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华民族园感想

2024-06-02

观中华民族园感想(精选8篇)

观中华民族园感想 第1篇

观《亮剑》感想

《亮剑》,这是一部有血性的影视剧,观众无不被血有肉的、几乎没有文化,性格粗暴,但又极为豪迈,善于指挥,拥有天马行空的作战想象力的李云龙征服。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亮剑》的感悟。

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此人有勇有谋,最可贵的地方是他敢于“亮剑”的精神,遇到强敌毫不示弱,敢于亮剑,反复强调进攻而非撤退,突围在他的精神指挥下也是进攻,他是一个完全打造进攻精神的人,也是一个会打造军人精神的人。

首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讲,他是一个善于打造团队精神的人。

李云龙独立团由原先打败仗的团队到后来日本鬼子听之头痛的团队,并能有效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行业中最有实力的团队。原因是精神打造符合当时团队发展需求,符合当时员工的思想素质,打造的团队精神能有效地的从其它团中脱颖而出,是他懂得从多方面入手来打造一种进攻精神。团队精神的打造讲究的是系统化的策略与执行力,只要策略符合团队精神的打造思路,团队精神就能有效形成,并且根植于员工心中。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项目部的团队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各种场合下反复强调。李云龙在部队突围的战前动员会议上,他的一番讲话虽然简短,却充满着热烈的精神鼓动性,将突围的思路转变过来,因为突围和进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他是打造一种进攻精神,以进攻的心态去突围。他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战士和干部,在后来突围过程中,骑兵连连长在子弹打完的情况下,率领十几个战士对付日本鬼子的一个骑兵联队时,从十几个人牺牲到只有他一人的战斗过程中,每次冲锋前他始终喊着一句话:“骑兵连,进攻!”看了这个细节的观众可能一定会被这种勇于进攻的团队精神所折服。

启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下反复强调自己项目部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是“全心全意打造精品”、可以是“唯实创新、追求卓越”,也可以是“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总之要让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铭记在心,自觉不自觉地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工作。

第二、从战略思想上重点强调。这种战略思想就是不拘一格,求实创新。李云龙不仅是勇敢,而且还讲求智慧。在旅长命令他撤到徐家裕村防守日本鬼子的进攻时,他根据实际情况改防守为主动进攻,带领一营的部队埋伏在鬼子的必经之道,一举歼灭了鬼子一百多人的精英观摩团,打破了鬼子一举拿下八路军旅总指挥部的阴谋。

启示:项目管理过程中也要讲求智慧,项目经理要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讲求方法和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大家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尽个人所能把项目部的工作干好。

第三、从培训中慢慢融入。剧中士兵在进行拼刺刀训练时,他要求他们用木刺刀真实地训练。赵政委当时反对:“认为这样太残酷了,前二天有二个战士就是因为对方误伤而被折断了两根肋骨”。而李云龙却说:“我宁可要他们在训练中少两根肋骨,也总比在战场上丢了性命强”。

启示:这其实就是勇于进攻精神的系统化延伸,既然你要打造勇于进攻的精神,你就得有勇于进攻的资本。项目部成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可能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项目经理要有一套培训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一套详细的计划和内容,要在项目部中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既有利于提高成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又有利于打造团队精神。

第四、从领导者行为入手。一个团队的风格、团队精神的好坏和第一任领导的性格和工作作风有直接的关系。在打造这种勇于进攻的精神方面还体现在李云龙自己能以身作则,当一个连长被困以后,他拿过战士的冲锋枪说:“同志们,咱们从来没有落下一个战士,大家再跟我冲回去。”将那种敢于进攻的精神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说明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讲求的就是团队效应及合作精神,不允许一个人落后。李云龙有很多缺点,但他听党的话,英勇机智,平易近人,爱护百姓正是共产党军队身上的最鲜明的特征。

启示:项目管理中也是同样,项目班子成员都不是完人,但却可以努力完善自己,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个性完善及管理方式的改善,有意识改变,善于发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最有效的工作。

第五、从奖励制度上系统完善。在选拔会武功的优秀战士中,他自己站出来进行鼓动性讲话,谁能将他撩倒谁就有资格吃肉,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来激发战士们要有敢于进攻的思想。

启示:项目部内部也要建立这种奖惩制度,要做到制度严明,奖惩分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制订出严格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度。

我觉得团队精神的打造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会议上反复强调,在制度上系统完善,在战略上要重点强调,在培训中慢慢融入,在领导者行为上要充分体现,真正做到全员皆兵,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系统的团队精神形象,并且是实际可行的团队精神。作为一个项目团队,讲求的就是团队效应及合作精神,不允许一个人落后,讲究的就是团队领导者的勇于“亮剑”,身先士卒,表率与众,勇敢的带着团队打硬仗,打胜仗的拼搏精神。

其实在企业管理中也是这样,任何的冒险和尝试都会有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种种挑战和严峻考验就如同战场中一样,既要考虑在稳中求发展,更要寻求各

种机会,突破自己,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不同性格的相互互补,在团队中各尽其职,更要相互理解,创造最佳合作结果。在结果未定之前,一切都不是定数。我想李云龙也并不是在打无把握的仗,鬼子特种部队摧毁独立团指挥中心后的残忍和无耻只是一个导火线,引爆了他积蓄以久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仇恨和一个军人的使命要求,他实际上已经估计到这样的战争一旦打响后可能发生的状况,也预测到友军的支援可以帮助到他。风险会有,但为了妻子和民族大义还是值得一试。当然,商战中的血雨腥风更多的是无形的,我个人认为只要能放的下功名利禄,要远比实际战争中来得更为精彩和有趣,更重要的是并不显得那么残酷,要用最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在市场机会和挑战面前能够敢于冒险和尝试,并鼓励员工去应对激烈的挑战,为企业谋求发展。

十公司于燕

观中华民族园感想 第2篇

我们80后的一代青年,对延安有一种渴望而又神秘的感觉,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说,中国的今天在于延安,延安诞生了今天伟大中国,现在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延安有一种渴望,渴望可以身临其境,渴望感受党的气息,渴望看到中国人崛起的地方。

我对延安的了解是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的,心中总有一种崇拜而又十分模糊。总想有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近日,分公司组织了延安红色之旅去参观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几天下来,感慨多多,一言难尽!

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向我们一样年轻人的血与汗,留下了老一辈领导人战斗的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这次活动我们还参观了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秦始皇陵等。黄土地、黄皮肤、黄河水,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想我中华泱泱大国,幅员辽阔。观秦始皇兵马俑,几千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可谓世界之最,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热爱这片土地。历史上多少英雄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中国。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这也激励着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延安之行,使我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艰苦的年代,延安的抗战大学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人,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露天食堂,集体宿舍等,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大家一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改革开放了,一些西方传过来的不好的思想开始泛滥,什么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等。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要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恩施方言研究的民族语用学观 第3篇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在于,语义学关注语言意义表达的系统,不涉及具体的应用,而语用学关注语言使用者、话语意义与语境的动态关系。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何兆熊,2000)以Grice、Brown&Levinson(1987)、Sperber&Wilson(1986)为首的语言学语用学普遍主义(universalist)意在用一般语言规律解释语言使用的共性,然而在解释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社团(language community)的言语交际时显得力不从心。

Wierzbicka(1996)主张跳出普遍主义的立场,提出要从不同民族和不同的语言社团(language community)的文化特征出发进行语义语用语法的研究。Goddard(2002;2006)提出了民族语用学(ethnopragmatics)这一术语,促成了民族语用学研究的这一范式的形成和完善。Goddard(2006)指出从文化内嵌的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运用。依据民族尊严观、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社会范畴、情感等来理解言语运用,参照当地交际语言的文化背景。

二.恩施方言的动态诠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地处鄂西南湘鄂渝黔交界之地,汉族与土家族是当地两大主要民族。当地方言是汉语与土家语在经过长期的接触交汇融合的产物,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国内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谭志满(2005)关注了民族文化变迁对鄂西土家语语音、词汇、语法、交际功能淡化的影响。罗姝芳(2007)指出恩施地区的土家语虽已全面汉化,但是其土家语底层依然有所残留,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形态方面。总的来说,对恩施地区方言与汉语标准语的差异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义、语音、词汇、语法、形态等方面,未从语用角度考察语言使用与语境的动态关系,更未将该地区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言语交际准则纳入语境因素的范围之内。

Goddard(2006)认为普遍主义所设定的泛人类的交际共性“听起来像英美哲学家的理想,而不是人们交际的自然逻辑”,低估了文化在形成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在语用学同文化之间设置了鸿沟。不同民族的言语运用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和感觉。

恩施地区的方言不仅在本体特征上呈现出汉语和土家语的双重特征,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人认为,理解恩施方言只需简单地在方言和标准语之间置换一下词汇或语音或句法结构即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标准语和方言中共有的词汇在恩施当地却有不同的用法。比如副词“刚才”在标准语中只表示过去时,在恩施方言中不仅有这种用法,另外还可用来表进行时或将来时。

1.(丈夫在书房,正在阳台打扫的妻子由于需要帮忙向书房喊话)

妻子:你刚才在搞么子?来搭个手行不?

丈夫:等一哈,来哒!

2(.两位老师监考完毕)

甲:你刚才去教学科吗?

乙:要去。

甲:那就拜托你交卷咯!

例1中的“刚才”指向现在时,而例2中的“刚才”指向将来时,这是“刚才”在汉语标准语中没有的用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地语言中特有的表达,虽然在语义上可在标准语中找到对应词,但在用法上却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再以恩施人民言语交际中的的高频语气词“拐哒”为例。“拐”作形容词或表语时本义是“坏”,比如:“他那个人好拐”意为“他那个人挺坏”。而“拐哒”的本义在汉语标准语中的对应词为“坏了”/“糟糕”/“不好了”,比如:

3.拐哒,我出门忘关火哒!(糟糕,我出门时忘记关掉取暖器了!)

但是就恩施地区而言,在多个语境中,对于“拐哒”的理解并不能依赖于这样的简单词汇置换,其语用功能绝不是“坏了”/“糟糕”/“不好了”等能替代的,见下列语例。

4.甲:“给你带了两斤老家的茶叶!”

乙:“拐哒,几(多)不好意思哦,多谢哒!”

5.甲:“我儿子要做圣诞树,我昨天找了一些松树枝,有多余的,给你送一株过来,要不要?”

乙:“拐哒,我懒得搞也,算哒,还是谢谢咧!”

6.拐哒,你是几时(什么时候)回恩施的嘛?

7.拐哒,你屋里装潢得好豪华哦!

8.拐哒,找了半天,钥匙在书底下啊!

结合语境,“拐哒”的词义已经多元化。在例4中,表客气,表示了因为接受别人的礼物时的不安,借此肯定了别人的心意,表达了土家人的礼貌。例5中的“拐哒”通常轻读,铺垫在婉言谢绝之前,深化了说话人对朋友所付出的精力的肯定和拒绝时的歉意。去掉这个“拐哒”,言语中会缺少委婉,显得极为生硬。例6—8中的“拐哒”都表示极其惊讶或意外。(虽然在这些语境下,听话人通常可能会回应以“哪门拐哒嘞(怎么就不好呢)”,但这只是利用此词的本义“坏了”和动态语境的矛盾进行幽默的打趣。)理解恩施方言时,忽略当地文化语境的作用是不完整的。例4—8中的“拐哒”如果被简单置换成“坏了”/“糟糕”/“不好了”,可想而知,当地文化的“局外人”极可能会摸不着头脑。

要理解恩施当地的言语交际,必须熟悉当地一些惯用表达在当地文化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又如动词“晓得”,如果单独使用它,在恩施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知道”的意思,但是例9中,其意义发生了变化:

9.甲:今天下午开会吗?

乙:晓得的哟!

此对话中,乙的回答等于汉语标准语的“不知道”,不熟悉恩施方言的人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是不明白这点的。

恩施包括八个县市,各个县市的方言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一些言语表达的用法在各地不尽相同,都是值得注意的言语使用现象。比如,在巴东县方言中,“媳妇”其实相当于汉语标准语中的“儿媳妇”;当地人所说的“不怎样”与汉语标准语的对应词意义相反,如下例所示:

10.a巴东话

甲:冬娃子在学校表现怎样?

乙:不怎样嘞!(还挺好!)

b汉语标准语或恩施其他地区方言

甲:冬冬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乙:不怎么样!(不太好!)

如例10a,b所示,巴东话中的“不怎样”与汉语标准语的“不怎么样”意义相反。虽然字面相似,在巴东当地的言语交际中,它已变成汉语标准语对应词的反义词。

社会学家Goffman(1967:45)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社会价值,是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的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交际者要相互照顾面子,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Brown&Levinson,1987:24)认为即或是在实施本身就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但是在恩施当地人的言语交际中,在熟人或亲戚朋友间经常会出现抢白、讽刺等“伤面子”的言语行为,听似不礼貌,实则是关系亲密的表现。恩施人民的言语交际中充满了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惯用表达和会话准则,语料极其丰富,笔者将另撰文详细探讨。

三.结语

Goddard(2006)主张以文化内嵌论(culture-internal)的观念来解释语言运用,即以说话人的共同价值取向、标准、优先顺序、各种设定而不是以语用学所设定的共性来做出解释;关注文化特点,对当地文化做出非常专门化的细致描写。要理解某一语言社团的文化,就必须按其方式加以描写,跨文化比较和交际才能真正实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到2010年开通铁路线之前,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语言和会话交际习惯相对而言较顽强地保持着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化中的土家特征,这是该地区方言有别于其他地区汉语方言的显著特征。这些刻有土家文化印记的语言文化特征的背后隐藏着该地区土著民族的尊严观、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社会范畴、情感,体现了土家民族的个性和其对汉语的影响。当地言语交际中被忽略的文化个性应得到重视,从民族语用学的角度得到阐释和理解。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对促进各地区人们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巧云.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民族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2]罗姝芳.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D].中南民族大学.2007.

[3]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Brown,Penelope and Stephen 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Goddard,C.(ed.).Ethnopragmatics:Understanding Discourse in Cultural Context.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

[7]Goffman,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7,p.45.

[8]Sperber,D.&D.Wilson.J.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中华小姐的佳人观 第4篇

当外在的美丽变成一种凭技术便可以拥有的消费品之后,隐藏存漂亮外壳之下的内在美更耐人寻味。书华小姐所推崇“美丽与智慧同行,同在与外在兼修”,倡导美丽与活力、勇敢与智慧、个性与爱心的新女性形象,赋予选美丰富而鲜明的内涵,众多“智”“勇”“貌”三全的选手,以不辱“中华小姐”之盛名的姿态,精准的诠释中国现代佳人的含义。

廖剑玲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

姣好的外貌、知书达理,有美丽的心灵、孤傲淡定的气质。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佳人比美女稀有。

你心目中的古代第一佳人、近代第一佳人、现代第一佳人分别是谁?

武则天、奥黛丽·赫本、贝隆夫人。

你心目中的才子形象是怎样的?

才华横溢,幽默,豁达,不自命风流。

自古才子配佳人,你认为这是基于何种原理?

自古才子配佳人这可能是大家所期望的完美组合罢了,所谓门当户对!当今社会这两者往往都不太容易结合,因为他们都很骄傲,都太有优越感。

此次参加选美的目的?

是因为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可以挑战自我,结识更多的朋友,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点,重新认识自己。

如何理解勇敢与个性?

勇敢就是奋不顾身,个性就是自我主张的一种态度!

邱叶

请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

有让人看起来舒服的外表,有内涵,有气质。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美女给人的第一印象仅仅是漂亮,而佳人是值得斟酌的美女。

你心目中的古代第一佳人、近代第一佳人、现代第一佳人分别是谁?

心里只想到奥黛丽赫本,她是完美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走什么样的路。

你心目中的才子形象是怎样的?

有才华,有一颗浪漫的心,外表干练、不骄傲、有上进心,爱自己。

自古才子配佳人。你认为这是基于何种原理?

这是一种“淘汰学”吧,因为一般来说才子配佳人的几率很小,所以这其实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愿望,是一种心态,如果你是这么定位的,就可以去追求,就像公主配骑士一样。

此次参加选美的目的?

锻炼自己吧,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试试能走多远,比赛经历到现在再走下去的每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惊喜,比赛结束后,我想可能是以另一种状态面对当时的事物。

如何理解勇敢与个性?

勇敢,就是要坚强,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的去面对。个性,对我而言是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态度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是贴着标签一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

杨旭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外表,还要有品味、有气质、有智慧。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美女给人的第~感觉是有美好的身材漂亮的外表,但佳人是内外兼修的美。

你心目中的古代第一佳人、近代第一佳人、现代第一佳人分别是谁?

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清照,虽然感觉上有点不搭;还有徐静蕾、陈鲁豫、沈星。

你心目中的才子形象是怎样的?

机智、博学、幽默、有责任感、讲原则。

自古才子配佳人,你认为这是基于何种原理?这跟门当户对、物以类聚一样,才子与佳人感觉也是顺理成章的一对,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有内涵、有智慧、有共同语言。

此次参加选美的目的?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这个台阶比较高,我想让自己再夸越这个台阶,先给自己压力然后去挑战,实现了自己,也挑战了自己。

如何理解勇敢与个性?

勇敢就是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信,像这次参赛的选手一样,敢于面对对手就是勇敢的。个性就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行我素,容易让人记得住。

刘亚维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秀外慧中,佳是外形美丽,人是有才气,合二为一就是佳人。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外在美与内外兼修之美的区别。

你心目中的古代第一佳人、近代第一佳人、现代第一佳人分别是谁?

王昭君、宋美龄、希拉里。

你心目中的才子形象是怎样的?

外表沉静、从容、淡定。心胸宽广,像大海一样,可以包容所有的事。表面上会欣赏各类美女,但真正遇到他喜欢的女人却誓死不回头。

自古才子配佳人,你认为这是基于何种原理?

凡事都讲究匹配、和谐,才子拥有智慧,也拥有财富,他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精神力量,当然他的眼光也很高,他喜欢的女人不仅仅是要美,还要有智慧,这种女人就是佳人了。

如何理解勇敢与个性?

勇敢可以理解为放弃。对机会、对财富、对爱情的放弃,这都需要勇气,但是却可以因为放弃而得到更多。大舍才能大得,这就是一种个性。

此次参加选美的目的?

三生观教育感想 第5篇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二、人生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

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种种人生观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份,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无疑,这是极为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三、“三生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1、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培养人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潜能的发挥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2、“三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伟大使命,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三生教育”在本质上充分强调以人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人格、尊严等方面的需求,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在美国,比如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观念上,“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无好坏优劣之分,挖掘每个生命体的特点和优点,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对大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现在,在许多高校,我们不时听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不可以否认,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生命因各种原因从大学校园里消失,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这些生命的离去,对大学生有没有什么触动?应该说基本没有,当代大学生对同龄人的离去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去思考这个群体的安全,更没有想过想方设法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然而,仅仅责怪大学生是不够的,最主要的应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引起了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以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教育者和课堂都没有告诉大学生。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作为肩负重要育人任务的高等学校重视并切实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高校在“三生教育”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学生的处理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严而有情,严而有度,等等措施,都可以较好地唤起大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重新认知。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并开设“三生教育”课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学习生存的技能、确立生活的崇高目标。

四、“三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低下、生活目标缺失,不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家庭与社会带也带来极大的压力。“三生教育”的积极开展,有利于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他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可能是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观升旗的感想作文 第6篇

自打小时候,我就听爷爷讲从前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天安门广场。爷爷说他去过那里,见过广场的雄伟,宽阔,壮观。看过那英俊潇洒的升旗手。肃穆庄严的升旗仪式。所以当我每次听到爷爷讲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眼神里总是充满着一种向往。

终于,一年的暑假,我们全家到北京那个旅游。我想:去北京?那岂不是可以看到我崇拜已久的天安门广场!

那天晚上,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睡在床上,总盼着天早些亮。好不容易才睡着,可美丽的梦境早已带着我的心去到天安门广场。

凌晨3点,我和爸爸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我本以为凌晨的时候人应该不多,可现在看来,我想错了。眼前人山人海,爸爸说一会儿国旗护卫队战士就会护卫着国旗走出来。果然不一会儿,30多位士兵紧跟在后面,举着红旗正步向我们走来。武警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随着乐曲冉冉升起。广场上静的只能听到庄严的国歌,人们都静静的注视着缓缓上升的国旗,这时,我的眼眼睛湿润了,雄伟的泰山长城,浩荡的黄河长江,优雅的唐诗宋词,迷人的楷书狂草在我的脑海闪过;我的心房澎湃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这里升起时,也是中国诞生时,她,承载了太多意义。

观升旗的感想作文 第7篇

“起床了,起床了,都快三点半了!”妈妈在我的枕头旁不停地催促着我。我揉揉眼睛,问:“起这么早干吗?”“你忘了,今天我们不是要去看升国旗吗?”妈妈说,我恍然大悟,急忙滚下床,穿好鞋子,脸没洗,牙也没刷,随便梳了梳头,便手忙脚乱地冲出家门去打车,直奔天安门广场。

天刚蒙蒙亮,天安门广场就已经是车水马轮,人山人海。开门了,我和妈妈跑着过了马路,没想到还是没能挤到第一排。

“来了,来了!出来了!”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只见最前面的升旗手扛着国旗,后面跟着一排排升旗手,他们身穿整齐划一的军装,手戴洁白的手套,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立定后,只见一名升旗手站在旗杆旁,把国旗向天空扔去,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国旗冉冉升起,与风儿舞蹈。此刻,我情不自禁地唱起国歌来。还看到许多小朋友举起手来,左摇右摆的,好像在模仿五星红旗的样子??我爱我的祖国!我祝愿您永远平安,富强!

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第8篇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含义

科学理解“民族”的含义, 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民族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 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的。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概念给予了新的诠释, 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 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这是对民族概念的新认识和新突破, 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 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即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 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 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理论和民族政策,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 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二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在汉族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中,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 在民族观、宗教观、风俗、文化等方面或多或少地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与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对出现的分歧加以引导和解决。在当今社会中,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依然存在, 他们企图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 通过各种手段从事破坏、渗透和分裂活动。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因此,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有利于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彼此尊重民族文化, 彼此了解和吸收优秀的文化, 并且同那些歪曲和侮辱民族文化、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地斗争。

总之,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提高同学们抵制民族分裂行为的自觉性, 理性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做坚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因此, 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十分必要。

三现今高校大学生民族观的特点

(一) 高校大学生民族观的一般特点

1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们拥护祖国统一, 盼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具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同时, 他们更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繁荣。他们还坚决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如反对搞民族分裂等, 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内容:“ (1) 坚持和保障各民族在政治和法律地位上的一律平等; (2) 坚持和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合法权利; (3)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对于我国的这些民族政策,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能理解和尊重, 并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民族观中。

3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冲动性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3]在现实生活中, 谈到民族问题, 很多同学可能就把它看成是民族间的对立和对抗。其实这是一种冲动性的认识。民族问题只是社会诸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 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虽然还存在着民族差别、民族矛盾, 但民族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斗争, 而是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是民族团结、发展和逐渐缩小差别的问题。”[4]因此, 同学们应当理性看待我国发生的一些民族问题, 不要过分夸大民族问题的严重性。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的特点

1拥有传统的民族情结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他们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等影响, 强烈拥护本民族的风俗、文化, 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 反对一切歧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他们希望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其他各族的认同, 并且很乐意传播本民族文化。他们虽然远离家乡, 但仍不忘本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仍然按照自己的民族风俗过节。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持肯定态度, 表现出较为充分的理解、尊重, 希望能借鉴其他民族的科学经验发展本民族。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不会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不敢面对他人, 在汉族同学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2较强的本民族内部团结观念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 对本民族成员有较强的亲切感。他们具有较强的本民族内部团结观念, 对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愿望。在高校中, 少数民族同学之间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他们在学校会建立自己民族的小团体, 甚至在校外都会有自己民族的团体、组织。在这个群体中, 他们有着共同的风俗、文化, 有着共同的话题, 面对的困难也基本接近, 他们能够从这个群体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3一小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狭隘的民族观念

由于历史的民族遗留问题、经济落后带来的观念滞后以及民族语言障碍导致的民族交往缺乏,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偏执地坚持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他们有人认为汉族地区普遍经济发达, 但自己民族的文化却是最合理的。另外, 在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少, 再加上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好奇感, 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强烈的优越感, 这也导致了一些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依赖性。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正确认识民族间的差异

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本质上来说, 各民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是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 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 在享受权利时, 会受到一些实际的限制, 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也就是说, 民族平等还具有不完全性, 具有差异性。另外, 在当今社会, 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 他们打着人权的幌子, 实施对我国实施分化的图谋, 支持和利用我国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 影响民族间不团结的因素还存在。他们利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即差异性, 煽动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要教育学生从历史的辨证的角度去看待民族间的差异性,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 加强汉族学生的民族包容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只要一抛弃大民族主义, 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 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5]我国是一个汉族人数最多的国家, 绝大部分高校以汉族学生为主。高校要防止和克服汉族学生过分的汉族优越感, 增强汉族学生的民族包容性, 这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说:“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 要反对大民族主义, 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增强汉族学生的民族包容性, 有利于汉族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民族关系, 有利于正确处理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系, 有利于汉族学生对汉文化以外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学间很好沟通的前提条件。明显的汉族优越感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间产生矛盾的一个思想原因。

(三) 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处理好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要使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深刻认识到, 各民族都为我国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产物, 是各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产物。另一方面, 要使汉族学生充分理解民族间的差异,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高校要避免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这方面产生冲突。总之, 要使各族同学都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观念, 处理好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 促进校园和谐。

(四)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而言具有更深厚、更牢固的宗教群众基础。少数民族学生迷信思想和神学意识相对比汉族学生浓厚, 一些学生甚至信仰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宗教工作的基本政策, 个人有信仰的自由,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加以干预。高校的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宗教, 能否正确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方针的贯彻执行, 关系到我国内部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大学生应当学习和把握党的宗教政策,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正确看待宗教问题。高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的同时, 还应使少数民族学生清楚地辨别宗教与邪教, 以免误入歧途。同时, 高校也应对少数民族学生过分的宗教举动予以限制, 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王红曼.浅析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具体实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15-19.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4.

[4]吴容.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10) :240-242.

上一篇:人间处处有真情初中生作文500字下一篇:初中城南旧事读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