全面加强学院各项建设,努力把武警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警官大学”。这一目标定位遵循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了公安现役教育特色,顺应了部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规划了学院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为“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目标导向。

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的引源

在武警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就要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才能培育合格的公安现役警官。

第一是树立合力育人的理念。合力育人就是要通过科学地调配教学资源,构建“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一是實现教、管结合,让学员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和部队管理知识相结合,做到教、管结合,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才能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部队工作需要。二是实现教、学并进,学员与教员之间要增强协同观念,加强沟通、协调和联系,推动“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三是做到管理、服务并重。武警学院在管理上要严于部队,高于部队,使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增强纪律观念,加强日常养成。同时,要通过教学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三者协同,通过热心周到的服务,把注重人文关怀,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学员的头脑之中,增强以情带兵,以理服人的管理意识。

第二是树立以学员为主体的理念。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要将学员放到主体的位置,从而提高合力育人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一是尊重学员,坚持学员主体地位的前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特点,为学员创造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条件。二是理解学员,多做换位思考,带着真挚的感情,真正把工作做到学员的心坎上。三是要关心学员,要从学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真正帮助学员解决具体困难,努力打造学习安心、生活舒心的和谐校园。

第三是树立创新发展的育人理念。院校教育是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武警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敢于质疑权威,大力倡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五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领导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指导作用

领导机关是学院党委和首长的办事机构,发挥着落实党委和首长决策指示、谋划指导工作、综合协调办事等职能作用。一是完善进修培训制度,选拔优秀机关干部采取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短期培训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学历层次,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育人指导能力。二是落实任(代)职和干部交流制度,组织无部队经历机关干部到部队任(代)职,并将其作为机关干部晋升职务的必备条件;通过机关与基层干部交流任职,熟悉机关与基层岗位工作情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健全机关干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营造有利于机关干部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牢固树立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的观念,注重考评结果的效用,建立淘汰机制,营造和谐的工作和成才环境。

3.2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主导作用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员队伍是武警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学院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员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员引入制度,增设教员公安工作背景入职门槛;优化学缘结构,遏制近亲繁殖,降低教员队伍的“同质性”,激发创新思维的概率,使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二是积极引入教官制度,使来自公安现役部队基层实战单位、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学院教学工作岗位,解决教学与实战脱节的问题。三是通过教学比武、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法,提高教员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实施名师战略,按照学科专业需要,引进或聘请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改善教员队伍结构;加强与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3.3 加强学员队干部建设,充分发挥管理引导作用

学员队干部集学员的学习、思想、作风、课外活动以及学籍管理等任务于一身,是学员的启蒙老师和全程教员,发挥着教学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管理育人中的导师作用、经常性教育训练的组织领导作用。一是在学员队干部选配时,要坚持“四个优先”的原则,即:热爱学员队工作,姿态先进者优先;文字基础好,有一定理论素养者优先;会做政治思想工作,懂管理者优先;文化程度高,思想素质好者优先,从而将优秀人才选配到学员队干部岗位上来。二是按照“逢进必训”的要求,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完善学员队干部培训机制,规范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学员队干部的军事素质、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工作。三是加强学员队干部的考核、检查和督导,强化学员队干部实习制度、跟课制度、业务档案制度和积效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其能力素质。四是注意关心体贴学员队干部,消除其后顾之忧。为此,学院领导和机关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指导,热情关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使他们尽心、尽职、尽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3.4 加强学员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学员骨干是学员队的最前沿管理者,是队干部的“神经”和“触角”,也是沟通联系学校、教员、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员骨干队伍建设:一是严格标准、程序,充分发挥党(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的作用,发扬民主,依靠群众,从思想觉悟、组织能力、工作魄力、学习成绩、作风纪律和模范作用等方面,展开评估,全面考察,保证将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出来,并根据个人性格和专长特点妥善安排工作岗位。二是科学培养,打牢思想基础,提高学员骨干对其岗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紧紧围绕“三能四会”(即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会军事训练、会做思想工作、会部队管理、会组织活动)的标准加强训练,提高做好“两个经常性工作”的能力。四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搞好新老骨干的“传帮带”,从而建设一支能抓善管的学员骨干队伍,切实提高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5 加强后勤保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武警学院后勤保障队伍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稳定和长遠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因此,要改善后勤保障队伍结构,遴选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后勤保障队伍,使后勤保障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要狠抓作风养成,培养求真务实的后勤保障工作作风,遇事不等不靠,不推诿,为教员和学员排忧解难,提高教学服务保障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鹏宵,王志明,高希富.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军校教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重庆警察学院实践育人模式探讨 第5篇

重庆警察学院作为一所2012年新升本的特殊公安高等院校, 将自身的发展方向定位成应用型本科教育, 对育人模式的创新做到科学规划, 系统论证, 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目标, 以培育新时期合格预备警官为己任, 其现实实施的实践育人模式值得总结和思考[2]。

1. 教学实践

重庆警察学院育人模式突出“公安教育”特色, 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公安母体办学。课程设置加大实验实训比例,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模拟与实战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1) 教学课程突出实验实训项目比重。定位应用型本科后, 所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加大了各课程实验实训的比重, 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 通过更多的实验实训课程,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达到学与用的统一。同时将一部分课堂教学搬到公安一线单位进行, 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在一线单位就能掌握所学知识。

(2) 开辟第二讲堂, 聘请专家学者、一线民警到校讲学学院每年邀请中国刑警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知名专家教授到校讲座, 培训骨干教师, 传授办案经验, 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每周三开展第二讲堂, 邀请重庆市公安局相关警种专业能手、一线办案民警到校为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既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 又让广大师生第一时间掌握了重庆市各类案件的侦破动态, 丰富了教学案例, 开阔了职业视野。

(3) 选派教师到基层单位调研、锻炼实习根据课程安排的变化, 学院每年统一组织一批教师到公安一线实战单位进行跟班锻炼, 学习调研。期间收集典型案例、归纳总结最新犯罪手法与犯罪趋势, 并邀请一线部门同志一起研究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排课顺序, 以及如何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和充实,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战。调研学习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办案水平, 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案例来充实课堂教学, 达到了双赢目的[4]。

(4) 组织开展公安技能大赛。学院每年组织开展公安技能大赛, 邀请学生全员参加, 模拟与实战相结合, 尽可能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缩短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适应期”。通过比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并结合比赛结果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比赛[5]。

2. 专业实践

(1) 学年公安实践。大二开始, 每个暑假期间, 学院统一组织选派部分学生到一线单位锻炼实习, 以便了解基层单位日常工作流程, 学习处理各种案情, 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学生反映收获颇多。每年的实习坚定了学生继续从事此项工作的信念, 同时将实际中的问题带回课堂,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互动, 促进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

(2) 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学院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选题确定后安排学生成建制到公安一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公安实践学习。学生带着问题来到基层, 通过自身的努力, 将问题解决, 即在实践中成长, 又在锻炼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达到双赢[6]。

(3) 参加安保执勤任务每年平安夜、圣诞节和新年夜, 学院根据市局统一安排与部署, 组织学生参加安保执勤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纪律, 又提升了学生处突防范能力, 同时强化了学生们作为人民警察的责任心,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3. 社会实践

(1) 开展多种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团委、学生会每年组织开展多种活动,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每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着力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以每年开展的社团文化季为基础锻炼挖掘学生各方面才华, 以每年开展的校运动会为契机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2)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学院团委每年精心组织与谋划, 为学生提供相关实习实践岗位, 校内共青团各部门下属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锻炼机会, 校外推荐学生参加寒暑假的带薪实习活动等, 都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条件提升自己的交际沟通实践能力[7]。

(3) 开展志愿服务。在校期间每月定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到对接的社区、街道、学校开展活动, 为辖区居民或学生服务, 讲述安全技能,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每年暑假以生源地为基本单位, 组织各区县学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结合公安专业特色, 把知识、技能送到社区、学校。每年寒假对接当地共青团组织, 以区县为单位开展亲民爱民实践活动。

4. 实践育人模式的成果与不足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育人措施, 学院毕业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 还具备了准确的判断力、果断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适应能力,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8]。

从当前育人模式运行操作情况来看, 推进和完善实践育人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软硬件保障不足。二是毕业实习安排没有考虑学生所学专业进入对口单位实习, 而只是公安基本知识实习, 学生虽有所获, 但对真正专业知识提升效果明显不足等[9]。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公安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 面对严峻的挑战, 重庆警察学院认识到这一形势, 并积极探讨育人的变革, 开展实践育人的模式, 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将来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开展警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重庆警察学院的实践育人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10]。

摘要:公安院校如何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 从而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中发生的新变化, 使学生毕业前就能熟练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 这对公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重庆警察学院实施的实践育人模式为例, 对其提出的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进行阐述, 希望对公安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安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金天宇.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合格预备警官[J].商, 2013 (12) :242.

[2]孙海峰, 伏剑森, 朱晓昕, 等.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才智, 2013 (15) :120.

[3][4]张劲.“生产线”造就合格预备警官——重庆警官职业学院探索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新机制侧记[N].人民公安报, 2008-10-10 (2) .

[5][9]李常青, 邱福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育能力型预备警官[J].公安教育, 2008 (4) :35—38.

[6]毛言理, 路春光.改革高校育人模式,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s1) :144—147, 150.

[7]李亚琛.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专业化育人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9) :111—114.

[8]赵秀萍, 黄志良.论现代人民警察的专业素养[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12—13.

创新高职学院实践育人机制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创新 高职院校 实践育人 机制探析

学院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己任,以培养水利水电行业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六十多年的办学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荆楚文明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为湖北的水利建设书写了绚烂华章。

一、创新实践育人理念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一直以来,学院致力于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致力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常行为教育体系、资助育人感恩教育体系、心理健康和谐校园构建体系、弘扬水文化创新水文明实践育人体系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总目标中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和全面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树立将水文化充分融于荆楚文明的育人理念。学院秉承大禹"开掘九川"、李冰父子“筑堰活水、科学治水”的实践精神,积极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育人理念。

三是树立传承和创新湖北文明的育人理念。学院以水为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我院作为水利行业示范高职的影响力,树立传承和创新荆楚文明的育人理念。

二、构建实践育人机制

一是成立了实践育人专班。结合时代主题和水利行业特点,聚焦水利热点,关注水利重点,主动请示上级主管单位和部门,聆听指导意见,修改育人方案,拟定育人计划,形成了任务明确、分工合作的工作专班。

二是积极构建育人环境。学院将主要建筑物以水命名,“长江楼”、“黄河楼”、“嘉陵楼”等等;并在南湖校区的行政楼前设置“大禹治水”的大型雕像,将“大禹治水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倾注于环境建设之中。

三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活动育人机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扬水之包容,水之大度,制定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十不行为规范》,强化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文明意识、纪律意识、组织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按构建“五个湖北”的统一布署,响应建设“美丽湖北”的号召,学院以南湖和汉口江滩为主要服务点,将文明湖北的建设付诸于实践。

三、丰富实践育人成果

一是学院涌现了大批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近年来,学院先后涌现了优秀毕业生张海峰捐献骨髓和28名同学无偿集体献血的英雄事迹,受到湖北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真正将湖北文明的内涵实质得以实践。

二是实践育人平台不断丰富。学院建立了奖、助、补、贷、勤五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自2007年以来,奖助学金的发放金额由最初的400多万到现在的1200多万,资助的比例已达到33%以上,学院兑现了“决不让一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同时,学院坚持贫困生评定的动态管理,并自2009年开始已经连续五年利用寒假时间开展走访慰问贫困生家庭活动,真正实现了“一手抓经济资助一手抓精神资助”的实践育人模式;同时,连续两年开展水资源保护社会实践活动。2012组织学院5500多名学生在全省开展“服务三少 保护水资源”社会实践,2013年组织近6000名学生开展“爱我千湖”社会实践,均取得圆满成功,广受社会好评。

三是彰显了学院的影响力。2011年3月,学院作为全省高职唯一代表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六个体系建设》的发言;2012年5月,学院作为全省高职唯一代表在全省高校征兵工作会上作《多策并举 齐抓共管 努力做好新时期下高职学院的征兵工作》的发言;2013年12月,我院报送的《弘扬水文化与实践育人机制探析》获教育部2013年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三等奖,学院是湖北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系列成绩的取得将我院服务文明湖北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彰显。

四、书写实践育人华章

一是创新实践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元旦前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我们将创新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实践育人的理念。

二是丰富实践育人载体。进一步强化“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的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水利情怀,坚定学生建设文明湖北的意志和决心。

三是提炼经典,开创未来。继续做好创新水文明的校园经典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党员、优秀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志愿者在建设文明湖北的重要作用,以水为墨,开创水院实践育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58.htm).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www.gjgwy.org/201311/69118.html).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7/30/content_20605477.htm).

[4]羅公利,孟令熙.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内源性激励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1期.

[6]康明已.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年12期.

[7]申燕.论职校德育教育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年01期.

[8]任焕茹,谢克敏,杨金卫.高职院校多元化学生课外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07期.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第7篇

一、注重顶层设计, 构建“亲产业”育人体系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 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 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中国制造2025”、“美丽厦门”等战略规划, 围绕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的实现, 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构建形成了配套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结构、培养过程、保障条件等“亲产业”办学体系[2]。

专业设置主动对接福建龙头产业和厦门“5+3+10”现代产业体系中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符合区域城市发展定位、对闽西南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较强, 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以及有利于承接台湾优势产业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按照“333 (参照3所境外高校、3所国内高校、依托至少3个企业) ”的原则, 依据行业体系标准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订和优化。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双方实现“五共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所有实验室规划建设都邀请企业、行业和国内同行专家进行两轮论证与评审。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 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导向, 实施“532人才结构工程”, 强化“双师型”师资。在省内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 在教师选拔、职称评聘等方面都要求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引导教师以产业需求和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制订并实施《服务厦门行动计划》《服务闽西南实施方案 (2015—2018) 》, 深入厦门、泉州、漳州、龙岩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八闽行”行动, 通过强化校地互动, 优化协同育人外部环境。

二、把握关键要素, 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要突破高校、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各自独立、融合度不高等瓶颈问题, 建立基于互利互惠的激励动力机制、基于全面渗透的资源共享机制、基于政策导向的政府调控机制、基于培养目标的人才考评机制和基于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3]。厦门理工学院提出“以服务求支持, 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 坚持开放办学, 把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使企业和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 让在校生拥有“双导师” (学校导师+企业导师) 和“双身份” (学生+预就业员工) 。

(一) 构建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 推动产学协同育人标准的统一。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 按照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标准重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做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增加实践学分与自主选修课比例。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企业课程”, 在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 (论文) 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完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制度;推行弹性学分制和自主学习模式, 调整课堂教学时间, 方便企业人员周末或晚上到校授课, 配合企业生产过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

(二) 构建众创空间, 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 整合校内外资源在省内率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聘请100余位企业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与企业联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与新型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建设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 健全弹性学制, 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奖励制度。吸引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所在地经营场所等政策支持。

(三) 构建全方位育人沟通机制, 通过政府调控, 实现多元互动。

厦门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厦门理工学院校董会, 并由市长担任校董会主席, 邀请地方党政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知名校友加入校董会, 建立社会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决策渠道;完善学校与地方党政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等多层次的沟通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会、项目成果推介会等渠道, 建立政产学研信息沟通、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等联动机制。

三、改善育人条件, 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转型提升的主要“抓手”和载体。通过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等支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 通过加大投入、校企合作,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方面加大内涵建设投入, 新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文科情境体验教室等一批校内实践场所, 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企业冠名、战略合作等方式共建实验平台24个 (实验室87个) 。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在ABB、宸鸿科技、冠捷集团、晶元光电等2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31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软件、资金等累计达1.3亿。

(二) 以项目合作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先后与30多所境外优质高校及国内外200余家企业共建“亲产业国际化办学发展联盟”, 在省内牵头成立一般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联盟, 并与厦门产业研究院、海翼集团、金龙客车、万里石集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24个, 为提高师生实践和协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团队和拔尖人才, 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合作, 同时把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结合起来, 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 促进教研相融、教学相长。

(三) 联合搭建高校服务区域和企业发展的平台。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平台是支撑和引领高校优势学科发展、产出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载体[4]。学校党政一把手直接领导并分管产学研合作, 成立了产学研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借助移动终端, 建设科研云平台网络, 形成与企业项目快速对接的科研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产学研科研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做强校办产业, 依托科技园、产业园等, 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同步转型。根据闽西南区域产业分布情况设立多个服务“飞地”, 在20余家企业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站, 有效拓展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空间和资源。

四、深化合作内涵, 拓展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

学校重点开拓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力求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先后与ABB、宸鸿、北京现代、台湾联电等与1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方式包括共建二级学院、研发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订单式人才培养、捐资捐赠、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具体包括:

(一) 实施以“铸学科、塑专业、锤课程、炼教学”为主要抓手的内涵建设战略。

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凝练学科方向, 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塑造品牌专业, 整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和优势, 形成了光电与通信、机械与汽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10余个专业群。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初步构建“人才规格+执业认证”相结合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通识课+专业课+企业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理工类≥40%, 经管类≥30%, 人文类≥35%, 艺术类≥45%) 。近两年, 学校有17项教学成果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 其中, 多半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主题相关。

(二) 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

学校作为教育“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实施高校之一,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 先后与7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签署“卓越计划”联合培养协议书。2011年在9个专业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试点, 实行本科“3+1”, 研究生“1+1+0.5”培养模式改革, 聘请150余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2012年将“卓越计划”经验推广到部分文经管类专业, 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 学校从组织与经费、培养方案、基地与平台、师资队伍与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5]。从目前改革效果看, “卓越计划”收效显著, 参与试点的1300余名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实现同步提升。

(三) 坚持文化引领, 培育和推广“博士工作室”模式。

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 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和无形的驱动力量是文化[6]。学校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展高品位主流文化, 引导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心态吸纳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优秀特质。学校大力培育和推广“博士工作室”带教模式, 年轻博士组团按照“传统师傅带徒弟”方式, 带学生走企业、做项目, 直面生产一线, 感受企业文化。参照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 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 把行业文化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新型“导学”关系。

总的来看, 学校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体要素” (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 、“制度要素” (政策、体制、机制) 、“文化要素”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出发, 紧扣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本质属性, 通过构建“亲产业”育人体系, 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 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 拓展多元化育人路径, 切实解决产学研协同的动力源问题和机制障碍,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摘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构建“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多个方面联动推进, 通过构建“亲产业”育人体系, 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 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 拓展多元化育人路径, 创新和丰富产学研协同育人内涵, 致知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51-55.

[2]黄红武, 等.亲产业重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0) :48.

[3]陈浩, 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3) :67-71.

[4]陈晓阳, 姜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8) :59.

[5]洪天求, 王章豹, 吴文涛.产学研协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107.

理学院坚持实践育人战略 第8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 独立学院 实践育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11-02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规划,提出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为高校实践育人及育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处于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主动谋求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组织协同创新;二是协调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协同完成创新任务。协同创新的领域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根本目的是通过科学配置办学资源,协同人才队伍,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独立学院旨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践育人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必须把协同创新精神作为实践育人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才能有效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一、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一)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内涵。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进行的现实的、感性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的观点形成的育人理念。实践育人是以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科技制作、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方式。

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是指独立学院在开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实践育人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所有文化体制的总和。实践育人文化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实践技能和实践文化为引领,不断地提高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成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结构。借鉴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方法,可把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结构划分为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实践育人物质文化层、实践育人行为文化层和实践育人制度文化层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一体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实践育人物质文化、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分别是实践育人文化的最基本和最高的表现形态。

1.实践育人物质文化。实践育人物质文化是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中的最基层,是独立学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而建设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各种实践设备、育人场所(实验室、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资金支持等。实践育人物质文化相对来说,是最容易建设的文化层,是实践育人文化深入发展的基础。

2.实践育人行为文化。实践育人行为文化是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一种动态体现,是独立学院为了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而进行的系统性的教育活动与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折射出来的其他文化现象,包括独立学院所采取的各种实践育人措施和大学生所参加的实践育人课程、科技类竞赛、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创业实践活动等。

3.实践育人制度文化。实践育人制度文化影响着独立学院实践育人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水平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独立学院为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规定,独立学院制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也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

4.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实践育人精神文化是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中的最高层次,是实践育人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大学精神、校训等内容中,是蕴含在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实践育人价值观、实践育人思想等内容的概括。它渗透在所有与实践育人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影响着实践育人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灵魂。

二、协同创新理念下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原则

实践育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协同共建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实践育人文化建设要坚持协同共建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做好独立学院与社会、与企业、与举办学校、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生、独立学院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协同共建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同时,协同做好实践育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文化层面的创新发展,协同构建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育人文化体系。

(二)坚持服务社会与引领文化相促进原则。“实践育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开放性工作,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应该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切实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实践育人文化建设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只有坚持开放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学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应该自觉地发挥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办学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社会的实践育人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实践育人精神的培育。

(三)坚持共性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统一原则。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独立学院的特色文化尤其重要。建设特色文化,要与共性文化相结合,既要学习高质量应用型大学先进的经验,也要根据自身办学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提炼独立学院的特色文化。要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打造独立学院“知行文化”,为人才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的知行文化氛围。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途径

将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中,既能够实现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又能转变独立学院实践育人的发展模式,为提高独立学院的实践育人能力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可从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独立学院优势,构建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机制。组建学校层面的实践育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实践育人文化建设取得实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牵引,实现独立学院与社会协同创新;以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平台,实现独立学院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以举办学校深厚的实践育人文化为基础,实现独立学院与举办学校协同创新;以良好的社会资源为助推,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协同创新;以师生互动共同成长为目的,实现师生协同创新;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制度保障,实现院内各部门协同创新。

(二)培养文化自觉,构建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体系。构建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体系,要把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大胆汲取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文化的精华,把批判、实践、包容、创新、协同、效率等精神融入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体系的各个部分,促进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培养文化自觉,提高教师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三)加快制度创新,提供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实践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切实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安排各项实践育人资金,构建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再次,建立健全实践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实践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考核办法,对实践育人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价。最后,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研究、总结和交流,深入探索,推进制度创新。

(四)创新教育模式,提升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力。实践育人的课程内容构成和价值取向要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开拓创新的能力。比如,可成立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指导委员会、设置创新学分、开设实践育人有关课程,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等。通过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积极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共同促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实践育人教育模式,切实发挥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力。

(五)加强基地建设,搭建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的实践平台。积极加强平台建设,建设“五个基地”,即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园,校外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校友基地。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收获切身的体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园是实战平台,创业团队具备一定的创业基础后,可到创业园进行真正的创业实战。建立优秀的校友基地,通过校友资源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 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2]郑邦山.着力完成五个转变 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88);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A198、2015JGB481);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420)

【作者简介】李 飞(1981—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讲师。

上一篇:我家的小花猫的作文400字下一篇:体验生活作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