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2024-07-24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精选6篇)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第1篇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数量7》

(一)文本解读(本题有3小题,共20分)

1.这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班下册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分析该内容时,认为此活动的知识点就是让幼儿认识并了解数字7。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10分)

不认同,因为如果只了解数字7并不能使幼儿完全运用到生活中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才是关键所致。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字,关注周围与自己

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 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 明时间的早晚等。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 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2.在组织该教学活动前幼儿应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5分)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所以幼儿首先要认识6 3.你认为该活动除了具有认知价值外,还具有哪些教育价值?(5分)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如:

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

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通过这样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 拍球、跳绳、跳远或投沙包时,可通过数数、测量的方法确定名次。

(二)目标制定(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4.请你为该数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10分)1.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或者⒈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⒉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5.请确定该数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并说明理由。(10分)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7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活动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30分)

6.请你为该数学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流程,并就你认为的重点教学环节说明设计意图。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7

一、设计意图: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认识数字在数学活动中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就以幼儿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葫芦娃作为该活动的中心,将整个活动与葫芦娃交朋友贯穿起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认识数字“7”,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的数量,并认识数字“7”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情景布置葫芦娃的家(门口挂有葫芦藤)。

2、人手一份1—7数字卡片和7以内的实物卡片、大图片一幅(里面有7以内的实物)、记录表一张、葫芦娃歌曲。

3、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7圆点或数字的动物。

四、活动过程:

(一)到葫芦娃家做客,感知“7”的数量。

1、师引导幼儿观察家门前的葫芦藤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葫芦?(复习数字6)

2、师再增添1 个葫芦,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有几个葫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师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并说说数字“7”像什么?可以表示什么?

(二)闯关拜见葫芦娃,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送礼物》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实物数量是7的卡片送给葫芦娃,比一比,谁找到的礼物又对又快。(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有几个?

3、第二关:《考眼力》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挂图上事物的数量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师验证。

(三)游戏《找朋友》,巩固对7数量的正确判断。

玩法:师放《葫芦蛙》音乐,幼儿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音乐停,比一比谁找的动物又对又多。

1、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

2、幼儿相互检查谁找到的小动物又对又多。

(四)自由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帮葫芦娃找到了这么多朋友,现在我们和葫芦娃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五、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是结合幼儿喜欢的葫芦娃进行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兴趣极高,大部分幼儿都能掌握对数字“7”的认识。不足之处就是在游戏《考眼力》一环节中,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多安排—些数量是“7”的实物让幼儿观察辨认,进一步巩固对数字“7”的认识。在引导幼儿认识数量的同时师可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达物体的数量,如:7个苹果,让幼儿有个完整的慨念。(教案2)活动目标:

1、能运用添去的方式得到相应的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数量。

2、乐于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猫图片一张,小鸭子、小鱼、小老鼠图片若干。

2、小圆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能运用添去的方式得到相应的数量,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复习1—6的数量,感知数量7。

“今天是猫妈妈的生日,我要送妈妈礼物,送什么好呢?妈妈最喜欢吃鱼了,我带你们去钓鱼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啦?”(小河)

1、观察小河边的景色:幼儿发现有相同数量(数量7)的树、花、草。请幼儿说出名称和数量。

2、这些东西都是7样,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3、数字7还可以表示什么?

二、小猫钓鱼,运用添去的方式感知数字7。

“小鸭子游累了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6只小鸭)?有几条小鱼?(少于6)”

1、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

2、一只小鸭吃一条鱼,那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小鱼)

3、这时,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条小鱼)

4、小猫钓鱼

“呀,鱼要被小鸭子吃光了,我要快点钓鱼了。”“哇,小鱼上钩了,看看我钓了几条鱼?”

(1)观察小鱼,知道钓到的小鱼数量。

(2)把钓到的小鱼装入鱼筐(知道要按7添上小鱼)(鱼框上有数字7)。

三、猫捉老鼠

“真高兴,钓了这么多,回家咯。咦,谁的声音?(老鼠)家里有许多的老鼠,请你们帮忙抓老鼠,好吗?可是,你们看看这只老鼠身上的点都太多了,怎样才能把他们变成7呢?”(把抓到的老鼠按数量7将身上的点划去)。

个别幼儿操作:根据数量添上或划去身上点,并装入筐。

四、礼物——花,复习4—7数量的感知

“我送给猫妈妈的礼物有了,那你们的礼物准备好了吗?”“为了谢谢你们帮我抓老鼠,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花,可是花瓣要你们自己做。一定要按上面的数字贴。”(数量为4—7)

1、幼儿制作,并相互检查花瓣的数量。

2、请幼儿把礼物给小猫看看,检查幼儿的操作结果。

五、活动延伸:送礼物

“让我们一起把礼物送给我们的好妈妈。”

设计思路:

正确感知7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之一,这一活动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认识7 这个数,而且要引导幼儿逐步能够不受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和判断7的数量,也就说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理解数字与数量的关系。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幼儿感兴趣的卡通人物身上,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更加积极投入,同时感受到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

1、通过创设情节,让幼儿产生活动的兴趣。

2、观察、感知相关的数与数量的关系。

3、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活动的主导性留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4、将活动内容穿插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相关的知识经验。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将“添上”“划去”有机结合

二、教学诊断(30分)略

教师准备了一些积木让幼儿坐在椅子上玩了一会,便将一块积木放在桌子上问“积木放在桌子上它自己能动吗?” 幼儿不假思索地集体回答:“不能!” 教师:“你让它动了吗?” 幼儿:动了

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动的?

个别幼儿较积极地回答着,还有大部分幼儿仍在玩积木,接着,教师又问:“那些玩具朝哪些方向移动?”幼儿有些茫然,没有回答,教师便引导幼儿在地板上将积木向指定的幼儿推去,后有幼儿回答“朝××方向移动了”,教师又问:“为什么能推到那个方向?”

幼儿A答:“我把积木往那边推,它就到那个方向了”。

幼儿B答:“我把积木对准××小朋友,一推就行了”。(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过于着急地打断。)

然后,教师又利用小实验(轮子、木板、保温桶、地毯),讲解移动物体没有摩擦能省力时,问道:“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应是轮子)幼儿相互看看,又没有回答,课堂有些冷清,老师用手势提醒了幼儿。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轮子,使物体移动时可以让我们省力”的讨论声中结束了此次活动。(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兴趣很浓,讨论也十分积极。)

请你对该教师的教学提问做评价,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暂不提这次活动的环节设计,就提问而言,我认为这次活动的提问许多是无价值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不够。课堂上的所有提问均是教师预设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怕幼儿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提问,让为师者不知所措:同时更不能及时地抓住幼儿操作中的疑虑或有价值点给予帮助、引导,幼儿只能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转,没有机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有时就表现对教师的提问不感兴趣,甚至无动于衷。

二、教师的提问语言不规范,不浅显,幼儿不能正确的理解问题的意思,故而难以准确地回答。如“什么在起关键的作用?”“那些玩具朝哪些方向移动?”

三、有些一问一答式的提问与探索活动无关,又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但教师却拖口而出,运用自如,从中反映出教师平时教学时随意性很大。

案例二(在案例活动一基础上反思、修改后)

教师给每个幼儿一块积木,没有提任何要求,让幼儿自由地玩“赛车”游戏,教师则专心地观察每位“小赛手”的“比赛”情况。然后提问:“你们玩得开心吗?”“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

幼儿十分兴奋,情绪激昂、争先恐后地举手进述自己的赛车经历——有的说:“太高兴了,我和××比赛,我赢了”。有的说:“真倒霉,我的赛车撞车了”。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追问:“为什么有的车子快,赢了;有的车子慢,输了?” 幼儿A答:我用的力气大,所以开得快。幼儿B答:我的车子没有拐弯,一直往前开的。

幼儿C答:我的车子开始快,后来撞车所以输了。要是没撞车就好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发生撞车呢?怎么才能不撞车呢?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办法好吗?有没有其它办法了?”

待幼儿讨论达成共识师幼共同布置好赛道后(一边是较粗糙的塑料草坪,一边是光滑的地板),老师让幼儿自由选择赛道,并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赛道?”让幼儿说出理由(猜测),随后组织幼儿比赛(验证),再讨论“哪个赛道好?”、“在相同的赛道上比赛,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

这次活动比较成功,我觉得重新设计的这些提问起了决定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专利”的束缚,问题直接来源于幼儿的活动需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充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幼儿结合各自经验相互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如:当幼儿感叹“要是没撞车就好”时,教师连忙追问“为什么会发生撞车呢?”“怎么才能不撞车?”幼儿兴趣很高,思维十分活跃,整个活动充满了自我主动学习的气氛。

2、教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问题迭出,便于提问的氛围。在无任何要求下,幼儿愉快地操作,在活动中发现疑惑,产生强烈的提问意识。这些来自于幼儿自身的问题,更能激发幼儿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轻松愉快。同时,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让幼儿“感觉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并获得一种提问后的满足感,激发他们继续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3、教师注意将教师提问有机地和幼儿临时提问结合起来,善于捕捉幼儿回答中的有价值问题进行追问,甚至反问,为幼儿探究指明方向,使问题由远及近,一步步引导幼儿解决,并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并乐意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4、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并尽可能地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回答,从而使每个提问都能深深地吸引幼儿,激发他们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提问是每个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思维的发展,有效的教学提问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杨福学教授曾说过,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做个有心人,不断追求提问的设计艺术,掌握提问策略,提高自己设计的提问能力,使问题成为幼儿学习的“兴奋剂”,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第2篇

1. 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点数,按数取物,比较7以内数量多少。

2. 尝试从身边事物中寻找数与物的关系,通过夹子游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夹子(数量多)、毛线7根

1-7的数字卡片、点子卡片一套、自制大骰子一颗

衣服卡片人手一份(上面写有7以内的数字或点子)、晾衣绳7根(备注有数字1-7)

活动过程:

一、听信号夹夹子——手口一致看夹点数,感知7以内的数量。

(出示夹子)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它?今天我们就和夹子一起来做游戏。你们看,老师身上夹了几个夹子?*个夹子可以用几个点点来表示?还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将夹子夹在毛线上,将相应点卡、数卡贴于旁边)

师:谁也想来玩夹夹子的游戏?我先请3个小朋友来玩,其他孩子我们来唱一首歌,夹夹子的小朋友到我们唱歌了就开始夹,我们唱玩了就停止你夹夹子的动作。准备好了吗?(3名幼儿听信号夹夹子)

师:谁来说说自己身上夹了几个夹子?*个夹子可以用几个点点来表示?还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方法同上)

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集体玩夹夹子游戏)

二、看数字夹夹子。

师:接下去我要改变游戏方法,我来指数字,请你来夹夹子。我点3你夹3,看谁夹得快又对,夹好快快举小手。(教师分别指不同的数字,幼儿看数字夹夹子。)

三、按要求夹夹子——夹比某一个数多1或少1数量的夹子。

师:(出示大骰子)你们认识它吗?今天它也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待会我先扔骰子,然后你夹夹子,但是你夹的夹子数量要比我扔的数多1。(教师扔骰子,幼儿按要求夹夹子,请幼儿相互检查和纠正)

师:好,接着我要改变游戏规则了,你们夹的夹子数量比我扔的骰子数要少1。(请幼儿相互检查和纠正)

四、衣服上夹子,数物匹配。

1、教师出示衣服,幼儿自由选择。

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的衣服,你们看有哪些?这些衣服上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有数字、点子)如果是数字4你觉得这件衣服需要几个夹子?

2、给衣服夹夹子。

幼儿按照衣服上的数字或点子给衣服夹相应数量的夹子。

五、晾衣服。

1、师:衣服都夹好夹子了,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晾衣绳,每条晾衣绳旁都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晾衣服吧。请你对照衣服上的点子或数字,将衣服晾到相应数字的晾衣绳上。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第3篇

一、遵循认知规律, 感知空间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 学习者对新知的建构, 主要来自于已有经验和已有认知。对于小学生来说, 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都具有初步的空间图形的感知能力。因而, 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 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入手, 一方面摸清学生知道了什么, 不知道什么, 另一方面确定学生还需要学什么, 怎么引导学习, 由此展开教学引导, 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建构空间概念。《量一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面积这一知识时的第二课, 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这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长度到面积的一次知识扩展。为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认知, 我创设认知冲突, 让学生深刻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给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方格图, 测量数学课本。然后进行分组比对并思考:为什么大家都是一样的数学课本, 测量出来的方格数却不相同?学生由此发现, 要测量面积的大小, 就要用统一的小方格, 也就是说需要面积单位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面积比较。接下来, 我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画出来, 并进行大小比较, 以此了解学情, 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学生画出了线段来表示1平方分米, 有的对面积单位虽然有认知, 但并不知道如何呈现。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和要学习的面积单位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刻被激发起学习兴趣, 为下一步进行面积单位的探究做好了铺垫。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 将学生原有的认知呈现出来, 由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并能够因势利导, 展开教学。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过程, 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空间图形概念所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二、紧扣思考要点, 修正数学表象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获得思维提升, 这是最根本的目标。如笔者在向学生教学“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时, 我先给学生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正方形小纸片, 其中红色的正方形纸片边长是1厘米, 绿色的正方形纸片边长是2厘米, 蓝色的正方形纸片边长为1.5厘米, 让学生选一选, 看看到底哪一种是1平方厘米。学生因为对1平方厘米没有整体感知, 因而容易出现选择错误, 因而我带领学生进行测量验证。学生经过测量后发现,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入手, 找一找哪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测量后认为, 大拇指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一个衣服纽扣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接下来学习1平方分米时, 我让学生不用尺子, 剪一剪, 剪出一个自认为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我提供一个标准的1平方分米和学生剪出来的比一比, 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个过程, 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概念;紧接着我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 学生发现粉笔盒的一个面、教室电灯开关的一个面就是1平方分米, 手掌的一个面也是1平方分米。通过以上教学环节, 学生从“选一选”到“找一找”, 对1平方厘米有了初步的感知, 再从“剪一剪”到“比一比”建立了1平方分米的概念, 自觉修正并完善了头脑中建立的数学表象,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强化思想渗透, 提高数学能力

新课标提出, 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的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 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带领学生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 提高数学能力。如学生已经掌握了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之后, 我让学生将这三个面积单位画出来, 贴在一起比一比, 学生发现, 1平方米里有100个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1平方厘米。接下来我给学生出示一个喜报 (为6平方分米) , 提供的材料有6个小正方形, 4个小正方形, 1个小正方形,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测量。学生有的选择用2个竖排, 3个横排, 有的用1个测量, 此时我进行拓展:如果喜报为6平方分米多一些怎么测量?学生提出要再选择平方厘米进行测量。以上教学环节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在不能铺满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思考, 寻找解决办法,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

无从感知的高维空间 第4篇

任一级低维空间都是高一级空间的横截面,并以高一级空间多出的维度为轴线移动而形成高一级空间模式。例如:线是面的横截面,以宽为轴线移动成面。只是在理论上,任一维空间仅仅只被本维空间的特有维度所确立。实际上,任一维空间除被本维空间的特有维度确立外,总是以横截面的形式在高一维空间有所体现。

只是这种以横截面形式呈现的要以不影响它依旧保有本维空间的实质为前提。例如:任一能被我们感知到的线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线只在理论上才能成立。同样,任一能被我们感知到的面都具有一定的厚度(高),而任一能被我们感知到的体都占据一个时间点(现在),只有长、宽、高而不占据时间点(现在)的体是不存在的。

了解了上面的理论,我们就可以探讨生命形式在各自所适应的空间模式中的特性了。

生存在任一维空间的生命形式只对确立本维空间的维度有感知,而高一维空间的那个特有的维度对它们便是认知的极限了。

蚂蚁是典型的适应二维空间的生命形式。它们的认知能力只对前后(长)、左右(宽)所确立的面性空间有感应,不知有上下(高)。尽管它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高度,那也只是对三维空间的横截面式的关联。蚂蚁上树也并不知有高,因为循着身体留下的气味而去,它们在树上只会感知到前后和左右。我们都做过这样的游戏:一群蚂蚁搬运一块食物向巢里爬去。我们用针把食物挑起,放在它们头上很近的地方,所有蚂蚁只会前后左右在一个面上寻找,决不会向上搜索。对于蚂蚁来说,眼前的食物突然消失实在是个谜。当它们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被长、宽确立的面上遍寻不着时,这块食物对它们来说就是神秘失踪了,因为这块食物已由二维空间进入到三维空间里。只有我们把这块食物再放在它们能感知到的面上,蚂蚁才可能重新发现它。这对于蚂蚁来说,却又是神秘出现了。如果蚂蚁能思考的话,眼前这块食物的神秘失踪和神秘出现足以让它们世世代代不得其解。可见三维空间的高是生存在二维空间中的蚂蚁们的认知极限了。

由此联想起我们人类社会里传闻中的神秘失踪案和神秘出现事件。我们人类是生存在三维空间里的生命形式,我们的认知极限是空间只可能由长、宽、高确立,并占据一个时间点(现在)。人类社会的万千事物都只能存在于长、宽、高确立的空间和与时间的接触点“现在”所构成的生存模式中。由上述推论得知:三维空间肯定是四维空间的横截面,是以四维空间多出的维度——时间为轴线移动而形成四维空间的。就是说在四维空间中,长、宽、高形成的体与时间的结合不是一点(现在)。而是拉长的“现在”,就是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所认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合。四维空间的模式就应是体可以自由地与时间结合,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概念。它打破了我们三维空间中的体与时间的结合只能局限于一点(现在)的认知极限。四维空间的体与时间的结合是自由的,当四维空间里的体和与之结合的时间在我们三维空间的人类认知里是“将来”的时间概念时,这个体在我们人类的感知中便发现不了,因为我们看不到将来的事物。如果四维空间的体和与之结合的时间是我们人类所认为的“过去”的时间概念时,我们同样感知不到,因为我们也看不到过去的事物。如果我们身边的物体不知什么原因掉进了四维空间中,与我们认为的“过去”和“将来”的时间结合了,立足于“现在”时间点上的我们会感到这个物体在我们眼前突然消失了。用我们的知识能力在上下、左右、前后立体地搜索不见时,我们就会认定出现了神秘失踪案。如果这一物体在四维空间里又自由地和我们所认为的“现在”的时间结合了的时候,由于物体回到了我们认知能力所及的时空交会点,就像我们把食物重新放在蚂蚁能感知到的地面上一样,我们又会认为物体神秘出现了。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第5篇

1、 感知10以内的数量,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 尝试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进行10以内的点数,感知实物数量。

3、 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仔细倾听和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教具:大小不同的茶杯各10只,高矮不同的积木各10块,盖布一块。

2、 学具:第一、二、三组,第32页。第四、五、六组,第33页。数字卡片、实物卡片(数量为5~10),分类盒;数物拼板。(数量为1~10)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比较茶杯的多少。教师出示两排茶杯(大茶杯10只,小茶杯8只)长度不一样,让幼儿快速看一眼后,用盖布将其挡住,让幼儿猜一猜哪一排多?哪一排少?在一次让幼儿看茶杯,启发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排多?哪一排少?再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请幼儿报出自己的答案,并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找出正确答案的。(数一数)

教师让幼儿闭上眼睛,重新调整茶杯的距离。小茶杯之间的距离加大,大茶杯的距离减小,小茶杯的长度超过大茶杯。让幼儿再一次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组的数量多,指导方法同上。比较积木的多少。

2)比较积木的多少。教师出示不一样高矮的积木各10块,将其排成不一样距离的两组,请幼儿判断谁多、谁少,在将其距离作一些调整,请幼儿判断(出示的速度可以逐步加快)可以让小组、集体回答,在让个别幼儿回答。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2)仔细观察实物数量,找一找哪组的数量最多,引导幼儿给数量最多的实物打p

3)比较数字大小,请你填写>、<、=符号。

2、第四、五、六组。

1)观察三组实物的数量,引导幼儿给数量最多的一组实物印上数字。

2)观察数字和实物,请你根据数字的提示,添画相应数量的实物,使数字和实物一样多。

活动评价:

中班数学感知空间 第6篇

教材分析:在新《纲要》中指出: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用游戏破译密码的情景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并且感知7以内的数量。通过破译密码这个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复习6以内的数量。以最终获得礼物来维持幼儿破译密码的兴趣,,感受逐步突破难关的乐趣,课件还配上了音乐,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初步理解7的概念,认识数字7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一、 引题激趣今天班级里面来了一位客人,瞧,它是谁啊?(出示课件机器猫)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的都是礼物,你们想要吗?可是打开这个盒子需要密码,你们知道密码是多少吗?小丁当提示我们了,说密码藏在这三个小盒子里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 复习数字1——6教师打开第一个盒子,寻找实物图与圆点一致的信封。拿到信封你可那一看,前面的点和后面的图案数量一样多吗?一样多的打开信封看看里面是数字几?不一样的多的请你放在椅子下面。你拿到的是数字密码是几?现在请把这些信封和数字放入1号盒子。我们继续来看第二个盒子三、感知数字71、第一个数字我们已经得到了,那第二个数字呢?我们来看看那第二个盒子,请你找一找图案和圆点是7的信封。这些图案圆点都可以用7来表示。我们已经打开第二个盒子了我们一起试试神秘的盒子能不能打开。把你们得到的数字告诉我。2、“7”可以表示几样东西?3、怎么打不开呢?怎么办?我们继续打开第三个盒子。要打开神秘的盒子必须要把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队,这样才能打开。4、打开箱子,进一步巩固练习里面的礼物多吗?小叮当请大家吃糖,每个人可以拿7颗糖,当小叮当的礼物盒子过来时,你可以抓一把,然后数一数有几颗,如果多了请你放回去,少了请你再来拿。四、结束部分:随着音乐跳舞庆祝。

上一篇:寒假的一些感受下一篇:《张晓凤经典作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