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经费范文

2024-05-17

公用经费范文(精选11篇)

公用经费 第1篇

关于解决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的

县教育局:

我校成立于2011年7月,位于城南坪兴寨一华里处,是一所全封闭式寄宿制完全中学。我校初中部现有6个班330余名学生,教职工28人。

十年来,我校初中部为上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新生,有力的配合了为我县“两基”攻坚工作,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和教师工作超负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县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难教育难的问题,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年来,我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常规管理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办学十年来,学校法人代表王智勇先生已投入800余万元资金致力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进行扶助和奖励、对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但个人的财力毕竟有限,相比同级同类学校,我校在各项设施方面因资金缺乏还存在诸多不足,比方说实验仪器配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和操作;音、体、美、卫等学科的器材配备不足,图书配备不足,学生的课外知识相对缺乏,视野不够开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楼、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也相对较差。再加之,我校85%的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孩子,寄宿制学校收费标准仍是2001年标准。当前大环境下,物价上涨,教师工资、师资培训、网络、水电费、现代设施设备的投入、办公费等支出比原先大大增加。这更是让原本捉襟见肘的学校财务不堪负重。

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让全县的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教育政策;也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智成中学特向县教育局提出申请,诚恳地请求上级解决我校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问题。

申请单位:印江智成中学0 11 年 9 月 2 4 日

公用经费 第2篇

发生各项公务经费开支时,借记“公用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 目,

期末,将公用经费支出科目余额转入经费结余帐户,借记“经费结余”科目, 贷记“公用经费支出”科目。

例:1995年10月10日,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某建筑公司支付办公楼维修费 10000元。

借:公用经费支出 10000

公用经费 第3篇

一、学校公用经费的概念及开支范围

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以及整个学校正常运转而消耗的物力、人力所产生的费用。它和教育人员经费共同构成教育事业性经费。其使用范围包括经常性公用经费与资本性公用经费。按照相关文件规定, 具体支出范围涵盖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实验、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与维护等, 但是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础建设、偿还历史债务等。

二、学校公用经费的来源

自2006年春季开始, 国家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补助标准按农村小学每位学生每学年130元核算;2008年补助标准提高到农村小学每位学生每学年225元, 县镇小学每位学生每学年240元;2009年经费补助不分县镇和农村学校, 统一提高到每位学生每学年300元;从2010年起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补助标准又提高100元, 每位学生每学年达到400元;2011年起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补助标淮再次提高, 每位学生每学年达500元, 同时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运转困难等问题, 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适当倾斜公用经费补助资金。随着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 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农村小学尤其是村一级学校及教学点与过去相比较, 学校办公条件、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和运转之需, 解决了小型学校的办公经费之需。然而, 与县镇小学相比, 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仍然差距很大。

三、村级小学公用经费保障面临的问题

1. 村级小学及教学点学生人数少, 公用经费少, 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随着城镇化发展与城乡人口的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增加, 再加上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等原因, 致使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适龄就读学生少, 而上级拨付的公用经费是按照就读学生人数下拨的, 导致村级小学及教学点公用经费少, 学校基本运行困难。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村级小学学生人数在100~180人之间, 每生一年的公用经费按475元 (扣除主管部门提留下的5%培训费) 计算, 村级学校的学年公用经费在47500~85500元之间。这些经费主要开支为:电费4000~6000元每学年, 水费为4000~8000元每学年 (因学校饮用水是与村屯群众共用的, 每吨水费在3~5元之间不等) , 教师的资料费为3000~6000元每学年 (含一些因家庭困难交不起钱的学生, 学校帮垫支的资料费) 。另外, 上级规定征订的党报党刊、学习资料等摊派的费用每学年也有4000~7000元;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两次大型活动, 所需费用也在2000~5000元之间, 这还不包括学校小型的活动费用和期末奖励。此外, 学生的体育用品、清洁卫生用品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般在4000~8000元每学年;教师维持正常的办公笔墨纸张、学校的宽带网络费用、外出听课、开会、培训、学习等都需要从公用经费上开支。由于学校办公设备差, 更换办公桌椅, 维护、维修电脑等开支也从公用经费中支出。学校经费运作十分困难, 捉襟见肘, 入不敷出。国家为倾斜教学点公用经费, 学生规模不足100人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但教学点“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仅靠倾斜的公用经费仍然无法满足各方面的开支, 特别是校舍小维修的开支。

2. 村级小学及教学点基础设施薄弱, 办学条件简陋, 维修费用缺口大

2004年以前, 政府的办学理念是“人民教育人民办”, 所有学校的办公经费是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维持的。但每年集资和征收到的教育附加费大部分为县镇中小学校或办学规模较大的村级学校建校使用, 规模小的学校很少有钱投入维修。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中小学校为了通过国家“普九”验收, 村级学校及教学点的硬件建设有了一些改观, 然而随着政府的税费改革, 停止了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的征收, 学校再次面临维修经费的短缺。2004年学校实行了“一费制”后, 村级小学的办公经费根本不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近几年来, 国家一再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但对于村级小学及教学点薄弱的教学基础设施, 单靠公用经费来维持学校的维修工作, 实在是杯水车薪。众所周知, 村级小学及教育点大部分教学用房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 由于年久失修, 教学楼顶开裂漏雨, 窗框腐烂, 有窗框无窗扇和玻璃。更为突出的是, 学校附属设施设备不全, 如围墙开裂, 校门生锈腐烂;课桌椅高矮不一, 严重破损;学生活动场地凹凸不平, 有球架没球场;教室内有灯座没灯泡;升旗台有旗杆没国旗;校名字迹模糊脱落, 校园硬化面积少;教室电路老化, 学校有水管却没有龙头;教师的办公桌椅陈旧、破损严重等比比皆是。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 因此没有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专项校舍维修款。村级小学的校长们只能是哪里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大, 就先简单地修理一下哪里, 治标不治本。

3. 营养餐“吃”掉了学校部分公用经费, 食堂设备的添置让学校举步维艰

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我区开始启动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此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赞许。营养餐启动的头一年, 由于只有营养改善资金, 没有营养改善配套资金, 致使村级小学及教学点几乎把所有的公用经费都投入到营养餐的设备购买中去, 比如搭建简易伙房棚, 购买消毒柜、冰箱、蒸饭机、切肉机、电饭锅、电磁炉、锅碗瓢盆、砧板、菜刀等。直到现在, 有些学校还没有还清购买此类设备的欠款, 而一些电器炊具设备又开始坏了, 必须考虑新一轮资金的投入。2013年, 主管部门用专项资金为一些学校建造食堂, 但水电不通, 防盗网没有, 吃饭的桌凳没有, 加上建设过程中把学校的球场或操场压坏了, 学校又得考虑重新硬化, 这些建设都得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此外, 按照规定, 学生3元钱的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只能作为原料采购,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水、电、液化气、清洁剂、运费等各种成本, 学校只能用生均公用经费支付。由此可见, 营养餐“吃掉了”学校原本不多的公用经费, 影响了学校正常的运转。

4. 村级小学承担与县镇小学相同的名目开支, 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难以为继

与县镇小学相比, 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的公用经费紧缺得多, 城乡差距大, 教师的正常办公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比如学生各年级的学习资料;迎接各种检查, 城镇学校需要的相关内容和板报, 村级小学及教学点也不能少;校园布置城镇小学有的内容, 村级小学及教学点也要有。唯一不同的是, 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多, 公用经费总量多, 而村级小学学生人数少, 公用经费总量少。而用不同总量的公用经费, 承担相同名目的各项开支, 可想而知, 村级学校公用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就拿笔者所在的乡镇来说, 全镇15所村级小学, 一个教学点, 但每年学校的公用经费总量只有一所县镇小学的三分之二。另外, 一般专项维修经费、各种配套资金倾向于县城小学和乡镇中心校, 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很少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专项维修经费。笔者认为, 现在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不是缩小了, 而是扩大了, 很多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隐患大, 根本谈不上现代化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装备。

四、村级小学公用经费保障的思考

如何切实保障农村村级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学经费, 保障农村儿童接受有质量、有保障的义务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缩小区域差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机制

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在读学生人数比较少, 如果完全按照实际学生人数和生均标准拨付公用经费, 将难以保持正常运转。财政部门应从农村学校分布的特点出发, 适当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把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标准拉开一个档次, 确保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公用经费能够正常维持学校教学运转。

2. 全面改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

针对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简陋的现状, 全面启动实施一个专门针对办学条件薄弱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改善项目, 以全面解决村级小学及教学点办学基础设施达标问题, 切实加强和完善村级小学及教学点的办学条件。

3. 完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保障机制

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贫困地区学生健康成长、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大惠民政策。《国家营养改善补贴计划实施细则》明确提出, 专项资金是孩子们的“吃饭钱”, 必须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身上。但在营养改善计划推行后, 学校的水、电、液化气、食堂配套设备等都需公用经费支出。如果没有财政配套补贴, 学校、企业可能会想方设法从营养餐经费中“挤压”出食堂经费、加工运输费用, 如此一来, 孩子们食品的质量、分量难以得到保证。现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 但对资金使用方式缺乏更细致的规定。要让经费都用到孩子身上, 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保障机制, 以保证营养改善计划有效运行。

压缩公用经费支出的意义何在 第4篇

8月7日,财政部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国家预算执行情况。今年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完成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27%,国家预算支出22882.02亿元,同比增长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亿元。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问题。从表面看,当前我国的财政实力非常雄厚。不仅财政收入增势迅猛,而且,收支相抵之后的盈余,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凭借这样的实力,似乎没有必要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而在公用经费上大动干戈。然而,脱离收支操作或收支对比关系的局限而放眼全局,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便是一个凸显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的资金量是庞大的。尽管可以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做出相应的支出安排,并让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持续扩大,但从动员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事业计,我们仍要从节省每一个铜板做起。由中央政府带头压缩5%的公用经费并相应削减其他方面的支出,便是为此而做出的一个重要姿态。此其一。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一直都在呈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一直都在以高于GDP增速的速率增长。长此以往,不仅客观上难以持续,而且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效应。故而,抓住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特殊时机,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大幅度地压缩政府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并以此抑制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铺张浪费,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项富有效力的利国利民之举。此其二。

每年的预算盘子,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支出规模,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意图。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则会鲜明地反映政府政策意图的变化。中国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格局,已经走上公共财政的道路。作为一项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缩减公用经费支出并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数额虽小,其所带来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效应以及随之所体现的政府政策意图,却折射出了十分积极的意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经费支出的必要削减,而且,财政支出结构也将由此加快趋向公共化的进程。此其三。

在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可操用的诸多棋子中,财政收支的安排是一枚分量最重的棋子。这是因为,政府的事情,政府的职能,总要同财政上的“钱”联系在一起,总要靠财政上的“钱”去铺路。钱到,事到,政府的职能到。抗震救災和灾后重建,乃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民生问题。对此,财政的积极介入责无旁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背景下而实施的压缩公用经费支出行动,正是这一逻辑的合理展开。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决心,也为公共财政建设做了有力的形象诠释。此其四。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以极大的努力遏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压缩财政支出规模。鉴于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正处于趋向公共化的调整期,更鉴于改善民生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故而,将压缩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公用经费支出上,并将由此腾出来的资金转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可收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之效,也可由此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其五。

2013公用经费自查报告 第5篇

使用情况报告

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我校高度重视,保障日常公用经费的投入,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现对2013年—2014年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近几年来,上级教育部门对我校义务教育经费按要求按时、足额到位,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兑现,统一发放。财政对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经费由教育主管机构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育。

根据区财政局的要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陈幼东任组长、后勤副校长代进峰、工会主席熊新华任副组长、教师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票据使用情况和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了自查。

1、各项开支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进行,专款专用,对口开支,实行收、支两条线。

2、严格按照财务手续报账,所有票据都是正规票据,无虚列虚支,白条,假发票列支等违规现象。

3、严格履行财经审批手续,所有报销发票做到手续完备,每张发票注明用途,有经手人签字都经过校长审核签字。

使用情况说明:

1.2013我校共收教育经费拨款225020.74元,全部用于教育开支。2.2013我校下放农村义务教育“一补”名额50人,金额5万元,全部用于寄宿生特困家庭,每生1000元,全部发放。

卧龙乡中心小学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第6篇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每年11月底前,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生人数编制下收入预算。在首先保障学校日常运转需求的情况下,根据教育教学、改善办学条件需要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及比例编制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支出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学校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预算编制与执行和重大支出事项进行监督。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每季度将财务收支情况张贴公开,每末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教师培训经费(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教师培训费不低于公用经费总额的8%”标准(县统筹5%,学校留3%),足额列支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公用经费 第7篇

1993年,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要求。但10多年来,这个4%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令国人忧虑。不久前,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公告, 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01%,实际教育经费投入额为6348.36亿元,余缺0.99%的经费为2086.48亿元。毫无疑问,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大,但占GDP4%的目标是涉及我国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不仅拷问着各级政府支持教育的决心力度,也暴露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问题。[1]

总体上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很快,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比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差异却十分明显。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差异。

公用经费是中小学教育支出中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1号)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等。分析公用经费的所属科目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公用经费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首先要保证公用经费的充足。[2]义务教育中公用部分经费的缺口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公用部分支出是逐步增加的,但是仅在数字上看按西部生均支出标准计算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经费公用部分投入缺口却呈没有规律的上下变动。原因如下:西部生均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年起大幅上涨,平均增长率达11%。教育经费公用部分实际支出和西部生均支出波动规律类似,从2001年大幅增加。平均增长率为23%。如此推测,按西部生均支出标准计算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经费个人部分投入和实际支出的缺口应该逐年上升,但是从数据上看,缺口值忽高忽低。究其原因,就要结合西部地区每年的农村学生总数来看。从1998年到2005年每年的学生总数的波动很大,总体是下降的,到2005年比1998年降低了12%。在学生人数的大幅减少的年份,虽然看起来缺口是缩小了,但这是由于学生人数剧减而造成的。

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周期性干预和调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在各政府控制部门(包括教育)进行分权化改革。在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主要表现是把行政和财政管理下放到县乡以至村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收入来源,但是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并没有明确。目前,我国财政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困难,突出表现为收不抵支,赤字巨大,债务负担沉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

以致90年代的多数时间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仍在低水平上徘徊。1991年是2.86%,1995年只有2.46%,此后有所增长,到2006年为3.01%,仍没有实现国家预设的到2000年达到4%的目标。建立稳定的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3.1 确立切实的公用经费标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一直按照1992年颁布的《普通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中的参考定额标准进行制定,然而随着通货膨胀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未得到保证,拨付的公用经费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达到较高学业产出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改革国家公用经费参考定额标准的制定, 按照确保基本办学条件、确保维持学校日常运行的原则,制定出各省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基准定额。各地区以此基准定额为底线,结合本地实际和财力状况制定本地的具体标准。

3.2 注重省内城乡均衡:中国幅员辽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各省之间的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各省的财政资金提供实力差距较大,因此,在现阶段,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的第一步目标应当确立为均等化各省内部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全不均等的不同地区间,实现平等的生均公用经费教育资源不太现实。据此暂且不考虑省际间的均等仅考虑省内城乡的均等是比较现实的,也是相对切实可行的。

3.3 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应适时调整:在结合各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水平,考虑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基准定额标准的同时,公用经费支出基准定额标准也要定期适时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持学校的基本所需要的资金一般是逐年提高的,可以参考目前学校的支出水平、以确保维持学校基本运转为底线,确定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日常开支不断加大的实际,适时调整,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克勤.关于实现教育投入占GDP 4%目标的提案.中国地质教育,2008(1):

公用经费 第8篇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开支, 主要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 师资培训, 学生实验或者实习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发生的开支。二是为支持教育教学而发生的后勤服务等开支, 如水电, 材料购置、教学器械、校舍等的维护等。当前, 我国中小学数量众多, 在校生人数也较为庞大, 2010年, 初中阶段和普通小学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5342、9940万人, 而经过调整, 目前中西部、东部地区小学均经费分别达到500、550元/年, 初中分别达到700、750元/年, 以此测算, 公用经费的数额将相当庞大, 因此, 加强和改进公用经费管理尤其重要。

对于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 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即学校发生支出后, 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按照规定, 这一制度适应于已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在地的学校。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这一模式下, 学校的会计核算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不再进行单独的核算, 学校通过设立报账员或者会计人员来处理公用经费, 按照规定, 这种模式适用于当前执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区。三是财政部门直接划拨, 即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将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 学校在接受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核算与开支。这种模式适用于未实行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的地区。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异常重要, 是其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 但当前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各类经费支出弹性过大

经费支出弹性过大是指公用经费内部各种支出之间没有形成量化的、相对固定的分配制度, 从而导致各类经费开支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国家相关制度没有对公用经费支出项目的比重进行量化控制, 如《浙江省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仅对教师培训费进行了量化规定, 其他则无具体的约束性指标, 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 这就使得本应该用来支持教育教学的经费可能被用于后勤服务如交通差旅、房屋维修等, 从而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用经费支持教学活动的效应。

2.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

公用经费挤占挪用是指公用经费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用于相关支出, 而是被用作他途,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公用经费被学校挪用, 即属于该校的经费被用于各种政策性开支如用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这“三险一金”开支, 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开支等, 这种现象较为容易发生在负债或者资金紧张的学校。另一方面, 公用经费被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即地方财政的公用经费难以及时、足额的按照预算划拨, 给经费管理带来了挑战。

3.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是指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深入实施, 公用经费管理制度中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 从资金配置来看, 公用经费以中小学学生数额为基础来进行资金配置, 这在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转移到城镇上学, 农村地区学校学生数量大量减少, 部分边远学校甚至出现只有少数低龄班级, 几十个学生的状况, 按人数支付公用经费显然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其次, 从资金的监督来看, 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背景下, 学校难以全面掌握公用经费是否足额、及时到账, 核算中心也难以实时的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 从而不利于经费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 可以从进一步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 强化配套改善公用经费运行环境等方面着手。

1.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

首先, 要科学的量化可能量化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 如对于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订阅费等明确单次和总额支出上限, 从而确保有限的经费能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 要进一步规范公用经费支出项目, 对于发生的公用经费, 要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防止各种不规范的会计处理行为。特别是在会计集中支付制度下, 要防止帐实分离即经济活动与原始凭证不相一致等问题的发生, 从而规范支出行为。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

首先, 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监督体系, 在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 可以探讨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资金核算中心, 以此来强化对公用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其次, 要进一步引入各种监督力量, 在强化公用经费公开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舆论监督、学生及家长监督乃至社会公众监督等监督力量, 以此来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再次, 要明确职责, 强化责任追究, 要以公用经费的使用为主体来分解中小学校长, 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 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配套优化公用经费管理环境

首先, 要加强重视确保预算资金落实到位, 财政部门要建立一种公用经费分期拨付制度, 并确保按时、足额的划拨, 从而为公用经费管理提供基础。其次, 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公用经费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加强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 对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进行信息传递。再次, 要加大投入, 建立富于弹性的公用经费配置制度, 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源的基本特征, 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为核心, 提高经费划拨、使用的弹性。

参考文献

公用经费 第9篇

关键词:规范 中小学 公用经费管理

规范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开支,主要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实验或者实习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发生的开支。二是为支持教育教学而发生的后勤服务等开支,如水电,材料购置、教学器械、校舍等的维护等。当前,我国中小学数量众多,在校生人数也较为庞大,2010年,初中阶段和普通小学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5342、9940万人,而经过调整,目前中西部、东部地区小学均经费分别达到500、550元/年,初中分别达到700、750元/年,以此测算,公用经费的数额将相当庞大,因此,加强和改进公用经费管理尤其重要。

对于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学校发生支出后,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按照规定,这一制度适应于已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在地的学校。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一模式下,学校的会计核算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不再进行单独的核算,学校通过设立报账员或者会计人员来处理公用经费,按照规定,这种模式适用于当前执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区。三是财政部门直接划拨,即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将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学校在接受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核算与开支。这种模式适用于未实行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的地区。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异常重要,是其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但当前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各类经费支出弹性过大

经费支出弹性过大是指公用经费内部各种支出之间没有形成量化的、相对固定的分配制度,从而导致各类经费开支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相关制度没有对公用经费支出项目的比重进行量化控制,如《浙江省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仅对教师培训费进行了量化规定,其他则无具体的约束性指标,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这就使得本应该用来支持教育教学的经费可能被用于后勤服务如交通差旅、房屋维修等,从而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用经费支持教学活动的效应。

2.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

公用经费挤占挪用是指公用经费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用于相关支出,而是被用作他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学校挪用,即属于该校的经费被用于各种政策性开支如用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这“三险一金”开支,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开支等,这种现象较为容易发生在负债或者资金紧张的学校。另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即地方财政的公用经费难以及时、足额的按照预算划拨,给经费管理带来了挑战。

3.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是指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深入实施,公用经费管理制度中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资金配置来看,公用经费以中小学学生数额为基础来进行资金配置,这在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转移到城镇上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数量大量减少,部分边远学校甚至出现只有少数低龄班级,几十个学生的状况,按人数支付公用经费显然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其次,从资金的监督来看,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背景下,学校难以全面掌握公用经费是否足额、及时到账,核算中心也难以实时的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不利于经费的管理。

三、加強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从进一步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强化配套改善公用经费运行环境等方面着手。

1.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

首先,要科学的量化可能量化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如对于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订阅费等明确单次和总额支出上限,从而确保有限的经费能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对于发生的公用经费,要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各种不规范的会计处理行为。特别是在会计集中支付制度下,要防止帐实分离即经济活动与原始凭证不相一致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规范支出行为。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监督体系,在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探讨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资金核算中心,以此来强化对公用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引入各种监督力量,在强化公用经费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舆论监督、学生及家长监督乃至社会公众监督等监督力量,以此来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再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追究,要以公用经费的使用为主体来分解中小学校长,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配套优化公用经费管理环境

首先,要加强重视确保预算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门要建立一种公用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并确保按时、足额的划拨,从而为公用经费管理提供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公用经费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加强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对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进行信息传递。再次,要加大投入,建立富于弹性的公用经费配置制度,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源的基本特征,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为核心,提高经费划拨、使用的弹性。

参考文献:

[1]蒋有慧,程方生,范忠茂.关于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27-30

(责任编辑:韩晓兵)

小学公用经费使用方案(范文) 第10篇

为加强我校公用经费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日常专用材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财预〔2006〕13号),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为:《支出经济分类科目》“302商品和服务支出”类级科目下的1、办公费

2、印刷费

3、咨询费

4、手续费

5、水费

6、电费

7、邮电费

8、物业管理费

9、交通费

10、差旅费

11、出国费

12、维修(护)费

13、租赁费

14、会议费

15、培训费

16、招待费

17、专用材料费

18、劳务费 19 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20、取暖费”等20个款级支出科目。

二、教师培训费在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按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三、学校要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道费用支出。

四、学校要按规定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

五、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基建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六、中小学公用经费是学校经费综合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生均标准列入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七、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八、建立物品采购、登记、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九、中小学校购置列入公用经费管理的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应当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中小学预算,并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含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政府采购。

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分配方案 第11篇

公用经费分配指导思想

1、真实性原则。即要做到实事求是、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学校发展规模为依据,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

2、完整性原则。即要将学校的预算内、外财政资金和其他依法取得的收入及相应的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综合编制预算。对各项收入、支出预算的编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得在预算之外保留收支项目。

3、重点性原则。即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尤其要合理安排各项支出。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发展的顺序,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指出;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

4、科学性原则。即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其表现为:有利于学校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5、透明性原则。即学校的收支要公开、透明,要减少经费支出中的主观性,使经费支出更加规范、合理,要加强对预算编制和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二、公用经费分配依据

区财政局、教育局主要依据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同时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

三、公用经费使用范围

根据黑教联发[2007]5号文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零星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四、公用经费使用要求

1、按照《松北区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区教育局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制定本校及对下的公用经费申报、审批和管理办法。

3、各单位必须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帐,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五、公用经费使用保障措施

教育经费、固定资产、设备购置、校舍维修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区教育局党委会议要求,每学期到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财务工作检查,对学校财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校财务工作管理混乱,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执行经费预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427令》,《财监[1995]29号文件》的规定进行处理。

关于编制2011年学校预算的通知

发布者:计财股

发布时间:2010-11-16 12:53:59

休教计字(2010)29号

各中小学、海阳幼儿园:

为做好2011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和《休宁县部门支出预算编制管理办法》(财预〔2010〕195号)《关于编制2011年部门预算的通知》(财预〔2010〕200号)的文件精神,现将编制2011预算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2011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一致,与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及事业发展计划相协调,与县级财力相适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控制和降低学校运行成本。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施预算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1预算编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收支平衡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压缩和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收支预算的编制,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二)保证重点和统筹兼顾原则。预算编制要优先保障单位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确保学校国家标准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并依法核定有关法定支出。在此基础上,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安排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项目支出。

(三)细化预算编制原则。对工资福利支出按单位编制内实有在职人数和离退休实有人数以及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核定到人;对商品和服务支出按单位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及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定额标准等逐项核定;对专项资金扶助项目支出要按照事业发展需要以及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落实到具体项目。

二、编制2011预算的方法

(一)收入预算

各单位要参照往年收入情况和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按不同的收入来源,分别采取科学的方法对2011的收入情况进行测算。

(二)支出预算

支出预算以2010年10月30日为时点,实行零基预算。按照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专项资金预算分别编制。

1、单位基本支出的预算。学校按全额事业单位编制单位基本支出预算。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科目设置的要求,单位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①工资福利支出预算按照2010年10月实有人数的工资表进行编制

②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按照定额管理和非定额管理两部分分别编制。定额管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根据定额标准予以编制。非定额管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予以编制。

③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预算按照国家、省统一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标准等进行编制。

2、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的预算。根据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情况编制。

三、编制2011预算的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预算编制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早计划,早安排,确保2011预算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二)准确填报,及时报送。

1、切实做好基本支出预算资料的报送工作。各单位要认真清查占用的资产和资源,摸清和掌握单位人员、财产情况和各种与预算有关的数据资料。

2、认真做好2011收入预算的分析预测和支出测算工作。要加强对纳入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财政专户管理的收费收入、其他收入等的分析预测工作,力求做到收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加强对本单位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支出的测算工作,确保支出安排的准确性。

四、编制2011预算的程序和时间安排

2011预算编制采取“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具体程序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县教育局根据县财政局统一工作部署下发预算编制通知,并随文下发附件《2011休宁县县级部门预算申报表》。

(二)2010年11月中旬召开学校预算编制填报培训会,各预算单位依据有关规定对人员机构、工资标准、津补贴发放、车辆、遗属补助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填写2011年部门预算申报表。教育局审核各校报表上机输入数据并于11月20日前向财政局预算股报送预算建议草案。

(三)县财政局2010年12月中旬下发2011年财政预算控制指标预算数。

(四)各学校根据财政拨款控制指标预计数,对在职人员支出、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定额公用支出(生均公用经费)等预算数进行核对,将反馈资料再报送教育局,汇总后报送财政局并提交县人大会议审议批准。

(五)县人大批准预算后,在收到县财政局部门预算批复15日内批复至学校。

五、参加培训填报时间: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上午9时;地点:状元食府会议室;参加人员:各学校财务人员

六、携带材料:

1、2010年预算编制申报表

2、学校建筑物数据

3、学校在职人员信息情况表4、2010年10月各类人员工资表

周岙学校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预算管理的综合性、有效性、严肃性和可控性,更好地贯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按照《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预算编制原则

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学校财力实现的可能。预算编制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

编制支出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在确保人员工资和正常运行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

二、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程序

1.学校各科室应于学期初向总务处报告本财务收支计划及执行情况,并根据学校总体目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提出下一所需各项费用开支的性质、用途和金额。

2.学校财务根据本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各科室提出的下事业经费支出预算,综合考虑增减变动因素,提出下收支预算建议数。

三、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经费预算要根据财力实现的可能性,参照以前预算执行情况,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区别情况制定各项经费的预算定额,使学校经费预算有据可依,防止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作到预算安排公正、合理、切合实际。支出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其收入纳入学校收入预算。

四、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1.预算的执行。预算执行包括收入预算的执行、支出预算的执行和预算平衡三个部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既要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帐,又要合理安排支出,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各科室负责人为预算管理执行负责人,各科室各项收入必须全部入帐,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绝对不允许私设“小金库”。

2.预算的调整。为保证学校预算的良好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必须按以下程序和权限办理:支出预算的调整无论数额大小,必须由校长或办公会议批准后,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支出。

五、定项经费预算管理

学校内聘教师、外聘教师兼课津贴、劳务费用的支出,临时工开支、邮电通信费、水、电、液化气支出、招生宣传费、学生活动及、交通费、离退休活动费、学校日常维修费、校园绿化费、校园保卫消防支出、会议费、印刷费、独生子女活动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临时工支出、科室报纸杂志订阅费等事业开支由校务会管理编制预算。

六、其他事项

1.固定资产购置必须列入支出预算方可安排购置。购置固定资产需专人管理,货比三家、综合考察。

2.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预算一经批准,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3.预算定额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可适当调整。

周岙小学

北京服装学院预算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学校预算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金的有效使用,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及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预算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权责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一级预算管理。预算经费执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的分配原则。

第三条 学校预算每年编制一次,预算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四条 “零基预算”编制原则。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

第二章

预算管理职权

第五条 学校党委会是学校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责是:批准学校预算草案,批准学校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学校预算的调整方案。

第六条 校长对学校预算管理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各部门主管副校长对所分管的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七条 各部门行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收支计划的编报及预算执行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八条 财务处是学校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学校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学校预算的执行;编制学校预算的调整方案;负责编制学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向学校党委会、校长、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学校预算执行情况。

第九条 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北京服装学院项目经费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第三章 预算收支范围

第十条 学校的预算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批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不含预算外资金)、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第十一条

学校的预算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一)基本支出是学校为保障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由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组成。

人员经费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两部分,即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缴费、离退休费、助学金、医疗费、住房补助支出和其他人员经费等。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维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包括专用材料购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购置费和其他费用。

(二)项目支出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支出、事业性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

第四章

预算编制

第十二条 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以收定支,不做赤字预算。预算支出的编制必须贯彻统筹兼顾、厉行节约、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学校一切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校财务管理。

第十三条 财务处负责预算的编制、上报和下达。具体程序是:根据市教委、市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上报各项基础数据和项目预算(一上);市教委和市财政局根据上报的预算草案下达调整指标(一下);财务处进行预算调整上报(二上);市教委和市财政局正式批复预算(二下)。

第十四条 每年1月份财务处布置本预算工作计划,学校各相关部门在2月底前提供预算计划和相关数据。3月份财务处根据市教委、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按照标准、定额编制学校内部各部门预算,由校长办公会审核,报校党委会批准后,下达到各部门,本内据以执行。

第十五条

项目支出预算根据学校发展计划,由有关部门申报,申报的项目支出预算要符合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范围、有明确的项目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项目计划一经批复,必须按预算计划如期完成,并保证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在编制预算时设置一定数额的校长基金。校长基金是学校为了解决当年预算执行中不可预见的突发性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而设置的备用资金,属于学校的机动财力。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动用校长基金时,即追加相应项目的支出预算,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需对校长基金的使用情况做专门说明。

第十七条 上年结余中,属于当年已执行,因故未完成(原则上当年必须完成)的专项结余资金,只允许结转一年使用,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

第五章 预算的执行

第十八条 预算开始后,在部门预算未批准之前,财务处可预拨部分预算经费安排支出;预算经批准后,财务处以书面方式及时向各各部门下达预算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 预算方案一经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各部门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不得突破预算指标。任何单位、部门或个人,均不能超越权限做出减收增支的决定。

第二十条

财务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完善预算控制制度,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开支标准,审核各项支出;及时、足额收取预算收入,保证各项收入的真实合法;杜绝“小金库”、“帐外帐”等违纪行为;不得擅自减收、免收或者缓收应收的预算收入,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应上缴国库的预算资金。财务处有权拒绝执行与预算不符、违反财经纪律的收支。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应当按照下达的各项经费指标组织业务活动,掌握好预算经费执行进度,力争在6月底完成50%,9月底完成75%,12月20日前完成100%。严禁年终巧立名目,突击花钱。其行政主要领导对本部门经济活动负有直接责任。

各部门对于应上缴学校的预算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不得截留、挪用或拖欠。

各部门发生预算支出时,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即由行政主要负责人全权负责本部门各项预算支出的审批。

第六章

预算调整

第二十二条 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内,学校事业有重大变化对预算产生重大影响时,需对原定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总额调整和局部调整。预算调整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追加的支出要有相应的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时,要压缩相应的支出。

第二十三条 总额调整是指学校对原定预算收支总额的调整,审批程序同原定预算审批程序一致。

第二十四条 局部调整是指在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预算的调整,包括追加、追减预算,预算科目调剂,动用校长基金等。局部调整和动用校长基金的审批程序是:财务处提出调整方案报经部门主管副校长审核后,提交校长审批。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项目需提交校长办公会审批,1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提交学校党委会审批。

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应当列明预算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报财务处。财务处经审查,对于必须进行调整的项目,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上报审议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第二十六条 财务处根据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变更相应的预算控制指标,以书面形式通告相关部门,并严格监督其对追加预算资金的使用。

第二十七条 在预算执行中,因上级领导机关追加、追减预算而引起的预算收支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在接到追加、追减通知后,财务处应及时向校长汇报,向校党委会报告有关情况。

第七章 决算

第二十八条 学校在每年第四季度末,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要求和规定时间,编制和报送财务决算报告。

第二十九条 学校编制的决算草案应当数据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

第三十条 学校财务决算须经校长审批后,上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第八章

预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在校长的领导下,财务处负责对学校各级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每季度末向校长办公会汇报本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各部门年终应向校财务处提交本预算执行情况自查报告。财务处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将作为下年预算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按照校务公开的原则,财务处每年一季度向教职工代表大会通报上学校预算执行情况。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学校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本办法。对违反本办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扬子一中德育工作、班主任奖励表彰制度

------------------

出处:扬子一中

作者:扬子一中

阅读:1773次

发表时间:2003-2-26 10:06:14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队伍,激励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据《扬子一中班主任工作条例》制定本制度。

一、表彰对象和荣誉称号

1、学校班级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班主任老师,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2、在“育人杯”德育工作竞赛中成绩显著者,授予“育人杯”荣誉称号。

3、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其他德育工作者(主要是指年级组长、政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政教工作人员等),授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评比条件

(一)优秀班主任: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

(3)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强,每月班主任综合考评成绩优异;

(4)班级每学期均评为“文明班级”;

(5)班集体积极、健康、向上,有良好的班风班貌。

(6)能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师生关系融切,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7)有一定质量的德育工作论文或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文章。

(二)“育人杯”荣誉称号:

(参见“育人杯”竞赛办法)

(三)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1、热爱德育工作,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

2、经常学习教育法规和有关重要文件,熟悉《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扬子一中教师手册》和《扬子一中学生手册》等法规和制度。

3、在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讲究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积极参加教育理论和业务的讲座、研讨会观、摩等活动。

5、有较强的德育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在本岗位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6、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实践总结。每年有

1、-2篇工作的心得或论文。

三、评比办法

1、德育工作先进每学年评比一次。

2、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按参评人数的10%名额评选;“育人杯”每次一名。

3、推选时应坚持民主评议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

四、奖励表彰

1、被评比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的教师,授予相应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2、对“育人杯”得主,将颁发奖杯、荣誉证书和200元奖金。

3、有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

(一)学校据每日、每周和每月应查项目,对班主任每月综合考评一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1、主要考核项目为:

(1)“日考核项”:广播操、班级值周时班主任的出勤管理情况;

(2)“周考核项”:周一班会活动、周五大扫除出勤组织情况、班级日志签阅情况和本班级四项常规得分情况;

(3)“月考核项”:本月应交材料、班主任工作例会与重要活动的组织出勤、学生违纪和有无责任事故等情况。

2、考核标准见附表

3、奖励办法

(1、)校行政会据班主任当月工作情况,每月底确定当月最高奖励金。

(2)据班主任月考核分,分档次给予奖励。

(二)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评比表彰活动。

2、“育人杯”优秀班主任的评比办法是:

(1)据基本条件各年级报“育人杯”优秀班主任推选名单;

(2)“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召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3)在班级学生中进行“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意见调查;

(4)在年级中进行“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意见调查;

5)学校成立“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评委会进行认真评选。

3、召开“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表彰会。

4、“育人杯”优秀班主任所在班举办主题班团队会观摩活动。

德育工作表彰奖励制度

为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增强每位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特制定德育工作表彰奖励制度。

1、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者,学校要以不同形式给予表彰。

2、能够模范地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对这样的教师给予口头表扬。3、凡在“转化差生,转变学风,转变班风”工作中,效果明显的教师学校给予表扬或奖励。4、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能坚持经常的教师,且周围群众对其都有一致好评的教师可作为师德先进个人向上级推荐。

5、被评为校、镇、市级以上的德育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分别给记入档案,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6、凡被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师德标兵”,“师德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学校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其学习。7、学校要把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期末工作总结中的重要一项。

8、教师要求晋升中教一级职称,需有三年以上班主任或德育管理工作经历,晋升高级职称,需有五年班主任或德育管理工作经历,如工作有责任事故,一票否决。

港区初中德育处

港区初中班主任奖励表彰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队伍,激励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据《港区初中班主任工作条例》制定本制度。

一、表彰对象和荣誉称号

1、学校班级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班主任老师,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其他德育工作者(主要是指年级组长、政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政教工作人员等),授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评比条件

(一)优秀班主任: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

(3)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强,每月班主任综合考评成绩优异;

(4)班级每学期均评为“文明班级”;

(5)班集体积极、健康、向上,有良好的班风班貌。

(6)能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师生关系融切,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7)有一定质量的德育工作论文或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文章。

(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1、热爱德育工作,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

2、经常学习教育法规和有关重要文件,熟悉《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手册》等法规和制度。

3、在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讲究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积极参加教育理论和业务的讲座、研讨会、观摩等活动。

5、有较强的德育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在本岗位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6、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实践总结。每年有

1、-2篇工作的心得或论文。

三、评比办法

1、德育工作先进每学年评比一次。

2、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按参评人数的10%名额评选。

3、推选时应坚持民主评议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

四、奖励表彰

1、被评比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的教师,授予相应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2、有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

(一)学校据每日、每周和每月应查项目,对班主任每月综合考评一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1、主要考核项目为:(1)“日考核项”:广播操、班级值周时班主任的出勤管理情况;(2)“周考核项”:周一班会活动、周五大扫除出勤组织情况、班级日志签阅情况和本班级四项常规得分情况;(3)“月考核项”:本月应交材料、班主任工作例会与重要活动的组织出勤、学生违纪和有无责任事故等情况。

2、考核标准见附表

3、奖励办法(1、)校行政会据班主任当月工作情况,每月底确定当月最高奖励金。(2)据班主任月考核分,分档次给予奖励。

(二)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评比表彰活动。

2、“育人杯”优秀班主任的评比办法是:

(1)据基本条件各年级报“育人杯”优秀班主任推选名单;(2)“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召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3)在班级学生中进行“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意见调查;(4)在年级中进行“育人杯”优秀班主任侯选人意见调查;(5)学校成立“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评委会进行认真评选。

3、召开“育人杯”优秀班主任表彰会。

4、“育人杯”优秀班主任所在班举办主题班团队会观摩活动。

上一篇:公司前期筹备方案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柜台服务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