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教案范文

2024-08-31

山海关教案范文(精选11篇)

山海关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三至五段。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一)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要求: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二)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三)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四)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赞颂山海关的?由此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海关的壮观险要的?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山海关教案 第2篇

先总起:赞叹山海关

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

后总结:歌颂山海关

山海关古城发展优势与机遇 第3篇

1. 交通区位优势

山海关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和205国道, 京山、沈山铁路均在此交汇, 京沈高速公路出口距城区仅5公里, 从山海关到北京、沈阳分别只有2个多小时和3个多小时的路程。山海关火车站是特等站, 扼京沈铁路、京沈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中段。城西南四公里有军民两用飞机厂, 可起降大中型客机, 通往上海、广州、哈尔滨、西安等15个城市, 并准备增开国内其他航线和国际航线。近临城区的山船码头有4个深水泊位, 是良好的装运内外货物的作业区。城西15公里有全国第二大港——秦皇岛港, 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 与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业务往来。

山海关由于其扼海、陆咽喉, 明初便成为据险扼守军事城堡,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关内外的连接枢纽, 同时成为了东北与华北进出的节点。

2. 经济区位优势

山海关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部, 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山海关区地处环渤海大都市密集区、大北京地区边缘圈层, 位于京唐秦城镇发展轴和沿海产业经济带交汇处。而山海关所处的秦皇岛市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出海口和亚欧大桥北方桥头堡群之一, 西距北京280公里, 西南距天津220公里, 北距沈阳400公里, 东与大连隔海直距200公里。因此, 山海关的外部经济区位非常发达。

二、品牌优势

万里长城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拥有悠久的历史, 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老龙头为万里长城入海口,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长城龙首的第一个关城, 享有非常高的世界知名度, 对于境外的游客有相当的吸引力。从整个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来看, 山海关长城第一关中国第一关的品牌不可替代。目前在品牌的声誉上, 山海关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

三、资源优势

1. 自然风光资源

山海关区位于华北地台北部, 中生代经历强烈的构造运动, 关城北部形成万山重叠的燕山山脉, 在燕山尾脉群山环抱着有大峪顶、塔山、大流子山、登来山、角山五座山峰。在角山周围有大小群山有8座, 其中首山位于角山西南2.5公里, 山上有“二郎庙”遗址, 其南有石河水泻下, 北有石河水库, 即“燕塞湖”。

2. 人文历史资源

山海关历史历史悠久, 在孟姜镇小毛山村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石球、石斧、石锄等, 经专家鉴定属富河沟门文化, 距今约5000余年。

据《临渝县志》载:此处唐尧属幽州, 虞舜时属营州, 夏属冀州。商属孤竹国, 春秋战国属燕, 秦灭燕后属辽西郡。

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修永平界岭三十二关, “依山阻海, 规方度势”, 见此地“枕山襟海, 实辽蓟咽喉”。于是在此地修筑长城, 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建关设卫。因其北倚燕山, 南临渤海, 雄关耸立其间, 故得名“山海关”。

3. 军事城防资源

山海关城是明初大将军徐达在筑以山海关为起点到居庸关的长城时, 在这里建关设卫, 而成为明朝东部边陲的一个军事重镇。

山海关段长城, 自老龙头至九门口, 城墙、城台、敌台、烽堠、关堡一应俱全, 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缩影。是以长城为主体, 关城为核心,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功能分明的城防建筑。

四、休闲经济的机遇

休闲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 它发端于欧美, 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 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 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 以在“生产系统”同“生活世界”之间充当媒介为途径, 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

传统的以游为主的旅游经济目前正逐步走向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主的休闲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未来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 休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

中国在经历了各个发展阶段后, 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尘, 进入“休闲时代”, 开始奠定和确立了“休闲产业”。中国的休闲经济虽然比较晚, 但是发展很快, 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特别是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以其迎合休闲经济的形态, 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五、区域发展机遇

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北省仅存的几处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它又是保护规模最大、保护成绩最突出的一个。在当前整个世界第三产业蓬勃兴起的社会背景下, 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正在和即将获得省域的优厚政策机遇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作为联系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纽带, 山海关区的发展也与整个大东北地区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整个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正在实施, 工业的振兴与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无疑会给山海关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摘要:山海关区位于华北地区北部, 北依长城, 在南、东、西三部有城墙环绕。明洪武十四年, 大将徐达在此建关, 因其背负燕山, 南临渤海, 雄关耸立其间, 故称“山海关”。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关, 形成了“镇关金锁接长城”之势。“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 山海关古往今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叩问山海关 第4篇

事与愿违,明王朝防异族修长城最卖力,殚思极虑。可异族为何轻而易举破城入关?

登上山海关,一连串的历史问号,浮现在我的脑际。我问谁?

问关外,风沙漫卷,疏林摇头;问关内,城廓巍峙,默然不语。

人们,已淡漠了坚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

夕阳残照。头上,山海关箭楼下,“天下第一关”五个古朴肃穆的大字,鲜红似血。

脚下,是土筑砖包的明长城山海关。

你可知道明朝修的长城有多长?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长达5130公里,一万华里,绰绰有余,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当时,全线的官兵多达十万人。坚城精兵,似乎构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也许是朱升“高筑城”的建议使朱元璋获益匪浅。有明276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止过修长城。帝裔们比祖宗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长城被看成华夏与外夷的分界线,或者说是胡汉的分域点。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起首。600多年前,朱元璋部将徐达风卷残云追元兵至关外。敌人遁入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大漠,鞭长莫及。

于是,徐达在此筑起了东枕燕山,南襟渤海的坚固军事工程山海关,连接长城,以城为关。

山海关横亘在辽西走廊上,把华北和东北截然分开。

苍穹之下,长城如巨龙沿崇山峻岭蜿蜒而来。山海关燕山为座,大地为基。如此,似乎尚嫌不足,把老龙头伸进渤海里,形成了巨龙吸水的威武造型。

无可置疑,任谁踏进山海关,都会由衷赞叹它的雄伟:五层楼高的城墙,近十米厚的城墙。从军事意义上说,它确是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巍然关隘。

可就是这样的雄关,清兵却能兵不血刃地开进来,雄在哪里,关住了谁?

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只能由始作俑者的朱明王朝,特别是明末的几位昏君来回答。

明末100余年间的6位皇帝,一半短命,一半玩家。泰昌未玩先死,登基仅1年;隆庆登基6年便死;崇祯不玩亡国。而国祚稍长的都是大玩家。

嘉靖在位44年,整天沉缅道家玩方术,装神弄鬼求长生,把老命搭上了,口里还含着长生不老丸。万历10岁登基,在位47年。亲政的38年中,竞有25年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把整个国家弄得乌烟瘴气,天昏地暗。天启在位7年,玩的是殺人把戏,残杀东林党人。杀人如麻,恶贯满盈,22岁便一命乎哉。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天启的丧钟敲响那年,关外大敌皇太极净鞭山响,当上了皇帝。这绝非历史巧合,而是实力较量的结果。

当时,大金名义上仍是明属,连桀鹜不驯的努尔哈赤都授明职,自己也只称汗王。而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便公然称帝,藐视明朝。

史家认为,皇太极当皇帝,改国号大金为满清,与明朝分庭抗礼,标志着满清羽翼已丰,问鼎中原的决心已下!

如日中天的满清,已不把病入膏肓的明朝放在眼里了。

崇祯在风雨飘揺中接过乃兄天启的烂摊子,想要励精图治已势不可为,回天乏术了。

一代代种下的苦果,让倒霉鬼崇祯来吞,这是历史的不公。

内政不举,民不聊生,城防再坚固也无用。不是吗?吴三桂一个意念,山海关便关门洞开。

难怪康熙帝驻足山海关不无揶揄地感慨:“当时废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这诗,是一个胜利者后代的心声,嘲讽挖苦了大肆修长城的朱明王朝:长城筑怨,有血肉筑就的长城就可高枕无忧吗?在不修长城的康熙看来,心防重于城防,内政重于外防。

我无意置评满清入关的优劣,也不忖度其天时地利与人和,倒是想起了300年前的山海关麈战。时在1644年,农历甲申年。

这场改朝换代的麈战,却是由三个中青年人指挥的。李自成38岁,多尔衮和吴三桂均32岁。乱世出英雄,三方统帅,在山海关内外斗智斗勇,进行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决战。

从关外的一片石到关内的小石河,千军万马在殊死拚杀……

我默然无语,心中千万次地叩问脚下的山海关,为何这场战争如此重要?为何胜者败而败者转胜?为何弱者强而强者转弱?

山海关,你何以让吴三桂关门洞开?

是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面对前有多尔衮的十多万满清铁骑,后有李自成20万大顺军队,犹如两盤石间一鸡蛋,危若累卵。吴三桂拥6万人马,虽也号称关宁铁骑,但用来自立自救犹如抱薪救火,自是螳臂挡车。

想不到明王朝九万里山河,成群将领,数百万军队,竟萎缩成一座山海关,一个吴三桂,6万军队。

这点力量,用来拥明护明,无疑是杯水车薪。而夹缝求生,用作筹码,则可待价而沽。吴三桂厉兵秣马,或联李抗清,或联清抗李,二者必居其一。他首鼠两端的秉性,决定了他绝不会鸡蛋碰石头,去拼无所谓的“贞忠报国”。而李自成、多尔衮也在千方百计招降吴三桂。

凭心而论,在抗击异族方面,李吴联盟的可能性较大。吴三桂也已表示投顺李自成并已付诸行动。然而,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刑拷明降将吴父吴襄逼饷助军,吴三桂兔死狐悲,想到自己到头来也是明降将,终于同李自成反目成仇。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刘宗敏为雀驱丛、为鱼驱渊,挥舞棍棒,把吴三桂驱向多尔衮。

多尔衮则摇着橄榄枝,回信吴三桂:“若率众来顺,必封以故土,爵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

吴三桂接过橄榄枝,冒天下之大不韪,引清兵入关。

雄伟坚固的山海关,不攻自破!破在民族败类的意念间。

山海关,你何以让李自成转胜为败?

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大顺军欢喜若狂,陶醉了!

什么叫陶醉?陶醉就是热衷或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大顺军沉醉于胜利,热衷于享受。

整个大顺军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之中,在纸迷金醉中丧失斗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数住进京城里。一辈子没见过的金碧宫殿;梦寐以求的绝色美女;信手可拈的山珍海味;举手之劳的玉液琼浆……他们陶醉了,醉得不成体统,醉得晕头转向。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平时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为何一入京纪律就如此松弛。将领们占据高宅大院,你有禁止吗?几十万士兵惊民扰民,你有制止吗?

大顺军张狂了,松懈了,纵情享受,他们是在饮鸩止渴啊!

到了吴三桂公开扯旗对抗,李自成才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眼看吴三桂支持不住时。清兵突入战场,击溃了大顺军。

山海关,成了李自成的“滑铁卢”。

山海关,你何以让多尔衮长驱直入?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年轻气盛,雄才伟略,他获悉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遂起全国之兵10多万,拟绕道蒙古,进入密云出击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借兵信函,多尔衮喜从天降。山海雄关,不可跨越,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多尔衮当机立断,转道南下。骠悍的满清铁骑,风驰电掣直奔山海关。

多尔衮足智多谋,怕吴三桂诈他入关,与李自成合军灭他,即让吴三桂同李自成厮杀。他拥军不动,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以逸待劳。李吴决战,两败俱伤,多尔衮把握战机,挥军掩杀,赢得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清吴联军,乘胜追击李自成,占领北京。

山海关战役,多尔衮成了大赢家,奠定了他清朝实际缔造者的地位。

这样,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终于成了万里长城异族轻而易举进入的第一关。

步下山海关。要去不远处的姜女庙。我纳闷: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何以毗邻要建个哭倒了长城的姜女庙?

我再次叩问中国铁血军事舞台、令人颤抖的山海关!

9 山海关(第二课时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感。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叙山海关风貌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长城的山海关吗?

2、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的脚步,去认识、了解山海关吧!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我们先看看摄影家镜头下的山海关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讲解: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2、看着眼前的山海关,大作家峻青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⑴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⑵朗读,体会赞叹之情。(赞叹语气、语速稍慢)⑶体会破折号作用。(表示解释说明)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谈话过渡:作者为什么会对山海发出如此的赞叹?请认真默读3、4、5自然段,从文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2、默读、思考:

⑴作者用哪句话写出了山海关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

(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⑵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这些特点?(4:具体写;

5:合写)⑶指导朗读“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又惊又喜)⑷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

⑸除了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海关之外,还有哪些段落? ⑹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

2(这段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特点)⑺这两个自然段是否对山海关风貌的具体描写,哪个段落是概括性描写?

①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朗读、图文结合理解,感受作者激动的心情。⑻学习本段写法:先概括后具体、空间位置转换

四、学习第三部分

(一)站在这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山海关上,不由得令人浮想翩翩,那么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二)朗读6、7自然段,思考:

1、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

2、图文结合感受作者作者畅游山海关、畅游大会地的愿望。

3、作者还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雄关历史)

⑴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朗读、感悟

⑵作者为什么会有“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在,涌遍了我的全身”的感觉?

(因为我想起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疆土的壮烈情景)

⑶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朗读、感悟:

英雄的祖先们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疆土的壮烈情景(段中重点词:抵御、捍卫。

两个反问句朗读、理解)⑷想到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①感情朗读(赞美语气、语调高昂、语速稍慢)②体会情感(赞美山海关、赞美中华民族)③感悟写法(拟人)

五、教师小结过渡:

同学们:作者站在山海关上,看到了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风貌,并了解到了它那悠久而伟大的历史,又会怎样热情地歌颂它呢?

六、学习第四部分

1、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

⑴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⑵重点理解“山海关……心中。”

①“伟大的体魄”指什么?

(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的特点)“忠贞的灵魂”指什么?(山海关的精神)

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山海关、热爱中华民族)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跟开头段又有什么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首尾呼应。)

七、归纳中心

课文描述了(),表达了什么()。

八、领悟写法:

1、总分总

2、先概括后具体

3、按空间位置变化记叙

4、想象丰富

九、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描写长城、山海关的诗歌、散文等。

山海关教案 第6篇

1、完成《山海关》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3、插图的利用:

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山海关的图片,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整体上我比较满意,但是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________________

《山海关》作为略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们读懂课文,从“伟大的体魄”和“忠贞的灵魂”两个方面对山海关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能够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二是结合重点词、句、段,了解作者对耸立在祖国大地上雄关的热烈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爱国的情感;三是自主品读课文,对文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以及文中的精彩语段有所体会。

这篇课文的生词实在是很多,在制作课件时光生词就用了两张,有些生词还是不经常用的,如:雉墙、扰攘等,好多同学在读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这需要不断地纠正。这一篇课文的多音字也非常多,如颈、咽、燕等共八个多音字,解决这些多音字和生词,再加上读课文用掉了两个课时,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为了熟练地掌握本课生字,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多用一个课时也是应该的。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同情、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重点:准确把握阿长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双重眼光和先抑后扬的写法。[文本解读]: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童年的欢歌与笑语,一起去重温那逝去岁月里的温馨。此文中的阿长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她绝少能和书沾上关系,也许一辈子就只进过一次书店,只买过一次书(为鲁迅的缘故)。可是,反复品读阿长,你会发现,她就像一部书,一部木刻的《山海经》。

外表同样简单粗拙。阿长为鲁迅买的《山海经》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阿长不也是这样吗?她“生得黄胖而矮”“长得不好看,颈子上还有许多痔疮疤”;喜欢“切切察察”说

前”。此后,我就更多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特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航》”。“此后”表明是这本书让鲁迅找到了自己兴趣之存在,对鲁迅的童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鲁迅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非凡的意义。阿长不也是这样吗?当“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的远房叔祖尽管自己有《山海经》,却疏懒为“我”去寻时,当知书达礼的母亲、慈爱的祖母等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时,阿长却默默地、主动地、不求功利,不讲条件地去帮“我”买书。她虽然粗俗,对孩子的心思却观察得那么细致;她没有文化,对孩子的愿望却那么体贴;她没有经济能力,但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却竭尽全力!“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怎能不激荡起作者情感的阵阵涟漪?可以说,长妈妈用女性的柔情和母亲的胸怀,真诚热烈地爱护着鲁迅,她把全部的爱献给了这个与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鲁迅在多篇回忆性散文里都提及阿长,也可见她在鲁迅心目中重要的地位。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末尾,鲁迅更是“情感失控”一般,发出了最真挚的呼告,最深情的祈祷,表达了他对长妈妈无言的愧疚,真挚的同情和深切的怀念。《山海经》是鲁迅生命中一个永恒的亮点,而长妈妈则永远是作者心灵中最温情的记忆。

读人,亦是读书;读书,亦是读人。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寄托因这样的隐喻有了双重的载体,情感也因此更加浓郁,作品也因此更加厚重。

礼仪、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给我买《山海经》等。

○2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已知道了阿长是一个怎样的阿长。浏览课文、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我是从

看出来的”句式说一段话。

学生思考后交流,其回答可能是:

A:阿长是一个粗俗的人,我是从作者写阿长的睡相这个情节看出来的。

B: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我是从作者写阿长元旦的古怪仪式和有关死人的说法的故事看出来的。

C:阿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我是从元旦吃福橘和给“我”买书这些故事看出来的。

D:阿长是一个热心而且有爱心的人,我是从给“我”买《山海经》看出来的。

E:阿长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我是从阿长的睡相看出来的。F:阿长是个可恶的人(切切察察,摆“大”字)。G:阿长是个可怜的人。“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 青年守寡,孤苦伶仃,确实可怜。甚至,她的姓名都不为人知道。花儿草儿尚且有名字,人却没有,其平凡、卑微,可见一班。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赏读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学习7-11段,请一名学生个别朗读。

问:1元旦清晨“我”醒来后阿长“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摇着我的肩”,这些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阿长怎样的心情?

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原因: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师:文中我们感觉不到鲁迅先生那一贯辛辣、光锐、嘲讽的文笔,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真实、平淡而温情的文字;以不事雕琢的白描化的语言,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作者十分注意对人物的刻画,以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出了长妈妈这一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可引导学生细品的地方还很多,如写她的睡相、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等细节,无不细腻入微、跃然纸上。这里不赘述,从略。]

三、重点研读

师:《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背后的故事。

阅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部分,思考:

1、阿长怎么会想起为“我”买《山海经》呢?

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改成“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通过朗读比较,体会文中句子的言外之意。

读“既然来问,也就都她说了,”体会“既然„„也„„”中包含的意味。

师生讨论后归纳明确:“我”以为,此事与阿长无关,说了也白说,“我”根本不指望她为“我”做什么。

2、可是,就是她,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在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

明确:“霹雳”“震悚”“赶紧”“果然”等词语,表现了我高兴、激动、迫不及待的心情。说明阿长是热心的,让人尊敬而又让人感激的。

引导学生用心朗读,读出“我”当时的那种心情。

5、一声响亮的“哥儿”,多么亲切,一句奇怪的“三哼经”,又是那么可爱!“别人不能做或不肯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为什么别人不能做或不肯做?

明确:一个小孩子的愿望,有多少人在乎呢?要么敷衍要么拒绝罢了,有人答应了没心去做,而阿长不曾许诺却默默地主动去做;有人做事可能会附加条件,而阿长不求功利、不讲条件地去做。

6、她虽然粗俗,对孩子的心思却观察得那么细致;她没有文化,却对孩子的愿望那么体贴;她没有经济能力,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却是那样竭尽全力!这怎能不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是什么让阿长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别人不肯做或者做不到的事,她却能够完成。她买来“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热心,善良、真诚,对“我”的爱,让她有如此神力,一句话,平凡普通的阿长如果说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来源于――爱。

四、真情悟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了解阿长得性格特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建立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结合的写法。2.感悟本文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所写主要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美女蛇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呢?美女蛇的故事惊险,有趣,生动。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的来历---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文章介绍了长妈妈名字的来历,身体外形上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成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规矩,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这是本文的重点。

3.归纳文中的每件事刻画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长妈妈名字的来历---------地位卑微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絮叨琐碎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元旦吃福橘---------迷信,淳朴善良

教给我许多道理---------关心爱护我讲长毛的故事----------无知,纯朴

买《山海经》----------热心善良,对孩子关心爱护

4.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词句?看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能是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感情?

纵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产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这样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赞美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五.小结

总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布置作业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9篇

侧重于整体感知,本着长文短教的目的,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避免肢解课文。总体上分成四个授课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细部探究――课堂总结。“细部探究部分”抓住“阿长买书”、“模拟语气”、“加语气词”、“剖析新的敬意”等进行,重在于创设具体的情境。

二、教学反思

1、 解题不够深入,题目为何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不能有确切的解读;课文12、15、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图认识不深入。

2、 课堂设计的紧与松存在困惑,学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生成性有待于提高。

3、 课件的使用应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课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师生互动上。

部分课堂记录和听课心得

教学过程 心得或建议

一、导入:展示《山海经》这本书,让部分学生阅读里面的图画,知道书的特点,体会当年的鲁迅渴望得到的心情,自然点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1、学生浏览全文,要求掌握字词,并从文中描述中认识阿长,教师给出了三个提示:1、阿长的真实姓名;2、阿长的外貌;3、阿长的家庭情况。

2、学生读书,圈点记录思考。

3、教师精心挑选了8个易错的字词制作成卡片,(震悚等)让学生自发起来认读,读对了则作为奖品送给学生,还幽默的说上面有周杰伦的亲笔签名,学生踊跃抢答。

4、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阿长为什么没有名字?这说明了什么?与鲁迅的哪篇文章的人物相似?

5、轻松解决阿长的外貌及家境认识。以学生的回答和交流为主。

三、假设你聘请保姆,会不会请阿长?抛出问题,学生讨论。

1、会或不会的原因。学生发言积极,热烈。

2、教师因势利导,让愿意的学生谈理由,学生很自然的说到“买书”一事,教师就事说事,让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阿长是怎样买到书的?师生几人再现当年买书的情形:“三哼经有没有?”“没有”……辗转几次后,“人面兽头、九头怪的图画有没有?”“是不是山海经?有啊” ……

教师读22段,故意拉掉几个词,(连、太、终于)让学生说这几个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有兴趣的去认识阿长。既能调动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学生齐读书买回段落,体会并交流人物“高兴、兴奋” 等心情。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称为宝书?

学生齐读24、25段,交流。

再读25段,体会鲁迅的心情:惊讶、震悚等。

再读求品:在原文的基础上,读书时学生加上一些语气词体会意境,比如“啊、呀”等。

2、由学生的解答过渡到“新敬意”,引出“旧敬意”,指导学生阅读13---20段。找出当时我对阿长的态度。

3、阿长有神力部分的质疑和解读。

4、由敬意延伸到诘问,引出下文,学生朗读3---12段,发现归纳阿长的缺点。

再读7―11段,体会元旦礼节这一个细节,我这么些磨难里面蕴含着什么?推动学生去思考。并提出“一把按住我”这个情节为什么这么巧?引领学生的思路深入下去。

5、作者的目的是怀念阿长,为何写那么多的缺点?师生共同探究“欲扬先抑”的写法。

6、给阿长写挽联,告慰灵魂。教师板书上联:无名无姓无家庭;

学生对下联,反应积极,并板书出自己的作品。

教师激情总结。变换最后一段内容,告慰阿长、鲁迅的在天之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深沉舒缓。

导入自然,实效有用,能迅速的让学生进入课文,切入点贴切,不求花哨,能很好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给出一定范围,又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文章较长时,提高效率。

启发思维,过渡自然。问题设计能让学生走进课文。

轻重明确,以学为主。

情境创设开阔,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并能明确学生的思路。

认真读才回答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环节衔接紧,过渡不露痕迹。

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情境贴切,学生积极性高,设计精美。

品读细节,抓住关键,体现探究。

改变原文的再创造,深化课文,做到书声琅琅,学生积极踊跃被充分调动,师生共鸣,课堂状态极好。

教师的讲述适时而恰当。

自主学习效果明显。

细处探究,咬文嚼字,体会语文的味道。学生动起来,课堂鲜活起来了。

再设情境,高潮不断,有曲径通幽之妙。

学生的感情再次被调动。

课堂模块明显,教师胸有成竹,环节水银泻地,效果水到渠成,学生沉浸文中。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10篇

1.通读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安排的详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除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绵延悠长

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11篇

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中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

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

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始终,是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慕《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厖”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与《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是指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问题与方法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的真实性的作用。

2.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上一篇:医疗技术风险培训小结下一篇:社会历练名言名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