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2024-06-0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5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1篇

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

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劝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好处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决定,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能够“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能够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__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2篇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近代的一段长长的历史。这段历史是曲折的,从中国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被侵略,被迫签下各种签约,战争不断爆发。那个时候,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任人欺侮,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对外,击退了这些贪婪的侵略者。有多少战士战死在沙场上?战士们的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他们顽强地和侵略者战斗,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英勇的战士,有了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啊!如今,我们的祖国日渐强大,党中央领导着我们向前走,我们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战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我读了这本书后,内心无比激动,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呀!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时代。但从《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令人难忘的!“铭记历史,牢记使命”,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信念。

在现当代,祖国富强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有一次,我问妈妈:“你们以前应该比我们更轻松吧,作业要比我们少得多吧?”出乎我意料的是,妈妈却回答我说:“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我们那个年代比你们苦得多了,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我们那时候,晚餐只有一碗饭,拌着猪油吃,哪有你们那么幸福,你们现在不懂珍惜,还经常浪费食物。那时候国家穷得叮当响,直到我大学以后国家才发展得特别快。”妈妈的回答让我深思了,想不到,短短几十年,祖国竟然发展得那那么快,我们是碰上好时代呀,我们这辈人才是最真幸福的!现在国家实施了许多惠民政策,如:大力发展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我顿时明白了,祖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身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责任,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决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也许,有些人已经忘掉了过去的历史,忘掉了初心,以为永远都会这样安详。其实不然,在这样美好的生活里,一直有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无论是抗战时期为了胜利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战士,还是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驻扎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平凡百姓,或是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都在为国家的伟大复兴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我们不加一把劲,祖国也许有一天就会历史重演。因此,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3篇

关键词:《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启发

纵观中国音乐史学的各个领域, 尽管“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却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张静蔚的《近代音乐思潮》, 李岩的《近现代国乐思想研究》, 明言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 吴学忠的《近代“国粹主义”音乐思想产生、演进、发展过程的研究》, 冯长春的《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 等等。尽管这些零星的研究难以彰显中国近代音乐思想史的全貌, 但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领域却具有开拓性, 为后人对中国音乐思想史这一领域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是余峰教授编写的、200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有关中国近代音乐思想的论著。余峰, 彝族, 云南文山人, 198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 从事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有:《救亡之声, 荡气回肠》、《重读“重写音乐史”文论之误释》、《“中华乐派”———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叙事》、《“西乐哉!”呼声下的形上说》、《近代“新音乐”思想世界中的“爱国尚武”精神》等。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共分为五章, 作者在序言部分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意义、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与形态特征、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一章为近代中国“新音乐”思想的形成,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渊源、东西乐歌的考察、“近采日本”所得之经验、乐歌的社会教化功能、乐歌为课程必修课的社会呼声和乐歌的制作技术理论的探索进行了梳理与论述;第二章中西音乐文化遭遇中的“意识形态”, 对新音乐中的“爱国尚武”精神的思想基础、社会要求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并对这一阶段中西音乐观即西乐“理性”、国乐“非理性”说与“国乐不能够和西乐争抗”的历史态度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传统音乐融入“近世”与固守“本土”的两难境地, 对保存“国粹”、固守“本土”的音乐观和传统戏曲价值的近代转型进行了梳理与论述;第四章“西化”与“现代化”同论的音乐观, 对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 中国音乐“现代化”采取的手段和态度, 以及“全盘西化”论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第五章主要对无产阶级音乐思想的生成与体系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 在结论部分, 作者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的整体特征进行了概括, 理清思想发展过程的清晰脉络, 有利于读者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形成的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对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对各个时期所彰显的音乐思想进行了分析,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是值得称赞的一部音乐思想史论著。本书在写作上给予后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一、立足史料, 合理分析

作者扎实的史料根基是值得称赞的。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史料的运用。在这部著作中, 作者对音乐思想的梳理与总结都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分析基础之上。中国近代音乐史料卷帙浩繁, 作者对其进行了合理的遴选, 对史料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与详细的分类辨析, 从一些基本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中寻进展、找突破, 对文献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人文阐释, 从丰富的史料中领悟近代多变的音乐家思想。这些中可彰显出作者所具有的扎实的史料根基以及对史料的熟悉与把握程度。史料的掌握与运用对史学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史料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据, 是学者们进行研究的基础。只有运用丰富的史料, 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因此, 在日常的学习中, 史料的搜集与积累是一项基础工作, 必须引起学习者的重视, 这也是音乐史学研究者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二、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

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学术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尽管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面对复杂的中国近代音乐思想史, 很少有学者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不畏艰难, 接受了这一艰巨而又繁重的历史任务, 克服重重困难, 最终完成这一科研任务, 这种敢于接受挑战、勇往直前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三、批判创新, 兼收并蓄

该著作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 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立足史料, 分析史料, 然后得出结论。本书从正文起一直到结束, 都是建立在对文献史料分析的基础之上, 从对史料的分析中把握音乐家的思想状况, 把握近代音乐思想形成的轨迹, 对各个时段的音乐思想追本溯源, 理清近代音乐思想的脉络。史论结合, 涉猎范围广, 将音乐家的思想与社会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此外, 在研究方法上, 作者还将兼收并蓄和批判创新并举, 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采取由大到小、由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

四、突破传统, 别具一格

在本书的写作中, 作者认识到音乐思想史是以音乐为本的思想史, 离开音乐谈思想是一大忌, 因此, 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 加强对歌曲音乐的理解和分析, 并提高了其在写作中的份量和地位, 这成为音乐思想史写作中的一大突破点。另外, 以往的音乐史学著作一般是叙事性的, 根据历史时期来论述每个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价值, 此著作立足于史料之上, 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挖掘来梳理近代音乐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更具有说服力, 别具一格, 更加新颖, 更具有吸引力。

五、理性分析, 大胆批判

作者将音乐文献史料与社会背景, 以及音乐实践主体的社会经历等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每一历史阶段的音乐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与评价,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对一些音乐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与批判。如作者针对“全盘西化”理论, 认为:“任何民族离开了自己的音乐文化基础, 离开了国家具体的现实国情而以为‘现代化’等于‘西化’加‘反传统’, 这只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西化乌托邦’罢了。因为中国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 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 其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使得外来文化的介入都不可能占领全部阵地, 最多是互相交融。所以音乐文化上‘以西为师’、‘向西方乞灵’是可能的, 而‘全盘西化’则没有可能。” (1) 作者的话语简洁而又坚定, 这种敢于大胆批判的态度也是值得音乐研究者学习的。

《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作为音乐思想之历史的开篇论著, 有着一定的开拓性意义, 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和音乐家的音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是一部不错的音乐思想史参考书, 对于音乐思想史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对于夯实音乐史学学科、学理基础, 拓宽学科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在此领域不断开拓与创新, 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夯实音乐思想史的基础。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与掌握近代中国音乐史料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与把握史料指明了方向。在以往的学习中, 面对卷帙浩繁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 我们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其历史意义, 不知道如何把握其历史内涵, 在这部著作中, 作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有助于我们对史料的把握与理解, 同时也彰显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科研精神。这部著作在具有以上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小小的不足, 即语言表达上较为晦涩, 有些词语的涵义较难把握, 不利于读者的理解。普众性的读物应注意, 语言上的朴实是读者顺利理解作者所表达内容的重要保证, 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流传速度与受众面。

参考文献

[1]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2]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3]张静蔚.搜索历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5]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6]余峰.近代“新音乐”思想世界中的爱国尚武精神[J].人民音乐, 2008, (04) .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1000字 第4篇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篇:庆祝国庆节的周记450字下一篇:争先锋作表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