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进餐论文

2024-07-14

幼儿园小班进餐论文(精选6篇)

幼儿园小班进餐论文 第1篇

有效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

【内容摘要】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根据幼儿在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方面做出了一些探讨。

【关 键 词】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养成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传统美德,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可同现代文明相结合寻求指导理论,叶圣陶先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的进餐习惯。

一、不良习惯的形成的原因

1.病理因素

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饮食不当

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3.教养不当

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4.活动量不当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喜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大,活动时间长,也影响了幼儿的进餐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问题,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在幼儿园里,也会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幼儿快点吃饭,不快点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恐吓幼儿,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让幼儿加快进餐速度,是可以保证老师的工作进度,但进餐过快会导致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入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二、创设温馨、愉快的用餐气氛、环境

营造熟悉的环境 而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一般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而这很显然是不利于常规的培养的。因此在幼儿第一天入园后,就要为他们营造—个熟悉的环境,通过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都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这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从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平静;餐前玩具可以使幼儿将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合理组织 而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合理组织,使得幼儿有良好的进餐情绪。教养员要注意幼儿吃饭时的取暖和降温,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同时教师在幼儿进餐前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三、幼儿常规的培养

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去吃才不会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是十分有利的。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餐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餐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我在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幼儿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老师应给幼儿讲自由活动是不能影响别人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在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纠正已有的坏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的新习惯。在这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

在我们幼儿园,要求幼儿在餐前玩一些楼道里的玩具;让动作慢的孩子先洗手做准备;扣手坐在椅子上,等着老师去分饭;吃饭的时候胳膊肘不能上桌,以免孩子趴在桌子上;拿勺子的方法正确,盯着自己的餐具吃,不能东张西望的;饭菜要一口饭一口菜的吃,而且不能直接拔到嘴里,要舀起来吃;还想添饭的孩子,要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想要添菜,要把勺子放在碗里举手;都吃好了,准备喝汤,就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所有的过程要求幼儿少说话,以免幼儿引起呛食、洒汤。最后幼儿扣手起立,放好椅子,去送盘子和碗,然后拿纸擦嘴,漱口完成后,出去散步。

四、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引入,同时加上一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幼儿接受并尝试更多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同时还可以认识到一些现有习惯的错误和危害。幼儿园经常会吃蘑菇,很多幼儿都不爱吃,把蘑菇扔在了公用盘里,我们给幼儿讲了《小兔乖乖》的故事: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这时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了其他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等到幼儿园再吃蘑菇的时候,老师把故事提出来,调动了幼儿的食欲,挑食的现象明显的好转了。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并开展小商店、小菜场、小食堂等游戏,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2.参观活动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组织幼儿去厨房看厨师怎么把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菜肴有了期待,从而增加了幼儿的食欲,幼儿在进餐的时候食欲特别的好,都是大口的吃饭,挑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

带着幼儿到菜地参观,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生动的自然环境中感受不同蔬菜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和不同的营养价值,并感受到种菜的辛苦,使幼儿对蔬菜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蔬菜产生兴趣。回来以后通过植物角来发挥教育作用,请家长配合,每个幼儿都种植一种蔬菜,如豆芽、蒜、葱等,让幼儿都为自己所种植的蔬菜负责,看谁种出来的蔬菜能长得快,这样,小朋友都在种植中体验到种菜的辛苦与不易,在进餐时葱、蒜扔“公用盘”的现象也自然减少。3.树立榜样,循循善诱

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这时让他们一起进餐,鼓励幼儿以他们为榜样。在遇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吃一种东西时,只要有一个人在吃,就立刻将其树立为榜样,老师在这时候说:“你吃得真好”、“这东西可有营养了,你今天吃了这么多,一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聪明”。孩子都想长大、想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快就会有“老师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师我也聪明”的话语,然后就全吃完了。4.餐前引诱,打好“预防” 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猜谜或者夸张的方式来告知幼儿今天这个菜的内容,从而引发起幼儿在即使不喜欢该菜的情况下也会被引发起相关的兴趣。有时候在分饭之前老师会让幼儿猜猜今天吃什么,然后夸张的大声说“我最喜欢吃这个了,留给我吃吧。”并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同时其他老师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是给小朋友吃的,噍,黄的土豆丝、绿的青椒丝,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欢吃,是吗?”小朋友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一个个都争抢着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这一切的发生使我们幼儿的进餐习惯有了新的改变,这也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打下了基础和保证。5.浅尝即止,逐渐加量

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少,所以只是浅尝,压力相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这一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应食物、接受食物。而“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说话得再三思量,不能因为一句话而前功尽弃。表扬需要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6.巩固保持,奖励肯定

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这时抓住孩子“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孩子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在一日的活动中,因为他的进餐表现,多给一些在活动中的表现机会或者优先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会更加增强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当然,上面的这一切都是从环境和周边来解决孩子的习惯问题,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幼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陈鹤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而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而教师在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基础之上,更要重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而适当的主动探索,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理解的反而更能成为习惯。7.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

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小班第一天起,我们要通过家长了解每个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制定一份计划,以月或季为单位,确定好要培养这一阶段幼儿所要达到的进餐习惯目标。同时在日常根据各个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五、对于幼儿偏食、挑食的习惯进行纠正,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家长们对于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难,但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却是非常的普遍,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如个别小朋友不喜欢吃茄子,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原因是他的父母不喜欢吃茄子,所以家里从来都没有烧过茄子。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习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的氛围感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座位安排法。以前,为了老师的便于管理,我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把他们安排在要好又能吃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3)“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我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4)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杨寅,不吃绿色蔬菜,开始我给他少乘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痛苦,现在他已能吃很多的绿色蔬菜了。

(5)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六、对于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的成果要加以维护和推广。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好的习惯养成一生受用,良好习惯一旦见效应及时地推广应用,在实践中,要摸索规律,寻找教育方法,及时把好的教育经验,做法推广到面上,以达到快速、高效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幼儿在好的习惯当中茁壮的成长。

健康是人们的本钱,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的注意有的进餐习惯,吃饭不说话等等。所以从小班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改变幼儿的行为一方面是消除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是增进积极的行为或形成新的、期望的行为。虽然同过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我们还要运用日常生活行为训练、自我控制训练等方法进行强化,当他们获得一些进步时:要用无形的、有形的奖赏来激励幼儿,如红五星、糖果、拥抱、微笑等或从事喜爱的活动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就比较容易取得较好多的效果。参考文献:

1、梁志燊 《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学习习惯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陈艳 《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

3、空直幼儿园 《儿童教育与保健问答》 国家出版局 1991.7

4、吴颖莹 《幼儿进餐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1

5、唐华 《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 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5

6、阎汝莹 《幼儿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1

幼儿园小班进餐论文 第2篇

(1)小班健康活动教案反思《文明进餐》

活动目标:

1.知道用餐时的一些文明健康行为。

2.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培养文明的餐饮之礼。

3.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平时使用的餐具:碗、残渣盘、勺子各一个。

2.图片(与进餐有关的图片,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如:把饭菜全部吃光的、挑食的、边吃边讲话的、用手抓饭的、对着别人打喷嚏的……)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回忆进餐前要做的事:饭前要洗手。

1.请幼儿谈谈餐前为什么要洗手?

2.教师总结:我们为什么要洗手呢?因为洗手可以预防病菌,所以小朋友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请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手。

三、判断游戏:谁是文明进餐的小朋友

1.出示图片,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这么做对吗?为什么?<.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应该怎么做呢?(帮助幼儿分清对错,学习文明进餐的礼仪)

2.谈话:怎样才能做个文明进餐的好孩子呢?

3.谈话:除了刚才看到的、说到的,进餐前后还要注意什么? 如:吃完饭将自己的餐具送到指定的地方、进餐后要漱口和擦嘴等。

四、学习儿歌,结束活动。

儿歌:进餐前,手洗净;入座时,动作轻;细细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饭。文明进餐人人赞!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知道了进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礼仪,如进餐时不讲话,不能一心二用,不能挑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后再离开餐桌。正确使用餐具,爱护卫生,进餐时保持自己、桌面、地面的清洁,进餐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并及时进行漱口和擦嘴。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虽然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还不够充分,不能够给幼儿更多的提示。

一个成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与考虑。总之,我们教师平时要多善于观察、多思考、多去了解幼儿,时刻做一个有心人。

(2)小班教案《进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进餐时间的行为符合礼仪要求。

2.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园进餐习惯。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核心要素:

进擦前 手洗净 入座时 动作轻

细细嚼 慢慢咽 不挑食 不剩饭

活动准备:幼儿平时使用的餐具:碗、盘子、勺子各一个。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直接介绍活动名称,导入活动。

(二)关键步骤:

1.第一步,餐前准备练习。

(1)取餐垫放在桌子上,取餐具放在餐垫上。

(2)学习用双手将椅子拉开,在入座。

(3)老师讲盛好食物的餐具放在餐车上,幼儿用双手端起饭碗,放在餐垫上。

2.第二步,吃饭练习。

(1)脚规矩的放在椅子前面。

(2)饭、菜要搭配着吃。

(3)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吃饭。

(4)需要添饭菜,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或经老师的允许后,有自己到指定的地点添饭。

3.第三步,收拾桌面的练习。

(1)清洁桌面:去抹布区取干净抹布,擦拭餐垫和桌面后,将脏的抹布放在脏抹布区。

(2)餐垫使用后,放在指定地点。

4.第四步,漱口和擦嘴的习惯。

练习后,要注意幼儿在进餐时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谈小班幼儿快乐进餐的策略 第3篇

在今年的小班中, 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效果很好。

一进餐前

1. 提前十分钟让幼儿知道今天吃什么

每天吃饭前, 我会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幼儿知道今天吃什么, 让幼儿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我先请孩子们猜一猜今天吃什么, 闻一闻香不香, 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小班的孩子们听不进去一些常识性的道理, 这时我通常请来孩子们熟悉、喜欢的小动物, 或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 如有一天吃菠菜, 小朋友都不是很爱吃蔬菜, 我这样进行引导:“小朋友你们知道谁最爱吃菠菜吗?”孩子们不久前看过大力水手的动画片, 马上回答“大力水手。”“大力水手最爱吃菠菜了, 吃了菠菜大力水手就变得力气很大很大, 你们想不想和大力水手一样, 变得力气很大很大呀?”“想。”孩子们异口同声, 都表示要把今天的菠菜吃光光。

2. 儿歌、故事辅助进餐

小班孩子理解能力差, 胆子小, 如果一味地说教, 会让幼儿对进餐产生反感。因此, 在进餐前, 我采用了故事、儿歌、游戏与说教相结合的形式, 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

如故事“漏嘴巴”, 教育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幼儿不讲话, 不离开位置, 让幼儿专心进食, 一口一口地吃饭, 不把饭粒掉在桌子上、地上等。在一日活动中, 我还渗透一些关于进餐的儿歌、故事, 如儿歌“小瓷碗”, 特别是儿歌的最后几句:“米饭香, 小菜鲜, 啊呜啊呜全吃完。”吃饭前再让幼儿复习一遍, 吃饭的时候效果特别好, “老师, 我啊呜啊呜全吃完了。”还会把空碗举给我看。

3. 正确地使用餐具和正确的进餐姿势

在孩子们的进餐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孩子们在家居然从来没有自己吃过饭, 他们不会用勺子, 不知道椅子要靠桌子近一点, 不知道嘴巴要凑上去……针对这种情况, 我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 教幼儿正确使用餐具, 学习独立用餐。我编了首进餐小儿歌:“右手拿勺, 左手扶碗, 身体坐直, 两腿并好, 一口饭, 一口菜, 宝宝吃得好。”在进餐前, 让幼儿念一念儿歌, 做一做进餐动作, 帮助提高他们的用餐技能。

二进餐中

1. 正确的进餐方法

对小班幼儿来说, 学会正确的吃饭方法很重要, 入园前, 大部分孩子在家吃饭是由大人喂的, 来幼儿园后, 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们学会了自己吃饭, 但不会一口饭一口菜地吃饭, 有的菜吃完了, 饭一口也没动, 有的饭吃完了, 菜一口也没吃。我提醒过多少次, 效果就是不明显。

一天吃饭时, 我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让饭和菜排排队, 轮流到我们的肚子里去好吗?先送一口饭到嘴里, 再送一口菜到嘴里, 下来轮到谁了?”孩子们很感兴趣, 我还不时地提醒孩子们做好监管员, 不让饭、菜“插队”, 最后引导孩子们请牙齿来帮帮忙, “啊呜啊呜”嚼一嚼, 嚼碎了送到肚子里。通过形象的比喻, 孩子们愉快地学会一口饭一口菜地吃饭。事实效果证明, 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教育法胜过对他们讲大道理,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利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游戏法, 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进餐时的策略

第一, 座位安排, 发挥榜样作用。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为主, 生活经验有限, 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 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我们班吃饭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 在组员的安排上, 我动了点小脑筋。一组安排一两个吃得比较快、不挑食、进餐习惯比较好的孩子, 以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这种正面的榜样作用会像滚雪球效应一样,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 少盛多添, 增加孩子信心。吃饭对于部分幼儿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 一到进餐时间, 他们就显得很焦虑, 再看到自己满满的一碗饭, 排斥情绪更是严重, 有的幼儿就会以哭闹来抗议, 针对这部分幼儿, 我们首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进餐情况, 其次减轻他们进餐时的不良情绪, 创设一个宽松、快乐的进餐心理环境。在给他们盛饭时, 我有意盛得少点, 从心理上缓解减轻孩子进餐的负担。吃完了再给他们添一点, 并及时表扬, “某某小朋友真能干, 今天吃了两碗饭。”对于添饭, 孩子们会觉得很自豪, 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对于个别胃口实在小的幼儿, 他们把碗里的饭全吃完, 会十分的兴奋:“我吃完了。”体验了进餐的愉悦心情, 树立了自信。通过这种方法, 使幼儿对进餐不再产生排斥情绪,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3. 因人而异, 加强护导

在进餐时, 教师的护导十分的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孩子平时的进餐情况和孩子们的性格特点, 有的孩子能吃, 但有时需要教师的鼓励, 给他“戴戴高帽”, 有的孩子挑食, 不吃荤菜;有的孩子喉咙小, 粗一点的蔬菜就会卡在喉咙里, 恶心……对于孩子的情况, 教师都要做的心中有数, 因人而异。我班的泽泽小朋友, 她吃饭缺乏耐心, 刚开始吃得很好, 一大口一大口往嘴巴里塞, 吃完一半后, 就开始散漫了, 这边看看, 那边摸摸, 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 积极引导, “今天泽泽小朋友吃得很真快, 还有五大口就要吃完了。”教师的一句话, 既唤回了孩子的注意力, 又激发了她继续进餐的欲望。“是的, 我马上要吃完了。”泽泽又大口大口地开始吃剩下的饭了。

有的小朋友挑食, 对于这部分孩子们我会采用连续性的引导, 切忌急功近利。如文文小朋友特别挑食, 在家里一口蔬菜不肯吃。针对她的情况, 我先尝试, 看看她的反应情况。“老师最喜欢吃西红柿了, 你看老师吃了西红柿脸蛋红红的, 多漂亮, 文文吃了西红柿也会和老师一样脸蛋红红的, 老师挑块最小的, 文文来试一试, 好吗?”我抓住孩子对教师的崇拜心理,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减轻孩子对蔬菜的排斥心理, 让她愿意来尝试。文文试探性地放入嘴巴, 吃了那块最小的西红柿, 这时我又拿勺子舀了一块西红柿, 文文把脸转了过去, 我没有强迫她继续吃, 而是及时表扬了她的进步。“文文今天真棒, 吃了一块西红柿, 下次我们吃两块西红柿好吗?”“好。”文文爽快地答应了我。对于这种挑食的小朋友, 我们不能着急逼喂, 要慢慢引导, 要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 要及时表扬他们, 要让他们慢慢自己觉得进餐是件快乐的事情。

幼儿的情绪直接将影响幼儿的进餐效率。年龄小的幼儿更需要适应期, 我们不要让孩子对进餐产生恐惧, 所以, 我不限制孩子的一些习惯, 如:胃口小的孩子饭量不勉强, 挑食的孩子不责怪, 不强行制止, 而是顺其自然, 逐步引导。

4. 以游戏法让孩子们快乐进餐

在护导小班的进餐活动中, 我发现, 多数孩子不喜欢吃粗纤维食物, 如芹菜、胡萝卜等, 一看到这些蔬菜, 眉头就皱了起来。“今天的午餐就有胡萝卜、芹菜, 红红绿绿, 煞是好看”, 餐前我进行了介绍, 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 满心欢喜的样子, 心想今天午餐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配上优美的音乐, 孩子们挥动勺子吃了起来。十分钟过去了, 我发现孩子们碗里的菜还有一大半, 甚至有的孩子根本就没吃几口菜。刚想着要提醒一下加油吃, 这时, 蓉蓉大声喊起来:“老师, 她把菜放到我碗里来了。”我一看, 满桌都是挑出来的胡萝卜、芹菜。看着少数几个孩子大口嚼着, 计上心来。我故意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们, 今天的菜有个特别的名字, 你们想不想知道?”孩子们抬起头, 很好奇地看着我。“这道菜, 叫作咯吱咯吱”。孩子们都乐不可支起来, 重复着“咯吱咯吱”。我接着说道:“猜猜它为什么叫咯吱咯吱呢?你们试试把胡萝卜、芹菜放进嘴巴里嚼一嚼, 听听看, 会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赶快吃了一口菜, 用力地嚼了起来。看着他们的表情, 好像真的听到了“咯吱咯吱”的声音, 孩子们吃菜的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 都想亲自体验一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进餐结束了, 多数孩子把碗里的菜都吃干净了。

我们在组织进餐时, 要灵活变换方法, 孩子们进餐愉快, 老师更是轻松愉悦, 进餐成了一个轻松的环节。

三进餐后

1. 养成漱口、擦嘴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 还包括餐后的漱口、擦嘴。餐后漱口、擦嘴不仅能使孩子们的牙齿得到保护, 而且也会养成整洁、干净的好习惯。饭后, 我便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擦嘴的方法:“喝口水, 转三转, 吐出来, 牙齿好。”“小毛巾, 四方方, 打开它, 擦嘴巴, 一二三, 擦擦擦, 小朋友们乐哈哈。”孩子们边说边做, 良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2. 游戏法——“摸摸小肚子”

每天吃完饭, 我都会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进行表扬, 如把他们的照片登上“光荣榜”, 奖励一颗五角星, 或奖励一些小糖果, 但我发现, 这些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这样的鼓励方式只是面向一部分幼儿, 得到表扬的孩子和得不到表扬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那几个, 如何能面向全体, 又切实有效呢?我尝试了游戏的方法——“摸摸小肚子”, 每天吃完饭,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我就开始了“摸摸小肚子”的游戏, “嗯, 今天某某小朋友吃饱了, 肚子像小猪一样圆圆的”, “某某小朋友今天蔬菜没吃, 你摸摸, 小肚子这里还空了蔬菜的位置呢”……这种游戏的方法小班孩子们非常喜欢, 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 不仅间接地指出了孩子们今天的进餐情况, 提出了下次进餐的要求, 也让孩子们暗暗的鼓劲, 表示下次饭、菜、汤全要吃完, 让自己的小肚子像小猪一样圆圆的。这个方法不仅针对了全体的幼儿, 而且让孩子们体验了进餐的乐趣, 不再把进餐当成是件痛苦的事情。

四家园合作

1. 家长要重视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家长必须要配合, 而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我们班欣欣非常的挑食, 只要饭碗里有一点芹菜, 那一碗饭就不会再吃一口, 针对这一情况, 我和她妈妈深谈了几次, 统一了目标。她妈妈也非常重视, 在接下来连续的三天里, 欣欣妈妈每天晚上只做一个菜——炒芹菜, 每天爸爸妈妈吃晚饭的时候都会做出很好吃的样子, 第一天, 欣欣一口菜都没吃, 只吃了白饭;第二天, 只吃了一、两口芹菜, 第三天, 欣欣吃很多芹菜了。这个成功的例子分析原因有: (1) 爸爸妈妈给欣欣制造了芹菜很好吃的感觉, (2) 没得选择, 欣欣只能吃, (3)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爸爸妈妈的坚持, 能“狠下心肠”。

2. 家长树立正面榜样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果只是在园内培养那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园的配合, 统一行动, 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家长的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着幼儿进餐的习惯, 所以我们专门设定了家园联系栏, 找一些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严重后果的资料贴在上面, 供家长理解, 让家长在幼儿面前树立好榜样, 谨言慎行, 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进餐习惯。教师可以把当天幼儿在园的表现告诉家长, 家长也可把幼儿在家情况反馈给老师, 这样的配合, 长此以往一定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进餐习惯。

经过几个月的培养, 我班幼儿进餐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现在全部幼儿能独立进餐, 而且不会觉得进餐是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们慢慢开始喜欢吃饭, 愿意吃饭了。

小班幼儿进餐习惯探讨 第4篇

摘 要 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乃至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本文以在园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提炼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午餐活动 非就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8-02

一、问题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但目前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伴有非良好的进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阅资料中发现,现有研究多从医学领域和营养学领域开展,而教育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主要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幼儿非就餐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原因,以提出较科学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提高幼儿进餐时的专注性,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活动意义。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一班幼儿(第二学期)

具体方法:时间取样法。量表制定:每个幼儿观察10秒,每5分钟记录一次非就餐行为,在行为代码下相应记录。

三、研究结果

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20名幼儿共出现非就餐行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动作、说话三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二:

表二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在11:10~11:15之间出现非就餐行为的次数最多,在11:15~11:20之间出现的非就餐行为次数最少。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非就餐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这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观察中发现,同一组内只要有一位幼儿把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的两名、三名幼儿会跟着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吃边玩玩具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势必助长孩子不良行为。

五、教育建议

1.正面教育和榜样作用,激励幼儿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从而受到感染。其次发掘用餐表现突出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对象,促进同伴互学。

2.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首先,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环境,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良好的进餐习惯图示,暗示幼儿该怎样做。其次,用实际行动提醒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如:有一幼儿在边吃边前后翘动椅子,教师及时发现并轻轻走过去帮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势提示孩子安静用餐。教师做到眼中有孩子,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3.教育活动中渗透,因势利导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适当引导,让幼儿了解健康的午餐习惯。如针对班内幼儿非就餐行为的实际情况,利用照片、录像的形式,将平时幼儿进餐中典型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幼儿看、比较,再组织幼儿讨论:哪种行为更好?让幼儿意识到专注进餐与不专注进餐的利弊。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只是众多习惯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容忽视,应及早抓起、抓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1,(3).

幼儿园小班进餐论文 第5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进餐时间的行为符合礼仪要求。

2.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园进餐习惯。

3.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核心要素:

进擦前 手洗净 入座时 动作轻

细细嚼 慢慢咽 不挑食 不剩饭

活动准备:

幼儿平时使用的餐具:碗、盘子、勺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直接介绍活动名称,导入活动。

(二)关键步骤:

1.第一步,餐前准备练习。

(1)取餐垫放在桌子上,取餐具放在餐垫上。

(2)学习用双手将椅子拉开,在入座。(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3)老师讲盛好食物的餐具放在餐车上,幼儿用双手端起饭碗,放在餐垫上。

2.第二步,吃饭练习。

(1)脚规矩的放在椅子前面。

(2)饭、菜要搭配着吃。

(3)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吃饭。

(4)需要添饭菜,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或经老师的允许后,有自己到指定的地点添饭。

3.第三步,收拾桌面的练习。

(1)清洁桌面:去抹布区取干净抹布,擦拭餐垫和桌面后,将脏的抹布放在脏抹布区。

(2)餐垫使用后,放在指定地点。

4.第四步,漱口和擦嘴的习惯。

练习后,要注意幼儿在进餐时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幼儿知道了进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礼仪,如进餐时不讲话,不能一心二用,不能挑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后再离开餐桌。正确使用餐具,爱护卫生,进餐时保持自己、桌面、地面的清洁,进餐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并及时进行漱口和擦嘴。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虽然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还不够充分,不能够给幼儿更多的提示。

一个成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与考虑。总之,我们教师平时要多善于观察、多思考、多去了解幼儿,时刻做一个有心人。

幼儿进餐论文 第6篇

张丽

[摘要] 小班幼儿入园后,最令老师和家长关注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孩子的进餐问题,进餐状况如何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小班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享受两个甚至四个成人的照顾,入园后,他们需要学会自己独立进餐,自我服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开始。因此,怎样引导孩子们走好这第一步是关键,[关键词] 小班幼儿 进餐问题

进餐习惯

小班幼儿是一个刚从家庭生活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一个群体,在家访和调查表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决大多数幼儿在家中的进餐都是由家长来喂的,除此之外还让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内;边吃饭,边跑,边玩这已经是进餐时的潜规则了,还有许多幼儿有严重的挑食现象。而这些不良习惯随着孩子的入园也带入了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曾观察过,初入园时能愉快独立进餐的幼儿只有寥寥两三个。有的幼儿虽然会自己吃,,但习惯不好,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菜羹,在进餐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幼儿挑食现象也较普遍。长此以往,将使幼儿身体得不到基本的营养保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使幼儿失去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以后纠正起来更加不易。不良的进餐行为还会使幼儿表现出素质低下的外在表现,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觉得幼儿的进餐现状迫切需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行为的补偿性教育,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对本班幼儿进行家访时了解到,班中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普遍以家长喂为主,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家长追着喂,挑食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结合孩子在园的表现,将班中幼儿进餐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别为:

1、全程需喂型

这类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自己尝试拿过调羹,因此,进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吃 饭成了他的生活难题,在班级的进餐时光的观察中,他们属于纯粹等待成人来喂的,进餐的主动性为零,一旦要求他们自己拿调羹来吃,饭翻、汤饭的现象屡屡发生,极度的缺乏进餐的经验和技能,这于家长的喂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长们的过渡包办使孩子们丧失了自我服务的机会。

2、边吃边玩型

这类孩子在进餐的主动性上比上一类孩子好很多,但是进餐的注意十分不集中,吃一会,玩一会,往往都是最后一批完成自己的一份饭菜。孩子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的养

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比如孩子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饭,还有的父母过分前就孩子,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父母没有为孩子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孩子玩的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拉着孩子去吃饭,更有的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

3、喜欢挑食型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 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沿袭家庭的饮食习惯,在与挑食家长的交流中得知,诸多孩子不吃的那些食物也正是他们家长不吃的,家中更是不买这些食物,因此,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挑食的习惯。

4、饭量较少型

在家访中,有些家长特别向我们提到,他的孩子饭量比较少,在家中,正餐基本上

只吃几调羹。通过在园的生活,确实发现一些孩子的饭量比其他孩子少了一倍,在通过反复的观察后,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比较喜欢安静的活动,运动量不足,消耗比其他孩子少,因此缺乏饥饿感。

5、进餐慢悠型

虽然进餐细嚼慢咽是好事,但是在超过了一定时间后,饭菜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尤其是在冬天,天气比较冷,饭菜也凉的比较快,如果孩子进餐速度很慢的话很容易出现吃凉饭的现象,这对孩子的肠胃极其不利。孩子进餐速度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含饭习惯的孩子进餐的速度肯定快不起来,另外孩子没有食欲或是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也是进餐速度慢的原因。

6、饭粒四散型

这一类的孩子有着较为主动的进餐意识,能自己吃饭,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但是卫生习惯却很糟糕,通常饭粒掉的一塌糊涂,不但桌上都是,连他的座位底下也全是饭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进餐技能,比如调羹拿的不好导致饭粒掉落。二是家里没有养成好的进餐卫生习惯,在家中进餐时,父母没有要求孩子将掉落的饭粒捡起,这样一来,就让孩子形成了掉饭粒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

针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借助于环境、教育教学的各种手段,并取得家长的支持,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韩国小朋友许政娥,不吃绿色蔬菜,开始她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上一篇:落叶是秋天的礼物作文下一篇:“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