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

2024-08-04

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精选5篇)

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 第1篇

……………………………密…………………………封…………………………线…………………………… 学校:班别:姓名:座号:保亭县2013-2014学 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6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C2.D3.A4.D5.B6.B7.C8.D9.B10.D11.C12.B13.B14.C

二、15.复合3.称量搅拌 16.(1)③(2)①(3)④(4)② 17.(1)混合物B(2)2C4H10+13O2(3)铁、铜、金 18.3CO+Fe2O3高温8CO2+10H2O2Fe+3CO

2三、19.原因是打开汽水盖后,外界压强小于罐内压强,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当气泡逸出后,罐内的液体还是饱和溶液 20.(1)导电性、延性、延展性等答出一条即可(2)比较黄铜(或合金)和铜(或纯金属)的硬度

四、21.(1)排水集气(2)①燃烧匙;②4P+5O22P2O5③氧气 ; 2H2O22H2O + O2↑(其它合理答案也可)(3)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立刻浑浊CO2+Ca(OH)2══CaCO3↓+H2O(4)竹子中氧气的含量较空气低,而二氧化碳含量较空气高

五、22.(1)8.5g(2)(20—8.5)g==11.5g(3)设20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uO + 2HCl == CuCl2 + H2O 8073 4gx X==3.65g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6.5g÷20g)×100%==18.25%

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 第2篇

海南省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和小城镇建设以来,旅游环境的改善和配套旅游设施的完善带动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园、观光果园也迅速发展起来。优美的生态风光、独特的乡风民俗、活力的新农村风貌,散发着海南乡村地域浓郁的旅游魅力,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驻足观光。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成为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保亭县位于海南省南部,独一无二的热带雨林气候,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别具一格的纯天然温泉,神秘浓郁的黎苗风情,诱人可口的热带蔬菜水果使保亭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积极探索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中,保亭县异军突起,极大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葛学峰、武春友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消费者个人特征与行为特征对乡村旅游产品选择偏好的影响。[1]李俊峰对郑州市乡村旅游偏好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2]王云、史春云运用社会调查法,探讨了苏州乡村旅游游客偏好、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为苏州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3]林明太从旅游决策、旅游偏好、旅游认知体验等方面探讨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行为特征。[4]钟诚等以程度郊区18—30 岁的青年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消费行为规律。[5]万绪才等从居民感知视角探讨了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及南京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特征。[6]应该说国内对于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旅游企业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经营乡村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但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研究比较少,以市场偏好为主题的研究就更少。为此现以保亭县为例,研究当地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市场偏好,其研究结果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及市场营销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保亭县乡村旅游者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主要对象是分布在布隆赛旅游文化区和保亭县城的农家乐的乡村旅游者。调研采取随机抽样、书面问卷的方式于2014 年11 月12 日至22 日期间分段进行,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481 份,回收率为96.2%;有效问卷456 份,有效率为91.2%。

(一)人口统计特征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年龄上,25-45 岁游客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7.7%。18-24 岁的游客约占25.8%,46-64 岁的游客约占13.6%。其他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教育水平上,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游客人数最多,约占60.8%,高中及中专学历约占26.7%,初中以下学历的游客占12.5%。在月收入水平上,月收入在2 500-4 000 元的游客比重最大,约占43.8%,其次为月收入在4 000-7 000 元的游客及2 500 元以下的游客,分别占27.9%和21.3%。从职业上,各职业游客所占的比例较为均衡,其中退休人员占据比例约占18.2%。

(二)旅游动机

从调查来看,休闲度假是多数保亭乡村旅游者的直接目的。而乡村旅游特有的原真乡土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保健养生的功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怀揣这两个目的的游客占据到40%左右。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时间的延长,保亭县要继续保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就需要开发更为特色、符合大众休闲品味的乡土旅游产品。

三、保亭县乡村旅游者行为特征

(一)出游停留时间

调查显示,56.3%的保亭县乡村旅游者会选择一日游。选择两日游的游客约占29.4%,三天及以上者约占14.3%。一日游游客大多偏好农家旅社,二日游游客均衡与农家旅社和经济旅馆之间。对一日游游客而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非常重要。目前保亭县过夜游的资源单一,主要局限于歌唱舞蹈活动,对游客吸引力不大。针对当地资源特色,打造丰富多彩的“过夜游”项目也将成为保亭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二)出游工具选择

通过分析发现,51.3%游客会使用自家车,选择旅游巴士、自行车、公交车的游客分别占总数的18.1%、10.2%、20.3%。大部分游客选择开自家车前往农家乐,主要原因是有些农家乐位置比较隐蔽,行车路面不够平坦,有些地段公交车不能到达,时常会有公交车拥挤或者难等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游客量大的旅游地点应增设公交车辆,并且加强旅游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游客能够更加灵活自由地选择出游的工具。

(三)出游组织方式

数据显示,保亭县的乡村旅游者主要以散客为主,家人出游或者朋友结伴同行居多。除了“布隆赛”和“缘真谷”几家大型的农家乐服务接待设施较为完善外,其他的小家农户改造的农家乐暂时无法接待由单位或旅行社组织的大规模旅游团体。因此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市场接待能力尤为重要。

四、保亭县乡村旅游者市场偏好

(一)乡村旅游产品偏好

根据专家访谈、文献研究并结合保亭县周边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研究最终设定5 类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问卷题目设置为多选和半开放式来调查保亭县乡村旅游者的产品偏好。

调查发现,乡土特色景观最受游客的欢迎,选择此项的人数达到调查人数的35.8%,其次是乡村民俗历史产品和乡村饮食,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6.4%和25.3%。保亭县在浓郁热带雨林的掩映下,谷丘、农场、木屋、庄园、森谷原境给游客带来奇妙的观心之旅。独具魅力的的乡土气息让人回归民族的原真,心灵最初的感动。不仅如此,游客被黎苗原生态的竹木乐器、手工艺深深吸引,这些展现海南黎苗同胞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民俗历史产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在今后产品开发中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更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在旅行中吃到地道的农家菜,品尝到新鲜的农家水果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乡村饮食在乡村旅游中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相比之下,乡村参与活动和娱乐设施只受到少数游客的青睐,与游客的消费水平和停留时间直接相关外,活动本身的参与性不强,创意不够,如何增强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游客的感知体验是需要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住宿偏好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游客会选择在农家旅社居住,25.2%的游客会选择经济旅馆,而14.3%左右的游客会选择星级酒店。由此看出,游客在选择住宿方式时,首选考虑的是生活体验和服务,其次是环境、价格和设施。在农家旅社中,游客不仅能感受乡村风情的农家生活,欣赏到古朴雅致的农家建筑,还能享受农家人带来的家庭般的温暖和人性化的服务。

五、结语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保亭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活动产品体验性不强,缺乏创意;“过夜游”活动项目形式比较单一,乡村旅游基础服务接待设施比较落后,限制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接待规模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以需求为导向,融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开发具有城镇风情特色的旅游产品,展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对主流的家人市场和朋友团队市场,探索开发文化体验型模式,让游客亲自体验农事活动,寻找个中乐趣或者亲身体验农家生活文化,参与到手工艺品制作中,增进游客和当地居民感情,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基于目前游客出游和接待的困境,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推介力度,积极塑造保亭县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摘要:在海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研究本地旅游市场特征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保亭县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偏好的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文化体验产品、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媒体加大推介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市场偏好,保亭

参考文献

[1]葛学风,武春友.乡村旅游偏好差异测量研究:基于离散选择模型[J].旅游学刊,2010,25(1):48-52.

[2]李俊峰,焦华富.基于居民旅游消费偏好的郑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6):576-580.

[3]王云,史春云.苏州乡村旅游游客偏好与行为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4,7(5):26-33.

[4]林明太.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以泉州双芹村旅游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328-335.

[5]钟诚,朱创业,肖晓,等.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5):475-480.

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地统计学 ;GIS ;空间变异

分类号 S794.1

合理的氮、磷、钾肥施用是目前橡胶园土壤养分管理的核心内容,而橡胶园土壤的供肥特性则是合理施肥的前提基础。中国橡胶园土壤具有地形地貌复杂、耕作经营分散、单元地块面积狭小等特点,土壤管理模式比较复杂。因此,研究橡胶园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探索一套适合橡胶园土壤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和3S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应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尺度或不同作物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1-5],对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了很多有效措施[6-8]。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保亭县橡胶园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分析,为橡胶园的土壤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保亭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北纬18°23′~18°53′,东经109°21′~109°48′,东接陵水县,南邻三亚市,西联乐东县,北依琼中县。县境东西宽49 km,南北长54 km,总面积1 160.6 h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高山区,北部为山区谷地,中部为低丘盆地,西南部为山地、高丘。保亭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蒸发量大,季风变化明显的特点;全年日照约1 900~2 000 h,日照百分率达45%;年平均气温20.7~24.5℃,年平均降雨量2 000 mm。全县辖6个镇、3个乡:保城镇、什玲镇、加茂镇、响水镇、新政镇、三道镇、六弓乡、南林乡、毛感乡,境内有通什、新星、金江、南茂、三道5个国有农场以及国营保亭热作所。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土壤样品采集于2013年8~10月,用GPS与海南省保亭县行政矢量电子图结合指导定位,用网格采样法进行采样,网格间距为2.5 km×2.5 km,每个网格内各采集15个点的胶园0~20 cm土层(I)、20~40 cm土层(Ⅱ)土壤样品,各土层土壤样品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混合样品,总共采取了338个土壤样品,并详细记录每个网格内中心采样点的经纬度坐标。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经风干、过筛后再进行分析化验。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碱熔-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磷采用盐酸-氟化铵法测定[9]。

1.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 11.0对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常规统计,涉及地统计学的主要包括半方差函数和Kriging插值。其中,半方差函数分析采用GS+ version 9,空间插值采用Arcmap 9.3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值

对保亭县胶园0~4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特征值(表1)。结果表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2.95~187.08、0.85~71.65、9.50~140.84 mg/kg,平均值分别为66.52、6.86、40.16 mg/kg。速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25.98%,属于强变异;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8.45%和48.35%,为中等变异;各指标均属对数正态分布。以上描述性统计指标值反映了保亭县胶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各地区差别化施肥管理措施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土壤养分本底值差异造成的结果,而各养分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类型,则表明其可运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养分差异原因的进一步探索。

2.2 胶园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的空间结构分析

应用地统计方法,对采用网格法结合GPS定位技术采集的橡胶园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空间变异分析(表2、3)。由表2可以看出,胶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各向同性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球形,预测误差均值接近于0,均方根预测误差与平均标准误差最接近,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接近于1,表明橡胶园各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空间变异结构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建立结果良好。

由表3 可知,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程,也即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6 938.8、18 040.8、6 938.8 m,即在两土层速效养分观测值对应的最大相关距离内,各观测值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反之,各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土壤养分指标半方差函数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反映了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程度和空间变异来源,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75.59%和84.39%,表明速效氮和速效磷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主要受施肥管理等随机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而土壤速效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55.38%,表明其空间相关性中等,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

2.3 胶园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GS+ version 9中各养分指标的半方差函数拟合参数,在ARCMAP 9.3的地统计学模块中进行Kriging插值、等级分类等,获得胶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等级分布图(图1)。图1表明,保亭县胶园土壤速效氮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为第四和第五等级,其中第四等级占49.89%,第五等级占50.096%。保亭县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北部最高,主要为第三等级,中部为第四等级和第五等级交叉分布,南部主要为第四等级。保亭县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水平为中偏低,61.58%为中下水平的第四等级,26.83%为低水平的第五等级。保亭县胶园速效钾含量南部较高,主要为第四等级,中部主要为第五等级,北部为第五等级和第六等级交叉分布,以第五等级为主。速效钾整体水平较低,75.04%为低水平第五等级,12.38%为极低水平的第六等级(表4)。

保亭县2014年气候影响评价 第4篇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2014年平均气温25.4℃, 较常年偏高0.6℃, 年极端最低气温9.2℃, 出现在1月23日, 年极端最高气温37.9℃, 出现在6月20日, 全年除1-2月的气温偏低外, 其余月份的气温均偏高。

冬季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平均气温19.8℃, 比常年偏低1.1℃;春季 (3-5月) 平均气温26.4℃, 较常年偏高0.8℃;夏季 (6-8月) 平均气温28.6℃, 较常年偏低1.1℃;秋季 (9-11月) 平均气温26.1℃, 较长年偏高1.1℃。

1.2 降水

2014年降水量为1 989.8 mm, 较常年偏少8%, 比2013年少345.2 mm, 去年出现暴雨8 d, 日最大降水量为93.7mm, 出现在6月22日, 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1、2、4、10月比常年偏少, 3、7、12月偏多, 其余各月正常。雨季于6月开始, 属偏晚年份, 9月中旬结束, 属偏早年分。

冬季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平均降水量29.0mm, 比常年偏多40%, 属偏多;春季 (3-5月) 平均降水量113.7 mm, 较常年偏少19%, 属正常;夏季 (6-8月) 平均降水量344.2 mm, 较常年偏多9%, 属正常;秋季 (9-11月) 平均降水量191.7 mm, 较长年偏少22%, 属偏少。

1.3 日照

2014年日照时数为1 957.3 h, 比历年平均偏多11%,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特点:1、5、6、7、9月均较常年偏多, 4、12月偏少, 其余各月正常。

冬季 (2013年12月-2014年2月) 平均日照时数147.0 h, 较常年偏多16.2 h;春季 (3-5月) 平均日照时数142.9 h, 较常年偏多0.1 h;夏季 (6-8月) 平均日照时数199.2 h, 较常年偏多35.1 h;秋季 (9-11月) 平均日照时数174.5 h, 较常年偏多26.7 h。

2 主要气候事件

2.1 热带气旋

年内主要受“威马逊”和“海鸥”两个热带气旋影响, 造成全县3.238万人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1 219hm2, 经济总损失0.338 4亿元, 热带气旋是年内影响较大的灾害天气。

2.2 暴雨洪涝

5-6月出现2 d暴雨, 但因干旱缺水, 所以没有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7-9月因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降水, 出现6 d暴雨, 全县干旱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也造成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严重。

2.3 干旱

年内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出现了4次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过程, 2013年12月24日-2014年3月20日的冬春连旱天气, 属大旱;5月15日-6月8日的春夏连旱天气, 属小旱;9月28日-10月23日秋旱天气, 属小旱;12月11日-至31日冬旱天气, 属小旱, 干旱对保亭县的冬春生产, 水利蓄水和人民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2.4 大雾

全年共出现大雾天气13次, 其中1、2、7、9月均为1次, 5、8、11月均出现2次, 10月出现3次。大雾天气的出现使能见度降低, 给交通运输带来较大的影响, 此外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2.5 高温

全年高温 (日最高气温≥35℃) 日数与常年相比偏多32 d, 5-9月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天气,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为5月9日-6月11日出现的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天气过程。再此期间全县出现高温日数多达28 d。

2.6 雷暴

全年共出现雷暴81次, 4月-10月均有雷暴发生, 其中7月19 d, 8月15 d, 5、6、9月均为12 d, 4月6 d, 10月5 d。但未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3 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2014年, 气候对保亭县农作物的影响属差年景, 年内气象灾害:热爱气旋、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有发生, 尤其热带气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7月受强台风“威马逊”的影响,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35 hm2, 成灾面积为460.3 hm2, 绝收面积15.6 hm2, 减产粮食0.10万t, 农林牧渔业损失0.2006亿元;9月受台风“海鸥”的影响,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4 hm2, 成灾面积为158hm2, 减产粮食0.04万t, 农林牧渔业损失0.0151亿元。

2013年12月24日-2014年3月20日的冬春连旱天气, 对早稻春播育秧和插秧用水产生了影响, 对冬季瓜菜生长较为不利, 水分不足严重制约冬季瓜菜的生长, 且1-2月气温偏低, 造成本地冬季瓜菜减产, 品质降低, 效益不稳定。1-2月保亭以晴暖天气为主, 光温条件有利于早稻育秧的播种, 但是月内降水偏少, 对早稻的播种、出苗生长不利, 1月出现1次降温过程, 气温偏, 对育秧也有不利影响。3月上中旬, 全县光温条件适宜早稻生长, 但是降水持续偏少, 旱情发展迅速, 严重影响早稻的生长发育。3月气温回升, 3-4月是保亭县芒果的开花期, 温度越高, 降水越少, 越有利于芒果缩短花序发育时间, 提高两性花的比例, 有利于授粉受精。因此, 3月气温升高对芒果生产是有利的。3-4月的光、温、水条件对早稻橡幼穗分化、孕穗、抽穗扬花、乳熟有利。5月中旬-6月上旬, 出现了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天气过程, 全县出现23 d的春夏连旱天气, 种植于地势高的农作物, 因缺水造成部分农作物枯死。6月下旬雨季开始, 干旱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 雨量、雨日较多, 对早稲成熟和收晒不利。7月受强台风“威马逊”影响, 全县9个乡镇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使作物倒伏, 农田受淹, 农作物受损严重。但是, 强降水缓解了当地的干旱。此外, 7-8月高温、多雨天气使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9月中旬台风“海鸥”带来的大风强降水过程, 使农作物受损严重, 对当地晚稻成熟期则造成脱粒、失收。橡胶树的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环境,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有利于橡胶的生长, 但7-9月因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风、暴雨使橡胶风害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 光、温、水匹配条件一般, 今年农业气候条件对早稻、晚稻、冬季瓜菜、芒果和橡胶等总产均比去年有所减产, 为差年景。

摘要:保亭县2014年的气候特征为:气温偏高, 降水、日照均正常;全年主要受两个热带气旋影响;年内还出现暴雨洪涝、干旱、大雾、高温和雷暴等气象灾害事件;全县因气象灾害造成9个乡镇3.238万人次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1.219 hm2, 减产粮食0.14万t, 经济总损失0.338 4亿元。总体而言, 2014年的气象灾害偏重,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气候年景属差年景。

关键词:气候影响,评价,海南省保亭县

参考文献

[1]王越, 田武文, 雷向杰.陕西省2010年气候影响评价[J].陕西气象, 2011 (4) .

保亭县经济运行分析 第5篇

一、“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基本特征

通过五年的运行, 我们认为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主要表现为“四大特点”:

1. 补助 (上解) 基数核准到县 (市)

以2009年省核定的各市对所属县 (市) 财政体制补助 (或上解基数) 为基础, 将市对所属县 (市) 的体制补助 (上解) , 相应调整为省对县 (市) 和市的体制补助 (上解) 。其中:税收返还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以及原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支出上解省财政管理。税收返还和所得税、营业税等基数返还, 由省直接计算到县 (市) 。

专项转移支付。省明确了市级具体配套标准和比例的固定补助事项, 按应配套资金数确定补助基数;其他相对固定的、实质上已形成各县市经常性支出的专项转移支付, 以2009年市有关指标文件 (单) 下达的补助数为依据, 由市与县确认补助基数后通过省结算办理。

一次性补助不核定基数助。

2. 各项资金直拨到县 (市)

一是各项补助资金直拨到县 (市) 。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按照规范的办法直接分配到县 (市) ;省财政专款补助资金由省财政会同省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直拨到县 (市) 。二是资金调度直达县 (市) 。建立省与县之间的财政往来制度。各县人民银行国库根据改革后财政管理体制规定, 直接向省级报解财政库款, 直接报送有关收入报表。各县财政收入金库留解比例由省财政直接确定, 省财政直接办理对各县财政资金往来和资金调度及其结算。

3. 财力向县 (市) 倾料

一是税收共享比例全部分享到县 (市) 。从2010年起, 全省所有市、县 (市) 财政体制统一按《关于财政收入预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湘财预【2010】107号文件规定执行, 各项税收按分税制确定的分享税种、分享比例进行分享, 市级不再集中县 (市) 财力。二是收人增量向财政困难县、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县倾斜, 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 预算监督延伸到县 (市)

为了加强对县级财政预算监督,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省财政直接负责市州、省直管县市的财政监督检查, 同时市州加强对省直管县日常财政管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二、“省直管县”前、后县级财政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通过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实行新体制后, 我县财政主要呈现“五大变化”:

1. 资金缴拨渠道更加便捷通畅

新体制实行前, 省对县的调度资金, 先由省拨到市, 再由市拨到县, 每月的调度资金一般在下旬才能收到。实行省直管县 (市) 财政体制后, 调度资金由省直接拨付到县, 减少了市级中间环节, 每月的调度资金一般1到2天就能收到, 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巧天左右,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 县级财政收支快速增长

改革后, 县级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欠发达县的财政收入增幅尤为明显。2010年, 省对芷江县财政决算补助总额为76690万元, 比2009年64393万元净增加了12297万元, 增长19.1%, 2010-2014年连续五年平均增长17.92%, 其中财政力性转移支付增长20.78%, 芷江县财政困难形势有所缓解。

3.“留利于县”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省财政严格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 将中央对省、省对县 (市) 的按税种划分的共享比例全部分享到县 (市) , 增加了地方可用财力。二是实行收入增量向少数民族县倾斜后, 2010年税收返还增加1731万元。三是实行100%留用比例, 日常资金调度更加游刃有余。

4. 财政资金运转效率提高, 县级财政理财能力增强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后, 中央和省对各县的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 缩短了时间跨度, 减少了市级环节, 资金运作更加快捷及时。县级政府与市级政府一样享有同等的权限, 可自主决定过去需要由市批准的事项, 实现了“指标下达快, 资金调度快, 项目申报快”, 进一步激发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同时充分考虑了山区贫困县等财力状况, 收入增量向财政困难县、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县倾斜, 省财政不再按0.1系数集中各市县“两税”返还, 县级财力有所增强, 提高了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调控能力。

5. 信息资源得到及时充分共享

实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后, 县 (市) 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上级各项政策信息。一方面省厅实行驻各县 (市) 联络组制度, 架起了省厅与县 (市) 沟通的桥梁, 提高了县 (市) 自身工作的应变能力。另一个方面, 省厅通过建立全省联网的财政信息平台, 使县 (市) 更能及时了解全省各地的财政收支状况, 以及在全省县 (市) 中所处的位置, 及时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形成明争暗赛的良好氛围。

三、“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县级财政的积极性,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但仍存在需要解决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1. 山区贫困地区自身基本保障能力弱与转移支付比重偏低的矛盾

芷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财政穷县”, 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总收入20680万元, 其中公共预算收入14234万元, 人均分别为544元和375元。2009年县级收入自给率为18.32%, 2010年提高到19.23%, 县本级自给率低。虽然实行省管县 (市) 财政管理体制后, 省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斜, 但是由于受地域、交通、资源诸方面的制约, 全县经济仍然发展缓慢, 甚至滞后, 收与支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县财政在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

2. 公共事业、基础产业发展需求与转移支付资金不足的矛盾

目前, 省财政加大了公检法、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方面的转移支付额度, 交通、水利等专项转移支付较省管县前有所增加, 但县级配套额度大, 地方难以承受, 另外对地方的文化、科技、城建等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较少, 造成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

3. 市帮扶属县的积极性削减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施后, 市对县财政的管理职能只体现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报表汇总等方面。也就是说, 市对县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软性约束, 没有什么硬性任务。即使按照改革文件的规定, 市仍然承担给予属县一定的扶持的责任, 但也只是完成省定的硬性任务而已。从考核角度而言, 县级财政能否正常运转、工资是否兑现, 主要责任在省级而不在市级。现实中, 市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选择将财力更多地投向市自身, 发展城区经济, 培植本级财源, 市统筹本区协调发展的功能在弱化。尤其是, 苏北一些财力不足的市本级, 就更加难以实现对所属县的财政支持了。在调研中, 很多县反映“市对县补助不变”的规定变成了市完成基数基础上的低增长, 与市对自辖区的支持力度相比差距明显。此外,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使得市与县的关系也有所疏远, 很多市县帮扶结对开发的园区、项目, 由于财政管理关系的变更, 最终导致不了了之的结局。

四、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相关对策

1.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1) 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力度, 精简繁杂的专项拨款项目, 压缩专项拨款规模, 减少专项拨款项目设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样能够发挥县级财政的信息优势、加大地方的调控灵活性, 便于地方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 更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能够有重点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 增加转移支付的内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多维度的, 因此也就决定了转移支付的多样性, 但当前全省转移支付制度过多地体现在保吃饭财政上, 对其它方面顾及不多。建议转移支付按区域的功能设立, 如支持经济发展的转移支付、保护环境的转移支付、支持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保民生的转移支付、保基本运转的转移支付等。

(3)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的分配办法。按财政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 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分配因素及其权重 (也因考虑绝对值) , 减少分配中的人为因素, 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

(4) 加大对欠发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历史原因, 欠发达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缺口仍然较大, 存在程度不一的财政困难, 县乡财政为了保证预算平衡, 每年都从预算外调入一定的资金到预算内, 形成“预算内平衡, 预算外赤字”的现象。

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省、市、县政府间的职责权限

“省直管县”改革承认了市对县经协商后确认的集中基数, 以后对县级财政的增量部分不再集中。市对辖县的集中基数成为市需承担提供大市范围区域性公共品和辖县部分项目的配套支出的财力基础, 但由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的滞后, 导致省级机构不时地增加市履行区域性的服务事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物价指数的上涨, 集中基数一成不变肯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对当前省、市、县政府间在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事权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 相应的确定财权, 建立随物价指数变动的动态增长机制。

3. 深化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采用“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基数法, 由于人均财力受到非主观努力成分影响, 仅仅改变增量难以较大改善县域税基规模。建议实行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收属地原则, 按区域收入情况确定财力和测算共享税分成比例, 实行不同地区不同共享税分成比例。共享税总分成比例, 根据界定的事权、区域财力等因素决定, 做到不仅在增量上分成也在存量上做彻底的调整。或者是在“存量不变的基数上,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增量, 实行全额返还, 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4. 完善相关体制配套

目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省财政已实施不再按0.1系数集中各市州、县市的“两税”返还, 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贡献较大的优势地区给予挂钩奖励等激励机制。也知道“省直管县”也并非省养县, 因此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建议省财政 (除继续加大对湘西自治州的支持力度外) 应加大对怀化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支持力度, 减免上述少数民县的财政体制上解、免除上述县的专项转移支付配套, 以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力, 从而真正做到缩小地区财力差异。

摘要:芷江县五年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 改革取得了“扩权强县”的初步效果, 但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行之后不少县级财政运行困难仍然得不到彻底解决,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之后县级财政运行情况分析及其对策。

上一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下一篇:视功能检查w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