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2024-07-14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精选9篇)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1篇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马红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MSE2003级 北京mhqmail@yahoo.com.cn)

关键词软件开发,角色,团队,改进,软件工程。

摘要

软件开发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团队的建设。团队并不是人的简单堆积,而是人的有机组合。因此,团队建设的重点在于“人”,在于对人的识别——角色化,在于对问题的分析——角色化。以角色为基础来进行对人的识别、对管理活动的精解,是一种有效的团队建设方法,也是一种“有章可循”的建设方法,因此可以称之为“角色团队原理”。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开发和管理活动进行分解会产生一系列的子活动,对子活动及其相关知识的抽象产生角色——问题角色;对人的分析和抽象也产生角色——人员角色。问题角色与人员角色的有效关联也就是团队的组建,问题角色与人员角色的再定义和改进也就是团队的持续建设。以角色为基础来进行软件开发团队的组织,能够比较全面地解决项目管理问题,而且团队建设很容易达到可持续改进的目的。角色抽象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很好地进行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企业知识地图的组织,满足企业知识体系持续改进的需要,因此角色团队组建和建设也可以作为软件工程实施方法之一。

软件开发是一项知识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软件应用领域复杂多变,所有的这些原因造成了软件开发管理的困难,导致了软件危机的产生。软件管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知识体系的依赖和对变化的适应。角色团队原理作为一个知识体系的载体以及对持续改进的充分支持,可以作为软件工程实施方法之一。

参考资料

[1]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第七版),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PMI,《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2000;

[3]SEI,《CMMI for Systems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2000;

[4]Rational,《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2000。

作者简介

马红全,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2003级学生,北京博信科技有限公司咨询顾问,主要工作为面向软件企业的咨询、顾问和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的具体应用。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2篇

——江东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争创“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事迹材料

近年来,江东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在“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把争创“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作为工作主线,以做政府机关的办事员、经营场所的服务员、人民群众的守护员、依法行政的业务员为建设目标,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监管”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执法作风,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涌显出了一批深受辖区人员好评的“文化卫士”和先进事迹。2008年、2009年大队被市执法总队评为文化市场执法工作考核优胜单位,2009年大队的1份案卷被市执法总队被为“十佳案卷”,2009年队员张德甫被宁波市评为文明创建“先进个人”,2009年队员王海波被宁波市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先进个人”,2010年大队在全市文化市场业务技能比武中荣获团体第1名。

一、尽职尽责,做政府机关的办事员

执行政策跑腿磨嘴。今年夏季,由于持续高温,全社会用电负荷急剧攀升,江东区已处于四级缺电预警状态,区政府下达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要求各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市民用电安全。执法大队积极抓好文化经营行业的用电秩序,全力保障全区电力迎峰度夏工作,全体执法人员战酷暑、斗烈日,逐家按户放发通知,劝导经营单位申明大局,督导有序用电,连续奋战在市场一线,对全区500多家文化经营场所开展了10余次巡查。经营单位的业主对大队不折不扣抓落实的精神深感敬佩,有几个业主调侃地说:你们这样查,鞋底都磨掉了一层,汗水都可以当茶喝了,你们值吧吗?执法人员只能报一声淡淡的微笑,而完成任务后的内心还是乐滋滋的。

任务面前不下火线。今年9月,中央文明委对文明城市公共指数测评期间,执法大队启动了迎检紧急预案,发挥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实行了全天候值班制、分片包干制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制,对全区文化经营单位进行地毯式检查,分发宣传资料,责令问题整改。副大队长李继军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连续3天没有合眼休息,由于疲劳诱发了痛风,右脚踝关节肿得比小腿还粗,钻心的疼痛煎熬得这位北方大汉汗流满面,当其他队员劝说他在办公室躺着指挥时,他咬着牙突然从椅子上弹起,说:这点小痛还受得了。甩了甩手,在队员们湿润的眼眶前,又漫开大步冲到了市场一线。有这样的队长就有斗志昂扬的队员,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期间,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小组30组次,出动执法人员145人次,每天工作在16小时以上,保证了对市场督查的全覆盖,确保了文化市场“零失分”的目标。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扫黄打非”的各个阶段,执法大队认真抓好上级部门的工作落实,坚持错时执法,延伸工作时间,开展“零点行动”,经常身着便服,周旋于超市周边和城市广场之间,排摸无证销售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的地摊游商,打击侵权盗版经营的嚣张气焰,近年来共查处案件12起,没收暂扣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12563余份,有效净化了全区的音像、出版物市场。今年7月的一个晚上,执法组长王海波和其他几名队员,在江东欧尚超市附近查处一无证音像制品地摊时,遭到摊主漫骂和扭打,王海波手背上被抓出了几条血痕,执法人员还是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持讲政策、明道理,赢得了围观群众的支持,暂扣了摊主全部物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

二、细致入微,做经营场所的服务员

引导行业自律经营。近年来,执法大队牢固树立为经营场所服务的理念,创新服务方法,拓宽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二个转变”:一是思想观念从“我管市场”转变到“我为场所服务”上来;二是工作方式从“场所有求被动办”转变到“我为市场主动做”上来。在今年的“两会”、“平安世博”专项保障及文明城市公共指数测评期间,大队为经营场所统一制作了“未年人禁入”和经营时间标志牌,拟制了网吧管理“八条口诀”、场所安全管理“四个能力”等制度,并利用日常巡查的时际,执法人员随带工具为场所设臵张贴位臵,悬挂各类制度、标设、证照等,赢得业主的赞许。由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增强了经营单位配合大队工作的意识,提高了守法经营、规范管理的水平。自开展创建“平安文化经营场所”活动以来,经营单位争先创优氛围浓、热情高,全区达标场所已增至20家,居全市居先水平,其中“飞越时空大剧院”被市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现场会考察点。

帮助场所解难释惑。经营单位在管理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大队。今年6月份,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升级后,部分网吧的电脑频频出现蓝屏或死机现象,导致上网人数急剧下降。6月13日22点,夜猫网吧、星空网吧的上网电脑全部瘫痪,正当管理员束手无策的时候,业主拨通了大队的值班电话,大队技术人员立即驱车前往,2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为他们留住了客源,挽回了损失。今年是江东区文化经营场所装修易址、相互竞争的井喷期,个别地域临近的同行业场所,价格竞争十分激烈,大有吵架、拆台的趋势。场所业主把大队当作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遇有纠纷就要求大队出面协调,大队则坚持为业主解疑难、为群众谋实惠,加大了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全年共参与调解12起纠纷,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个别业主这样说:大队暨是监管队又是义工队,更是一支爱心队。

服务在先监管在后。今年,大队针对暑假网吧市场的管理,在履行市场监管的同时,每月为场所进行消毒,严防各类传染疾病,指导场所购臵降温防暑药品,保证了上网人员的身心健康。《江东区紧抓暑期网吧市场管理》的做法被省领导批示。大队积极帮扶新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服务在先,监管跟踪的原则,重视上规模文化行业的服务工作,先后对宁波书城开业,海上国际影城启用,颐高数码搬迁,跟进前臵服务指导,督查场所消防设施、安全通道,与场所管理人员探讨安全生产经验,规划场所合理布局,共同制订职责制度,开展行业自查自纠,保证了场所的安全生产经营。

三、排忧解难,做人民群众的守护员。

群众利益无小事。大队把群众对文化市场的第一呼声作为执法工作的主阵地,几年来,举报、投诉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从未发生过漏听、迟接现象,为拓宽群众投诉、举报的渠道,大队在全省县、区级文化执法部门中,第一家开通了网上投诉、举报网站,今年来共受理电话和网络投诉、举报15起,处报反馈率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100%。

举报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今年3月7日23点左右,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震醒了睡梦中的值班队员黄雪萍,电话那端传来的是一位李姓妇女的泣诉,说她儿子2天没有回家了,一直找不着,平常儿子喜欢上网,要求大队帮助查找。队员黄雪萍二话未说,披衣骑车、顶着严寒连夜赶到大队办公室,打开电脑连接网吧技术监管平台,按身份证号码查到了该儿子在网吧上网的信息,并驱车到网吧劝离他回家。第2天,李姓妇女还专程到大队致谢。这样的例子,在大队举报、投诉电话中胜不枚举,执法人员还把12318举报电话戏称为文化市场的110。大队还针对群众投诉歌舞娱乐场所的噪声污染,开展了居民小区附近的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严防超时经营,严控声量标准,还市民一个安静的文化市场环境。

为民办事无怨无悔。大队作为广电部门的综合执法机构,加大对居民小区内的地面卫星天线即“小耳朵”的整治力度,坚持效果为主,查处为辅的工作方式,上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市民自觉遵守规定,主动承担免费拆除任务,为群众节省费用,推进了创建无“小耳朵”县区的建设步伐。拆除“小耳朵”一般在高空作业,具有一定风险,为此,大队专门成立了“小耳朵”拆除小组,配备了装备和工具,开展了技术培训,具备了完成任务的技能。今年9月,大队对东海花园小区内一住户非法安装地面卫星下达了限期整改的通知,期满后该住户还是无动于衷,执法人员再次上门后了解到,该住户只有一个孤寡老人居住,家中亲人常年不在,请人拆除需要200元的开支,执法人员当场在5楼外墙上,冒着坠楼的危险拆除了“小耳朵”,深受该住户的好评。

四、秉公办事,做依法行政的业务员。

钻业务练技能。大队加强执法队员的业务学习,注重全员参与,积极协调配合,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业务能力,以文化市场执法业务比武为契机,从“合理计划、轮岗互换、培训交流”三方面入手,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深化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技能。执法人员在相对固定的岗位上,根据专业和技能,分批次交换岗位,让精通案审任务的人员从事市场巡查,了解市场动态,掌握现场办案技能,让巡查、办案的人员从事案审任务,学习案卷制作,吃透法律、法规精神,通过“轮岗交换”的方式,全力打造一支全能通才的执法队伍。大队在2010年全市文化市场业务比武中荣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目前,全队执法人员都能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都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对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节约了经营户的办事时间,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

人性化严执法。大队积极提倡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思想,使刚性执法转变为人性化执法,时时处处体现执法工作的人情味。针对部分经营户法律法规观念淡,守法经营意识薄的实际,大队坚持和谐执法,以检查促规范,以整改促发展,以处罚促教育,坚持阳光办案,做到“四无”:无辫可抓、无空可钻、无机可乘、无懈可击。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定期对行业组织的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残疾人经营者送法律上门,减免协会会费,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和观念更新。大队还采取了首次轻微违规免罚制,利用QQ和短信平台定期发送通知和温馨提示,让经营者及时了解文化市场管理的动态,通过业主约谈,组织行业代表座谈会,沟通交流,征询意见。对每一位来大队办事的经营者,队员们都会迎上一个微笑、递上一杯热茶,为他们免费提供复印、打印等服务。

不徇私不畏惧。大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队员恪守职业道德,转变执法理念,利用文化经营行业大会,组织经营户召开执法意见恳谈会,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全年多次拒收礼物礼金,拒绝请吃23次,维护了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大队执法人员不畏个别经营单位的威吓,坚持秉公办事,依法行政。去年除夕前的一个下午,执法大队对江东豪门大浴场内的一个“黑网吧”进行了查处,扣留电脑14台,这家单位的业主带了近20人来大队吵闹,扬言今天如不归还暂扣的电脑,就不让大队的执法人员过好春节,大有剑弩拔张之势,副大队长李继军和其他执法队员,一边控制事态发展,一边讲政策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决不被威吓所惧,坚持抄告工商部门作出了处罚,维护了行政执法的权威。

宁波市江东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3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早在二战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产业转移的探索。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使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一直控制着全球的经济命脉。同时,我国的国际和省际产业转移,甚至省内的产业转移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珠三角作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为广东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四大区域(珠三角、粤东、粤西及山区)的经济梯度也越来越高。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及山区地区转移的探索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甚至把其看成是解决企业生存压力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途径。广东的产业转移无疑是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贫富差距缩小的其中道路之一,但目前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承接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企业迁移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也是产业转移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承接地基础设施的早期建设可以纳入到公共物品的范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运用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认识政府与市场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并在此背景下简单得出广东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1 理论背景

1.1 公共物品涵义

萨缪尔森最早比较精确的把公共物品定义为: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1]公共物品是相对私人物品而言,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消费者与供应者通过交易之后,消费者可以拥有该物品并且其消费行为不受他人影响。而公共物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而不能供应单独的消费者消费,在一定的限度下多人使用不会改变公共物品的价值。公共物品的突出特征是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水平。根据消费过程中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消费物品分为四类,如下表。

承接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维护等经营性的工程涉及到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领域,无法明确的划分类型。但在承接地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由于发生产业转移的企业不普遍而承接地可以容纳产业转移的企业空间充足,基础设施的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把其纳入公共物品进行分析。产业转移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承接地的土地、资源等充足,企业符合承接地转移条件和要求的基本上都可以自由的进行产业转移。企业在使用基础设施的时候对其他企业没有排斥性也就是没有排他性。另外,在承接地环境的容纳范围内,其使用是非竞争性的,企业使用基础设施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所以,在一定的规模下,基础设施的使用没有出现“拥挤”现象,早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纳入公共物品供给的范畴。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早期,电力设施是必须的,早期建设中产业转移的企业的用电对其他企业没有排斥和影响,也就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把纳入公共物品领域是相当合理的。

1.2 公共物品供给相关文献

经济学家对公共物品供给的观点主要分两派。一部分支持公共物品是由政府唯一供给的,因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而市场无法避免“搭便车”的行为,而且存在收费困难等问题,不符合市场规律,无法由市场提供。而另一部分则认为私人也可以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公共物品并非必须由政府提供,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私人也可以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反而效率更高。

缪勒在1848年对灯塔就有如下分析:虽然海中的船只可以从灯塔的指引而得益,但若要向他们收取费用,就不能办到。除非政府用强迫抽税的方法,否则灯塔就会因无私利可图,以致无人建造。[2]庇古同样以灯塔的例子来说明市场失灵以及政府介入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上是难以向船只收取费用,灯塔若私营,私人的收益在编辑上必定会低过灯塔对社会贡献的利益。这情况下,政府建造是必须的。[3]萨缪尔森首次清晰地提出了公共物品的概念,并把灯塔归属于公共物品。他对市场失灵的分析更加客观,其认为即使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经济原则上灯塔也不应该收费,因由政府建造。[4]

一些经济学家对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利己动机的激励,政府建造的灯塔往往是经营不善的,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当中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5]科斯通过实际例子的研究方法证明了灯塔可以通过国家向“领航工会”颁发许可证的方式进行建造。这种通过授权的方式产生了市场进入障碍,现有供应者的积极性得以保护,使私人灯塔的供给成为可能。布坎南认为纯粹公共物品同样不会存在“拥挤”问题,通过产权结构调整可以使公共物品适度的排他,解决“搭便车”问题。德姆塞茨认为在可以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我国的很多经济学家也探讨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比如张五常认为,可将公共物品的产权私有,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茅于轼、张维迎、刘伟等经济学家都认为民间资本是提供公共物品的重要市场力量。

1.3 广东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

广东省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探索在90年代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而政府也早在2001年就开始出台政策指导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从早期企业自发的产业转移到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大力推进,14个欠发达的地市都至少拥有一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例如,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完成征地3190亩,平整土地1750亩。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展,交通设施有的已完成,有的正施工,有的在勘测设计,有的进入招投标阶段,总之全区道路网路进一步完善。另外,还大力推进龙塘污水处理厂建设……产业转移园区道路、供电、环保、科技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6]产业转移整体态势发展良好,总投入资金较多,但其中也存在种种隐忧。

学者的研究分析表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都有众多的好处,但为什么现阶段广东产业转移还是那么困难呢,其中承接地的基础设施不足是阻碍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公路等交通设施;电力等能源设施;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治理设施;光缆等网络信息设施,等等。增加基础设施的供应目的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企业进驻,不断积累各种资本,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从而进一步推进硬件环境的建设。承接地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对珠三角转移企业吸引力不足。目前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珠三角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能源、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企业转移的激情,影响产业转移的进程。粤东西和山区多地势起伏,而多数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选址处于丘陵地带,土地平整、“五通一平”等前期投入巨大,有的园区无力承担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有的甚至连首期规划土地尚未开发完。另外,城市化进程缓慢,物流业等服务发展落后,使得承接地普遍劳动力素质不高,配套产业不充分,所需的支持服务不充足。[7]

2 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

2.1 市场失灵

供需均衡是市场良好运作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消费物品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外部环境是供给等于消费。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导致消费者的增多,均衡点移动;反之亦然。现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消费者1的需求曲线d1为:q1=a-bp,消费者2的需求曲线d2,q2=c-dp,私人物品的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D是:Q2=(a+c)-(b+d)P,公共物品的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Q2=ad+bcb+d-bdb+dΡ。其中a>0,b>0,c>0,d>0,a>c,d>c。供求情况如下图,红色线代表私人物品的情况,黑色线代表公共物品的情况。消费者总需求曲线D是由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d1,d2汇总而来的。

对于私人物品,如红色图形,生产者的供给数量可以在供给曲线S1上移动,知道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达到竞争均衡。A点为均衡点,此时消费品的需求为Q1,价格为p1。所以,私人物品在市场上可以自行调整产出量,以达到供需均衡。对于公共物品,如果要达到均衡状态,就要公共物品的需求者支付的价格可以弥补生产者供给的生产成本,就是要达到价格均衡,也就是蓝色点B的“林达尔均衡”。但实际上供应商不可以生产连续数量的公共物品,其单个产量就可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全部消费者,供应曲线如上图D2上的非连续点。此时供应商会选择左上方离B点最近的供应点进行生产,也就是C点。但实际上C点是很难实现的。由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公共物品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收费的困难等问题造成私人生产在公共物品领域存在很多限制,市场发挥不了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物品不可缺失,但市场失灵必然导致其供给不能根据市场的信息自由的调整,那么就只能依靠政府这样的强制性组织来解决其供给问题。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初始投资大,资产专用性强、流动性弱。尤其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它只会选择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承接地而不会进行多余的基础设施投资。所以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通过俱乐部形式解决“搭便车”和收费难的问题,也不可能由私人单独供给。现阶段承接地尤其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靠财政拨款,广东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由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协商管理。

2.2 政府失灵

政府虽然在公共物品供给方便有着各种优势,但现实中其还表现出各种低效率的情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政府失灵”定义为“由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要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8]政府失灵的表现就是低效率,主要原因有:第一、供给数量的确定难。政府不能完全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最终有多少企业愿意进行产业转移和使用其基础设施,无从知道。政府就算利用税收等手段作为资金的筹集渠道,基础设施的供给数量与企业的需求数量的偏离会造成供给的不足或者供给过剩,导致产业转移吸引力的下降或者社会资金的浪费。第二、供给范围的确认难。首先,基础设施涉及的内容广而使用资金有限,基础设施的迫切程度难以区分。例如,环境治理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都同样重要,但具体的实施顺序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然后,不同地区根据其区位因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具有差异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分析。承接地原始条件的不一致,导致基础实施的差异化需求,如云浮的环境治理实施越来越受关注,而清远道路实施正紧密进行,各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三、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首先,政府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政府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性人,其在基础设施的生产、供给过程中会无意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某些自我约束力不高的政府工作者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严重侵犯公民的财产和利益。其次,政府的决策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企业的意见影响。它在利益团体影响之下,存在与集体普遍利益不完全一致的危险。[9]例如用电的规模这政策的制定对各个团体的切身利益都有紧密的联系,它们会用各种办法尽可能的影响决策,使其有利于与自身的发展和减少损失。第四,政府机构自身存在的缺陷。政府一般控制着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部门,并形成垄断的局面。这种竞争缺失的机制,必然会导致供给的低效率。另外,政府传统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机构繁多、人员冗余等存在问题的机制。所以政府在保留某些权利下,应该把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引入市场的机制。

3 建议: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而引入市场机制

公共物品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而有效供给,而政府也并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唯一主体,政府与市场怎样有效的融合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广东省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最近几年才越来越显得迫在眉睫,其发展还不成熟。政府通过与各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合,动用社会上各智囊团来解决产业转移的问题,其对基础设施的安排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所以现阶段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利用各种形式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提高公共设施供给的效率,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现行做法一般是政府保持着最终决策的权利,把公共物品供给的某个环节或者整体工程通过合同或协议等的形式委托给其他部门(包括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实施。其目的是尽可能地规避政府失灵,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承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会涉及政府、企业、供应商三方的利益和目标。企业要求更多、更好的满足其对基础设施这公共物品的需求,还需要保证支付与得到的收益是相当的,否则就没有转移的动力(这里支付主要指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收益指产业转移而得到的利益);对于供应商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其收益的最大化,要求其所获收益大于等于生产成本,是有利可图的,否则就没有生产的动力;对于政府,主要是供给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最大化和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要求有比较完善的决策和监督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另外,政府还是企业和供应商利益冲突的调解员及仲裁员。

承接地政府要根据产业转移的思路,结合当地的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确定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据此确定了基础设施供给的范围并分层次有重点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总的来说,政府对整个产业转移要有可行的思路和整体的把握,并把这些思路付诸实施。首先,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基础设施的初期投资资金大,政府财政支持的资金不可能满足全部基础设施的需求。除了广东省的扶持资金、转出地和承接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的投入。为此需要深化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资金。产业转移工业园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工作:发行债券融资、多元化投资等。其次,完善项目运作的市场化机制。公共物品引入市场机制的目的是增加市场竞争,让政府退出直接供给的地位。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适合的方法是把每个基础设施的项目通过合同的方式将其供给承包给市场上的私人企业。供应商根据自身的实力和预算进行建设。这里政府不仅是组织者,还必须履行监督者的职责。政府需要监督供应商履行合同的质量,保证转移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职能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打破政府单一供给的垄断局面,防范政府失灵出现的各种状况。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私人已经慢慢进入到公共物品供给的领域,如公共交通的商业化,高等教育的民办化等,市场机制已经不断的深入到政府当中。现阶段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如何使私人企业在基础设施的供给上规范化。这要求政府角色扮演的时候要求更多的参与而非直接干预;更多的支持而非阻扰;更多的引导而非限定;更多的监督而非放任。[10]

注释:①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因为偏好等其他因素而会有所差异,任意给定一个公共物品的数量,每个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而公共物品的总价格应该是各个消费者的价格的加总,为Ρ=p1+p2=ad+bcbd-b+dbdQ,得出,Q2=ad+bcb+d-bdb+dΡ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张五常.卖橘者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PIGOU A 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an and Co.,1938.

[4]SAMUELSON P A.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9.

[5]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付强,汤湛锋.清远经济开发区打造高端产业成长新区[N].南方日报,2010-01-03.

[7]邱慧卿.广东目前产业转移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8]席恒.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

[9]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4篇

关键词 团队建设;资源整合;基础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16-02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凸显。而基础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生长点,在高校建设中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其是基础教育,更是面临教学投入不足的瓶颈[1]。如何建设质量一流、布局合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学科,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2007年“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背景和总体要求下,“教学团队”的建设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教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基础学科教学中更是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实现其长效发展。本文建立以团队精神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梯队、激励措施建设,即教学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团队建设的基础——精神建设

教学团队的优势就在于能以共同的目标和动力团结团队成员,从而增强团队的团结协作,形成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2],而精神建设可以说是整个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以“和谐”为前提进行团队精神引导,以“敬业”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以“求是”为立足点,“创新”为发展点,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建立高效率的教学团队。此外,还要创造宽容的文化氛围,为教学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2 教学资源整合——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从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基础课程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个体教师或课题组的教师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是非常有限的。通过搭建教学团队,发挥成员共同的智慧和协作,多方面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建立创新的机制源泉,取得良好的辐射效应。

其次,从教学研究方面来看,多学科交叉的大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运用各方资源,比如说物理教学与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化学教学,可以相互辅助,仪器共享,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机制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基础学科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团队组织,搭建相应的团队合作机制,增加承担重大教学项目的机会。

3 教学梯队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团队创建的首要任务,制度健全、机制合理的梯队建设能够凝聚团队力量,提高团队效率,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发挥团队潜能。

3.1 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3]

教学团队是由知识结构、年龄、学缘、个性、职称各异的个体组成,其个体在授课方式、内容、深度上各有特色,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合理的团队结构,能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互补,提高教学团队效率。在建立过程中,要求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互补性,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搭配得当,同时能够产生良好帮带作用的团体。

3.2 重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应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具有吸引、凝聚团队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而这种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机制的建立,除了团队内自发形成之外,还需要机制本身为其创造宽松良好的条件。团队在人员配备各方面要取长补短,合理发展。

3.3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后备队伍的培养[4]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也是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要竭尽全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平台。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经验的传承需要老教师的无私与耐心,也需要合理的传承机制。以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组为例,实行“主讲教师制”产生良好的效果,即老教员采取“一带一”的形式,对年轻教员言传身教,年轻教员跟随主讲教师同带教学班,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从而促使青年教员迅速成长。

2)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展示平台。青年教师羽翼未丰,尚显稚嫩,需要教学团队适当地为其创造学习展示机会,比如组织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为其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可组织青年教学比武等模式,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可适当政策倾斜,建立青年教师专项资金,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

3)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成长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见多识广才能开拓创新;支持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为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取经大开方便之门。

3.4 激励措施建设

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检验其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团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考察团队实现目标,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分类考核。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教师个体业绩实现及其在团队业绩实现中的贡献。此外还要看团队的竞争合作意识及能力,培养和谐竞争合作关系和良好的团队。最后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激励程度。

可以说以团队建设为平台的基础学科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硬件、软件各方面发挥团结协作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激发科研潜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最大限度地加快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冯莉媚,胡小平.对高校以教学团队整合提升教学资源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7):37-38.

[3]马剑侠.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06-107.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5篇

众所周知,UED团队包括: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可用性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前段开发工程师等等。按照公司不同的阶段职位会有不同的增加。那么把职位分这么细就能组件一个UED部门了么?答案是否定的。

UED团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公司的产品变得更加好卖,那么团队不仅仅考虑的产品的可用性或易用性,也需要具备卖产品的能力和对潜在用户的判断, 因此我觉得UED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的团队。

我想先从“以产品设计为中心”这点上来看看UED团队该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过之前先给“产品”做个定义。个人觉得现在大部分公司的产品可以分成两种属性,一类是新市场开发型的产品,一类是现有产品优化型的产品。前一类型的产品更适合市场产品经理去做,而UED团队主要负责后一类型的产品设计。

一、产品的话语权

在公司里,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这些部门都会参与讨论,那么各个部门和角色在讨论中的话语权在其专业角度上,都是比较具有权重的,

因此,如果该产品是以UED为主的产品的话,当然,决定权在UED手中,但要权衡其他部门的意见,特别是产品经理和市场部门的。

二、部门协调能力

很多时候,产品会像在生产线上的一样,被一个部门丢到下一个部门去。这样的方式适合在具有一定标准和规则的情况下,包括我之前常常说到的创新设计也是可以进行工业化模式生产的。但我不建议这样的去做,特别是在还没有UED团队的公司来说。我觉得对于UED团队的每个角色来说,都需要具备这样的部门之前的协调工作的能力。日常的需求处理按照生产线流程走,而项目产品的设计开发,建议可以适用项目组开发形式来作为尝试。当然不仅仅是把各个角色位置都搬到一起坐而已,最重要的是解决协作的能力。

三、以产品设计为中心

这里的设计当然不仅仅只是视觉设计咯。因为很多人理解来说,产品进入到UED环节,就是给制定颜色,设计一些交互方式而已,这样只能算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美化而已。我觉得首先是老板们需要将一些优化类的产品放手给团队去做,其次也需要团队自己具有主人翁的意思,从以往的美工或交互设计的圈圈中调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对产品有自己的认识,那么通过一些方法把认识形成大体上的统一。而这期间,不要忘记团队的力量,团队中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时产品设计师需要收集这样的思考,然后做出一个团队统一决定的目标。

现在UED部门都在向着产品设计方向靠了,所以从用户体验到产品设计是一个方向。而这过程中对于团队每个角色来说又会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向。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6篇

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了495万人, 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559万人,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19万人, 2010年超过了630万, 而2011年更是达到了650万人。从这些数据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这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即使是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中, 仍然有许多应届大学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加上往届大学生的数量, 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紧迫, 造成这种就业形势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市场的问题, 比如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影响, 导致工作岗位与应届毕业生数量严重失衡;其次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高校教育过度偏重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缺乏生存能力;最后是学生自身技能的问题, 事实上不同专业与专业的就业率是有较大差别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做到脱颖而出。所以教育部门坚持强调高校培养人才要有自身的特色, 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即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就业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 高校原有教育体系不用改变。

高校发起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并不影响高校中其他教育体系与模式正常进行。在学生录取工作上可以正常进行, 并且可以以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为特色并且依靠其成果吸引生源;在高校中的日常教育工作可以安计划进行, 不会因为师生共同参加科研项目而影响正常课程的教授与开展, 而且在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日益完善以后,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毕业和参加工作或者是继续深造方面不会因师生共建科研团队而延误或耽搁, 相反对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及深造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节约科研成本, 提升科研水平。

学生参与由学校以及教师带头研究的科研项目, 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科研的成本, 提高了科研的水平。高校进行科研工作一般都面临着较大的经费困难, 主要因为科研对其设备等投入非常大。而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并不会因为科研项目参与者的增多而大量的增加科研设备, 对科研项目的投入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影响。高校的科研队伍普遍有教师队伍组成, 这就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可以一个教师或者几个教师带领科研队伍,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能够实现多个科研项目的共同发展, 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而在此基础上, 学校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素质, 为学生就业打造基础。

(3) 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高校的理论教学是学生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对理论的巩固与深化, 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从这一点看, 实践与理论都是学生就业的保障, 学生要就业就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与教师共同展开科研项目的研究, 能够使学生在科研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积累经验, 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所以师生共建科研团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促进学生就业有突出的、重要的意义。

(4) 一些高校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取得优良成效。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在着手开发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甚至已经具备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的雏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 并且能够在高校科研上取得一定突破, 更重要的对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这些已经成功建立师生合作科研模式的高校具备很多的经验, 对将要开发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高校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3开发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努力方向

(1) 各个高校要加深重视。

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严峻考验, 各个高校有绝对的义务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各个高校应当在了解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的基础上认识到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对促进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并引起重视。高校在建立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过程中要注重宣传这种模式对高校发展、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的工作中来。

(2) 确保原则, 发现问题。

我国高校普及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正处于发展阶段, 许多细节需要高校发现并完善。首先在科研项目进行中确定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最基本目标之一, 确保新模式不会影响高校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 落实责任制;其次在科研过程中实行激励制度, 对科研项目有较大贡献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鼓励与奖励, 调动师生在科研中的积极性;再次确保新模式不会影响高校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 落实责任制;最后根据一些实际情况, 保证学生及其教师科研项目的项目具有权, 做好这一方面对加强学生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从就业形势方面出发阐述了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可行性, 并提出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模式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就业,导向,共建,科研团队,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阎世梁, 张华, 肖晓萍, 王银玲.师生共建科研团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3) .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7篇

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团队 队伍构建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65-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员为本。基础课程教员既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我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学员培养质量,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员队伍是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

1 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队伍构建模式

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以我院通识阶段平台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同时兼顾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教学团队队伍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在质量工程为团队目标的前提下,团队队伍组建成梯队结构,主要考虑专业能力结构和年龄层次结构。由于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围绕基础教学展开的,其团队成员应该是基础教学第一线的教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成员角色又各具特色,发挥专业知识能力互补的作用。人才培养是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包括领军人才培养、青年教员培养和文职人员建设三个模块。

2 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管理者,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应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所以团队带头人应由学院教学名师担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整个团队带到教学前沿阵地,把教学研究工作推向深入,造成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势态。

教学骨干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由青年教员逐步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是团队目标的主要实现者,在团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能清晰的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并把任务推向实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向领军人才方向发展的储备人才。

青年教员是被我院吸收进来的博士、硕士等在教学上还不成熟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科研、教学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同时,他们又是最活跃、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大多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他们在团队中虽然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许多具体琐碎的事情需要他们来完成,他们也参与一线的教学工作,是团队最迫切培养和锻炼的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再教育得到提高,是向教学研究骨干方向发展的储备人才。

文职人员是聘用到军队编制岗位工作,履行同类岗位现役军官和文职干部相应职责的非现役人员。文职人员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无军籍;二是实行聘用制管理,即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是合同关系;三是在军队编制岗位工作;四是职责与部队同类岗位干部相同。文职人员建设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使用好文职人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团队要以宽阔的胸怀积极接纳每一名文职教员,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关怀,在关怀中成长;其次,使他们明确自己是军队建设中的一员,是“不穿军装的军人”,加速确立文职教员的军人使命意识;同时,要加快文职人员的培养步伐,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是实现质量工程的关键,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要以构建和谐团体为基础、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全面协调发展为理念、以潜心敬业育人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实现教学创新为标志。主要举措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人员特点合理规划,制定方案,按方向培养;(2)通过教学导师制,主讲教师制、发挥骨干教授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年轻教员迅速成长;(3)建立相关课程交叉助课机制,感受不同教员的风采,在教学实践中加快年轻教员的培养步伐;(4)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专家课堂教学的监督和指导作用;(5)通过教学观摩、优质授课评比等活动,为人才培养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6)设立专项教育教学基金,鼓励青年教员积极向上;(7)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机制,开扩视野,营造氛围;(8)支持年轻教员“继续教育”,为他们进修深造打开方便之门。

总之,老、中、青互相搭配,通过传、帮、带,团结凝聚一批教学骨干,实现领军人才的培养;通过带好一批青年教员,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加强文职人员建设,增强团队的内聚力。在人才培养的牵引下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由此建立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8篇

一、由“优质空间课堂”到 “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团队成员构成的变革

“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以“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优质空间课堂”建设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4〕427号) (以下简称《方案》)为指导,按照《方案》 提出的师德的表率、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科研的能手、坚持终身学习等首席教师要求为前提。“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团队建设以区域杰出教研员为首席教师, 是因为杰出教研员不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感召力、鲜明的教学主张与教学个性、宽泛的知识视野及其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其与教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修养,在学科教学、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方面有优于学校教师的宽泛视野。首席教师对团队成员的遴选注重骨干教师、新任教师、技术能手等团队成员的比例搭配以及成员在区域各学校分布的“总体均衡”,支撑起整个区域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此促进区域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作者作为湖南省泸溪县教科所副所长,湘西自治州物理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有能力担当“区域优质空间课堂”首席教师的重任。而且,所组建的团队做到了成员构成的合适“搭配比例”以及在县域各学校分布的“总体均衡”。

团队成员构成的变革和团队的创建,其目的不仅在于《方案》中提出的“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将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在课堂,建设优质课堂教学实例、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并实现实例与资源的应用与分享”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分享优质空间课堂资源、减轻师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等建设目标”,而且还在于对“优质空间课堂” 建设的工作范围与工作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在学科教学、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解决区域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上开展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力求在区域学科建设和区域教育综合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科建设与区域教育综合发展“:区域优质空间课堂” 建设的目标定位与价值选择

区别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为目的的教师个体教育教学研究,“区域优质空间课堂”以“优质空间课堂”为平台开展区域教育教学研究,以整体提升区域学科发展水平和区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1. 基于专业性的学科建设

学科是教学的科目,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科建设,决定学校的教育高度。“区域优质空间课堂”与“优质空间课堂”一样以学科为单元,体现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性。但“区域优质空间课堂”拓宽了“优质空间课堂”的具体建设标准与要求,在基于某一具体学科的专业性上,通过首席教师的统筹规划与团队成员共建,以整体提升区域某一学科的发展水平。

要提升区域学科的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强化学科教学与学科教研,更要注重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教研与其专业成长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研究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提高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前提条件。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人民群众追求更公平、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质教育源于优质的教师群体。所以,作者所在的团队把强化物理教学与物理教学研究以及促进物理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物理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满足县域群众对公平、优质与均衡教育的需求。

2. 基于业余性的教育综合发展

教师的学科教学并非是其生活的全部,教师的生活品质还决定着其有什么样的“业余”。这种“业余”并非出于功利,而是体现为一种喜爱和兴趣,它能突破学科专业的束缚与限制而构成其全部的实质生活。除去非教育生活世界的业余休闲与交往等,教师的“业余”更多地偏向于在教育生活世界中突破学科的界限而思考教育综合领域的问题。在“李华君团队空间”里,“区域教学整体化改革的探索”栏目中上传的资源,就是团队成员的触角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定位探测”,其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构建与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研究以及教育督导等宏观教育的方方面面。这种业余性喜爱将教师的自我反思置身于广泛教育领域的网络结构中,并在此基础上付出实践行动,团队成员由此而获得自主权、责任担当和个性自由,从而能促成团队成员的自由发展。

3. 实现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都对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全员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整合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师培训等问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区域优质空间课堂”正是直面这些问题提出的一项应对与创新举措。因为“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不仅搭建了一个区域学科教师交流、研讨、对话的平台,而且构建了一个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有效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是教研员的职责所在,但是,教研员特别是县级教研员对教师的培训往往是举办几次活动,下基层听几次课,被邀请做几次讲座等,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被动性”“随机性”与“突发性”,在教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几次”就会变得极其寥少。通过“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具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性与便捷性,较低的经费成本投入摆脱了教研经费不足的困扰,体现对教师培训的 “自觉性”“常态化”与“全员化”特征。

三、“区域优质空间课堂” 建设的运行机制

以“优质空间课堂”为平台进行的“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标志着团队成员构成的变革,这种变革依赖于构建相应的选荐机制。首席教师由自我申请并在组织考察与举荐中产生,其他成员由自我申请并在学校推荐与首席教师筛选中产生。组建的“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团队需要县、市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察与推荐以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遴选。除了选荐机制,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与研修机制也尤为重要。

1. 管理机制

“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与过程管理,为此,需要突出以下管理机制:

其一,实施分级管理,履行各级职责。首席教师所在的教研机构主要承担着“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指导与服务等相关任务。 学校则通过教科室、教研组等组织对本校的团队成员实施协同兼管,同时,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让本校的团队成员在校本教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接受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的兼管与评估。

其二,加强横向联系,召开定期会议。首席教师根据需要定期召开“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协商解决难点问题。作为首席教师的教研员所组织的区域学科教研活动, 在人员安排上可兼顾团队成员的参与, 这样既能让团队成员参加学科活动,又能安排“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的具体工作。

其三,注重过程管理,建立督促机制。一方面规定成员上传一定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与成果材料,做到引导与督促的有效结合,让“研究”成为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畅通联系渠道, 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团队成员QQ群, 吸纳团队成员参加区域学科教研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与督促团队成员在“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中积极投入,互相学习与互相促进。

其四,基于文化差异,彰显建设特色。“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区别于“优质空间课堂”的总体特点在于以区域学科建设和区域教育综合发展为价值取向。 每个团队空间的建设特色取决于成员的兴趣爱好、专长及价值诉求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以及成员所在的地域文化特色决定了不同空间课堂的建设特色。正因如此,“李华君团队空间”彰显了 “注重实验教学,切中民族县域教育发展难点与热点问题”的建设特色。

2. 研修机制

其一,专题培训,提升研究素养。通过“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对成员进行专题培训,主要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发展前瞻的培训。在“李华君团队空间”, 经由首席教师筛选的优质学术理论与教育发展前瞻资源上传于“他山之石”栏目,团队成员在对空间的访问学习中夯实教育教学理论根基,了解当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前瞻。

其二,实践培训,丰富实践智慧。“能力为重”是教师与校长《专业标准》共同提出的专业发展核心理念。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中得以提升。为此,在“李华君团队空间”,主要栏目注重“原创”二字,如团队成员在“区域教学整体化改革的实践探索”“原创讲座”“原创日志”“课题研究”“原创实验” “原创教学设计”“原创试题库”“原创教学视频”等栏目中上传的资源都是他们在实践行动中的过程实录和实践经验的文字化表达,展现的是团队成员的实践智慧。

其三,经验分享,实现共同提高。在先有经验到现在经验再到未来经验的不断生成过程中,教师的知识、体验、感情、 态度、思想不断扩大和丰富,教师因此而获得专业成长。基于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让团队成员在投身改革的行动研究中获得经验。团队成员把各自的经验上传到空间之前需要进行经验写作,而经验的写作过程是自我与经验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能获得对经验的进一步理解。具有丰富“原生态经验”的一线教师与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教研员所开展的合作研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教研员对“原生态经验”的“概括化表达”让其具有了理论基调而便于分享。教师在对团队空间的访问中与他人的经验进行沟通与对话而获得新的经验,丰实各自的经验图式和经验世界。

四、“区域优质空间课堂” 建设的实践策略

1. 重视首席教师的规划与引领

以往学校教师在学科教学研究上存在如下的共性缺陷:孤立封闭,缺乏合作沟通;研究的问题往往局限于学校教师面临的个性问题,缺乏学科教学共性问题的研究;就事论事,难以把某个具体问题与整个学科课程的大背景联系起来; 就学科论学科,忽视学科建设与区域教育综合发展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为克服上述弊端,以“区域优质空间课堂” 为平台开展的区域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发挥首席教师的规划与引领作用。首先应确立以学科教学研究为重点,兼顾区域教育综合发展研究的总体思路;其次应立足区域的整体性,开展区域教学研究活动的总体设计;最后应将学科教学的个性化问题统整到学科教学的共性化问题之中,将学科教学的共性化问题统整到区域教育综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并强化团队成员的整体协作,汇聚成员的集体智慧。

2. 发挥团队成员的“种子教师”作用

把“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团队成员培育成为“种子教师”,其目的是引导团队成员在所属学校的校本教研中发挥引领作用。由于“区域优质空间课堂”注重学科的共性问题以及区域教育综合领域的问题研究,因此,“种子教师”的优势就体现在能聚焦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和解决的途径与办法。“种子教师”作用的发挥需要团队成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与交流研讨。在“李华君团队空间”里,成员上传的资源大都经过学校学科教师的相互研讨与集体认定,特别是课堂实录的“磨课”更是凝聚了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

较强的研究能力是作为“种子教师” 必备条件,为此,“李华君团队空间”里, 团队成员通过共同设计的“原创日志” “物理实验”“物理原创课件”“物理原创教学设计”“物理原创试题题库”“物理原创教学视频”“他山之石”等栏目进行基础性研究外,“课题研究”“教学主张”等栏目的设计在于引导团队成员增强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团队成员就物理学科教学和县域教育改革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向县、州、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目前,骨干教师邓学敏主持“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习题设计策略研究”,杨万军老师主持“物理课堂教学的设问研究”,首席教师李华君主持湖南省规划课题“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区域推进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由“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团队成员和各学校物理教师组成。面对物理学科“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实问题,首席教师李华君凭借多年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培养兴趣,注重过程”的物理教学与研究主张。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物理学科特点的分析,从物理过程教学的内涵、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过程教学的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物理实验、物理思维、物理习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为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主张构筑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石。

3. 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

纵观国际国内组织形态的研究,“共同体”已成为不同群体共同追求的理想组织形态,如国际、国家层面上的“命运共同体”,教育领域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教育共同体”等。为此,我们把“区域教研共同体”作为“区域优质空间课堂” 所追求的理想组织形态。

区域教研共同体是通过开展区域教研,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区域学科发展水平和区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为共同意愿与利益需求而组成的教师合作群体。在共同体里,每个成员都是主体之一,他们的关系体现为交互的主体性, 即主体间性。区域教研共同体的打造为开展区域教育教学教研提供了理想的组织环境,团队成员把共同体视为一个温馨的家园,各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并相互依赖,并在这个家园中获得归属感和团队的支撑力量。作者所在的团队成员来自全县不同学校,包括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和初任教师,有资深教研员、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他们所组成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在优势互补中获得了彼此的一番长进。2015年9月,三位团队成员参加了湘西自治州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叶大为和杨勇军在比赛中均获特等奖,杨尚德老师获一等奖。其中,杨勇军和杨尚德都是在农村中学任教的初任教师。

4. 彰显学科教学特色

以学科为单元的“区域优质空间课堂”建设必须凸显学科特色,为此,在“李华君团队空间”里,“科技创新”“物理实验”“物理科普”等栏目建设就凸显了物理学科特色。湖南省泸溪县是一个集 “老、少、边、穷、山、库”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许多农村学校实验器材配备不足,实验教学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现状,团队成员上传了大量的原创实验供全县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物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物理学科特色的彰显以文化育人为依归。为此,“李华君团队空间”的“本土教材”栏目中,团队成员对所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进行 “本土化”改造,开发与利用“无公害椪柑贮藏保鲜技术”“生活现象揭秘”“泸溪菊花石亮相世博”等本土资源替代教科书中的“城市化”素材。对教科书的“本土化”改造不仅是对三级课程管理的落实, 而且确立了一种“文化立场”,通过吸收区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注重区域文化的“生态共生性”,以此培育适应“当地社会发展”要求的“本土文化人”。

5. 聚焦区域教育发展主题

以角色为基础的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我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团队设置特色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本团队是在不断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当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团队根据这些要求大力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实践,团队自身水平稳步提高。组成了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教学小组,并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建立多渠道师资培养机制。

二、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本团队按照课程内涵,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以下创新性改革措施。

(一)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

团队以“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针对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类”、“专业类”和“应用类”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

(二)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团队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和形成了若干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将省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应用到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的作用:教授、博士全部承担课程的主讲工作,定期研讨本课程的新技术及发展动向;由团队带头人主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等教学活动;将科研课题引入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面向市场需求、结合各类专业特点,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基础实验的课时数,着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三)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设计过程,我们从制度上实现了全方位的考核和监控。近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中有15%来自团队成员的基金项目和科研课题,35%来自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有30%的选题跟踪学科领域的新技术。

三、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一)依托优势资源,强化实验教学

依托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监测中心等11个实验室和研究所,建立了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实践体系。实践教学中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设立了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系,并对某些专项内容单独设课,突出了计算机软件分析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学生兴趣,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软硬件平台,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并作为实践活动的必修环节。这些活动不仅向学生提供了接触、学习先进软件工具的机会,而且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掌握科研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通过本科生参与团队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能够涉猎学科前沿。

(三)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团队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高质量地实施课程计划。借鉴ISO9001认证体系中的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监测中心等实验室,先后通过教育部、甘肃省教育厅和学校共同投入,补充和更新了一大批实验设备,使实验条件得到较大的改观,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团队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了一批计算机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指导能力强、稳定的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各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按照教学大纲和任务书进行,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五、网络教学建设

建立本课程网上课堂及在线立体化智能教学系统。网上课堂设计的目的是能够给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网络立体化教学环境的要求,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公告系统、网上教学、动画演示、在线测试、网上答疑、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论坛多个模块构成,系统的设计思想确定为: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子系统;利用动画技术设计演示子系统;建立交互式的考核子系统;建立答疑教室,为教学交流提供桥梁。

六、结束语

我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实力雄厚,极具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团队很好地把握了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注重对国际上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和研究。另一方面,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助于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该团队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刘昱,程玲玲.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9,(6).

[2]赵楠,吴磊.浅谈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2).

上一篇:18年幼儿园工作思路安排下一篇:医院处方审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