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2024-07-19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精选8篇)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第1篇

在小说中,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夜夜举办着欢歌纵饮的派对,然后他内心唯一的牵绊却是住在河对岸的黛西——他曾经的恋人和如今的女神。“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他心中的女神也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盖茨比在真相大白后,选择了随梦一起幻灭的归途。生的孤独,是吉光羽片,死的孤独,是永恒。这本书的文字也是如介绍所说的“诗般梦幻”,唯美的很,就连车祸,枪杀,死亡这些与美沾不上关系的场景,菲茨杰拉德仍然能以诗一般的手法展现。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站到了黛茜的一边,而盖茨比则会永久的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我们都曾坚持过什么,也许已经忘记,也许仍旧铭记却无力实现。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委屈。为我们自己。大人们称我们是“浮躁的一代”。美国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著读后感作文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台词

★ 《了不起的盖茨比》心得

★ 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语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台词

★ 了不起的盖茨比 影评

★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句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第2篇

在整本小说中,盖茨比的梦想是唯一的闪光点,它引领着盖茨比走过了那一段黑暗不堪的岁月。而他的梦想,就是找回与黛西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他希望与黛西重新开始,他想重新拥有黛西,这个他认为纯洁天真的女郎。但是盖茨比错了,他所认为的美好女孩本质是一个崇拜金钱,没有主见,自私自利的人,所以在车祸发生之后,黛西才会渐渐疏远了盖茨比,以至于后来盖茨比被情妇的老公枪杀,黛西连来看盖茨比最后一眼,甚至是送花都没有,这足以反映了美国社会人情冷漠,那些看似紧密的关系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盖茨比虽然腰缠万贯,虽然暗地里做过肮脏的行业才发财致富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内心还保存着那一份纯真,他的纯真没有被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啃噬。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可以和黛西重温旧梦,有了名声黛西就会回来,但是他的想法太过天真,他没有想到,万一他失去了地位,失去了金钱,那黛西还会继续跟着他吗?他们的爱情还能再延续吗?这一连串的问其实早有答案了,所以盖茨比的梦想才会让我感到那么痛惜。

虽然盖茨比的梦想早已注定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投入了他的理智与财力,却是让人感到钦佩的,所以才会说他是“了不起”吧。与他从事的行业的肮脏成反比,他对黛西的追求是那么的美好与温暖。记得在盖茨比与黛西的第一次重逢时,“一身白法兰绒西装,银色衬衫,金色领带,慌慌张张跑了进来。他脸色煞白,眼圈黑黑的,看得出他一夜没睡好”,让我感受到盖茨比对黛西的重视,就像一个年轻小伙子第一次与女友约会一样,是那么的紧张与不安,后来,他和黛西重逢,到旧情复燃,这一切的描写都是那么美好,黛西在盖茨比耳边的温声细语,盖茨比注视黛西的温柔目光,都会让人忘了偷情其实是一件不忠的事情,但在他们这里,就仿佛是一场光明正大的恋爱。盖茨比对黛西的勇敢追求,是我们很多人所无法做到的。在他们分离了将近五年之后,在黛西结婚了之后,盖茨比还能孤注一掷,努力去寻找黛西,找回他们的那段幸福时光。盖茨比在更深层面上代表了美国社会上的一种追求光明与希望的力量,但面对追求物质欲望的社会,他显得那么突兀,他的追求无法为这世界所包容,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从个人层面来讲,盖茨比就代表着一种理想境界,在那里,理想主义闪闪发光,而对岸则站着黛西,他们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在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会倾向黛西那边,而在心理上,则是倾向盖茨比那边,这也就是盖茨比的灵魂不朽的原因:它代表了一种人们无法到达的境界,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境界。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第3篇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

盖茨比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菲茨杰拉德短暂的一生有成功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他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1]2他一生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者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快乐,而不计后果,漠视道德与法律。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理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盖茨比,他倾其一生视黛西为理想和美丽的化身,最终为之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行为和思想符合“快乐原则”。

那么作为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又有怎么样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中他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内涵,我们先从作者说起。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这句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遇见了十六岁的杰内瓦———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唱歌,“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前所未有过、以后也绝不会再有的意义”。[1]42

有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做参照,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比把黛西看做理想的化身,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占有黛西,把已经失去的“金色女郎”黛西重新用金钱“赎回”。关于这一点,黛西说得很明白:“哦,你要求太过分了!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1]65盖茨比要求黛西对汤姆说她爱的不是汤姆而是他自己时,黛西的话也说明了她根本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因为她爱的只能是钱———“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一厢情愿地以为用财富就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她对黛西始终抱着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是性欲的结果,为的是满足个人的快乐,符合“快乐原则”。

二、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本我,中间为自我,上层为超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以看出,汤姆、黛西等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上体现趋于相同,停留在本我层次上,只注重快乐原则,无视道德范畴。盖茨比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影响,致力于追求为贵族的形象,停留在自我层面。尼克主要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警告。笔者结合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主人公盖茨比进行分析。

“本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及他的学业和出身。他高中时候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一番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他并非天资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母亲出身富贵人家,可惜外祖父过早去世,庞大的家产到菲茨杰拉德年幼时便所剩无几。他父亲做生意失败,依靠亲戚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靠父亲的地位却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而他本人长相英俊,脸部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描绘他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两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49这种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都闹翻了,可他所有的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

回归到小说文本中,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就不甘贫困立志要出人头地,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发家致富,过上上等人的生活。特别是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无法得到心爱的姑娘时,他加紧了对财富的追求。后来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了贵族的一员。在作者生活的20年代的美国,追求财富和享乐成为了时尚,盖茨比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被上流社会美丽的光环所迷惑,看不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一面,他立志实现“美国梦”,体现了人格结构的“自我”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受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尤其是欲望,通常是与道德准则相悖的。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企图揭示压抑的原因。精神分析适用于文学的理由是,它总是与语言相关。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用梦的解析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家潜在的无意识创作动机。如同很多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手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作为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作者笔下那些纸醉金迷、唯利是图的灯红酒绿中的男男女女,正是菲茨杰拉德的现实生活写照。作者借由创作发泄压抑的精神世界,揭示了“爵士时代”美丽光环下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社会本质,以警示世人。作者所生活的“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美国梦”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不再勤勤恳恳地奋斗、发愤图强,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世界,贪图享乐。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2]它是经济繁荣,个人追求享乐追逐物质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这样的“美国梦”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比的死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幻灭的一种诠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人类的幻灭——“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的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掀开了层层面纱,深刻剖析了美国民众追求享乐主义,倾其一生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力,忽视文化、道德建设,使读者在深思后领悟出小说的真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自己的梦想寄于盖茨比的故事,透过盖茨比折射社会,传递心声,为世人谱写了一首警示曲,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对世人有着警示意义。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审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盖茨比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4篇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瑞·穆里根

艾拉·菲舍尔

类型:爱情剧情

地区:美国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2013年08月30日 (内地)

剧情

故事描写一个长岛富豪的神秘巨宅中总是夜夜笙歌,但他却心事满腹,仿佛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该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讲述了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上流阶层的隐秘故事。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尼克·卡罗维(Nick Carraway)的穷人,亲眼目睹并讲述大富翁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的个人感情经历,为“爵士时代”送上了一曲挽歌。在美国学术界选出的100部最优秀的小说名单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成为了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美国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体会 第5篇

盖茨比是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双重主人公”尼克·卡罗威。他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不亚于主人公盖茨比。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矛盾着的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汤姆的同学,还热恋着黛茜的好友乔丹。他充当了盖茨比和黛茜分别5年后重新见面的牵线人又成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批评者和他惨遭杀害的同情者。

他虽然跻身于长岛豪华的住宅区,但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他对于盖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梦幻有许多中肯的批评,对于讲究外表而内心卑俗的汤姆和黛茜则进行了公正的鞭挞。盖茨比死后,昔日的宾客一个也不露面,黛茜则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使读者对于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必然破灭有了深刻的印象。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第6篇

故事是从一个穷小子尼克的口述开始的。尼克本是一名作家,但是由于抵挡不住美国当时社会的诱惑,而毅然的投入商潮,成为了一名证券所的职员。而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20世纪代用电影中尼克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时代,那个时代挣钱易如喝水吃饭,股票高涨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每天都在挥霍金钱,夜晚会参加各种派对,唱歌,跳舞,吃饭,他们的道德慢慢的丧失到没有底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纸醉金迷的味道,人们更多的喜欢称那个时代为“爵士时代”。

影片主要讲述了尼克认识盖茨比的过程,并且见证了他的爱情,以及黛西的背叛,他对这个社会的失望与冷漠的过程。在我看来,我不得不承认导演对于整个影片的气氛的把握非常到位,我从一开始便闻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一种浮华的浮躁感随时表露无疑。盖茨比对我来说却是这个大时代下的一个不普通的人,不是因为他多有钱,而是因为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他依然保存着对爱的向往与执着,他相信他爱的人过了那么多年依然会爱他。他每天都望着海对岸的那盏忽闪忽闪的绿灯,因为那盏灯的地方住着她,那便是他对所有爱的向往和希望。他执着的为了她每天晚上都会办各种奢华的派对,他以为终有一天她也会来到派对,和他继续前缘。关于盖茨比,他在尼克家里希望与黛西产生偶遇的安排,他表现的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会儿跑出去淋雨,一会儿又不安与紧张,这与在那个时代习惯各种酒场寻欢场合的人相比,他是多么的独特啊。当他重新遇上黛西,并与她相爱时,他依然天真的认为黛西还是爱他的,想与他在一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相恋。可惜黛西已经变了,她已经被这个浮华的社会所改变,变得更加物质,变得喜欢玩弄感情,她把与盖茨比之间的爱当做一场游戏,而这场游戏最终以盖茨比的死亡而告终。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震撼不是很大,但是这种悲剧性的结尾却让我意犹未尽,我在想,其实电影的结尾给了盖茨比还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因为他没有接到那个电话,他可以认为那个电话是黛西打给他的,如果他接到了是尼克,那么他的爱情便真的荡然无存了,现在最起码还是有一点美好的想象。

电影尾声,盖茨比被枪杀,那些曾经来到他豪宅的那些名媛名流在最后的了无踪影,甚至尼克恳求他们来参加葬礼,也是了无音讯,而黛西,那个盖茨比爱情的美好幻想,更是与汤姆旅行逃之夭夭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偌大的豪宅,最后剩下的只是尘土,落叶和那曾经辉煌的记忆和那段看似美好的爱情。而盖茨比,最后剩下的也只有尼克这一个朋友和尼克为他写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第7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幻灭后惨遭枪杀的悲剧人生。战争期间出生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姑娘黛西,对他一往情深却没钱娶她。战后盖茨比得知到黛西已经嫁给了富豪子弟汤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有情妇。为了重新赢得黛西的爱情,盖茨比发奋赚钱,短短几年里,便通过走私等非法生意发了财于是他专门在黛西家附近购置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为的是引起黛西的注意。后来经黛西表兄的安排,盖茨比与黛西重温旧梦。汤姆发现这段隐情后,妒火中烧。黛西面临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却态度暧昧,始终不肯放弃汤姆。她在心绪烦乱时撞死了汤姆的情妇。盖茨比承担了责任,汤姆嫁祸于他,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盖茨比。

盖茨比的悲剧源于苦苦等待五年终被爱人黛西抛弃,他死后黛西没有来参加他的葬礼,甚至“没有捎来口信,也没有送来花。”他的死是他悲剧人生的终结,却又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这一出剧就叫做人情的冷漠。他生前在海湾豪宅大宴宾客,无论是受邀请的还是没受邀请的,都可以在他的就会上狂欢。书中描写道:“整整一个夏天,邻居家房子里都飘出音乐。他家那呈现蓝色调的院子里,男男女女飞蛾似的在香槟和繁星之间嗡嗡飞舞”,酒会的热闹景象可见一斑。可他死后,昔日来参加酒会的人却只有以为来参加葬礼,“我把牧师拉到一边,求他多等半个小时。可这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人来。”这场面又是何等凄惨。昔日举办酒会的宅子从此无人搭理,“草坪上的草都及膝了”。前后一对比,当时人情的冷漠跃然于纸上。

盖茨比悲剧的实质是他梦想的破灭。黛西就是这个梦想的化身,他将一切都献给了这个梦想。“隔着海湾望着黛西家码头末端那盏绿色的灯,他的梦让他觉得近在咫尺,不可能抓不到。”然后现实无情泼了他冷水,他心爱的姑娘选择了放弃她。他失去了她,也就失去了梦想,失去了一切。

汤姆是盖茨比悲剧发生的客观促成者。他的刻意嫁祸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同时他是那个纸醉金迷的爵士乐时代大所数人的典型代表。他只会用肌肉思考问题,粗暴自负,仗着金钱飞扬跋扈。更可怕的是他那简单粗笨的脑袋里装入了那么多浮华的思想,“我们是统治种族,是我们创造了一切,这些构成了一切”,仿佛他坚实实在的自我中心已经不再能滋养他那颗妄自尊大的心了。在那样一个由汤姆这般推崇金钱、享乐至上、无所追求的人构建的上流社会里,盖茨比这样一个拥有纯真梦想的人显然是个异类,他的梦想之花缺乏适合生长的土壤,凋零是无可避免的。

而黛西则是盖茨比悲剧的主观根源。盖茨比将他当做梦想来追寻,渴望有一天能收获她的爱情。而黛西毕竟是上流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徒有一副美丽外表的俗物。她需要近在眼前、不容置疑的实在东西来帮助她做决定,这东西绝不可能是飘渺虚无的爱情。而已有的婚姻以及金钱无疑能满足她的要求。于是她抛弃了爱情,选择了汤姆当做金钱靠山,只有如此她才有安全感,即便不幸福。

尼克作为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既参与其中,又是一个以睿智的眼光洞悉一切的局外人。作为盖茨比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朋友之一,他理解并且同情着盖茨比。“他们是一帮混账,把他们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这是尼克对盖茨比的评价。他们同样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之所以盖茨比遭遇了那样的悲剧,是因为他过于热情冲动,他的梦想浪漫的近乎幻想,与主流有着激烈的冲突,终不免被时代的浊流吞噬。而尼克富于理智的判断,他尽管不喜欢周围人的虚伪势力、堕落腐化,却能安身其中而不至于被拖下泥淖。

本书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不吝以“了不起”这个词眼给盖茨比定位,可见其对盖茨比努力追

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感想 第8篇

一战之后, 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同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 获取了高额利润, 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个产业的飞速发展, 整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经济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传统理想和宗教信仰, 及时行乐、追逐享受成了风靡一时的生活时尚。汽车、钢琴、电冰箱、洗衣机、收音机、吸尘器等高档消费品开始步入普通家庭, 被视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追逐新鲜、刺激的游戏、舞蹈, 竞相涌进电影院和娱乐场所, 公众崇拜的偶像也转向百万富翁和电影明星……整个美国似乎都在编织着一个玫瑰之梦。盖茨比作为从西部边远地区长大的孩子, 也怀揣梦想, 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盖茨比的梦想包括发财梦和爱情梦。他从小就家庭贫困, 立志要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豪。在早期教育中, 年幼的盖茨比深受富兰克林思想的影响, 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完全可以取得成功。所以, 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身体力行。为此, 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 6:15做体操, 7:15开始学电学等知识, 晚上7点至9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 并下定决心, “每隔一天洗一次澡, 每周读1册有益的书或杂志, 每周储蓄5元”等等。[4]尽管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但他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参了军, 战争结束后, 他倒卖私酒, 赚了很多钱, 在卵岛花巨款买下别墅, 并天天设宴款待各路宾客。渴望人们承认他是富翁。至此, 他的发财梦似乎实现了。他的爱情梦起源于他在参军的驻地, 认识了家境富裕的黛西, 并坠入情网, 可是由于贫富的差距, 遭到了她父母的坚决反对。盖茨比并不甘心, 认为是自己的贫穷失去了她。所以退伍之后千方百计的挣钱, 期望赢回失去的爱情。然而, 当他真的富裕起来成为有钱人的时候, 他的情人已经今非昔比, 她看重的已经不是爱情, 而是金钱的威力, 盖茨比历经千辛万苦挣来的财富还远不能与汤姆继承的相抗衡, 况且他的钱也来路不正, 她依然倾向于汤姆, 黛西在离开他回家的途中撞死了人, 但伙同汤姆密谋, 嫁祸与盖茨比。盖茨比成了她肇事的替罪羊。盖茨比希望黛西离开后者与自己结婚的梦想落空了, 作为牺牲品的他, 至死都不相信她已经不再爱他的事实。至此, 他的致富梦和爱情梦全都破灭。

那么盖茨比的梦想难以实现,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时代发生了变化。盖茨比从小就把富兰克林作为自己的榜样, 为人处世, 遵守公正、节制、勤奋等原则, 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 过上一种美好、高尚的生活。但结果远非如此。因为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观念也有了天渊之别。在富兰克林时期, 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属于自由竞争, 人人机会均等, 只要自身努力, 成功就有可能, 但在盖茨比生活的年代, 道德沦丧, “一切神祗统统死光, 一切仗都已打完, 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5]。有钱阶层盛行的是及时行乐, 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那种想靠过去的勤勉、自律获得自身价值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整个美国似乎在实践着这一原则:“理论上, 美国对所有人都是机会均等的乐土, 奖励应完全归于勤劳、节俭、运气……实际上, 得到奖励的, 往往靠狡猾、贪婪和无情, 靠残暴地不择手段, 靠完完全全的恶棍行径。”[6]

其次世俗的观念使他难以融入上层社会。盖茨比出身于中西部的穷人家庭, 父母普通而又猥琐。他要想出人头地, 摆脱贫困,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后来, 盖茨比真的发财了, 变得富有无比, 拥了有着魔术般的权力。他在西卵岛那座富丽堂皇的豪宅里, 举办一桌桌宴席, 食客无数。每星期一, 八个仆人, 包括一个临时园丁, 整整苦干一天, 用许多拖把、板刷、榔头、修枝剪来收拾前一晚的残局, 在人们的面前尽显豪华和富贵。

但在汤姆之流的眼中, 他依然是以前的穷小子, 根本不配和他们交往。虽然他们每周驱车直入盖茨比的家中, 不请自来地免费享用他提供的各项娱乐, 但并不掩饰对他的轻蔑与敌视, 每次喝足了盖茨比的酒后就大骂他, 在晚会上散布重重对盖茨比的猜疑和谣传。尤其是有一次, 当盖茨比邀请大家都坐他的车进城时, 汤姆像个长官一样命令他, 口气根本不容商量, “好吧, 你开我的小轿车, 让我开你的车进城”, [4] (P76) 他占用了盖茨比的“马戏团的花车”, 这个建议很不合盖茨比的胃口, 他不想失去他对车的控制权, 但他怯怯地说“恐怕汽油不多了”表示抗议。由此可见汤姆的专横和对盖茨比的歧视。所以, 尽管他暴富了, 但并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 更没有真正挤进那里, 非但如此, 他的财富反而招致了汤姆之流的仇视。在他们看来, 享受特权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权利, 决不能容忍其他势力来分享。在盖茨比和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他胆敢逾越, 必然会被置于死地。因此, 尽管盖茨比想通过金钱架起一座云梯, 登上上流社会的殿堂, 最终这种企图幻化为泡影。因为无论他怎样摆阔, 怎样更换名字和汽车, 他还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不断受到攻击和排挤。当汤姆发现即将失去黛西时, 气急败坏地对盖茨比的过去进行调查。“你是追随迈耶那伙狗党的人, 这一点碰巧我了解。我对你的事情做过一点调查, 明天还要进一步查清你的面目”[4] (P181) 在赢回黛西的较量中尽管汤姆已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他对此并没有罢休, 而是采取了卑劣的手段将他置于死地。他有若困兽一般“扑向盖茨比”, 以他“紧追不舍的肮脏灰尘遮盖了他的梦想”[4] (p2) 。就这样, 天真的盖茨比在汤姆的阴谋和黛西的背叛下无辜惨死。

再次是盖茨比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盖茨比把自己的爱情梦想建立在金钱万能的基础之上。失去黛西的爱情被他归结于自己的贫困, 所以千方百计的赚钱。为了挣钱不择手段, 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 他把自己出卖给了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山姆, 成为黑道上的人。为了钱, 他不惜违法贩卖私酒和赌博。在他看来, 只要有了钱, 就能重温旧梦, 赎回昔日的情人。殊不知, 黛西在决定嫁给汤姆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做出了永久性的选择:在爱情和金钱之间, 后者的魅力早已超出曾经为之伤心流泪的爱情。而当汤姆将盖茨比来路不正的把柄抖落出来时, 确实击中了黛西的要害———害怕失去财富。为如今的黛西更加依赖于财富的保护, 沉湎于保护她的容颜并使她更加美丽的豪华生活。所以她再一次选择了代表古老、稳定、体面财产的汤姆。而盖茨比却一无所知, 依然对她一往情深, 他的梦想怎么能不失败呢。他的命运怎能不是悲剧呢?!

盖茨比梦想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整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的缩影, 甚至还蕴含着更加普遍的深刻意义”。[7]这个悲剧昭示人们在发财致富之时, 一定要生财有道, 不能泯灭良知。目前在我国, 有部分人为了实现致富梦想, 采用歪门邪道, 坑害社会。如已经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胺、毒血旺、毒豆芽、染色馒头等不一而足。他们通过不法手段企图实现致富的梦想, 最终梦想会像肥皂泡一样消失殆尽, 甚至葬送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因此, 在当今的和谐社会, 发家致富要建立“义”和“利”的统一观, 防止见“利”忘“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只有这样, 我们的人民才能真正富足, 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盖茨比一生追逐发财梦和爱情梦, 但由于美国社会时代的变迁、世俗观念和自身性格等因素, 致使他梦想破灭。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时代变迁,性格因素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cott.Critical Essays onF.S.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C]Boston, 1984.

[2]John Dos Passos.“A Note on Fitgerald, ”in F.Scott Fitzgerald, The Crack-Up, ed.Ed, Edmund W z Wilson, New York, 1945.

[3]转引自毛华奋, 从盖茨比到盖茨——“美国梦”的幻灭与实现P31-34。台州学院学报, 2004, (01)

[4]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5]董衡巽, 等.美国文学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6]潘绍中.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上一篇:安全文明施工控制下一篇:世界小姐赞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