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广告设计教学设计

2024-08-17

小学广告设计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小学广告设计教学设计 第1篇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小学作文教学设

扈晓明fyy7312@

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朝路315号金桂花园8幢2单元9号 610212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能力,今年开学,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军训活动。在出发前,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军训生活中的细节,仔细观察人物,记好当天的日记,军训生活结束后以军训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记述军训生活过程、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感受等,要写出真情实感。

1、写作文对孩子来说一直是一件

很头痛的事情,往往把写作文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写完了事,不再斟酌、推敲、修改,本次教学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作文修改。

2、通过修改,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事情经过、人物观察、内心活动等,写具体、写真实。

3、通过修改,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如何将词语用准确,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何将意思表达完整,如何准确精炼地使用语句等,将作文进行全方位修改。

4、在修改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将思路引导到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内容充实具体。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附:

军训生活

今年,我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为

了锻炼自己,我参加了双流县举办的军训活动。

2月第四个星期一,我们从学校出发,前往黄龙溪基地。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在车上,我们谈论着,军训是怎样的,会不会烧烤,会不会玩游戏,会不会,……,我们说了很多,可是到了基地,我们就不这么认为了。

本以为来这站站军姿,就完了,可是开了开营仪式,我们就都后悔了。

开营仪式上,我们站在最前面,看得最清楚,大会共有九项,前几项都不足为奇,到了第五项,这就是学校里没有的了,军人叔叔要给我们展示,我们这几天要干什么,看的我们简直是眼花缭乱。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侯,教官给我们说:“这里吃饭和家里不同,每天派两个小值日打饭,如果他们没有按时到,你们就别吃了,每个寝室10个人,一个寝室一桌,当日小值日要负责洗碗筷。”这里可真严格,碗筷都要自己洗。

吃完饭,我们要分配教官,我们的教官叫张志涛,年龄在25-28岁,长像超帅哦,我们都叫他老兵,虽然外貌符合标准,但是性格暴,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明显,虽然性格狂暴),但是有时非常搞笑,在主持公道时,他还是公平、公正。

说了这么多,也该谈谈训练了,我们这几天练习了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四个方向转、踏步走、跨列、……。如果谁的动作不好,不准确,教官会单独教一教,如果是故意不学,还在队伍里捣乱的话,严重下蹲,很严重俯卧撑,超级严重围着操场鸭子步,这就是我们平时的训练。

最有趣的是晚上,第一天晚上,由于过于兴奋,整夜起了四次,没办法,谁叫我们第一次自己单独过夜呢?第二天晚上,大家不兴奋了,过了一天,都累得很,不过,大家往窗外看,却看见了鬼,整的我们魂不附体,第三天晚上,今晚没什么好奇的事,基地组织看电影

——《冲现亚马逊》,还挺好看的。第四天晚上,这是一个痛苦的晚上,教官让我们走了一晚上的鸭子步,哎,痛苦的事就别提了。……第五天我们就回家了。

这次军训,我从中知道了生活是要靠自己,要有三大心:信心、耐心、衡心,不能做的三大心:粗心、伤心、痴心,要有自己养活自己的心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为将来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阅读未经修改的习作,找出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

1、板书:学习修改作文—军训生活

2、打开课件,将习作投影到屏幕上。

3、让学生通读习作三遍,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提示学生从用词、标点、造句、逻辑思维是否连贯、意思是否表达完整等方面进行思考。

4、提问:请同学们罗列习作中有哪些毛病和优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

5、教师归纳:

该篇习作至少在下列方面存在毛病: 标点使用不当; 用词欠准确; 罗辑思维不连贯,有的地方突然终止,意思表达不完整; 口语多,语句不精炼等。

优点: 将记叙文的六要素融入习作中,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小学广告设计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具的运用也要适度。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生动和丰富的教学效果,把课堂变成展览馆、动画观摩或音乐会,必然是舍本求末,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Is it a/an...? Yes, it is./No, it isn’t.”教学设计片段

在学习Is it a/an...? Yes, it is./No, it isn’t.这个句式时,如果让学生拿着某种东西问Is it a/an...?就显得不真实,明知故问,而且简单的机械操练让学生更无兴趣可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在一个精美的礼物盒里有许多礼物,礼物盒打开,露出物品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用Is it a /an...?来猜,如果学生猜对了,界面就会出现一个物品单词并显示这个物品,否则就会继续呈现物品的局部并请学生继续猜。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对单词的认读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句式,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对不确定的东西可以用Is it a/an...?来问,用Yes, it is./No, it isn’t.来回答。可见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

所以,在运用教学媒体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适时、适度。遵守少而精的原则,不搞花架子。3.媒体的选择要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我们在选择、设计媒体时,一定要根据媒体产生的功效与所付出的代价的比率大小来选择。能用一般的实物卡片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小学英语教师的课业负担一般都比较重,因此,教学媒体的运用须讲求简便、易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育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绝不要用。

[案例]“How many?”教学设计片段

在教学“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 „.”这样的内容时,教师通常会搜集一些同类物品或画有同类物品的图片辅助教学。但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能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费时又费力,更缺少语言的“information gap(信息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自制教具,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师准备一把剪刀和一叠纸,边剪边与学生交流:What am I doing? Oh, I’m cutting.What am I cutting? I am cutting some flowers.Guess.How many flowers?此时,教师再将一叠剪纸花散开在学生面前,并问:How many flowers? 这种教具的选择和运用方式不仅突破了常规惯例,而且教师边制作边与学生交流所产生的互动将英语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

4.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

5.运用教学媒体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 质量的提高。

青华小学

何 波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一、在中国,英语是外语,不是二语,不可习得。

在中国,很多人忽视了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是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其实,我们知道,second 1anguage与first language相对,而foreign 1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与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相对的。

first language和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的共同特点是:(1)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2)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的共同特点是:(1)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英语、法语在加拿大,英语在印度等),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者一般来说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其中包括“针对外国人的谈话”(foreigner talk),“教师语”(teacher talk)、“同伴语”(peer talk)等;

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 talk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 ta1k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peer 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

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如果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部分用母语讲,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显然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母语可以习得,二语也能习得,但外语是不能习得的。

而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课上过多的强调了情景的创设,甚至是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于产生了虚假的情景。很多老师抱着在这样的情景中给孩子们以自然习得英语的期望,原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在40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很明白的。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较多地采用采用认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即大量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靠大量重复模仿,强化记忆,养成习惯。视听法、听说法、交际法都属于直接法。以直接法为主进行教学,一定要有语言环境,要有高水平的师资,班额要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要多。认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掌握语言规则,指导听说读写,举一反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中国学生学英语,不论是小、中、大学,都不能采用二语教学类型,而要以语言知识为拐杖,在运用经验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理性认知;对于小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排斥语言知识。

而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有限的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相对低下,语言环境的缺乏,大规模的班级授课,都告诉我们直接法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目前的小学英语的教学实际。

三、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去学习,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则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而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钟的英语课,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四、小学英语教学不应排斥基本的语言规则

传统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语言学者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在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教学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课的弊端,因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外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

青华小学

何波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讲述我的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故”

自从走进了小学课堂,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而这些笑脸和眼睛背后,我们还能看到小学生们好玩好动,自控力差,个性张扬的天性。因此,课堂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意外事故”总是防不胜防地发生着。然而,作为英语课堂引导者的老师,如果对这些“意外事故”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损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与《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鉴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我的英语课堂上特别注意运用师生地位平等的原则方法来处理这些意外事故。下面,我就谈谈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两件“意外事故”及我采取的方式方法。“意外事故”一

事故情节: 在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时,由于录音中语速太快,学生跟不上来,我便放慢语速,并且用纯正的美式英语让学生跟读,但几遍下来,有些同学的语速还是有些绕不过来,便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再读了,当我再次让他们模仿跟读时,有位同学竟然干脆说:“我是读不来的。”就不愿再跟读了。有些学会了的同学就骄傲起来了,他们在别人朗读时不认真听,随意插嘴或嘲笑别人,有位同学甚至说:“我学会了还要重复读,真没劲!”,当时的我真是左右为难,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来竞赛,看哪两个小组读得既清晰准确又响亮整齐,就给他们每组各加一颗“红五角星”,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都读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我给两个较好的小组加了星星后,问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要不要再比试一轮,他们齐声说“要!”于是我让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得很好了时,我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的,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第十遍才终于学会。”接下来,我叫了刚才说“我读不来的”的同学,请他读出“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等句子,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拾起了自信,鼓起勇气大声读出来了,虽然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给予他“Excellent!”的最高表扬,并对其他同学说“Clap your hands!” 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较为轻松地纠正了他的发音,并对其他同学说:“这位同学说自己读不来,你们说他读得来吗?”同学们齐声说“读得来!”我又说:“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读得好的,关键看你有没有自信去读好,这位同学首先不够自信,但后来他不再畏缩,而是勇敢地读出来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单凭这股勇气就值得我们学习!”那位同学在我和其他同学的掌声中满意地坐下去了。接下来我叫了那位说“我会读了还要重复读,真没劲!”的同学,跟他玩一个“Simon says”的游戏,我很快说出“Open your book, Close your pencil-case, Open your mouth, Close your eyes„„”等较难的指令,他开始摸不着北了,结果他那骄傲的情绪大打折扣了,开始有了自知之明。于是我不加评定地让他坐下了。接下来的课堂上,他再也不随意插嘴和嘲笑别人了,而是很专心地听别人读和说。

现象分析:这是一个英语课堂中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在我的课堂中,我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场竞赛,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于操练时缺乏自信的同学,我赞扬他敢于开口说的勇气这一闪光点,并通过用自己作比较,帮助他树立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骄傲自满的同学,我通过制造“障碍”挫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让他认识到知识的无穷性,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达到了不言而明的教育效果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敬他人、平等待人的思想情操。思考与探究: 1,《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将竞赛贯穿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兴趣看作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培养兴趣可以借助玩玩唱唱,但不等于玩玩唱唱。游戏等直观活动只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外部兴趣,这种兴趣是短暂易逝的。而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内部兴趣,主要靠学有所得而产生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最好通过比较和竞赛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我的教学中,相对于游戏来说,我更多地采用了竞赛的形式。把竞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让更多的学生保持持久的内部兴趣。

2,我在处理这一事故时,虽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教育目的,但花费时间较多,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教育言语要用大量的中文讲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大有变英语课为思想品德课之嫌。有损英语语言气氛的营造和让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自主习惯。而如果让这两种极端的学生进行课后教育的话,又不能起到这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意外事故”二

事故情节:有一次,当我走进一个刚上完体育课的纪律松散的五年级班级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室里大部分同学拿着书本作扇子不停地扇动着,有几个同学围成一堆挥舞着小扑克,正战得难分难解,看到我来了,才恋恋不舍地停了下来,我等同学们都坐端正以后才站到讲台前,给每个小组加了颗“红五角星”后又全部擦掉。这时,全班同学都神色紧张,等待我的严厉批评。可是我却稍稍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看到你们牌场上那股争强好胜的精神,我很感动。我也很喜欢玩扑克牌,那么好,我现在想和你们来研究扑克牌,可以吗?”面对学生们略为放松又感到诧异的神情,我接着说:“我们知道一副牌有54张,4种花色及J、Q、K等人物形象,你们知道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吗?J、Q、K各是什么字的简写呢?它们各代表什么人物呢?” 他们的脸上产生了热切求知的表情,这时我就简单介绍了扑克的由来、4种花色的英文名称、J、Q、K的英文全名及其所代表的人物等知识。学生加深了对我知识渊博,语言风趣的良好印象,也对我增加了几分佩服。此时,我感到教育的时机已到,便说:“大家想想,一副小小的扑克牌就蕴藏着这么多的英文知识,可见,学好英语在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地,那么你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到英语知识的海洋里去争强好胜呢?”回答我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最后,我说:“Please take off you fans and cards, Then take out your English books,Let’s begin our English class, OK ?”接下来,我们的英语课终于开始了。

现象分析:这“意外事故”反映了我们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课堂纪律问题.玩扑克牌等卡片游戏是学生中最为流行的游戏,尤其在小学。在班风松散的班级,在特殊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随意就把扑克游戏带到课堂上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老师采取强制停止或没收扑克牌的办法来解决这种纪律问题的话,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你,反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强权的形象,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进一步对英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狠狠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划上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因为英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英语的某些特征,英语老师不能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就会给学生留下“英语就像英语老师那样没意思”的印象。我采取了与学生保持一致的立场和先扬后抑的方式,先表扬他们争强好胜的精神,接着用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来打动和征服他们。不但树立了老师的良好形象,产生了对学生的亲和力,形成了课堂上师生地位平等的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感觉我很好地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思考与探究:

英语课堂上的纪律问题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普遍头痛的问题,英语老师不能像语文、数学老师那样只任教一个或两个班级,我们任教班级多,面对的学生也多,不可能像语文、数学老师那样了解学生,也不可能像班主任那样与某个班级的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如何确保英语课堂上的良好纪律是我最想知道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给自己不断充电,发挥自己最好的教学技能,使每一堂英语课都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同时以地位平等的心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到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这是我最有体会的一点;当然确保英语课堂上的良好纪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青华小学

何波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

铁东区青华小学

何 波

“情景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景,脱离了社会情景,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举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达到快乐学习,快速成功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的。

一、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景

小学英语教材着重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景会话贯串全套教材;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新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来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游戏、绕口令、谜语、小诗等和一些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乐学情趣,实施直观教法,创设教学情景,如在展示新语言点时,我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实物(不同的学习用具、食品、衣物、颜色等),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直接感受英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强化求知欲望,并形成深刻的影响。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情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内容融于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让学生听预先录下的下雨声,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三、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情景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式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教学上,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优化英语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英语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中,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我常常采用游戏教学、课前或课后猜谜语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开辟英语语言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对话、表演、朗读的机会和时间,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语境中学好英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四、引导反复实践,深化情景

英语课的实践性很强,而“练”才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在英语课堂上反复实践,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实践。如我们可以给全班学生各取一个英语名字,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英语课堂上使用,在课外也尽可能多加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在现代化电教设备创设的情景下,让学生多看、多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学生从录像中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他们加深对某个句型、某个词汇的理解。从录音机里能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和对话,这就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感。

五、运用积极的鼓励,唤醒情景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课堂中要求学生做两人对话时,双手并排合拢,说:“ Pair work, please.” 每当 Free talk 突然无声时,轻声地鼓励:“ Don’t be afraid.Never mind.”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地说一声:“ Very good!” “Well done!”

“Great!” “You are clever.” 以示表扬。

六、即时创设活动,激活情景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激活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动物的单词时,我就把几个动物,特别是学生熟悉的“ dog、cat、duck„ ”做成头饰,并把它们的声音“ woof - woof ”、“ mew - mew ”、“ quack - quack ”等录下来,并编成一个故事。当要教的动物登场时,就放录音听叫声,让带头饰的学生上台,再教此动物的单词。每个学生过关后,再继续讲故事。学生既听了故事 又学会了单词,心里自然很高兴。

七、运用形体语言,引导情景

教师的形体语言即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景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情景的表现更加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

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八、组织游戏,丰富教学情景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地参与教学。例如:在学三年级第一册 unit 2(A 课)head/eyes/nose/mouth 等时,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大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台下同学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如: Touch your head/eyes/nose/mouth 等,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向身体部位,全体学生为评判员,用 Yes/No 随时作出判断,全部正确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读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 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例如:在教“Happybirthdaytoyou!”时,设计公鸡一家团聚互相祝贺生日的游戏,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复习巩固,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我设计了一个“哈哈HAPPY”时,我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个盒子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如果这个句子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重复该形容词: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哈哈”大笑说。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我们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方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青华小学 范娜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开学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小学英语反思

青华小学 范娜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利用游戏。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原有的最初的学习高温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不复存在。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组织来吸引学生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甚是热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一学期下来,学生则普遍捧着课本迷惑地望着你。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安排不合理,学习没及时巩固,知识没能螺旋上升,直接导致教学的畸形。

面对如此频频告急的教学危机,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说说唱唱玩玩。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学习英语,游戏应成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我们注重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的词汇,英语的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体会到:语言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能源。为此,我认为游戏作为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达到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游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我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

英 语 教 学 反 思

青华小学 范娜

根据小学英语兴趣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生活性原则,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我设计这课时的理念.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节复习拓展课。一般来说,复习课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尝试着改变这一现象.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复习词组和句子的时候,我借助了多媒体,运用了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很有兴趣地来复习。我觉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而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所以我又根据实际情况,拓展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词组kick shuttlecock和play badminton.在教授这两个词组的时候,我运用了实物教学,因为贴近生活,学生学的很积极.为了让学生容易记住这两个词组,我把词组和句型联系起来,编了一个简单的chant,这个倒让学生很感兴趣。学生都跃跃欲试.因为简单易学,学生最后也能将自己的爱好编成chant.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成就感。

如果这节课让学生不停的互相问各自的喜好,未免有一些枯燥,所以我也设置一个让学生问“小动物”爱好的场景。这个小细节不仅让学生有效地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让课堂变的轻松有趣。小学生比较喜欢童话,所以我就索性把“童话”搬到了课堂,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形式。看的出来学生是兴奋的,我觉得这时候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我在这节课中还拓展了与生活比较贴切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best? 并让学生进行操练。在这节课中,我还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动笔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前发的星星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他们的爱好.最后我又创设了一个真实环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俱乐部。并扩展了句型:What club are you in?最后将课堂推向高潮。回顾这节课,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首先我觉得自己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比如在教授What do you like best?这个环节中,由于教者急于求成,导致学生并没有完全领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在操练这个句型的时候,学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时间显得有些过紧。我觉得在前面几个环节中,还可以压缩时间,让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我觉得我这节课还可以增大容量,让学生增加语言的输出和输入量。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青华小学 李欣原

我觉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三化”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保证:一是课堂英语化,二是教学情景化,三是步骤规范化。课堂英语化是因为语言是一种环境的产物,应尽量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的语言气氛,所以在英语的课堂教学教学组织中尽量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我觉得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英语句子和单词还很少,但我觉得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因为小学阶段所学的单词和句子很简单,我们可以借助于物体直接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来帮助教学。

教学情景化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英语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后产生一种自豪感,心里产生愉悦感。我所教的班有几个小男生,每次在课堂上的表演都十分投入,表演得很好,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得到小奖品时,这些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下课时还问你许多东西用英语怎么说,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所以英语教学的课

堂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如歌谣、游戏、猜谜、讲故事等。要让小学生能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步骤规范化是指教学的内容和程序的规范化,因为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以后的中学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形成音和义的联系,其次形成音、义、形的联系,最后让音、形、义形成整体,这是我对小学英语教学步骤规范化的认识。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一得

青华小学 李欣原

我认为学英语应从小学起,本学年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如下一些经验。

一、在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1.单词教学的五步骤 仔细听读音。教师可放录音给他们听,使学生从听觉上正确地感受某个单词的读音。认真看形状。小学的单词,大部分是表示具体的事物。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卡片或简笔画,把要学的单词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直观感受。拼读单词。教师把所学单词书写在黑板上或卡片上,让学生拼读。想其读音和构成。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训练,所学单词的读音和构成已基本上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这时要求学生想一想所学单词读音和字母组合,主要是加深印象,让学生记牢。说出和写出单词,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上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听、看、读、说、写的练习,才算系统地完成了一个新单词的教学。2.教单词与做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 在教单词时,辅以游戏,检测学生的记忆能力。可通过一个竞赛游戏,比一比谁记得单词多,谁的记忆力更强。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个都争做“记忆力强者”。有的同学因记忆力较差,就在教师教新单词前提前预习,做到笨鸟先飞。于是,全班记忆单词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我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的过程一般为:教师、或录音磁带的范读;讲解技巧; 领读;学生朗读;教师的反馈。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范读、跟 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背诵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2.扩大积极的语言因素 ①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学好英语,掌握词汇是基础。背诵是增加词汇量的方法之一。但是,此法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单词的动机,巧妙地将词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②语法规则的积累 只要勤动口,掌握语法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法应放在口语的锻炼中。③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教师可对已学的语言材料,重新进行组织,结合不同的语境供学生阅读。也可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趣味的、幽默的材料。④加强交际性阅读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结合听说训练,可将阅读材料进行交际化处理,这样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深层理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作为英语教师本身还应发挥善于表现激情、善于鼓励学生、善于课后沟通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青华小学 李欣原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小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备课方面的应用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充分了解所教课程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就是说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成为英汉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旧的教学资源中无法比拟的。这当然就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调”出来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唱唱、跳跳,说说儿歌,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或许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习英语年数的增长,这种教学方式已渐渐对他们失去兴趣。而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定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一首歌曲的演唱。如果事先把歌曲做在课件中,利用网络,让学生通过自己点击鼠标,自己欣赏,自己演唱,自娱自乐,自己去体验,去接触,享受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兴趣被激发,还怕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执教In the park一课时,时值圣诞节前夕,网络上随处可听到Merry Christmas这首歌曲,笔者就把这首歌做在局域网上,让学生在上课前,自己点击局域网,熟悉的旋律立即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把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出来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接下去的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教学效果较好。

2).使教学的情境“立体”起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在教学中,教师也曾为使自己的语言教学走向情境化做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画,自己剪贴,做道具,有时还不止做一套,大大小小各有不同的用处。笔者觉得,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固然端正,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的课时多,班级多,班额大,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同时,已经很少有精力再去精心钻研、设计教材,更不用说去创新了。而且,花费了时间去创设的情境还比较牵强,死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之漠然。而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的对话情境,可立即使教学的情境“立体”起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信息,达到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故教师应学会驾驭网络,熟练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在In the park 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flash效果,轻而易举地营造一个小鸟啾啾,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的公园场景,这种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此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Do you like this park?” “Why?” “What will you do in this park?”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让他们在参与点击的过程中参与听、说、读、讨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也“立体”起来。

3,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编制一些课堂评价体系,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的反应出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的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网页制作鼓励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情境,激发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统式”,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凋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学动物单词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带领学生拼读就难免枯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动物园的画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动物园场景,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声音,让学生先听声音猜动物,继而呈现动物,再打出单词,最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画几只小动物,边画边念。这一动画情景的创设,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种语言要想学习好,听说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提高听说能力,首要的就是听到这种语言的纯正发音。在语音训练阶段,我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为此,我在课堂上多借助于收音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种语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发音上的偏差,为其流利地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模仿秀”的游戏,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如在教学PEP教材三年级下册Do you like pears?时,让学生先看一段Amy和妈妈逛超市的VCD,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我趁势指导学生模仿学生有关用语,使学生很快学会了“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等用语,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消掉课件中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充当角色给课件配音。学生们分组给课件配音,进行得投入,表演得得体,进而利用听到、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表演。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机会。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层次、综合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大胆思考,错了也不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视、听、说的机会。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的英语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利用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学生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设置,灵活安排进度。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教师也可及时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个别差异性,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4、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的繁锁、费力、耗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40分钟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利用计算机直接上网查找自己所需内容,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查询、思考、协作、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的新资源。学生也可将有用的资源传输给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5、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

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教师播放教学内容的动画,讲解其主要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着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随之得到提高。

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要使教学跟上世纪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者。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有义务不断探索,制作出各种新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后教学中的前景会更加灿烂。

如何设计有效的英语游戏

青华小学 何波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玩、演、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演、唱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做游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活动中去。但是如果我们在设计游戏时只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形式性,忽视了游戏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游戏流于形式,表里不一,那么它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游戏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游戏的设计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有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游戏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使学生在活动中三维教育目标都有所收获。游戏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应该是所学新知的趣味操练和巩固练习,更应该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真正体现,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游戏活动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学Hello,I’m„这个句型时,我设计了“抛球游戏”,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I’m„之后,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在玩这个游戏中,教师还复习了已学过的句型Hello,I’m„。显然这个游戏是围绕着本节课的教

学内容开展的,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课的知识。

案例2:教学请一个同学先走出教室,把一张单词卡片藏在一个人的抽屉里,让出去的同学猜猜在哪里。为了提示,大家齐声朗读这个单词。当猜的同学走近了,大家就读得响一点,走远了就读得轻一点,以此来判断。这个游戏学生做起来可能兴致会比较高,但它花的时间多,而操练的仅仅只有一个单词的发音。这个游戏只是一味追求趣味性,操练性就不强了,导致本末倒置。

二、游戏的设计形式要多变,具有灵活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上英语课翻来覆去,总是玩那么一两种游戏,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俗话说: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要想牢牢拴住学生的心,游戏形式不但不能太落后,还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要不然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案例3:在操练句型时,教师经常采用男女生对话,小组对话,师生对话等游戏活动,刚开始学生也情绪高昂,声音洪亮,积极配合,慢慢地学生的声音就越来越小,心不在焉。我在教闽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Mr.Dog与Mr.Cat的对话中,我让学生在基本熟悉句型后,设计了手偶游戏。做法是: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猫和狗的手偶,并请一个小助手帮忙。教师把Mr.Cat的手偶套在自己的手上,把Mr.Dog的手偶套在小助手的手上,然后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手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动作,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这个游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让枯燥的对话操练焕发语言的活力。

三、游戏要有梯度,要有挑战性

教师在教学时,游戏的设计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给学生一种前进感。如果游戏太简单,没有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游戏太难,就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4:我在教低年级英语“Animals”时

a.学生从信封中取出三张图片(分别是monkey,rabbit,bird),听教师指示,跟读并找出相应的图片。

b.请一个学生做老师,发指令,其他学生根据指令找图片。

c.三人小组活动:小组长戴上小黄帽,站立说相应的动物,组员将图片找出来,高高举起。

d.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戴上各组标志的小黄帽,听教师指令,找图片,进行比赛。这个游戏做到了感觉器官参与的逐渐增加,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反馈速度的加快,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

如果游戏太简单,没有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5:在教闽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warm up环节,教师设计了Listen and do的游戏。教师说“Stand up”,学生就站起来,教师说:“Sit down”,学生就坐下。组织这个游戏时,教师用的是一样的语速,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表情。刚开始,学生还饶有兴致地参加了这个游戏,几遍以后学生就开始不耐烦,有气无力。反思其中原因,就是游戏缺乏挑战性,太简单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1、改变语速,从慢到快,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

2、改变动作,如说“Stand up”时,教师的手势往下,如果学生精神不集中,很容易被教师的手势迷惑,这样一来,游戏就充满了挑战性。

3、教师的表情要赋予变化,如像是要说“Stand up”,表情一变又说“Sit down”,像是要慢慢说,说出来又是快的,让学生琢磨不透。总之,游戏的设计不能平铺直叙,要让学生能尝到“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使课堂充满悬念与挑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游戏的设计要尽量面向全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故我们的游戏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游戏并从中获得发展的权利,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游戏选择中,不可一味采用单个教学,不要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参与,应该扩大教育面,寻找角落里的孩子。案例6:在教学第二册Unit4 Lesson7 Part2 Listen and act时,教师设计了触摸身体部份的游戏。做法是:教师从每组中选两名代表到讲台前,A同学伸出一只手,另一只手指着鼻子,B同学一手抓着A同学的手,另一只手拍一下A同学的手并说,touch your„A同学要指到B同学所说的部位,然后把手指回到鼻子。对的加分,错的不加分。共有8个学生参与了这个游戏,其他学生都是旁观者。游戏刚开始,学生还能积极地参与,到第二组其他学生开始“无事生非”了,台上是个别学生在表演,台下的学生各做各的事,反正事不关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个游戏可以进行以下改进:每桌两个同学为一组,老师出示一张有关身体部份的单词卡片,一个同学说,另一个同学做,然后变换角色。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效果。教师应牢记:If I teach you ,you will remember; If I involve you,you will learn.总之,有效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自信心,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只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用心领悟、用心钻研、集思广益,就一定能突破游戏设计的瓶颈,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标准小学英语 典型课例

What do you like best?

青华小学 李欣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喜好。2)

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听懂,会读,会说拓展的词组kick shuttlecock和play badminton.3)

使学生能听懂,会读,会说拓展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best? What club are you in?及其答语。

2.能力目标:

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交际,增强信息量,提高语言的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询问对方的喜好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喜好。教具准备:

1)

课前给每个学生一颗小星星。

2)

做十块大的展版,上面是不同的俱乐部。3)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A.

Sing a song.<> B.Free talk.C.Revision.1.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复习词组。

2.运用动画对一些学过的句型进行复习。D.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

教师用实物教授kick shuttlecock 让学生边用实物感受边学习这个词组。

2.Say a chant.(Shuttlecock , shuttlecock.Kick shuttlecock.I like kicking shuttlecock.)3.同样的方法教授play badminton.4.让学生也用这种chant的形式告诉教师他们的爱好。

5.拓展句型What do you like best? 并引导学生回答I like „ best.6.让学生小组练习句型What do you like best? 7.让班内的三位学生扮演成三只可爱的小动物:m&#111nkey, duck和pig, 句型与小动物进行对话。

D.

Choosing clubs.1.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星星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爱好。2.让学生把自己的星星贴到自己喜欢的俱乐部的展版上。3.问学生What club are you in?并教授这个句型。学生互相练习这个句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Unit 4 My holiday Part A Let’s talk

青华小学 范娜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二、教学重点:

四会掌握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三、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四、教具:录音机、录音带、相关图片、地名卡片和单词卡。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已学的

1. Greetings

2. Listen to the song : A Trip to China

Step 2: Revision:

1. Game : Good brothers

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师针对上节课所学的五个动词短语做动作,学生抢说其过去时,反应较慢的一组学生说出其原形。

2.Ask and answer

教师抽取A Let’s learn部分的短语卡片,两组学生轮流问答:A: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B: I took pictures/„.Step 3: Presentation:

1.T: I often go to Songyang Park on the weekend.Do you often go to the park, too?

Ss:„.T: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Enable the student to answer with “I went to „.”

(板书这两个句型, 让学生理解Where did you go„?并带读。)

2.T shows some pictures of Shaolin Temple, Songyang Park, Shenquan Square etc.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A: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B: I went to „.3.T:What did you do there?(强调there的读音并释义,带读。)

Ss: I „.4.T shows the pictures of Beijing, Shanghai, Guilin, Xinjiang etc..T: Have you ever been to Xinjiang ?

Ss: Yes / No.T: John went to Xinjiang last year.The people in Xinjiang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John did in Xinjiang? Let’s look at the book and listen to the tape.Step4.Practice:

1.Listen and emitate the dialogue.2.Read after T: Fast and low speed.2.Role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3.Write the dialogue.4.Read and recite the dialogue.5.Talk show.Step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Make a dialogue.教师将一些地名卡片和上一课时的动词短语卡片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进行如下替换练习:

A: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B: I went to Shanghai.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ate good food.2.Act out the dialogue.Step 4: Sum-up:

Step 5: Homework:

小学篮球教学游戏设计 第3篇

一、移植

移植方法就是把其他运动形式或游戏形式运用到篮球中。如采用一级方程式原理, 改编“一级方程式运球”游戏, 提高学生的运球和控球能力。游戏有效减轻了小学生的运球心理疲惫感, 提高了学生的运球积极性和竞争性。具体方法为:如图1所示, 一组运球先过远点返回起点, 再过近点返回起点。另一组运球先过近点返回起点, 回来后再过远点返回起点, 依次进行。

再如, 为了提高学生单手和双手传球、掷球能力, 借助棒垒球的跑垒形式, 将棒击球改为用双手或单手向三角区域内掷球, 改编成“垒篮球”。具体方法为:如图2所示, 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攻, 一组守。攻方的一名学生手持篮球在本垒投掷篮球后迅速跑向一垒, 或继续跑向二垒, 最后到达本垒。守方学生迅速将球接住或捡起, 用球投击跑垒者, 跑垒者被击中即出局, 未被击杀而成功返回本垒者得一分。跑垒者在垒中, 守方不得用球击杀;球被守方掷回, 跑垒者不得继续跑垒, 必须返回出发的垒中。

二、拓展

在原有游戏基础上通过场地、形式的变化, 增加游戏内容。改编后的游戏可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增加学生练习的选择性。“十字接力”是小学常用的一种田径游戏形式。篮球教学中将其改编成“十字接力运球” (如图3所示) , 然后在“十字”场地基础上进一步变化拓展, 改编成“星形运球” (如图4所示) 、“花形运球” (如图5所示) 以及相似场地的其他接力形式。经过改编后, 学生运球练习中减少了枯燥感, 提高了变向运球能力, 发展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截住空中球”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游戏。在此基础上, 适当增加运球和攻防意识, 改编成“3对3拦截传球”, 学生的兴趣倍增。具体方法为:如图6所示, 学生分两组, 一组为守方, 在绿区内活动, 只允许一只脚踏进篮区;另一组为攻方, 在篮区内练习运球或传球活动。活动开始, 防守学生上前拍、抢进攻学生手中的篮球, 进攻学生通过传球、运球等方式摆脱防守学生。防守学生只要接触到球, 就变为进攻学生, 失误的进攻学生则变为防守学生。球在传球途中被防守学生接触到, 则传球学生变为防守学生。

三、组合

篮球教学中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把多种篮球技术通过游戏形式组合在一起, 考查学生的综合技能。“呼号抢传”游戏就是把抢球、传球、接球等融合在一起的篮球配合意识训练。具体方法为:如图7所示,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 其中一名学生手持一个篮球, 站在圈上。活动开始, 持球学生向圈内上空抛球。抛球时, 呼喊某名学生的姓名, 该学生立即上前抢球。接到球后立即传给圈上另一名学生, 另一名学生接球后向圈内抛球, 喊其他学生的名字, 被叫到的学生立即上前抢球, 再传给另一名学生, 以此类推。

四、原创

根据篮球教学技能形成、技术动作掌握、教学环境进行自我创编游戏。教学变向运球、转身运球后, 为了提高学生运球、控球的能力, 创编“运球围捕”游戏。具体方法为:如图8所示, 将学生分为两组 (也可作3人游戏) 。第一轮, 甲组1人, 乙组2人。发令后, 由乙方先行, 沿着“十”字线或圆圈线运球进行围堵甲方, 甲方沿着“十”字线或圆圈线运球摆脱乙方的运球围堵, 既可以向前运球, 也可以转身运球摆脱。双方不得抱球跑, 乙方不得原地运球, 以堵住甲方运球路线为胜, 第二轮由甲方围堵乙方。

小学生对行进间传接球角度、时机的掌握比较困难, 教学中创编了“侧身跑接侧后传球”游戏。经过这种练习后, 再学行进间传、接球, 学生就感到比较轻松, 传球的角度和时机选择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具体方法为:如图9所示, 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学生沿着直线向前侧身跑, 当学生将要跑到标志圈的时候, 对应的另外一名学生向标志圈位置传球, 跑动的学生接球, 接住后传回, 继续向前侧身跑接球。

五、选用

选用已经成熟的篮球游戏是篮球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迎面换位传接球” (如图10所示) 、“三角换位传接球” (如图11所示) 、“投活动篮”、“端线篮球”等。“迎面换位传接球”方法为:将学生分为两组, 相对站立, 持球学生将球传给对方第一名学生后, 迅速跑到对方队尾站好, 接球学生接球后又迅速传给对方替换上的第一名学生, 然后跑到对方队尾站好, 依次进行。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要确定恰到好处的教学目标,就要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所使用的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注重认知和技能目标的层次差异。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割成下限、上限与发展中的目标。例如,在教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时,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最基本的算法就可以了;能力稍微强一些的学生,可以相应让他们掌握能用多种算法运算;更加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多种算法之中不但能择优,还可以想出更好的算法。这样依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而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选取最优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数学教学无非是粉笔、黑板和草稿纸。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一个粉笔头,教学不用愁。如此枯燥的教学手段,完全禁锢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由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优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为辅助,让师生互动起来,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教学中去,把枯燥的数字变成有趣的游戏,从而很容易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灵活运用互动教学

总结数学教学的特点,根据互动传递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双向型。顾名思义就是说师生之间进行不停的信息互换,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来解疑的对话交流。2.多向型。多向型与双向型差异是除了师生的互动之外,学生之间也彼此互动。课堂上常见的相互讨论、协作和小组PK就是这种形式。3.网状型。与前两点不同,师生构成了一张信息互动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交点,这种互动的信息覆盖全面,彼此平等地参与数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信息开放、相互分享,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独断的学习信息源。

三种互动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双向互动教学可以是有针对性地教学,而在课本知识传授中,网状互动是效果最好的。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坚持广泛学习更科学的教学方法,认真钻研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最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姚家乡小学)

小学教学设计 第5篇

小学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难点] 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 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 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 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 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度 45度60度

验证 搭——滚——量

结论45度时滚得最远

小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摇啊摇》

2、歌表演《摇啊摇》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三、能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在听视唱中基本能唱准音。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摇啊摇》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歌曲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3、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聆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欣赏童谣歌舞《弄堂游戏》并用动作表演。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复三拍子动作练习)歌曲《摇啊摇》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1)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2)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LU’哼唱。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4、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摇啊摇》,要求自创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

4)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7)分组或集体表演。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支蜡烛,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来表示,但是这个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教学设计4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生写作文,想了不少的办法,但是作文教学总是徘徊不前;也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想了一些办法,但是由于办法不得法而中途放弃;还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借鉴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善于将自己作文教学中的那些陈旧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淘汰,从而推陈出新,使自己的作文教学事半功倍。这就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观念决定方向、观念指导行动、观念预示结果。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探讨、总结,以下内容能有效地检查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状况:

1、课前设计。

A、重要。B、有点重要。C、不重要

(理解链接:课前教学设计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善于探索的教师就知道,有效的课前作文教学设计不仅能很好的指导作文教学,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一些教学不是这样,教师走进教室了还不知道作文教学从何处着手。)

2、编写教案。

A、认真设想。B、按常规行事。C、不予以安排。

(理解链接: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说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任务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作文教学的成效是没有价值的。)

3、情境创设。

A、根据实际设想。B、到时再说。C、没必要。

(理解链接: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使作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大面积的提高作文教学效率。那些死气沉沉,学生时时处于疲劳状态的课,其实稍加分析就知道基本没有很好的教学情境创设。)

4、课件制作。

A、因地制宜准备。B、想制作但没条件。C、制作与否不重要。

5、范文应用。

A、可用但要有度。B、用了就是好。C、没那么想。

6、教师写作。

A、身体力行。B、想写但没必要。C、不写也能教作文。

7、看讲座、资料。

A、总是经常进行。B、领导安排就看。C、根本没作用。

8、知识积累。

A、想方设法。B、教作文时再说。C、不重要。

9、方法传授。

A、捕捉时机进行。B、让学生去积累。C、让学生自由发展。

10、作文全面性。

A、面向全体学生。B、面向中上等生。C、看情况。

11、改作文。

A、学生与教师批改相结合。B、想让学生改但不放心。C、教师包办。

12、讲评作文。

A、点面结合、触类旁通。B、抓好作文让学生仿写。C、根本不进行。

13、善后处理。

A、非常有必要。B、有时进行。C、置之不理。

14、教学反思。

A、每次必作。B、按学校要求。C、没作用。

15、对于好作文。

A、发挥引领作用。B、让大家学习。C、用以批评差生。

16、对差的习作。

A、发现优点进行表扬。B、不管倒好。C、训斥。

小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高他们有序、通顺地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使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

二、训练重点:

能有条理地表达意思,能正确地评议别人的发言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走进春天,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地观察。

2、把你的春天的发现画成一幅画。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一幅春景图,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画?其实,春姑娘去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课前同学们也寻找过春姑娘的脚印了,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今天就来交流一下你在春天的发现。(板书课题:春天的发现)

(二)通过回忆自己的观察实践,总结观察方法。

1、你去了什么地方找春天?(田野、学校、公园……)

2、你观察了什么景物找到了春天?(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公园,一片树林或者是一棵树、一盆花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既要注意整体,也要注意局部。)

3、确定了观察对象后又是怎么观察的?(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子闻,还可以用耳朵听,既要注意形状,又要注意颜色,气味等。)

(三)交流春天的发现。

1、课件出示评价方法:

(1)明确目标

展示自己的图画,然后把图上所要表达的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气息,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交流。要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景物的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评一评,看谁说得好。

一是语言。听语言是否准确、规范,用语是否恰当。

二是思路。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三是仪态。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

2、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气息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出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特点:可以是春天里的景物,可以是春天里的色彩,可以是春天里的气味。

3、全班交流、评议。

(1)让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春天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我发现春天里的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我发现了春天的什么秘密,我感受到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可以从发言者的语言、内容是不是能准确地表达出春天景物的特点,是不是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进行评议。

4、教师播放录象,对学生没有观察到的春天的特点进行补充。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春天的词、句、古诗。

2、请你写一段描写春天的句子,要恰当地运用刚才交流的词、句、古诗,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朗读所写段落,师生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一下,为下习作课作准备。

2、课下继续观察春天景物的特点,并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下来。

(六)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现在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等)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唱一首歌,那就是音乐第二课《春来了》。

小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1、两头翘;

2、仰卧起坐传递球;

3、投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俯卧挺身的动作概念和投掷垒球时的出手角度;

2、技能目标:

A、学会俯卧挺身技术,力争有9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腰背腹弹性和力量;

B、通过“投掷过关”等投掷游戏,复习巩固原地正面、侧向投掷垒球技术,提高学生投掷能力:

3、情感目标:

A、初步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B、通过学生的分组自练、自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课重点:

A、俯卧挺身时两腿配合上体协调上举;

B、投掷垒球时的出手时机;

本课难点:

A、俯卧挺身时两腿夹紧并充分伸展;

B、投掷垒球时转体和挥臂的连贯性

小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小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方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

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

(相机奖励智慧星)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

(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

课件出示小房图

2、判断方向。

(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

(2)汇报。指名说并说出

(3)小结: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

3、判断距离。

(1)设疑。师:小房子平移了几格?指名说

师:你同意刚才谁的意见?先小组交流。

(2)合作交流。

(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出自

(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

3、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设计小白兔搬家的故事,将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两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试一试”。第三题

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

(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

(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三)、延伸拓展探究图形的平移

1、数一数:数方格

(多媒体出示小鱼移动)

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

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

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

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

四、拓展训练赛一赛:快速营救大熊猫行动

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

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

师:让做完的同学到站台上展示(对错暂不管)

(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

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以示鼓励

(同学不用灰心,相信有你们的热情参与大熊猫会很快好起来的)

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运动,如: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步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比较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而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演示,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小学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发音与拼写。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小学的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

2.PPT课件

讲学部分

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练习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新授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小学教学设计10

课前透视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小学语文:《父亲和鸟》教学设计。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易的文章,有一定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根据这样的基础,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应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信息资料

1、生字词卡片、课件或挂图,录音机及录有鸟叫声的磁带。

2、收集鸟的图片和有关鸟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揭题: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这篇课文究竟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文章虽然以“父亲和鸟”来命题,但是却没有直接写出父亲与鸟之间发生的事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据题猜想,启发学生想像,激发学生读文兴趣,引入新课教学,进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寻找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

2、谈话: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把你课外收集的有关小鸟的图片和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爱鸟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鸟的兴趣,挖掘学生对鸟的认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交流与展示资料为爱鸟护鸟奠定了情感基础。)

对话平台

一 自读

1、师:你们想知道“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再把课后“我会认”里出现的字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指读课文和生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2、组内练习读课文,认生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父亲和鸟》教学设计》。

3、指读课文,组织评议。(评议的重点放在正确、流利上。)

(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自读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识字,帮助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基础。)

二识字

1、出示字词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读,学生互相纠正。

2、开火车读字词:教师相机指导,并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观察“味”与“妹”、“惜”与“借”的字形,教给学生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嬉”是“喜”字加上一个女字旁,味去掉“口”就是“未”。“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3、教师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一认,读一读,进一步巩固识字。

(抓住儿童识字规律,多形式呈现字词,反复识记。结合本课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交流识字方法,积累识字经验,体会识字规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朗读

1、自读课文,同时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和“父亲”的语言。

2、引导学生重点练习人物的对话,(自读、教师示范读、同桌互读等)体会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阅读中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对话内容较多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对话内容又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流露。所以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对话进行理解,线索清晰,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字

1、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如: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放大,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当中横的写法。

2、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从中领悟写字的规律。

4、学生书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出示“我会读”的内容,指读词语。一生任读一词,其他生书写。

2、指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通过复习,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提问

在读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针对课文提问题,(你觉得你提哪几个问题,对小朋友理解课文有帮助)教师从中挑选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知鸟爱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怎样理解?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听了父亲的话,今后的“我”会怎样?

(疑问是通向真理的钥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读书能力,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二读议

1、自由结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语出适当的语

小学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篇、荐、燥”等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3.从叶老身上体会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体会叶老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

将学习到的修改作文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之前刚刚学过叶圣陶先生的另外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和本课建立联系。

导入语:这学期刚刚学过的《爬山虎的脚》是哪位作家写的?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到了什么?今天来学习新的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看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到什么?激发好奇心,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并适时指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燥、躁”字进行区分。

3.疏通文意:文中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指名同学简单概括。

(生回答并总结)修改作文,拜访叶老。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请同学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感触最深的事情,和同桌交流感受。

2.在批改作文这件事中,指名学生读读作者看到叶老修改作文后感受的句子。并展示叶老批改作文的原稿,让学生直观感受“密密麻麻”“到处”,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认真的做人做事态度。

3.接下来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找一找叶老一共修改了作者的作文几个地方?

每个地方都是如何修改的?

修改之后好在哪里?

从中你又学到了什么?

4.最后再请同学齐声朗读叶老给作者写下的评语感受评语中那份温暖和给予自信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以致用,给每个学生发一份简短的作文初稿,用学习到修改作文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改,不理解的地方同桌交流或者询问老师,老师进行巡场指导。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上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自学后半部分,并明确提问: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次爬山虎,每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下节课来和大家分享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

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四、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历经种种挫折,磨难,最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他们体会丑小鸭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以及变成天鹅后它的心情变化。在理解丑小鸭的不幸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容易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丑小鸭为什么能成为白天鹅,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格林兄弟的童话,谁一说是哪个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名叫《丑小鸭》。(板书课题:28丑小鸭)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或查字典来解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惩罚、嫉妒、姊妹、沼泽、嘲笑、自卑、清澈、清晰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4、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回答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自出生以来就被人欺负,被迫离开家,在历经了种种苦难、歧视、挫折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6、出示《丑小鸭》的插图,根据插图讲故事。

7、师生点评。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四、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因为太丑,所以他的兄弟姐妹都欺负他。)

联系上下文理解“惩罚、排挤、嫉妒“等词的意思。

为什么兄弟姐妹都欺负他?(因为他长的难看。)

为什么他们说小鸭子长得难看?

(因为他们是以鸭子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他们说小鸭子长的难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离开了家。)

最后使小鸭子下决心离开家的是谁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

理解“冷漠”,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读出冷漠的语气。

如果你听到妈妈用冷漠的语气赶你出家门,你的心情回怎样?(非常伤心、难过)

指导朗读小鸭离家出走的句子,读出非常伤心、难过的语气。

(3)快速默读阅读

1、2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小鸭子不愿忍受兄弟姐妹的欺负而离开了家。)

2、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小鸭子离开家后遇到的种种磨难。)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讲过沼泽地时差被猎狗咬死,在婆婆家遭到母鸡和猫的嘲笑。)

母鸡和猫为什么要嘲笑他?(因为他不会生蛋。)

母鸡和猫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小鸭子的?(以自己的标准,猫会捉老鼠,母鸡会下蛋,所以鸭子也应该下蛋。)

理解“嘲笑”,指导朗读母鸡和猫的话,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他听到别人的嘲笑就离开了,这说明了什么?

(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要活的有尊严,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还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冬天小鸭子差点被河水冻死以及遭到孩子们的追打。)

当小鸭子看到大雁妈妈带领孩子们往南飞时,他的心情怎样?(羡慕)

“羡慕”是什么意思?

小鸭子羡慕他们什么?这说明什么?(羡慕他们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说明小鸭子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小鸭对天鹅的羡慕。

(4)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经历种种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当丑小鸭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只天鹅时心情怎样?(欣喜、高兴、快乐)从那些句子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欣喜的语气。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四、质疑。

五、拓展引申。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把对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鸭妈妈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猫说:―――――――――――――――。

我想对猎犬说:――――――――――――――。

我想对孩子们说:―――――――――――――。

板书:

丑小鸭

经历磨难丑小鸭白天鹅

拓展阅读: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学会启动“画图”软件

·熟悉“画图”窗口的组成

·能够画简单的画

·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画图”窗口的组成

·工具箱上的“直线”、“矩形”、“圆角矩形”、“椭圆”、“铅笔”、“橡皮”、“用颜色填充”工具的应用

·颜料盒颜色的选取和应用

·保存图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具箱中工具的认识和颜料盒颜色的选取

难点:工具箱中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待填色的图片文件,并将该待填色的bmp文件拷贝到学生机。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如认识窗口组成、键盘、指法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教材按“启动‘画图’”→“认识‘画图’窗口”→“应用工具箱画图”→“保存图画”→“修改图画”→“关闭‘画图’”的顺序组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学习工具箱上重要工具的应用技巧,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学生之间有差距,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建议以小任务驱动为主,并考虑适当的同桌互帮教学。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发现和实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熟悉“画图”的窗口和基本工具的操作方法,同时多鼓励学生创作,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计算机,也掌握了使用计算机时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比如鼠标和键盘操作;我们还知道了利用计算机可以辅助我们学习,可以听音乐看电影。接下来的单元,我们一起学习如何用计算机“画画”。

(出示一些学生的画图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启动“画图”软件

师:“画图”软件在“程序”的“附件”里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打开画图软件呢?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

(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三、认识“画图”窗口

师(出示“我的电脑”窗口的结构示意图):与“我的电脑”窗口比较,“画图”软件窗口有哪些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箱、类型框、工作区、颜料盒、状态栏)

(1)画图区

师:把窗口最大化,我们会发现,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工作区”。请同学们把鼠标指针移到工作区的白色画布上,看看指针有什么变化?把指针移到画布右下角的小黑点上,指针又有什么变化?如果指针移动到画布右侧中间的小黑点呢?指针发生变化的时候,拖动鼠标,看看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让举手的学生回答,并总结三个控制画布大小的控制点的操作技巧)

(2)工具箱

师:画画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布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16种绘图工具。大家把鼠标移动到其中任何一个工具的按钮上,并且稍加停留,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醒学生同时注意观察状态栏上的变化。)

小学教学设计 第6篇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 相对 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上一篇:生育登记及再生育审批程序下一篇:质量标准化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