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2024-07-26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精选6篇)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第1篇

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

先按年级分学科分课时分解给各个科任教师进行备课,然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查好想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并有学科带头人把关定稿,形成讲学稿。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讲学稿的要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讲学稿所列练习题,老师收阅后(有时学生分三个小组由组长进行批阅并把整理情况上报给任课教师),课堂上学生展示讲学稿完成情况。师生集思广益,教师点拨,解疑释惑,突破难点,归纳规律,进一步纠错并完成讲学稿全部内容,对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不再讲。学生存好讲学稿以备复习之用。激励保障措施:

采取周考、月考制度,所考内容全部出自讲学稿,促使学生重视讲学稿内容,熟练掌握讲学稿知识,保证让能学会学的学生考出好成绩。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电话通报给家长,让家长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调动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对全县进行的统考按校分名次对教师进行激励,保证教师的积极性。但奖励的原则是先集体后个人,促使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打团体仗意识很强。

各学科讲学稿内容涉及: 主要是教学目的、重难点、析解、对概念的理解、知识准备、联系、相关链接、拓展、归纳小结等。数学科每天一张纸,语文、英语每天半张纸,其他学科按需发放。讲学稿的特点: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课,优化学案,师生共同”。“教学全一”。发挥集体优势,资源共享。一人主备,集体协作,达到节约费用,以稿为主共同分享,以稿为纲全力把握,以稿为本诱导习作。

没有作业本,没有备课本,减少许多的常规检查环节,教师通力准备、研究、完善、丰富讲稿,拉近教师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关系,增强了合作意识。

讲学稿的构成:

东庐中学语文“讲学稿”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部分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法指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方法的明示,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阅读文本,达成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课前预习•导学”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典、工具书或其它资料解决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另外,留出空白,鼓励学生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课堂学习•研讨”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成“讲学稿”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

“拓展延伸•巩固”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研讨的内容来设计一些课内重要语段和与课文有较大联系的课外文章阅读题,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第2篇

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语文讲学稿

课题:口技课型:讲读执笔:周祥云

审核:简恩勇向志燕时间:2009/4/10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语()惊觉欠伸()倾侧()夫叱()未几()中间().....

意少舒()夫hōu声起()几欲先走()yè屋许许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施八尺屏障()满座寂然()...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两股战战()()...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 表示突然发生

② 表示同时发生

③ 表示相继发生

④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文中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清楚的,请做上记号,并摘抄下来。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

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阅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文中描摹声响的语句,并说说声响的特点。

(2)找出文章描写听众反应的语句,思考这些描述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何在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

三、巩固延伸

(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

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A、心情舒畅B、动作舒缓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A、莫可名状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A、声音由小到大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1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⑶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16、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文中议论的句子:

17、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18、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9、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

(二)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者,实难其人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匹帛:)

⑵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慵:)(伛:)

⑶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仄:)

⑷性之缓者宜衣长(缓者:)

⑸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蓄:)(觊觎:)

21、翻译句子:

⑴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⑵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

⑶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之心。

22、这是一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第3篇

受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校际间的差距, 导致大量薄弱学校的存在。薄弱学校已成为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过程中的难题, 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进程, 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 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可见, 薄弱学校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薄弱学校只有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才会更好地向前发展。薄弱学校的改革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需要当地政府各方面的有力资助,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 需要依靠学校自身强烈的内驱力和使命感。通过改革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薄弱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学改革的范例,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办学经验值得薄弱学校学习与反思, 薄弱学校在学习与反思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 实现超越。

二、薄弱学校实现超越的办学经验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从典型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学校, 他们有哪些可学之处?

1.先进的办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

这三所学校由落后变先进,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先进。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是教学行为的先进。他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落实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之中, 用理念指导行动, 实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融合。

2.鲜明的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形式或风格, 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办学体现特色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 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这三所学校在从薄弱校转变成先进校的过程中各具特色。

杜朗口中学的特色是“开放课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开放的课堂正是为了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向主动的探究式转变, 促进教师的授课方式由单一的讲授式向互动的研讨式转变。

洋思中学的特色是“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 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4] “先学后教”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时间虽然少了, 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 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多了,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了。

东庐中学的特色是“讲学稿”。“讲学稿”是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是教与学的统一。作为教学的媒介和载体, 讲学稿找准了教与学的结合点,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恰当、巧妙地融为一体, 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 也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地学。

3.合理的资源整合

整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校各学科的发展, 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办学形成特色, 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面对办学弱势, 这三所学校都是从内部改革入手, 充分挖掘学校已有的办学优势, 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 整合学校内部的各项资源。比如, 东庐中学讲学稿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校对已有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他们在集体备课研究中尝试过“师徒结对制”实验, 在数学学科尝试过“统一教案, 师生共用”实验;在教学环节尝试使用过教师自编的“导学卡”“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等;在数学和化学学科进行过“目标教学”实验。他们将这些资源经过梳理和筛选, 最终形成了师生共用的讲学稿, 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4.有效的教师培训

有效的教师培训就是要立足当前, 解决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理念问题、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问题、课堂管理问题等。有效的教师培训还要着眼未来, 培训的内容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培训要教会教师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

这三所学校都十分注重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培训教师, 首先, 他们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使教师在学校面临困境时意识到:不改革, 学校将难以生存, 更难以发展。只有改革, 薄弱学校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其次, 他们的培训围绕问题而展开, 培训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焦虑和困惑;第三, 他们对教师的培训具有前瞻性, 通过培训不但帮助教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注重培养教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办学超越

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都是从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值得学, 应该学, 但是怎么学?如何才能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1.树立超越意识

这三所学校都是从当初的薄弱校转变为当今的闻名校, 秘诀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教学改革的胆识。

甘于现状、不思进取才是落后的表现, 薄弱学校要通过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要树立超越的意识, 勇于超越自我, 敢于超越他人。改革是一种行动, 需要实践。推进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 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 如果总是惧怕失败, 担心改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就永远迈不出可喜的第一步, 也就没有机会体味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2.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校长就要成为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成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促进者, 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持者。在改革的背景下, 校长首先要树立超越意识, 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这三所学校的领导具有改革意识, 并且这种改革不是靠口号, 而是靠行动;第二, 改革得到了全体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成为改革的积极实践者;第三, 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也由此成为改革的受惠者;第四, 改革也受到了家长的拥护, 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校长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保证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推广, 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找准定位, 体现特色

这三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各异, 但是达到的教学效果却是相同的,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说明教学模式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的, 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应该能够体现自己的特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教学模式的新、奇、特, 或者全部照搬照抄而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就很容易造成中看不中用的结果。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 “一个特长带动了一个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力量聚合的作用, 从而激发了师生的自信。”[6] 所以, 薄弱学校实现超越, 就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挖掘自己的特长, 培育和体现自己的特色。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 机械模仿, 恐怕难有超越。况且, 如果我们仅有模仿的理念, 就会更多关注彼此间的不同, 最终会丧失实践的信心和勇气。薄弱学校要实现超越, 就要综合考虑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的状况、学生的特点等等, 形成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 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这三所学校各具特色, 相比之下, 值得每一所薄弱学校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优势或特色在哪里?要及时挖掘和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具有的特长, 比如在学科教学方面, 如果某一学科具有教学优势或特长, 可以先在这个学科进行改革和实验, 探索并总结出模式和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然后带动其他学科的改革。形成特色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 也是今后超越他人的基础。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这三所学校的共同点之一是, 教师都参与到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学改革如何才能保证教师的全员参与、积极参与?这三所学校的实践告诉我们:第一, 校领导带头。在创建新教学模式的初期, 校领导亲自示范, 带头上课、评课、反思;第二, 在实践中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之后, 教师能够主动采纳和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并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第三, 教师的自省、自悟。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领悟的过程, 当教师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或者说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时, 会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改革的信念, 会激发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 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薄弱学校的超越, 更应该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意识到:只有改革学校才会有出路, 只有改革学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教师要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勇于担当, 不惧怕失败。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的改革和超越, 才具有群众基础和可持续性。

5.“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在洋思中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们经过努力与实践, 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和响应;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也是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同时也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新的契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 为此, 他们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一切为了学生”是这三所学校改革的共同基点, 也是这三所学校教学的出发点, 这种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 成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 已经成为这三所学校的教学常态。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这三所学校的共识。

摘要: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 以教学改革而闻名, 变落后校为先进校, 成为薄弱学校学习的楷模。这三所学校的成功源于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合理的资源整合、有效的教师培训。这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薄弱学校要想实现超越, 必须树立超越意识;找准定位, 体现特色;寻求适合自己的改革方案并落实到行动之中;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办学经验,办学超越,薄弱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友训.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J].教育探索, 2002 (10) :43.

[2]孙亚玲, 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4.

[3]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4]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N].中国教育报, 2008-12-12 (6) .

[5]严月娟.构建有效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8) :21-22.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第4篇

关键词:“讲学稿”探索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在学校臧校长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处室、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过了一年半的历程,完成了试验探索的破冰之旅,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为了总结过去一年半“讲学稿”工作的开展情况,表彰在“讲学稿”实验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优秀“讲学稿”主备人,特召开此次总结表彰大会。希望通过此次总结表彰大会达到对过去“讲学稿”工作的反思、回顾,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差距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的目的。进一步激化参与实验的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热情,激励每一位同志不断投身“讲学稿”实验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学校新的分工,我校高中部“讲学稿”实验工作由我主抓,分为两个分支:第一分支是教师培训、“讲学稿”的编写,由教研室李大春主任负责。主要负责“讲学稿”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观念的更新;“讲学稿”编写的培训和管理;优秀“讲学稿”、先进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优秀实验教师的评选;优秀“讲学稿”的编辑印刷;“讲学稿”工作的相关档案的收集、整理等。

第二分支是“讲学稿”课堂操作、评价,由教务处王永平主任负责。主要负责“讲学稿”课堂教学流程的制定以及对试验教师的培训;制定“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运用于“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中,不断征求意见建议,调整、充实、完善“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组织课堂监控评价小组深入“讲学稿”课堂听课、评课;与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展示、竞赛、观摩等活动;组织全体试验教师不断探索“讲学稿”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构建和完善“小组互助学习”教学模式,选择试验班级、学科开展试验,并逐步推广。

本学期对“讲学稿”编写审核、参与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讨工作做了如下分工:陈良俊负责高一英语、王永平负责高二英语、李大春负责高一、高二物理。

本学期我们开展的工作有:对本学期参与“讲学稿”试验的教师开展了“讲学稿”理论、编写、课堂教学流程、优秀“讲学稿”的评选标准、“教学稿”课堂教学评价等培训;每月一次“讲学稿”工作专题会议;东庐中学“讲学稿”课堂实录观摩、研讨;东庐中学优秀“讲学稿”学习讨论;“讲学稿”试验学科三月、四月同课异构活动;“讲学稿”展示课及其录像活动;“讲学稿”达标课活动;安排领导、组长跟踪听课,制定专门的“讲学稿”听课记录本,每周统计听课情况;还开展了优秀“讲学稿”、优秀实验教师、备课组长、备课组的评选活动;陈良俊、李大春、王永平三位县级拔尖人才共同开展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县委组织部、浙江援疆指挥部的高度重视,特安排浙江金华拔尖人才与我们三位结对,帮助我们完成课题的研究。

本学期的不足有:少数新加入“讲学稿”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少数新教师对此模式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积极、主动,行动上不投入,拿的是“讲学稿”,但不按规范操作,我行我素。说明我们在“讲学稿”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监控方面力度不够,存在着管理盲区;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跟进不够;“讲学稿”课堂教学流程运用不娴熟;本学期开展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展示课、达标课评课做的还不够。

虽有许多不足,但也有很多可喜的收获:大多数试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课堂上由原来的以老师讲为主,转变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学,已学为主。教師原来担心完不成课时教学任务,大多是自己讲,学生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不思考,等待教师来讲。现在懂得回去预习了,在试验过程中涌现出了像褚婷婷、朱玉华、曾潇、党邱宏这样的课改积极分子,琚光晴老师在本学期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采用“讲学稿”模式授课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后一步的工作:编辑学校优质“讲学稿”集;浙江金华课题结对专家来校讲学、开示范课,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下学期准备邀请“讲学稿”教学模式发源地江苏东庐中学领导、教师来校讲学、作报告、上示范课,诊断我校“讲学稿”课堂教学。试验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开展“讲学稿”工作的感受、体会,经验、不足,意见、建议以及未来的设想一并用书面形式上交,学校择优编辑“讲学稿”优秀经验集。

经过相关领导以及部分骨干教师的商讨,同时鉴于高三年级系统复习迎考的现实,高三年级不统一规定使用“讲学稿”,有意想试验的教师欢迎试验。高中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实验工作仅限于高一、高二物理、英语学科,初中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实验由原来的七、八年级数学、英语学科拓展到初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英语学科,采取稳妥、逐步推进的方式。本学期放假前新高一、高二物理、英语备课小组必须完成三篇“讲学稿”的编写任务,在假期里试验学科备课组每位教师必须完成四篇“讲学稿”的编写,假期每个周五返校日必须完成两篇“讲学稿”的审核工作,回家探家教师必须将“讲学稿”通过qq发给备课组长,确保完成任务和假期审核,不得有误。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简案 第5篇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

课题:《星星变奏曲》        课型:新授    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时间:9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朦胧诗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诗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一、资料链接:阅读下列资料,了解“朦胧诗”的有关知识。

朦胧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的.运动主将之一。《星星变奏曲》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二、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诗中先后出现了哪些意象呢?你知道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和语言上分别有什么异同点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把握好字音和节奏。

2、听范读,并谈谈听读完全诗后,你有哪些感受呢?

3、再读全诗,感受:诗的上下两部分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吗?

三、合作探究: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它,表达了他怎样一种渴望?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呢?

四、品味鉴赏: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诗句最精彩?请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第6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学枝发罹;东庐中学;“讲学稿”

在全国众多农村学校中,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以下简称“东庐中学”)坚定办好农村教育信念,自觉进行学校层面“讲学稿”教学改革,想方设法扩大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十年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回顾“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反思“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特别是对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扩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讲学稿”教学改革的背景

十年前,东庐中学与所有薄弱的农村初中一样,师资水平弱,硬件设备差,危房多,教室少,加之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一度成为教育规划调整方案初步确定的待撤并学校。1999年8月,东庐中学新的领导班子成立。针对学校状况新任校长陈康金提出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口号,拉开了“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序幕,开始了依托于学校并为学校发展的教学改革尝试,积极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

观念的更新和手段的调整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学生中考成绩迅速跻身于全县全市前列,基本实现了“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城区学校上学的状况;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无不开课程;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等“六无(不)”目标。凭借“讲学稿”教学改革的鲜明特色,东庐中学被评定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并先后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括动先进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国家级教育改革特色学校”“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基地校”等重要荣誉,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典型。

二、“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探索历程

“讲学稿”是东庐中学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创造。是学校“以人为本、教学合一”改革的核心,它的成功是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及其团队在不断探索、试验、总结、反思、改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成的。

(一)“集体备课制”和“师徒结对制”的实施

集体备课是培训教师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东庐中学为了推行“集体备课制”,经历了从“倡导”集体备课到“规范”集体备课的过程,从“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到“三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再发展到“三定一有三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有记录、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周期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复杂甚至繁琐,但是务实、有效、能够操作、可以实现。它摒弃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面,年轻者为徒弟、年长者为师傅的“师徒结对制”是实践中人们比较看好的一种方式,但这种一对一的传统“师徒结对”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状况。东庐中学从集体备课制度建设人手,将“一对一”“包办式”的“师徒结对”改变为“多师多徒”的“师徒结队”,注重集体考核,克服了原有方式的弊端。

(二)自编“同步练习、单元测试卷”的教学尝试

现实中,家长和学生都特别在意考试分数。东庐中学的教师和领导不仅要给学生想要的分数,更要给学生“不仅不缩水、反而会增值”的分数。十年前,东庐中学的教师教学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省却了教师和学生“爬山涉水”的思考过程,教师和学生能“轻松”地到达答案的彼岸,但其结果是师生负担越减越重。更为重要的是,省去思考过程的教学究竟还有什么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东庐中学于1998年开始全校教师进行自编“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尝试。正是这次尝试,让教师们丢掉了思想的包袱,确信自己不仅有编写资料的能力,而且编写的资料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东庐中学的学生实际。

(三)运用“导学卡”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教学探索

当我们把思考的重心立足于课堂教学时,并不意味着对课前与课后学生学习的忽视和放任。如果把“同步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教学尝试看成课后的巩固学习资料,那么,东庐中学“导学卡”的应用和探索旨在有效地落实课前学生预习,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做好实实在在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搞好预习,东庐中学尝试使用过“预习卡”“自读卡”“问题卡”“学案导学卡”等“卡片预习”自主学习形式,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习品质得到了锻炼,学习过程和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自我探究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四)“目标教学”和“统一教案、师生共用”的教学实验

1996年,目标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东庐中学的数学组、化学组首先进行了目标教学实验,他们在边学习边实践中逐渐确立了目标教学和团结合作意识,这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当时,东庐中学教师的整体层次并不高,但毕竟还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教师,于是,学校选择数学学科开始同一年级“统一教案,师生共用(教案导学稿)”教学实验,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同时将这种教师使用的教案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后来在化学组中也进行了“统一教案、师生共用”实验,并逐渐转化为“学案导学稿”和“讲学稿”。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学科的整体教学成绩明显提高了,两个组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了,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了。在1999年中考中,东庐中学试行“讲学稿”的两门学科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这极大地增强了东庐中学在各门学科中推行“教学合一”改革措施的信心。在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东庐中学提出了初中教学“讲学稿”备课模式改革研究,从数学组、化学组逐步推广到语文、英语、物理、政治组等,并同时进行“讲学稿”的定位、研制、使用等专题研讨。于是,“教学合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正式出台了。

三、“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启示

回顾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探索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它不能从外界被赐予,至少不能从外界直接地被赐予。这是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在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即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和重建,更多地依赖于本地区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校,认识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认识学校是最终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专业化机构,更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教师个人革新寻求支持的得力组织和中流砥柱。为此,依赖学校首先还需要着力培育实现学校变革发展的内在力量。这个高水平的内在力量(教学研究集体)不可能外生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室、教研员,也不能全指望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一些教学专家,而是只能由学校内部自己产生,自力更生,通过校本教研,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这意味着学校发展需要源于或者形成自己的内在发展需求、发展动机和动力机制。在这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集中表达和呈现,它建立在学校相关人员对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环境、问题、文化背景、社会要求、发展可能等全面、深刻、综合认识的基础上,是自我认识和探究的产物,并非由上级领导、文件所规定。与这一发展需求相联系,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学校不同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独特目的与任务,它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把教育中具体人的健康、主动发展作为自身伟大而特殊的事业。而不能仅以满足其他领域对教育的要求,或以满足领导、社会的要求,去换取某些外在于教育本身之物。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需求、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学校发展还必须建立起基于学校、依靠内在力量的“调查研究、分析策划、实践行动、反思重建”的学校内在发展机制,一个不同于外部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的机制。当然,强调内在动力机制的建立,并非以此代替或否定外在动力机制的存在与作用,而是要改变原来学校中忽略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因而带来被动“应式”办学的盛行。况且,即使推动学校发展的外在因素存在,也要通过内在动力机制的启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在根本上还是源于人发展的内源性质——人的发展主要是内在发展、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内在发展所力图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能)通过他的所作所为……通过作出他的决定,通过增进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情的理解力,通过增加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他自己全方位地参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生活而获得发展”。具体说来,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而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也正是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构成了学校内在发展的应有之意。当然,要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还必须以一定数量、丰富多彩、学生及教师亲历亲为的教育教学活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为凭借和依赖。而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学习和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角色责任。当前学校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学校可以在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积极探究学习,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统一,改进满堂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发展性、过程性、人文性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大量可为的教学改革空间。相对而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更多,因而也更需要改革,发展的空间也相应更大。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及其促进学校发展的实际效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自主的、可持续的、由下而上的过程。要实现上述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直面实践中的问题,更需要开展本土化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创生本土的教学理论。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就是这样一个本土的创造,其核心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在于全校教工不断探索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提升体系,既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也减轻了学生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引起了学校生活的深刻变化,不仅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更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可以这么说,东庐中学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完全得力于他们基于学校的“讲学稿”教学改革,也正是依赖于学校、落实于学校,“讲学稿”教学改革才取得了如此实效。它启示我们,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学校、落实于学校;而学校要实现内在发展,则又必须依赖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借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于是,学校内在发展与基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便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心校减负增效提质实施方案_文档下一篇:我喜欢的鸟小学生作文300字