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2024-07-10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精选8篇)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1篇

引言

随着电子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自动化仪器及先进检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可靠性及便利性,但是现时的质量管理往往与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使质呈管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漏洞,为社会及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因此,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质星管理工作非常有必要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还能够为该院医字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2篇

2.2加强临床医学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旳沟通与交流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黑要与其他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进一步了解咅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等问题不仅能够积累临床的工作经验,还能够使专业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而言验科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医师提供检验数据,从而为决定诊断、适明病因等工作提供望要的参考依据临床医师的建议对于改进检验科工作非常匿要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使医疗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2.3对科室内的环境条件进行完善

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使科室内的环境条件得到改莕。需要以相关技术的要求为依据配备合适的检测仪器,使其与先进技术的发展脚步相互协调-对各项仪器的筲理及维护进行完善,严格的对检验人员的操作步骤进行规范,还要对仪器设备的购买、操作、维护及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在确保仪器完整性的基础上,使检测的准确率有所提升。

2.4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呈茛理机制的执行力检验科黑要建立和完善检验技术质堡保降机制及医疗质S管理体系u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依照制度办事,管理组的人员黑要依据菅理制度对检验人员的工作质虽逬行监控以确保其工作的准确、有效。

2.5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工作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3篇

1 材料来源

(1) 材料:

为了研究此问题, 笔者随机抽取了100例新鲜的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

(2) 研究方法:

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 对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 分析误差的来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

(3) 分析方法:

血常规测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采集、抗凝剂、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篇主要从时间、温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为了测定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笔者分别选取立即测量、2小时测量和4小时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 笔者选取的标本检测结果的平均值显示随放置时间延长, 4小时监测时MPV即有显著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其内部结构有关。玻璃抗凝血管诱使离体血小板聚集, 同样由于渗透压的变化导致血小板肿胀、构型变化, 使MPV增大。四小时后各时间段结果与即刻结果有显著差异 (P<0.05) 。而对于患者, 在临床过程中, 血常规的检测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标本采集后要在2小时内侧定, 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2 温度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为了检验温度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笔者分别对温室保存和冰箱保存的血标本在48小时内进行了6次测量, 其结果的平均值见表2。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标本室温保存和冰箱冷藏48小时内白细胞 (WBC) 总数变化不明显, 是因加进溶血素后, 白细胞膜溶解, 胞质大部分溢出, 整个细胞体积缩小, 仅留下核和部分颗粒。所以无论标本是室温存放, 还是冰箱冷藏保存, 只要细胞核和颗粒不发生明显变性, 对缩小后的细胞体积影响不大。而对于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血红蛋白 (HGB) , 只要发生微小的变化, 则对结果就会产生影响。

2.3 不同的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为了测定不同的取样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笔者采用了稀释器、微量加样器、血红蛋白吸管三种取样方式, 观察它们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 结果如表3。

从表3的结果看, 微量加样器与自动稀释器结果基本一致, 并且与定值全血结果相吻合, 而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结果明显偏低, 准确性也差。其主要原因是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管腔内壁粘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引起管内容积变小, 使全血结果偏低;而加样器和自动稀释器是由负压来控制容积, 不受管腔内壁粘附了血浆纤维蛋白的影响, 这一点应引起实验人员的重视。

3 讨论

血液作为媒介担负着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营养物质的供应, 并清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废物, 运输激素和其他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从而进行组织器官功能调节。对血液进行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2]。合格的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的先决条件, 准确的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治的重要依据。

根据经验, 笔者认为, 要减少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应该做好以下3点:①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血常规标本, 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 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 必要时染色镜检等内容, 尽量减少血常规的误差;②检验人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懂得各类血细胞生理、病理的临床意义, 以及仪器检测原理、检验数据的判读和实验方法的合理应用知识, 还应具有完整、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 了解临床现象与血常规检验的关系, 并能做到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减少血常规检验的误差;③血液常规检验要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检验员在检验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实验诊断学中血常规检验的重要性, 还要清楚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好这个试验报告, 进而避免目前不少临床医生中存在的不能完全掌握检验报告单上每个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的现象。

如何避免临床血常规检验的误差是一项长期的和重要的工作, 上述一管之见难免偏颇失当, 仅做引玉之砖。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工作。方法:随机抽取血常规标本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血常规测定受温度、时间、方法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血常规标本, 而且要制定必要的守则, 守则中应包括:血常规检验一定要推血涂片, 必要时行染色镜检等内容。尽量减少血常规的误差, 并且检验人员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

参考文献

[1]熊异平.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 3 (2) :77-78.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为提高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工作质量与水平,控制并消解误差是最关键性的途径之一[1]。这就要求通过对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当常见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的方式,探讨控制、避免误差的血常规检验工作要点[2]。本文以我院自2013年6月~2013年9月期间,门诊部常规就诊的患者血常规标本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详细分析与探究,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3年9月期间,门诊部常规就诊的患者血常规标本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标本来源方面:男性患者共计41例,女性患者共计59例。患者年龄在20~50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8.5±2.1)岁。所有标本均为新鲜EDTA-2K抗凝血常规标本,标本剂量为2.0mL。

1.2 方法

对100份标本进行血液中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含量的测定工作。血常规检验过程当中使用 Sysmex—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置对应的配套试剂,同时配置有质量控制,质控每天在控。1)研究温度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分析在常规8~25℃温度条件,以及4℃冷藏条件下,各项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2)研究测定时间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分析在10min,2h条件下,各项检测数据的变化结果;3)研究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影响:分析在浓度1.8mg/ml、以及浓度2.6mg/ml EDTA盐作用下,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红细胞比容数据数值。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温度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

常规8~25℃温度条件下,红细胞含量为(4.23±0.43)×1012/L,血紅蛋白含量为(118.5±3.7)g/L,与4℃冷藏条件下数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含量为(8.17±0.53)×109/L,明显高于4℃冷藏条件下数值,血小板含量为(211.5±3.9)×109/L,明显低于4℃冷藏条件下数值,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测定时间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影响

放置10min时间测定下的红细胞含量为(4.22±0.35)×1012/L,血红蛋白含量为(118.2±2.6)g/L,与放置2h条件下的数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含量为(8.20±0.41)×109/L,血小板含量为(212.1±4.5)×109/L,均明显低于放置2h后数值,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3 抗血凝剂对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影响

浓度1.8mg/ml EDTA盐作用下,红细胞平均体积检出数据为(85.4±3.2)fl,红细胞比容检出数据为(40.3±2.9)L/L,均明显低于度2.6mg/ml EDTA盐作用下的检出数据,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临床血常规检验是血液检验中,最基本性的检验内容之一,主要检验的目的是测定患者单位血液当中,白细胞含量、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含量的高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大多将血常规检验作为了基础性的检验指标之一[3],因而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受到临床检验过程中,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此环节工作中频频出现检验误差的问题,影响其价值的发挥,也无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数据[4]。在本文针对1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当中发现:保存温度、采血部位、测定时间、以及抗血凝剂使用的差异,都是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够对血常规检验误差进行良好的控制,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务工作者的操作技术与知识掌握的扎实度是决定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核心所在。加强对于血液病理、血细胞生理临床意义的培训,明确血常规检验与临床疾病诊断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实验室方法以及检测要点;2)结合本文所研究得到数据,要求在血常规检验工作开展中,构建一套健全且合理的血常规检验标准规范,要求在8℃~25℃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以静脉为采血的主要途径,缩短血液标本采集后的放置时间,同时需要以低浓度的抗血凝剂作为辅助试剂,以确保对误差的合理控制;3)从质量控制的角度上来说,要求实现全过程性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针对需要镜下分类的血液标本,应当尽早推血片,避免误差。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特殊病理因素,如高血脂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分析后,还需要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检出异常。

综上所述:保存温度、测定时间、以及抗血凝剂使用的差异,都是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要求通过对医务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丰富为出发点,构建针对性的血常规检验标准与守则,并实施全面性的质量控制,以最大限度的控制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庆义.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482-482.

[2] 叶国华,邹尚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45-746.

[3] 高丽娟.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13,33(3):206-207.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5篇

电站锅炉检验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在电站锅炉定期内部检验过程中,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为了促进锅炉检验人员加深理解《锅炉定期检验规则》,更加熟练掌握电站锅炉检验重点。现将本人在从事电站锅炉定期内部检验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便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常见问题

(一)、锅筒检验的常见问题

1、裂纹(图1-2)

锅炉检验中经常发现锅筒内部预埋件焊缝、汽水挡板焊缝存在裂纹,有时也发现下降管、给水套管、安全阀管座等焊缝存在裂纹,偶尔还发现锅筒对接焊缝存在裂纹。

图1 锅筒封头环焊缝裂纹

2、腐蚀(图3)

一般常见于筒体汽空间及两侧封头等应力集中处。

3、结垢(图4)

水垢一般位于水位线附近及筒体底部。

图3 汽空间腐蚀

图4 水位线附近结垢

4、汽水分离装置及安全附件损坏(图5-6)常见的有钢丝网分离器损坏和电接点水位计损坏。

图5 钢丝网分离器损坏 图6 水位计损坏

(二)、水冷壁检验的常见问题

1、过热、变形(图7-8)

一般常见于热负荷较高区域及折焰角处水冷壁管。

图7 热负荷较高区域炉膛水冷壁变形

图8 汽水分界线处炉膛水冷壁变形

2、磨损

折焰角、防渣管、燃烧器周围、各门孔两侧、热电偶温度计两侧、吹灰器附近、进风口、落料口以及冷灰斗区域水冷壁管等烟气流速较大部位最易磨损。

3、鼓包、胀粗

一般位于高热负荷或水循环不良区域,例如:防渣管、燃烧器周围、各门孔两侧以及折焰角处水冷壁管等部位较易鼓包或胀粗。

4、裂纹(图9-10)

热负荷较高区域水冷壁管及防渣管,可分为长期超温裂纹和短期超温裂纹。

图9 水冷壁裂纹(短期过热)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6篇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关键词】临床检验 质量控制 分析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伴随着各种高端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断、快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医学检验也提出了更高、更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检验工作的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1]。

1.2.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2]。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该阶段就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

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用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3]。

2.2.准备试剂:检测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2.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4]。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系统,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任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环套一环,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一旦检验结果超出了医学水平,检验人员应当立刻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与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状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3.2.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3.3.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病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做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

参考文献:

[l]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在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2]章晋林,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6):9.[3]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4]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联系电话:***

检验科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与管理对策

戴丽荣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樟树 331211)

【摘要】 血细胞分析仪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1)首先应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2)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严密组织,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3)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认真仔细,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4)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要复检核对,我们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并做好对仪器进行保养与维护,做到每日清洗、每周清洗、每月清洗和每万次维护清洗。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笔者对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检验科 血细胞分析仪 管理对策

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医疗仪器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而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大量运用于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最近几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2005年以来我们检验科陆续购买了三台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坚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认真做好质量控制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使用效果非常满意。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血细胞分析仪,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此,下面谈一点我们粗浅的见解。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

纵观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是医学检验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为依据,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就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的核心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也得不到可信任的结果[1]。围绕检验质量这一核心工作,首先,我们的因素和环节都要处于受控的状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协调统一,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靠[2],我们把这一过程划分为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检验前阶段是检验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检验过程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包括从临床医师开出的检验申请单开始,检验单的填写,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运送直至接收等几个具体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医生和护士等在实验室外部完成的,我们需要与其加强沟通,协作并监督他们完成这一过程的工作,针对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要求的具体做法如下。

2.1 检验申请的内容要求

清晰准确,并有准确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有条件的话我们建议使用ID号,申请人姓名、明确的检验项目,标本采集时间、采集的部位等内容,并要求检验工作人员审查确保其完整。

2.2 患者的准备

患者的准备很重要,由于患者自身的差异以及在诊疗过程中的动态影响,必须要求其规范标本采集前的一切行为,我们的要求是:患者在标本采集前应处于情绪稳定的平静状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及紧张、恐惧心理,并主张在清晨固定的时间采集,最好空腹采血,匆忙起床等情况下应嘱其先休息后再采集,采血前应该禁烟、禁酒等,最好禁食。

2.3 正确采集标本

首先确保采集管的干燥清洁,并有EDTA-K2抗凝剂,1ml血液要求10~15μl抗凝剂,建议统一采用坐姿采血,并保证采血过程合乎规范,标本采集结束后轻轻混匀,有相关文献报道,在大量静脉滴注的患者存在血液稀释使某些项目结果较真实值偏低[3],应避免在输血输液部位采集,尽可能在输血输液等操作之前或有效休息后采集,尽可能排除可能造成标本溶血的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术,确保操作合乎规范,例如穿刺次数、时间等因素,采集完成后要在标本管上标记采样时间及患者信息。

2.4 标本的储存、运送及接收

标本采集后应该存放于专用密闭容器内,由专人立即送至检验科,接收标本时要严格观察标本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本类型与申请类型统一,标本外观完好情况,病人信息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标本采集完成后,要尽快进行检测,对异常结果要进行复查,文献报道室温状态下,细胞形态在2小时后可能发生形态变化[4],我们建议要尽快完成检测结果,以免造成误差。

3.1 仪器与试剂准备

血液分析仪器要有专人管理,切实做好仪器保养、维护、清洁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2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经过培训,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其职业素质,规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3.3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3.3.1 室内质控的目的

是要控制标本检测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改变情况,提高检测结果一致性,要求有一批质量控制的技术骨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培训提高,并按严格规范进行质控操作,仪器定期用配套校准物进行校准,实验室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定值质控物和非定值质控物,要求质控物要与患者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质控物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并认真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

3.3.2 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

积极参与各级室间质评活动,对于失控的检验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力争所有项目达到合格直至优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PLT、MCHC、MCH三个参数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必须进行严格控制。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 4.1 血细胞分析仪

虽然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类仪器在鉴别细胞形态方面还不够完善[5],如果完全依靠仪器检测结果,不加分析,势必有一定的误差甚至错误报告,因此,应根据仪器的警示信号和细胞直方图,对异常结果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等,复检后才能发出报告。

4.1.1 确定要复检的标本

建议每个科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制定适合自己的复检标准,如有警示

PLT<80×109且没有历史数据作为对照的标本、有聚集信号的标本等。

4.1.2 镜检方法

要求能熟练操作并且对细胞形态充分认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细胞染色和分布情况,再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情况,如无异常可认可仪器结果,如存在异常,应根据复查结果进行修正,并记录异常情况。

4.2 一份完整的检验结果

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医院名称、报告项目名称、患者个人信息、申请医生信息、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接收时间,各个检测项目结果及分析结果等,在检测完成后要核对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信息,保证检验结果无误后发出。

4.3 结果备份及标本处理

检验结果要进行备份以备日后查询比较,做动态查询之用,并根据检验项目及感染控制要求储存和妥善处理标本。

4.4 仪器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4.4.1 仪器操作人员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仪器的性能,严格遵守仪器的操作规程,熟练地进行操作。仪器与仪器资料不分离,便于随时查阅。仪器室内应有简明操作规程,并建立仪器档案,检查、登记入账。仪器报损也应按医院规定手续办理。

4.4.2 仪器管理

仪器实行专人专机,操作中若发现异常或故障,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不能擅自乱**修,按照正常渠道进行检修。使用后须检查仪器并恢复原位,清理好试剂、操作台,并做好使用、维修记录。

4.4.3 其他人员管理

进修实习人员原则上不能独立使用本仪器,必要时,应在指导老师严格指导、监督下进行操作,并由指导老师负全部责任。做好仪器室的安全、清洁工作、严禁在仪器室内吸烟、进食或接待客人。外来参观人员须经医院或科领导同意方可接待。

4.4.4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

掌握仪器校准状态,每天了解仪器的运转情况、试剂的使用情况;检查仪器的整洁、安全、水源、电源情况,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检验科主任应经常了解、检验仪器室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带有微机配置的仪器,不得运行与本机工作无关的软件,不得在电脑上玩游戏。4.4.6 保养与维护 4.4.6.1 每日清洗

正确进行开关机程序,可以进行管道日常清洗操作。4.4.6.2 每周清洗

清洗SRV托盘,每周清洗WBC流槽和反应室:(1)清洁旋转阀盘。(2)清洁废液杯(工作达到600次以上)。

4.4.6.3 每月清洗

每月清洗进样口,在提示CLEAN THE ORIFICE 信息时取下进样管,用清洁工具清洗:(1)清洁空气过滤器(工作5500次以上)。(2)清洗白细胞或红细胞换能器。

4.4.6.4 每万次维护清洗

清洁样本旋转阀SRV(或工作7500次)。5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交流

检验工作和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工作是需要双方有效合作,通过有效合作可以对检验前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应用于临床,我们建议作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互相配合。第二,在临床医护人员中进行检验知识培训,有效督促其标本采集等检验前工作合理进行,使其对影响因素进行关注,如清楚剧烈运动、药物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病人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前期工作无误。第三,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标本采集技术,了解标本容器质量,抗凝剂种类以及操作对结果的影响,保证标本合格。总之,加强与临床交流是提高检验医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检验工作质量取决于标本留取送检,到报告发出每个细节,严格遵守以上环节,构筑一个完整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为病患的治疗提供有效诊疗依据。医学检验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检验过程,从申请单开出到报告单发出,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严格遵守检验工作流程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建议使用条形码管理,通过条形码管理标本以减少人为误差,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6]。(1)抗凝剂使用,EDTA-K2,1ml血液需要加10~15μl抗凝剂。(2)标本采集操作,坐姿采集标本,并严格保证采集时间限制。(3)标本有效存放时间标本采集后,尽可能快的在1h内检测完毕,时间越短越好。(4)试剂的质量,保证试剂特别是

溶血剂的使用很重要,建议使用进口配套试剂。(5)仪器的校准,仪器使用后必须进行校准,建议使用进口配套校准物定期校准。(6)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的分析,持每天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出现失控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活动,对失控的项目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纠正。(7)仪器检测后,对检测结果有异常信息警示的,要进行手工镜检复查。

【参考文献】

[1] 张美和,宋文琪.应重视与临床交流.中华检验杂志,2004;27:880.[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控对策.中华检验杂志,2004;27:483.[3] 林昕宝.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干扰.国外医学·生化检验分册,1983;5(2):41.[4] 杨萍,陈美珠.健康人静脉血血细胞各项参数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5;21(4):535.[5] 朱晓辉,何菊英.应用血液分析仪分析后复查血片内容及程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85-787.[6] 丛玉隆.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2-125;181-210

戴丽荣: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联系电话:*** 涂国和

江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设备科

主管药师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分析论文 第7篇

(2)部分检验师不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仪器,不能科学、合理使用检验方法和检测试剂,这些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误差的产生;

(3)检验师缺乏参与临床诊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够及时、充分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很多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未得到充分利用或被错误理解,对检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常见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8篇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基本、最简单的血液检验, 也是临床作为疾病诊断最常用的诊断与甄别方式。血常规检验主要是针对血液中血细胞状况的检验,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等的计数分析。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疾病诊断与甄别的重要手段,其信息提供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在实际的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受限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血常规检验误差,进而对疾病诊断产生影响。

1研究材料的来源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完成本文的实验,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间16个月入院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00例新鲜的EDTA-K抗凝的血常规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

1.2研究与分析方法

在实验设定的时间期间内,以相同的条件、仪器、 试剂等对采集到的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分析误差来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本文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及因素的分析主要从时间、温度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针对性的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四个方面进行误差因素总结。

1.3选用仪器与试剂

血常规检验所采用的仪器为德国西门子Advia2012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试剂则采用与仪器配套的试剂。

1.4统计方法

对本文实验数据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时间因素的验证采用对比的模式进行,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分为三个样本组,血常规样本的放置时间分别设定为0,2,4,即立即检测、放置2小时候检测、 放置4小时候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血红蛋白(HGB)的MPV具有显著变化,这说明血常规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血常规检测的最佳时间应确保在2小时以内,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

2.2温度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对血常规检测中标本检测温度因素的验证,本文采取了室温保存与冰箱保存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实验, 血常规标本分别在两种温度下的48小时内进行6次测量,测量的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

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温度对白细胞总体数量的影响不大,因为血常规样本中加入溶血素后,白细胞的细胞膜溶解,仅留下细胞核与部分颗粒。因此只要温度对细胞核无显著影响,则对白细胞无明显影响。 而红细胞、血小板与血红蛋白,只要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影响检测结果。

2.3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测定结果的影响

在血常规检测中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末梢血与静脉血,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指尖血与静脉血相比, 其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较差,并且指尖血相对于静脉血而言,其白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但血小板计数相对较少。因此在一般的血常规检验中,特别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时,尽量采用静脉血。

3结果及因素分析

3.1白血细胞误差来源分析

在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出现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采血时人体生理状态的不同,而主要表现形式则为假性升高或假性降低。假性升高的原因包括: 血小板聚集或凝血、人为因素导致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导致皮下水肿、血液标本混入组织凝血因子等)、采血后混匀不良、血栓前状态、有组织液混入血样本、血样本中加入的抗凝剂量小、红细胞溶血不良、冷凝蛋白的沉淀、有核红细胞量大、大血小板过多等。白细胞假性降低的原因包括:疾病原因导致的高滴度冷凝集素出现,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3.2红血细胞误差来源分析

血细胞计数在血常规检测中的误差主要表现在红细胞假性升高、红细胞假性降低、红细胞体积假性升高。红细胞假性升高的原因包括:血样本中存在大血小板、患者在采血时处于脱水的生理状态、血样本中大量白细胞的干扰、血样本未充分混匀。红细胞假性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血样本中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比如Ig M型自身抗体、冷凝集素等。红血细胞体积(NCV)假性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血样本存在高渗状态(比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钠等)、小淋巴细胞大量出现、红细胞凝集或者假性低值使MCV增高。此外检验操作因素也是红细胞体积假性升高的影响因素之一, 比如血样本在体外长期放置等。

3.3血小板误差来源分析

血小板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主要有血小板假性升高与血小板假性降低,其中假性升高的原因包括:血样本检测中出现冷凝蛋白沉淀、检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出现的红细胞碎片、疾病或治疗产生的大量白细胞破碎(比如淋巴瘤、化疗、严重感染等)。血小板假性降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卫星现象、冷凝集素出现、使用EDTA抗凝剂伴随着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使PLT假性降低。

3.4血红蛋白误差来源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血红蛋白误差的主要表现为假性升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乳糜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引起的白细胞总数过高、高胆红素血症等。

4结语

血液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输送媒介,一方面需要提供给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与氧气,另一方面还担负着运输激素与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废物的责任,因此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从血液检验结果中可以直观地判断出人体机能与生理状态的变化,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控制血常规检验误差是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

从本文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控制或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血常规检验的仪器、试剂以及操作调试过程中进行质量严格控制; (2)血液采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血液采集人员、血液检验人员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技能,尽可能地避免采血与检验过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3)在血常规检验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时间、温度、采血方法等因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详细了解病人血液采集时的生态状态, 减少疾病与非疾病因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检疫检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患临床诊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类不断深入认识疾病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临床实践中的血常规检验进行分析,探讨创建误差并对其产生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建立室内质量保证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上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研组计划下一篇:英文唯美的励志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