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2024-07-26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精选10篇)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结合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及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以期为改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及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高职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起健心的重要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创新,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优化研究及实践活动,以进一步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症状的发生情况,笔者曾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及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且在躯体化、焦虑、恐惧症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高年级毕业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差异主要表现在抑郁、偏执及强迫症状上;高职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21.51%,其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症状。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从调查中得知,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怯懦、偏执等,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恐惧、愤怒、嫉妒,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遇事不冷静,易感情用事,带有明显的生理早熟、心理滞后的特征,这个阶段很容易形成身心发展的失衡现象。再次,学业问题也是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业压力过大,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失落和自卑感,继而引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鉴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优化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1.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预见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面达到的目标,不仅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因此,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把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而且其每个方面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现有水平的协调。为使体育教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现有的身心水平、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造和创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开发,增设体育心理训练及拓展训练内容,注重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融入等。与此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习惯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模拟训练、创设情境等。

3.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组织、安排和设计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在于体育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创设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打开心胸,释放个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4.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不仅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也激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作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也应注重对学生体育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发展的评价。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应具体落实到:首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发挥其自我评价、管理能力;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最后,在实现评价主体上要实现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身心的进步与发展。

总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在促进高职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优化既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学的优化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努力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2篇

1.1社会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巨大的影响。首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高职生收费并轨后,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职生,不得不通过四处借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完成学业,这些高职生虽然也勉强入学,却经常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生活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心理郁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抑郁的发生。其次,社会分配现状不尽合理,收入差距拉大,使许多学生对读书尤其是读高职的“实效性”产生怀疑,从而开始厌学,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再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取消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才均由市场配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己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就业方式。由于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使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不少学生为考虑工作问题变得焦虑不安。

1.2生理因素

高职生己进入青年时期,随着性心理的逐渐成熟,其性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但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对青春期的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而我国性教育普遍滞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大中专学生性心理卫生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性欲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性价值观念模糊,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压抑感等。谭嗣同在《仁学》中说:“把东西秘密地藏在匣子中,不让人看,那么别人想看的心情就愈加迫切。”因此学校应向青年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使人人皆熟悉其所以然。

1.3心理因素

高职生从学校走向学校,一路平坦,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挫折,经历的磨难较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升入高职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被看作学生,更被看作是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变更的现实,高职生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由于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情感也存在不稳定的一面,因而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一些高职生对高职阶段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而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冲突,往往表现出焦虑、苦闷、抑郁、自卑甚至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疾病。

1.4生活环境因素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3篇

1、关于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结构设计

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 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学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关于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设计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1、关于高职体育课程的系统优化设计

高中的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可寻, 高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以下方面应用于具体教学之中:

(1)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2) 体育教学应本着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3) 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内知识系统化, 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目的;

(4) 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1.2、在高职体育课堂上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优化, 具体是指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科学系统性的综合优化。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 创新式教学模式通过高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传授之后, 引导在此学生去积极探索体育知识技能, 在高职体育学习中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原因

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这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所来完成, 在上述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因素妨碍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对学生自身发展不利的因素。

2.1、高职学生没有适合的环境展现自我创新能力

高职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 为高职学生创设一个自由, 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起高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2、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学生展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职学生自我创新能力是和学生的情感息息相关的。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意志力的强弱,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坚定的意志力, 那么他的自我创新能力也不会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基于以上的原因, 高职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该做到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尽最大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高职教师要激励学生把原有的体育技术动作和练习方式进行再创造。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该拓展高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对在体育课堂中产生的困惑进行提问。使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对体育教师的依赖。

2.3、高职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妨碍了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中, 沿用着“老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今教育环境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 如果还沿用着老办法来对高职学生进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体育教师就要从改变学生思维方式方面着手。令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转向适合于当今教学目标要求的思维方式中来, 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

3、高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相关措施

3.1、高职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创造力

高职体育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现如今很多高职教师把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 这样做妨碍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教师在整个高职阶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体育技能知识加以深层理解, 对其进行再创造。教师在课后应该锻炼自己积极主动思考事物的能力, 以便引导学生。

3.2、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的课堂环境

高职体育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同时也是整个高职体育教学的关键部分。如在关于田径项目的教学中, 开设田径赛跑竞赛游戏,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等等, 因此, 教师在创设高职学生体育课堂环境的时候, 要依照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创设。

3.3、颠覆传统授课方式, 积极提高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采用新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发现式, 分层式等多种新式体育教学模式来进行系统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加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真正的做到与实际相结合,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晏慧英.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苑教育, 2011, (05) .

[2]秦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职体育创新[J].科学大众, 2009, (04) .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4篇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高职学生 体育 心理效应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65-0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提出心理健康十大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较高级的需要必须先满足部分比较低的需要之后才能出现。而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强身健体的基本需要,还能满足他们社会交往、人格尊重、愉悦身心、实现自我价值等各种更高级的社会性需要。鉴于此,在包括高职在内的体育教学中,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科学分析学生的体育心理,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是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效应成因分析

心理效应指向是多方面的,课堂心理效应是基于体育课堂的环境,师生之间教授过程中,催生的学生群体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并且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从认知到情感交流再到言语表达等作用于心理状态。情感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对于心理效应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丰富的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心理交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效应,进而可以实现最佳状态的课堂教学。相反,没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没有沟通的课堂机制,长时间持续后会形成心理融合障碍,学生也会产生逆向心理效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误解将会逐步加深,逐步丧失沟通的基础,更有甚者会在课堂上发生冲突和对抗,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因此,情感交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是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还是逆向的心理效应。不同心理效应的作用下,教学效果必然也是不同的。

二、高职学生体育积极心理效应构成分析

所谓积极的心理效应指的是师生之间基于积极正向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心理状态。

(一)兴趣效应分析。学生因为对事件、物体等好奇而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进而自身积极主动去探索研究学习。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动作技术产生兴趣就会自意去研究、尝试、完成。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会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倍感愉悦,在轻松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是学生能够产生兴趣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能够乐于接受,同学间的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意愿也就有所提升。如集体意识强化,某位同学遇到困难也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信进而快速进步,克服困难,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轻松的氛围、有效的情感交流、集体的温暖能够让学生学而不厌,一直保持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

(二)动能效应分析。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自我强大的内驱力,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应该多些鼓励,多些引导,创造一种平等、融洽的交流沟通氛围,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心理建立的学习环境,进而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强化对体育学习和接受终身体育理念,产生极大的动力,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尊崇效应分析。通俗地讲,被动者会对对主动者的人格魅力、学识品质、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推崇,以至对主动者的言行、指令等在潜意识中愿意随从甚至模仿,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崇拜感。这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的身体素质、个人魅力、品质德行等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师生之间能够建立平等、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彼此能够相互信任,理解与支持,那么学生也就能够以愉悦的心态,在融洽的氛围中增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好地贯彻,学生也能够乐于而且有效接受,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四)暗示效应分析。古代所说的“眉来眼去”、“眉目传情”说的是男女之间爱情。就现代而言就是彼此之间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两情相悦。所以,当今对暗示效应的定义为,个体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情绪、眼神、肢体等非口头表达语言相互传递一种共同信息的心理效应。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个体产生愉悦与兴奋,个体之间通过感情交流、情感传递,那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也就形成了,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心理、生理潜能,积极发挥甚至超长发挥。如学生因为一些学习或生活上的事情而情绪低落,教师手势、眼神的鼓励都有助于学生从低落的心情状态调整到积极的状态,进而进入课堂角色,有效高效完成课堂学习内容。

三、高职学生体育逆向的心理效应构成分析

逆向心理效应是与正向心理效应相对而言的,师生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机制的破坏,会导致产生误解,那么相互之间的对抗消极心理状态表现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消极怠工,持有偏见,学生散漫不配合,缺乏自信,这可以分为偏见效应和挫折效应。

(一)偏见效应分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面说的是个性,另一方面说的是人对事物的偏见。就体育教学课堂而言,教师的偏见是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存在片面认知和成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带“有色眼镜”看问题的心态必然导致教师负面心态呈现在其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上。例如,有些文化课比较好的学生可能更让教师产生好印象,乐于在体育课上为其“开小灶”,降低训练强度等;但是一些体育成绩不错,但文化课成绩、纪律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容易通过动作、语言等形式对其进行负面激励,这就造成这部分学生的抵抗心理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应付教学内容。这就为教学秩序埋下隐患,教师在学生中的整体印象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形成小团体,集体抵触,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面临更大的障碍。

(二)挫折效应分析。因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不充分,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如果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那么学生的个性始终被压抑,心理状态始终低落,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对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因为无法掌握要领无法熟练进行而大加训斥,学生就更不愿意接受课堂内容,进而心理和消极情绪流露,这种状态反应可以称之为挫折效应,具体有以下一些表现。

1.怨天尤人。因为学生群体对教师的一些言谈举止、授课方式方法不满意,进而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抵触、反感,自身潜能受到压抑,无法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对于自身问题会归结为各种理由,如老师教得不好、同学不配合、教学内容枯燥、训练强度太大、技术太难掌握等,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必然会厌学,甚至谈体育色变。

2.冷漠无谓。这种很典型的表现就是失去学习动力,对于学习科目无任何兴趣,冷漠视之,无所畏忌,成绩的好坏都无所谓,缺乏竞争动力与竞争意识,课堂也是应付了事,得过且过。

3.临阵脱逃。临阵脱逃的现象在体育课堂上时有发生,因为对体育缺乏学习兴趣,或者因为对自己内在潜能和身体素质不自信导致畏惧体育训练。生病、有事经常成为男生逃避体育课的借口,女生多以生理原因作为挡箭牌。时间一长,因为缺乏系统训练,体能下降更为厉害,导致更无法跟上体育课教学节奏,因此使之成为常态。其他同学觉得训练强度大时也会竞相模仿,导致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进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运用心理效应提高高职学生体育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如上所述,体育课堂上正向的和逆向的心理效应成因及后果的分析为我们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事实支撑。如何放大正面的心理效应,减少或消除负面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确保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如下几点。

(一)内外兼修,树立和强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师的个人威信是学生能够消除逆向心理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方面。体育教师有威信,其意见和建议才能够得到学生的重视,其发布的课堂指令才能够在学生中贯彻执行,其言行举止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能够在学生中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一些体育教师拿过某项目金牌、长跑冠军等,这些荣誉和成就都是个人威信树立的资本。

1.教师上课必须保持阳光、积极、、开朗、正面的形象,切勿外形邋遢,着装不整,让学生产生不良印象,外形的爽朗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精神状态,愿意与教师多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在心理上得到认同感。

2.课堂用语简洁干练,技术讲解到位,技术示范标准熟练,整体给学生一种专业的形象,标准术语融合自身理解和经验向学生灌输。

3.体育教学不能满足于现状。体育教师要时刻接触最新的体育发展专业知识,钻研业务,提升自我业务素质,能够将新鲜的知识带给越来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

4.体育教师在强化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争取一切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不仅仅是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要积极勤恳工作,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心态来完成体育教学课程。体育教师应该给学生展现积极正面的精神面貌和精湛的体育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力量树立自身威信。

(二)强化情感建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人际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尊敬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基础。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多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求来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寻求能够易于让学生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关心爱护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于身体的确存在状况的学生予以特殊照顾,并制定适合其状况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应尊师重道,虚心接受,勤奋好学,感知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从而在心理上与教师形成乐于沟通的契机。

(三)实行体育技能训练和体育文化历史发展相互结合,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在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应该通过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实行体育技能训练和体育文化历史发展相互结合。单纯的体育训练对学生的体力消耗大、枯燥无味,难以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点,要改变这一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扣高职学生团结讲义气、集体荣誉感强、关注体育赛事等心理特点,实行体育技能训练和体育文化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在体育技能训练之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我国体育发展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说明体育发展对增强人民体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并组织他们讨论如何提高我国的体育发展水平;以实例阐述体育比赛与国家、民族荣誉的关系等,通过上述方式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把体育学习、训练与国家、民族体育事业及荣誉感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学习体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自身的专业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平等相待,以生为本,最大限度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追求的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个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都希望得到平等地对待和最大的尊重,如果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学生中对部分学生实行的是“优惠待遇”而另外一部分是“歧视差别”,那么必然会引起偏见效应而导致“受歧视”学生的心理出现偏差甚至是行为抵触,不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鉴于此,不管是相关部门管理者还是班主任、科任教师,都必须把“以人为本、公平教学”的理念贯彻到具体是教学工作中,绝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某方面的不足而被“歧视”,如果这样,这不仅是个人偏见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后进生尊严的蔑视和人格的践踏。诚然,由于不同学生知识基础、学习天赋、思想异同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实行“因材施教”,但这只是倡导教学方式、方法的区别,而不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的歧视。为保证公平性教学的展开,除了做好科任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和纪律要求,应从学校或者更高层面来完善教学机制体制,通过制度的引导约束来保障教学公平性。

总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了人的情感与自我价值的深刻关系,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各项教学工作的完成提供了借鉴之道。研究学生个体存在的种种特殊性,丰富自身的素质,教学双方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同一目标。掌握学生的心理效应的作用和机制打开了教师情感教学之门,为高效教学的完成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吴立航.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不利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2]张向阳.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课主体性教学现状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胡四波.体育课堂中“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2)

[4]徐林川.高职女生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

[5]郭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作者简介】曾 佳(1981- )男,壮族,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体育训练部讲师。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5篇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6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剖析,以期得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教学对策,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心理现象 体育教学 对策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学校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如:体育学习兴趣低落,体育锻炼懒散,缺乏恒心和毅力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体质的增强,而且还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先论述如下:

一、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良心理现象

1、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

这类学生对体育认识不明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迫于考试通过不了才勉强练一下。特别是对于一些田径体操项目,他们认为枯燥无味,不愿练习,所以能躲就躲,找各种理由应付老师,更不用说坚持体育锻炼了。

2、体育锻炼时,懒散心理严重

这类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锻炼时怕苦怕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他们说难了,有危险不敢练;对于难度小的项目,他们又说单调不想练,对老师不值得任务总是打折扣。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3、忍受能力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

这类学生运动经历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较低,运动生理卫生知识缺乏,对体育

锻炼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理解,认为肌肉酸痛是伤,身体疲劳是病,有点小伤小病就不愿练习。如果因锻炼受了些损伤又会被吓倒,忍受能力较差,遇到较难的教材躲躲闪闪,不敢去练习,缺乏信心、恒心去战胜困难,缺乏毅力去取的成功。

4、求异心理严重,不愿刻苦深入学习

这类学生对新项目、新技术凭着好奇的心理来参加学习、锻炼。这时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很高,然而,等好奇心过去,参加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就消失了。他们不愿刻苦练习,考试中只求及格,不求优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的体育锻炼,其结果是运动成绩上不去,健身效果不佳,教学效果受影响。

二、 克服学生不良心理的教学对策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

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反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的任务、体育在教育的地位、体育锻炼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产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体育锻炼的好处,通过定期对他们进行素质测验和锻炼后自我感觉的调查,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用事实证明体育锻炼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加强意志训练

也就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去克服困难

的过程。学生懒惰心理的产生正是与他们缺乏联合要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对他们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磨练。如多安排长跑、越野等项目,以培养学生克服疲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如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烈日、严寒),要求他们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互帮互学,让素质强、技术好的学生领头,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

3、重视运动生理卫生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可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运动中和运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心

理准备。如:长跑教学讲解“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使他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举出生动事例进行讲解引导,使他们懂得干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到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中还可实施心理训练,提高他们对动作特点和要领的感知想象能力及理解思维能力。根据教学步骤,要求学生边想边练,不断体会完成动作的身体姿势和肌肉感觉,使概念更清晰,有助于强化动作技术,减轻和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增强运动的自信心,培养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教学要有新颖性、独创性

体育教师要善于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有新颖性、独创性,力求满足学生求

新、求趣的心理需要。如,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技能,但学生普遍对跑的教材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正确的诱导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启发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学习动机。同时,还必须根基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多采用发展奔跑能力的自然环境的跑和游戏性追逐接力,采用比赛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就会积极参加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5

[2] 董玉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3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7篇

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普遍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情况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容乐观。

(一)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词汇量小,语法知识薄弱,更遑论阅读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态度基本可用深恶痛绝来形容;另外,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却对英语学习缺乏持续兴趣;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具备较佳语言基础,但却会由于集体环境中缺乏热情努力的英语学习氛围,造成语言能力提升相对缓慢。这种教学班级中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公共英语教学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二) 学习策略匮乏

从个体来说,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习惯于一直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即课堂上讲解单词和语法知识,课后注重各种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语言的现实交际功能。这种单一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型的课堂教学,忽视培养动脑思考积极性,对各种学习材料形成依赖,最终导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语言学习时,无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丧失学习兴趣等这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令人堪忧的消极学习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公共英语教学的氛围,也限制了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的进步与提升。

二 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况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8篇

本文随机对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院校的50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和信息, 回收问卷478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 调查对象包括男生250人、女生250人。

二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极其复杂, 调查结果表明, 在有效调查对象中有24.6%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为典型的心理不适症状, 如个人强迫、无法很好处理人际关系、忧郁、偏激、恐慌等行为。另外一部分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生活惰性较大、对很多事情没有兴趣等行为状态。学校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就必须要建立较强的内在和外在的环境, 而学校体育教育是比较标新且容易改变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方式, 从改善学生懒惰习惯到提升学生自信心都有很好的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行为也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新型问题, 新疆高职院校要从本土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让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切实将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使用能力三项指标结合在一起, 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三新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医学角度分析,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密切联系,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孕育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循环, 相反, 如果人的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反应。如今, 各类研究结果显示, 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利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的良好心理效应胜过药物治疗和各种心理疗法。人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下能预防各种复杂的心理疾病, 可以缓解轻度和中度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 体育活动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解决。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个体特征抓住关键, 有的放矢,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 结合实际, 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目前,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各院校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应结合实际, 定期开展心理调查研究工作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有目的性地进行教育, 如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等,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矫正和治疗。

2.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在医学和生理学中, 关于“适者生存”的理论充分证明了人的健康状态和工作效率, 这不仅取决于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协调, 还有赖于使身体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人的意志品质, 催人奋发进取, 培养集体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协调人际关系,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使学生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变得欢乐, 为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3. 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为调节学生情绪和改善人际关系奠定环境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体育活动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降低紧张情绪, 增强情绪控制能力, 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 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 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消除紧张心理, 放松身心, 调节心理状态。如在体育教学中可恰当安排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或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娱乐体育,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与方法, 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合理宣泄, 减轻或解脱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生活愉快;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常常会无精打采、抑郁寡欢, 感觉生活缺乏乐趣。在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往和联系, 可使人们在运动中较好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 使他们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广交朋友, 扩大生活领域, 学会与他人相处, 学会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适当组织体育竞赛,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体育竞赛是指个人或集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或别的集体展开竞争的一种活动, 它强调的是一种团结协作和积极竞争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要恰当安排一些竞赛活动, 在竞赛标准上应尽量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 多开展集体或小组竞赛, 少开展个人竞赛, 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如开展拔河比赛、接力赛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 有利于防止自卑、骄傲等不良心理倾向, 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自信心,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形成健全的个性。

5.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精神动力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和主动独立等精神。体育活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要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指导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主练习, 经过练习后教师再进行测试。通过反复地选择、练习、测试, 达到自定目标, 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自信心, 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面对学习和生活。

6.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为促进心理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 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 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7. 开展心理咨询, 解除学生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 有些高校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但尚不普及, 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 长此下去, 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所以高校应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欣赏、增强自信心, 从而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树立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观, 其内容包括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而心理健康是有效地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 大学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新疆

参考文献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心理;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产生自暴自弃、放松自己、不求上进和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另外,由于高职生源复杂,很多学生不了解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将二者相提并论,因而学习思想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产生了不想学习、只想工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多种学习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往往容易影响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情况,也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高职教育模式的原因。本文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方式,在深入调查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探讨产生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起点较高,是浙江省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院校,被浙江省教委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已积累了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师资、教学设施设备较为完善,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生源较为广泛。因此,选取该院的学生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及原因探讨

研究对象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旅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信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研究方法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对各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了解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状况与学习状态。采取访谈法与学习心理存在较显著性差异(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积极性中等、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其学习心理状况,并探寻形成不同心理状况的原因。为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课题组还对几个学院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探析课题组围绕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动机、目前的学习状况、采用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对考试的认识、课外学习的情况等内容。调查表明,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对课外学习、考试、实习等方面的认识较为理性,并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很模糊。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选择,有2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没有区别,有1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区别(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还不如职业高中),只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学到技能,有利于就业。这说明很多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清楚,选择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是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无奈选择,这种认识也存在于广大的学生家长中。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等学校,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能力比别人低,到高职院校学习只是为了拿个毕业证,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退学的想法。所以,从入学起,认真学习,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为数不多的学生想通过高职教育作为跳板继续“专升本”深造,因而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没什么区别,这一方面说明这部分学生心态比较好,但同时也说明高职教育还没有体现出办学特色,其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另有一部分学生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甚至在接受访谈时,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比中职学校高以外,所学内容还不如中职学校具体。这说明学生特别想学到基本技能,同时也说明学生还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不同培养重点。

2.学习方式方法趋于合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表明,只有接近28%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说明学生对纯粹课堂讲授的方式不是很欢迎。既然学生不愿意跟着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对理论课与实训课、技能训练课的课时也需要更加合理地搭配。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有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主讲为核心的授课方式逐步发展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3.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理论基础。对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对学生希望的考试方式的调查中,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技能考试或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非常一致,说明学生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更加理性。然而只有3%的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也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这种认识的误区往往与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习专业技能有关,也与教学方式有关。过分忽视专业理论课,学生学到的只是技能,而对理论基础掌握甚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发展潜力不是很大,创新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较差,而且与中职教育的比较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同时,导致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的学生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困难,培养计划难以执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文化、历史等课程,说明学生对文化、历史等人文课有较大的兴趣,学校应该增加这类人文课的课时,这既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能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为部分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另外,在所有的调查问卷当中,有6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安排讲座,尤其是社会成功人士的讲座,以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

4.激励学习的动因各不相同。在调查中,有36%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而积极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有27%的学生是因为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将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常常将学习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起来,对所选择的专业课程不是非常感兴趣,往往更关注招聘市场急需的专业及其技能,而忽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与专业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加以引导。另有23%的学生由于被周围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而努力学习,还有5%的学生因受到教师不断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大,从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还有9%的学生学习动因不明。有目标才能有动力,在调查过程中,有20%以上的学生对大学学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失去了学习动力,缺乏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应充分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使其尽快找到明确的方向。

教育优化对策

加强引导,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受这种说法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社会过分看重普通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偏见。这种认识不仅给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压力,也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困难。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他们的负担,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及其优越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开学典礼上多讲职业教育学习成功的案例,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可以多做国外高职教育现状与特点的讲座,不断强调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对高职教育各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另外,在加深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基础上,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加以区别,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的比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调查过程中,这也是学生反响最集中的一个方面。有68%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是希望能学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好工作;有54%的学生喜欢专业技能课;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操作技能考试或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其学习成绩;另有90%以上接受调查的学生反映操作技能课时较少,希望增加操作技能课。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迫切希望能学到技能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技能课时偏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一个原因。因此,应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课学习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实践操作应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边进行理论讲解,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同时,应加速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将校企合作办学落到实处,利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调查显示,学生越来越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应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要围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求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予以调整,尽量多安排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程类型较多,学生不一定能消化,尤其是高职学生,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对课程的类型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另外,要多开展一些专业技能操作或专业技能创新比赛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针对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的特点,引导他们广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而且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协作共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等。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很多学生迫切希望多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中,人文素质课仅次于专业技能课。目前高职教学的人文课程,除了“两课”外,教学大纲规定的还有文学欣赏、应用写作、普通话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虽有所增加,但还需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人文课程,如中外文化、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社会心理学等,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素质,减少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42-44.

[2]方晓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26-27.

[3]倪筱琴.论高职学生专门化培养与全面发展[J].高职教学,2002,(23):38-39.

[4]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39.

[5]刘绍斌.高职教育改革——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5-6.

[6]李高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19.

作者简介: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优化对策论文 第10篇

【摘要】文章采用自行研制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表对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从而依此提出响应的干预对策和转化途径。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康

目前,现代医学中的心理亚健康即指非心理疾病非心理健康状态,是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被人们称为“第三心理状态”。[1]它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不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影响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2]最为常见的亚健康心理是焦虑或抑郁。当前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更少。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4年级在校本科生共614人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307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107人,男生200人。2年级抽取二班和三班,共104人;3年级抽取一班和二班,共99人,4年级抽取一班和四班,共104人。发放问卷307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二年级有效率为97.12%(101/104),三年级有效率为95.96%(95/99),四年级有效率为98.06%(101/103)。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和Internet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且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参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及诊断标准,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制定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

3. 数理统计。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实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一处理,首先用单因素卡方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其他有关的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比率分别是:心理健康占25.73% 、心理亚健康占69.90 % 、心理疾病占4.37%。在心理亚健康的不同表现中出现率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66.95%)、学习效率低(66.31%)、记忆力减退(43.22%)、觉得生活很空虚(39.72%)、感到精神沮丧(34.85%)。总体来说心理亚健康症状主要表现在焦虑和抑郁两方面。

(二)不同群体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比较

1.不同性别间比较。体育专业男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68.72%,体育专业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76.92%,女生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x2 =2.27,p=0.000)。但具体到焦虑、敏感与多疑、抑郁、敌对四个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男生的敌对情绪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敏感与多疑情绪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影响体育专业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同。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就业形势”和“感情问题”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在女生中高达3/4。

2. 不同年级间比较。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心里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2年级70.30 %(71/101)、3年级74.74%(71/95)、4年级80.58 %(83/103),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3.28,p=0.000)。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越经常出现。并且从调查中得知就业形式、学习压力、感情问题是导致大四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考研压力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四学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三、对心理亚健康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对心理亚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一点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2.26%,比较多的占21.70%,不知道的占9.43%,很多的占5.19%。通过多次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这主要与体育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以及健康课程开设较晚有关 。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二至四年级按各主要因素对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危险度大小依次为:

(1)就业形势;

(2)感情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

(4)学习压力;

(5)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

(6)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

(7)生活方式因素。

五、干预转化对策

(一)体育学院是干预转化心理亚健康为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有助于消除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帮助其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根据我院低年级心理亚健康现状,应在大一时就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尽早地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服务,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 完善心理咨询渠道。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个不小的群体以及不断扩招的趋势,体育学院应建立自己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心理档案,并(下转第79页)(上接第74页)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设新的体育专业类型。我院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全民健身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适当缩小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相应拓宽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空间,从而不断减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

(二)社会(家庭)是干预转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有关体育部门应支持和配合学校全面实施体育教育改革,营造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此外,还应重视和家庭的支持作用,多渠道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不断深入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去,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直面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磨砺心智,从而远离心理亚健康。

(三)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消除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众多研究表明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僻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心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多的准毕业生是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所以说学院领导和老师多关注体育专业准毕业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在余暇时间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疏缓来自就业、考研、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本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我校体院学生吸烟、喝酒、沉溺网络、不吃早餐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体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此现状,体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监督和督促这部分学生,大力宣传不良恶习的害处,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有就业形势、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压力、家庭关系或家庭负担、社会变革及不良现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互相关联。

2. 本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所有项目都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的机率就越大。

3. 本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由于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女生只占总体学生的一小部分,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二)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本身专业的优势,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借助建立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药物治疗,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

[2]卢金福,许慧琴.浅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J].江苏预防医学,2005,(16).

上一篇:艺考文化课教师培训下一篇: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暑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