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2024-07-25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精选10篇)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1篇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 间:2012 年1月18-28日 地 点:广西000县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00县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试点到铺开,仅三年时间,全县建成45个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屯,乡镇示范建设22个,形成“县委决策思路、政府投资鼓励、政协竭力助推、部门结对共建”的良好局面,成为凝心聚力、民风教化、文化传播、法律宣传、休闲娱乐的载体和舞台。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基本实现家家通电,电视,电话等,现代通信设备设施较完善,这些条件方便了农村农民交流和对外界世界的认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广西0000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客家文化大县。00县人口约175万,其中客家人有110万左右,底子薄、人口多,属于后发展地区,农村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目前的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3%的农户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7%的户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95%的农民家庭没有订阅报纸和其他杂志;88%的村民不能看到当天的《南国早报》;75%的人没有参加过省、市、县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75%的人在一年内没看过电影; 82%的人文化生活是与电视为伴; 60%的农民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等;有80%的农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不足家庭收入的5%;有私人藏书的仅占2%。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各种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本次调查正值春节,往往在这期间农村的赌博风气越发泛滥,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85%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以及比较大型集体的牌九赌博方式,大家都沉浸在赌博的活动中来度过春节。这样下来,很多人无形中把自己一年辛苦积蓄下来的劳动所得在赌博过程中输得尽光,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由于目前公安机关警力有限,对农村赌博现象听之任之,长此以往造成了农村的赌博之风日趋严重,并有慢慢发展壮大的趋势。一些农民不分白天黑夜,大肆进行赌博活动,已无心于农业生产,也无心发展生产经营,而一味地沉迷于赌博之中。而因赌博引发的抢劫夺财、打架斗殴、邻里不和等事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给本来就脆弱的农村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因素,更给我们整个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治理农村“赌博之风”刻不容缓。地方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必要普法宣传,造成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从而不自觉地投身到赌博之中不能自拨。赌博极易使人沉迷、消极,信念模糊,理想失落,浑浑噩噩,破坏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生活。2、斗殴现象

当地群众姓氏宗族观念浓厚,本地姓氏与外地同姓宗族之间长期保持着联络,在联宗祭祖、修建神祠等过程中,时常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在春节以及重阳祭祀,这个时候往往是矛盾冲突的高发期,同姓同族动辄成千上万人聚集到一起,坟地之类的争议很容易引发宗族之间的械斗。已经形成一种“有困难不找党员上庙堂、有纠纷不去法庭搞聚族械斗”观念。

3、迷信活动

封建迷信严重,不敢动“祖宗屋”,整体建设没规划,随意建设严重。现在农村建设处于无序建设状态,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残余思想影响,不敢动“祖宗屋”,也不愿在老宅上重建,大都随心所欲无序地向外扩张,侵占、浪费土地严重,建设无规划,参差不齐,路不通,无水沟,虽有新房,始终没有新貌。、环境卫生

思想封闭,小农意识强,环境卫生意识差,村庄脏乱现象严重。习惯于世袭下来的传统生活,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小农生活,环保卫生知识缺乏,污水横流,粪臭味浓,垃圾成堆,柴垛乱放,烂房烂墙不拆,缺乏建设新农村劲头,观念落后,守旧保守,不思变革。同时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吸烟现象较为严重,未成年烟民达到60%。

5、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生活文化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应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宣传栏,添加体育健身活动设施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加大民风教育力度

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提高道德风尚的效果。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于立足提高农村农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致富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教养、有道德、识大体、顾大局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开设千万农家课堂,干部进村入户同群众一起学文化、学理论、学技术。尤其要突出学习宣传以团结互助为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者,爱护弱者,支持帮助困难或不幸的群众。形成团结融洽、和睦相处、互助互援、携手共走富裕路、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5、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大力创新舆论引导宣传手段,助推新农村建设成为“亮丽”的民心工程。让建设的新农村有示范有样板,让外出经济能人了解和投资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引导经济能人“反哺”家乡建设新农村。应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先进宣传手段,抓典型、树样板、弘扬先进思想和纯朴客家村风民风,引领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使新农村的建设影响与传播深远,鼓舞人心意义重大,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有榜样可学,有经验可借,有做法可用。

6、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主抓精神文化的领导干部,农闲时要为农民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尽可能给农民提供更多、更好、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农民心中实实在在的管“文化干部”。

五、调查总结

鉴于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加大,本次调查选择农民生活文化做为调查与分析。在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同时,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赌博、迷信、注重名利等。结合农民朋友的介绍,他们自己的思想,再加上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发现农民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大体上是满意的,他们觉得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对此,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希望本次的调查能引起广大农民对新事物的关注,落实新项目,寻求新的发展。

借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对老家农民生活文化的调查中发现,对当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低俗乏味感到十分沉重,因为普遍人群接受的教育有限,部分青少年辍学外出打工现在越发严重,对于精神文化选择和追求过于物欲。老一辈基本还不能太适应现在文化娱乐,即使收看电视也简单观看一些电视剧,对社会时政以及其他娱乐节目表示兴趣全无。当城市人正在为泛滥的“信息爆炸”而苦恼和盲从时候,农民却依然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日子,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我生于农村,后期成长于城市,在城市中求学,对农村生活有太多的体会,在调查中,我深深地感到一点,不是农民不想娱乐,不是农民要堕落,而是他们不懂该从哪里开始娱乐,不是他们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而是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他们的经济实力有限。对此,我由衷的希望政府能够较为重视这样的现象和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当农民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他更丰富,更精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消除一些不良农村社会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农村文化氛围。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2篇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7年2月7号至2007年2月27号。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2、迷信活动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四、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对农村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3篇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该市农民消费的新热点。农民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其它生活费等方面的消费增长缓慢的同时, 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加速上升趋势, 出现了文化消费热。

1.1 精神文化消费在农村已经形成了普遍需求。

调查报告显示, 农民们希望建设中的新农村不仅干净整洁, 更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调查结果还显示, 农村群众对加强自身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 愿意为此投入资金和精力, 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培训内容最受欢迎, 这与政府大力倡导的“有知识、有技能、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要求方向是一致的。

1.2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有较大影响。

从需求对象看,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文化需求旺盛,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相对较弱。在经济实力较强、文化基础设施较全的乡镇, 当地农民欢迎层次较高的文化活动, 比如长兴县的不少乡镇, 都希望县级以上文化、科技部门的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 (如书法、美术、科技等) , 以此培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先进文化意识, 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3 看电视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但需求已呈现需求多样化。

调查显示, 看电视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 高居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之首。这可能是因为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村“村村通”工程取得成效, 电视以其方便收看、节目丰富、花费相对较低而成为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所以, 看电视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读读书、拉根小板凳去广场看看下乡的电影和戏剧等这些传统的农村文化生活, 如今早已不能让农民感到满足了。农民需要新型的文化娱乐活动, 比如上网, 经常性地看到电影和文艺演出。

1.4 实用性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新潮流。

从需求内容看, 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 少有人“光顾”中外文学名著。但调查中也发现, 一部分农民很重视文化生活。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求知欲强的农民。这部分农民喜欢读书、看报、听广播, 目的是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了解各种信息。他们舍得花钱买书、订报, 舍得花时间读书、看报。

1.5 送文化娱乐下乡活动广受农村群众欢迎。

从需求供给渠道看, 农民除了喜欢本地文化活动, 还对形式活泼的“文化娱乐下乡活动”非常感兴趣, 参与程度很高。大多数农民认为政府组织的农村文化的“千场基层文化活动”和“万场电影下乡展映活动”很有成效, 群众参与面很广, 参加人数也特别多可见, 送戏下乡这种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方式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 在农民文化生活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 这种方式还要进行相当一段时间。

1.6 赌博迷信等活动成为农村群众痛恨的现象。

在调查中发现, 超过一半的农村群众对社会风气不满意, 而对于需要整治的方向, 大家都一致把矛头对准了乡间流行的“赌博”之风。另有一部分农民, 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则热衷于烧香拜佛。另外, 乡村与小镇里都有算命的、占卦的, 甚至还有巫婆、巫医, 为生者算吉凶祸福, 为死者占阴府起居, 为病者“驱邪”开方。

1.7 农民主动参与自办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

从需求趋势看, 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 被动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少。现在农村活跃的腰鼓队、乐队, 农民不但欢迎, 而且还热情地参与。有些地方的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比较活跃。他们主要是利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如春节耍花灯、舞狮、舞龙, 端午节赛龙舟等, 以及“五一”节、国庆节、元旦等假日, 开展一些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 还有一些乡镇举办了民俗艺术节。

2 当前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新特点

调查显示, 当前湖州地区农民文化消费在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 表现出四个特点:

2.1 农民对文化消费有内在的渴求。

2.2 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

2.3 农民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

2.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较大增加。

3 提升农民群众文化消费层次水平的对策方法

农村文化建设, 是解决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们精神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重大问题, 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

3.1 完善政策, 提高经费投入。

当前, 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责任在县及县以下政府。上级政府, 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 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基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2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规划, 推进文化阵地建设。

推进文化阵地工程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三级传播网络,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切实以群众文化活动“十百千万工程”和“农村文体建设年活动”为载体, 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各乡镇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宣传文化中心的硬件建设的责任, 按各项指标制定建设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计划, 并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实行项目管理。同时, 要加大宣传力度, 引起全社会重视, 吸引社会各界共同来解决乡镇文化设施建设。

3.3 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 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 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 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 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 牢牢吸引农民。

3.4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从业人员都会得到继续教育机会, 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宣传文化业务主管部门, 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改善队伍结构, 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文化中心工作的需求。

摘要:文化消费是居民在文化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文化消费已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之一。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4篇

关键词:关注身边实际;发现思考;实践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21-01

一、调查目的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对培养时期农民,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呢?为此,利用假期,带上学生对本地附近的几个村寨进行了走访调查,以此了解当地农村的文化现状。

二、农村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和发展起来,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成年人中90%以上接受过小学教育,青壮年中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应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2、农村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和变化,几乎家家有电视看,除了老人外,人人有手机用,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可以通过现代的信息工具加强人们的交流联系,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文化形式多样化,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级各部门的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法律、科普宣传,农民自身自娱自乐的民间演唱、舞蹈,以及各种民族节日的跑马,斗牛,村运会等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呈现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村的文化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容乐观,比如:

(1)农村中大多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文化,显得盲目、犹豫,不会正确选择文化中哪些是健康、积极、高尚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看电视、电影,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判断能力,文化品位低下。

(2)生活中,只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农村婚丧嫁取,还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现象,房、车、家电样样齐全,可书箱、培训,提高技能却无人重视。家庭中文化资料几乎为零。

(3)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活动日益泛滥,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成风,大人小孩齐上阵;还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呈上升之势,表面上看蓬勃发展,实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4)传统文化岌岌可峞。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知道甚少,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三、问题的思考、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实践,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既有欣喜的变化,也存在种种堪忧。为此,要想改变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状况,可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不仅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辨别正确文化方向的能力,避免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迷失方向,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有些村每天有定时广播,能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社会新闻时事,增长见识,这就很好。同时,对农村中的赌博、打麻将等应加强管理,严肃查处。对农村中大办洒席、摆阔气等这些不良现象,应加强引导,倡导勤俭节约,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3、引导同学们关注家乡的变化,作为中学生,我们还要多学习和了解我们家乡,了解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我们的民族节日、民风民俗、民族语言、服饰等等,继承和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5篇

摘 要:本调查从家乡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方面抓起,旨在全面地反映家乡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现状。其中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党策宣传以及体育事业,而物质文化主要是环境保护。与时俱进地开展起来就是党的十八大、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以及低碳生活方式。采用的调查方式为亲身进入家乡中小学进行专题讲谈从而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宣传,并对附近的几个村庄学生的家庭也进行了个别询问和实地调研。通过对总体状况的研究分析,最后总结出几点适时可行的建议并得到校方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关键字:中小学生,十八大,全国运动会,低碳生活,专题讲谈

一、前言

改革开放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农村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一年中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这就要注重学生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部署和加强人才教育的相关政策。而党的十八大也必将对农村的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支持新农村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家乡的中小学生教育,从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亲身实践和实地调研,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助力十二届全运会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三大方面调查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现状,旨在加强党策宣传,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改善环境保护状况。通过开展这三大主题的专题讲谈来对家乡的几个村庄中小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解,再研究分析总体状况得出适时可行的建议。最后通过与校方和学生家长进行亲切沟通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地实现此社会实践调查目的。

二、调查概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总体状况是基本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具体的调查结果按专题分类整理如下三个方面:

1.党十八大

首先回顾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坛的形式来调查中学生对党策的了解程度并进一步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初步统计七八年级中学生大概有90%学生一点不知道十七大的主题,但60%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大致含义,这无疑为进一步学习党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这一专题讲谈,我让他们深刻了解到十七大的有关党策如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等,并积极引导他们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和畅想十八大即将解决的问题和所要提出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2.十二届全运会

采用以专题的形式并配合多媒体视频来调查中小学生对全运会的了解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年举行。全运会比赛项目的设置除武术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为了更加调动各省市区的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奥运会前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九月左右在辽宁举行。2011年8月16日,经过三轮不记名投票,天津获得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主办权。经过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但都明了全运会的意思,都迫切想要我们的城市有能力召开全运会。

3.低碳生活方式

这个专题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首先用多媒体宣传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再引入低碳生活方式。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2011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低碳,英文为 low carbon 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已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而农村对于其的了解和践行能有多少呢?同样通过专题讲谈和随即抽查,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承诺书(见附页)。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状况可看出当前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样依照开展专题讲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1.党策宣传

在我这次调查的中小学生里,有90%学生对党策了解可以说一点没有,但令人欣慰的是60%学生还多少了解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尽管黑板报上写着很多党策宣传知识,但却很少有学生去关注关心。这无疑反映出家乡学校对党策宣传的欠缺和学生对党策的茫然未知。这就是学校党领导应该予以重视并迫切解决的一大问题。

2.体育事业

我家乡学校办学宗旨是乒乓特色兴校,国球精神育人。这无疑揭示这学校体育事业和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抽查访问统计大约80%不知道全运会的召开,更别提其他的重大体育大赛。这暗示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式内容还有待提高,争取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于国家的体育事业,大大地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体育运动的兴起。

3.低碳生活

最令人欣慰的无疑是统计愿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中小学人数约占我所教导班级学生的90%之多。并且大多数学生愿意签署践行低碳生活承诺书。这说明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很到位且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每个人都愿意为保护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中小学生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其文化活动有所进步和有所提高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同步,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通过自己总结和与校方领导和学生家长沟通提出几点建议,如下所示:

1.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和校方领导有能力上报和集资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学校图书馆和学校体育馆等,使中学生可以方便跟进阅览最新新闻知识和室内强身健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逐渐的进行改善和完成。

2.重视学生文化教育

学校领导应向上级部门反应多开展一些名师专题讲坛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学生需求,丰富文化讲坛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当然学生家长也应重视学生物质精神双文化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继续完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要求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应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中小学生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低碳生活承诺书(见附页)

低碳生活承诺书

本人现自愿承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自然共呼吸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倡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低碳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生活可以以以下的方式为起点:1.不使用一次性筷子。2.选用节能冰箱。3.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4.调低电视屏幕亮度。5.降低噪声。6.及时拔下家用电器插头。7.沐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8.使用节水龙头。9.用手帕代替纸巾。10.垃圾分类处理。11.使用双面复印。12.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13.每月手洗一次衣服。14.减少粮食浪费。15.积极参加全名植树。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6篇

调查时间:2012.3.20-4.15 调查地点:满城镇

调查内容: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为此,今年3月20日至4月15日,我对满城镇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总体状况及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按时间来说,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等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通过20年的发展,农村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12年生活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二)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中,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都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这些农民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大多都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打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二)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不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关于对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各村农民对目前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二)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对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 第7篇

一·调查的背景和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大推广力度,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医疗情况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10年7月5日至2010年7月16日

地点:河南省固始县石佛店乡瓦坊村及附近村庄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和村部医疗室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瓦坊村进行了较为

详细的调查和统计,而对附近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政策方面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政府将推行新型农保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而且近期有推出农村扶贫政策。使得参加医疗合作的人数进一步增加。

9月份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指导方案》为全市新型农保注入强心剂:参保农民每人每年将获得政府至少50元补助。相信在新的一年内,惠及人口将更多、参合率达80%的新型农村医保制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1]。

2.农村医疗合作基本情况

当我走进瓦坊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室时,看见里面挤满了前来看病的农民,旁边的屋子里满是在输液的病人。当我问到为什么都来这看病时,一位老大爷告诉我:现在只需十元钱就可参加医疗合作,生了大病来看病治疗,住院费和医药费大部分由国家给报销,基金报销诊疗项目范围广,报销比例大,来这看病非常的划算,而且现在的医疗室又是新建的,每一个村委都有,看病都是熟人。我还从医务人员那里了解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制度:

实际的报销金额=(住院总费用—自付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

参合农民因疾病住院治疗统一设立报销封顶线,封顶线为5万元。封顶线即可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总额(住院分娩定额补助费用、门诊补助费用及医疗救助费用不纳入封顶线)。住院医药费用的报销,按次计算支付,同一次住院只报销一次。若一年内报销的医疗费用总额没有超过封顶线,多次住院可以多次报销[2]。

在今年参保农民人数达到总人口的70%、赔付手续简化(出院结账时自动即时赔付)的基础上,家乡在2010年将扩大赔付范围,提高在乡镇医院就诊的赔付率至60%%,加大医院合理用药的监督力度,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家乡农村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巨大的城乡差距推动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农村的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城乡差距逐年拉大。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群体面临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必须应对的问题,它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而多方面的影响。就此问题村民组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满意度底

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因素。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部到位

农村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人们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农民从中享受的优惠和实惠。鼓舞更多的人们参加医保合作。

2.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随着试点数量的增加和政府补助水平的提高,各地要在分析、总结合作医疗制度和基金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测算,科学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3]。

3.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确保每人都了解这项惠民政策。,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宣传,以增加参保人数。

4.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监管,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五·结尾

今年我国政府将再度作政策调整,调整杠杆再次向惠民倾斜,包括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即时结报,提高基金标准和最高补偿标准,大病统筹住院补偿为主兼顾门诊报销,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等,这意味着家乡参保群众将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4]。

无门槛、全方位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缓解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成为家乡群众的健康守护神。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者:李立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第五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创新-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者: 汪时东 编著 出 版 社: 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1四、费用补偿与支付

五、医疗服务与利用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生保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卫生部、安徽省合作医疗培训教材;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8篇

一、农村中职教育现状

(一) 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多年来, 在西北偏远山区, 由于经济文化都较落后, 导致家长对职业教育都存在偏见, 认为职教是技能教育、次等教育, 把孩子成龙成凤的希望寄托在普通高考上。他们坚信, 孩子只有读了普通高中, 才能上大学, 才能端上铁饭碗, 轻轻松松坐办公室。

(二) 地方政府认识欠缺

一些地方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教育考核的一项重要业绩指标, 从上到下对普通高考升学情况层层考核评比, 对普通高考中的名校、名师、名生大奖特奖, 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倾斜照顾, 而对中职学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优胜者的奖励偏轻或不闻不问, 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存有偏见或坚持“原则”。这都挫伤了中职师生的积极性, 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不利于职教的发展。

(三) 负面宣传产生偏见

家长本来就对子女上职业中专很不满意, 好多学校招生完成后, 管理混乱, 导致外面社会上的人都把职业学校叫“大幼儿园”。“放养式”的教育管理, 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 不上课、不交作业、谈对象、打架、赌博、吸烟……这些问题经过学生家长的不断负面宣传, 就使学生产生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四) 双师型教师资源匮乏

大多数职业学校, 专业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本来在普教任教, 后调入该校经过短期培训获得所谓的技能鉴定证书和等级证书, 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一个学校, 真正的毕业于专业类学校的教师少之又少, 专业课教学中理论教学较多, 专业操作较少。

(五) 理实一体化教学滞后

大多数农村职业中专, 都在小小的县城。政府响应号召在初建时的确投入了很多, 但是学校建成后却面临停止发展。一方面, 是由于政府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 是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好多学生之所以上一两学期就流失, 主要是没有能吸引住他们的地方, 在进学校前充满好奇心, 准备学好技能发家致富, 可后来发现实训少之又少。实训室缺乏, 实训设备更是少之又少, 一大批学生一学年能亲自操作实训设备次数不多, 不能达到实训目的。这与国家提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相悖, 与学生最初的意愿相差甚远。

二、对农村中职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加大招生正面宣传

随着近几年各级部门的重视, 加之职业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农村家长观念都在变化, 也认识到上大学并非普高一条路, 学生也可以通过“三校生”高考进入大学。他们进入大学后, 在专业技能方面明显高于普高上大学的学生, 一技之长算是恰到好处。另外, 参加就业的学生, 年收入比我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还要高, 这都是铁的事实。这些, 都可以作为我们招生的正面宣传材料。

(二) 加大政府实训投入

中职学校学生, 大多数来校为的就是学一技之长。他们基础差, 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他们普遍厌烦, 提不起兴趣, 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多建实训室, 多配备实训设备, 学校要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化解理论知识, 更进一步增加专业技能课的比例, 打破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固定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训设施及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技能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

(三)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政府人力资源部门, 引进专业教师紧缺人才, 加强资源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重视开发“双师型”教师。强化专业技能, 吸引学生名师效应。

(四) 拓宽继续学习通道

中职生可通过电大、函授等, 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也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直接升学, 在这种已有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的基础上, 扩大规模和比例, 让更多的中职院校毕业生接收更高层次的学习。

(五) 开展涉农专业教学

针对西北贫穷落后局面, 可以加大农村涉农专业教学。针对农村果蔬和养殖, 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 树立办大职业教育和办没有围墙的职校的观念, 突破空间界限,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面向农村, 面对农民, 设立果蔬花卉专业和畜禽生产专业。到田间地头, 到村社农户, 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其整体素质, 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摘要:近年来, 农村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但招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据此现状, 探讨了农村中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状, 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对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坤.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6 (95) .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9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对家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第10篇

睢县的文化底蕴悠长,走进中原水城睢县,就如同走进一所历史博物馆。2200年前,这里就置县为襄邑。其后,作为州制,也有百年历史。这里曾留下春秋时期孔子游匡的踪迹。宋襄公望母的身影。西汉巧妇濯锦的艳水。盛唐无忧寺,大宋圣寿寺的钟声。北宋

文学巨擘苏东坡的墨宝。明代抗倭名将袁可立劈波斩浪的战船。清初廉吏汤斌的两袖清风。明末李自成起义,占领开封时,官军因久攻不下,遂以水代兵,扒开黄河,淹没开封,殃及睢城,古睢城便成为今天的北湖。所以,有人说,睢县北湖是城上之湖,湖下有城。今天,北湖分东、西两湖,是否先人两颗溢满清泪的眸子。风生水起时,是否先人冤难的躁动。历史已经凝固,生命还在延续,中原水城没有因灾难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北湖以水为墨,续写着睢县的兴替。耸立的睢杞战役纪念碑,铭刻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喝着北湖水长大的苏金伞,秉承北湖的豁达,直面人生,以诗歌为刀枪,成为现代诗坛的斗士。这些北湖的儿女,水城的精英,与生于斯,长于斯的睢县百万人民一样,共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签。现在,中原水城已初步形成了历史文化游,风景游,红色旅游几条路线。汤斌祠,吕祖庙,身处闹市,香火旺盛。清真寺,乾明寺,诠释和谐,祈福盛世。铁人广场,湖滨广场,新世纪公园里一座座标志着现代元素的雕塑,与载歌载舞的红男绿女,构成了太平盛世的靓丽风景。荷花池、锦鲤池、垂钓园、锦襄书院,石碑坊、古井亭,文化长廊景点,镶金嵌玉般点缀在北湖景区的角角落落。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将进一步丰富人们的视觉盛宴。睢县政府为了发展本县,利用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建设娱乐休闲设施,弘扬水城文化,将城镇朝着新兴旅游城的目标一步步进发。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活动,每年牵头组织的春节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春节期间秧歌

游街、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豫剧演唱等系列活动接连上演,吸引了大量城乡群众观看。多次在湖滨广场和新世纪公园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睢县文化节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更因为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场所。1994年河南省青少年皮划艇运动会,1995年全国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1996年全国皮划艇锦标赛,2007年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2008年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暨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赛,均在这里举办。

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舞活动开始流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以居民聚居地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人民共同参与,以豫剧演唱和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演义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书画创作和交流为主的文化活动发展也比较迅速,相继多次举办有影响力的书画摄影展览,展出了反映社会发展不同方面和时期的书画摄影作品上千幅,提高了我县书画创作水平,为我县人民群众文化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睢县在繁荣城乡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工作上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

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性不高,生命力不强。以广场文化活动为

例,虽然广场文艺演出经常举办,但许多节目多次重复上演,甚至几年前编排的节目现今还在演出。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村民很少看书、看戏、看电影。狭隘的思想观念、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符合大多数群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设施相对较少,许多群众无法借阅图书和报刊。同时,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也有待改善。

针对这写问题,县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软件支持;进一步加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举办群众自身参与的文艺活动,培养群众的参与精神,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新风尚。

此次调查让我知道了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家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已经不是那个我印象中的小城镇了。但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肯定是幸福的,因为有这么多的文化娱乐设施,这么多的娱乐活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精彩。

此次调查的方式如下:

1,采取半路拦截行人,进行口头询问。

2,到睢县文化局图书馆借阅书籍,查找相关资料

3,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

调查时间安排:

开始时间2010年8月3日

结束时间2010年8月12日

调查人:班级B080401学号B08040104 姓名 徐凡 调查相关照片如下:睢县文化节

铁人三项赛:

上一篇:医科个人简历下一篇:新学期班级文明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