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2024-08-10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精选10篇)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1篇

作业:阅读“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分析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并绘制Ⅰ-Ⅰ′剖面图。

解:

1、图名: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

2、比例尺:1:50000,图上1cm=实际500m。

3、图例

主要看地层图例,最古老的地层为震旦系Z,最年轻地层为第四系Q。中间地层存在不连续,缺失三迭系T,侏罗系J,白垩系K,第三系R,这四个时段可能存在地层不整合。

4、地形、地貌

桑河上游由清溪与洪溪两条支流在上坨镇汇聚而成,并且以上坨镇为分界,上游走向由西南至东北,下游走向由西北至东南,直至桑河镇。桑河两岸多山脉,包括向阳山、黑龙山、峰岭、峻岭、桑山等。高度从800至1100不等。

5、地层岩性

新元古代震旦系Z由白云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分布在东部桑山。古生代寒武系Є含砾粗砂岩,硅质砾岩和粉砂岩互层,同样分布在东部桑山。奥陶系O由粉砂岩、泥灰岩组成;志留系S由页岩、石英砂岩和泥灰岩组成;泥盆系D由白云质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组成;石炭系C由石英砂岩和底部石英砾岩组成;二迭系P由石灰岩及上部碳质页岩夹煤层组成;此五种地层多为带状或区域状分布,从东南到西北大致由老到新依次分布。新生代第四系Q由砂砾石、含砾粘土组成,分布在河谷两岸及山间盆地的冲击洪积层。

6、地质构造

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主要构造线呈为东南—西北走向,被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破碎带F7截断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背斜以Z为中心,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向斜以P为中心,呈东北方向展布。F7为区域性大断层,与西北部F6、东南部F8、F10、F12为逆断层;东南部F2为正断层;南部F9、F11、F21为平推断层。此外,古生代地层中发育的断层都终止于古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Q为水平地层,即地质界限平行于等高线。

Ⅰ-Ⅰ剖面图见附页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2篇

一、从几个关键方面论述安全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答:较大、较复杂的安全工作称为安全工程。

可从三个方面看安全工程的产生与发展。首先,事故有鲜明的反面教育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破坏的恶果,教人们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其次,事故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第三,事故是诞生新的科学技术的催化剂。

二、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工程优化的限制有几个方面?

答:安全问题纷繁复杂的关系正是由于安全问题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交融,正像人是社会的一样,而社会的复杂性正是安全问题复杂的根本原因之一。

层序性是对安全工程优化限制的重要方面,安全系统的应用是按照时空两个跨度展开,管理规范执行是按照生命过程有序执行,而且要贯彻到系统的方方面面。

安全管理的优化的管理直接受制于经济因素。

三、请简要论述安全工程应用中的技术与管理融合性的特点?

答:安全工程师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的追求是本质的安全。但是由于新技术的涌现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一时做不到本质安全的技术,要通过管理来补偿。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技术与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起来。

四、国家安全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们国家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五、举例说明安全工程的研究内容中安全决策,事故控制。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3篇

一、作业前:提倡自主设计作业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服从于老师, 作业更是如此。对于“做什么”、“怎么做”, 学生没有发言权, 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现象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因此, 我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设计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他们对此兴趣盎然却又觉得高深莫测。为此, 我采用以下步骤, 由扶到放, 逐步为学生搭设起了“设计作业”的新型舞台。

教师示范设计:教师围绕主题, 自己设计作业的不同形式, 并逐一向学生说明设计的目的、适合的对象。

师生共同设计:围绕主题, 教师先行设计, 抛砖引玉;学生尝试设计, 反复练习;师生共同评议, 分析方法, 讲述利弊。

学生独立设计:围绕主题, 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并开展各种侧重点不同的竞赛活动, 如“谁是合格小老师”、“谁的点子新”等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质量, 教师要注意下面几点:

1. 学生先行考虑设计的作业的可操作性;

2. 学生充分明确设计必须围绕的主题;

3. 及时反馈学生作业设计中的新点子、好主张;

4. 鼓励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二、作业中:提倡作业形式新颖

求知欲、有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天性, 小学生尤其富有好奇心。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成不变, 时间一长, 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 求知欲、好奇心, 就会被慢慢抹杀, 他们只会被动地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练习。针对这一现象, 根据学生自主设计的可行性作业, 我尝试了以下作业类型:

1. 趣味型作业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含金量低, 所以学生怕做作业, 拖拉作业, 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趣味型作业就可以打破这一禁锢, 既使学生乐学, 又锻炼他们的多种语文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一课———诗歌《走进大自然》前, 我先组织学生走进公园, 爬高山, 戏河水, 观花草, 听鸟鸣……于是, 在学习《走进大自然》时, 学生品味诗歌头头是道, 诗的意蕴不言而喻。于是, 我又针对前两步铺垫, 布置了一个课外练笔:用诗的形式记一处景观。学生跃跃欲试, 之后的作品尽管还很不像样, 但可圈可点的诗句也不少, 可谓收获颇丰。这样的作业, 学生非常欢迎。

2. 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要求较高, 学生必须具备查找信息、提取信息、设计排版、美化打字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 我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相互配合, 各显其能, 作业过程其乐融融。

如:制作手抄小报、电脑报等。

3. 积累型作业

“新课程”尤其注意了语文阅读量的规定, 强调了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这一作业若能长期训练, 持之以恒,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低年级可尝试进行词语的积累。如学完苏教版第三册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积累表示职业的词语。既巩固了学生的认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中年级可尝试进行句段的积累。如: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摘抄课外读物上的相关资料等。

高年级可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 提高积累要求。如:摘抄表示相同意思的不同成语;摘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俗语、歇后语、古诗;摘抄优秀作文等。

4. 研究型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体验成功, 提高能力。研究性学习便为展现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5. 拓展型作业

语文知识无处不在, 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 所以说教材只是例子, 而课堂教学只是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 真正学会学习, 课后才是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阵地。拓展型作业就是将课内的知识拓展到课外。

6. 实践型作业

这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体现了课程综合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利用各种各样的树叶, 让学生剪贴出形态各异的事物, 然后再布置学生根据剪贴画的不同内容自由完成“想象作文”;参加“绿色环保”活动, 调查社区的环保隐患, 设计富有感召的“网上公告”。

三、作业后:提倡多方评巧鼓励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并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但我以为, 单单老师参与评价还远远不够,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尝试以下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看看学生自己对自己作业所做出的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相互了解彼此间完成作业的情况, 明了差异, 找到奋斗目标。尤其是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 学生彼此的评定比教师更有说服力。

家长参评: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 加强家校联系。

老师审评: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给出最后的评定。教师在此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教师可以通过把“×”改成“?”、给优秀作业加“★”等形式,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赋予小学语文作业以新的生命力, 而新作业又把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推入新的起跑线, 让我们在这条起跑线上酝酿、操练、起跑……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 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尝试运用新策略。本文主要就“作业前——提倡自主设计作业”、“作业中——提倡作业形式新颖”、“作业后——提倡多方评巧鼓励”这三点展开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琳金.溧阳市文化中心.《例谈“语文作业”的设计》

[2].虞峥.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浅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

[3].南渡中心小学.《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类型》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4篇

[关键词]模式改革;工程图学;作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92-03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职能从面向“精英化”到面向“大众化”转变。[1] [2]在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经历从“务实”阶段到“务虚”阶段的变化后,现在已经进入“求实学”、“重实际”、“干实事”的阶段,并不断推动工程教育的理念由“科学型”、“技术型”向“工程型”转变[3] [4] [5],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面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方法差异性区别不大,专业技能培养难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标准。对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工程类专业教学而言,教师在工程人才培养中仍居主导地位。[6] [7]

工程图学课程是机械类、设计类各专业必修的量大面广的大类基础课程,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和设计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工程标准、零部件的概念设计、功能设计、制造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该课程的过程评价主要体现在作业的考核上,但作业批改方式落后、作业对知识点掌握的回馈性差这一问题,至今未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工程图学的作业批改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继备课、上课之后的又一基础性教学环节,但是与课堂教学改革相比,作业批改环节的重视度遭遇漠视。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作业批改方式,由于现代教学氛围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变化,使得作业批改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更为严重的是,个别青年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从而放任作业批改质量,以至于学生无法从作业中获得正确的知识。作业批改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后继,其改革必须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否则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8]

随着大学MOOC等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全批全改”和“精批细改”的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标记作业的正确或错误是为“批”,教师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内容改正即为“改”。“全批全改”是对学生提交的每一份作业,教师都要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批改,而“精批细改”是对学生作业中的每一处错误教师都要仔细地加以批注并给出更正,这两种作业批改方式占用了教师极大的工作时间。以工程图学为例,该课程是工程类大学生必修课,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技能课,因此,无论教师上课多么精彩,PPT如何生动,如果学生不进行大量的作业训练,所谓的制图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作者作为一名工程制图主讲教师,以2013-2014第一学年所授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其作业批改所需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由表1可以,机制两个班一个学期共批改8928道题(两个班)。如果每道题都要仔细批改,并记录作业结果,仅作业批改一项,教师一个学期就要花去近288.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作业批改所用时间是授课时间的3倍多。对于工程人才培养而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传授,精心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所在。因而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应当放在如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专业性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上。然而,由于作业批改工作占去了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其精心备课的时间必受到压缩。同时,高等院校人事考核机制的实施,使教师又有科研任务的重压,分配到教学上的时间更加有限,这样势必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探索作业批改模式的内在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作业批改模式弊端分析及理念革新的必要性

(一)传统作业批改方式之优缺点

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以利于教师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调控;同时,学生通过作业批改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自我整理、自我反思过程,对于工程图学类课程,作业批改是学生制图技能提升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果是学生期末综合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程图的传统作业批改方式将学生完成作业与教师评价作业分割开来,形成了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布置任务做作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批作业,作业批改环节与学生无关。这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了反思、整理、深化课堂知识,形成批判思维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只关注作业批改分数,而忽略了知识的掌握,作业批改的作用退缩为教师检查学生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一把尺。[9]学生对“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导致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如何避免”的认识需要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传统的作业批改使学生既缺乏对作业质量给予自我评价的责任心,也没有对自己作业做出评价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通过对工程图学作业的全程跟踪调查,发现采用“全批全改”模式进行作业批改,教师花费精力很多,但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认识并不深。这导致在期末考试中,个别题型在作业中已经作过,并批改过,但期末考试还是做错,并且错误的知识点完全相同,这也说明,教师的作业批改环节完全失败。同时,由于作业“全批全改”及“精批精改”使教师负担过重,具体实施过程已出现很多异化现象,如部分年轻教师作业批改如“蜻蜓点水”,应付了事。据我们调查,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批改作业存在不认真现象,有的教师只给分数或只写“阅”字。1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业,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作业批改的理念和方式革新

(一)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

作业批改环节是知识复习、巩固、消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有批改作业的权利。[10] [11]本文尝试在作业批改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角色发生互换,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作业完成、作业批改均由学生来实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知识点的精讲,及作业评分标准的制订,并以具体的范例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作业批改,如工程制图课程中,机件的表达方法、螺纹联接的画法、标准件的错误画法等需要教师从机械原理、机械功能及规定画法等多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并指出易错点的具体改正方法,这样学生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即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学生的批判能力、反思能力、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二)形式多样,跟踪反馈

作业批改方式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相辅相成,作业批改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环节独立进行,而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一起进行,形成一个有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的系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固定时间段,让学生分组讨论,反思作业中特别容易困惑的问题,相互点拨,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作业答案及评分标准,互批作业,但只批不改[12],然后再由学生进行自我订正,最后再交由教师批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批改的作业情况随时跟踪部分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此外,将跟踪问题制度化,在问题跟踪环节上实现作业批改的信息反馈功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工程图学课程作业改革模式内涵及实施

(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定向批改

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中的组合体绘图及表达是学生建立由空间形体转化为二维图样的重要环节。这两部分的作业量大,累计有40道练习题,学生必须亲力亲为,认真完成。教师在布置作业后,不能全批全改,因为学生绘图过程中所犯错误必须自行修正,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因此,可采用学生主动,定向批改的方法来实现作业批改模式上的转变。在课堂上设立固定环节,先由教师进行习题难点讲解,然后两个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作业只批不改,但需要标注出错误之处,打出成绩并签名,然后学生依据作业批改进行自我订正,最后,统一交由教师审阅。教师针对作业订正情况将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具体讲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负责精神,并使教师从大量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精心备好下一次课上。

(二)面批适时,个性辅导

对于零件图及装配图,由于信息量大,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学生作业中会出现不少错误,若简单地在错误处打上“×”号,一般会出现负反馈作用;而打上“?”号,则可使学生思考错的原因。但有些学生不以为然,对错处视而不见,作业矫正效果不理想。若采用精批精改,教师工作量很大,同时不易掌握学生的矫正信息。所以,最好的批改方式是当面批改,这样,可以当面指出错误所在,学生矫正也最及时,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模式。

(三)以专业课程为抓手,探索项目式教学作业批改模式

进入大三后,大量专业课程都是以工程图学为基础,因此,采用项目实例驱动,倡导学生团体性协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相互配合,完成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建模到装配,整个设计流程,最终提交完整的工程图纸。

(四)分类评定,探索作业批改跟踪机制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业批改的热情,教师要对作业进行分类评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建立跟踪机制,在分数上有所体现,让认真、负责的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拿到优秀的成绩。具体的实施方式是每道工程绘图作业的评价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学生绘制工程图的总体评价;第二部分是学生互评,即以四个同学为一组,相互评阅,并独立给出评阅分数,如果与教师的评阅分数相近,则给予优秀及良好等级分,使学生的互评体现在学习的过程评价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互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

四、工程图学课程作业改革应用实践

工程图学作业批改模式改革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4级一个班共39人进行试点,采用的形式与上述略有不同,即以宿舍为单位,学生4人一个宿舍,因此,4人一组进行学生互评,学生的平时作业分布见图1,不及格的学生占12.8%,及格的学生占28.2%,中的学生为17.9%,良好的学生占33.3%,优秀的学生为7.8%;说明学生学习工程图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互评成绩分布见图2,及格的学生7.7%,中的学生为10.3%,良好的学生占48.7%,优秀的学生为33.3%;说明学生对于工程图学课程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都能做到互评提高。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5%,作业互评成绩占25%,期末成绩占50%,其成绩分布见图3;及格的学生2.5%,中的学生为43.6%,良好的学生占51.3%,优秀的学生为2.6%;说明通过学生作业批改过程中的角色互换,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原理、规定画法等内容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与往届同类课程相比,提高了近18.9%,而教师的作业批改量大幅下降,教师所做的只是进一步的个性指导及成绩的统计工作。

五、结论

教学过程评价是一个综合系统,针对工程图学课程存在的批改作业效率低、知识反馈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作业批改模式进行调查,在分析了其优缺点之后,提出了作业批改的新理念,即角色转换,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跟踪反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2014级一个班级的试点,整体效果良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6-168.

[2] 张学昌,张雷,吴红兵等.以“C4”为核心的独立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1-125.

[3] 吴婧姗,邹晓东.回归工程实践:欧林工学院改革模式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0-45.

[4] 李瑾,陈敏.五元合一:美国工科本科生学习系统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84-91.

[5] 郭秀云,李映霞,师涌江.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3):55-56.

[6] 覃永晖,吴晓,彭蓬等.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8):36-39.

[7] 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8] 吕星宇,论传统作业批改方式的变革[J].当代教学科学,2007(18):40-42.

[9] 张旭,张学昌,李建新.以创新设计为主导、以图学素养为本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4):138-142.

[10]  王台惠,邓春芳.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4(9):78-79.

[11]  金炎丽.机械制图作业批改方式探讨[J].现代技能开发,2002(5):18-20.

[12]  冯旭洋,论“教师零作业批改”凸显学生的主体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1(1):39-30.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5篇

说明:

课程作业由5个小报告和1个大报告组成。小报告要求每个不能少于3页。小报告题目:

1、请结合物联网发展的背景,对物联网产生的意义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进行总结!

2、请查阅资料,简要介绍二维码和RFID的工作原理,并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设计一个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介绍其功能、原理和处理流程。

3、请对现有的物联网定位方法进行总结,并对移动通信定位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异同进行比较。

4、请查阅资料,总结目前RDIF技术面对的安全威胁,并举一个RFID面临的安全威胁实例,和针对这种威胁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

5、请对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并结合云计算技术介绍目前主流的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

大作业要求:

1、报告题目自拟;

2、报告需要写摘要,在摘要中对自己所写的论文内容进行概述;

3、报告内容分为:

(1)国际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2)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物联网技术在XX 行业的应用举例

(4)物联网应用设计(这一部分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及工作原理)(5)课程学习心得(6)参考文献

4、报告要求自己写,不得少于7页,其中第4、5部分内容不得少于三页。如发现有抄袭,雷同的报告全部记0分。

5、格式按照所附模版排版。

6、请尽量自己写,不要抄袭,雷同的按不及格处理!切记!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目

摘要: 前言:

这是一篇介绍说明性的文章,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物联网这一个新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发展如此迅速,很快在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么更多的人去了理解物联网也就显得必要,这篇文章将引领您走进物联网的世界。将会介绍物联网是怎么一种运行模式以及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物联网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会让您明白物联网有哪些作用及其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您将看到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二者的联系。物联网的前发展过程等。

一、国际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物联网技术在XX 行业的应用举例

四、物联网应用设计

五、课程学习心得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6篇

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

13.领导条款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的作用和公益支持两大部分(×)。

14、战略策划时应与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协调一致(√)。

15、组织确定顾客群和细分市场的目的是为了销售方便(×)。

16、组织应在分析各种需求与员工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技术规划制定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

17、组织管理运作系统的基础是测量、分析与改进(×)。

18、卓越绩效评价应首先了解组织的经营环境和所面临的战略挑战,识别组织的关键过程(√)。

1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领导三角是指经营结果、战略、领导(×)。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7篇

1.结合本人工作经历,举出电气工程领域中需要对电能回收或电能回馈的案例。

答:一个案例是:城市之间列车频繁制动,因此要求起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大,制动平稳并具有良好的起动和制动性能。从能量相互转换的角度看,制动能量是相当可观的。对该部分能量的回收利用不仅高效更环保。据考察北京地铁750V直流供电电压在机车进站制动时可能升到1000V以上,这是由于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在直流电网上不能被相邻列车完全吸收造成的。当列车发车密度较低时,再生能量被其它车辆吸收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这部分制动能量将被车辆吸收电阻所吸收,变成热能并向四外散发。

国外一般在牵引变电所的直流母线上设置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所采用的吸收方案主要包括电阻耗能型、电容储能型、飞轮储能型和逆变回馈型四种方式当处于再生制动工况下的列车产生的制动电流不能完全被其他车辆和本车的用电设备吸收时,线路上设置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立即投入工作,吸收多余的再生电流,使车辆再生电流持续稳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制动性能,如日本多摩、冲绳、东京、大阪的轻轨和地铁线路,加拿大多伦多轻轨及意大利米兰3 号线等地铁均采用了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

2.电能回馈至电网要解决得关键技术是什么?

答:电压、频率、波形、相位、相序一致。谐波含量满足要求,安全也要满足要求。再者就是在回馈之前电能要经过一定的处理,确保 电能的环保性。因为如果电能是非环保的,既是电能被利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将来也要在对之进行治理耗费能源,这就失去了循环利用的意义了。因此在满足物理要求的同时,必须保证无污染。

3、什么是无源逆变及有源逆变?二者存在于什么工程背景中?

答:如果将直流电逆变为某一频率或可调频率的交流电供给负载,则叫无源逆变;如果把直流电逆变为电源同频率的交流电反送到电网中去,称为有源逆变。

4、电子负载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有何异同?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8篇

随着我国中学化学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许多学校已经基本完成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接纳。但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需要扎扎实实将教学理念转化到教学行动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化学作业设计作为化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优化既是对作业本质的内在提升,更是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实施。因此,某种程度上而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作业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提倡学生自主、多元发展的今天,只有优化作业设计,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一、化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除了传统的巩固知识外,还需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但这些目标的实现,仅凭借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加强,而作业的优化设计是落实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培养兴趣的原则。

古代教育家程颐先生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爱学、学好化学。

2. 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分成不同内容、不同标准、不同模式和不同分量的作业,也可以把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分成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

3. 学以致用的原则。

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有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化学作业的呈现形式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创新课程和拓展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要优化化学作业的形式。

1. 口头型作业。

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重新组织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提高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口头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及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描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很多学生为“火星四射”的现象所折服,可在描述时往往叙述不全,突出了“火星四射”,而忽略了其他现象。通过口头型作业的训练,学生在了解燃烧本质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完整描述该实验现象。

2. 书面型作业。

其形式主要有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如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垃圾情况及城乡居民的燃料、农村施用化肥农药情况,还有白色污染与我们生活、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添加剂与绿色食品、空气中污染与呼吸道疾病、水质污染中酸和碱、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对策,等等。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只有学生认真去研究,才可能亲身经历“设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

3. 阅读型作业。

教材中的“拓展视野”,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宽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如讲到“几种常见的盐”时,教材提供了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的简历,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声誉,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本并没有对“侯氏制碱法”作过多阐述,此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并了解“侯氏制碱法”的相关原理。

4. 实践型作业。

其形式主要是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有以下特点:药品、仪器、设备在家庭条件下可以满足,装置简单,实验步骤和药品用量少,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为实验的一部分,虽然传统作业中往往被忽视,其作用却很大。家庭小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于疑难问题的解答,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内容,而且使化学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本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可以演化为家庭小实验“自动熄灭的蜡烛”:在玻璃杯底铺放一层碱面,把一只点燃的蜡烛固定在杯底,沿杯壁缓缓倒入白醋,过一会儿,蜡烛自动熄灭,同样也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5. 游戏型作业。

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如在识记“俗名、主要成分及化学式”时,教师可设计一款类似于“连连看”的游戏,让学生在寻找中加深对相关物质俗名及化学式的记忆,从而知道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纯碱”、“碳铵”等物质原来就是自己所学的碳酸钠、碳酸氢铵。

三、优化化学作业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1. 建立学习档案评价。

为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作业档案,学生在学习作业档案中可收录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有关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学习作业档案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将学习档案评价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2. 完善纸笔测验评价。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3. 优化活动表现评价。

这种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辩论、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实践作业和书面作业,使评价的方式更完整。

小学品德课程作业 第9篇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的设置,是连接孩子与家长的亲情桥梁

在教育方针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今天,“德为先”依然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江总书记曾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以及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无不把德育作为治国的基石。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的今天,又有多少家长把孩子的德育作为重中之重在培养。只有我们这些还在教品德课的有责任的老师们,才把它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而品德作业就有着间接的作用。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中主题三、“我懂事了”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出:学会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前面学习过“爸爸妈妈抚育我”后,孩子们都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感受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因此在学习完这课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帮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经过一阵讨论和思考,孩子们拟出了这样的一些计划:每个周末,我要为爸爸妈妈抄一个我最拿手的菜;每天做好作业后,我要给妈妈敲背5分钟;我要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爸爸妈妈来谢谢他们;吃过晚饭后,我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削一个苹果给他们吃;我每天晚饭时帮爸爸妈妈盛饭;我要唱一支歌给爸爸妈妈听;每天爸爸妈妈回家,我都要给他们拿拖鞋。并送上一杯水给他们喝;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他们帮忙了。我还要帮爸爸妈妈倒垃圾,取牛奶;我要好好学习,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一周后,大家一起来汇报交流。谈自己的做法,说说父母的反应。然后大家取长补短,互相鼓励,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保持更持久。可想而知,这一次活动,对于那些平时被娇惯了的孩子,以及娇惯了孩子的父母们,是一种触动,也是一种革新。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也贴近了孩子与父母的心。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的设置,是连接教师与家长的友谊桥梁

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特别是孩子的品行,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教师共同来塑造一个良好品格的人。这无疑对社会和家庭都是有益的。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不纯粹是课堂上老师只讲学生光听的填鸭式教学,也需要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来完成。比如:以前教学中遇到与家庭、家长有关的内容,老师们也是一晃而过,没有认真与家长沟通,达成共同教育的实事。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请一两位热心家长或一两个家庭到学校来,到班级来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完成这样的课程内容。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中“我长大了”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收集自己幼儿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等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也请几位热心的家长到课堂上来参与教学活动,讲一讲自己孩子成长的事。这样不仅利于教学,也让家长体验到了与自己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无形中让教师与家长建立起了友谊,利于家长与老师的直接交流与合作。让这两个原本独立的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走在—起。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的设置,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互通桥梁

人从出生到死那一刻,都得生活,对于成年人来说,生活复杂得永远说不清,道不明,可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简单得如一首歌,一朵小花,一片绿叶,一只小动物。不管你是住在乡村还是城市,也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最后你都得在社会生活中寻求生存。所以从小学开始就教给学生一定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6大主题,即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这两门课程标准中都设计了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或教学后布置这些活动或主题的作业时,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学做事。真正做到与实际生活接轨,这才是我们品德课程作业设置的价值体现。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校)

工程地质课程作业 第10篇

通常来说,将“产品丧失其规定功能的现象”称之为失效。

主要失效类型有:过量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

2.何谓过冷度?为什么结晶需要过冷度?它对结晶后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纯金属的过冷度等于其熔点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合金的过冷度等于其相图中液相线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

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平衡结晶温度或者称为理论结晶温度,但是,在实际结晶过程中,实际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两者的温度差值被称为过冷度。过冷度的大小与冷却速度密切相关,冷却速度越快,实际结晶温度就越低,过冷度就越大;反之冷却速度越慢,过冷度就越小,实际结晶温度就更接近理论结晶温度。连续冷却时候,冷却速度的高低影响相变时过冷度的大小。正是过冷度的大小影响组织形貌和结晶类型。缓慢冷却时候,合金在不大的过冷度下就发生了相变。这时候只能结晶析出石墨。过冷度足够大冷却速度足够快时候,就会析出渗碳体。

3.何谓过冷奥氏体?如何测定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奥氏体等温转变有何特点?

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曲线像英文字母C,它描述了奥氏体在等温转变过程中,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析出物的规律,称为C曲线或者TTT曲线,而连续冷却曲线是各种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简称连续冷却转变图或者CCT图。

相同点是二者均是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图解,前者是在一定温度下的等温转变,后者是以一定的冷却速度时的连续转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类型基本相互对应。

二者的区别在于冷却条件的不同,其显着的区别主要有:

一、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组织转变的,其组织的转变很不均匀,先转变的组织较粗,而后转变的组织较细,往往得到几种组织的混合物。

二、共析钢连续冷却时,只有珠光体的转变而无贝氏体的转变。原因在于当冷却速度缓慢时,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当冷却速度过快时,则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停留时间还未达到贝氏体转变的孕育区,已经降到Ms点开始转变为马氏体。

4.哪些合金元素可使钢在室温下获得铁素体组织?哪些合金元素可使钢在室温下获得奥氏体组织?并说明理由。

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后,钢的基本组元铁和碳与加入的合金元素会发生交互作用。钢的合金化目的是希望利用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和对铁碳相图及对钢的热处理的影响来改善钢的组织和性能。

一、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 合金元素加入钢中后,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钢中。即:与铁形成固溶体;与碳形成碳化物;在高合金钢中还可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1.溶于铁中

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除Pb外)都可溶入铁中,形成合金铁素体或合金奥氏体,按其对α-Fe或γ-Fe的作用,可将合金元素分为扩大奥氏体相区和缩小奥氏体相区两大类。

扩大γ相区的元素—亦称奥氏体稳定化元素,主要是Mn、Ni、Co、C、N、Cu等,它们使A3点(γ-Feα-Fe的转变点)下降,A4点(γ-Fe的转变点)上升,从而扩大γ-相的存在范围。其中Ni、Mn等加入到一定量后,可使γ相区扩大到室温以下,使α相区消失,称为完全扩大γ相区元素。另外一些元素(如C、N、Cu等),虽然扩大γ相区,但不能扩大到室温,故称之为部分扩大γ相区的元素。

缩小γ相区元素——亦称铁素体稳定化元素,主要有Cr、Mo、W、V、Ti、Al、Si、B、Nb、Zr等。它们使A3点上升,A4点下降(铬除外,铬含量小于7%时,A3点下降; 大于7%后,A3点迅速上升),从而缩小γ相区存在的范围,使铁素体稳定区域扩大。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完全封闭γ相区的元素(如Cr、Mo、W、V、Ti、Al、Si等)和部分缩小γ相区的元素(如B、Nb、Zr等)。

2.形成碳化物

合金元素按其与钢中碳的亲和力的大小,可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

常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Ni、Co、Cu、Si、Al、N、B等。它们基本上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Mn、Cr、W、V、Nb、Zr、Ti等(按形成的碳化物的稳定性程度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它们在钢中一部分固溶于基体相中,一部分形成合金渗碳体,含量高时可形成新的合金碳化合物。

5.何谓石墨化?铸铁石墨化过程分哪三个阶段?对铸铁组织有何影响?

钢中渗碳体分解成为游离碳并以石墨形式析出,在钢中形成石墨夹杂的现象。

铸铁的石墨化过程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称为石墨化过程。铸铁组织形成的基本过程就是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因此,了解石墨化过程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对掌握铸铁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Fe-C合金双重状态图,铸铁的石墨化过程一,铸铁的石墨化过程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称为石墨化过程。铸铁组织形成的基本过程就是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因此,了解石墨化过程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对掌握铸铁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Fe-C合金双重状态图,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液相亚共晶结晶阶段。包括,从过共晶成分的液相中直接结晶出一次石墨,从共晶成分的液相中结晶出奥氏体加石墨,由一次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在高温退火时分解形成的石墨。中间阶段,即共晶转变亚共析转变之间阶段。包括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二次石墨和二次渗碳体在此温度区间分解形成的石墨。第二阶段,即共析转变阶段。包括共折转变时,形成的共析石墨和共析渗碳体退火时分解形成的石墨。

影响铸铁石墨化的因素铸铁的组织取决于石墨化进行的程度,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关键在于控制石墨化进行的程度。实践证明,铸铁化学成分、铸铁结晶的冷却速度及铁水的过热和静置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石墨化和铸铁的显微组织。1.化学成分的影响铸铁中常见的C,Si、Mn、P、S中,C,Si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S是强烈阻碍石墨化的元素。实际上各元素对铸铁的石墨化能力的影响极为复杂。其影响与各元素本身的含量以及是否与其它元素发生作用有关,如Ti、Zr、B、Ce、Mg等都阻碍石墨化,但若其含量极低(如B、Ce<0.01%,T<0.08%)时,它们又表现出有促进石墨化的作用。2.冷却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铸件冷却速度趋缓慢,就越有利于按照Fe-G稳定系状态图进行结晶与转变,充分进行石墨化;反之则有利于按照 Fe-Fe3C亚稳定系状态图进行结晶与转变,最终获得白口铁。尤其是在共析阶段的石墨化,由于温度较低,冷却速度增大,原子扩散困难,所以通常情况下,共析阶段的石墨化难以充分进行。铸铁的冷却速度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它与浇注温度、传型材料的导热能力以及铸件的壁厚等因素有关。而且通常这些因素对两个阶段的影响基本相同。提高浇注温度能够延缓铸件的冷却速度,这样既促进了第一阶段的石墨化,也促进了第二阶段的石墨化。因此,提高浇注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石墨粉化,也可增加共析转变。3.铸铁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铁水的过热温度,延长高温静置的时间,都会导致铸铁中的石墨基体组织的细化,使铸铁强度提高。进一步提高过热度,铸铁的成核能力下降,因而使石墨形态变差,甚至出现自由渗联体,使强度反而下降,因而存在一个‘临界温度’。临界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铁水的化学成分及铸件的冷却速度。一般认为普通灰铸铁的临界温度约在1500一1550℃左右,所以总希望出铁温度高些。

6.铝合金是如何分类的?

按用途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又细分成各个牌号按制造的成品分为工业铝、航空铝、民用铝、导电铝几大类按含铝量分为熟铝和生铝按形态分为铝板、铝锭、铝线、铝杆、铝饼等按生产出处分为原生铝和再生铝。

7.简述高分子链的结构特点,它们对高聚物性能有何影响?

高分子链的结构特点:1高分子呈现链式结构,2高分子链具有柔性,3高聚物的多分散性。

高分子链的化学成份及端基的化学性质对聚合物的性质都有影响。通常主要是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碳-碳主链或由碳与氧、氮或硫等元素形成主链的高聚物,即均链高聚物或杂链高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HDPE)结构为-[CH2CH2]n-,是高分子中分子结构最为简单的一种,它的单体是乙烯,重复单元即结构单元为CH2CH2,称为链节,n为链节数,亦为聚合度。聚合物为链节相同,集合度不同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聚合物分子量的多分散性。

聚合物中高分子链以何种方式相连接对聚合物的性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对于结构完全对称的单体(如乙烯、四氟乙烯),只有一种连接方式,然而对于CH2=CHX或CH2=CHX2类单体,由于其结构不对称,形成高分子链时可能有三种不同键接方式:头-头连接,尾-尾连接,头-尾连接。如下所示:

头-头(尾-尾)连接为:

头-尾连接为:

这种由于结构单元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称为顺序异构体。一般情况下,自由基或离子型聚合的产物中,以头-尾连接为主。用来作为纤维的高聚物,一般要求分子链中单体单元排列规整,使聚合物结晶性能较好,强度高,便于抽丝和拉伸。

8何谓陶瓷?陶瓷的组织由哪些相组成?它们对陶瓷性能各有何影响?

陶瓷的原料通常是由粘土、石英和长石三部分组成。在加热烧成或烧结和冷却过程中,由这三部分组成的坯料相继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

(1)低温阶段(室温~300℃)残余水分的排除。

(2)分解及氧化阶段(300~950℃)结构水的排除;有机物、碳素和无机物等的氧化;碳酸盐、硫化物等的分解;石英晶型转变。

(3)高温阶段(950℃~烧成温度)氧化、分解反应继续进行;相继出现共熔体等液相,各组成物逐渐溶解;一次莫来石(3Al2O3·2SiO2)晶体生成; 二次莫来石晶体长大; 石英块溶解成残留小块; 发生烧结成瓷。

(4)冷却阶段(烧成温度~室温)二次莫来石晶体析出或长大; 液相转变; 残留石英晶型转变。

陶瓷的典型组织结构包括三种相:晶体相(莫来石和石英)、玻璃相和气相

晶体相是陶瓷的主要组成相,主要有硅酸盐、氧化物和非氧化合物等。它们的结构、数量、形态和分布,决定陶瓷的主要性能和应用。

玻璃相作用

①粘连晶体相,填充晶体相间空隙,提高材料致密度;

②降低烧成温度,加快烧结;

③阻止晶体转变,抑制其长大;

④获得透光性等玻璃特性;

⑤不能成为陶瓷的主导相:对陶瓷的机械强度、介电性能、耐热耐火性等不利。

气相是陶瓷组织内部残留下来的孔洞。它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几乎与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各个过程都有密切的联系,影响因素也比较多。

9.何谓复合材料?都有哪些类型?

由异质、异性、异形的有机聚合物、无机非金属、金属等材料作为基体或增强体,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材料。除具备原材料的性能外,同时能产生新的性能。

复合材料是一种混合物。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材料。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将各种纤维增强体置于基体材料内复合而成。如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金属等。②夹层复合材料。由性质不同的表面材料和芯材组合而成。通常面材强度高、薄;芯材质轻、强度低,但具有一定刚度和厚度。分为实心夹层和蜂窝夹层两种。③细粒复合材料。将硬质细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如弥散强化合金、金属陶瓷等。④混杂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增强相材料混杂于一种基体相材料中构成。与普通单增强相复合材料比,其冲击强度、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显着提高,并具有特殊的热膨胀性能。分为层内混杂、层间混杂、夹芯混杂、层内/层间混杂和超混杂复合材料。

10.简述热电偶的测温原理;不同测温范围所用热电偶有何不同?

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的两个执着点1和2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利用这一效应来工作的。

(1)热电偶的种类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为了保证热电偶可靠、稳定地工作,对它的结构要求如下:①组成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的焊接必须牢固;②两个热电极彼此之间应很好地绝缘,以防短路;③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自由端的连接要方便可靠;④保护套管应能保证热电极与有害介质充分隔离

70年代开始研究和应用。早期用于薄钢带、钢丝的连续退火,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0瓦/厘米。电子束表面淬火除应在真空中进行外,其他特点与激光相同。当电子束轰击金属表面时,轰击点被迅速加热。电子束穿透材料的深度取决于加速电压和材料密度。例如,150千瓦的电子束在铁表面上的理论穿透深度大约为0.076毫米;在铝表面上则可达 0.16毫米。电子束在很短时间内轰击表面,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基体仍保持冷态。当电子束停止轰击时,热量迅速向冷基体金属传导,从而使加热表面自行淬火。为了有效地进行“自冷淬火”,整个工件的体积和淬火表层的体积之间至少要保持5∶1的比例。表面温度和淬透深度还与轰击时间有关。电子束热处理加热速度快,奥氏体化的时间仅零点几秒甚至更短,因而工件表面晶粒很细,硬度比一般热处理高,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激光在热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始于70年代初,随后即由试验室研究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当经过聚焦的高能量密度(10瓦/厘米)的激光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在百分之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内升高到淬火温度。由于照射点升温特别快,热量来不及传到周围的金属,因此在停止激光照射时,照射点周围的金属便起淬冷介质的作用而大量吸热,使照射点迅速冷却,得到极细的组织,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如加热温度高至使金属表面熔化,则冷却后可以获得一层光滑的表面,这种操作称为上光。激光加热也可用于局部合金化处理,即对工件易磨损或需要耐热的部位先镀一层耐磨或耐热金属,或者涂覆一层含耐磨或耐热金属的涂料,然后用激光照射使其迅速熔化,形成耐磨或耐热合金层。在需要耐热的部位先镀上一层铬,然后用激光使之迅速熔化,形成硬的抗回火的含铬耐热表层,可以大大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和耐热性。

11.应用电子束可进行哪些表面热处理?其基本原理是什么?与激光表面热处理相比,它有哪些优缺点?

70年代开始研究和应用。早期用于薄钢带、钢丝的连续退火,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0瓦/厘米。电子束表面淬火除应在真空中进行外,其他特点与激光相同。当电子束轰击金属表面时,轰击点被迅速加热。电子束穿透材料的深度取决于加速电压和材料密度。例如,150千瓦的电子束在铁表面上的理论穿透深度大约为0.076毫米;在铝表面上则可达 0.16毫米。电子束在很短时间内轰击表面,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基体仍保持冷态。当电子束停止轰击时,热量迅速向冷基体金属传导,从而使加热表面自行淬火。为了有效地进行“自冷淬火”,整个工件的体积和淬火表层的体积之间至少要保持5∶1的比例。表面温度和淬透深度还与轰击时间有关。电子束热处理加热速度快,奥氏体化的时间仅零点几秒甚至更短,因而工件表面晶粒很细,硬度比一般热处理高,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激光在热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始于70年代初,随后即由试验室研究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当经过聚焦的高能量密度(10瓦/厘米)的激光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在百分之几秒甚至千分之几秒内升高到淬火温度。由于照射点升温特别快,热量来不及传到周围的金属,因此在停止激光照射时,照射点周围的金属便起淬冷介质的作用而大量吸热,使照射点迅速冷却,得到极细的组织,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如加热温度高至使金属表面熔化,则冷却后可以获得一层光滑的表面,这种操作称为上光。激光加热也可用于局部合金化处理,即对工件易磨损或需要耐热的部位先镀一层耐磨或耐热金属,或者涂覆一层含耐磨或耐热金属的涂料,然后用激光照射使其迅速熔化,形成耐磨或耐热合金层。在需要耐热的部位先镀上一层铬,然后用激光使之迅速熔化,形成硬的抗回火的含铬耐热表层,可以大大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和耐热性。

12.简述断裂韧性在选材中的意义。

上一篇:第七周作业参考答案下一篇:餐饮收银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