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2024-07-13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精选8篇)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第1篇

《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有效指导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本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苦于动笔,乐于画画的现状,探索写画结合的有效指导方法,降低写话的难度,提升学生写话的兴趣。本文从发挥学生特长、提供写作素材、降低画画难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有效指导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指导方法研究

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已达到了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做报告如下。

课题主持人:李正娟

课题组成员:王丽娟张子民孙士美王立业

一、课题的提出

写作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那么写话也就成为低年级学生最恐惧的一项作业,如何能降低写话的难度,让学生爱上写话,有话可写,成为低年级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我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发现,每次训练学生动笔写话,都是正正规规的,可学生却觉得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从下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写话要求过高,如规定字数,还要写生动,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提笔无言。加上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所以写起来难度就更大了,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应付状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到“易、趣、活”?如何让学生把心中所想到的内容通过文字写下来就成为写话的难点。

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现状,有部分教师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大了,随着阅历的增加,自然就会写了。要么有的教师直接开始给孩子们传授一些写作方法,而这些方法难以被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每次写话的时候,也是学生最头疼的时间。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自然不对,但“拔苗助长”的方式同样也帮不了学生。因此学生的写话陷入了两难境地,怎样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写话,成为低年级教师最头疼的难题。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和其余几位老师于2009年11月申报了《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的实践与探究》一课题,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进行写话配画训练,让学生自己画自己写,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二)理论意义:

1、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

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也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指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因此,对于孩子们的配画不追求是否完美,重在激发他们画的欲望。

2、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三)实践意义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其实文学与绘画结合,自汉代开始就有。苏轼评王维曾说过,体味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欣赏王维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成为民族艺术的一个特色和优良传统,至今还在发展。我们尝试与美术老师结合进行《小学低年级配画写话有效指导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让学生为日记配画。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尝试以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自信、自由地写作,从孩子喜欢画画入手,把画画与写话结合起来,以画画写话的形式,对低年级孩子进行习作的训练。低年级孩子想象丰富,喜欢涂涂画画,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进行画写结合训练,既满足了孩子们学画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画出心中画,写出心中话,这样做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思维特点,顺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

1、解决“画什么”的问题

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是画画写话的核心和关键。有了想象,孩子才能画出多彩的作品,才能写出多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想象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如果没有了具体的事物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不会这么丰富。

2、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要把形象直观的绘画和抽象的写话训练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找好切入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画中有话,画写交融。

研究总目标:

学生能够在这一年的训练中,做到激配画之趣,扩写话之路。真正做到乐于动笔,轻松写话。

预期目标

1、形成画写结合的低年级写话模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使大多数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一、二年级一班学生,128人次。

2、研究方法:以画促写,配画写话。

①教育调查法采用访谈法对低年级写话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

②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③文献研究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的经验,整理出相关有益的理论文本。

④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配画日记,进行研究分析。

四、课题实践与探索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加大理论与实践交叉点上的研究力度,及时捕捉实践中具有理论价值和普遍性的问题。

2、面向全体性原则。配话写话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3、循序渐进性原则。有些学生可能不喜欢写话,但喜欢画画,那么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就“一分为二”来评价,画画得好,就表扬学生的画有特色;画的画不好,但是写的话通顺且有自己的语言,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从学写一句话开始,再学会写一段话,直至写好一篇文。在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兴趣,少提要求,多给鼓励。在学生愿写乐画的基础上,再在语言文字、配画质量等方面慢慢提高。

4、主观能动性原则。配话写话要避免对学生加以种种限制,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应把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童心童趣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乐此不疲。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投其所好,发挥学生的特长

学生的爱好各有不同,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喜于表达,因此应该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爱好,发扬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由兴趣产生动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把每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定为雷打不动的“欣赏课”,欣赏富有特色的画儿,聆听优美的语句。时刻敏锐地捕捉着每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幅画,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我表扬的“焦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欣赏课”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课堂之一!在“欣赏课”上,从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从他们忘乎所以的掌声里,从他们从未有过的专注眼神里,能看出他们在慢慢地喜欢上写话!从“抗拒写话”到“自主写话”这个过程无不记载着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指导写话的方法并不是重点,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二)善于捕捉,提供写作的素材

在写话过程中,学生总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作为引导者,我们由责任引领他们学会捕捉,学会拓展,学会模仿,学会创作。因此会在学完《坐井观天》之后,让孩子们写一写“小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让孩子们画一画“小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世界”;会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之后,让学生写一写“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让孩子们在学完语文园地《谁和谁好》,《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之后也模仿着写上一首小诗;会在学完《北京亮起来》之后写一写“济源的夜景”;会在学完《日月潭》和《葡萄沟》之后让他们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济源的某个景点;会让他们在“妇女节”和“感恩节”亲手为父母做些好事,学会感恩;会让在为玉树默哀之后,师生同写心语,学会传递爱心;会让他们在获得成功时,写下激情澎湃的感言,学会享受成功的喜

悦„„引导多了,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皆是写作素材,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一切都可以画下来,写到文章里去。这一重要发现,曾让学生的写作热潮一发而不可收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增加生活积累。鼓励学生多多与家长交流,一起看问题,一起看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表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 , 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兴趣 ,就会视写话为一种快乐 ,一种需要 ,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话。学生对写话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为学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写作功底。

(三)适时指导,降低写、画的难度

在快乐中前行,由于最初对孩子们的要求并不高,要求他们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哪怕是一句话,只要是自己的语言就行。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不算是难事。孩子们由最初的一句话到一段话,以至于到现在的“长篇大论”,他们渐渐地不再恐惧写话,但画画上总是不能有所突破,有部分孩子干脆不想画画,经过与其谈心,发现孩子们主要是惧怕自己画得不到位,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的“写”和“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这样的现象,我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排解:一是让美术老师在讲完应该讲的课程之外,适当渗透一些画画上的技巧;二是鼓励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自己觉得画的是自己所想的画面就行,至于画的质量暂时不做考虑。只有让学生不抗拒画画,才能有创作的空间与源泉。并且在课堂上也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从惟妙惟肖的插图中找到灵感,学会模仿,学会创新。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实验班的写画结合训练已很见成效,并形成“以画促写,配画写话”的写话模式,孩子们乐写、愿写,喜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仅仅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在日记本上,只能让全班五十几个同学欣赏,已经不是我和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宣传栏校园广播这些好平台,为孩子们的“涂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欣赏,同时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以便于孩子们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配话写话中来。实践证明:在广阔的空间里,孩子们的视野更辽阔,参与度更广,写话的劲头儿更足。两年时间里,孩子们张贴发表共计2000余篇,有的孩子已经超过100余篇,虽说数量并不能代表着什么,但至少证明孩子们在不懈地努力,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有时也是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无法对学生的绘画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点拨,导致学生的配画总处于游离状态,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和美术老师进行协商,让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但总觉得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的指导存在有“两张皮”的嫌疑,不能使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写法指导上,真的有点“深不得浅不得”的感觉,“深”了怕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浅”了达不到写法指导的目的,这个力度还真不好把握。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学生的惰性制约着课题的研究

虽然孩子们喜欢上了写话,虽然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总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才能让他们坚持下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2011、1

2附: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

读》•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

3、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第2篇

曾都区教研室教科所:

我校2005年8月向贵所申报区级语文课题《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获准立项,2005年10月正式开题实施以来,已历经三年实验。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克难奋进,本着务实求真的研讨作风,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目标,锐意创新,摸索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学生层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语文积累,养成了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的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教师层面,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语文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教坛新秀,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在学校层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推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化,改革了语文学科教学现状。现在本课题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总结提升工作,预计2008年8月可以圆满结题。因此,特向区教研室教科所提出课题结题申请,以期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此致

敬礼!

府河镇小“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组

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写作诊疗 第3篇

一、诊断

1. 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 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 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 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 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写作诊疗 第4篇

一、诊断

1.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结题报告完成后,首先需要进行通读,审视题目、二级标题与题目、三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内容与标题等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完整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通读的时候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报告的整体结构,要关注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主干是否突出、细枝末叶等部分是否完备;二是各部分的逻辑层次,要关注结题报告的内容和结题报告的题目是否照应、各个层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理顺,具体内容和标题是否匹配,上级标题和下级标题之间是否构成了总分关系、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论证和被论证的关系等;三是语言的通顺,要关注报告语句是否做到文从字顺,是否简洁明了,是否准确表达出了要表达的意思。针对通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结构和内容不完整的,就需要及时补充;结构混乱或逻辑不顺的,就需要立刻调整;语言不规范的,就需要着手改进;堆积材料的,就需要总结、提炼。只有如此,结题报告才能把该讲的讲清楚、该说的说明白。

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第5篇

课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主研: 西充中学 王民春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属于数学教学范畴,蕴含着数学中的思维规律,是数学的灵魂。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以学生接受知识为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首要和主要目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才智及思维的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兼顾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两方面,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

要学好数学需要多种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作业,手头资料一大堆,习题做了也不少,但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吃透原理,是学好功课的根本保证;掌握方法,是攻克难题的有力武器。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不管参加何种考试,都能超水平发挥,一举夺标。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研究就是较好的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进入初中三年级,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如果还只是死板教条的学习,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会越学越累,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初中三年级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鉴于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展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理论支持

我国初、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认为,大纲中对思维能力的这一阐述是准确的、科学的,反映了心理学对思维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

依据实际,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调查法确定学生“思维能力”的障碍点;用行动研究法尝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用“个案研究法”,检验实践的效果。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1、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2、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学生,了解学生实际, 结合初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代数和几何部分的知识进行材料的收集,调查了解学生存在思维障碍点和困惑的地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为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力求研究实效,我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技巧。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评价方案,作好实验过程的资料积累,有案例分析或教学随笔、有教学体会。结合初三数学整合教材的策略和内容在不同的课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撰写结题报告。注意收集案例和相关数据,写成结题论文。迎接课题的鉴定、验收。整理教育教学案例,反思教学效果。围绕该课题撰写教学日志及反思。

五、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过程论文、日志等材料21篇

2、研究体会

A.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发现,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如编制口答练习题)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还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同时知道了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6篇

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许莉莎 侯莉凤

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英语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成了影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制约学生英语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因此,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初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对于解决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会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项实验研究将努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去,用最少的时间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收获快乐、增长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对指导小学生的初级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如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大面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熟练地运用合理的阅读技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的:

1、构建实施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基本框架。

2、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汇编合适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英语》教材,汇编出系统的阅读教材。

(二)要求具体,以准确感知阅读材料

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并非十分准确,他们认识事物常常肤浅,粗略,或者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的本质特性,或追求认识的高效而只是浅尝辙止,以偏概全,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公正性、全面性、深刻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这一感知事物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应具体明晰,教师的要求越具体,学生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越高。阅读教学的要求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循序渐进原则。

(三)交流讨论,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活动。(1)表演让学生阅读之后把短文内容表演出来,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进行吸收与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讨论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可以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分析、概括和评价等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3)、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阅读之后交流各自的认识和感想是学生对阅读效果的一种自我评估。在这种评估中,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阅读的成功或不做之处,巩固正确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交流和讨论都是“说”,而“说”的背后需要更深入地“读”。如果不认真地读,就说不出来或说不好;不细心地揣摩(读)短文,就不能很好地借鉴短文的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其它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二)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七、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小课题结题报告 第7篇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 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 持 人:沈 明 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的适合于默读,但读到喜爱处、读到动情处,可以出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阅读报纸可以浏览,查找资料时可以跳读。

(3)、读的训练保证全体学生的参加,使人人会读、愿读,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应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故事引趣,爱上阅读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经常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吊足学生胃口,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自然就热爱读书了。从听故事到孩子自发阅读,从让孩子大声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设疑激趣,促进阅读。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觉得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接着说,兔子输了,他很不服气,就提出再来比一次,可是第二次他又输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异想天开,众说纷纭,精彩纷呈!又如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老鼠那么小,还怕猫,怎么会排在第一位的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我就发给在图书室借的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学生就饶有兴趣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美妙的传说和自然知识。带着趣味和探求欲望去读书,收获体验,就会让学生渐渐地爱上读书。

3、表演生趣,乐于阅读。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如:有一次,我们刚学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让一个学生演狐狸,另一个学生演老虎,其他的学生演小动物的情景。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演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意犹未尽,在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中,孩子们也尝到了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形式变换,学生乐意,收获也很丰富。

(三)、课内外结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连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与学生家长达成共识,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的时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形式可为三种:(1)---由孩子大声朗读给家长听,(2)---由家长大声朗读给孩子听,(3)---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每周评出“阅读明星”。这一做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在课后,推荐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除了经典的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王子》,还有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拼音版的《芦花鞋》《我家姐姐花一朵》《我的儿子叫皮卡》等,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四)、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生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没有有力的督促,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提高阅读质量, 把课内外阅读引向更高层次,我每学期在班级要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交流、评比。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及时地鼓励和一定的奖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 就会主动地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每次,在学习新授课之前,孩子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提前预习课文,良好的自主阅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内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1、及时鼓励阅读。为让学生多看书,我在教室内贴一棵“智慧树”, 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智慧果”。凡是学生看过一本书, 就让其在一个“智慧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书名贴在“智慧树”上, 比一比谁的“智慧果”最多!为了防止学生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在贴“果”之前要将所看书在班级读书会上讲给大家听,学生贴着“智慧果”自我评价, 谁的“智慧果”最多,谁就能得到“小博士”的美称。得到“读书小博士”美称的同学期末就可以获得老师精心为他挑选的一本彩绘本故事书。这样, 一方面以激励爱书者再接再厉, 另一方面也鼓励其他孩子你追我赶, 争当“小博士”。

2、开展读书评比活动。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阅读课、班会课,开展“猜谜语”、“课外知识问答”、“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展示作品,体验快乐。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定为“书海拾贝”展出学生摘录的好词语、好句子、读后感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内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活动中,我都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适当指导,为学生表现机会搭建平台,在成功表现中增强自信,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内外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五)、营造读书环境,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环境育人,如果没有丰富的适合学生口味的书刊,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空间,不进行有效的组织,低年级学生是难以形成班级读书气候的。因此,我在班中开辟图书角,除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外,更多的是组织学生把家里喜欢的新书、好书带进来分享。学生带来的书多以童话、寓言、民间神话故事、小百科知识为主,配有注音,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比图书室的书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这样一人带上一两本,每人可读几十本,轮流更新,图书角库存始终充盈。有了书还要让学生走进书,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参观,让书库的魅力吸引学生灵动的心。在每日中午较长的午休时间中利用一小时组织学生借阅图书角的课外书,学生轻松愉快,读得有滋有味,适时组织交流活动,让教室书香浸染每个学生幼小的心灵。日积月累,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多;天长日久,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研究期间本人完成了四篇读书笔记,并因学生们多读了好多课外读物。因此根据研究的情况撰写了一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人认真进行了实践、总结。

(1)、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学年来,通过实践研究, 大多数学生对读书有兴趣,有信心。一个读书、爱书的氛围已在初步形成。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本人在对学生专心阅读、阅读积累、广泛阅读等方面进行了养成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每名学生都有至少厚厚两本的摘抄记录,学生积累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从好词佳句到优秀句段,从古诗宋词到现代诗歌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研究的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提高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今后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低年级课内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工作服务。

主持人:沈明月 性别:女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 第8篇

关键词:调查,分析,研究方向及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对各省、市、自治区的7~25岁学生进行23项标的体质测试, 初步了解和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研究和制定了生长发育、机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 进行了体质和健康调查研究。充分说明了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生源质量的影响, 目前许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低水平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怕苦、怕累、不思进取, 不能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对国家制定的体育锻炼达标标准很难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根据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历史, 现提出我们的研究方向, 即师专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二) 本课题的研究具体问题、研究方向、研究任务

1. 具体问题。

国民身体素质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承受能力的强弱。《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各类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 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 坚持寓学、寓练于乐,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研究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课程标准》也把目标定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把2005级、2006级学生做为研究实验对象, 进行三年的跟踪调查、数据采集。每年分别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并对每年的数据做对比分析。我们选择“在体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和兴趣”作为教学目标, 从兴趣教学入手, 转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式,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活泼、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 唤起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对学生进行健全的身心教育、人格教育, 在体验进步或成功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形成积极向上, 乐观开朗的人生素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并在这过程中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与人合作和竞争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国民身体素质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承受能力的强弱。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各类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 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 坚持寓学、寓练于乐,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专科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大学专科学生年龄处于19岁~23岁的年龄阶段, 处于身体发育的稳定阶段, 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基本稳定。与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区别:生理特征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思想成熟度不同。

(1) 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 身心发展的固有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在安排教材时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本学说认为学习不是机械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而是通过主动发现形成的认识结构过程。他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 认为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 学生对学习材料亲身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本身在学习中最有价值。 (4) “乐学”的教育思想。古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现代教学理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国外的教学理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

三、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8月) 第二阶段:研究调查实验阶段 (2006年9月~2008年8月) 第三阶段:研究完善、推广阶段 (2008年8月~2009年1月) 第四阶段:研究反思、资料整理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7月) 第五阶段:课题验收阶段 (2009年7月~2009年10月) 。

本课题组成员10人。其中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9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 市级骨干教师1人, 参加过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1人。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 科研成效促教学

1.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 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 (1) 融洽的师生情, 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是从对任课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 (2) 多变的教法, 易于诱发学生的兴趣。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 可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3) 风趣幽默的语言, 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或有个性的“口令”, 使之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 及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发展学生的兴趣。运用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教师的方式,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2. 根据课题规划, 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 改变形式, 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项目与教学目标, 可选用直接导入、实验导入、体育游戏导入、体育图像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和故事导入等具体形式,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体育兴趣。 (2) 创设情境, 易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专项技术的学习或练习有时是十分枯燥的, 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将知识技能融于愉快的气氛之中,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3) 多媒体教学, 易于启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相互补充, 使体育教学更加形象化。 (4) 体验成功, 促发兴趣。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 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的兴趣。

3. 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兴趣。

(1) 自主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学习项目, 使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 主动参与体育教学, 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掌握运动技术, 陶冶情操。 (2) 利用各种丰富的语言激发兴趣。在教学中以表扬为主, 正面教育,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得以升华, 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教学语言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改善师生关系,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调整情绪, 消除疲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 创建情境激发运动兴趣。教学中的不同情景, 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 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 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境界。

(二) 科研成果遍校园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 还体现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上, 与相关部门合作举行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促进了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 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每位成员在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两名教师参加校说课比赛获得奖项;一名教师参加了省高校体育优质录像课评比活动;全体成员每年均参加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并在课后参加评课工作。课题组成员每年撰写多篇科研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杂志上。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师范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分析、对策》课题的研究, 我们了解了学生身体素质低水平状态的原因,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答案, 也探索出体育教学的新教法、新手段。重新确立了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我们认为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了解学生身心特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构成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流于其表, 没有更加有深度的研究透彻。我们将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 加以延伸和拓展, 继续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 2000.

[2]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3]徐叶彤, 周天跃.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质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4]王丙振.普通高校师范生身体素质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研究[J].内江科技, 2009, (8) .

上一篇: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女儿18岁生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