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4-05-30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精选9篇)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1篇

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对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工作绩效

一、引言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美国兴起,随着各界对个体生存质量关注的加深,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包括个体对具体事件的情绪反应、个体的心境、对生活满意感的判断、满足感,以及对具体生活领域(比如婚姻和工作)的满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区别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快乐的员工也是高效的员工”。之后的几十年,研究者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高的满意度会导致好的绩效,快乐的工人生产效率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好的绩效会导致满意。这两种观点都有支持性的研究,但是在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并没有发现简单、直接的关系。之所以会得出上述结论,可能是因为将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简单等同了,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亦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工作满意度只涉及工作领域内的情绪,只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可以进一步分为积极情感(正性情绪)和消极情感(负性情绪)。积极情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涉及工作领域,还涉及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情绪体验。工作满意度的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情绪,但个体的情绪同时还会受到家庭、婚姻等生活因素的影响,因此主观幸福感(或积极情感)可能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绩效。

三、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现状

在现代社会,工作占据了人们除睡眠外的大多数时间,同时它也是个人收入的重要依据,影响着人的自尊,提供着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人们很看重工作。那么快乐的人在工作上是否比不快乐的人更成功呢?

有证据表明快乐的工作者比起他们不快乐的同伴来,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更容易赢得面试,一旦得到工作他们也更容易得到主管的好评,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和生产率,能够更好的处理管理工作,也更少出现工作倦怠。

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的更为出色。在一项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观察者对快乐的雇员进行评价,发现这些员工在工作中更独立、目的性更强、更灵活。还有证据显示快乐的人对工作更满意,在对一组对27项关于情绪与工作满意度研究进行的元分析中,Connolly和Viswesvaran指出,工作满意度的不同有10%到25%是由于倾向性的情绪造成的。在他们的分析中,积极情绪和工作满意度校正后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

正性情绪倾向高的员工更容易得到上司和同事的好评。例如,在Staw及其同事对美国中西部的三家公司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正性情绪倾向高的雇员的工作质量、生产率、可靠性和创造性作出的评价更高。Wright及其同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发现上司对快乐的`员工评价更高。因此,幸福感(或者说积极情绪)可以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表现。Wright和Cropanzano在两项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作出的评价与幸福感有显着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34),而与工作满意度没有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和0。08)。

在一项管理者评价任务中(包括领导能力和对信息的掌握),Staw和Barsade发现快乐的人明显表现得更好。正性情绪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George发现有快乐的领导的服务部门更容易得到顾客的好评,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是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制造企业的CEO正性情绪倾向高,组织中的员工就更可能对自己作出快乐、健康的评价,认为工作气氛积极而温暖,而组织气氛跟生产率(r=0。31)和收益率(0。36)是相关的,在对负性情绪的研究中则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果。还有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的保险经纪卖出的保险更多,董事会和上级公司对乐观的CEO工作表现评价更高。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还与较低的缺勤率呈显着相关。Coté总结了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认为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四、研究前景与展望

人们通常认为成功会带来快乐,但综上所述,快乐的人更可能成功――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更为出色,那么是快乐导致了成功,还是成功导致了快乐,这一因果关系并不清晰。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整理,进行元分析,揭示主观幸福感或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主观幸福感(快乐)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创建模型。

其次,对于工作绩效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帮助企业甄选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研究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运动员等。

参考文献:

[1]Sonja Lyubomirsky,Laura King & Ed Diener。The Benefits of Frequn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Psycholoical Bulletin,2005,131(6):803―855

[2]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26

[3]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5―116

[4]叶琳赖小静:满意的员工能否带来高效率。经营管理者,2004(12):55―56

[5]王伟松唐春勇: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2篇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作 者:杨秀君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26(1)分类号:B848关键词:

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3篇

(一)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简称SWB, 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定义主观幸福感。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 (1984) 提出的概念, 即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 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龚耀先等认为主观幸福感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 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 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 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 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大多数研究者都支持这个定义。主观幸福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 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 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 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3.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最初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 9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研究主要利用测评量表,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进入21世纪, 一些科研机构开始以全国城乡居民为总体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研究发现, 主观幸福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年龄与幸福感之间表现出“U”字型关系。目前的研究表明, 整体上我国老年人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水平较高。在情感体验中, 老年人的积极情感较多, 消极情感较少,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他们对幸福的体验是消极情感高于积极情感。此外, 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孟琛和项曼君 (1996) 的研究中发现,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总体上高于城市老年人。梁渊 (2004) 等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低于城市老年人, 所以相对于城市老年人他们体会到更明显的经济、身体状况和幸福感的威胁。胡军生、肖健和白素英 (2006) 对江西农村老年人的研究中则发现, 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低且显著低于城市老年人。邬俊福 (2010) 研究发现, 农村和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别。后来因为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在经济状况、医疗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些研究者比如袁云, 梁辉, 任杰等则只针对城市老年人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三)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多方面, 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它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 主观因素

(1) 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 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 主观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因此人格特征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结果表明, 外向性与幸福度、正性情感及生活质量明显正相关, 与自觉健康也显著相关, 而神经质恰好相反, 精神质与幸福度负相关。

(2) 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评价应激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应激情境, 缓解由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或积极应对方式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 积极应对与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 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与主观幸福感的孤独与不满因子呈显性负相关, 说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可以增加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而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和不满, 从而降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所以要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增加, 不仅要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同时也要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3) 自尊。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 它反映出个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与期望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一般认为高自尊的老年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低自尊的人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的研究表明自尊和幸福感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 在西方, 个人的自尊同他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相关;而在中国, 个人的自尊同他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并不明显, 这与Kwan等人的发现较为符合;他们发现:在美国, 自尊感和生活满意感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国家 (如中国、印度) 中, 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2. 客观因素

(1) 健康状况。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和客观的健康状况。健康自评是指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估计, 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指标。研究表明, 健康自评与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 是首位影响因素。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得分越高, 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相应较高;反之, 如果健康自评较差, 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降低。

(2)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中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子女的关系、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收入等。老人是否受到子女的尊敬和爱戴, 与其的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子女孝顺, 能经常关怀支持老人的, 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幸福的评价也起重要影响,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的稳定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丧偶、离婚或分居的老年人缺乏情感交流, 家庭关系紧张或子女不孝者感到亲情疏远, 生活满意度降低。有偶同居、子女孝顺的和睦家庭老年人孤独感、焦虑较少, 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丧偶、离婚或分居的老年人。而经济收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为直接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有工资收入者其生活满意度高于无工资收入者,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可以为个体所利用的重要外部资源, 它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 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 提高人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 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 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 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老年人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 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各维度中除了主观支持外, 均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标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从进入回归的影响程度来看, 支持利用度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较大。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此外, 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心理成熟度、睡眠、文化背景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四)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国内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大致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观幸福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主观性, 从而决定了测量这一概念的主要方法是自陈量表。国内学者主要引进和介绍以下几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化研究工具, 即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CTNSH) 、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幸福感量表。

1.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由Albert Kozma编制, 用于反映和评价老人内部心理状况。由24个条目组成, 在结构上分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分量表。项目采用0~2的3级计分;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与负性因子分之差加上常数24。分数越高, 表示越幸福。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MUNSH量表于1985年经翻译、校正后应用于中国老人精神卫生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 除个别条目以外, 其理论结构、评分及条目内容基本适用于中国老人, 因此在国内使用也颇多。

2. 情感量表

此量表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则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的方法是以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 再加一个系数5, 因此其得分为1至9分。情感平衡量表的得分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3.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含三个独立的分量表, 其中有两个分量表是自评量表, 分别为生活满意度指数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B) , 简称LSIA和LSIB。LSIA由与LSR相关程度最高的20项同意——不同意式条目组成, LSIB则由12项与LSR高度相关的开放式、清单式条目组成。有一个是他评量表, 即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Scales) , 简称LSR, 有五个维度:热情与冷漠、决心与刚毅、一致性——生活目标的成就程度、自我概念和心境基调。

4. 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

此量表用来测试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有23项同意——不同意式条目,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它至少包含了三种因子:不满足——孤独、激越以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此量表得分从0 (缺乏信心) 至23 (充满信心) 。

5. 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测查工具, 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除了对幸福感的评价, 还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比较有信效度的自编问卷。邢全超, 王丽萍 (2010) 等在研究时采用的量表是采用根据Schmidt和Sermat孤独感心理量表改编的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为客观题部分, 包含友谊、家庭 (指与子女及亲属关系) 、婚姻、大团体、主观幸福感5个分类, 共计20个客观题目。要求每道题回答“是”与“否”。积极性回答计“1分”, 消极性回答计“0分”。分数越高表示相应维度人际关系越好或主观幸福感越强。其中每个维度满分均为4分。问卷第2部分为主观题部分, 作为对客观题的补充出现, 能更加全面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许加明 (2009)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时采用的量表是以邢占军的中国人SWB九大维度为基础, 结合中国老年人的具体特点, 自编“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作为老年人SWB实证研究的工具。

(五) 研究趋势

1.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国内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是自我报告法, 主观性比较强, 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因此, 应该采用一些客观方法进行补充, 比如实验、观察者报告法、任务测量发法、生理测量法等。国外不少研究者已经用这些方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例如Rusting (1998) 让受试者写出或辨识与积极情感相关的词语, 并根据写出或辨识积极情感词语的速度和数量来判断他们所处的情感状态。另外, 加强对测量工具进行本土化研究, 使之更适合测量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2.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要拓展

现在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 揭示的都是一种相关关系, 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早期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 近年的研究则侧重主客观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我们可以转向作用机制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3. 重视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虽然目前已经开始关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问题, 但有关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却还没有展开。通过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来培养老年人快乐、幸福的心态, 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 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对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嘉贤.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J], 1984, 95 (3) :542-575.

[3]刘仁刚, 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3) :191-194.

[4]袁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38-41.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第4篇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Argyle,1987;Myers&Diener,1995)。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

(1)人口统计学变量

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2003)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比如,Stutzer(2006)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较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然而在Haring和Hidore(1985)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2)社会经济变量

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Bradburn(1969)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1976)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后期,学者们发现,社会经济水平实际上同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一样,虽然呈现出相关关系,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在一研究结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Haring(1984)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7;Diener(1984)也对此进行了验证,在他的大样本调查中,美国民众个人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个人经济收入在突然出现增长以后,其主观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这一结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研究者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个人经济收入同主观幸福感关系时,发现了有趣的变化,即在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却明显促进了幸福感的增加。Veenhoven(2006)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从1946年开始的60年时间内,在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韩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提高了1.46和2.18,但在同一时期,美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只提高了0.006。

(3)人格变量

因为人格这种特质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所以,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Bradburn(1969)发现,善交际(外向型的一种重要特征)与正向情感密切相关。Costa和McCrae(1980)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与人格特质结构中外向性相对应,认知成分与神经质结构相对应;并且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即人格更容易影响主观幸福感,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可长达10甚至20年。

2.关于理论的研究

为了改进和提高测量的有效性,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

(1)状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件的多寡。Forayce(1986)研究发现,个体如果缺乏令身心愉快的事件会导致抑郁。

(2)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长期影响幸福感的强烈因素。Gray(1981)提出对正性情感敏感的外向的个体与对负性情感不敏感的非神经性质及稳定性的个体,幸福感较强。

(3)判断理论

在该理论中,幸福并非绝对的,个体判断自身是否幸福,是基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同自身判断幸福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它是相对存在的。Schwartz和Strack(1991)通过研究发现,个体会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一种判断,同过去相比,当个体发现自己目前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提高,则幸福感会提高;如果生活水平出现了下降,则幸福感指数会降低。

此外还有目标理论,活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期望值理论等。

3.关于测量量表的研究

对于“主观幸福感”这样一种抽象变量如何进行测量,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过去的单一、单题,到现在的系统、多题,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编制了大量的量表来科学有效的收集主观幸福感的数据。比如,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了用于测量整体幸福感的单题测量工具的D-T量表(Delighted-Terrible Scale);为了同时测量个体短期和长期的情感反映,Kozamzo和Albert(1980)编制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Diener等人(1985)在如何测量主观幸福感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编制了到目前为止仍被普遍使用的《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每个个体都渴望幸福,对自身幸福与否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顾,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542-575

[2]Diener,Lucas,Sm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

[3]Veenhoven R,Hagerty M.Rising happiness in nations 1946-2004[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79):421-436

[4]Hayo B.Happiness in transi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Eastern Europe[J].Economic Systems,2007,31(2):204-221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5篇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上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20世纪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认为,快乐和幸福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快乐与某一个别行为有关,而幸福可以称为是某种持续和一体化的`快乐经历.到了现代,学者们采用更理性的视角和更科学的方法再次掀起了人类幸福的研究热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呢?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是如何探讨自尊、自我同一性、人格和文化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

作 者:万民钢 杨俊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6篇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1]等基本特点.

作 者:李惠萍 杨昭宁 孔祥军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泰安,271016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年,卷(期):19(2)分类号:G4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7篇

本文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相关社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采用随机街访和定向抽样调查的方法,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赣州市18个县市的城乡老年人,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城镇、不同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老年疾病、经济来源、性别和邻里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 者:曹新美 刘翔平唐宏 CAO Xin-mei LIU Xiang-ping TANG Hong 作者单位:曹新美,CAO Xin-mei(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赣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江西,赣州,341000)

刘翔平,LIU Xiang-ping(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唐宏,TANG Hong(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第8篇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早期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而近十年来,经济学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呈指数增长(Kahneman和Krueger,2006)。

(一)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及测度。

主观幸福感数据的测度主要分为显变量与潜变量。前者多对应于单问题调查,如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 WVS)、欧洲指数(Eurobarometer)、德国社会经济研究所调查(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Study, GSOEP)和美国总体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s)等;后者则通过设置多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所需数据,其中最典型的如生活满意度调查(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两者相比,多问题调查方法更符合主观幸福感的多维度内涵,但由于其确保调查精度及数据准确的难度更大,在实际中没有前者使用得广泛。

(二)主观幸福感指标的有效性。

上述测度得到的主观幸福感指标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多实践检验的支持。如:自评幸福感数据不但与其他衡量幸福感程度的变量(如抑郁和焦虑程度等)呈明显相关性,而且也与健康状况、失业、离婚等被认为能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变量高度相关,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未来的行为(Diener,1994;Di Tella和MacCulloch,2006;Kahneman和Krueger,2006;Hoorn,2007等)。

自我测评的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其易受个人情绪波动等偶然因素以及幸福感调查的问卷结构和问题措辞的影响而导致指标有效性的不足(Diener,Sandvik等,1991)。对此,利用多问项自评量表对个人幸福感进行重复测量、标准化幸福感调查问卷都是提高幸福感数据有效性的可行方案。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健康、受教育程度、婚姻和就业状态等个人特征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基础性因素。针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发现,已婚、健康状况较好都是提升幸福感的正面因素,而离婚、丧偶、健康程度较差、处于失业状态则会对幸福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年龄和幸福感呈现稳定的U型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幸福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过各国居民幸福感的“拐点”(最不幸福年龄)却有所不同。从性别来看,针对欧美国家的研究表明,女性相比男性更为幸福,但针对俄罗斯和拉美国家的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同时,针对东欧和日本的研究则发现性别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除了德国和拉美国家之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幸福感。(Alesina等,2004;Blanchflower和Oswald,2004;Senik,2004;Ferrer-i-Carbonell,2005;Graham和Felton,2006;Hayo,2007;Oshio和Kobayashi,2010等)。

收入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以往研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人们的幸福感不但受制于绝对收入水平,而且还受到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对其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根据跨国截面数据可以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具有越高的平均国民幸福感,但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0美元之后,人均GNP对提高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Inglehart和Klingemann,2000)。Clark和Oswald(1996)、Blanchflower和Oswald(2004)以及Ferrer-i-Carbonell(2005)分别针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发现,相对收入显著损害了居民幸福感;但是,Senik(2004)针对俄罗斯的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俄罗斯经济迅速转型的过程中,较高的相对收入给人带来了较好的未来收入预期所致。

政治制度对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着重要影响。Frey和Stutzer(2000)利用瑞士各地区的数据发现,直接民主参与率和政府分权(即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居民幸福感的上升。Veenhoven(2000)发现,“经济自由”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但“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不过,Hayo(2007)对东欧国家的研究却表明,“政治自由”是影响东欧国家国民幸福感的正面因素。Bjornskov等(2008)发现财政支出或收入的分权都有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Bjornskov等(2010)进一步探索了正规制度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经济制度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这两个变量对国民平均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

二、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运用CHIPS2002数据,Song和Appleton(2008)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在所有因素中,失业、年龄、通货膨胀和污染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的影响,而收入、已婚的婚姻状况、健康水平和年龄对主观幸福感有正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

Smyth等(2008)发现,那些环境质量越差的城市居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更低。此外,在研究社会人口学因素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时,Smyth等(2008)所得到的结果与Song和Appleton(2008)并不存在差异。

Knight等(2008)运用CHIPS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一样不幸福,即使是对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个体,由于他们的人生态度、期许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此外,与绝对收入相比,相对收入在决定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时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罗楚亮(2006)基于 CHIP2002数据考察了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群体间的幸福感差异的来源,他发现农村居民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主要是由于预期的满足程度、收入变化预期、对生活状态改善的评价等差异所造成的,而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的幸福感差异则主要是由收入差异所引起的。这一结论与Knight等(2008)的研究结果并无本质差异。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之所以不如农村居民,正是由农村居民较低的人生期许所决定的。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将转变身份成为城市人,在这种情形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将如何变化?

陆铭、蒋仕卿等(2009)发现:外来劳动力不会因为在外来劳动力群体中相对收入的提升而更快乐,但是城市居民却会因为在城市群体中相对收入提升而更快乐;已经获得城市户籍的农村移民会因为身份收入差距扩大而更不快乐,同时因在城市居民中相对收入地位的提高而更快乐。对此,罗楚亮(2009)则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城市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将有极大可能降低。事实上,无论是外来劳动力还是新城市人,一旦融入城市生活,其期许和生活参照对象均发生了变化,因此,与之前留守农村的生活状态相比,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将必然会下降。这就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在推进社会转型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全体居民的福利状况改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从社会不平等的角度解释中国的“Easterlin悖论”。Brockmann等(2009)认为中国收入差距扩大过程中,相对剥夺感的上升是损害中国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类似地,Gao和Smyth(2010)考察了相对收入对职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发现相对收入提高能够显著损害工作满意度,从而验证了“相对收入效应”。Jiang等(2010)认为中国目前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差异才是损害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利用 CHIP2002的城镇居民调查数据,他们发现,城市中不同户籍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因素,同时,群体内的收入差距则能促进幸福感的上升。

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基于攀比理论和“忽视变量”理论,建立了一个包含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的个人效用模型,在存在攀比效用时,收入增长在一定阶段内使效用提升,而超过一定水平则可能使效用下降。

娄伶俐(2009)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的 SWB 的生成规律进行实证上的探索,将幸福经济学理论研究与中国人的 SWB 的实证研究相结合。娄伶俐(2009)以及鲁元平和王韬(2010)还分别对国外经济学界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陈钊等(2012)研究发现,社区层面上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较强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是这种示范效应存在着人际差异,表现在:外来居民中较低教育水平者获得更强的示范效应,而在本地居民中较高教育水平者获得更强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Daniel Kahneman,Alan B.Krueger.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

[2].Clark A E,Oswald A J.Satisfaction and comparison incom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

[3].Knight J,Gunatilaka R.Aspirations,adapt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J].2008

[4].罗楚亮.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J].经济学(季刊),2006

[5].陆铭,蒋仕卿,佐藤宏.城市“二元社会”里的悲喜——户籍身份、收入差距和参照对象差异[A].第四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学术会议论文[C],2009

[6].ShiqingJiang,Ming Lu,Hiroshi Sato.Identity,Inequality,and Happiness: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Hi-Stat Discussion Paper,2010

[7].田国强,杨立岩.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J].经济研究,2006

[8].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

[9].鲁元平,王韬.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

员工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第9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SWB企业员工幸福指数

引言

所谓幸福,从古代快乐论代表伊壁鸿鲁到主张幸福论的亚里士多德,再到后来边沁主义的功利主义幸福说,统观所作定义,莫衷一是。幸福作为一种个体感受,在个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高效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在衡量组织效益的同时也将目光从只注重投资效益进而生产效率等“硬数据”转向评估员工幸福感等的“软数据”。美國通用电器的“无边界”组织、摩托罗拉的“肯定个人尊严”的理念,丰田公司“提案制度”以及风魔全球的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等都是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幸福”管理模式。我司作为顶梁国企,为了打造幸福企业,“身体力行”地提升员工幸福感。本文拟以中国移动某公司为研究基础,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意在通过分析员工幸福指数的和谐指标及其相关数据,更为全面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有效地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让员工保持快乐,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从而找到一条激励人才的新途径。

一、员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

员工幸福感是员工在工作场域中的积极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生理唤醒状态和心理满意水平,是衡量组织员工心理健康的指标。[1]当今学界将幸福感研究分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两大取向。而对幸福感研究颇深的泰斗人物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 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 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 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 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 两方面。”

员工的幸福指数是通过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出来。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管理办法是以“动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借鉴了“KPI”的做法,以调动各级管理者“和谐凝聚动力,动力营造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形成一套量化测评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导向,持续改善公司人文环境,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重导向”和“可测评”是KHI测评管理办法的设计原则,该办法以“公司导向”为关键点,从“员工幸福感”、“员工敬业度”、“企业社会责任心”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重点关注“人本氛围”、“团队建设”、“成长环境”和“社会责任”四个视点。

本研究基于KHI模型,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移动某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有效被试728人,其中男性348人(47.80%),女性380(52.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728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23份,有效回收率99.31%。

二、影响因素分析

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是员工个体在工作中感觉及体验,其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有个人收入,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组织及工作关系等。本次调查市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得分率呈现明确的差异,从被调查的员工在幸福指数量表的得分情况显示,市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724 分,各分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601 分,市公司比分公司高0.123分,而本次调查共涉及13个部门、分公司,得分率最高的是人力资源部82.60分,得分最低的是A分公司 75.92 分,相差7.49分。这说明不同类别、不同单位的幸福指数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因此,个体所在组织及工作单位对员工幸福感有相当的影响,员工的幸福感与公司或者部门的生产率,收益率及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

而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特质层面。研究发现员工的整体人格特征与具体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员工主观幸福观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度也不尽相同。踊跃于履行公司绿色环保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协作工作的员工,人格中越带有正性因素,同时其对团队活动满意和社会贡献的认可会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会越强。

员工的工作特征影响员工个体的经济收入,身心健康等,同时也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一大重要因素。员工的工作要求、工作需求所产生的压力、工作复杂性、晋升机会等都会牵扯到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本次调查工作压力关注度得为70.47分,超时工作关注度得分73.49分,晋升机会公平度得分为74.19分,工作认可度得分为74.4分,以及个人成长关注度得分为74.41分,以上数据表明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对员工的工作性质有羡慕的正向关系。管理者必须认真关注和细致处理好员工的工作特殊性及其所产生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留住并且开发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好更快更强的效益,构建幸福企业。

三、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策略及展望

每一个个体的终极目标,都是毫无例外地追求着幸福。而一份能给个体带来幸福感的工作是多元综合的最大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员工的幸福,应当最大程度地使最大多数的员工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第一,幸福管理,建立包括员工幸福指数指标在内的幸福管理体系。员工幸福指数和企业财务报表一样,都是企业运行状态的“体温计”。幸福管理不是员工援助计划,而是管理理念的转换。幸福管理是比薪酬更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员工幸福指数体系的实施,可以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传统的管理手段过多强调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而较入关注员工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幸福指数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改变企业与员工间的“父子关系”价值导向,引导企业通过关注员工的积极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优势,这也是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设计工作,灵活转变,尽力满足员工的需要。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幸福感。人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幸福感水平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幸福感。设计工作的背景是假设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管理者可以使用弹性工作制、轮岗制、工作外包等多种方法,根据员工个体需要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外包把工作中比较乏味的环节放到合作企业(如客服、夜班),根据员工需求和兴趣双向选择岗位。这样员工对目标也会有比较高的承诺,充分发挥才能。

第三,幸福复原力,关怀员工的内心。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之间存在较稳定的关系。培养员工幸福复原力可以帮助员工较好的面对挫折。职场上难免遭遇失败,就像失恋一样,这是人生中最常见的创伤。有人会在失败后一蹶不振,而有人却会在失败后再攀高峰。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狗等动物一旦经历过它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打击,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打击,而不再试图逃避。这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他们发现,人类也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在经历过无法逃避的打击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无助的境况,其原因便是乐观主义。Luthans认为职业韧性是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中进步以及从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

第四,培养员工的组织支持感。这对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当员工对组织方面的支持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时,他们对组织本身也会产生比较正向的看法和信念。这种正向的信念会使员工在自己的贡献与组织的支持之间比较容易找到平衡点,进而提高对组织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且作为对组织的回报,员工也会提升自己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并且会提高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反,如果员工感到组织轻视自己的贡献和福利,员工对组织责任的认

知会相应减少。例如:GM 和Ford公司则发现,企业在组织支持策略上每花费1美元就可以得到9 美元的效益回收。因此,员工会减少对组织的情感性承诺和降低工作表现,甚至產生离职的意愿和行为。

第五,尽量让员工体验成功。根据自我效能理论,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 效能,从而提高幸福感。企业应针给员工提供相关职业培训计划和导师指导,建立工作技能和知识分享体系。企业应运用组织内外的资源尽可能地帮助员工完成目标,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成功,以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工作对于个体而言不仅仅只是谋取经济收入的方式,更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和展现自我能力的途径,塑造幸福员工需要公司和组织付出努力,打造幸福企业也需要公司与员工的共同配合。在如今我国涉及民生、就业以及劳动关系等社会难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提升员工幸福感以打造幸福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调查研究及本文能为这一重大课题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Kathryn M.Page&Dianne A.Vella- Broadrick: The “What”, “Why”and “How”of Employee Well-being: A New Mode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90(3):441-458.

[2]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燕,李悦,金一波.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

[4]马丁·塞利格曼.如何培育复原力[J].哈佛《商业评论》,2010.

上一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教案下一篇:度体系工作总结和2013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